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地关系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荀子,天人关系,天人之合
人地关系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付晓媛[1](2019)在《荀子天人关系思想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探求荀子天人关系的来源,从天、人、天人关系叁个方面阐述其天人思想的具体内容,并与同一学派不同时代的孔子、同一时代不同学派的庄子进行比较,最后得出荀子天人关系思想的意义价值并分析其局限性,探究先秦诸子天人思想的大体走向,探讨荀子天人关系在中国哲学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08期)
邓朝晖[2](2019)在《例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地关系思想是地理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在目前的地理教学当中,可以将人地关系的思想和教学进行结合渗透,比如,在目前的教学当中从地理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当中入手,通过人地关系的思想来指导地理教学,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因此,本文将以例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为课题展开分析,并找出人地关系思想对地理教学产生的作用,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当代家庭教育》期刊2019年04期)
蒲创国[3](2018)在《儒学有神论思想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天人关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究天人之际"是中国哲学的主题,也是儒者所追求的目标。透过儒学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可以看出儒学的有神论主张。从天的内涵来看,儒学中的天是以自然之天为载体的主宰之天;从儒者研究天人关系的目的来看,是为了更好地侍奉上帝;从天人关系的起源来看,其发端于人神关系。因此,儒家的天人关系在本质上是神人关系。在儒家天人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天道自然观与天人感应思想始终交织在一起,既融合又斗争,共同保证了天的主宰地位,同时又重视人德,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在承认天是最高主宰的条件下,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天人合一"成为儒家处理天人关系的最终目标。(本文来源于《科学与无神论》期刊2018年06期)
武小冬[4](2018)在《例谈学历案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历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与江苏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以"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历案为例,通过与传统教案、学案进行比较,探讨学历案的使用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立场,帮助学生完成从被动学习、浅层学习向自主学习、深度学习转变。(本文来源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21期)
郑毅[5](2018)在《自然与人关系中的价值追求——以金岳霖哲学思想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叁种关系的价值形态中,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幸福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形态,人对幸福价值的追求是人自我完成的首要部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金岳霖的哲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幸福价值追求的新内涵。首先,金岳霖区分了自然与纯粹的自然,自然是综合地说,纯粹的自然是分开地说;其次,自然与人合一的愿景是幸福价值追求的完满形态;最后,在自然与人关系中对价值的追求体现了价值即是人本身的观点。宇宙自然与道德伦理之间并非不可逾越,而是有天然的沟通桥梁,人性的充实与光大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追求中呈现。(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关行邈[6](2018)在《北宋天人关系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的轴心命题之一。它反映了古人对于天的认识,以及如何处理人与天的关系,既含有科学合理的成份,也有迷信荒谬的内容。同时,天人关系问题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庞杂的、宏观的、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命题,既包含了对自然本体论的认知,又涵盖了对社会秩序的探讨。该命题在时间这个向度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自先秦贯穿明清,历代哲人学者基于错综复杂的政治背景和千差万别的思维理念,对该命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析与诠释。而经汉唐的千年积累与沉淀,中国古人理性思考在北宋趋于成熟,继而成为宋元科学高峰的思想基础。对北宋时期的天人关系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学界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尚有一些值得开拓的空间。西汉以降,在董仲舒重构儒学的历史背景下,祥瑞灾异现象的受重视程度陡然上升。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本质属性为天人感应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的衍生物。因此祥瑞灾异现象这一概念被古人赋予了多重属性,其与天人关系思想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前者为后者在现实中的反映。正是在彻底厘清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基础之上,本文从描绘北宋祥瑞灾异现象总体态势入手,通过对相关史料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以史料佐证与逻辑分析相统一、宏观图景描绘、中观群体研究与微观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古籍中的与天人关系思想相关的概念、理念、学说、思想和论证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综合;并运用政治史、科学史、思想史等学科中既有的、成熟的思想理论对相关文献信息进行考察、对比与评述。本文亦从政治史、制度史、文学和文化史等多维研究向度展现了祥瑞灾异现象对北宋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并剖析天人关系思想在北宋的诸多横断面,力图还原、归纳出北宋学者建构天人思想理论体系的求索过程和主要特点,并对以上相关信息做出尽可能客观的价值评断。本文的主干内容包括:1、全面梳理、考察北宋之前祥瑞灾异现象与天人感应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源流变迁。指出从先秦到西汉时期,在宗教神灵崇拜、天命哲学思想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天人感应论逐渐被固化为古代封建政治哲学的主流思想。从两汉到唐五代,其虽然多次遭遇不同程度的批判,但一直是儒术治国的核心思想与主干理念。2、全面梳理了主要史籍中所载之北宋祥瑞事物及现象。在描述、整理该朝多种祥瑞的同时,也结合当时的天人感应思想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诠释。总结了北宋时期祥瑞现象的叁大特点。并指出北宋政府大兴祥瑞对政治、经济、军务与外交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北宋皇帝与权臣们是如何认知灾异的,并着重强调了灾异的政治工具属性——其既可为北宋皇帝用以驾驭官员、调理朝政,亦可被人臣群体用来制约皇权、攻伐政敌。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因为传统天人感应论与灾异谴告说在北宋一朝的强大影响力,北宋政府应对灾害的措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4、选取韩琦、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叁苏”、邵雍、张载、“二程”等为典型案例,考察了北宋政治家群体如何运用通经注疏之法探究天人关系思想、并在政治运作之中灵活运用天人关系思想等学理内容;分析了北宋学者群体的天人关系思想之精髓与特质;指出了在儒学复兴并重构、理学诞生并发展的过程中,天人关系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5、全面分析、归纳了北宋祥瑞现象与灾异观念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北宋士人天人关系思想的叁大特点:其一为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儒士学者们在对灾异进行诠释时会出现巨大分歧,甚至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并着重分析了该现象产生的历史原因;其二为天人感应之说与北宋政治纠缠在一起,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没有被分离与消除;其叁是在对天人关系问题的关注和研习过程中,涌现了以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等为代表的诸多儒士学者,他们的天人关系思想在宋明理学的建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9-30)
杨笛[7](2018)在《天人关系思想下的企业生态伦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化进程加快,中小企业数量增多,企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强"中国化"的企业建设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天人关系思想中蕴含的哲理,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企业必须吸收传统天人关系思想中的精华,进行企业生态伦理建设,注重生态平衡的保持。(本文来源于《东方企业文化》期刊2018年S1期)
代晨阳[8](2018)在《“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以黄河流域为例”教学过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地关系思想演变"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内容,属于基础知识,为下一节引出"可持续发展观"做铺垫。本节课重点和难点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变化及其原因,因为从历史发展角度进行介绍较为空泛,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笔者将人地关系思想演变架构在黄河流域的基础上,以黄河流域历史发展为线索揭示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逻辑结构清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本文来源于《地理教学》期刊2018年11期)
郝祥莉[9](2018)在《董仲舒“天人关系”视域下的“名号”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立足于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来考察董仲舒的“名号”思想。首先,董仲舒继承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并加以创新,故而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首说:“治天下之端,在审辨大;辨大之端,在深察名号。”董仲舒认为“深察名号”的主要目的是为政治服务,把“名号”提升到“治天下之端”的重要地位,从而奠定了“名号”在其政治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其次,董仲舒把“天”的概念引入其政治哲学,以“天”统摄王权政治,“天”的神圣性地位得以确立。再次,董仲舒把“名号”的神圣性归之于“天”。为确保“名号”的真实性,董仲舒把“圣人”放到了联结“天”与“名号”的关键位置,建立了一套“天——圣人——名号”相连接的天人感应系统。最后,董仲舒把“深察名号”看作是圣人经世治国的重要手段。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讲“正名”的目的是发挥“名号”褒贬政治的作用,“名号”最终要服务于王道教化的政治目标。作为汉代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还对“名号”做了进一步的区分,他认为天子、诸侯、大夫、士、百姓等不同的阶层各有其“名号”,遵其“名号”行事,国家社会自然会得到治理。由此,“名号”不仅仅具有义理层面上的名称、名言、名声等意义,而且被提升到了“治天下之大端”的政治高度。汉代“以名为教”的教化方式的确立促进了汉代政教合一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陈多忠[10](2017)在《情境·自主·拓展——《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谈》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高中地理以繁杂的理论和抽象的图表"见长",但地理教师仍然可以设法让"地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如多一些情境创设,多一些方法指导,多一些拓展延伸……只要师生有心、有意、有情,生活中的各种地理现象、地理问题、地理背景,都能以"新颖活泼"的面目出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一、课初,在情境创设中让学生乐学高中地理教学同样能以(本文来源于《山西教育(教学)》期刊2017年10期)
人地关系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地关系思想是地理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在目前的地理教学当中,可以将人地关系的思想和教学进行结合渗透,比如,在目前的教学当中从地理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当中入手,通过人地关系的思想来指导地理教学,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因此,本文将以例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为课题展开分析,并找出人地关系思想对地理教学产生的作用,以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地关系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付晓媛.荀子天人关系思想探微[J].青年与社会.2019
[2].邓朝晖.例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J].当代家庭教育.2019
[3].蒲创国.儒学有神论思想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天人关系为例[J].科学与无神论.2018
[4].武小冬.例谈学历案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历案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
[5].郑毅.自然与人关系中的价值追求——以金岳霖哲学思想为中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关行邈.北宋天人关系思想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7].杨笛.天人关系思想下的企业生态伦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8
[8].代晨阳.“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以黄河流域为例”教学过程设计[J].地理教学.2018
[9].郝祥莉.董仲舒“天人关系”视域下的“名号”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8
[10].陈多忠.情境·自主·拓展——《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谈[J].山西教育(教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