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振动自同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振动筛,强迫同步,控制同步,叁轴椭圆筛
振动自同步论文文献综述
钱丽丹[1](2017)在《大型自同步控制椭圆振动筛的研究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振动筛是利用激振轴产生驱动力的一种筛分设备,多用于水电、煤炭、矿山、公路、冶金等行业~([1])。现有的叁轴椭圆振动筛都是利用齿轮传动强迫振动同步,有不少缺点,比如,润滑不好,结构复杂,维修不便等等。为此,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叁轴椭圆筛运动的强迫同步改为控制同步展开的。结合相关企业实际需求,设计一台大型叁轴椭圆振动筛,通过叁轴的偏心运动控制,强迫叁轴按一定的椭圆轨迹运动,本振动筛可用于矿山、水利等物料的筛分作业。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椭圆振动筛的设计标准,结合企业调研和市场需求,制定了叁轴自同步椭圆振动筛的总体设计方案;2)根据拟定的设计方案首先进行了振动筛的机械设计,包括横梁、侧板等主要受力部件的分析和设计,筛面、激振器、变频电机等的参数选择;3)基于大型自同步椭圆振动筛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场合,对叁轴椭圆振动筛的控制系统进行了具体设计,主要指电气部分的硬件和软件控制。具体包括控制方案、技术难点、技术路线等的设计;4)对大型自同步椭圆振动筛的新产品进行调试,经过多次地实验和不断地完善,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5)对本课题的总体设计工作做出总结说明,阐述了设计内容及创新点,并对以后的振动筛研究做出展望。本课题中的振动筛,其机械结构部分是在之前的筛机基础上根据工况进行了部分的设计和改进。控制系统由齿轮传动改为电气控制,主要控制筛机在有负载的情况下各电机能保证一个稳定的相位差,从而实现控制同步。可以说,控制同步是振动筛发展的新方向。(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7-12-17)
杨阳,宫达,范晓鹏,杨巍,刘安[2](2017)在《南极冰下沉积物自同步振动式取样器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极冰架下、冰下湖内蕴藏的沉积物包含着重要的古气候、古环境记录,可为研究南极冰架的进退历史、冰架下海洋环流方式提供长时间尺度的观测手段,同时也为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生命形态的研究、原始生命形态的探索带来新的契机。针对现有取样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南极冰下环境的自同步振动式沉积物取样器。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取样器的压力舱部件进行了瞬态动力学有限元分析,验证了该部件在高压、振动条件下工作的可靠性。结合相关测试平台对取样器在模拟沉积物中的取样能力开展户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取样器可满足前期提出的取样长度、质量要求,并且验证了水平-竖直交替振动模式有助于增加取样管的进尺速度。(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8-22)
张丽萍[3](2017)在《叁电机自同步振动筛同步相位差角间接测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筛分机械中基于转子耦合原理的自同步振动筛,各电机间均无直接连接,其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并便于维修,正逐步替代采用齿轮或同步带传动的强迫同步振动筛。对于该类转子耦合自同步振动筛,国内外学者先后采用哈密顿原理、平均小参数法、庞加莱法、能量法对其同步性能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评定同步机械系统自同步性能的直接物理量是偏心电机转子同步相位差角的大小,而现阶段对该类自同步振动筛同步相位差角的测试研究却止步于传统的拍摄法及直接转速测试法。本文针对传统测试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同步相位差角间接测试方法,分别从理论、仿真和实验叁个角度出发,对双电机、叁电机自同步振动筛同步相位差角的间接测试方法进行研究,完成了以下工作:(1)鉴于现有成熟的自同步理论,利用庞加莱法和平均小参数法分别研究了双电机和叁电机自同步振动系统的同步行为,并根据自同步振动筛筛箱上任意点与其质心间的运动关系建立了相应的自同步振动筛同步相位差角的间接测试理论模型,同时编写了自同步相位差角的计算分析程序。(2)根据所推导出的理论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中异步感应电动机仿真模块和方程微积分模块建立了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手段验证了同步相位差角间接测试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并确定了测点的布置方案。(3)利用PTC Creo叁维软件设计了双电机、叁电机自同步椭圆振动筛叁维模型,并加工了相应的实验样机;此外基于MatlabGUI界面设计了实验数据处理分析系统,以便于动态测试实验数据的高效分析与管理。(4)同时展开了间接测试实验和高速摄像仪对比实验,分别利用实验数据处理分析系统和AutoCAD定量分析得到同步相位差角值,对照分析了两实验结果并验证了该同步相位差角间接测试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7-05-01)
宫达[4](2017)在《自同步式冰下沉积物振动取样器设计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极冰架下、冰下湖水体底部沉积物包含着重要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可为研究南极冰架的进退历史、冰架下海洋环流方式提供历史尺度的观测手段,同时也为极地环境下微生物生命形态的研究、原始生命形式的探索带来新的契机。目前,南极冰下沉积物样品的获取主要依托于热水钻技术,取样设备需要通过热水钻先导孔到达水体底层后,才能开展沉积物的取样操作,特殊的工作场合对取样器的选型、设计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挑战。本文对南极冰下沉积物取样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总结该领域存在的若干技术难题,综合常规水下沉积物取样器、南极冰下沉积物取样器的研究现状,提出自同步式冰下沉积物振动取样器的设计方案。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参照我国“863”项目“冰架热水钻机关键技术与系统开发”中的相关参数要求,完成了取样器的整体结构设计。整体结构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将取样器拆解成防水压力舱、振动器、取样管部件以及弹簧减振器四个主要部件,按照相关逻辑顺序对各部件逐个展开设计。其中,在振动器部件的设计中,引入双质体振动系统自同步原理,设计了双电机自同步式柱状振动器,使取样器的径向结构尺寸大大缩小。最终确定取样器的结构设计参数为:最大径向尺寸270mm,整体长度4.3m,总质量203kg,取芯长度3m,取芯直径94mm,总功率400W,。2.基于ANSYS Workbench模拟分析平台,模拟压力舱部件在2200m水体内振动状态下的承载状态,分别建立压力舱部件的结构静力学、瞬态动力学有限元分析模型,观察模型在静载、静-动载荷条件下的力学响应。在结构静力分析模块中对压力舱模型施加静态水压载荷,得出结构承载条件下的受力危险区域,并结合分析结果对原始结构进行改进设计。在结构瞬态分析模块中对改进后压力舱模型同时加载水压载荷、振动载荷,分别分析了压力舱结构在水压-纵向振动、水压-水平振动两种载荷作用下的力学响应,最终验证了本文所设计的压力舱结构在水压、振动载荷联合作用下耐压性能。3.建立了冰下沉积物取样模拟测试实验台,对取样器的同步性能及取样能力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1)取样器在悬停、进尺过程中均能快速达到同步振动状态,振动频率0-46.5Hz无级可调,加速度幅值为1.33g;(2)在使用模拟沉积物的物质组成与南极冰下沉积物相近的情况下,所设计取样器能够达到指定的3m进尺深度,并且所取沉积物样品压实率较低、水-沉积物交界面保存良好;(3)与依靠取样器自身惯性的重力式贯入取样相比,振动式取样的贯入深度为重力式取样的两倍以上。4.所设计振动取样器能够实现竖直、水平、竖直-水平交替叁种振动模式,利用模拟测试实验台,对叁种模式下的进尺速率进行对比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振动模式的变更会对取样器的进尺速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叁种振动模式中,交替振动模式下取样器的平均进尺速率最高,可达到77.8mm/s;水平、竖直振动模式下的平均进尺速率依次递减,分别为71.17mm/s、54.9mm/s;叁种模式下,取样器均能够在80s内完成3m以上的进尺深度。此外,取样管进入沉积物后,适当的对振动模式进行变换,有助于提高取样器的贯入能力。目前,我国正在加大投入南极热水钻系统的研究,中国南极热水钻探项目计划明年在南极埃默里冰架实施热水钻探目标。本文所提出的自同步式冰下沉积物振动取样器,针对“863”项目“冰架热水钻机关键技术与系统开发”进行设计。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及实验测试,初步验证了取样器结构设计、工作原理的可行性,为我国南极冰下沉积物取样设备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3-01)
贺斌[5](2016)在《多刚体多激振器振动系统的自同步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振动系统中两个偏心转子的自同步现象开辟了振动技术应用的新领域,导致了振动利用工程新学科的诞生。目前,两个偏心转子驱动的自同步振动机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部门,如振动筛、振动给料机、振动脱水机等。而振动机械工作存在如下五个问题:(1)振动机工作对基础损害较大,甚至危害附近等建筑物,振动隔离成为此应用领域的问题;(2)振动电机功率小,大型振动机械无法用两个振动电机驱动,如何通过多机自同步实现多偏心转子激励迭加驱动振动机械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问题;(3)偏心转子自同步仅适用于小阻尼振动系统,大阻尼振动系统只能用齿轮实现同步,如振动桩机,大阻尼振动系统偏心转子如何同步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第叁个问题;(4)振动机械的动态特性对其动力学参数有较大的敏感性,而工作过程中参振物料是变化的,变参振物料条件下如何保证系统工作性能成为该领域需要解决的第四个问题。(5)在振动机械中,电动机带动偏心转子启动力矩大,要求电动机功率较大,而正常工作过程电机不能满载运行,正常发热功率够大,能耗损失大。本文正是针对上述五个问题展开研究工作的,具体完成如下研究工作。以振动输送机为例,针对双刚体双机驱动自同步振动系统,引入了同步能力系数、力传递系数、特征幅值、参振物料系数等参数,分析了振动方向两个设计工作频率比和参振物料系数对同步能力系数、特征幅值和力传递系数的影响,通过仿真给出了输送效率随输送箱振动幅值变化规律,确定了双偏心转子自同步稳定性、力传递系数和特征幅值在两个设计工作频率比参数区间分布,并讨论了双刚体质量比对其影响。依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变给料量输送机的系统动力学参数设计方法,保证了系统同步性能和隔振性能,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本设计方法的有效性。针对双偏心转子驱动平面运动振动机的结构,依据单质体振动系统中两个偏心转子的广义动态对称性和运动选择原理,在原机体上增加两个定轴旋转且旋转平面共面的激振器安装辅助刚体,每个辅助刚体上对称安装两个同向回转的激振器,而两个辅助刚体上的激振器反向回转,提出了叁刚体四机驱动直线运动振动系统的新机构,解决了小阻尼远共振工作直线运动振动机中四偏心转子自同步问题。利用改进小参数平均法,推导出四偏心转子实现同步和同步运行稳定性条件,通过数值计算给出实现四偏心转子激励在给定振动方向激励迭加的系统动力学参数设计区间。利用计算机仿真证明了新机构可以实现预定设计目标。在系统稳定运行后,每个辅助刚体上停止一个电动机供电,偏心转子仍同步运行,且相位差变化很小,即系统可以实现振动同步传动,提高系统能源利用率。针对双偏心转子驱动空间运动振动机的结构,在原机体上增加了两个定轴旋转且旋转平面不共面的激振器安装辅助刚体,每个辅助刚体上对称安装两个同向回转的激振器,提出了叁刚体四机驱动空间运动自同步振动系统的新机构,解决了小阻尼空间运动振动机的四偏心转子自同步问题。建立了系统运动微分方程,利用改进小参数平均法,推导出四偏心转子实现同步和同步运行稳定性条件。通过数值计算,给出了实现四偏心转子激励迭加驱动机体实现垂直物料输送运动的系统动力学参数区间。并利用计算机仿真验证了提出的新机构可以实现设计目标,且可以实现振动同步传动。针对齿轮刚性同步双偏心转子驱动液压振动锤的特定结构,提出了由同轴旋转两个双激振器安装刚体构成的四液压马达驱动自同步新机构,解决了大阻尼振动机的四偏心转子自同步问题。建立了系统运动微分方程,推导出四偏心转子实现同步和同步运行稳定性条件。通过数值计算,给出了实现四偏心转子激励迭加驱动桩锤实现垂直打桩的系统动力学参数区间。利用计算机仿真验证了提出新机构的有效性,且可以实现振动同步传动。针对振动机械的隔振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自同步原理进行隔振的多刚体八机驱动四直线运动振动机组合隔振的新机构,实现了四振动机对基础激励的相互抵消。建立了系统运动微分方程,利用改进小参数平均法,推导出八偏心转子实现同步和同步运行稳定性条件。通过数值计算,给出了在给定振动方向上同一振动机中两偏心转子激励迭加,而四振动机对隔振架激励相互抵消的系统动力学参数区间。并利用计算机仿真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每个振动机两个偏心转子都实现π相位差自同步,激励起其振动方向的直线振动,而四振动机的运动相位差两两相反,作用在隔振架上的激励相互抵消。(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6-10-01)
郭培培,徐波,曹伟[6](2016)在《双电机驱动自同步振动磨动力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双电机驱动自同步振动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简化处理,建立力学模型。通过对其施加X,Y方向的简谐激振力,建立无阻尼系统强迫振动和有阻尼系统强迫振动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确定Rayleigh阻尼的常数α和β,利用有限元ANSYS软件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研究其在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工况频率16 Hz下,节点运动轨迹更接近圆形,距理想粉碎效果的圆形轨迹较近,粉碎效果较好,进入稳定期的时间较快;在共振频率42 Hz下,节点轨迹振幅更大,进入稳定期较慢,阻尼对振动的衰减作用较强;不同阻尼比对振动的衰减作用成正比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控制阻尼比等参数获得更有利的研磨效果,提高研磨效率。(本文来源于《轻工机械》期刊2016年04期)
贺斌,赵春雨,闻邦椿[7](2016)在《双质体自同步振动系统的动力学耦合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改进小参数平均法,推导出了平面运动双质体振动系统中两偏心转子的无量纲耦合方程,并依据其零解的存在及稳定性,得出了实现同步与同步稳定性运行的条件,给出了系统负载系数及同步能力系数定义。通过数值分析,讨论了系统动力学参数对耦合同步特性的影响,得到了双偏心转子自同步的稳定运行的参数区间。结果表明:随着系统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同步极值点既可能是负载系数的极小值点,也可能是负载系数的极大值点。其原因是由于双质体的耦合作用,来自于机体运动的同步力矩,在一定参数范围内驱动两个偏心转子相位差向负载系数最大值点趋近;而在此区域以外,驱动两偏心转子相位差向负载系数极最小值点趋近。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耦合分析结果的正确。(本文来源于《振动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贺斌,赵春雨,韩彦龙,闻邦椿[8](2016)在《双质体自同步振动输送机的物料运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基于物料滑移理论的自同步振动输送机物料运动过程,在分段建立并求解输送机和物料的动力学微分方程的基础上,得出输送机和物料的稳态响应,数值分析输送机的工作频率、物料质量、摩擦系数和振动方向角对物料稳态运动时的速度和位移的影响,并进行数值仿真验证.结果表明:物料在水平方向的单向滑动加速度与输送机加速度呈线性关系.物料质量的变化对物料运动没有影响.随着输送机工作频率减小,物料的正向和反向滑动速度都增大,但反向滑动位移也增大;随着摩擦系数增大,物料的平均速度、滑动位移和反向滑动时间都增大;物料的平均速度、滑动位移以及正向滑动时间都随振动方向角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孙荣健,韩萍,马世涛,李鹤[9](2016)在《双电机驱动平面单质体振动系统自同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哈密顿原理研究了同向双电机驱动平面单质体振动系统的自同步运动。首先建立单质体自同步振动系统的模型,运用哈密顿原理建立了振动系统运动微分方程并得到系统的振动响应,然后推导出哈密顿作用量的表达式,之后得到振动电机的同步条件,并由系统工作稳定性的一次近似判别法求得振动电机同步运行的稳定性工作条件。最后,利用相关数值对双电机驱动平面单质体振动系统自同步过程中的相关参数的关系,相位差、转速等进行了仿真,从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6年06期)
李叶,耿志远,李鹤,魏小鹏,闻邦椿[10](2016)在《非线性振动系统非共振振动自同步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理论计算、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叁个方面研究一类平面单质体非线性振动系统在非共振工作时的振动同步特性。首先,以反向回转双电机驱动的振动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其弹性元件的非线性因素,采用拉格朗日法建立其动力学模型;其次,基于Hamilton原理求出系统实现自同步的条件,利用一次近似判别法求出系统稳定同步运行的条件;然后,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采用4阶龙格库塔法进行数值仿真,对理论推导的自同步条件及稳定性条件进行计算;最后,对一单质体振动样机进行实验测试。仿真结果表明,该非线性振动系统可以实现稳定的0相位自同步运动。通过理论计算结果、仿真结果以及实验结果的相互对比,验证该非线性振动系统同步特性理论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振动.测试与诊断》期刊2016年02期)
振动自同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极冰架下、冰下湖内蕴藏的沉积物包含着重要的古气候、古环境记录,可为研究南极冰架的进退历史、冰架下海洋环流方式提供长时间尺度的观测手段,同时也为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生命形态的研究、原始生命形态的探索带来新的契机。针对现有取样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南极冰下环境的自同步振动式沉积物取样器。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取样器的压力舱部件进行了瞬态动力学有限元分析,验证了该部件在高压、振动条件下工作的可靠性。结合相关测试平台对取样器在模拟沉积物中的取样能力开展户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取样器可满足前期提出的取样长度、质量要求,并且验证了水平-竖直交替振动模式有助于增加取样管的进尺速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振动自同步论文参考文献
[1].钱丽丹.大型自同步控制椭圆振动筛的研究与开发[D].南昌大学.2017
[2].杨阳,宫达,范晓鹏,杨巍,刘安.南极冰下沉积物自同步振动式取样器研制[C].第十九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2017
[3].张丽萍.叁电机自同步振动筛同步相位差角间接测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
[4].宫达.自同步式冰下沉积物振动取样器设计与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7
[5].贺斌.多刚体多激振器振动系统的自同步理论研究[D].东北大学.2016
[6].郭培培,徐波,曹伟.双电机驱动自同步振动磨动力响应研究[J].轻工机械.2016
[7].贺斌,赵春雨,闻邦椿.双质体自同步振动系统的动力学耦合特性分析[J].振动工程学报.2016
[8].贺斌,赵春雨,韩彦龙,闻邦椿.双质体自同步振动输送机的物料运动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9].孙荣健,韩萍,马世涛,李鹤.双电机驱动平面单质体振动系统自同步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6
[10].李叶,耿志远,李鹤,魏小鹏,闻邦椿.非线性振动系统非共振振动自同步特性[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