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儿茶酚胺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齿苋,儿茶酚胺类衍生物,硝基化合物,抗炎
儿茶酚胺类论文文献综述
胡水瑶[1](2019)在《马齿苋中儿茶酚胺类衍生物和硝基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为马齿苋科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为药食两用植物。《中国药典》记载马齿苋味酸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马齿苋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抗哮喘、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马齿苋中主要包括生物碱、有机酸、黄酮、香豆素、多糖等,但其活性成分并不明确,有待深入研究。本课题组前期从马齿苋中已分离30个儿茶酚胺类衍生物,包括苯乙胺、异喹啉、吲哚啉及苯并氮杂卓骨架生物碱,并首次发现马齿苋含硝基化合物。薄层色谱显示马齿苋提取液中尚有大量未知儿茶酚胺类衍生物和硝基化合物。由于儿茶酚胺类衍生物具有β2-肾上腺素受体(adrenergic receptor,AR)激动和抗炎双活性,推测其可能为马齿苋抗炎平喘活性成分;文献报道硝基化合物具有抗短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藤黄微球菌等活性,推测其可能为马齿苋抗菌活性药效物质基础。目前,关于马齿苋中上述两类化合物的报道较少,因此,本文主要对马齿苋中儿茶酚胺类衍生物和硝基化合物进行系统分离和结构鉴定,并对其抗炎、抗菌活性进行筛选。利用717阴离子交换树脂、正相硅胶、聚酰胺、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质谱、红外、核磁共振波谱等数据鉴定结构,本文从马齿苋水提取液中共分离鉴定出21个化合物,分别为2-(3,4-二羟基-5-磺酸基-6-氯苯基)-乙胺盐(1)、2-(3,4-二羟基-5-磺酸基苯基)-乙胺盐(2)、5-磺酸基-6,7-二羟基-1,2,3,4-四氢异喹啉(3)、(2S)-焦谷氨酸甲酯(4)、(2R)-(-)-2-甲氧基-2-(2-磺酸基-3,4-二羟基苯基)-乙胺(5)、(1R)-(+)-(1-甲磺酸基)-6,7-二羟基-1,2,3,4-四氢异喹啉(6)、腺嘌呤(7)、(2S-(-)-2-氯-3-(3-硝基-4-羟基苯基)-丙酸(8)、(2R)-(+)-2-氯-3-(3-硝基-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9)、顺式-3-(3-硝基-4-羟基苯基)-丙烯酸甲酯(10)、3-甲氧基-4,5-二硝基苯酚(11)、(2S)-(-)-2-氯-3-(3,5-二硝基-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12)、反式-3-(3-硝基-4-羟基苯基)-丙烯酸甲酯(13)、L-苏氨酸(14)、(2S)-(-)-2-氯-3-(3,5-二硝基-4-羟基苯基)-丙酸(15)、反式-3-(3-硝基-4-羟基苯基)-丙烯酸(16)、(2R)-(+)-2-羟基-3-(3,5-二硝基-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17)、(1R)-(+)-甲基-6,7-二羟基-1,2,3,4-四氢异喹啉(18,去甲猪毛菜碱)、6,7-二羟基-1,2,3,4-四氢异喹啉(19)、(1R)-(+)-苯甲基-6,7-二羟基-1,2,3,4-四氢异喹啉(20)、L-酪氨酸甲酯(21)。上述化合物中,7个(1、3、5、6、8、15、17)为新化合物,依次命名为马齿苋酸A-G;3个(2、13、16)为新天然产物;除化合物4、7、14、18、20、21外,其余1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马齿苋中分离得到。抗炎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8-13、15-17对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中NO过量释放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10抗炎活性最强,其EC50值为17.96μM;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硝基化合物8-11进行抗白色念珠菌活性筛选,发现9可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为64-128μμg/mL,其余样品无抗白色念珠菌活性;对化合物11进行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志贺氏菌活性筛选,发现11可抑制志贺氏菌生长,MIC值为128-256 μg/mL。以上化合物的抗炎和抗菌活性均为首次发现。(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4)
朱怀娇[2](2019)在《Ag(Ⅲ)化学发光法检测吗啡及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毛细管电泳(CE)是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离技术,具有分离速度快、分离效率高、分析成本低、试剂用量少、环境友好等特点,实现了分析分离技术从微升级进入到了纳升级水平,并使得单细胞分析和单分子分析成为了可能,为分离和分析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提供了新的途径。化学发光(CL)是化学反应过程中伴有的一种光辐射现象。基于化学发光体系中待测物浓度与化学发光强度在一定条件下呈线性定量关系的原理,该方法可用于分析能够直接产生化学发光或影响化学发光信号的物质。化学发光法由于不需要激发光和外加光源,因此避免了瑞利散射和拉曼散射等噪音的影响,是一种高灵敏和简便的痕量分析方法。将毛细管电泳技术与化学发光法检测联用可结合二者的优势,在物质分离分析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检测手段。近年来,两种技术的联用已在医药检测、临床检测、环境检测、法医毒物检测以及微量物证分析等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Ag(Ⅲ)配合物[Ag(HIO_6)_2]~(5-)-鲁米诺是一种新型的化学发光体系,在碱性介质中,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化学发光信号。某些物质对该化学发光信号可产生增强或抑制作用,并且在一定物质浓度范围内,对化学发光信号的增强或抑制作用与物质浓度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根据这一原理,本研究将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新体系与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联用,建立了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检测尿液与血液中吗啡含量和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尿液中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香草扁桃酸,VMA)、3-甲氧基-4-羟基乙酸(高香草酸,HVA)的新方法。新方法操作简单、分离效率高、分析时间短、试剂消耗少、对环境友好。第一部分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检测尿液与血液中吗啡含量目的:将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新体系与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联用,建立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检测尿液与血液中吗啡含量的新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尿液和血液中吗啡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最佳实验条件为:Ag(Ⅲ)配合物浓度为7.0×10~-55 mol/L(其中Ag(Ⅲ)配合物中NaOH浓度为0.04 mol/L、Na_2CO_3浓度为0.008 mol/L)、鲁米诺浓度2 mmol/L、硼砂浓度5 mmol/L、分离电压15 kV、进样时间12s。采用HLB(200 mg,6cc)固相萃取小柱对尿样和血样进行净化和浓缩,氮气吹干后复溶,在优化的条件下对样品进行检测。在高压直流电场作用下,吗啡与生物样品中其它物质在毛细管中实现分离,到达检测窗口后,与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作用,影响体系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影响化学发光信号的大小。基于碱性介质中,吗啡对该反应的化学发光信号起抑制作用,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抑制作用与吗啡浓度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据此建立标准曲线,测出吗啡含量。结果:最佳检测条件下,方法检出限为0.75μg/mL,在吗啡浓度为2~3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ΔI=3.8265c+14.14(R~2=0.9998)。取20μg/mL吗啡进行7次平行实验,测得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01%。尿液和血液中样品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9.03%和101.28%。结论:建立了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检测尿液与血液中吗啡含量的新方法,并成功用于尿样与血样中吗啡含量的检测。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样品消耗量少、分析成本低廉、对环境友好,结果令人满意。第二部分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尿液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目的:将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新体系与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联用,建立毛细管电泳-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尿液中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香草扁桃酸,VMA)、3-甲氧基-4-羟基乙酸(高香草酸,HVA)的新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尿液中E、NE、MHPG、VMA和HVA五种物质含量的同时测定。方法:尿样经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和超高速低温离心处理后,经0.22μm滤膜过滤后直接进样检测。在优化的实验条件,即Ag(Ⅲ)配合物浓度为2.0×10~(-4) mol/L、NaOH浓度为0.05 mol/L、Na_2CO_3浓度为0.04mol/L、鲁米诺浓度为3 mmol/L、硼砂浓度为5 mmol/L、胆酸钠浓度为3mmol/L、分离电压为15 kV、进样时间为15 s,对样品进行分离检测。五种分析物经毛细管电泳分离后,与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作用,均能影响发光体系的发光信号。其中,肾上腺素对化学发光起增强作用,去甲肾上腺素、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香草扁桃酸、高香草酸均对化学发光起抑制作用。且在一定物质浓度范围内,增强或抑制作用与物质浓度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据此建立各物质标准曲线,测出各待测物质含量。结果:在优化的检测条件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香草扁桃酸、高香草酸的线性方程分别为:ΔI=5.8429c+10.833,R~2=0.9983;ΔI=5.8534c+52.882;R~2=0.9984;ΔI=13.234c+84.315,R~2=0.9986;ΔI=2.3409c+19.318,R~2=0.9999;ΔI=9.9333c+9.906,R~2=0.9994。线性范围分别为:2~12μg/mL、2~30μg/mL、2~20μg/mL、2~60μg/mL、2~20μg/mL。对样品进行平行进样7次,得到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50%、4.97%、3.23%、3.36%、3.07%。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高香草酸叁种物质的检出限均为0.50μg/mL、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检出限为0.10μg/mL、香草扁桃酸检出限为0.75μg/mL;五种待测物质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3.96%、101.76%、100.65%、106.48%、102.87%。结论:建立了毛细管电泳-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尿液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香草扁桃酸、高香草酸的新方法。同时对样品前处理条件进行考察,简化了样品前处理过程。新方法简便灵敏、分析成本低、样品消耗少,结果令人满意。(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蒙杰[3](2018)在《卒中后抑郁大鼠血清儿茶酚胺类递质含量变化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大鼠模型,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大鼠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和多巴胺(dopamine,DA)含量的变化情况。方法:1、实验大鼠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12只,脑卒中组大鼠12只,孤养抑郁组大鼠12只,卒中后抑郁组12只。首先通过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建立脑卒中组;再通过慢性不可预测的温和刺激联合孤养法建立孤养抑郁模型。制备卒中后抑郁模型组时,首先进行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建立,成功制备卒中大鼠模型后,再通过慢性不可预测的温和刺激联合孤养法的综合造模方法进行二次造模,最后得到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2、模型评价标准:卒中模型采用Longa 5分评价标准进行评估;抑郁模型采用体质量评估、旷场实验以及糖水消耗实验进行评估。3、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D)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NE、E和DA的含量。结果:1、行为学与体质量检测结果:(1)糖水消耗实验:与正常对照组、脑卒中组、孤养抑郁组比较,卒中后抑郁组饮用糖水量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卒中组、孤养抑郁组饮用糖水量下降(P<0.05);与孤养抑郁组比较,脑卒中组饮用糖水量下降(P<0.05)。(2)旷场试验:(1)水平运动次数:与正常对照组、脑卒中组、孤养抑郁组相比,卒中后抑郁组水平运动减少(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脑卒中组、孤养抑郁组水平运动减少(P<0.05);与孤养抑郁组比较,脑卒中组水平运动减少(P<0.05)。(2)直立运动次数:与正常对照组、脑卒中组、孤养抑郁组相比,卒中后抑郁组直立运动减少(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脑卒中组、孤养抑郁组直立运动减少(P<0.05);与孤养抑郁组比较,脑卒中组直立运动减少(P<0.05)。(3)中央停留时间:与正常对照组、脑卒中组、孤养抑郁组相比,卒中后抑郁组停留增多(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脑卒中组与孤养抑郁组停留时间增多(P<0.05);脑卒中组较孤养抑郁组时间增多(P<0.05)。(4)修饰次数:与正常对照组、孤养抑郁组、脑卒中组相比,卒中后抑郁组修饰次数减少(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孤养抑郁组、脑卒中组修饰次数减少(P<0.05);与孤养抑郁组比较,脑卒中组大鼠修饰次数减少(P<0.05)。(3)体质量:卒中后抑郁组体质量较脑卒中组、孤养抑郁组、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脑卒中组与孤养抑郁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脑卒中组较孤养抑郁组减少(P<0.05)。2、生化检测结果:(1)在实验设计的色谱条件下,NE、E和DA成功分离及峰形良好,标准曲线在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血清样品无其他干扰物影响,能准确的测定大鼠血清中NE、E和DA含量。其中:NE的出峰时间为:2.96 min,E的出峰时间为:4.08 min,DA的出峰时间为:6.53 min。血清样品中的其他杂质与检测物波峰良好分离。(2)卒中后抑郁组中NE、E和D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脑卒中组相比,卒中后抑郁组中NE、E和DA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孤养抑郁组相比,卒中后抑郁组中NE、E和DA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卒中组与孤养抑郁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血清NE、E和DA含量明显下降,很可能与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有关。2、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降低程度,与大鼠行为学改变程度高度相关。(本文来源于《右江民族医学院》期刊2018-05-30)
蒙杰,李雪斌,王洁,黄小睿[4](2018)在《卒中后抑郁模型大鼠血清儿茶酚胺类递质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大鼠模型,探讨卒中后抑郁大鼠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和多巴胺(dopamine,DA)含量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大鼠48只纳入实验,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12只,脑卒中组大鼠12只,孤养抑郁组大鼠12只,卒中后抑郁组12只。分别通过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建立脑卒中组;给予慢性不可预测的温和刺激联合孤养法建立孤养抑郁模型。制备卒中后抑郁模型组时,首先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成功制备卒中大鼠模型后,再通过慢性不可预测的温和刺激联合孤养法的综合造模方法进行二次造模,最后得到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NE、E和DA的含量。结果 4组大鼠组间NE、E、DA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发现,正常对照组、孤养抑郁组、脑卒中组、卒中后抑郁组的NE、E、DA含量有逐渐递减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卒中后抑郁组大鼠血清中NE、E和DA含量变化均与大鼠体质量、糖水消耗量、水平运动得分呈正相关(P<0.001);而卒中后抑郁大鼠血清中NE、E和DA含量与大鼠直立运动得分、中央格停留时间、修饰次数相互关系不显着(P>0.05)。结论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血清NE、E和DA含量明显下降,很可能与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有关。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降低程度,与大鼠行为学改变程度高度相关。(本文来源于《右江医学》期刊2018年02期)
丘秀珍,华永标,郭会时,卢文贯[5](2018)在《分子印迹纳米管膜的制备及对人体尿液中儿茶酚胺类药物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多巴胺(DA)为模板,多孔阳极氧化铝膜(AAO)为反应载体,合成了多巴胺分子印迹聚合物纳米管膜(AAO@MIP).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分子印迹纳米管膜的形貌进行了表征,并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研究了其对儿茶酚胺类(CLs)药物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优萃取条件下,AAO@MIP纳米管膜对多巴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具有较高的选择性,3种儿茶酚胺类药物在0.50~300μmol/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70);检出限(S/N=3)分别为15.5,12.6和22.5 ng/L.AAO@MIP纳米管膜对多巴胺的最大吸附容量可达82.1μmol/g;6次吸附-解吸附重复利用后,吸附容量仅降低3.3%.将AAO@MIP纳米管膜应用于萃取人体尿液中3种儿茶酚胺,样品加标回收率为74.0%~100.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6%~6.8%.该方法简便、快速、选择性高,适用于检测人体尿液中的儿茶酚胺类药物的含量.(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刘殿卿,李淑英[6](2016)在《手足口病患儿机体儿茶酚胺类激素水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手足口病患儿机体儿茶酚胺类激素的水平及变化规律,探讨此类激素在手足口病患儿疾病发展过程中引起呼吸循环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筛选2014年6月至9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46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分为3组:普通组、重症组、危重症组,所有患儿行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的检测。对照组为本院儿童保健科门诊体检健康儿童。结果危重症组、重症组患儿血清3种儿茶酚胺水平均明显高于普通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症组患儿血清NE,DA水平与重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组患儿血清儿茶酚胺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症组患儿尿液DA水平明显高于普通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普通病例存在向重症发展的可能,对手足口发病期患儿进行儿茶酚胺类激素的检测,有助于对病情的评估,可以作为疾病进展的预警指标。(本文来源于《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期刊2016年09期)
陈其敬,张云波[7](2016)在《环磷酸腺苷、儿茶酚胺类物质水平在判断冠心病病情和预后方面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环磷酸腺苷(cAMP)、儿茶酚胺类物质水平在判断冠心病病情和预后方面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于海南省叁亚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8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具有心气虚证和冠心病疾病分期将患者进行分组,另选取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夹心ELISA法测定c AMP、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比较各时期冠心病患者E、NE、c AMP含量及心气虚证冠心病与非心气虚证冠心病患者E、NE、c AMP含量及其预后效果。结果纤维化期患者E、NE、cAMP含量明显高于隐匿期、缺血期、坏死期(P<0.05),坏死期明显高于缺血期和隐匿期(P<0.05),缺血期明显高于隐匿期(P<0.05);随着疾病分期不断升级,患者E、NE、cAMP水平呈上升趋势。冠心病心气虚证组患者E、NE、cAMP含量均明显高于冠心病非心气虚证组和对照组(P<0.05),冠心病非心气虚证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心气虚证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65.34±6.78),预后良好有37例(92.5%),冠心病非心气虚证组为(53.57±7.42),预后良好30例(75.0%),冠心病心气虚证组治疗预后明显优于冠心病非心气虚证组(P<0.05)。结论 c AMP、E、NE含量与患者病情有关,且可提示患者预后效果,对于临床诊断病情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马月香,耿亚,李晓[8](2016)在《益气活血方对冠心病心气虚证大鼠血浆儿茶酚胺类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对经冠状动脉结扎联合注射左旋硝基精氨酸建立的冠心病心气虚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血浆儿茶酚胺类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低、中、高剂量(14.4、28.8、43.2g/kg)组,每组8只,西药组在造模后行盐酸地尔硫卓治疗,中药组行不同浓度的益气活血方治疗。所有大鼠最后取腹主动脉血检测血浆儿茶酚胺类物质肾上腺素(E)及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E、NE含量均降低,仅中药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益气活血方能降低冠心病心气虚证大鼠血浆儿茶酚胺类物质含量,这可能是其治疗冠心病作用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徐新月,李雪健,任高彤,焦凯,牛丽娜[9](2016)在《免疫细胞来源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在机体代谢及炎性疾病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细胞可合成并分泌儿茶酚胺(CA)类物质,其对CA类物质的代谢作用与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对CA类物质的代谢相似。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免疫细胞合成的CA类物质,不仅在机体的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一些炎性疾病,如急性炎性肠病、急性炎性肺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CA类物质在机体代谢及炎性疾病中的作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国际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朱广为,吴松,李佳[10](2016)在《电针内关穴对心肌肥厚大鼠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是否通过单胺类神经递质抑制心肌肥厚。方法将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假电针组和电针组,每组15例。采用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 hydrochloride,ISO)皮下注射14 d构建大鼠心肌肥厚模型,电针组采用电针内关穴治疗,假电针组采用电针假穴位(内关穴外侧旁开5 mm)治疗。记录各组大鼠心电图,并采用电镜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超微结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结果模型组和假电针组大鼠心率、R-R间期、ST段振幅及心肌组织中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大鼠心率、R-R间期、ST段振幅及心肌组织中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内关穴可以改善心肌肥厚,这与通过调节心脏局部神经递质作用有关,为内关-心脏(经穴-脏腑)相关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针灸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儿茶酚胺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毛细管电泳(CE)是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离技术,具有分离速度快、分离效率高、分析成本低、试剂用量少、环境友好等特点,实现了分析分离技术从微升级进入到了纳升级水平,并使得单细胞分析和单分子分析成为了可能,为分离和分析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提供了新的途径。化学发光(CL)是化学反应过程中伴有的一种光辐射现象。基于化学发光体系中待测物浓度与化学发光强度在一定条件下呈线性定量关系的原理,该方法可用于分析能够直接产生化学发光或影响化学发光信号的物质。化学发光法由于不需要激发光和外加光源,因此避免了瑞利散射和拉曼散射等噪音的影响,是一种高灵敏和简便的痕量分析方法。将毛细管电泳技术与化学发光法检测联用可结合二者的优势,在物质分离分析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检测手段。近年来,两种技术的联用已在医药检测、临床检测、环境检测、法医毒物检测以及微量物证分析等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Ag(Ⅲ)配合物[Ag(HIO_6)_2]~(5-)-鲁米诺是一种新型的化学发光体系,在碱性介质中,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化学发光信号。某些物质对该化学发光信号可产生增强或抑制作用,并且在一定物质浓度范围内,对化学发光信号的增强或抑制作用与物质浓度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根据这一原理,本研究将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新体系与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联用,建立了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检测尿液与血液中吗啡含量和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尿液中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香草扁桃酸,VMA)、3-甲氧基-4-羟基乙酸(高香草酸,HVA)的新方法。新方法操作简单、分离效率高、分析时间短、试剂消耗少、对环境友好。第一部分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检测尿液与血液中吗啡含量目的:将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新体系与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联用,建立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检测尿液与血液中吗啡含量的新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尿液和血液中吗啡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最佳实验条件为:Ag(Ⅲ)配合物浓度为7.0×10~-55 mol/L(其中Ag(Ⅲ)配合物中NaOH浓度为0.04 mol/L、Na_2CO_3浓度为0.008 mol/L)、鲁米诺浓度2 mmol/L、硼砂浓度5 mmol/L、分离电压15 kV、进样时间12s。采用HLB(200 mg,6cc)固相萃取小柱对尿样和血样进行净化和浓缩,氮气吹干后复溶,在优化的条件下对样品进行检测。在高压直流电场作用下,吗啡与生物样品中其它物质在毛细管中实现分离,到达检测窗口后,与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作用,影响体系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影响化学发光信号的大小。基于碱性介质中,吗啡对该反应的化学发光信号起抑制作用,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抑制作用与吗啡浓度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据此建立标准曲线,测出吗啡含量。结果:最佳检测条件下,方法检出限为0.75μg/mL,在吗啡浓度为2~3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ΔI=3.8265c+14.14(R~2=0.9998)。取20μg/mL吗啡进行7次平行实验,测得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01%。尿液和血液中样品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9.03%和101.28%。结论:建立了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检测尿液与血液中吗啡含量的新方法,并成功用于尿样与血样中吗啡含量的检测。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样品消耗量少、分析成本低廉、对环境友好,结果令人满意。第二部分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尿液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目的:将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新体系与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联用,建立毛细管电泳-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尿液中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香草扁桃酸,VMA)、3-甲氧基-4-羟基乙酸(高香草酸,HVA)的新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尿液中E、NE、MHPG、VMA和HVA五种物质含量的同时测定。方法:尿样经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和超高速低温离心处理后,经0.22μm滤膜过滤后直接进样检测。在优化的实验条件,即Ag(Ⅲ)配合物浓度为2.0×10~(-4) mol/L、NaOH浓度为0.05 mol/L、Na_2CO_3浓度为0.04mol/L、鲁米诺浓度为3 mmol/L、硼砂浓度为5 mmol/L、胆酸钠浓度为3mmol/L、分离电压为15 kV、进样时间为15 s,对样品进行分离检测。五种分析物经毛细管电泳分离后,与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作用,均能影响发光体系的发光信号。其中,肾上腺素对化学发光起增强作用,去甲肾上腺素、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香草扁桃酸、高香草酸均对化学发光起抑制作用。且在一定物质浓度范围内,增强或抑制作用与物质浓度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据此建立各物质标准曲线,测出各待测物质含量。结果:在优化的检测条件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香草扁桃酸、高香草酸的线性方程分别为:ΔI=5.8429c+10.833,R~2=0.9983;ΔI=5.8534c+52.882;R~2=0.9984;ΔI=13.234c+84.315,R~2=0.9986;ΔI=2.3409c+19.318,R~2=0.9999;ΔI=9.9333c+9.906,R~2=0.9994。线性范围分别为:2~12μg/mL、2~30μg/mL、2~20μg/mL、2~60μg/mL、2~20μg/mL。对样品进行平行进样7次,得到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50%、4.97%、3.23%、3.36%、3.07%。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高香草酸叁种物质的检出限均为0.50μg/mL、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检出限为0.10μg/mL、香草扁桃酸检出限为0.75μg/mL;五种待测物质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3.96%、101.76%、100.65%、106.48%、102.87%。结论:建立了毛细管电泳-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尿液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香草扁桃酸、高香草酸的新方法。同时对样品前处理条件进行考察,简化了样品前处理过程。新方法简便灵敏、分析成本低、样品消耗少,结果令人满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儿茶酚胺类论文参考文献
[1].胡水瑶.马齿苋中儿茶酚胺类衍生物和硝基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9
[2].朱怀娇.Ag(Ⅲ)化学发光法检测吗啡及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D].河北医科大学.2019
[3].蒙杰.卒中后抑郁大鼠血清儿茶酚胺类递质含量变化的相关研究[D].右江民族医学院.2018
[4].蒙杰,李雪斌,王洁,黄小睿.卒中后抑郁模型大鼠血清儿茶酚胺类递质变化的研究[J].右江医学.2018
[5].丘秀珍,华永标,郭会时,卢文贯.分子印迹纳米管膜的制备及对人体尿液中儿茶酚胺类药物的检测[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8
[6].刘殿卿,李淑英.手足口病患儿机体儿茶酚胺类激素水平的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6
[7].陈其敬,张云波.环磷酸腺苷、儿茶酚胺类物质水平在判断冠心病病情和预后方面意义[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
[8].马月香,耿亚,李晓.益气活血方对冠心病心气虚证大鼠血浆儿茶酚胺类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
[9].徐新月,李雪健,任高彤,焦凯,牛丽娜.免疫细胞来源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在机体代谢及炎性疾病中的作用[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6
[10].朱广为,吴松,李佳.电针内关穴对心肌肥厚大鼠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保护作用[J].上海针灸杂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