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香蒲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香蒲属,种子,形态,不孕雌花
香蒲科论文文献综述
梁玉婷[1](2013)在《香蒲属(香蒲科)种子形态及其地理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蒲属(TyphaLinn.)隶属香蒲科(Typhaceae),广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世界范围内约有20余种,中国约12种。香蒲属植物外形相近,营养性状与生殖性状变异较大,且花、果实和种子等极小,给分类带来了一定困难,有关香蒲属种子形态特征一直缺少研究。另外不孕雌花作为香蒲属植物繁殖器官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分类学价值不清。我们在研究大量香蒲标本基础上,结合文献考证,对我国香蒲属植物的种子形态、大小和表皮纹饰以及不孕雌花合生形态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了其性状的特征和地理变异及分类价值。主要结果如下:1.种子形态特征及分类学价值种子形态可分为五类:(1)纺锤形,如水烛(T.angustifoliaL.)和长苞香蒲(T.domingensisPersoon);(2)倒披针形如宽叶香蒲(T.latifolia Linnaeus var.orientalis(C.Presl)Rohrbach);(3)长椭圆形如无苞香蒲(T.laxmanin Lepechin);(4)倒卵形如东方香蒲(T.orientles C.Presl)和小香蒲(T.minima Fubck ex Hoppe);(5)矩圆形如T.pallida(T.palloda Podedimova)和 T.(T.lugdunesis P.Chabert);种子表面纹饰可分为纵网纹、纵横交错条纹、横网纹和具疣状突起等四种类型。2.种子形态在居群内变异研究表明,香蒲属东方香蒲、小香蒲、短序香蒲等物种的种子大小(长、宽和厚)在居群内变异不显着;种子厚在居群间变异比较显着。3.种子形态在居群间变异研究了东方香蒲19个居群,无苞香蒲52个居群,宽叶香蒲11居群,水烛62个居群,长苞香蒲39个居群、小香蒲5个居群的种子。结果表明,东方香蒲、无苞香蒲、宽叶香蒲、长苞香蒲的种子长在居群间有显着差异,水烛和小香蒲种子长在居群间无显着差异。宽叶香蒲居群间的种子宽有显着差异外,其余5个种的种子宽在居群间均无显着差异。对种子大小与经度、纬度、海拔做相关分析发现:6个物种的种子大小与纬度、经度和海拔呈正相关,但是否是显着性相关存在差异。水烛:种子长与经度纬度海拔呈正显着性相关;种子宽与经度、纬度海拔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着。无苞香蒲:种子长与经度具不显着的正相关;种子长和纬度呈显着性正相关;种子宽与经度具显着相关,与纬度具不显着性相关。种子长和宽与海拔均无相关性,但种子厚与海拔具相关性。长苞香蒲;种子长与经度不相关,种子长与纬度和海拔显着性正相关,种子宽与经度呈显着相关性,种子宽和纬度、海拔具不显着相关性。宽叶香蒲:种子长与纬度显着性呈正相关,种子长和经度,种子宽和经度、纬度呈不显着正相关。东方香蒲:种子长和种子宽与经度不显着正相关,种子长和宽与纬度呈显着正相关。4.不孕雌花合生数目及其分类学意义东方香蒲不孕雌花多为4枚合生,也有一些是3枚合生,从基部分支,子房先端平,宿存柱头较长。无苞香蒲一般为3-4枚,4枚合生的不孕雌花子房中有一枚子房极其瘦小,不孕雌花子房先端较圆,无柱头或残存极短小柱头,从基部分一枝;宽叶香蒲不孕雌花多2-3枚合生,先端平,柱头宿存,丝状毛基部分若干支;长苞香蒲2-3枚合生,不孕雌花子房多为棒状也有一些是倒圆锥形,宿存柱头极短小或无,丝状毛基部细,向上延伸一段后才分支。狭叶香蒲多为3-4枚合生,不孕雌花子房棒状或倒圆锥形,子房柄略粗,在基部分若干支;象蒲多为2枚生,子房棒状,先端平,无宿存柱头。粉绿香蒲单枚生,先端平,子房倒圆锥形,无宿存柱头。小香蒲单枚生,子房粗棒状,略有柱头宿存;短序香蒲亦为单枚生,子房棒状,宿存柱头短。研究表明,种子形状和表面形态以及内果皮形态在种内相对稳定,对一些物种的划分具有较重要的意义。另外,不孕雌花数目以及形态上的差异可以作为分类上的辅助依据,补充了不孕雌花这一性状的空白。(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朱秀玉,王东[2](2013)在《Typha×glauca Godr.,香蒲属(香蒲科)中国新记录杂种及其形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蒲属(Typha L.)为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植物,种间存在十分普遍的杂交现象,其中一些杂种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有重要的作用。在查阅大量腊叶标本基础上,结合野外居群生物学工作,作者发现中国一新记录杂种,即T.×glauca Godr.(T.angustifolia L.×T.latifolia L.),并新拟"粉绿香蒲"作该杂种的中文名。对粉绿香蒲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其与亲本水烛和宽叶香蒲的区别,并给出检索表。(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王茹[3](2012)在《中国香蒲属(香蒲科)有苞组的分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蒲属(Typha Linn.)隶属于香蒲科(Typhaceae),世界约有20种,我国收录有10-12种,其中有苞组7种,分别是狭叶香蒲(T. angustifolia L.)、长苞香蒲(T.angustata Bory et Chaub、达香蒲(T. davidiana (Kronf.)Hand.-Mazz.)、象蒲(T.elephantina Roxb.)、球序香蒲(T. pallida pob.)、短序香蒲(T. gracilis Jord.)和小香蒲(T. minima Funk.)。由于野外标本采集较少,加之模式标本大多存放国外,这为我国香蒲属的分类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国产部分物种的划分、命名及地理分布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淆,如对狭叶香蒲(T. angustifolia L.)、长苞香蒲(T.angustata Bory et Chaub.)及T. domingensis Pers.的划分界限,小香蒲(T. minima Funk.)、短序香蒲(T. gracilis Jord.)的分类界定,以及达香蒲在我国是否有分布等问题长期存在争议。我们在广泛的野外调查与大量的标本采集,结合研究我国部分馆藏(存放在PE、IBSC、HIB、WH、CCNU、CDBI、LSB等)近2000余份香蒲标本基础上,结合文献考证,对我国香蒲属有苞组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学研究,探讨了其性状的变异及分类价值,以及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式样。主要结果如下:1.形态特征及分类学价值外部性状包括地上茎、叶鞘或叶片、雌花序的特征在有苞组内部分近缘种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可以作为重要的分种依据。1)地上茎:狭叶香蒲、长苞香蒲、象蒲的地上茎粗壮,高1.5-2.5米或更高,小香蒲、短序香蒲的地上茎细弱,通常低于1米;2)叶鞘及叶片:小香蒲通常只具鞘状叶或两型叶,即鞘状叶和条形叶,条形叶叶宽1-4毫米;狭叶香蒲、长苞香蒲、象蒲只具条形叶,叶宽5-10毫米,狭叶香蒲的叶鞘通常耳状,长苞香蒲、象蒲叶鞘兼具耳状和锥形,象蒲叶片背面呈龙骨状,横切面叁角形,狭叶香蒲、长苞香蒲叶片横切面呈半圆形;3)雌花序:小香蒲雌花序长度3-5厘米,狭叶香蒲、长苞香蒲、象蒲约8-25厘米或更长,长苞香蒲的雌花序颜色通常亮黄棕色,狭叶香蒲、象蒲通常褐色。繁殖器官性状包括雄花花药长、雄花柔毛形态,孕性雌花柱头形态、不孕雌花子房形态、小苞片颜色及形态、丝状毛形态及其与孕性雌花柱头、小苞片的长度比在区分有苞组内各种尤其是近缘种之间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作为区分种的重要依据。1)雄花:狭叶香蒲、长苞香蒲的花药长约1.6-2.3毫米不等,雄花柔毛条形或顶端具齿裂,花粉粒单体,象蒲花药长约2.5毫米,雄花柔毛楔形,不分叉,花粉粒四合体;小香蒲花粉粒四合体,无雄花柔毛;2)雌花:狭叶香蒲柱头长条形,小苞片匙形、铲形至披针形不等,与柱头颜色一致,稍短于柱头或近等长,部分丝状毛顶端加粗,具褐斑,与小苞片近等长或稍短,短于柱头,不孕雌花子房先端平或稍凸,常具褐色斑点;长苞香蒲柱头常条形,小苞片多态,较大,浅于柱头颜色,与丝状毛近等长或稍长,短于柱头,部分丝状毛顶端稍加粗,不具褐斑,不孕雌花子房先端多稍凸;象蒲柱头披针形,小苞片条形,褐色,较少,与丝状毛近等长,部分丝状毛顶端加粗,不孕子房棒状,先端凸。小香蒲柱头条形或披针形,小苞片匙形,褐色,丝状毛先端均呈圆形膨大或否,丝状毛与小苞片近等长或稍短,与不孕雌花近等长,长于孕性雌花花柱,短于柱头。2.澄清了长苞香蒲与狭叶香蒲的分类混乱。《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等志书中描述的长苞香蒲(T. angustata Bory et Chaub.)与T.domingensis Pers.为不同的植物,我国馆藏标本中被鉴定为长苞香蒲的标本多为狭叶香蒲的错误鉴定。本研究表明,T. domingensis是中国的分布新记录,目前仅分布于新疆、甘肃。3.据《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中记载,象蒲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孟连至镇康。经研究标本发现,该物种在云南大理、四川普格都有分布,分布区北缘大约在北纬27°一线。4.研究发现,我国馆藏标本中被鉴定为短序香蒲的标本与小香蒲的特征相近,我国是否有短序香蒲的分布有待进一步研究。5.我国香蒲有苞组分类及地理分布初步确定我国香蒲有苞组有狭叶香蒲、长苞香蒲Typha domingensis、象蒲及小香蒲等4个物种。虽然香蒲属植物世界广布,属于世界分布区类型,但在种级水平上有苞组内的物种表现出不同的地理分布式样。其中,狭叶香蒲、小香蒲为世界分布区类型种,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均有其分布记录;狭叶香蒲在我国分布较广,北起新疆、东叁省,南至广东、贵州、云南均有其分布,西藏的分布为首次报道;小香蒲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东北及华北地区,南部各省区相对较少;长苞香蒲T. domingensis为泛热带种,分布于世界热带亚洲、大洋洲(至新西兰)和中、南美(或墨西哥),亚热带至温带的某些地区也有其分布记录,目前仅见于新疆、甘肃;象蒲的分布集中在亚洲及非洲部分地区,属于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区类型。在我国增加了在四川的新分布。(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朱秀玉[4](2012)在《中国香蒲属(香蒲科)无苞组的分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蒲属(Typha Linn.)隶属于香蒲科(Typhaceae),为多年生沼生、水生或湿生草本植物。世界约有20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产10-12种,广布于我国南北各地。香蒲属植物形态变化复杂,在分类学上是一个问题较多,分类比较困难的类群。前人根据小苞片的有无将香蒲属分为有苞组和无苞组2个组,其中无苞组约有8-10种。我国记载有5种,分别是东方香蒲(T. orientalis C. Presal)、宽叶香蒲(T. latifoliaL.)、普香蒲(T. przewalskii Skv.)、无苞香蒲(T. laxmannii Lepech.)和长白香蒲(T.changbaiensis M. J. Wu&Y. T. Zhao)。无苞组内关于无苞香蒲的分类,以及与有苞组短序类群(达香蒲T. davidiana (Kronf.) Hand.-Mazz、短序香蒲T. gracilis Jord.)区别长期存在争议。另外,香蒲属内杂交现象普遍,在欧洲、北美等地多有报道,而我国未见报道。在大量的标本研究、文献考证的基础上,结合广泛的野外调查与野外居群生物学工作基础上,本文对我国香蒲属无苞组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无苞香蒲在株高、雌雄花序之间的距离、雌雄花序长度、丝状毛与柱头的长度及柱头的形态等性状都存在较大的变异,而东方香蒲和宽叶香蒲的上述性状则相对稳定。总的看,株高、叶宽、雌雄花序之间距离的有无、孕性雌花柱头和子房形态及花粉粒形态等性状相对较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上述性状可作为分种依据;而不孕子房合生数目不适合作为分种依据。2.对香蒲属无苞组东方香蒲、宽叶香蒲和无苞香蒲的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作了比较形态学研究。研究发现无苞香蒲的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性状均存在较大变异,尤其是在柱头形态、孕性雌花丝状毛长度与柱头的长度等特征方面。本文给出了无苞组各种形态特征描述和分种检索表。3.在个体内、居群内、居群间和种间对无苞组组叁个物种的孕性雌花的形态变异与变异式样做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方香蒲和宽叶香蒲在个体内、居群内及居群间子房形态、柱头形态及丝状毛与柱头比等性状相对稳定,而无苞香蒲性状变异较大,且柱头和子房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柱头、子房形态和丝状毛与全花的比性状具有种间差异性,可作为种间划分依据;全花、丝状毛、花柱、子房柄等长度及子房在全花中的位置等性状变异较大,不宜作为种间划分依据。4.报道了国产香蒲属宽叶香蒲T. latifolia L.和狭叶香蒲T. angustifolia L.的杂交种T. x glauca Godr.(T. angustifolia L. x T. latifolia L.),并新拟“粉绿香蒲”作该杂种的中文名。研究了粉绿香蒲的形态特征,讨论了该杂种与亲本水烛和宽叶香蒲的区别,给出了分种检索表。5.无苞香蒲和有苞组短序类香蒲(短序香蒲)在国内标本馆中常被错误鉴定为达香蒲。我们研究发现,前者雌花无小苞片,柱头多为狭倒卵形,而前人描述达香蒲的小苞片为匙形,柱头条形;后者雌花有小苞片,丝状毛顶端膨大呈球形,常具鞘状叶,而达香蒲丝状毛顶端不膨大,不具鞘状叶。探讨了达香蒲、普香蒲及长白香蒲在我国的分布问题。(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郭鑫[5](2011)在《香蒲科狭叶香蒲和长苞香蒲的分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蒲属(Typha Linn.)隶属于香蒲科(Typhaceae),世界约有(12-)15-18种,我国种类最多,据记载有10-12种。属内的狭叶香蒲(T. angustifolia Linn.)、长苞香蒲(T. angustata Bory et Chaub.)和T. domingensis Pers等物种的分类和命名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狭叶香蒲和长苞香蒲或作为独立的物种处理;或把长苞香蒲作为狭叶香蒲的变种处理;或把长苞香蒲处理为T. domingensis Pers的同物异名。本研究通过野外观察、标本研究和文献考证,并结合栽培实验,运用居群概念,综合分析了狭叶香蒲和长苞香蒲繁殖器官的主要形态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狭叶香蒲孕性雌花小苞片短于柱头,与丝状毛近等长;孕性雌花果柄和花柱不等长,果柄一般长于花柱;孕性雌花全长、小苞片和丝状毛之间长度的比例关系较为稳定,但叁者长度变异幅度较大,在国产居群间由北向南呈递减趋势;雌花柱头、子房和丝状毛的着生方式等在居群间均呈现无规律的变异式样;雄花序轴密生深褐色宽扁柔毛,顶端多分叉。长苞香蒲孕性雌花小苞片和柱头、丝状毛近等长;孕性雌花花柱和果柄不等长,果柄明显长于花柱;孕性雌花全长、小苞片和丝状毛之间长度的比例关系较为稳定,而叁者长度在分布区域内变异幅度较大,但在居群间变异规律不明显;雌花柱头、子房和丝状毛的着生方式等呈现的变异特征与狭叶香蒲相似;雄花序轴具稀疏白色或黄褐色细弱柔毛,顶端单出。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狭叶香蒲繁殖器官形态特征在华北地区和华南地区居群的中心居群有一定分异,而长苞香蒲繁殖器官形态特征在不同地区中心居群也有一定的分异,但各地区分异规律不明显。2.栽培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淹和湿土不同条件下长苞香蒲繁殖器官的微性状特征的差异均不显着,说明水淹和湿土条件对长苞香蒲繁殖器官微性状的影响不大;长苞香蒲繁殖器官的关键分类学微性状指标在8月初期同步达到稳定,例如孕性雌花柱头、小苞片和丝状毛的长度比例关系;果柄和花柱的长度比例关系。3.根据文献和标本研究,比较了狭叶香蒲、长苞香蒲和T. domingensis Pers的主要区别特征和地理分布,支持狭叶香蒲和长苞香蒲应分别作为独立物种处理的观点。(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田淑珍[6](2009)在《黑叁棱科与香蒲科的系统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黑叁棱科和香蒲科的代表植物及相关类群的微形态学和花器官发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黑叁棱科和香蒲科及相关类群植物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气孔类型、气孔器附属物及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上。其花粉微形态特征也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花粉形态、花粉长轴大小、萌发孔类型及花粉外壁纹饰等方面。这些特征作为分类学证据具有重要价值。黑叁棱科和香蒲科及相关类群植物的叶表皮及花粉微形态特征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上述类群的系统学资料,这些资料对探讨黑叁棱科和香蒲科的分类地位及其系统关系等均具有重要意义。2.曲轴黑叁棱的花器官发生方式是:雄花花被片原基几乎同时发生,3-5枚不等,之后,雄蕊原基亦同时发生,通常2-5枚;雌花花被片原基轮状发生,后期发生分裂,花被片数目多为4或5枚。水烛的花器官发生方式与曲轴黑叁棱的基本一致,但水烛的雌花花被片更为特化,在发育的后期特化呈丝状。石菖蒲的花被片原基6枚,分两轮发生,位于外轮的1枚远轴花被片原基最先发生,明显大于其它花被片,外轮的另2枚花被片原基在近轴位置相继发生,内轮花被片原基的发生顺序与外轮花被片的发生顺序相反;雄蕊原基6枚,分两轮发生,其发生方式与花被片的相似;3个心皮原基同时轮状发生。叁种代表性植物的花器官发生研究,不仅丰富了上述类群的系统学资料,而且使我们观察到其花部的早期发生和发育过程,大大加深了对植物花部结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识,这对探讨黑叁棱科和香蒲科及相关类群的系统学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3.综合黑叁棱属与香蒲属的形态学、叶片微形态学、孢粉学,特别是花器官发生特征,作者支持并重新提出将黑叁棱属置于香蒲科中(即广义香蒲科概念),不支持黑叁棱科成为独立的科。根据黑叁棱属与香蒲属花器官发生过程中花被片的特化程度,认为在系统发育上,香蒲属比黑叁棱属具有较高的系统演化地位,香蒲属是香蒲科中较为进化的类群。4.广义香蒲科与菖蒲属的花器官发生特征差别明显,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菖蒲属具有一些较广义香蒲科更为原始的特征,表明其具有较低的系统演化地位。广义香蒲科与露兜树科有一定亲缘关系,而与雨久花科的亲缘关系则较远。(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田淑珍,蔡秀珍,刘克明[7](2008)在《广义香蒲科植物的叶表皮及花粉形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广义香蒲科的水烛Typha augustifolia、曲轴黑叁棱Sparganium fallax和黑叁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的叶表皮特征及花粉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并对其相关类群雨久花科的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和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的叶表皮及花粉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探讨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5种植物中,水烛与曲轴黑叁棱及黑叁棱的微形态学特征较为相近,而与凤眼莲和鸭舌草的差异较大.此外,水烛具有其独特的细微构造:气孔内有多数棒状乳突,花粉粒的网脊不闭合等.(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赵宏,韩晓弟[8](2004)在《东北香蒲科植物花粉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地对东北地区分布的水生植物———香蒲科的 7个种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 ,目的在于确定香蒲科有争议的几个种的分类地位 ,同时对亲缘关系较近的黑叁棱科部分种的花粉进行了对照观察 .研究结果表明 :香蒲科这 7个种是独立的自然种 ;支持长白香蒲 (TyphachangbaiensisM .J.WuetY .T .Zhao)作为新种的建立 ;不同意把黑叁棱科作为香蒲科中一个属的观点 .(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04年04期)
章泽洪,章乃荣,唐生斌[9](1998)在《湖南香蒲科植物调查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蒲科植物药用其花粉,中药称为蒲黄。蒲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列入水草类,1963年以来的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收载,具有止血、化瘀、通淋的功效。若在产地加工时剪取雄花序,晒干,拣去花茎,成为带有雄花的花粉,则称为草蒲黄。在部份省(市)称草蒲黄(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导报》期刊1998年08期)
何景彪,周凌云,王徽勤[10](1989)在《鄂西南香蒲科、黑叁棱科、眼子菜科和茨藻科植物区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采集标本基础上,结合分析大量有关资料,讨论了鄂西南香蒲科等四科植物区系特征。结果表明:1.区系组成包括5属20种2变种1杂种。其中有1新种1新变种和3个湖北分布新记录。2.区系种类丰富,起源古老,对湖北同类区系具有代表性。3.有一定比例的特有成分(8.70%)。4.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但主要具有东亚亚热带一温带分布(26.09%)和世界性分布(26.09%)的性质。5.本区四科植物区系主要与处于我国地貌第叁级阶梯上的省区发生密切联系。其区系分区,在亚区的划分上与陆生种子植物相同。(本文来源于《武汉植物学研究》期刊1989年04期)
香蒲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香蒲属(Typha L.)为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植物,种间存在十分普遍的杂交现象,其中一些杂种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有重要的作用。在查阅大量腊叶标本基础上,结合野外居群生物学工作,作者发现中国一新记录杂种,即T.×glauca Godr.(T.angustifolia L.×T.latifolia L.),并新拟"粉绿香蒲"作该杂种的中文名。对粉绿香蒲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其与亲本水烛和宽叶香蒲的区别,并给出检索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香蒲科论文参考文献
[1].梁玉婷.香蒲属(香蒲科)种子形态及其地理变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朱秀玉,王东.Typha×glaucaGodr.,香蒲属(香蒲科)中国新记录杂种及其形态特征[J].水生生物学报.2013
[3].王茹.中国香蒲属(香蒲科)有苞组的分类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朱秀玉.中国香蒲属(香蒲科)无苞组的分类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5].郭鑫.香蒲科狭叶香蒲和长苞香蒲的分类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6].田淑珍.黑叁棱科与香蒲科的系统关系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9
[7].田淑珍,蔡秀珍,刘克明.广义香蒲科植物的叶表皮及花粉形态特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8
[8].赵宏,韩晓弟.东北香蒲科植物花粉形态[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
[9].章泽洪,章乃荣,唐生斌.湖南香蒲科植物调查初报[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8
[10].何景彪,周凌云,王徽勤.鄂西南香蒲科、黑叁棱科、眼子菜科和茨藻科植物区系特征[J].武汉植物学研究.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