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尺度云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原云团东传过程,下游地区降水,东传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统计特征
中尺度云团论文文献综述
王婧羽,王晓芳,汪小康,崔春光[1](2019)在《青藏高原云团东传过程及其中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统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逐小时风云卫星TBB资料、逐小时中国自动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数据以及国家级地面观测站24小时累积降水量,统计分析2010~2016年夏季,伴随下游地区(104°E以东)降水的青藏高原云团东传过程以及东传过程中镶嵌于云团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简称MCS)特征。结果表明,共出现120次伴随下游降水的高原云团东传过程,6月出现最频繁,但持续时间较长的过程多出现在7月。云团向东传播的主要叁条路径是平直东传、沿长江折向东传和复合东传。其中路径二——沿长江折向东传中的过程是高影响过程,因为过程次数较多(46次),过程平均持续时间较长(62小时),在下游地区引发的降水日数和暴雨日数最多。属于东传过程的MCS在7月形成最多,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坡、云贵高原东部、长江沿岸及其以南地区。高原MCS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主要是通过向东传播的形式实现,因为即使生命史更长的中α尺度对流系统(Meso-α Convective System,简称MαCS)也鲜少直接移动至110°E以东地区。不同区域的中α尺度持续性拉长形对流系统(Permanent Elongated Convective System,简称PECS)的日变化特征显示,东传过程MCS更容易在夜间从高原东坡向东传播至下游地区。在叁条路径中,路径二中的东传过程MCS数量最多、在下游地区发展最旺盛并与降水日数和覆盖范围存在更好的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刘晶,李娜,陈春艳[2](2018)在《新疆北部一次暖区暴雪过程锋面结构及中尺度云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2014年1月29-30日北疆北部地区出现强降雪过程中常规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及卫星红外云图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500 h Pa极锋锋区偏西急流与中纬度西南急流交汇,锋区在巴尔喀什湖附近加强并东移进入北疆偏北地区,为此次暴雪天气的发生提供有利的环流形势;高低空急流耦合明显,在地形强迫和锋面抬升下垂直上升运动再次得到增强,是暴雪发生的有利动力抬升条件;(2)中低层暖锋锋生,锋区随高度向东北倾斜,暖湿气团强盛并沿底层冷楔爬坡,推动冷气团向北移动,暴雪区位于暖锋锋区前沿处;(3)巴湖附近带状云系中不断有中尺度云团生成、合并和消亡,暴雪区与中尺度云团边缘TBB等值线梯度大值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8年01期)
肖雯,刘春[3](2016)在《2015年6月2-4日景德镇地区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云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等探测资料,分析了2015年6月2-4日发生在赣北的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物理量特征、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发生在高空低槽和低层低涡切变线相配合的环流背景条件下,同时低层的湿区深厚,南部有西南水汽输送,为暴雨区域输送充沛的水汽,低层有不稳定能量积累,大气层结不稳定。在以上有利的情况下,低层风场的辐合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生成多个MβCS,具有严密组织环流的MβCS合并发展及其缓慢移动,是此次暴雨发生的直接原因。卫星云图和雷达组合发射率的配合使用能够监测MCS的发生发展,并对其造成的强降水进行预警。(本文来源于《江西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郭庚常[4](2016)在《我国中尺度对流云团特征及对航路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尺度对流云团往往伴随着恶劣天气现象出现,因此有效的识别和追踪监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在确定中尺度对流云团识别判定标准的基础上,基于数字图像处理和模糊模式识别等技术,研究中尺度对流云团的自动识别与追踪。利用SUSAN边缘检测算子提取边界轮廓,并以亮温直方图结合云团的多个特征量构建追踪模板,实现云团追踪。在有效实现中尺度对流云团识别与追踪的基础上,文中对出现在我国及周边地区的中尺度对流云团进行特征统计分析。分析统计结果发现,云团在总体分布、月变化、日变化及云团特征量上存在一定的规律性:(1)总体分布特征上,呈现出南多北少、纬向带状、多活跃区密集分布的特点,而且中尺度对流云团在我国的分布特征与地形地势、海陆分布情况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2)月变化特征上,中尺度对流云团呈现明显的南北向移动变化的特点。高活跃期出现每年的6到8月,期间云团主要影响我国中部及南部绝大部分地区,而此期间内,北方受云团影响却很小。冬季和初春时节,云团的活动情况与6到8月间基本呈相反的态势,从而说明,中尺度对流云团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3)日变化特征上,云团的出现时间表现出两个显着的峰值区,一个在凌晨3时到9时,另一个在午后15时到夜间24时,表明云团活动的时间段具有明显的规律性;(4)属性特征上,综合分析云团的叁个特征量和云团活跃期发现,越活跃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具有越大的圆形率、更低的云区平均亮温值,同时云区面积相对较小。不活跃期出现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呈现的特征与其正好相反。在风向玫瑰图的基础上,改进出的径向玫瑰图可以很好地描述云团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文中对北纬180-27°,东经100°-122°区域内,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移动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全年中云团的基本移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移动,并且向东北方向移动偏多,而在云团最活跃的6到8月间,云团的移动方向呈向西、西南方向移动,而且该时期内的云团平均移动速度在全年平均移动速度中处于最低水平。最后,构建中尺度对流云团影响航路飞行的评估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分析,可以确定云团影响航路飞行的初始时刻、持续时间以及结束时刻,并且计算出云团影响航路时的航路安全裕度,用于表征航路的可用性和安全性。同时,基于以上分析计算实施路径改航规划,确定初始改航点、中间改航转弯点和重新入航转弯点,实现对中尺度对流云团影响下的航路绕飞。(本文来源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期刊2016-04-15)
井喜,屠妮妮,井宇,李栋梁[5](2014)在《中国西南地区一次MCC和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相互作用致洪暴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9年6月8~9日广西、贵州、以及和湖南交界地带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东移、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发展、以及二者合并造成的;地面α中尺度低压带配合α中尺度纬向切变线的生成,为MCC的东移发展、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的发展、以及二者的合并创造了有利条件;地面能量比低值舌的活动是MCC和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生成和发展的触发机制之一;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图上,MCC的生成和发展,伴随西南低空急流的建立和维持,范围很大逆风区的生成;MCC的消亡,伴随西南低空急流的减弱和消失,对应西北气流建立和东扩;研究同时表明,MCC发展期和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发展期、MCC消散期和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消散期的涡度收支以及视热源和视水汽汇有很大的不同。(本文来源于《第六届海峡论坛2014年两岸民生气象论坛文集》期刊2014-06-14)
高丽[6](2013)在《梅雨湿度锋上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和发展的波捕获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个适用于梅雨湿度锋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生成和维持的惯性重力波捕获和增长机制,并通过对一个梅雨湿度锋上的含有线性波动-CISK(第二类条件不稳定)过程的惯性重力波系统进行数值模拟加以验证。结果显示:在梅雨锋湿度锋区上引入波动-CISK机制,在弱稳定条件和弱不稳定条件下,随机扰动可以触发中尺度对流系统生成和发展;随机扰动中的小尺度波动随时间衰减,中尺度波动则在湿锋区中被捕(本文来源于《第八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期刊2013-07-17)
李延江,陈小雷,张宝贵,王丽荣[7](2013)在《渤海西海岸带大暴雨中尺度云团空间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FY—2E和CloudSat卫星、多普勒雷达、T639L60物理量、雷电及实测降水等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9日、8月4日和21日渤海西海岸大暴雨天气的中尺度云团时空分布。结果表明,从红外云图、水汽云图与6h雨量迭加可明显看出有多个β、γ中尺度云团,并以50~60km·h-1的速度沿副热带高压588dagpm线西北侧的引导气流方向移动,强降水时段TBB温度值为-96~-115℃,涡旋状云系对应低层中尺度低涡,带状云系对应低层中尺度切变线。同步雷达反演显示,β中尺度对流云团强、弱交替变化周期为3~6h,天津地区减弱的雨团移到河北海岸带,在有利的低层风场辐合区产生了新的暴雨云团;该暴雨云团减弱后,对下游锦州上空的中尺度雨团发展是一个快速波动传输过程,且与多单体风暴的传播机理相似。闪电频数与强降水时段的峰值较一致,中小尺度雨团合并和低层辐合是造成短时强降水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3年03期)
刘闵[8](2013)在《中尺度对流系统中多个云团的跟踪和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尺度对流系统是造成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对其发展演化的研究是当今气象理论和业务中的重要课题。就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自动跟踪和预测而言,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最大相关法。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专业气象人员获得的遥感资料越来越详细而全面,再加上功能日益强大的计算机硬件,更智能化和更准确的自动跟踪和预测算法的出现成为了可能。本文首先分析了卫星气象领域现有的相关算法,然后综合分析了模式识别领域对运动目标跟踪和预测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在结合项目要求和大量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光流法和卡尔曼滤波理论,提出了一种用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自动跟踪和预测算法。在光流法实现过程中,本文引入了金字塔模型,大大减少了计算时间,满足了项目的要求。本文充分利用了光流法得到的云导风场,设计出一个基于均匀采样的跟踪模型,并将离散卡尔曼滤波器引入该模型,很好地预测了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未来状态,实现了卫星云图短时预报的功能。通过与气象领域传统算法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研究的中尺度对流系统跟踪和预测算法具有很好的预测效果和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3-01-01)
赵俊荣,杨雪[9](2012)在《罕见强冰雹的中尺度云团特征及其落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FY-2c资料和高时空分辨率的T6390场预报资料,详细分析了2010年6月28日发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沙漠边缘地带罕见连续性致灾冰雹的的中尺度云团特征及其发生时间与落区。结果表明:罕见连续性致灾冰雹的中尺度云团生成发展于北支短波槽后西北气流与偏南暖湿气流交汇处、偏北急流入口区右后方的辐散区、中高压前部、辐合线左前方、"人"字型切变场西南侧以及地面冷锋附近的重迭区域内。强上升运动、高水汽通量中心的后侧以及高能量、水汽强辐合中心的重迭区域内有利于中尺度云团的生成发展。TBB≤-70℃中-β尺度云团是造成罕见连续性致灾冰雹的主要系统。TBB≤-70℃中-β尺度云团的生成、发展、移动和消亡及其生命史与冰雹发生时间和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TBB≤-55℃中-α尺度云团强度增强越明显、强中心面积越大、生命史越长,冰雹强度就越强、降雹范围就越广、降雹时间就越长,且冰雹发生在云团内部局地增强及强中心维持阶段,并位于TBB≤-70℃中-β尺度云团西南部和南部边缘TBB梯度最大处。当TBB≤-70℃中-β尺度云团的生命史超过1小时以上时,即可发生连续性冰雹灾害。(本文来源于《S4 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天气气候影响》期刊2012-09-12)
陈楠,陈豫英,杨侃,邵建,穆建华[10](2012)在《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的环境条件及中尺度对流云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逐时FY-2E红外卫星云图、自动站和本地WRF等资料,对2010年8月10日夜间宁夏东部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环境条件、垂直风切变及中尺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环境条件下,伴随副高北抬、低空急流发展,在高原槽、低涡切变、地面冷锋和地面辐合线的共同作用下,激发中尺度天气系统在宁夏东部产生的;随着暴雨时段临近,暴雨区上空低空急流和垂直风切变增强,湿层加厚,中低层空气趋于饱和,近地面层持续东风,低层湿层上部维持逆温层,对流不稳定能量急剧释放;强对流暴雨出现在中尺度暴雨云团发展阶段的后期和成熟阶段的早期,在地面气旋式环流右前方、地面辐合线北侧、对流云团发展的前端、冷云中心略偏后的位置上;暴雨站点上空TBB和降水位相变化有一致性,降水峰值对应TBB峰值。(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2年07期)
中尺度云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2014年1月29-30日北疆北部地区出现强降雪过程中常规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及卫星红外云图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500 h Pa极锋锋区偏西急流与中纬度西南急流交汇,锋区在巴尔喀什湖附近加强并东移进入北疆偏北地区,为此次暴雪天气的发生提供有利的环流形势;高低空急流耦合明显,在地形强迫和锋面抬升下垂直上升运动再次得到增强,是暴雪发生的有利动力抬升条件;(2)中低层暖锋锋生,锋区随高度向东北倾斜,暖湿气团强盛并沿底层冷楔爬坡,推动冷气团向北移动,暴雪区位于暖锋锋区前沿处;(3)巴湖附近带状云系中不断有中尺度云团生成、合并和消亡,暴雪区与中尺度云团边缘TBB等值线梯度大值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尺度云团论文参考文献
[1].王婧羽,王晓芳,汪小康,崔春光.青藏高原云团东传过程及其中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统计特征[J].大气科学.2019
[2].刘晶,李娜,陈春艳.新疆北部一次暖区暴雪过程锋面结构及中尺度云团分析[J].高原气象.2018
[3].肖雯,刘春.2015年6月2-4日景德镇地区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云团分析[J].江西科学.2016
[4].郭庚常.我国中尺度对流云团特征及对航路影响的研究[D].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2016
[5].井喜,屠妮妮,井宇,李栋梁.中国西南地区一次MCC和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相互作用致洪暴雨研究[C].第六届海峡论坛2014年两岸民生气象论坛文集.2014
[6].高丽.梅雨湿度锋上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和发展的波捕获机制[C].第八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2013
[7].李延江,陈小雷,张宝贵,王丽荣.渤海西海岸带大暴雨中尺度云团空间结构分析[J].高原气象.2013
[8].刘闵.中尺度对流系统中多个云团的跟踪和预测[D].南京理工大学.2013
[9].赵俊荣,杨雪.罕见强冰雹的中尺度云团特征及其落区分析[C].S4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天气气候影响.2012
[10].陈楠,陈豫英,杨侃,邵建,穆建华.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的环境条件及中尺度对流云团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
标签:高原云团东传过程; 下游地区降水; 东传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 统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