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场地震动论文-安昭,谢俊举,李小军,温增平

近场地震动论文-安昭,谢俊举,李小军,温增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近场地震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花莲地震,长周期,近断层地震动,方向性效应

近场地震动论文文献综述

安昭,谢俊举,李小军,温增平[1](2019)在《2018年2月6日花莲M_W6.4地震近场地震动方向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台湾省内222个强震动台站以及Palert地震预警系统520个台站所观测的叁分量加速度记录,研究此次花莲M_W6.4地震近场强地震动空间分布和衰减特征,将观测结果与美国NGA-West2地震动经验预测模型进行对比,揭示此次台湾花莲地震近场地震动的长周期特点,基于回归残差分析研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和不同周期地震动的空间分布差异,定量考察近场地震动的方向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此次地震的近场PGV观测值和周期1.0s以上的长周期加速度谱值与美国NGA-West2地震动预测模型结果接近,PGA观测值和周期小于1.0s的加速度反应谱略低于预测模型结果.从空间分布来看,周期1.0s以上的长周期地震动在断层的不同方位有系统性差异,在破裂传播前方(震中西南方位),周期大于1.0s时的反应谱明显高于美国NGA-West2地震动经验预测模型,在破裂传播后方(震中东北方位),周期大于1.0s时的反应谱低于经验预测模型,表明此次地震近场地震动具有显着的方向性效应.(2)破裂传播的方向性效应主要影响周期超过1.0s的长周期,而对PGA以及周期小于1.0s的短周期地震动影响较弱.在破裂传播前方,周期1.0~10.0s的加速度反应谱值被增强到整体观测平均水平的1.16~1.52倍;在破裂传播后方,周期1.0~10.0s的加速度反应谱值被减弱到整体观测平均水平的0.36~0.70倍.(3)此次地震破裂方向性效应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窄带效应,破裂方向性的影响(包括破裂传播前方的增强作用和破裂传播后方的减弱作用)在周期T=3.0s时达到最大,在该周期破裂传播前方的增强系数为1.52,破裂传播后方的减弱系数为0.36.从周期T=3.0s到10.0s,破裂方向性效应的影响随周期增大总体上呈减弱趋势,这与2016年日本熊本M_W7.0地震破裂方向性效应的影响特点显着不同.(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张炜超,孙昱,郭安宁[2](2019)在《近场地震动作用下倒虹吸水平管段动力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倒虹吸水平管段作为研究对象,考虑管道周围覆土及内部水作用的影响,应用有限元方法研究结构在近场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特性。研究表明:管道在水平向产生了较大的绝对位移量;管道拉、压应力极值均未达到结构的抗拉、抗压强度水平,结构不会出现应力破坏;管道竖板拉应力一般大于顶、底板应力,沿管道纵向方向结构拉应力值相差不大,沿横向方向则边孔底板及中孔顶板的拉应力较大;管道表现出明显的动响应滞后现象。(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9年10期)

张冬锋[3](2019)在《随机有限断层法参数不确定性分析及其在近场地震动模拟中的工程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震源特征、地震波传播路径、传播介质、场地条件等因素的复杂性,致使地震动具有不可精确预测性和不可重复性,因此对重大工程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如何获得合理的地震输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法进行近场地震动模拟,来解决地震动模拟中复杂震源参数设置与计算效率的问题;采用模拟参数多取值水平的多方案(多重权重系数)设计来解决随机不确定性和认知不确定性问题,从而建立了一种适合于工程应用的近场地震动参数评价方法。本文首先对震源模型参数、路径参数及场地参数的不确定性对地震动模拟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然后分别按照不同的子源错动方式建立了能够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地震动模拟方案和场址参数评价方法;最后基于实际工程场地,对考虑最大可信地震的坝址地震动参数进行了分析,讨论本文建立的场址地震动参数评价方法在复杂场地上的应用,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法进行近场地震动模拟,不仅可以描述更加符合真实情况的断层破裂源、考虑地震波路径衰减、场地衰减等因素,而且计算效率高,可用于重要工程场地的地震动参数估计;(2)建议一次模拟生成的加速度时程的数量,即样本容量为30条,该取值与震源模型的取值没有明显的相关性;(3)地震动模拟中,应力降及kappa的取值对大于1Hz的高频部分,影响显着;模拟结果在不同取值水平的变化率随震级的增大而加大,因此对于大震情况的模拟,各参数在合理的范围内采用多个取值水平,是比较合理的取值方式。此外,对于破裂规模较小的断层,断层上的滑移可以按照单凹凸体模型设置,并将其布置在离场址最近的位置来保证模拟结果偏于安全;对于破裂规模较大的断层,可采用多凹凸体模型设置断层的滑移量,并将最大凹凸体设置在距场址最近的位置,其它凹凸体合理布置在断层上即可。(4)充分考虑了参数不确定性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建立了一套能够考虑不同发震构造对场地影响的地震动参数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设置震源参数、路径参数及场地条件参数的取值范围及水平;建立多取值水平的多方案(多重权重)地震动模拟方案;建立各参数取值的权重系数计算原则与方法;建立能够表征不同地震危险性的参数评估方法。(5)基于实际工程场地-溪洛渡坝址,对本文所建立的场址地震动参数评价方法进行了应用研究,得到了考虑不同发震构造最大可信地震的坝址地震动参数。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方法能够考虑场址发震构造的复杂性,通过对每个震源设置地震动模拟方案,可以分析不同震源对场址的影响、及其在不同频段的贡献;能够给出多层次、多风险水平的参数评价结果,便于实际工程按照结构的重要性进行决策。(6)基于Maltab平台编写了“考虑不同发震构造的场址地震动参数评价”程序,并基于Matlab的GUI开发环境,进行软件的集成,构建了交互式计算平台。(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王建宁,窦远明,赵华杰,魏明,田贵州[4](2019)在《近场地震动作用下背后空洞圆形隧洞的动力损伤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考虑近场地震动作用,对背后存在空洞的圆形隧洞进行了振动台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地基场域加速度反应、土—结构接触动土压力、隧洞结构加速度反应及其动应变规律,并基于损伤模型研究了近场地震动作用对隧洞结构的动力损伤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波加载过程中,圆形隧洞不同位置横截面处的加速度反应存在少许差别,隧洞结构的存在会对两侧地基土峰值加速度产生影响,但频谱特性变化并不明显;2)当输入近场地震动强度较小时,结构顶部空洞横截面的平均峰值加速度较小、平均动应变反应较大,而结构顶部密实状态横截面的平均峰值加速度较大、平均动应变反应较小;3)若采用应变损伤模型衡量结构的破坏程度,在衬砌背后存在空洞的横截面顶部±30°附近圆形隧洞损伤程度最大,这与已有的圆形隧洞震害现象吻合。(本文来源于《现代隧道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李宗超[5](2018)在《大震近场地震动数值模拟的不确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动数值模拟是研究地震发生、发展特征和规律性的基础研究,涉及震源、传播路径、场地叁方面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研究结果可以直接用于强地震动基本参数的标定和地震动的工程预测以及地震危险性分析,是防震减灾中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当前考虑断层模型中的几个重要震源参数模拟未来地震动成为热点。例如,不管是随机有限断层方法,还是经验格林函数方法,都特别重视震源参数的选取,但当前对于强地面运动的数值模拟大多是对已发生地震的反演,反演所需的震源参数多是根据地震发生后的观测资料、经验关系推断或者人为的假定得到的。地震动特征预测的好坏,关键也在于震源参数的选取是否可靠,针对工程应用,对未来近断层地面运动的预测应当考虑参数选取的不确定性。强震动数值模拟方法已经比较成熟,比如随机有限断层法、经验格林函数法、混合方法等。但这些模拟地震动的方法多是确定性方法,对模拟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考虑较少,尤其是断层震源参数的选取都是精确的数值,模拟结果自然不能综合表征未来地震发生时的地震动特征。另外一种地震动特性表征形式是利用地震动预测方程来表现参数的衰减关系,但是预测方程也会受观测数据、模型选取、随机因素的影响,不确定性无法避免。在地震动预测中每个步骤都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认知的不确定性和随机的不确定性。震源模型的建立依赖各种专家的观点和意见,这种观点和意见往往相互差别很大,有很大的人为不确定性。地震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以及理论模型等的建立也会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内容重点在预测未来大震近场地震动时震源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系统地研究影响大震近场地震动数值模拟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以期建立描述影响大震近场地震动数值模拟不确定性影响因素的模型,并将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震源模型应用在破坏性大地震的地震动特征预测中去。针对地震发生时震源参数具有的随机不确定性,通过统计学方法得到震源参数间的经验关系。同时由于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以及观测技术手段的限制,地震震源模型还存在很多的认知不确定性因素,我们采用逻辑树方法处理认知不确定性因素,引入强震生成区的概念,重点分析Asperity的认知不确定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Asperity震源模型,取多种方案结果的最优值作为地震动的预测结果。论文具体的研究内容有以下5点:(1)在Hiroe Miyake工作的基础上,用经验格林函数法模拟了1997年日本九州鹿儿岛县的MJMA6.5地震,验证了经验格林函数法模拟强地面运动的有效性。数据使用的是日本K-NET强震台站数据。选择此次地震以及用日本K-NET数据的原因是日本的地震记录比较丰富,台站收集到的地震记录质量相对较好。同时分析了地震动模拟值中在工程领域使用较多的参数,表明模拟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真实的地震动记录。证明经验格林函数预测未来强地震动是切实可行的。(2)本论文在大量地震记录及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方法,通过统计回归分析得到地震密集区域震源参数间的经验关系,重点统计了包含龙门山断裂带在内的中国西南地区震源参数间的经验关系。为了得到更加适应于中国大陆区域的局部震源参数的经验关系,我们将地震样本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内,缩小统计区域的范围,同时得到多个Asperity等局部震源参数的经验关系。(3)研究和分析各不确定性因素对地震动结果的影响程度对提高地震动预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意义重大。本论文以2016年发生的日本熊本7.3级地震为例,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技术筛选了对拟合结果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模型参数。未来地震动预测时会考虑在这几个不确定性因素中加入更高的权重,以提高地震动预测的可信度和准确性。(4)基于汶川地震资料,研究分析Asperity的认知不确定性对地震动预测的影响,运用逻辑树方法建立了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Asperity震源模型。采用Hiroe Miyake提出的强震生成区的概念,将Asperity区域等同于强震生成区域,主要从Asperity的面积、数量、应力降、上升时间等方面进行了认知不确定性的分析研究,得到了针对强震的可能性较大的Asperity的面积和数量的最佳搭配形式。本文的创新点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处理方法应用到未来大震近场地震动数值模拟中去。随机不确定性因素用统计学方法处理,认知不确定性用逻辑树方法处理。模拟结果能更好地表征未来大震近场的地震动特征,地震动参数的模拟结果在未来抗震设防及灾害预防中会有更好、更高的参考价值。考虑不确定性因素预测未来破坏性大地震,从而定量地评价发生地震时近场地面运动的综合特征,为防震减灾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工程设计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8年02期)

武大洋,吕西林[6](2018)在《近场地震动作用下复合自复位结构考虑残余位移的性能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实现震后可恢复的一种结构解决方案,提出了一种复合自复位结构,并基于联合概率密度函数对其进行性能评估。复合自复位结构将结构在体系层次上分为基本功能分区和损伤控制分区。基本功能分区实现结构的正常使用功能,承担大部分的地震作用和全部的重力荷载;损伤分区实现结构自复位和耗能,分担剩余的地震作用和控制结构的层间位移集中程度。基于刚度需求的设计该结构,并对其基于联合概率密度函数进行评估,将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残余层间位移角作为变量,计算得到易损性曲线、联合易损性概率矩阵和联合需求位移角曲面。结果表明,该体系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结构的损伤概率,而且可以有效地控制结构的层间位移集中程度。耗能分区可以通过耗能和自复位降低基本功能分区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残余层间位移角,并且可以降低结构出现局部薄弱层的整体损伤模式。(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胡章亮[7](2017)在《基于OpenSees的RC桥梁在近场地震动下的抗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桥梁抗震设计和分析中,往往会忽略结构在近场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本文以六跨钢筋混凝土梁桥为研究对象,通过线性缩放和SeismoMatch软件处理两种方法实现近场地震动匹配目标反应谱,并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最后以墩顶位移、墩底截面轴力和墩底截面弯矩为相应的评估参数,研究近场地震动对RC桥梁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工程与建设》期刊2017年06期)

郭宗明,张耀庭,卢杰志,罗敏,董义[8](2017)在《近场地震动作用下PC框架抗震性能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我国现行规范和规程设计叁层两跨、六层两跨预应力混凝土(PC)框架各一榀,并在Open Sees中建立了其纤维单元分析模型。对该PC框架在近场脉冲型地震动和近场无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考察了脉冲效应、PGA、PGV/PGA、T_p/T对其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PC框架所受损伤更为严重;结构响应与近场地震动PGA正相关,且PGA值相同时,PC框架在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延性需求和基底剪力更大;PC框架所受损伤随PGV/PGA的增大经历了先增大(PGV/PGA≤0.1)、再减小(0.1<PGV/PGA≤0.25)、最后再增大(PGV/PGA>0.25)叁个阶段;PC框架所受损伤随着T_p/T的增大经历了先增大(T_p/T≤2)、再减小(2<T_p/T≤4.5)、最后趋于平稳(T_p/T>4.5)叁个阶段,且T_p/T=2时所受损伤最为严重。(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张效亮,张郁山,吴昊[9](2017)在《考虑近场地震动的水利水电工程设定地震反应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场址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合理确定是重大工程抗震安全分析的重要环节之一,当前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的一致概率反应谱是一种包络反应谱,不能反映实际可能发生的强震频度特性。最新水工规范(NB35047-2015)要求采用设定地震方法确定设计反应谱,设定地震反应谱既考虑概率性地震危险性结果,又找出了明确的主干断裂与设定地震相对应,能够综合概率性和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优点。文章以某坝址为例计算了设定地震反应谱,并对比了点源衰减模型和断层源衰减模型对设定地震反应谱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7年22期)

李宗超[10](2017)在《大震近场地震动数值模拟不确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动数值模拟是研究地震发生、发展特征和规律性的基础研究,涉及震源、传播路径、场地叁方面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研究结果可以直接用于强地震动基本参数的标定和地震动的工程预测以及地震危险性分析,是防震减灾中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当前考虑断层模型中的几个重要震源参数模拟未来地震动成为热点,例如,不管是随机有限断层方法还是经验格林函数方法都特别重视震源参数的选取,但当前对于强地面运动的数值模拟大多是对己发生地震的反演,反演所需的震源参数多是根据地震发生后的观测资料、经验关系推断或者人为的假定得到的。地震动特征预测的好坏,关键也在于震源参数的选取是否可靠,针对工程应用,对未来近断层地面运动的预测应当考虑参数选取的不确定性。强震动数值模拟方法己经比较成熟,比如随机有限断层法、经验格林函数法、混合方法等。但这些模拟地震动的方法多是确定性方法,对模拟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考虑较少,尤其是断层震源参数的选取都是精确的数值,模拟结果自然不能综合表征未来地震发生时的地震动特征。另外一种地震动特性表征形式是利用地震动预测方程来表现参数的衰减关系,但是预测方程也会受观测数据、模型选取、随机因素的影响,不确定性无法避免。在地震动预测中每个步骤都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认知的不确定性和随机的不确定性。震源模型的建立依赖各种专家的观点和意见,这种观点和意见往往相互差别很大,有很大的人为不确定性。地震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以及理论模型等的建立也会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内容重点在预测未来大震近场地震动时震源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系统的研究影响大震近场地震动数值模拟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以期建立描述影响大震近场地震动数值模拟不确定性影响因素的模型,并将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震源模型应用在破坏性大地震的地震动特征预测中去。针对地震发生时震源参数具有的随机不确定性,通过统计学方法得到震源参数间的经验关系。同时由于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以及观测技术手段的限制,地震震源模型还存在很多的认知不确定性因素,我们采用逻辑树方法处理认知不确定性因素,引入强震生成区的概念,重点分析Asperity的认知不确定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Asperity震源模型,取多种方案结果的最优值作为地震动的预测结果。论文具体的研究的内容有以下五点:1.用经验格林函数法在Hiroe Miyake工作的基础上模拟了 1997年日本九州鹿儿岛县的MJMA6.5地震,验证了经验格林函数法模拟强地面运动的有效性。数据使用的是日本K-NET强震台站数据。选择此次地震以及用日本K-NET数据的原因是日本的地震记录比较丰富,台站收集到的地震记录质量相对较好。同时分析了地震动模拟值的各项在工程领域使用较多的参数,模拟结果较好的反映了真实的地震动记录。证明经验格林函数预测未来强地震动是切实可行的。2.本论文在大量地震记录及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方法,通过统计回归分析得到地震密集区域震源参数间的经验关系,重点统计了包含龙门山断裂带在内的中国西南地区震源参数间的经验关系。为了得到更加适应于中国大陆区域的局部震源参数的经验关系,我们将地震样本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内,缩小统计区域的范围,同时得到多个Asperity等局部震源参数的经验关系。3.研究和分析各不确定性因素对地震动结果的影响程度对提高地震动预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意义重大。本论文以16年发生的日本熊本7.3级地震为例,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技术筛选了对拟合结果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模型参数。未来地震动预测时会考虑在这几个不确定性因素中加入更高的权重,以提高地震动预测的可信度和准确性。4.基于汶川地震资料,研究分析Asperity的认知不确定性对地震动预测的影响,运用逻辑树方法建立了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Asperity震源模型。采用Hiroe Miyake提出的强震生成区的概念,将Asperity区域等同于强震生成区域,主要从Asperity的面积、数量、应力降、上升时间等方面进行了认知不确定性的分析研究,得到了针对强震的可能性较大的Asperity的面积和数量的最佳搭配形式。本文的创新点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处理方法应用到未来大震近场地震动数值模拟中去。随机不确定性因素用统计学方法处理,认知不确定性用逻辑树方法处理。模拟结果能更好地表征未来大震近场的地震动特征,地震动参数的模拟结果在未来抗震设防及灾害预防中会有更好的更高的参考价值。考虑不确定性因素预测未来破坏性大地震,从而定量地评价发生地震时近场地面运动的综合特征,为防震减灾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工程设计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期刊2017-06-01)

近场地震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取倒虹吸水平管段作为研究对象,考虑管道周围覆土及内部水作用的影响,应用有限元方法研究结构在近场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特性。研究表明:管道在水平向产生了较大的绝对位移量;管道拉、压应力极值均未达到结构的抗拉、抗压强度水平,结构不会出现应力破坏;管道竖板拉应力一般大于顶、底板应力,沿管道纵向方向结构拉应力值相差不大,沿横向方向则边孔底板及中孔顶板的拉应力较大;管道表现出明显的动响应滞后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场地震动论文参考文献

[1].安昭,谢俊举,李小军,温增平.2018年2月6日花莲M_W6.4地震近场地震动方向性效应[J].地球物理学报.2019

[2].张炜超,孙昱,郭安宁.近场地震动作用下倒虹吸水平管段动力特性[J].水力发电.2019

[3].张冬锋.随机有限断层法参数不确定性分析及其在近场地震动模拟中的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9

[4].王建宁,窦远明,赵华杰,魏明,田贵州.近场地震动作用下背后空洞圆形隧洞的动力损伤特性试验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9

[5].李宗超.大震近场地震动数值模拟的不确定性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8

[6].武大洋,吕西林.近场地震动作用下复合自复位结构考虑残余位移的性能评估[J].土木工程学报.2018

[7].胡章亮.基于OpenSees的RC桥梁在近场地震动下的抗震分析[J].工程与建设.2017

[8].郭宗明,张耀庭,卢杰志,罗敏,董义.近场地震动作用下PC框架抗震性能影响因素[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7

[9].张效亮,张郁山,吴昊.考虑近场地震动的水利水电工程设定地震反应谱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

[10].李宗超.大震近场地震动数值模拟不确定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7

标签:;  ;  ;  ;  

近场地震动论文-安昭,谢俊举,李小军,温增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