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侵事件沉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陆表海盆地,突发性(事件型),海侵,海侵事件成煤
海侵事件沉积论文文献综述
吕大炜,李增学,王东东,刘海燕,贾强[1](2015)在《华北晚古生代陆表海盆地海侵事件微观沉积特征及成煤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沉积学、煤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及地球化学等多技术手段,结合比较分析法的思路,分析了事件型海侵的特点和海侵事件沉积组合特征,研究发现:海侵事件沉积组合为区域对比性强、具沉积时间连续性与相序间断性的暴露沉积—煤层—灰岩组合,其关键沉积学特征是煤层底板的暴露沉积。海侵事件组合灰岩的古生化石个体小、破碎强烈等特征表现为高能量水体运动等环境,孢粉表现为低含量的单缝孢和裸子植物及高含量的叁缝孢。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暴露沉积为陆相环境,煤层中的微量元素表现为海相主要原因是由于泥炭沼泽覆于深水后受海水影响所致。海侵事件成煤与海侵过程成煤差异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盆地属性差异,即海侵事件成煤形成于陆表海盆地之中,而海侵过程成煤则形成于具有缓坡的边缘海盆地,第二,成煤原理存在着差异,海侵事件成煤强调的是成煤前海侵未发生前的碎屑体系废弃而发育大量泥炭沼泽且被后期突发性海侵终止,而海侵过程成煤则强调的是泥炭沼泽发育于滨海的活动碎屑体系并终止于后期的缓慢海平面上升。(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吕大炜,刘海燕,孟彦如,李建委,宗瑞芳[2](2014)在《华北板块晚古生代海侵事件沉积类型及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沉积学、煤地质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地层学、事件沉积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详细研究了海侵事件沉积类型及其特征,并进行了海侵事件沉积空间分布研究,结果发现:海侵事件沉积具有4种类型,即海相灰岩—煤层—根土岩或铝质泥岩、海相灰岩—深水泥岩—煤层—铝质泥岩或根土岩组合、深水泥岩—煤层—铝质泥岩或根土岩组合和深水泥岩(海相灰岩)—铝质泥岩或根土岩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早紫松期海侵事件沉积具全区对比性意义,格舍尔期最大海泛期、紫松期中期以及隆林期中期初始海泛期具有区域对比意义;以华北晚古生代紫松期最大事件型海侵为例分析了其不同沉积类型的平面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期刊2014年08期)
张振克,谢丽,张云峰,徐军,李书恒[3](2010)在《苏北平原MIS 3阶段海侵事件的沉积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MIS 3阶段的气候与环境是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的热点,该阶段中国沿海地区的海侵过程是沿海平原环境演化的重要事件。根据苏北平原宝应By1钻孔的~(14)C年代结果和沉积特征、微体生物组合特点,确认苏北平原MIS 3阶段存在明显的海侵事件,潮滩与泻湖相沉积层的厚度约7m,深度在By1孔19~26m,海相层位于长江叁角洲地区的典型末次冰盛期的硬粘土层之下,~(14)C年代在距今26~39ka之间,属于MIS 3阶段的沉积,岩芯沉积物的沉积构造以水平的薄层砂质粉砂沉积为主。沉积物中大量的海相有孔虫壳体在研究的岩芯段中是最丰富的;此外,还发现咸水环境下的Sinocytheridea impressa(Brady),Spinileberis pulchra与Spinileberis furuyaensis,Neomonoceratina chenae Zhao,Keijella bisanensis(Okubo)等形类壳体;该段岩芯中的植物残体、碳屑也很丰富,有机质含量丰富,显示比较封闭的弱动力环境,指示了潮滩、泻湖沉积环境。(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0年05期)
吕大炜[4](2009)在《华北晚古生代海侵事件沉积及古地理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沉积学、古生物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多学科的方法,结合测井、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种手段,研究了华北地区晚古生代陆表海盆地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学特征,分析出华北晚古生代海平面变化规律,研究了海侵事件沉积类型和特点,发现华北地区有3次重要的海侵事件,并绘出海侵事件沉积期的古地理图。论文主要成果如下:对华北晚古生代陆表海盆地沉积进行了分析,发现研究区存在着六大沉积体系: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障壁—泻湖沉积体系、潮坪沉积体系、河控浅水叁角洲沉积体系、冲积扇沉积体系、河流湖泊复合沉积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将研究区晚古生代沉积地层划分两个构造层序(Ⅰ和Ⅱ)和7个叁级层序,建立了南北向和东西向层序地层格架,重点研究了陆表海充填层序的叁级层序分布;在层序地层学基础上,对晚古生代海平面变化进行研究,将其划分成两个长周期,即构造—海平面变化周期:构造层序Ⅰ的短期大规模海侵及长时间的海退阶段、构造层序Ⅱ的海退阶段。绘制出不同级别的海平面变化曲线,总结出影响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构造沉降和冰川溶解,基于此,分析不同级别的海平面变化旋回与不同级别层序的对应关系;分析出渐侵型海侵与突发型海侵两种不同类型海侵的叁点区别:第一,二者发生背景不同;第二,海侵沉积序列有所差别;第叁,泥炭化、煤化原理不同。总结得出存在四种海侵事件沉积组合:海相灰岩—煤层—暴露沉积组合、海相灰岩—深水泥岩—煤层—暴露沉积组合、深水泥岩—煤层—暴露沉积组合及深水泥岩(海相灰岩)—铝质泥岩或根土岩组合。分析海侵事件沉积序列的地化特征,发现了海相层与煤层在环境上的巨大差异;总结出华北地区晚古生代风暴沉积的特征和类型,建立了陆表海波状盆地风暴沉积模型;研究了晚古生代突发性海侵的规律,指出存在叁次较大的海侵事件沉积组合:层序1(晚石炭世)海侵体系域的吴家峪灰岩与11号煤层组合;层序2(早二迭世紫松期)海侵体系域的庙沟—毛儿沟灰岩与8号煤层组合和高水位体系域的斜道灰岩与7号煤层组合;其中,层序2海侵体系域为全区规模最大的海侵事件沉积组合;完善了海侵事件成煤模式,进行海侵事件沉积的广泛对比,总结出海侵事件成煤的四个特点:第一,煤层发育在海侵体系域;第二,煤层具高的硫含量和低的硫同位素比;第叁,煤层的煤岩组分富集程度不同;第四,煤层中高荧光强度和低反射强度在煤层剖面中是不均匀分布的。按照海侵持续的时间和规模以及聚煤作用的强弱分析出海侵事件成煤的四种组合,即:①厚层海相灰岩与薄层煤层组合;②薄层海相灰岩与薄层煤层组合;③中厚层灰岩与薄层煤层的组合;④厚层灰岩与较厚层煤的组合。分析了研究区典型海侵事件成煤组合特征,综合海侵事件成煤思想和风暴异地煤成煤规律,构建了海侵事件成煤模式图;重点分析了层序1、层序2海侵事件沉积古地理,发现层序1突发型海侵沉积期海水由东北向西南侵入,煤层分布与海相层分布呈现一致性。事件沉积组合主要集中在华北中北部地区,可进行区域对比。层序2海侵体系域庙沟-毛儿沟灰岩与8号煤层沉积组合是重要的海侵事件组合,分布于华北大部地区,可进行全区对比,其聚煤中心位于华北中部的山西等地,灰岩与煤层呈负相关关系,层序2高水位体系域中的斜道灰岩与7号煤层沉积也具有局部的事件沉积组合,聚煤中心位于华北中部和南部的两淮地区,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南华北构造运动引起两淮地区海侵表现为渐侵型,北方地区表现为突发型,该事件组合在中部或北部地区具有局部对比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期刊2009-03-01)
海侵事件沉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沉积学、煤地质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地层学、事件沉积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详细研究了海侵事件沉积类型及其特征,并进行了海侵事件沉积空间分布研究,结果发现:海侵事件沉积具有4种类型,即海相灰岩—煤层—根土岩或铝质泥岩、海相灰岩—深水泥岩—煤层—铝质泥岩或根土岩组合、深水泥岩—煤层—铝质泥岩或根土岩组合和深水泥岩(海相灰岩)—铝质泥岩或根土岩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早紫松期海侵事件沉积具全区对比性意义,格舍尔期最大海泛期、紫松期中期以及隆林期中期初始海泛期具有区域对比意义;以华北晚古生代紫松期最大事件型海侵为例分析了其不同沉积类型的平面分布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侵事件沉积论文参考文献
[1].吕大炜,李增学,王东东,刘海燕,贾强.华北晚古生代陆表海盆地海侵事件微观沉积特征及成煤探讨[J].沉积学报.2015
[2].吕大炜,刘海燕,孟彦如,李建委,宗瑞芳.华北板块晚古生代海侵事件沉积类型及分布[J].中国煤炭.2014
[3].张振克,谢丽,张云峰,徐军,李书恒.苏北平原MIS3阶段海侵事件的沉积记录[J].第四纪研究.2010
[4].吕大炜.华北晚古生代海侵事件沉积及古地理特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