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护理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护理

一、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训练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付晨,李薇,刘晓萱[1](2022)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6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仅实施常规康复锻炼及治疗,干预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实施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觉反馈训练,比较两组病人出院时及出院后4周、8周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出院时、出院后4周、出院后8周,干预组病人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平衡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可显着提高早期康复中脑卒中偏瘫病人的肢体功能。

张丽华,李胜,洪燕[2](2021)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的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宏观上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护理管理和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法和可视化工具VOSviewer软件,对脑卒中偏瘫行早期康复护理的研究文献的发文年代、学科分布、研究主题以及主题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该领域的研究文献至2019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主要来源学科为临床医学领域;运动功能、超早期康复护理、神经功能以及早期中医康复护理方面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主题;随着时间的发展,运动功能为主的研究主题向肌力、临床护理路径方面演变;超早期康复护理的相关研究则主要向满意度、后遗症方面演变;神经功能领域则逐渐向患者心理方面演变;早期中医康复护理也逐渐加强了对患者脑神经方面的重视。结论我国脑卒中偏瘫行早期康复护理的研究逐年增加,围绕运动功能、超早期康复护理、神经功能以及早期中医康复护理的研究是本领域的研究热点。

王艳芸,常乐,武佳丽,殷丽,陈玲[3](2021)在《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最佳证据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总结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最佳证据,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检索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PubMed、Elsevier、Up To Date、美国国立指南库(NGC)、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研究所(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证据总结数据库等、Cochrane Libarary CDSR、Provation M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全部有关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的最佳证据,包括系统评价、临床评价、对照试验、可行性研究等。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通过审查、评估证据总结康复训练具体措施,构建从支具干预、体位摆放、肢体训练、运动疗法及护理人员培训教育的全面有效锻炼策略。结论: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最佳证据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病人全身运动功能尽快恢复。

熊文君[4](2021)在《PNF技术治疗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PNF技术治疗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4例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传统针刺及康复护理。对照组按照Brunnstrom分期给予相应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运用PNF技术,治疗时间为4周。采用简化Fugl-Meyer(FMA)评分表、Holden步行能力(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Berg评分、MBI评分和Holden步行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技术治疗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可有效提高其运动功能,并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刘传淮[5](2021)在《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中风偏瘫患者核心肌群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采用超声观察偏瘫患者两侧腹肌募集能力的对称性及其与姿势控制能力的相关性,探讨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偏瘫患者腹肌募集能力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1)招募中风后左侧偏瘫患者30例、右侧30例为观察组,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超声测量两侧Tra、IO、EO在收缩过程的厚度变化以量化肌肉募集能力,对比两侧腹肌募集能力的对称性;(2)选取96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声评价双侧Tra、IO、EO的募集能力,采用PASS、BBS、ADL量表评估姿势控制、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3)将96例脑卒中随机为对照组、浅剌组、深刺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浅刺组在基础治疗上加双侧带脉穴针刺至IO肌腹;深刺组则加双侧带脉穴针刺至Tra肌腹。以腹肌募集能力与PASS、BBS、FAC评分为评价指标,在治疗前、3周后进行评价,三部分实验均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静息状态下偏瘫患者的患侧EO比健侧明显较厚(P<0.05),对照组双侧Tra比偏瘫患者明显较薄(P<0.05);在运动过程中对照组两侧Tra、IO及EO的收缩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偏瘫患者两侧腹部肌肉的收缩比例均有显着差异(P<0.05)。(2)PASS、BBS及ADL评分与患侧Tra、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PASS量表中的姿势维持评分与健、患两侧的Tra与患侧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姿势变换评分与完成ADIM时患侧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患侧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与完成AC时健、患侧的Tra和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患侧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3)治疗后深刺组和浅刺组完成ADIM时患侧的Tra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升高(P<0.05),完成AC时深刺组健患两侧和浅刺组患侧的Tra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升高(P<0.05);深刺组健患两侧Tra收缩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深刺组患侧Tra收缩明显高于浅刺组、对照组(P<0.05);治疗后深刺组和浅刺组完成ADIM和AC时患侧的IO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升高(P<0.05),深刺组、浅刺组两侧IO收缩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深刺组、浅刺组病例的患侧IO收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深刺组和浅刺组完成ADIM时患侧EO的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降低(P<0.05),完成AC时三组健侧的EO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深刺组、浅刺组两侧EO收缩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完成ADIM时深刺组、浅刺组病例的患侧EO收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完成AC时深刺组患侧EO收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病例的PASS、BBS、FAC评分治疗前与治疗3周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刺组病例在治疗后PASS、BBS、ADL评分明显高于浅刺组、对照组(P<0.05);三组PASS量表中两部分得分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深刺组在治疗后姿势维持得分明显高于浅刺组、对照组(P<0.05),深刺组、浅刺组在治疗后姿势变换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健康人群两侧的腹部肌肉运动时总体变化趋势都是增厚(收缩比例>1),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完成收缩动作时,健、患两侧腹部肌肉的收缩比例有着明显差异,健侧与正常人收缩比例相似,但患侧明显较差,甚至有部分患者出现逆收缩(收缩比例<1)。(2)脑卒中偏瘫患者姿势控制能力受嗜烟史、嗜酒史、病变类型、偏瘫侧、病程、高脂血症史、心血管病史和是否康复指导、继发肺部感染史因素影响;卒中患者患侧腹部肌群收缩比例受嗜烟史、病变类型、偏瘫侧、病程、高脂血症史和是否康复指导、继发肺部感染史等因素影响。PASS、BBS、ADL量表评分与患侧Tra、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患侧Tra、IO收缩比例越高,EO的代偿性收缩越低,量表得分越高。(3)深刺带脉穴能有效提高卒中偏瘫患者患侧Tra、IO的收缩比例,使健患两侧Tra、IO、EO的厚度与收缩比例趋于平衡。从而改善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静态和动态稳定)、平衡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步行功能的恢复;浅刺带脉穴能提高患者IO的收缩比例,使健患两侧的IO、EO的收缩收缩比例相对平衡,从而改善脑卒中患者动态平衡能力。

姜洋[6](2021)在《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其中对患者上肢肌张力以及运动功能作为观察指标,以期找到在临床中可操作、易行的护理方法,帮助患者减轻身体、心理负担,让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得到促进,协助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方法:本研究采用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一护一理方法干预,运用单纯随机方法分组,将一140一例患者分为对一照组、观一察组,每组各一70例。对照组一为一常规护理及Bobath技术,观察组一为一常规护理和Bobath技术以及石蜡疗法。两组干预时间均为3周,每周6天。在干预前、干预后对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观察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护理效果。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49)<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对比患者入组后,护理干预实施前,将观一察组与对一照组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基本资料有年龄、性别、瘫痪肢体、病程时间。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49)>0.05,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统一计一学差异,具有可行性分析。2肌张力比较(1)临床护理干预3周一后,一观一察组干预前后的患者、对照组干预前后的患者,通过改良Ashworth量表评价的肌张力上等级均有所降低。经一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差异((49)<0.05)。(2)与对照组的肌张力水平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总的临床效果更佳。经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显示,(49)<0.05,有的显着性差异。3运动功能(1)3周临床护理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在干预前与干预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所提高,且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49)<0.05,有差异显着性。(2)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数据结果分析为(49)<0.05,两组有统计学差异,两一组的比一较具一有可行性分析。结论:1石蜡疗法、Bobath技术在脑卒中后患者肌张力异常和运动功能下降问题上,都可以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2脑卒中后肌张力异常增高,运动功能下降方面,石蜡疗法和Bobath技术两种叠加的护理效果优于单一的Bobath技术。

孙文静[7](2021)在《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肺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干预效果;同时验证高强度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干预效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浙江省湖州市某三级医院康复科脑卒中偏瘫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中强度组(B组)、高强度组(C组),每组26人。三组患者均接受康复科常规治疗、常规康复及常规护理,B、C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实施中强度和高强度吸气肌训练,每天1次,每周5-7天,共持续干预6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第2周、4周、6周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三组研究对象最大吸气压(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MIP)、吸气流速峰值(Peak inspiratory flow,PIF)、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进行评估;于干预前、干预6周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三组研究对象Fugl-Meyer运动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估。研究结果:(1)本研究干预过程中失访2例,最终纳入76例患者,其中A组26例,B组和C组各25例,三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偏瘫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干预期间均未发生不良事件。(2)吸气肌功能:干预前三组患者MIP、PIF值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A组患者干预2周、4周、6周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干预4周、6周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2周时,三组患者MIP、PIF值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时,三组患者MIP、PIF值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MIP、PIF值改善效果高于A组;干预6周时,三组间MIP、PI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改善程度高于B组和A组。(3)肺功能:干预前三组患者FVC、FEV1值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A组患者干预2周、4周、6周与干预前相比,FVC、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干预4周、6周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2周时,三组患者FVC、FEV1值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时,三组患者FVC、FEV1值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和C组的分值高于A组;干预6周时,三组间FVC、FEV1值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分值高于B组和A组。(4)运动功能:干预6周后三组患者FMA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518,P<0.05),B组和C组的分值高于A组(P<0.05)。(5)日常生活能力:干预6周后三组患者MBI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662,P<0.05),B组和C组的分值高于A组(P<0.05)。研究结论:(1)吸气肌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肺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2)高强度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肺功能改善效果更佳,且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杨彦楠[8](2021)在《个案管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的运用 ——以南京市R医院神经内科病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不断发展,本土社会工作也尝试在不同领域探索适应本土文化和环境的服务模式。笔者通过在医院的实习,思考了社会工作如何为具有复杂需求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提供服务,基于此,开展医务社会工作运用个案管理模式的专业的方法来介入老年患者的康复治疗,希望能够满足患者的多层次需求,帮助案主连结可利用的资源,为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提供有效的服务,因此笔者最终尝试以个案管理模式进行介入。本研究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从而确立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理论基础及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然后,通过自评量表筛查和访谈对案主康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需求的资料进行收集,同时也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对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进行了解,再以生-心-社的模式为指导,根据所收集资料分析脑卒中患者的共性问题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个案管理团队,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多层次需求制定服务计划进行服务。首先,以理性情绪疗法为指导,运用访谈的方式解决案主的心理压力问题,其次联合多学科的个案管理团队运用社会支持理论,为不同案主提供多层次的其他需求,最后对个案管理团队介入偏瘫患者康复的整个服务过程进行评估、反思,最终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总之,笔者希望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联合团队其他角色减缓案主的心理压力,发挥案主的优势,帮助案主解决问题,从而探讨个案管理模式对偏瘫患者康复的运用,希望能对以后的相关研究产生一定的参考价值。

崔雪岩[9](2021)在《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脑血管病患者日益增多。脑梗死作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重的特点,脑梗死后遗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运动功能和心理状况,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5E康复模式包括鼓励(Encourage)、教育(Education)、运动(Exercise)、工作(Employment)和评价(Evaluation)5个部分,广泛应用于糖尿病、透析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因此,本研究以5E康复模式为框架,构建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以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目的构建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并评价该方案的应用效果,以期改善患者肌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1.护理方案的构建以5E康复模式为框架进行文献研究,初步拟定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通过研究小组讨论和2轮专家函询,对方案进行修订,最终从鼓励、教育、运动、工作和评价5个方面构建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2.护理方案的应用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脑梗死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构建的护理方案在患者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稳定后开始对其进行干预。在干预前、干预4周和8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肌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评价比较。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χ2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构建的方案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包括鼓励、教育、运动、工作和评价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内容涵盖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运动指导、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效果评价等。2.两组患者肌力分级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肌力(t4周=4.283,t8周=6.447)和下肢肌力(t4周=2.762,t8周=4.018)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肢肌力(F时间=107.855,F处理=21.667,F交互=14.777)和下肢肌力(F时间=186.339,F处理=8.930,F交互=6.956)分级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分级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t4周=3.257,t8周=3.814)、手运动功能(t4周=2.139,t8周=3.061)和下肢运动功能(t4周=2.606,t8周=4.950)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时间=73.224,F处理=7.986,F交互=5.688)、手运动功能(F时间=119.894,F处理=4.280,F交互=4.348)和下肢运动功能(F时间=172.729,F处理=8.629,F交互=8.425)分级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t4周=3.402,t8周=5.38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35.239,F处理=11.667,F交互=9.910(P<0.05)。5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焦虑(t4周=-3.116,t8周=-4.724)和抑郁(t4周=-3.359,t8周=-5.302)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焦虑(F时间=56.315,F处理=5.958,F交互=9.529)和抑郁(F时间=66.299,F处理=4.559,F交互=16.965)得分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的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能够有效增强患者肌力、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

朱燕,顾志娥[10](2020)在《精准化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精准化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月接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精准化护理,比较护理前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状况、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SF-36评分、HAMA评分及HAM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并发症预防期间,应用精准康复治疗及护理,不仅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也能够改善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和使用。

二、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训练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训练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干预方法
        1.2.1 基础支持
        1.2.2 整体评估
        1.2.3 优化干预
        1.2.3. 1 运动想象疗法
        1.2.3. 2 视频反馈训练
    1.3 评价指标
        1.3.1 Barthel指数评分
        1.3.2 肢体功能评估
        1.3.3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s,BBS)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康复训练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见表4)
    2.2 两组病人康复训练前后BBS评分比较(见表5)
    2.3 两组病人康复训练前后上肢、下肢、整体FMA评分比较(见表6)
3 讨论
    3.1 早期运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频反馈训练显着
    3.2 早期运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频反馈训练有效增强了病人活动时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
    3.3 早期运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康复治疗有明显优势
4 小结

(2)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文献计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发文量分析
    2.2 研究学科分析
    2.3 高被引文献分析
    2.4 基于国内论文的研究热点分析
        2.4.1 运动功能方面的研究
        2.4.1. 1 运动功能相关研究
        2.4.1. 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相关研究
        2.4.1. 3 肢体运动功能相关研究
        2.4.2 超早期康复护理方面的研究
        2.4.2. 1 脑卒中
        2.4.2. 2 偏瘫
        2.4.2. 3 肢体功能
        2.4.3 神经功能方面的研究
        2.4.3. 1 神经功能
        2.4.3. 2 卒中偏瘫
        2.4.4早期中医康复护理方面的研究
        2.4.4. 1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2.4.4.2日常生活能力
    2.5 主题演化分析
3 结论

(3)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最佳证据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证据质量评价及过程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结果
3 证据描述与汇总
    3.1 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目标
    3.2 早期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时间
    3.3 康复训练护理内容
    3.4 运动疗法
    3.5 护理人员培训教育
4 小结及展望

(4)PNF技术治疗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脱落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对照组
        2.2.2 观察组
    2.3 观察记录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2 简化Fugl-Meyer评分表(FMA)运动功能的比较
    3.3 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的比较
    3.4 Berg平衡量表分值(BBS)的比较
    3.5 改良Bathel指数(MBI)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简化Fugly-Meyer评定量表
    附表2 Holden步行功能分级
    附表3 Berg平衡量表
    附表4 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脑梗死早期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5)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中风偏瘫患者核心肌群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脑卒中偏瘫患者两侧腹部核心肌群收缩对称性的研究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脑卒中偏瘫患者
        2.2 健康对照组
        2.3 脑卒中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偏瘫患者)
        3.2 纳入标准(对照组)
        3.3 排除标准(偏瘫患者)
        3.4 排除标准(对照组)
    4 超声检查方法与募集能力指标
        4.1 检测仪器与观察指标
        4.2 检测肌肉
        4.3 检测操作
        4.4 检测动作
        4.5 注意事项
    5 统计学分析
    6 技术路线图
    7 研究结果
        7.1 一般资料比较
        7.2 各组受试者肌骨超声结果
    8 讨论
        8.1 偏瘫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腹部肌群肌肉厚度的差异
        8.2 偏瘫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腹部肌群收缩比例的差异
第二部分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核心肌群收缩情况与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3 研究工具
        3.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3.2 肌骨超声检测
        3.3 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
        3.4 Berg平衡量表
        3.5 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4 研究过程
        4.1 资料收集
        4.2 统计方法
        4.3 技术路线图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姿势控制能力相关量表评分情况
        5.3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核心肌群功能情况
        5.4 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能力的单因素分析
        5.5 脑卒中偏瘫患者姿势控制能力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5.6 脑卒中患者腹部核心肌群功能的单因素分析
        5.7 脑卒中患者腹部核心肌群功能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5.8 脑卒中患者腹部核心肌群收缩情况与姿势控制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6 分析与讨论
        6.1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分析
        6.2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6.3 脑卒中偏瘫患者姿势控制、平衡及生活功能现状
        6.4 脑卒中偏瘫患者姿势控制、平衡及生活功能的影响因素
        6.5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肌群收缩功能现状
        6.6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肌群收缩功能的影响因素
        6.7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肌群收缩情况与姿势控制能力的相关性
第三部分 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核心肌群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与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与盲法
        2.3 针刺用品
        2.4 研究方法
        2.5 疗效评价
        2.6 质量控制
        2.7 数据分析
        2.8 技术路线图
    3 医学伦理问题
    4 研究结果
        4.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及脱落病例
        4.2 基线比较
        4.3 临床指标观察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课题设计分析
        5.1.1 中医对中风偏瘫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障碍的认识
        5.1.2 康复医学对卒中后姿势控制障碍的认识
        5.1.3 带脉穴选穴理论支持
        5.1.4 针刺深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与安全性
        5.1.5 腹部肌群测量动作的选择与依据
        5.1.6 肌骨超声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5.1.7 量表的选择与依据
        5.2 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5.2.1 基线情况分析
        5.2.2 静息状态下腹部肌群厚度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2.3 完成ADIM和 AC时腹肌收缩比例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2.4 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ASS)评分结果分析与讨论
        5.2.5 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结果分析与讨论
        5.2.6 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分结果分析与讨论
        5.2.7 针刺带脉穴的安全深度分析
    6 课题创新点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卒中后姿势控制障碍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的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在脑卒中后上肢偏瘫中的应用
    2 西医在脑卒中后上肢偏瘫中的应用
    3 小结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干预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观察指标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处理方法
    4 质量监控
        4.1 石蜡疗法操作的准确性
        4.2 控制干预可能的偏倚性
        4.3 患者依从性
    5 伦理原则
    6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肌张力等级比较
    3 患者肌张力的临床疗效比较
    4 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讨论
    1 基线资料讨论
    2 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肌张力的效果
    3 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
结论
局限与展望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7)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呼吸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1.3.2 吸气肌训练的研究现状
        1.3.3 吸气肌训练的运动处方
        1.3.4 中强度吸气肌训练研究现状
        1.3.5 高强度吸气肌训练研究现状
    1.4 技术路线图
2 资料与方法
    2.1 构建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干预方案
        2.1.1 成立多学科团队
        2.1.2 制定干预方案初稿
        2.1.3 专家咨询
        2.1.4 课题组讨论及预实验
        2.1.5 干预方案终稿
        2.1.6 组织人员培训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剔除标准
        2.2.5 样本含量
    2.3 研究方法
        2.3.1 分组方法
        2.3.2 研究工具
    2.4 干预实施
        2.4.1 对照组(A组)
        2.4.2 中强度组(B组)
        2.4.3 高强度组(C组)
        2.4.4 评价指标
    2.5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学原则
3 结果
    3.1 三组研究对象基线分析
        3.1.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1.2 评价指标的基线比较
    3.2 干预效果评价
        3.2.1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MIP比较
        3.2.2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PIF比较
        3.2.3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FVC比较
        3.2.4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FEV_1比较
        3.2.5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FMA评分比较
        3.2.6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MBI评分比较
        3.2.7 三组研究对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4 讨论
    4.1 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的影响
    4.2 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4.3 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4.4 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4.5 吸气肌训练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个案管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的运用 ——以南京市R医院神经内科病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文献述评
    四、理论基础
        (一)理性情绪疗法
        (二)社会支持理论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六、概念界定
        (一)个案管理
        (二)脑卒中偏瘫患者
第二章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问题评估
    一、研究对象的确立
    二、研究对象问题的评估
        (一)心理压力问题
        (二)社会支持问题
        (三)康复障碍问题
第三章 个案管理运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实务过程
    一、准备阶段
        (一)制定目标
        (二)建立个案管理团队
        (三)制定服务计划
        (四)分析可利用的资源
    二、实施阶段
        (一)心理压力缓解
        (二)帮助建立社会支持
        (三)协助康复训练
    三、结束阶段
        (一)服务成效的评估
        (二)结案
第四章 个案管理运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研究总结
    一、总结
    二、反思
        (一)服务成效受到多重因素影响
        (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加强
    三、对个案管理模式运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展望
        (一)促进个案管理团队角色的连结
        (二)推动个案管理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9)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概念框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理论基础
    3 操作性定义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的构建
    1 初步构建护理方案
    2 专家函询
    3 确立护理方案
    4 讨论
第三部分 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的应用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10)精准化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3.1 生活质量
        1.3.2 心理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对比
    2.2 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状况对比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分析
3 讨论

四、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训练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中的应用[J]. 付晨,李薇,刘晓萱. 护理研究, 2022(01)
  • [2]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 张丽华,李胜,洪燕. 中国疗养医学, 2021(11)
  • [3]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最佳证据的应用研究[J]. 王艳芸,常乐,武佳丽,殷丽,陈玲. 全科护理, 2021(18)
  • [4]PNF技术治疗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D]. 熊文君. 南昌大学, 2021(01)
  • [5]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中风偏瘫患者核心肌群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D]. 刘传淮.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效果的研究[D]. 姜洋.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孙文静.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8]个案管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的运用 ——以南京市R医院神经内科病人为例[D]. 杨彦楠.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9]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D]. 崔雪岩.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10]精准化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与评价[J]. 朱燕,顾志娥.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0(09)

标签:;  ;  ;  ;  ;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