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论文-吴静,陈瑛,贾桂珍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论文-吴静,陈瑛,贾桂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绵羊,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分离鉴定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论文文献综述

吴静,陈瑛,贾桂珍[1](2018)在《新疆阿拉尔市绵羊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带菌情况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阿拉尔周边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带菌情况。从阿拉尔市无菌采集120份羊鼻拭检样,依次进行两步增菌、选择性分离平板分离培养、初筛试验、生化鉴定,通过小鼠感染试验测定致病力。结果从120份样品中分离4株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带菌率达3.3%。4株LM均引起小鼠发病,其中2株菌可使小鼠死亡。结论阿拉尔周边羊鼻拭中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带菌率为3.3%,但都有致病性,调查为该地区动物性食品安全评估及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监测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张武宏,孙晓林,薛慧文,苟惠天[2](2015)在《内化素在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氏杆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的革兰阳性细菌。近年来,对于该细菌入侵宿主细胞方面取得诸多成就。内化素作为一个蛋白家族在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内化素家族主要成员及其受体的作用机制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李氏杆菌病防控中寻找理想药物靶点起到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5年07期)

伊娜娜,李晓云,李巍,张子群,刘兵[3](2014)在《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感染鼠的肝细胞凋亡的荧光定量PCR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感染小鼠的肝细胞凋亡机制及不同毒力菌株引起的肝细胞凋亡的差异,选取毒力差异显着的2株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建立不同毒力及菌量的小鼠感染模型(A组低剂量攻弱毒、B组半数致死量攻弱毒、C组半数致死量攻强毒、D组过量攻强毒),利用建立的小鼠肝细胞凋亡因子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肝细胞凋亡途径的重要因子表达量的变化,同时应用TUNEL技术(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凋亡情况。TUNEL结果显示,4组小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凋亡,凋亡程度与细菌毒力呈正相关。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死亡受体途径的重要因子Caspase-3和Caspase-8的变化趋势相似,在4组小鼠表达量变化大体呈现相似的趋势(P>0.05),即在感染早期(12h~2d)表达量急剧升高,至峰值后逐渐降低;NF-κB在感染早期升高,且在感染后期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线粒体凋亡途径的重要因子bcl-2、bax组间和组内的变化趋势都不是很明显(P>0.05)。表明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存在剂量及毒力依赖性,并主要依赖死亡受体途径,线粒体凋亡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并不发挥主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14年11期)

殷月兰,付红,孔苏伟,谈卫军,赵丹[4](2014)在《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hfq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表达产物的聚合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Hfq蛋白的结构,将菌株yzuLM4的hfq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结果显示,在IPTG诱导下hfq基因获得可溶性表达,融合蛋白的大小约为16ku,诱导温度对表达的影响不显着。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原核表达的Hfq蛋白具有反应原性。同时,通过非变性凝胶电泳,发现Hfq蛋白能以单体、二聚体、四聚体以及六聚体的形式存在,且各多聚体的比例不同。具有天然蛋白结构特征和免疫原性的Hfq蛋白的原核表达,为其在李氏杆菌中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王娟[5](2013)在《表达EGFP的重组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构建及其免疫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为胞内寄生菌,可在宿主细胞浆中繁殖,因此,其减毒菌株可作为活疫苗载体,诱导机体产生抗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PCR分别扩增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hly基因启动子Phly和actA基因启动子Pact A,将表达盒Phly-egfp和PactA-egfp分别克隆至单增李斯特菌复制型质粒pKSV7,得重组质粒pKSV7-Phly-egfp和pKSV7-PactA-egfp;重组质粒分别电转化缺失actA/plcB的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M-1003感受态细胞,经抗生素抗性筛选和PCR鉴定得候选菌株Lm-PactA-EGFP(LM-1007)、 Lm-Phly-EGFP(LM-1010);荧光显微镜观察证实候选菌株均表达EGFP,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证实候选菌株在被感染的小鼠巨噬细胞J774.A1中均表达EGFP,表明启动子Phly和PactA在体内和体外均工作。15只6-8周龄BABL/c(H-2Kd)小鼠平均分为3组,每组每只小鼠分别接种PBS、107CFU LM-1011(pKSV7-Phly电转化LM-1003)、107CFU LM-1010,免疫3次;最后一次免疫后第7天取小鼠脾脏,制备脾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空白组、LM1011组和LM1010组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CD8+/CD4+T细胞百分比依次为66.30±3.97%,128±0.26%和129±0.82%,(LM1011和LM1010的CD8+/CD4+T细胞百分比较空白组显着增加),说明LM1011、LM1010诱导了有效的细胞免疫反应;EGFP表位肽(HYLSTQSAL,H-2Kd)刺激脾淋巴细胞,ELISpot试剂盒检测分泌IFN-v的淋巴细胞数目,空白组、LM-1011组、LM-1010组分别为13.50±1.291SFC/4×105、18.75±3.304SFC/4×105、71.25±7.089SFC/4×105(LM1010组vs LM-1011组,P<0.01,差异极显着,LM-1010组vs空白组,P<0.01,差异极显着,LM-1011组vs空白组,P>0.05,差异不显着);CytoTox96非放射性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分析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来比较不同效靶比下各组CTL毒性情况,计算每个效靶比所产生的细胞毒性百分比,结果显示效靶细胞比率为50:1、10:1、1:1时,LM-1010组LDH释放率均显着高于LM-1011和空白对照组。上述结果显示表达EGFP的重组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可诱导小鼠产生针对EGFP的细胞免疫。PCR分别扩增EGFP基因和ActA30-264aa编码序列,并克隆至大肠杆菌表达质粒pET28a,转化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SDS-PAGE证实诱导表达成功;Ni亲和柱纯化的EGFP和ActA30-264aa)经SDS-PAGE分析后,分别切割蛋白凝胶带,作进一步纯化并定量;ActA30-264aa (C1)、EGFP(C2)和ActA30-264aa+EGFP(T)分别免疫BABL/c小鼠,制备脾脏淋巴细胞,检测CD4+T细胞和CD8+T细胞:C1组、C2组、T组的CD8+/CD4+细胞百分比依次为43.75±6.39%,56.43±0.30%和69.12±5.64%(T组CD8+/CD4+匕C2组和C1组组都高)。EGFP表位肽(HYLSTQSAL,H-2Kd)刺激脾淋巴细胞,ELISpot试剂盒检测分泌IFN-γ的淋巴细胞数目:ActA+EGFP组,28.75±0.957SFC/4×105细胞;EGFP组,20.00±2.449SFC/4×105细胞;ActA组,11.5±1.732SFC/4×105细胞。(ActA+EGFP vs ActA, P<0.01,差异极显着,ActA+EGFP vs EGFP, P<0.01,差异极显着)。淋巴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根据公式计算后ActA+EGFP组分泌的IFN-γ勺CD8+CTL数量高于EGFP组和ActA组,效靶细胞比为50:1、10:1、1:1时,ActA+EGFP组LDH释放率均显着高于ActA组和EGFP组,结果显示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ActA30-264aa可显着诱导小鼠产生针对EGFP的细胞免疫,表明蛋白ActA30-264aa结构域具有分子佐剂特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3-05-01)

刘萍萍[6](2013)在《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分子分型及侵袭相关基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依据国家标准(GB/T4789.30-2008),于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从上海市各大超市及菜市场的禽肉、畜肉、乳制品采集479份样品,分离得到34株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7.1%)。多重PCR血清型分型结果为:34株分离株分为4类,1/2a&3a占76.47%,1/2c&3c占17.65%,1/2b、3b&7占2.94%,4b、4d&4e占2.94%。1/2a&3a是致病性较弱的血清型,占的比重较多(76.47%),而强致病性的血清型4b、4d&4e仅占2.94%。采用96孔微孔板法对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100%的分离株能够形成生物被膜,其中,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菌株并不是致病性较强的4b型,而是致病性较弱的1/2a&3a型。采用MLST方法对34株菌株分型,分成8个型别:ST121,ST155,ST11,ST8,ST196,ST9,ST87,ST589。其中,LM19未得到相应型别。剩下33株中,ST121所占比重最大45.5%,然后依次是ST155(15.2%),ST11(12.1%),ST8(9.1%),ST196(6.1%),ST9(6.1%),ST87(3.0%),ST589(3.0%)。参考文献中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与英诺克李斯特菌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选定lm1290,lm2027两个假定与侵袭和粘附相关的基因,研究其在LM致病过程中的作用。针对标准菌株10403s全基因组中lm1290,lm2027基因设计同源臂引物,SOE-PCR融合同源臂,并克隆至温敏型大肠-李氏杆菌穿梭质粒pKSV7,获得lm1290缺失同源重组质粒pK1290-B1-B2;以电转化方式将质粒pK1290-B1-B2导入10403s感受态细胞,经抗生素抗性筛选和温度敏感筛选后,PCR鉴定确认获得一株lm1290缺失突变株。构建好的pK2027-B1-B2电转菌株10403s感受态细胞,但是筛选未成功。鉴定野生株与lm1290缺失株生长曲线测定,RT-PCR检测毒力调控基因prf A的表达情况。通过细胞粘附和侵袭实验,以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测定,证明野生株和缺失株之间的侵袭能力变化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3-05-01)

王一明,张海兰,杨菊清[7](2012)在《绵羊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带菌情况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伊犁部分地区健康绵羊的鼻拭子、肛拭子、青贮、土壤进行检测,共检测280个样本,经培养特性、生化特性鉴定,并针对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高度保守的hly基因设计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同时对扩增产物进行分析,结果有5株分离株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分布率达1.78%。ERIC-PCR结果表明,此5株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与标准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对照株指纹图谱有差异,属于不同基因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2年11期)

赵新斐,尚文婧,王静梅,剡根强[8](2012)在《不同来源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inlB和actA基因的克隆测序分析及基因缺失株的毒力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GeneBank上发表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的内化素B(internalin B,inlB)和肌动蛋白A(actin A,act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对5株不同来源的健康绵羊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和一株临床分离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的inlB及actA基因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分析其序列,并对2株部分基因缺失的单增李氏杆菌进行小鼠攻毒试验。结果表明:5株健康绵羊分离株单增李氏杆菌与临床分离株有较高的同源性,并且发现2株部分基因缺失的单增李氏杆菌;小鼠攻毒试验表明缺失株毒力有降低,但是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孙晓飞,祁保民,唐雪明,赵凯,姚金水[9](2012)在《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溶血素O的定点突变和免疫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人畜共患的食源性病原菌,可引起人和动物患脑膜炎、脑炎、败血症、心内膜炎、流产、死胎及脓肿等,大约有30%的致死率。因此研制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非常必要。溶血素O(Listeriolysin O,LLO)是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最主要的毒力因子,由hly基因编码。(本文来源于《2012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7-01)

杜丽娟[10](2012)在《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氏杆菌溶血素的原核表达及其McAb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氏杆菌(Listeriamonocytogenes,LMO)可引起人和动物的李氏杆菌病。该病是一种重要的常见食源性人畜共患病,是一种急性高致死率的传染病,严重的威胁到了人类的食品公共卫生安全。因此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诊断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检测食品中LMO的方法主要有免疫学检测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而在免疫学检测方法中单克隆抗体已成为其检测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国内外学者对单克隆抗体在免疫学检测方法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并证实了这一观点。hlyA基因编码的溶血素(ListeriolysinO,LLO)是LMO主要的致病因子之一,溶血素蛋白在李氏杆菌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溶血素是一种分泌性蛋白,在细菌培养物中含量很低,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本文以溶血素蛋白作为研究对象,克隆了LMO的毒力基因hlyA,经鉴定测序正确后,将目的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0(﹢)中,PCR和酶切鉴定正确后,在感受态细胞BL21(DE3)中进行表达。对LLO的表达条件优化后,确定一组最佳诱导条件诱导表达LLO,使其可溶性形式占主导。将时间为3h、IPTG浓度为0.8mol/L、温度为34℃作为最佳诱导条件,大量诱导表达LLO后,用镍琼脂糖凝胶FF进行各咪唑浓度的洗脱纯化,根据分光光度计的测定和SDS-PAGE分析,确定咪唑浓度为50mmol/L和100mmol/L时洗脱效果最好。以纯化后的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并获得阳性血清,初步建立间接ELISA方法,证实目的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取免疫后小鼠的脾脏,与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经ELISA方法筛选出能稳定分泌抗LLO的杂交瘤细胞株。本研究共获得7株抗重组蛋白LLO的单克隆抗体。ELISA方法测定杂交瘤细胞上清效价,快速定性试剂盒测定其亚类;以实验室保存的各种菌种作为包被抗原,检测单抗的特异性;通过迭加实验测定各株单抗之间抗原识别位点;对杂交瘤细胞继续培养3个月,定期测定其细胞上清的效价,分析单抗的稳定性。上清亚类测定结果显示7株均为IgG,其中2株为IgG2b,5株为IgG1;单抗特异性测定有2株杂交瘤细胞上清与大肠杆菌有微弱的反应。单抗稳定性分析7株单抗效价前期上升后期有所下降,基本保持稳定。(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单核细胞增生李氏杆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的革兰阳性细菌。近年来,对于该细菌入侵宿主细胞方面取得诸多成就。内化素作为一个蛋白家族在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内化素家族主要成员及其受体的作用机制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李氏杆菌病防控中寻找理想药物靶点起到指导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论文参考文献

[1].吴静,陈瑛,贾桂珍.新疆阿拉尔市绵羊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带菌情况的调查[J].中国兽医杂志.2018

[2].张武宏,孙晓林,薛慧文,苟惠天.内化素在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作用[J].畜牧与兽医.2015

[3].伊娜娜,李晓云,李巍,张子群,刘兵.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感染鼠的肝细胞凋亡的荧光定量PCR检测[J].中国兽医科学.2014

[4].殷月兰,付红,孔苏伟,谈卫军,赵丹.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hfq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表达产物的聚合体分析[J].中国兽医科学.2014

[5].王娟.表达EGFP的重组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构建及其免疫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

[6].刘萍萍.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分子分型及侵袭相关基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7].王一明,张海兰,杨菊清.绵羊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带菌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2

[8].赵新斐,尚文婧,王静梅,剡根强.不同来源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inlB和actA基因的克隆测序分析及基因缺失株的毒力试验[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2

[9].孙晓飞,祁保民,唐雪明,赵凯,姚金水.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溶血素O的定点突变和免疫原性研究[C].2012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10].杜丽娟.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氏杆菌溶血素的原核表达及其McAb的制备[D].甘肃农业大学.2012

标签:;  ;  ;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论文-吴静,陈瑛,贾桂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