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面论文-徐仲明

关节面论文-徐仲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关节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强直性脊柱炎,骨质侵蚀

关节面论文文献综述

徐仲明[1](2019)在《CT和MRI诊断AS患者骶髂关节面下骨质侵蚀的价值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面下骨质侵蚀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5例AS患者,均行CT与MRI检查,比较2种诊断方式影像学检出效果、AS骶髂关节病变分级。结果 CT与MRI骶髂关节面下骨质硬化、关节间隙变宽与关节间隙变窄检出率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MRI对骶髂关节面下骨质侵蚀(78.67%)、骨质囊变(61.33%)与软骨肿胀(33.33%)检出率明显高于CT64.00%、40.00%、16.00%(P<0.05);CT与MRI对AS骶髂关节病变0级、Ⅲ级与Ⅳ级诊断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MRI对Ⅰ级(26.67%)与Ⅱ级(45.33%)检出率明显高于CT13.33%、29.33%(P<0.05)。结论相较于CT,MRI对AS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检出效果更突出,能够有效检出骶髂关节面下骨质侵蚀、骨质囊变以及软骨肿胀等变化,为病变分级提供准确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张东强,邝思驰,魏佳明,陈正[2](2019)在《不同位置咬合高点对颞下颌关节面压力分布影响的实验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36牙合面不同位置的咬合高点对颞下颌关节(TMJ)负荷的影响。方法在已建立的人冰鲜头颅TMJ负荷分析模型上,定义36牙合面无咬合高点,以及咬合高点位于牙合面近中尖、中央窝和远中尖时为工况一、二、叁和四,记录并分析力学试验机加载后双侧TMJ上下腔关节面综合力度中心、压力集中区位置、压力峰值和压力接触面积等,使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结果的统计分析。结果 (1)双侧TMJ关节面负荷的综合力度中心均往右侧关节下腔关节面偏移,工况叁时较为明显;关节面压力集中区位置变化表现为:左侧的各关节面有不同程度的位移,而右侧则相对稳定。(2)相较于工况一,工况二、叁、四时,左侧TMJ上、下腔关节面表面压力峰值总体呈减小趋势(F_上=4.49,P_上=0.63;F_下=7.11,P_下=0.01),右侧TMJ上下腔关节面表面压力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上=0.60,P_上=0.04;F_下=1.13,P_下=0.39)。(3)相较于工况一,工况二、叁、四时,双侧TMJ上、下腔关节面接触面积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6牙合面不同位置的咬合高点会影响TMJ关节面的受力形式,造成关节结构之间受力环境的改变。(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5期)

关盛溢,李宏志,宋秀锋[3](2019)在《经背侧辅助切口手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背侧辅助切口复位固定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2月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82例病例资料,其中34例采用经背侧辅助切口复位固定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结果本组术后获得随访34例,随访10~19个月,平均13.4个月。无疼痛31例,偶有疼痛3例;恢复原工作26例,工作受限8例;活动不受影响18例,活动功能达对侧75%~99%的11例,达50%~74%的5例;握力无影响15例,握力为对侧75%~99%的14例,为50%~74%的5例。Cooney腕关节评分100分15例,90分3例,80分8例,70分3例,65分5例;优良率76.5%。结论经背侧切口复位固定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方便、快捷、可靠,可以获得良好的关节面复位和术后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改良手术方法。(本文来源于《实用手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郑寅峰,郑建军[4](2019)在《不同CT重建技术评估TF-PEF术后腰椎小关节面切除情况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平面重建(MPR)与曲面重建(CPR)两种重建技术评估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关节突成型技术(TF-PEF)术后腰椎小关节面切除区域及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TF-PEF手术患者20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行术区关节突关节CT扫描,然后进行MPR和CPR重建获得术区上关节突冠状面,通过TF-PEF前后对比,探讨两种重建方法评估腰椎关节突关节(LFJ)关节面切除区域的价值;根据CT横断面上术区上关节突关节面形态分为直面型组、曲面(C型)I组、曲面(非C型)II组,探讨各组内两种重建方法测量手术切除关节面长径和短径的价值。结果曲面(C型)I组及II组MPR与CPR两种重建方法测量切除关节面的长径与短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直面型组MPR与CPR两种重建方法测量切除关节面的长径与短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MPR与CPR两种重建方法均能很好的评估TF-PEF术后LFJ关节面切除的区域;对于切除程度的评估,需要结合CT横断面上术区上关节突面的形态,选择合理的重建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张辉,尤孙宁,侯俊,梁俊章,罗善超[5](2019)在《前侧入路直视关节面复位内固定治疗粉碎性移位髌骨骨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侧入路直视髌骨关节面复位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期间住院的31名粉碎性髌骨骨折患者,他们均接受了前侧入路直视髌骨关节面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随访期间评估临床和放射学结果。结果 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是12个月(范围,6个月~26个月)。术后均未发生骨折再移位、内固定松动及断裂和感染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0周(8周~12周)。随访期间,膝关节活动度可达0°~135°。采用KSS评分系统进行评价,优26例,良5例,优良率100%。结论前侧入路直视髌骨关节面复位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具备手术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患者易接受的优点,是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一种可行方法。(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李毅,刘诚,徐军奎,温晓东,王欣文[6](2019)在《叁平面截骨术矫正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固有角增大型外翻畸形》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目前针对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固有角增大型外翻畸形的治疗有许多手术方式,但对第一跖列叁平面截骨结合外侧软组织松解的手术疗效却鲜有报道。目的:研究叁平面截骨术结合外侧软组织松解治疗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固有角增大型外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采用叁平面截骨术治疗的23例(35足)伴有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固有角增大型严重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12足),女16例(23足),年龄21~66岁,平均(45.7±15.2)岁。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足负重正位的外翻角(HVA)、1~2跖骨间角(1-2 IMA)及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固有角(DMAA)的变化,并通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足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评分评估患者临床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改善情况。结果:除1例双足女性患者失去随访外,其余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2个月,平均(19.1±7.3)个月。1足出现浅表感染,换药后伤口愈合。无骨不愈合及跖骨头坏死发生,第一跖趾关节内侧疼痛均得到显着缓解。3例4足出现第一跖趾关节活动受限,功能训练后改善,不影响患者功能。1例1足出现外翻复发,患者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1年后症状缓解不明显,行翻修融合术。HVA由术前的47.6°±6.4°减小至末次随访16.7°±4.3°(P<0.01);1-2 IMA由术前18.6°±2.1°减小至末次随访8.2°±2.2°(P<0.01);DMAA由术前34.7°±7.2°减小至末次随访9.0°±4.5°(P<0.01);AOFAS评分由术前(56.6±3.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89.2±2.1)分(P<0.01);末次随访参照AOFAS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22足,良6足,可5足,优良率为84.8%。VAS评分由术前(6.0±0.8)分降低至(0.8±0.7)分(P<0.01)。结论:叁平面截骨结合外侧软组织松解治疗跖骨远端关节面固有角增大型外翻畸形可获得良好的影像学改善及功能预后。术中应特别注意DMAA角的矫正,术后加强第一跖趾关节的功能训练。(本文来源于《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叶试南,阮平,郑帮明,谢伟雄,蒋文勇[7](2019)在《3D打印技术对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复位的应用价值及术后CT结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对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复位的应用价值及术后CT结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在3D打印技术指导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关节面复位情况、临床疗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1)观察组复位固定时间、手术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均<0.05)。(2)观察组的关节面最大阶梯高度、关节面复位满意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均<0.05)。(3)观察组的优良率较对照组更高,其治疗后的伸膝最大角度、屈膝最大角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均<0.05)。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指导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可更快、更好地复位关节面,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膝关节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9年21期)

庄健,翟启麟,王驭恺,周凯华,潘福根[8](2019)在《Ⅳ型胫骨平台骨折后外侧塌陷关节面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不同固定方式治疗后外侧关节面塌陷的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利用人工骨建立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伴后外侧关节面塌陷的模型18例,将其均分为3组,分别模拟3种内固定方式固定:A组采用内侧钢板固定;B组采用内侧钢板加后侧支撑钢板固定;C组增加外侧骨窗,采用内外侧双钢板固定。通过力学实验机加载静态负荷,获得塌陷关节面与周围相连皮质断裂时以及垂直位移>3 mm时的载荷值。结果塌陷关节面与相连皮质断裂时所加载的负荷为A组(1 715.0±52.1) N、B组(2 631.7±81.8) N、C组(2 763.3±51.6) N,3组间载荷存在差异(F=486.183,P=0.000),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塌陷关节面垂直位移>3 mm时的载荷为A组(2 360.0±71.0) N,B组(3 125.0±104.4) N,C组(3 418.3±81.3) N,3组间载荷存在差异(F=238.140,P=0.000),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合并后外侧关节面塌陷的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增加外侧骨窗、内侧联合外侧钢板固定对于塌陷关节面的固定强度最高,内侧联合后侧钢板固定的强度次之,理论上两者均可承受行走时负荷;单纯内侧钢板固定强度最低,但亦可满足非负重功能锻炼时的负荷要求。(本文来源于《国际骨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单晓威[9](2019)在《腰椎小关节面叁维成角变化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及进展的相关性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退变性腰椎滑脱症(DLS)是我国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最常累及L4~L5节段,常由腰椎退行性变引起相邻椎体间移位,椎弓根峡部保持完整,而引起腰腿疼痛、坐骨神经受累、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尽早对这种疾病进行预防规避、早期确诊以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干预质量,将会延缓病情进展减轻病痛,从而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DL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很多,但暂未形成定论。主要机制有:(1)年龄性别及BMI因素:DLS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好发生于更年期或绝经后女性,且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4倍,其原因可能与老年女性绝经后体内激素不平衡,骨质疏松等因素有关;(2)腰椎小关节退变:腰椎小关节的退变不但会引起DLS的发生,还会导致其进展,最有意义的腰椎小关节面受累,在周围韧带、间盘、关节囊协同作用下导致退变加速,最终会使患者的腰椎小关节出现半脱位或者对合不良等问题;(3)腰椎间盘退变:腰椎间盘的退变和要椎小关节的退变之间有协同作用,退变引起的椎间盘退变高度丢失等改变引起椎间小关节面受力异常,致使小关节面遭到破坏、骨质增生、矢状化改变,抗滑移能力下降从而产生DLS;(4)腰椎生理结构与曲度:由于L5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L4椎体承受了其韧带的支持压力,再加上L4椎体高度高于两髂嵴的连线,来自软组织与骨盆的保护较少,而且其椎弓与椎间关节水平化,支持的韧带少而弱,因此小关节抗L4椎体向前滑移的力量就会下降,故而极容易出现滑脱等现象。由此可见腰椎小关节病变在整个DLS的发病机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针对腰椎小关节病变开展的临床研究层出不穷,腰椎小关节的空间趋向性、退变引起的关节突左右不对称、小关节骨关节炎等研究都获得了有意义的结论。近年来针对要椎小关节关节面成角改变的研究逐渐展开,但是腰椎小关节是立体的,仅观察某一层面的成角不足以对整个叁维立体的腰椎小关节成角情况做出评价;DLS的发生进展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较少有研究涉及到如何评价不同程度的DLS患者小关节叁维成角以及根据其成角情况推测病情进展的可能。因此本研究通过分组观察测量正常人组、DLSⅠ度组、DLSⅡ度组腰椎小关节叁维成角的变化,分析对比其意义,希望可以就DLS的发病机制及其进展预判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参考。目的:通过研究正常人与不同程度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DLS)患者腰椎小关节在冠状面、矢状面以及横断面成角的变化,研究分析腰椎小关节面叁维成角变化与DLS及进展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方法。选取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门诊及住院收治92例患者,其中L4DLS患者62例;根据病情分为正常组患者30例;A组为Ⅰ度DLS32例;B组为Ⅱ度DLS30例。均使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同一型号的X线及计算机横断扫描(CT)机器检查,分别测量在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上头尾侧L4~L5小关节角度。结果:叁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全部性别分布采用卡方检验,?2=0.8090,P=0.6673(P>0.05),可认为叁组人员性别分布无差异;叁组人员BMI指数采用卡方检验,?2=3.1241,P=0.5373(P>0.05),可认为叁组患者性别及BMI指数分布无差异。全部患者年龄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测得平均年龄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1)L4~L5小关节面在冠状面上夹角比较:左右两侧小关节角均值比较:正常组33.6o±5.3o,A组小关节角为25.3o±4.3o,B组为20.7o±2.4o,叁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小关节角差值比较:B组(7.2o±1.3o)和A组(6.5o±1.7o)差值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6.5o±1.7o)明显大于正常组(2.6o±1.2o)(P<0.05)。(2)L4~L5小关节面在矢状面上夹角比较:A组(14.3o±2.7o)明显大于正常组(11.5o±3.2o)(P<0.05);B组(20.4o±1.4o)明显大于A组(14.3o±2.7o)(P<0.05),即A组患者较正常组矢状面小关节角偏向水平位,B组患者矢状面小关节角较A组更进一步水平位化。(3)L4~L5小关节面在横断面上夹角比较:头侧:左右侧小关节角平均值对比:正常组LFA为48.3o±4.9o;A组LFA为35.5o±4.7o,B组LFA为27.6o±5.1o,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尾侧左右小关节角平均值对比:正常组LFA为45.4o±5.2o;A组LFA为33.4o±6.3o,B组LFA为25.5o±4.7o,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侧小关节角差值比较:冠状面上正常组(2.6o±1.2o)和A组(6.5o±1.7o)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2.6o±1.2o)和B组(7.2o±1.3o)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横断面上正常组(3.7o±1.4o)和A组(8.3o±4.4o)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3.7o±1.4o)和B组(9.1o±3.7o)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面两侧差值A组(6.5o±1.7o)和B组(7.2o±1.3o)、横断面两侧差值A组(8.3o±4.4o)和B组(9.1o±3.7o)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小关节叁维成角在横断面的矢状化、矢状面上水平化、冠状面上竖直化以及两侧的不对称趋势会造成腰椎小关节的不稳定性,引起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加重以及叁关节复合体退变进展,导致滑脱程度的加重,这对DLS患者的提前预防干预、临床进展及治疗评估具有一定影响和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魏小华,唐荐,廖志峰,刘世峰[10](2019)在《一种新的评价跟骨骨折后关节面塌陷程度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出一种新的评价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后关节面高度的方法。方法收集55例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跟骨侧位X线片,分别记录跟骨上7个点的移位程度,从而提出一种新的评价跟骨后关节面高度的角度(即W角),分别测量正常跟骨和关节内跟骨骨折病例上W角及B?hler角角度值。选入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的非足病患者79例共84足,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的跟骨后关节面骨折移位患者48例共50患足,分别测量足部侧位X线片上跟骨B?hler角及W角角度值。结果 84个正常足部侧位X线片中,跟骨B?hler角21.2°~44°,平均(33.2±5)°;W角23.3°~41.4°,平均(33.4±3.7)°;两者角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个患足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侧位X线片中,跟骨B?hler角-24.5°~28.9°,平均(7.3±12.3)°;W角0.3°~35.2°,平均(22±6.7)°;两角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出一种新的侧位X线片评估跟骨骨折的角度(即W角),由跟骨前关节突最高点分别与跟骨结节突及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连线构成,该角度可较精确反应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中后关节面塌陷程度;正常跟骨侧位X线片中,跟骨前关节突最高点与跟骨结节突的连线及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与跟骨结节最高点连线大致平行,而在涉及到跟骨后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中,这两条线向前成角。(本文来源于《实用骨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关节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36牙合面不同位置的咬合高点对颞下颌关节(TMJ)负荷的影响。方法在已建立的人冰鲜头颅TMJ负荷分析模型上,定义36牙合面无咬合高点,以及咬合高点位于牙合面近中尖、中央窝和远中尖时为工况一、二、叁和四,记录并分析力学试验机加载后双侧TMJ上下腔关节面综合力度中心、压力集中区位置、压力峰值和压力接触面积等,使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结果的统计分析。结果 (1)双侧TMJ关节面负荷的综合力度中心均往右侧关节下腔关节面偏移,工况叁时较为明显;关节面压力集中区位置变化表现为:左侧的各关节面有不同程度的位移,而右侧则相对稳定。(2)相较于工况一,工况二、叁、四时,左侧TMJ上、下腔关节面表面压力峰值总体呈减小趋势(F_上=4.49,P_上=0.63;F_下=7.11,P_下=0.01),右侧TMJ上下腔关节面表面压力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上=0.60,P_上=0.04;F_下=1.13,P_下=0.39)。(3)相较于工况一,工况二、叁、四时,双侧TMJ上、下腔关节面接触面积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6牙合面不同位置的咬合高点会影响TMJ关节面的受力形式,造成关节结构之间受力环境的改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关节面论文参考文献

[1].徐仲明.CT和MRI诊断AS患者骶髂关节面下骨质侵蚀的价值对比[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

[2].张东强,邝思驰,魏佳明,陈正.不同位置咬合高点对颞下颌关节面压力分布影响的实验力学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9

[3].关盛溢,李宏志,宋秀锋.经背侧辅助切口手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9

[4].郑寅峰,郑建军.不同CT重建技术评估TF-PEF术后腰椎小关节面切除情况的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2019

[5].张辉,尤孙宁,侯俊,梁俊章,罗善超.前侧入路直视关节面复位内固定治疗粉碎性移位髌骨骨折[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6].李毅,刘诚,徐军奎,温晓东,王欣文.叁平面截骨术矫正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固有角增大型外翻畸形[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9

[7].叶试南,阮平,郑帮明,谢伟雄,蒋文勇.3D打印技术对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复位的应用价值及术后CT结果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9

[8].庄健,翟启麟,王驭恺,周凯华,潘福根.Ⅳ型胫骨平台骨折后外侧塌陷关节面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9

[9].单晓威.腰椎小关节面叁维成角变化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及进展的相关性临床分析[D].河南大学.2019

[10].魏小华,唐荐,廖志峰,刘世峰.一种新的评价跟骨骨折后关节面塌陷程度的方法[J].实用骨科杂志.2019

标签:;  ;  ;  ;  

关节面论文-徐仲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