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反应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参皂苷Rg1,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表面抗原,调控
表面反应性论文文献综述
徐龙,陆政峰[1](2019)在《人参皂苷Rg1调控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及其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RAS)表面抗原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在脊髓损伤(SCI)修复中的意义。方法从24 h龄SD大鼠大脑中取材,获得的星形胶质细胞(AS)经体外培养、纯化后,将AS分为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细胞均进行细胞划伤损伤,然后实验组给予40μg·mL~(-1)人参皂苷Rg1,对照组给予0. 9%Na Cl。用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活力;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划痕激活的RAC增殖和划痕区域面积;用免疫印迹法测定RAS中的谷氨酸转运体1(GLT1)、水通道蛋白家族4(AQP4)、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中间丝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细胞增殖活力(OD值)分别为0. 95±0. 03和0. 65±0. 03;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划痕区域面积所占百分比在48 h分别为(37. 13±1. 44)%和(58. 41±1. 8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AQP4水平分别为(0. 35±0. 03)%和(0. 59±0. 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GFAP水平分别为(0. 74±0. 01)%和(0. 87±0. 04)%;实验组和对照组的Vimentin水平分别为(0. 65±0. 02)%和(0. 92±0. 04)%;实验组和对照组的GLT1水平分别为(0. 89±0. 04)%和(0. 47±0. 04)%,2组间比较,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 Rg1可促进RAS增殖和划痕修复并调控其相关表面抗原表达,从而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产生积极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程文敏,夏文生,万惠霖[2](2019)在《氧化镧表面反应性对甲烷和氧分子活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氧化镧催化剂在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中的结构敏感性实验研究为基础,采用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氧化镧(001),(110)和(100) 3个晶面及OCM反应物分子甲烷和氧在其上的吸附、活化和解离.结果表明,氧化镧(001),(110)和(100) 3个晶面的表面能大小顺序为(110)>(100)>(001),3个晶面的价带和导带间隙大小顺序为(110)<(100)<(001),即(001)是3个晶面中最稳定的晶面,而(110)则是最活泼的晶面.甲烷分子在氧化镧(001),(110)和(100)晶面上的吸附很弱(~0. 03 e V),H—CH3解离吸附能分别为2. 16,0. 68和0. 90 e V,解离反应的难易性与晶面的活性顺序一致;而氧分子在氧化镧(001),(110)和(100)晶面上的分子吸附能分别为-0. 04,-0. 31和-0. 12 e V,解离吸附能分别为1. 22,0. 53和1. 52e V,即氧化镧晶面结构对氧分子吸附具有明显的影响,其中,(001)晶面上吸附最弱,(110)晶面上吸附最强,以致O—O在(110)晶面上可以较低能垒(0. 53 e V)解离,形成亲电的过氧物种.由于氧分子在氧化镧表面的吸附较甲烷分子强,因此,氧化镧在OCM反应中结构敏感性应与氧分子的吸附和活化密切相关.甲烷和氧分子在氧化镧表面上活化的本质源自于电子自表面流向甲烷和氧分子的反键轨道,且表面结构的改变会导致不同强度的电子流动驱动.(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夏玉林[3](2019)在《类质同像置换对闪锌矿和黄铁矿表面反应性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有色金属和稀有分散元素的重要载体,硫化物矿物的表面反应性及其地球化学行为受到广泛的关注,而闪锌矿和黄铁矿是最常见的硫化物矿物。闪锌矿是一种亲汞的硫化物矿物,其对汞的吸附固定作用控制着汞的地球化学行为,并在治理人为汞污染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已有研究主要关注闪锌矿对水体中Hg~(2+)的吸附能力和反应机理,但关于闪锌矿对气态Hg~0吸附性能与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还不多见。黄铁矿的氧化作用会产生大量的酸性矿山废水以及重金属污染,故黄铁矿的表面氧化是当前矿物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黄铁矿的氧化会产生羟基自由基(~·OH)。~·OH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可无选择性地氧化环境污染物,制约着相关环境物质的迁移,转化和归趋。在自然界中,闪锌矿和黄铁矿结构中广泛存在类质同像置换,可能影响着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表面反应性。铁是闪锌矿最常见的置换离子,尽管已有研究表明铁的置换作用增强闪锌矿对Hg~(2+)的去除性能,但其对闪锌矿吸附固定气态Hg~0反应性的影响程度和制约机制仍不明确。天然黄铁矿的结构中存在多种过渡族金属离子,已有研究深入探讨了黄铁矿的氧化过程以及产~·OH机制,但尚未关注在氧化过程中,典型置换离子对~·OH形成速率的影响。为此,本学位论文以“类质同像置换对闪锌矿和黄铁矿表面反应性的制约”为主题,以合成(铁置换)闪锌矿和(钴、镍和锰置换)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种现代谱学技术,考察上述典型类质同像置换作用对闪锌矿和黄铁矿晶体结构特征和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分别通过闪锌矿吸附气态Hg~0,以及黄铁矿氧化产~·OH模拟实验,对上述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以下认识:一、揭示了铁置换对闪锌矿吸附气态Hg~0性能的制约机制Fe取代闪锌矿中的Zn会伴随O对S的共置换作用,并显着影响闪锌矿的物理化学特性和表面反应性。共置换作用增加了闪锌矿表面的Zn-S键长,增强磁性,但降低了闪锌矿的氧化和还原温度。闪锌矿对气态Hg~0的吸附机制遵循类Mars-Maessen原理,即表面Zn-S键断裂与Hg-S键形成。由于共置换作用降低了闪锌矿表面Zn-S的键强,故提高了闪锌矿对气态Hg~0的吸附活性。在模拟烟气条件下,铁置换闪锌矿对气态Hg~0的吸附速率是纯闪锌矿的4-5倍,并比其他磁性吸附剂具有更优异的气态Hg~0吸附性能和循环再生性。上述结果表明,铁置换闪锌矿在燃煤电厂烟气的Hg~0污染治理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二、阐明了类质同像置换对黄铁矿氧化产~·OH性能的制约机制Co、Ni、Mn的置换作用延缓了黄铁矿晶体的生长,增加了表面Fe-S键长,使黄铁矿暴露更多高能反应面。这些置换离子会增加黄铁矿的比表面积和电子传递效率,降低黄铁矿的热稳定性。在有氧的酸性水溶液中,纯黄铁矿和Co、Ni、Mn置换黄铁矿氧化产~·OH的速率(比表面积标化)分别为:1.30×10~(-3)、4.40×10~(-3)、1.29×10~(-1)和1.94×10~(-3)?mol L~(-1) min~(-1) g m~(-2)。置换离子不同程度地提高黄铁矿的电子传递效率,促进了中间产物H_2O_2的形成,从而增强黄铁矿在有氧的酸性水溶液中产~·OH的能力。Co-Py的电子传递效率最高;Ni-Py具有(111)高能反应面,能促进黄铁矿的氧化;Mn-Py溶液中Fe~(3+)会显着抑制H_2O_2的生成。因此,置换离子对黄铁矿氧化产~·OH速率的促进作用,按照由大到小排序为:Co>Ni>Mn。以上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掌握闪锌矿和黄铁矿的地球化学行为,并为两种矿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9-05-01)
余占娟,李向阳[4](2019)在《低反应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患者血清核酸定量及基因型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温州地区HBV基因型的分布特征,研究HBsAg低反应性患者不同基因型之间HBeAg表达和HBV DNA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临床HBsAg定量<1 000 COI的患者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HBeAg,PCR-荧光探针法定量检测HBV-DNA以及HBV基因分型。结果共146例患者标本,有51例HBV DNA定量达到10~3 IU/ml的标本全部分型成功,其中B型13例、C型38例。不同基因型组在HBeAg定量和HBV DNA定量的比较,B基因组HBeAg定量(Z=16.96)<C基因型组(Z=29.09),P<0.05;B基因组HBV DNA定量(Z=13.96)<C基因型组(Z=30.12),P<0.05。B基因型组HBeAg与HBV DNA log值呈正相关(r=0.740,P<0.05),C基因型组HBeAg与HBV DNA log值无相关性(r=0.184,P>0.05)。结论温州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B型次之。B基因型组血清HBeAg与HBV DNA值呈一定正相关关系,深入研究HBsAg低反应性患者的HBV基因型与HBeAg表达和HBV DNA载量之间的关系对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何宏平,鲜海洋,朱建喜,谭伟,梁晓亮[5](2019)在《从矿物粉晶表面反应性到矿物晶面反应性——以黄铁矿氧化行为的晶面差异性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系统中各种矿物相的物理化学反应大多是从矿物表面或界面开始的。要揭示矿物表面反应性的本质,就需要从控制其反应性的表面结构入手。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关于矿物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主要采用粉晶作为研究对象。尽管粉晶方法在研究诸如硅酸盐、碳酸盐溶解和沉淀结晶等过程中被普遍采用,但这种基于矿物粉晶的研究方法还是有一定的不足。因为形成粉晶的破碎研磨过程会导致晶体高能面的出现,高能面所具有的高活性可能会加速其反应过程,应用于地球化学反应的计算结果就可能高估了实际的地球化学反应速率。本研究以黄铁矿表面氧化反应的晶面差异性为例,从晶面结构制约反应性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了黄铁矿氧化的相关问题,弥补了传统"粉晶研究"中对黄铁矿氧化速率和氧化机理认识的缺陷。黄铁矿宽范围的氧化速率实测值很可能是由不同晶面间较大的反应性差异导致;水在黄铁矿的氧化过程中同时扮演着传递电子的催化剂和反应物的角色,也是黄铁矿氧化反应速控步(rate-limiting step)的核心物质。这些认识首次明确了黄铁矿不同晶面反应性差异的重要性,并提示我们应将传统表面矿物学的研究推向更为精确的晶面矿物学水平。这一从晶面角度考察发生在矿物表面的地球化学反应的研究方法可为构建更为精确的地球化学模型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梁晓亮,杨士建,钟远红,谭伟,何宏平[6](2019)在《类质同象置换对磁铁矿表面反应性的制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氢)氧化物矿物对环境物质的地球化学行为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相比于其他铁氧化物,磁铁矿具有一些独特的结构特征与表面性质,而赋予其良好的氧化还原活性。天然磁铁矿结构中广泛存在类质同象置换,探讨类质同象置换对磁铁矿表面反应的制约机制,有助于深刻理解磁铁矿族矿物在环境自净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本文介绍了典型置换离子在磁铁矿结构中的赋存状态,及其对磁铁矿物化性质影响,重点阐述类质同象置换对磁铁矿表面反应性(如吸附、氧化、还原等性能)的制约机制,最后针对已有的相关研究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孙跃,徐骏伟,郭瑶,刘建军,徐香兰[7](2018)在《ZnO催化材料构效关系:利用CO氧化探讨其表面缺位对反应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ZnO是n型半导体,有六边纤锌矿、立方闪锌矿以及比较罕见的氯化钠式八面体叁种晶相结构;其中六边纤锌矿晶相是常规条件下最稳定的结构。目前ZnO已被广泛用作甲醇合成催化剂和各类光催化剂,且被用作贵金属的载体制备催化剂[1-2]。但是,ZnO用作环保催化剂研究较少,人们对其性质仍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解。针对该问题,本文以ZnAc_2·2H_2O为前体,以NaOH、Na_2CO_3、(NH_4)_2CO_3、Urea为沉淀剂制备了系列ZnO催化剂,并用CO(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07-20)
王敏[8](2018)在《新型光控反应性亲疏水表面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超疏水表面为基底的微图案化表面因为其独特的亲-疏效应,已广泛应用于材料、生物、微流控、微电子等诸多领域。而目前的亲-疏表面的制备方法存在诸如灵活性差、步骤多等问题。光化学反应具有反应快速、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易于控制等优点,本论文基于光化学反应,制备了多种反应性(超)疏水表面,进一步利用这种表面的反应性来实现表面功能化与图案化,并将这种方法用于制备具有亲疏水通道的纸芯片中。具体工作如下:(一)反应性(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利用紫外光引发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HEMA-EDMA)多孔表面,在此基础上利用光化学反应对HEMA-EDMA表面进行了进一步的修饰,成功制备了四种反应性(超)疏水表面,即氟硅烷(FOS)表面、氟硫醇(FDT)表面、二(十二烷基)二硫醚(Do D)表面和烯/炔烃(Alkene/Alkyne)表面,并利用扫描电镜和拉曼光谱仪对修饰前后的HEMA-EDMA多孔膜进行了表征。(二)反应性(超)疏水表面的功能化与图案化:利用基于二硫键的反应性(超)疏水表面(DRSS)所具有的高度反应活性,可与烯烃、二硫化物、硫醇、炔烃和环氧等物质发生反应从而实现DRSS的功能化修饰,并且修饰后的二硫表面还能被再次修饰,具有可逆性。此外,通过覆盖光掩膜可实现DRSS的图案化修饰。例如利用荧光染料对DRSS进行局部修饰后制备了多种荧光图案且图案的分辨率达到20μm,而利用亲水基团对DRSS进行局部改性后可得到亲疏水图案化修饰的表面。进一步,我们对反应性(超)疏水表面的紫外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叁)反应性亲疏水表面在纸芯片方面的应用:通过乙烯基叁氯硅烷处理纸张后,利用硫醇-烯烃点击化学反应可得到不同功能化修饰的纸张。同时,通过改变光掩膜的形状可获得不同的图案,具有很好的可控性和较高的分辨率。此外,这种功能化方法可用于制备亲疏水通道的纸芯片,并可实现乳酸和尿素的检测。(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6-04)
赵凯[9](2018)在《疏水性纳米材料表面配体的反应性剥离》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单分散性纳米材料由于形貌和尺寸均一、且在特定介质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而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通常,在它的合成过程中需要加入不同种类的长碳链配体以控制粒子的组成、尺寸和形貌。然而,表面配体的存在会对粒子的催化性质、导电性质和生物相容性等产生不利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种类的纳米材料,并以表面络合十八胺的Pd纳米颗粒为例,选用亲电试剂苯甲酰氯对其表面的配体进行反应性剥离,并以此反应探究了反应性配体剥离的机理。而后,分别考察了亲电试剂和纳米材料的种类对配体剥离结果的影响。另外,分别将配体剥离前后的Pd纳米颗粒和一系列功能性纳米材料应用于催化、降解和生物成像等领域,并系统地考察了各自的性能。首先,通过热分解法合成了表面络合长碳链十八胺的Pd纳米颗粒和不同配体络合的一系列功能性纳米材料,包括:Au和Ag_2S纳米球、上转换NaYF_4:Yb/Er、TiO_2纳米棒、MoS_2纳米片、Fe_3O_4、Cu_2ZnSnS_4(CZTS)、Ni_2P和CoO等纳米颗粒。从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分析得到各个粒子的形貌尺寸和结构,从红外谱图中证实每种粒子的表面均络合有长碳链配体。其次,以苯甲酰氯与Pd之间的反应为例,通过红外、核磁和能谱等相关表征结果证明了在改性过程中长碳链配体被剥离的事实,并以此反应证明了配体剥离过程是基于亲电取代反应机理。而后,分别选取叁聚氯氰、叁氯化磷和2-溴异丁酰溴对Pd进行配体剥离,证明了亲电试剂的种类对配体剥离的结果没有影响。此外,用苯甲酰氯对不同配体络合的功能性纳米材料进行配体剥离,说明了纳米材料的种类对配体剥离的结果没有影响。最后,将配体剥离前后的Pd分别应用于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4-NP)和催化Na BH_4产氢,结果发现配体剥离之后的Pd催化还原4-NP的反应速率常数是0.36 min~(-1),显着大于配体剥离之前Pd的0.03 min~(-1),并且高于文献上报道的TiO_2负载1 mol%的Pd的0.19 min~(-1),另外从Au催化还原4-NP中可以得到类似结论。另外,配体剥离之后的CoO和Ag_2S分别能够应用于催化NaBH_4还原亚甲基蓝(MB)和作为光催化剂降解甲基橙(MO),且催化活性良好。由于配体剥离之后NaYF_4:Yb/Er能够稳定的分散在水中,同时展现出优良的上转换发光性质,因此将其应用于活体生物成像,结果证明配体剥离后的NaYF_4:Yb/Er在生物成像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余明远,曲雯雯,陈尚民[10](2017)在《α-MoO_3/γ-Al_2O_3催化剂结构稳定性及其表面反应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α-MoO_3/γ-Al_2O_3催化剂在烯烃复分解、选择性氧化、氢化催化等领域广泛的应用。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对α-MoO_3/γ-Al_2O_3催化剂中钼铝两相的界面稳定性与复合结构表面催化活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弛豫结构显示氧化钼通过末端氧Ot以及桥连氧Mo-O-Mo与氧化铝相互作用形成悬挂键。PDOS显示这些键由Ot-2p态和Al-3p态相互杂化而成。电荷布居和差分电荷密度显示钼铝两相界面附近的电荷分布与α-MoO_3的厚度无关,并且铝基的载体效应可一直延伸到复合结构表面。最后费米能级附近轨道电子密度的变化计算可知γ-Al_2O_3载体使表面α-MoO_3的酸性降低且催化剂整体变硬,这使复合体系更容易和硬酸硬碱相互作用。α-MoO_3/γ-Al_2O_3催化剂的表面催化活性与钼铝两相间界面的稳定性正相关,并且γ-Al_2O_3的(110)晶面更有利于表面α-MoO_3的催化活性。与界面稳定性的计算结果对比可知,较好的界面稳定性也带来较好的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四分会:生命、药物和材料量子化学》期刊2017-06-08)
表面反应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氧化镧催化剂在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中的结构敏感性实验研究为基础,采用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氧化镧(001),(110)和(100) 3个晶面及OCM反应物分子甲烷和氧在其上的吸附、活化和解离.结果表明,氧化镧(001),(110)和(100) 3个晶面的表面能大小顺序为(110)>(100)>(001),3个晶面的价带和导带间隙大小顺序为(110)<(100)<(001),即(001)是3个晶面中最稳定的晶面,而(110)则是最活泼的晶面.甲烷分子在氧化镧(001),(110)和(100)晶面上的吸附很弱(~0. 03 e V),H—CH3解离吸附能分别为2. 16,0. 68和0. 90 e V,解离反应的难易性与晶面的活性顺序一致;而氧分子在氧化镧(001),(110)和(100)晶面上的分子吸附能分别为-0. 04,-0. 31和-0. 12 e V,解离吸附能分别为1. 22,0. 53和1. 52e V,即氧化镧晶面结构对氧分子吸附具有明显的影响,其中,(001)晶面上吸附最弱,(110)晶面上吸附最强,以致O—O在(110)晶面上可以较低能垒(0. 53 e V)解离,形成亲电的过氧物种.由于氧分子在氧化镧表面的吸附较甲烷分子强,因此,氧化镧在OCM反应中结构敏感性应与氧分子的吸附和活化密切相关.甲烷和氧分子在氧化镧表面上活化的本质源自于电子自表面流向甲烷和氧分子的反键轨道,且表面结构的改变会导致不同强度的电子流动驱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反应性论文参考文献
[1].徐龙,陆政峰.人参皂苷Rg1调控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及其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9
[2].程文敏,夏文生,万惠霖.氧化镧表面反应性对甲烷和氧分子活化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3].夏玉林.类质同像置换对闪锌矿和黄铁矿表面反应性的制约[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9
[4].余占娟,李向阳.低反应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患者血清核酸定量及基因型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
[5].何宏平,鲜海洋,朱建喜,谭伟,梁晓亮.从矿物粉晶表面反应性到矿物晶面反应性——以黄铁矿氧化行为的晶面差异性为例[J].岩石学报.2019
[6].梁晓亮,杨士建,钟远红,谭伟,何宏平.类质同象置换对磁铁矿表面反应性的制约机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9
[7].孙跃,徐骏伟,郭瑶,刘建军,徐香兰.ZnO催化材料构效关系:利用CO氧化探讨其表面缺位对反应性能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2018
[8].王敏.新型光控反应性亲疏水表面的制备[D].东南大学.2018
[9].赵凯.疏水性纳米材料表面配体的反应性剥离[D].大连理工大学.2018
[10].余明远,曲雯雯,陈尚民.α-MoO_3/γ-Al_2O_3催化剂结构稳定性及其表面反应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四分会:生命、药物和材料量子化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