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地区论文-徐浩

黄河源地区论文-徐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河源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沙漠化,黄河源,气候变化,情景

黄河源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徐浩[1](2017)在《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地区沙漠化的影响与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等影响着黄河源地区沙漠化的发展,对保护黄河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物种多样性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去气候变化与沙漠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对沙漠化产生的影响与风险评估研究一直是沙漠化领域的难点与热点。基于此,本文主要以黄河源地区为研究区,在3S技术的支持下,重建了1985年至2015年黄河源地区的沙漠化时空分布,利用相关性分析阐明了1981年至2010年气候变化与沙漠化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首次采用短尺度预测方法,建立了一种沙漠化预测模型及风险评估方法,分析评估了2015年至2045年多情景模式下的沙漠化风险。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黄河源地区沙漠化土地在1985~1995年不断向东南方向扩展,1995~2015年逐渐向西北方向退缩;东南部多为无沙漠化地区,沙漠化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沙漠化由无到有、由轻及重的规律。重度沙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都兰县、共和县、贵南县、玛多县。沙漠化总面积占监测区面积的比重在1995年达到最大,超过55%;沙漠化总面积不断减少,重度、中度与轻度沙漠化面积都有所减少说明黄河源地区沙漠化从1995年后开始得到有效治理,成效显着。(2)黄河源地区1981年至2010年的年降水量、年积温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年平均风速在都兰县、共和县、贵南县、玉树县发生减缓的趋势,其他地区有增加的趋势,且增加的幅度明显大于减小的幅度。对黄河源地区NDVI与年降水量、年积温和年平均风速相关性分析发现,叁种气候要素与NDVI每十年间的相关性较好、相关性程度不同,在叁十年尺度上的相关性都较低,且NDVI与年降水量与年积温的相关性要高于其与年平均风速的相关性,说明降水和温度对黄河源地区NDVI的影响程度更大。(3)未来叁十年即2015至2045年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黄河源地区沙漠化风险空间分布表现特征不同:RCP2.6与RCP6.0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而RCP4.5与RCP8.5表现较高的相似性;RCP2.6情景下的沙漠化风险情况是四种情境下较好的,总体风险等级较低;RCP8.5情景下沙漠化风险最大。不同风险的沙漠化土地在不同情景模式下的变化情况不同,无风险土地面积在RCP2.6情境下最大,高风险土地面积在RCP8.5情境下最大。(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4-01)

李惠莲,阎建忠,周洪,雷锟[2](2017)在《黄河源地区草地联户经营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4个典型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资源的持续退化使黄河源地区畜牧业生产受到威胁.合理的草地经营模式是减缓草地退化的关键,联户放牧已成为牧民普遍认可的草地经营方式之一.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对4个典型乡镇160户牧户进行调查,分析单户放牧和联户放牧两种草地经营模式家庭情况和草地管理的差异,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影响草地经营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联户经营模式在研究区更为普遍,联户经营模式在草地质量和管理情况上均表现出一定优势.2)人均收入、户主年龄对牧户选择联户放牧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家庭草场质量等级和家庭草场面积则有明显的负向影响.引入社区管理、开展合作社、引导劳动力转移将有助于联户草地经营模式的规范和稳定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云山之远,朔月战士[3](2016)在《黄河源地区自驾行 从叁大圣湖到两大神山》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藏文明史上和藏民日常生活中,尕多觉沃山和阿尼玛卿山具有举足轻重的宗教意义,而对于无数的旅行者来说,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纯净之地也始终让人心驰神往。本文作者一行从青海湖出发,沿着黄河之源,从圣湖前往神山,一路邂逅霞云飞渡的湖光山色、款款信步的野驴黄羊、虔诚善良的转山藏民,当然,还有大自然在不经意间慷慨赐予的意外之喜……(本文来源于《环球人文地理》期刊2016年13期)

韩建恩,朱大岗,邵兆刚,余佳,贺承广[4](2013)在《黄河源地区优云湖相地层环境代用指标反映的古环境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黄河源地区优云湖相地层剖面的研究,综合分析了剖面的粒度、碳酸盐含量、磁化率、TOC、N和C/N比值环境代用指标,获得了这一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古湖泊环境变化记录。结果显示该古湖泊465~219 kaB.P.期间可能经历了深湖-滨浅湖-深湖-浅湖-深湖5个湖泊演化过程。465~435.2 kaB.P.期间,降水量较多,入湖径流多,气候比较冷湿,为深湖环境;435.2~367.3 kaB.P.期间,入湖径流减少,湖水水动力减弱,环境温度较低,湖泊营养状态较差,有机物主要是陆源物质,为浅湖环境;367.3~284.6 kaB.P.期间,环境温度逐渐增高,湖泊的营养状态好转,湖泊水体体积逐渐增大,为深湖环境;284.6~228.2 kaB.P.期间湖泊为浅水环境,但环境温度低,湖泊的营养状态差,湖泊水体体积逐渐增加,后期向深湖转变;228.2~219.0 kaB.P.期间,环境温度低,湖泊的营养状态差,湖泊水体体积逐渐增加,为深湖环境。优云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的环境代用指标在约370 kaB.P.和约250 kaB.P.发生突变,这两次突变分别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MIS11向MIS10转变时期和MIS8向MIS7转变时期相对应,反映该区及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气候环境演变特征具有全球变化特征。(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3年02期)

摆万奇,张镱锂,刘林山,张琴琴,杜长江[5](2012)在《黄河源地区藏族游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河源地区达日县为案例,在牧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气象资料、遥感和地面调查,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的草地退化过程和藏族游牧民的响应与适应行为。结果显示,研究地区1956—2009年期间年平均温度每10 a增加0.29℃,比青藏高原和全国增温作用更加明显;在气候变暖和放牧活动的共同影响下,1970年代—2000年期间,29.39%的草地出现退化;为应对草地退化后果,牧民通过提前转场放牧、建造围栏、调整畜群数量与结构等生产措施加以缓解,同时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这表明,藏族游牧本质上具有适应气候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属性,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主动或被动地调整生产生活方式,经过适应性改造的藏族游牧业能够成为黄河源地区重要的气候变化适应模式。(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钱程,韩建恩,朱大岗,贺承广,孟宪刚[6](2012)在《基于ASTER-GDEM数据的黄河源地区构造地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STER-GDEM数据,利用彩色晕染、密度分割与GIS空间统计分析技术,结合地质资料,通过地形高程、地势起伏度、地表坡度、高程和平均坡度剖面及流域面积-高程积分等手段,对黄河源地区的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黄河源地区为一NW-SE带状盆地地貌,平均海拔4 473 m,平均起伏度为60 m,平均坡度为9.5°,为高海拔盆地,盆内地势平坦,盆缘山势险峻。黄河源盆地内部(4 200~4 300 m)湖相地层发育,地势略有起伏,为古大湖湖底地貌后经河流改造形成;盆内发育叁级阶梯状层状地貌面,高程分别为4 400 m、4 500 m和4 600 m,为古大湖作用形成的叁级大型湖积阶地;盆地两侧发育山地地貌,沟壑纵横,为山体隆升、构造剧烈活动和强烈风化剥蚀作用形成。黄河源地区的地貌特征受构造作用控制较为明显:盆地边缘的昆南断裂、布青山山前断裂和巴颜喀拉山前断裂对盆地的展布形态和整体地貌特征具有控制作用;盆内玛多断裂、巴颜河前断裂和麻多—野牛沟断裂破坏了古湖积阶地的层状地貌,控制了盆地内部的地势起伏变化和黄河源区水系的整体展布。黄河源流域地貌整体处于壮年期,为构造活动和水流作用的综合结果。4 200~4 800 m高程范围内的流域面积最大,占总流域的90.6%,为长期内流作用形成的区域平坦的地形,推测为古湖期湖泊作用的结果;盆地两侧的山前地区,构造活动剧烈、风化作用显着,呈现老年期地貌;盆地东南切口为河谷地貌,处于幼年期,由黄河源的地貌发育特征推测黄河源水系为发育较为年轻的水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2年05期)

徐剑波,宋立生,赵之重,胡月明,刘畅[7](2012)在《近15 a来黄河源地区玛多县草地植被退化的遥感动态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草地退化国家标准和黄河源区草地退化的实际情况,选取草地覆盖度、植株高度、地上生物量、牧草可食率、土壤有机质5个重要指标建立黄河源区玛多县草地植被退化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遥感影像和GIS技术,结合实地调查和采样测定,对5个评价指标在遥感影像上进行反演,并进行图层的加权迭加,得出玛多县草地退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玛多县草地在1994年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退化现象,退化草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并且草地的退化过程一直在继续。2009年草地退化空间特征显示在气候变化较为敏感区域、河道两侧、鼠害严重以及靠近居民点等区域草地退化较为严重。通过对4期草地退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994-2001年间玛多草地植被退化情况最严重,重度退化面积高达1 355 943.30 hm2,占草地面积的86.53%。2001-2006年间和2006-2009年间重度退化、较大退化和中度退化草地的面积都下降较大,同时退化的速度已经有了较大缓和,黄河源头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得到初步恢复。(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2年04期)

姚玉璧,杨金虎,王润元,岳平,陆登荣[8](2012)在《黄河源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黄河源区1959—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百分率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50 a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59—2008年间,研究区年NPP变化呈显着上升趋势,NPP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95.502~190.72 kg/(hm2.10a)之间,20世纪90年代后NPP较高。20世纪70年代表现为"冷干型"气候特征,NPP距平百分率偏少1.1%~2.1%;2001—2008年均为"暖湿型"气候特征,NPP距平百分率偏多2.1%~4.5%。影响黄河源区NPP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是降水量、最大蒸散量和平均最低气温。"暖湿型"气候对植被净生产力增加最有利,黄河源区NPP可增加5.5%~8.5%。而"冷干型"气候造成植被净生产力下降5%~9%。若2050年在"暖湿型"气候情景下,黄河源区未来NPP较多年平均值增加7%~17%。(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2年01期)

韩建恩,余佳,朱大岗,邵兆刚,孟宪刚[9](2011)在《黄河源地区磁组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内主要为叁迭系沉积地层,发育一系列由北向南的推覆构造带,间有早期近直立的韧性剪切带。笔者对黄河源地区巴颜喀拉山群沉积岩进行了磁组构分析,结果显示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值和磁化率百分率各向异性度H值均不大,反映该地区总体韧性变形较弱,较强韧性变形仅发育于局部地段;岩石磁组构具有磁面理发育、磁线理不发育、磁化率椭球呈压扁形椭球体的特点,反映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岩石发生了压扁变形,主应力方位主要为NNE-SSW(近SN)向,其次为NE-SW向。根据岩石磁组构分析认为黄河源地区存在两条韧性剪切带,韧性剪切带与现今湖泊水体的展布有一定的耦合关系;北部韧性剪切带沿现今黄河河谷分布,控制着扎陵湖、鄂陵湖和玛多"四姐妹湖"的展布;南部韧性剪切带沿岗纳格玛错—野牛沟一线展布,控制着岗纳格玛错和尕拉拉错等残余湖泊的分布。(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1年06期)

张琴琴,摆万奇,张镱锂,刘林山[10](2011)在《黄河源地区牧民对草地退化的感知——以达日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黄河源地区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该区域草地退化被认为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牧民作为牧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对草地退化的感知和应对措施对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牧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对黄河源地区达日县143户牧户进行调查,分析牧户对气候变化和草地退化的感知、响应、应对措施,以及牧户草场建设的参与性等。结果表明:牧民对气候变化感知敏锐,特别是极端天气变化感知强烈;牧户对草地退化意识较强,但对草地退化原因理解不够全面,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及引导;牧民对草地退化治理措施感知各异,多从自身需求考虑,因此偏向于对自己有利的措施,如草场建设、补饲等措施增强了牲畜抵抗风险的能力,得到牧户认可;牧民对政府政策不完全认可,今后的工作应加强以牧民利益为主的措施,拓展牧民生计方式,才能真正调动牧民积极性,使当地的退化草地得以恢复,经济得到发展,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1年05期)

黄河源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草地资源的持续退化使黄河源地区畜牧业生产受到威胁.合理的草地经营模式是减缓草地退化的关键,联户放牧已成为牧民普遍认可的草地经营方式之一.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对4个典型乡镇160户牧户进行调查,分析单户放牧和联户放牧两种草地经营模式家庭情况和草地管理的差异,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影响草地经营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联户经营模式在研究区更为普遍,联户经营模式在草地质量和管理情况上均表现出一定优势.2)人均收入、户主年龄对牧户选择联户放牧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家庭草场质量等级和家庭草场面积则有明显的负向影响.引入社区管理、开展合作社、引导劳动力转移将有助于联户草地经营模式的规范和稳定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河源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徐浩.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地区沙漠化的影响与风险评价[D].兰州大学.2017

[2].李惠莲,阎建忠,周洪,雷锟.黄河源地区草地联户经营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4个典型乡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云山之远,朔月战士.黄河源地区自驾行从叁大圣湖到两大神山[J].环球人文地理.2016

[4].韩建恩,朱大岗,邵兆刚,余佳,贺承广.黄河源地区优云湖相地层环境代用指标反映的古环境变化[J].现代地质.2013

[5].摆万奇,张镱锂,刘林山,张琴琴,杜长江.黄河源地区藏族游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J].自然资源学报.2012

[6].钱程,韩建恩,朱大岗,贺承广,孟宪刚.基于ASTER-GDEM数据的黄河源地区构造地貌分析[J].中国地质.2012

[7].徐剑波,宋立生,赵之重,胡月明,刘畅.近15a来黄河源地区玛多县草地植被退化的遥感动态监测[J].干旱区地理.2012

[8].姚玉璧,杨金虎,王润元,岳平,陆登荣.黄河源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

[9].韩建恩,余佳,朱大岗,邵兆刚,孟宪刚.黄河源地区磁组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地质.2011

[10].张琴琴,摆万奇,张镱锂,刘林山.黄河源地区牧民对草地退化的感知——以达日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1

标签:;  ;  ;  ;  

黄河源地区论文-徐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