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静置培养论文-岳同辉

液体静置培养论文-岳同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液体静置培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灵芝,单体灵芝酸,生物合成,灵芝酸的生产

液体静置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岳同辉[1](2018)在《在液体静置培养中整合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表达和钙离子添加策略进一步提高灵芝中单体灵芝酸的积累》一文中研究指出灵芝酸是灵芝产的一种有30个碳原子的四环叁萜类化合物,研究表明灵芝酸具有抗HIV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学活性。灵芝酸具有两种不同的化学结构。其中,Ⅰ型灵芝酸的羊毛甾醇骨架上只有一个单双键结构,而Ⅱ型灵芝酸的羊毛甾醇骨架上含有两个共轭双键。目前,菌丝体液体培养灵芝细胞是一种可以有效生产灵芝酸的方法。由于液体培养灵芝细胞生产的灵芝酸产量较低,限制了灵芝酸的商业化生产和临床应用,因此进一步提高灵芝中灵芝酸的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我们将整合发酵策略和基因工程改造应用到了提高灵芝菌丝体发酵生产单体灵芝酸中。我们研究了在液体静置培养灵芝细胞中整合表达透明颤菌血红蛋白(VHb)和钙离子添加策略下灵芝酸的生物合成情况。结果显示,整合策略下五种单体灵芝酸GA-O,-Mk,-T,-S和-Me的最大产量分别为1451.33±67.50,179.66±5.06,1320.59±20.84,1431.23±79.74和1283.81±85.13?g/100 mg细胞干重,这些产量分别为静置培养条件下野生型菌株(对照)中各单体灵芝酸含量的2.66,2.50,2.52,3.50和5.98倍。整合策略下单体灵芝酸GA-O,S和Me最大产量比目前报道的最高产量分别有16.67%,22.54%和40.88%的提高。表明,整合VHb表达和钙离子添加策略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单体灵芝酸的生产。为了研究整合策略下灵芝酸高产的原因,我们分析了不同培养条件下灵芝酸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鲨烯和羊毛甾醇的积累量以及灵芝酸合成的四个关键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乙酰辅酶A还原酶(HMGR),法尼基焦磷酸合成酶(FPS),鲨烯合成酶(SQS)以及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CYP-5150L8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整合策略下中间代谢产物的积累量和灵芝酸生物合成基因的转录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条件下的结果。鲨烯和羊毛甾醇的最大积累量出现在第9天,分别为1.50±0.28?g/g和106.55±2.74?g/g细胞干重,其积累量分别为对照中积累量的2.0和1.42倍。整合策略下hmgr,fps,sqs和cyp-5150l8最高转录水平出现在第9天,分别上调了2.56,3.31,2.59和6.12倍。以上结果表明,整合策略下灵芝酸的高产可能与中间代谢产物积累量的提高以及生物合成基因表达水平的上调有关。前期研究发现环境因素会影响液体培养灵芝中灵芝酸的分布,然而基因工程改造对灵芝酸分布的影响仍未报道。因此,我们分析了液体静置培养灵芝中VHb表达对Ⅰ型与Ⅱ型灵芝酸分布的影响。在第12天和第15天,VHb灵芝工程菌株中Ⅰ型与Ⅱ型灵芝酸的比例分别为0.422和0.432,与液体静置培养WT菌株中的结果相比分别提高了12.53%和20.67%。结果表明,液体静置培养条件下VHb的表达提高了Ⅰ型与Ⅱ型灵芝酸的比例。Ⅰ型与Ⅱ型灵芝酸比例的提高可能是由于参与灵芝酸氧化合成过程中的氧化酶的活性在VHb表达后被上调。研究发现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CYP512 A2,CYP512 V2和CYP512 A13可能参与了灵芝酸生物合成过程中羊毛甾醇骨架氧化修饰,因此我们分析了静置培养条件下VHb的表达对a2,v2和a13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VHb的表达使得a2,v2和a13的转录水平分别提高了2.28,2.65和3.54倍。此结果暗示Ⅰ型与Ⅱ型灵芝酸的比例的提高可能与a2,v2和a13的转录水平上调有关。这些P450氧化酶在调控灵芝酸多样性方面的具体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我们的结果表明在液体静置培养灵芝细胞中整合表达透明颤菌血红蛋白(VHb)基因表达和钙离子添加策略是一种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单体灵芝酸积累的方法。并且,灵芝细胞在液体静置培养条件下VHb的表达提高了Ⅰ型与Ⅱ型灵芝酸的比例。本工作对于大规模发酵生产灵芝酸和深入了解灵芝酸多样性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杨小丽,胡振兴,高龙梅,范香全,李薇[2](2015)在《不同液面高度和茎节数对液体静置培养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生长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在液体静置培养下最适宜的培养液面高度及茎节数问题,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选用"秦玉30"的脱毒苗为试验材料,开展试验调查脱毒试管苗的成活率、叶片数、株高、茎粗、生根数和根长。结果显示:采用0.1~0.4 cm液面高度,3个茎节的试管苗在液体培养基中长势最好,可作为马铃薯脱毒苗快繁的培养方法。(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期刊2015年35期)

孙苗苗,刁治民,柴爱萍,陈克龙[3](2014)在《麦角菌菌丝体液体静置培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麦角菌是一种重要的药用菌。本试验对麦角菌菌丝体采用液体静置培养,经过对碳、氮源单因素试验,发现供试的4种碳源中最佳碳源是蔗糖,其菌丝体干重为0.59g/100mL,其次是葡萄糖、麦芽糖、玉米粉;4种氮源中有机氮比无机氮更适合麦角菌菌丝生长,有机氮中最佳氮源为蛋白胨,菌丝体干重为0.79g/100mL,其次为黄豆粉、牛肉膏,无机氮源氯化铵效果最差。(本文来源于《青海草业》期刊2014年03期)

赵蔚[4](2011)在《氮源限制促进液体静置培养中灵芝酸的发酵生产》一文中研究指出灵芝酸是一类叁萜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HIV-1等重要药理活性,但其较低的生产率制约着各种应用。本实验室早期报道的液体静置培养方法有效地提高了灵芝酸(GA)的发酵产量,但仍难满足其大规模临床前研究及其他应用的需求。氮源限制在一些子囊菌亚门真菌中提高了次级代谢物的产量,但至今它对蘑菇类高等真菌中叁萜类物质合成的影响尚未见报导。本学位论文针对灵芝菌丝体液体静置发酵过程,研究了氮限制对灵芝酸生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液体静置培养过程中,氮浓度对灵芝酸的合成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培养基中氮(如谷氨酰胺)浓度的不断减少,四种单体灵芝酸GA-Mk,GA-T,GA-S及GA-Me的产量明显提高,当谷氨酰胺浓度减少至3mM时,其最高产量分别达到23.5±1.83mg/L,121.6±16.9mg/L,268.1±17.5mg/L及57.3±2.24mg/L,分别是在60mM谷氨酰胺(对照)条件下的2.11,5.08,5.13和4.0倍。动态实验结果表明,在氮限制(3mM谷氨酰胺)条件下,四种灵芝酸单体GA-Mk,GA-T,GA-S,GA-Me在第16天时达到最高,分别为215.9±19.1,1,175.6±182.4,3,109.0±266.8和704.5±63.6μg/100mg干重,为对照条件下的2.81,5.84,8.33和5.12倍。在氮限制的条件下,灵芝酸合成途径中四个重要的结构基因hmgr,fps,sqs和ls的转录水平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都高于对照,其mRNA的最高水平分别是对照的36,18,4.5及3.3倍。它们的表达情况与灵芝酸的积累情况相一致,表明氮限制下灵芝酸的高产可能与合成基因的激活相关。根据文献报导,丝状真菌中氮对次级代谢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转录因子AreA/NIT-2介导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在上述四个灵芝酸合成基因的启动子上存在几个AreA的结合位点,为进一步探讨氮限制对灵芝酸合成影响的作用机制,我们克隆了灵芝中可能的AreA的基因片段,qRT-PCR分析表明其转录水平在氮限制的条件下也高于对照,以上结果暗示AreA可能参与了氮限制对灵芝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本论文提出了氮源限制来有效提高灵芝酸产量的方法,并对其作用机制做了探索,为叁萜类次级代谢产物灵芝酸的高效生产和调控提供了有用的信息。(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1-06-01)

徐军伟[5](2009)在《灵芝细胞在液体静置培养和振荡培养中单体灵芝酸的生产及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灵芝是一种珍贵的高等药用真菌和名贵中草药,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已有几千年历史。灵芝酸作为灵芝的重要药用成分之一,具有抗癌、抗爱滋病、免疫调节等活性,至今已报道了一百多种(称之为单体灵芝酸,以区别于总灵芝酸)。研究还表明结构类似的单体灵芝酸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由于其重要的药理作用,近年来灵芝酸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尽管关于加速灵芝细胞生长和优化总灵芝酸生产有一些报道,目前灵芝酸的低生产率仍然是制约其产业化生产的核心问题之一。至今对单体灵芝酸的积累过程及生物合成基因表达等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报道,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对生产实践中有效提高活性产物的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据本实验室以往的报道,灵芝细胞两阶段培养(尤其是静置培养)是高效生产总灵芝酸的一种方法。因不同的单体灵芝酸具有不同的药理功能,掌握它们发酵过程中的积累规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为了探索灵芝酸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我们考察了液体静置培养方式和传统振荡培养方式发酵中四种主要单体灵芝酸的积累,羊毛甾醇(中间代谢产物)和麦角固醇(副产物)的动态变化以及灵芝酸合成的叁个关键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乙酰辅酶A还原酶(HMGR),鲨烯合成酶(SQS)和羊毛甾醇合成酶(LS)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液体静置培养条件下单体灵芝酸的含量迅速增加并在发酵末期达到最大值,其含量分别为传统培养方式下的6-25倍。而中间代谢产物羊毛甾醇的积累则明显低于传统培养方式,表明在静置培养方式下可能更快的代谢为下游产物灵芝酸和麦角固醇。RT-PCR和荧光定量PCR的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培养方式下叁个关键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情况是不同的。与传统培养方式相比,液体静置培养模式下这叁个酶的基因的转录水平分别上调了1.9,2.1和4.3倍,并且四种单体的积累与SQS基因的诱导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表明灵芝酸的高产和生物合成基因(尤其是SQS)的高表达是相关的。目前从羊毛甾醇到灵芝酸的代谢途径还不清楚,参与生物合成调控的其他因子也是未知的。分离和鉴定相关的基因,对于了解灵芝酸的生物合成途径、进一步探讨灵芝酸合成的调控机制及构建高产灵芝酸的工程菌株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构建了灵芝细胞液体振荡培养和静置培养方式下的差异表达基因文库。利用cDNA宏阵列技术(macroarray),分别使用正向差减探针和反向差减探针筛选了差异表达克隆,从中获得了601个阳性克隆,序列测定及聚类分析后得到147个独立的表达标签序列(uniESTs)。RT-PCR对随机挑选的10个ESTs进一步验证的结果与macroarray结果一致。我们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这些基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46个uniESTs代表了新的基因,它们与数据库中的核酸及对应的蛋白质序列均无显着的同源性;13个uniESTs对应的蛋白与已报道的假定蛋白有很高的相似性,其余88个与已知蛋白具有显着的同源性,它们分别与细胞代谢、蛋白合成、信号转导,转录调控等有关。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及其功能标释为我们深入了解灵芝细胞的分化和灵芝酸的合成调控提供了有益的信息。从灵芝细胞消减抑制杂交文库中我们筛选到了两个重要的真核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蛋白G蛋白p亚基(Gβ)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ESTs序列,在丝状子囊菌中,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同时调节菌丝的分化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考虑到它们在次级代谢调控中的重要性,我们采用RACE-PCR的方法克隆了这两个蛋白的全长cDNA序列。GβcDNA全长942bp,该基因编码313个氨基酸,与香菇的Gβ蛋白有91%的同源性。MAPK cDNA序列长1660bp,5’与3’非编码区长度分别为78bp和468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116bp,编码371个氨基酸,与褐腐菌Postia placenta的MAPK蛋白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6%。本论文获得的灵芝细胞生产单体灵芝酸及调控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的分子机理信息,为深入研究灵芝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分子多样性调节奠定了一定基础,同时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对其他药用真菌培养生产有用次级代谢产物也有良好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09-07-20)

胡梅[6](2008)在《长根菇静置培养液体菌种培养基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长根菇这一珍稀食、药用菌资源。[方法]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测定指标,采用静置培养的方法探索长根菇液体菌种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静置培养长根菇液体菌种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4.0%玉米淀粉、0.2%黄豆饼粉、2.0%葡萄糖、0.2%蛋白胨、0.2%KH2PO4、0.1%MgSO4、0.1%CaSO4和60.0 mg/L VB1。在此培养基中,在25~26℃静置培养8 d后,长根菇菌丝体生物量可达8.75 g/L。[结论]由于优化的培养基中主要原料价格较低,因此将此培养基配方用于生产将会降低生产成本。(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5期)

朱勤,杨许琴,杨六萍,吴新德,凌冰[7](2006)在《浅层液体静置培养快繁甘薯脱毒苗》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脱毒甘薯高系14和鸣门金使的试管苗为材料,采用固体培养基S、液体培养基LA与LB进行培养试验,结果显示:浅层液体静置培养的脱毒苗的发育动态比固体培养的要提前5~10d,适宜的增殖周期在20~25d。LA与LB培养基的成本分别比S降低34.82%、58.12%,在大规模育苗中适宜选择LB作为浅层液体静置培养的培养基。(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06年09期)

王淑芳,卜庆梅,刘进杰,王书卿,王瑜[8](2006)在《液体浅层静置培养食用菌菌种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用浅层静置培养液体种与固体母种制作食用菌原种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将母种先接入液体培养基静置培养后,取液体菌丝体接入原种培养基比用母种直接接入原种培养基的菌丝萌发早、发菌快、成功率高,且粗壮、浓白、紧密、均匀一致,适合大多数食(药)用真菌菌种的制作。(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06年02期)

辛国斌,陈远达[9](2003)在《马铃薯脱毒试管苗液体静置培养过程中玻璃化的预防及壮苗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液体静置培养技术大规模扩繁脱毒马铃薯试管苗过程中 ,由于营养、水分、培养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玻璃化试管苗的出现 ,轻则无法扩繁 ,重则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损失。笔者主要从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改进着手进行了大量的试验 ,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马铃薯》期刊2003年02期)

孙有鑫[10](2000)在《食用菌液体浅层静置培养技术在制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制种工艺是将母种直接接入原种培养基中 ,而本所经多年制种实践 ,总结出将母种先接入液体培养基 ,采用液体浅层静置培养菌丝体技术 ,再将菌丝体接入原种培养基。用此法制种成功率高 ,且发菌快 ,吃料能力强 ,菌丝粗壮、浓白 ,更重要的是还对菌株有一定的(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2000年03期)

液体静置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讨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在液体静置培养下最适宜的培养液面高度及茎节数问题,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选用"秦玉30"的脱毒苗为试验材料,开展试验调查脱毒试管苗的成活率、叶片数、株高、茎粗、生根数和根长。结果显示:采用0.1~0.4 cm液面高度,3个茎节的试管苗在液体培养基中长势最好,可作为马铃薯脱毒苗快繁的培养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液体静置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1].岳同辉.在液体静置培养中整合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表达和钙离子添加策略进一步提高灵芝中单体灵芝酸的积累[D].昆明理工大学.2018

[2].杨小丽,胡振兴,高龙梅,范香全,李薇.不同液面高度和茎节数对液体静置培养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生长的研究[J].北京农业.2015

[3].孙苗苗,刁治民,柴爱萍,陈克龙.麦角菌菌丝体液体静置培养的初步研究[J].青海草业.2014

[4].赵蔚.氮源限制促进液体静置培养中灵芝酸的发酵生产[D].上海交通大学.2011

[5].徐军伟.灵芝细胞在液体静置培养和振荡培养中单体灵芝酸的生产及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D].华东理工大学.2009

[6].胡梅.长根菇静置培养液体菌种培养基的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8

[7].朱勤,杨许琴,杨六萍,吴新德,凌冰.浅层液体静置培养快繁甘薯脱毒苗[J].现代农业科技.2006

[8].王淑芳,卜庆梅,刘进杰,王书卿,王瑜.液体浅层静置培养食用菌菌种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06

[9].辛国斌,陈远达.马铃薯脱毒试管苗液体静置培养过程中玻璃化的预防及壮苗措施[J].中国马铃薯.2003

[10].孙有鑫.食用菌液体浅层静置培养技术在制种中的应用[J].中国食用菌.2000

标签:;  ;  ;  ;  

液体静置培养论文-岳同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