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表面高度论文-张蕾,刘国强,何宜军,William,Perrie

海表面高度论文-张蕾,刘国强,何宜军,William,Perrie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表面高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次重力波,宽刈幅干涉卫星高度计,次中尺度大洋环流

海表面高度论文文献综述

张蕾,刘国强,何宜军,William,Perrie[1](2019)在《次重力波对宽刈幅高度计海表面高度观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次重力波(Infragravity Wave,IGW)是一种频率较低(0.05~0.005 Hz),波长较长(约10 km)的表面重力波。由IGW引起的海表面高度变化会被宽刈幅干涉高度计SWOT(Surface Water and Ocean Topography,SWOT)卫星观测到,因此在使用SWOT观测的海表面高度来反演中尺度、次中尺度大洋环流时,IGW是一种重要的误差来源。根据数值模型模拟的全球IGW时空分布特征,本文以IGW最为活跃的东北太平洋和欧洲西北陆架附近大西洋为研究海域,估算了上述海域由IGW所引起的海表面高度变化,并将计算结果与SWOT Simulator模拟的轨道噪声(±5 cm)比较,首次定量地估算了IGW在SWOT观测海表面高度时的干扰程度。研究表明,IGW所引起的厘米量级的海表面高度变化在SWOT卫星观测海表面流场时是一种重要的,不可忽略的误差来源。在大西洋欧洲西北陆架海域,冬季IGW对海表面高度的贡献可达到SWOT卫星噪声要求水平的25%;然而,对于大陆架狭窄的美国西岸太平洋而言,由岸线产生的IGW将迅速传入深海海域,在广阔的范围内产生显着的"噪声"影响,在SWOT反演海表面流场时由IGW引起的误差将达到SWOT卫星噪声要求水平的15%。(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谢骏成,张国胜,徐青,张彪[2](2016)在《热带印度洋海温与海表面高度相关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热带印度洋偶极子(IOD)与海平面异常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EOF)及Hilbert-Huang变换等统计方法,分析热带印度洋的海表面温度(SST)与海平面高度异常(SLA)的相关关系。通过对热带印度洋偶极子指数(DMI)与南方涛动指数(SOI)和SLA的相关性分析,得出IOD与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相关关系,此外,IOD与海平面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通过对IOD爆发年的DMI以及海平面变化的分析,证实IOD具有季节锁相的重要特征,并探讨了该季节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IOD事件与海平面的变化这两者之间存在很强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王鑫,苗洪利[3](2015)在《基于卫星高度计的全球平均共线海表面高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卫星高度计可以实现全球范围的全天候海洋动力环境测量,其中重要的数据产品为海表面高度(SSH)。本文基于高度计测量数据,计算出每个测量点的海表面高度。利用参考轨道对数据采用共线处理得到全球的平均共线海表面高度。这一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全球范围的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海表面高度信息,能够为海平面长期变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通信》期刊2015年08期)

杨晓丹,毛新燕,江文胜[4](2014)在《反映台湾以东黑潮流量变化的海表面高度关键区域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HYCOM模型结果,主要分析了台湾以东黑潮流量年际变化和海表面高度变化的相关性。得出黑潮流量的年际变化和台湾以东123°E~125°E,24°N~25°N区域的海表面高度年际变化相关性最好,而且相关系数可这0.8左右。在季节l生变化上,二者总体变化趋势也是比较一致的,但黑潮流量的变化滞后该区域海表面高度1个月左右。黑潮流量整体随时间的变化与该区域海表面高度的相关性也可达到0.73。因此可以看出,这个区域的海表面高度变化可以反映黑潮流量的变化趋势,本文定义这个区域为关键区域,这是对以往利用基隆和石垣两站水位差异常回归得到黑潮流量变化的研究方式的一种较大改进。通过分析影响关键区域海表面高度变化的机制,可以进一步得出影响黑潮流量变化的因素,从而对其进行预测。(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4年01期)

张永垂,张立凤[5](2013)在《Rossby波模型对西北太平洋海表面高度年际变异的可预测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海洋Rossby波的西传特性,使用一阶斜压Rossby波模型对北太平洋海表面高度的年际变异进行了回报和预测研究。回报结果表明,Rossby波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北太平洋海表面高度的年际变异。尤其是黑潮延伸区的下游,模拟结果与卫星观测的相关系数达到0.8以上。预测结果表明,Rossby波模型在两个纬向分布的海域有显着的预报能力,分别位于高纬度中部和副热带环流西部。前者可提前5—6年,后者可提前2—4年。此外,重点开展了Rossby波模型在西北太平洋的预报能力研究。结果表明,Rossby波模型对中国的边缘海有着很好的预测能力,包括南海北部、台湾以东和东海黑潮海域,分别在提前32、40和52个月时能取得最佳的预测效果。(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3年06期)

黄琳,孙佳,杨逸秋,袁逸凡[6](2013)在《北太平洋海表面高度(SSH)与风应力变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58—2008年的北太平洋海表面高度和风应力资料,并与ENSO和PDO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风应力及其经向分量主要通过季节振动影响海表面高度(SSH)的年周期变化,纬向风应力主要通过多年振动影响SSH的ENSO和PDO周期。纬向风应力和SSH均以黑潮延伸体主轴为界,两侧呈现出相反的升降趋势,SSH为北降南升,纬向风应力南降北升。风应力和SSH升降趋势相同,均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特征。在地形变化剧烈、等深线南北分布的海区,西风增强会导致SSH升高,且西侧升高较为明显。北风增强将导致北太平洋西岸SSH升高,东岸SSH降低。(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3年01期)

赵加华,刘喜迎,姜皓严,李丽平[7](2012)在《热带太平洋海表面高度特征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80-2008年Godas的逐月海表面高度(SSH)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不同季节海表面高度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并初步探讨了海表面高度异常与ENSO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就赤道地区而言,东太平洋区域海表面最低,西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海表面最高,中太平洋区域较低。2)西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海表面高度年际异常大,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在秋季和冬季的异常较大。3)1、4、10月热带太平洋海表面高度年际异常与ENSO事件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在El Nio事件期间,热带太平洋东部海表面高度增加,西部和西南部减小,不同季节异常区略有区别;7月海表面高度异常与ENSO事件关系不密切。(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科学》期刊2012年02期)

张永垂,张立凤,王业桂[8](2010)在《北太平洋海表面高度的年际变化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5年(1993~2007年)月平均的海表面高度(SSH)异常资料,分析了北太平洋海表面高度的年际变化的时空结构,并研究了热通量和风应力两个因子对其的强迫作用.结果表明,北太平洋年际时间尺度SSH变化的大值区在黑潮延伸区和西太平洋暖池区.EOF分解第一模态的空间结构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第二模态为沿经向呈带状分布.热通量强迫作用在中纬度的东北太平洋可以解释SSH年际变化40%以上.风应力对SSH的作用包括正压和斜压两个方面.正压Sverdrup平衡模型模拟的SSH年际变化较弱,仅能解释高纬度副极地环流西部的20%~40%.由大尺度风应力强迫的第一阶斜压Rossby波模型可以解释热带地区的20%~60%,中纬度中部的20%~40%,以及阿拉斯加环流东部和副极地环流西部的20%~60%.风应力强迫的一阶斜压Rossby波模型对SSH的强迫机理又可分为局地风应力强迫和西传Rossby波作用.其中,风应力的局地强迫作用(Ekman抽吸)在东北太平洋、白令海以及热带中部有显着的预报技巧,可以解释SSH年际变异的40%以上.Rossby波的传播作用在中纬度海域的副热带环流中西部和夏威夷岛以东起着重要作用,可解释20%~60%.(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张永垂,张立凤[9](2009)在《北太平洋海表面高度的年际变化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5年(1993~2007年)月平均的海平面高度异常(SSHA)资料,分析了SSHA在北太平洋的分布和变化趋势,并研究了热通量和风应力两个因子对SSHA的强迫作用。结果表明,北太平洋年际时间尺度SSHA变化的大值区在黑潮延伸区和西太平洋暖池区。SSHA线性变化的空间尺度在北太平洋的东西部不(本文来源于《“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4-29)

张永垂,张立凤,姜杨[10](2009)在《北太平洋海表面高度低频变异的动力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通过动力和热力过程使得海表面高度发生变化,并通过海流改变影响海洋的温盐密结构,而海洋的低频变异可以对气候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利用15年(1993~2007年)月平均的海平面高度异常(SSHA)资料,分析了SSHA在北太平洋的分布和变化趋势,重点研究了海表面高度低频变异的动力机制。结论如下: 1、北太平洋年际时间尺度SSHA的大值区在黑潮延伸区和西太平洋暖池区,且整个北太平洋的SSHA线性变化趋势的空间尺度在东西太平洋不同,东部大于西部。2、对观测资料的EOF分解表明,第一模态反映了SSHA的纬向分布,时间尺度大约7-8年,1998年中期发生了突变。第二模态反映了SSHA的经向分布,时间尺度大约3-4年,与ENSO的发生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3、热通量引起的热容SSHA在中东太平洋与实测值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在此海域热通量对海表面变化作用比较大。4、由风应力引起的正压Sverdrup模型计算的SSHA,在40°N以北(除了日界线附近)和实测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该模型预测的SSHA在振幅上与实况有较大的差别,且主要表现为季节周期的振荡。5、由风应力强迫的一阶斜压Rossby波模型计算的SSHA,在太平洋的热带雨区,东北区域和副极地西部区域与关测值的相关较好;由北美西海岸激发的Rossby波对SSHA的作用仅局限在海岸附近,不能传入大洋内部;西传的自由Rossby波在副热带地区的中西部比较显着。6、由风应力强迫的Ekman抽吸引起SSHA变化呈现出局地性,在太平洋的热带、东北部、白令海以及副极地西部的预测结果与实况的相关性较好。(本文来源于《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期刊2009-04-01)

海表面高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热带印度洋偶极子(IOD)与海平面异常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EOF)及Hilbert-Huang变换等统计方法,分析热带印度洋的海表面温度(SST)与海平面高度异常(SLA)的相关关系。通过对热带印度洋偶极子指数(DMI)与南方涛动指数(SOI)和SLA的相关性分析,得出IOD与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相关关系,此外,IOD与海平面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通过对IOD爆发年的DMI以及海平面变化的分析,证实IOD具有季节锁相的重要特征,并探讨了该季节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IOD事件与海平面的变化这两者之间存在很强的一致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表面高度论文参考文献

[1].张蕾,刘国强,何宜军,William,Perrie.次重力波对宽刈幅高度计海表面高度观测的影响[J].海洋学报.2019

[2].谢骏成,张国胜,徐青,张彪.热带印度洋海温与海表面高度相关关系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3].王鑫,苗洪利.基于卫星高度计的全球平均共线海表面高度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5

[4].杨晓丹,毛新燕,江文胜.反映台湾以东黑潮流量变化的海表面高度关键区域的确定[J].海洋湖沼通报.2014

[5].张永垂,张立凤.Rossby波模型对西北太平洋海表面高度年际变异的可预测性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3

[6].黄琳,孙佳,杨逸秋,袁逸凡.北太平洋海表面高度(SSH)与风应力变化的关系[J].海洋与湖沼.2013

[7].赵加华,刘喜迎,姜皓严,李丽平.热带太平洋海表面高度特征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2

[8].张永垂,张立凤,王业桂.北太平洋海表面高度的年际变化及其机制[J].地球物理学报.2010

[9].张永垂,张立凤.北太平洋海表面高度的年际变化及其机制[C].“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9

[10].张永垂,张立凤,姜杨.北太平洋海表面高度低频变异的动力机制研究[C].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2009

标签:;  ;  ;  

海表面高度论文-张蕾,刘国强,何宜军,William,Perrie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