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及磷利用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申亮,于志文,韩佳乐,何立彬,郭冉[1](2022)在《复合酶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和免疫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复合酶制剂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血淋巴生化指标和免疫性能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0.40±0.02) g的虾苗240尾,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饲料中添加0.04%复合酶制剂,试验为期10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无显着变化(P>0.05),但存活率有降低的趋势;对虾体成分有显着变化(P<0.05);试验组对虾肝胰腺中T-AOC、血浆中TCHO和TG含量显着提高(P<0.05),肝胰腺中AKP、SOD、GOT活性和血浆中GLU含量显着降低(P<0.05)。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0.04%复合酶制剂能有效改善凡纳滨对虾体成分组成,提高其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增强其抗氧化能力,对其肝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胡世然,李建光,谌金吾,麻智芳,胡幸,赵华彪[2](2020)在《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植酸酶对鲤鱼生长的影响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究在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植酸酶对鲤鱼生长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28.6 g的鲤鱼250尾,随机分为5个组,即0(对照)、1、2、3、4组,每组50尾,分别在各组饲料中添加质量比为0%、0.10%、0.20%、0.30%、0.40%的植酸酶,进行为期117 d的饲喂试验,比较各组的生长速度、成活率与饵料系数。结果:(1)各试验组的平均群体增重为3.28倍,比对照组(2.83倍)增加0.45倍,提高15.90%,差异显着(P<0.05)。(2)各试验组的平均成活率为93.80%,比对照组(92.00%)高1.80个百分点,差异不显着(P>0.05)。(3)试验3组饵料系数最低为1.51,比对照组(1.98)低0.47,差异显着(P<0.05)。结论:饲料中添加0.10%、0.20%、0.30%、0.40%植酸酶能显着促进鲤鱼生长,其中以添加0.30%植酸酶的饲养效果最好。
杨璐[3](2019)在《添加植酸酶提高中华绒螯蟹幼蟹对植物蛋白利用率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为对象,在探讨几种代表性抗营养因子对幼蟹生长和抗氧化性能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如何通过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以消除植酸对中华绒螯蟹的负面影响;并在不同含量的大豆浓缩蛋白饲料中添加植酸酶,观察了植酸酶对提高幼蟹生长、物质利用率及抗氧化方面的效果。研究结果可以为提高中华绒螯蟹对植物蛋白的利用率、研制开发高效环保饲料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四种抗营养因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抗营养因子是影响动物体对植物性原料高效利用的主要物质,饲料中不同抗营养因子会发挥不同的作用。本实验选取植酸(Phytic acid)、水苏糖(Stachyose)、大豆异黄酮(Isoflavones)及单宁(Tannins)四种抗营养因子,每种因子设计两个浓度添加入饲料中,分别记为植酸-1(P1)、植酸-2(P2)、水苏糖-1(S1)、水苏糖-2(S2)、大豆异黄酮-1(I1)、大豆异黄酮-2(I2)、单宁-1(T1)和单宁-2(T2),将不添加抗营养因子的饲料作为对照组(C)。投喂初始质量为(0.33±0.00)g的幼蟹8周。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幼蟹的存活率介于80.95%至90.28%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四种抗营养因子对幼蟹的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有降低作用,但无显着差异(P>0.05);与C组相比,四种抗营养因子的添加不影响中华绒螯蟹蟹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P>0.05);植酸添加组幼蟹的肝胰腺和肠道中胰蛋白酶含量显着低于C组(P<0.05),其余抗营养因子对肝胰腺与肠道的消化酶活性影响不显着(P>0.05);植酸添加组幼蟹肝胰腺SOD活性有降低的趋势(P>0.05);水苏糖添加组不影响幼蟹肝胰腺抗氧化性能(P>0.05);单宁及大豆异黄酮添加组则显着提高了幼蟹肝胰腺抗氧化性能(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以上四种抗营养因子不会显着影响幼蟹的生长性能。四种抗营养因子由于生物学特性不同,对幼蟹的影响作用也不尽一致。其中,饲料中植酸的添加显着降低了幼蟹肝胰腺、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对幼蟹的消化性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植酸、水苏糖对幼蟹抗氧化性能影响不显着,大豆异黄酮和单宁则显着提高了机体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提示在提高抗氧化性能方面,大豆异黄酮和单宁是有益的,其具体作用过程和合理添加剂量值得进一步探讨。2.不同剂量的植酸酶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消化性能及物质利用率的影响植酸酶是一种能够特异性去除植酸抗营养作用的绿色添加剂,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剂量植酸酶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消化性能及物质利用率的影响。对照组(C)饲料中不含植酸和植酸酶,在含有10 g/kg植酸的幼蟹饲料中,加入含量分别为0、500、1000、1500、2000 U/kg的植酸酶,并分别记为组P0,P500,P1000,P1500和P2000。幼蟹初始体重(4.34±0.05)g,饲养56d后称重并取样分析。结果发现:相较于C组,植酸显着降低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显着升高(P<0.05);而随着饲料中植酸酶添加的增加,幼蟹的生长性能逐渐提高,P2000组达到最佳,且该组的饲料系数最低(P<0.05);P1500和P2000组全蟹体磷含量显着高于P0组(P<0.05);P2000组中,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中胰蛋白酶和淀粉酶、肠道中胰蛋白酶活性达到最高(P<0.05);植酸酶的添加提高了幼蟹蛋白质消化率和矿物质磷的透析率,P2000组显着高于P0组(P<0.05),而与C组无显着差异(P>0.05);P2000组幼蟹的氮、磷保留率最高(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含有植酸的饲料中添加2000U/kg的植酸酶,能够显着提高幼蟹的生长率和胰蛋白酶活力,促进了幼蟹对蛋白质的利用效率,降低了饲料系数。同时,植酸酶的添加也能有效提高中华绒螯蟹幼蟹体磷的含量和氮/磷保留率,改善了幼蟹对矿物质营养的利用。本次实验结果提示,植酸酶不仅能够提高中华绒螯蟹幼蟹对植物蛋白的利用,同时对降低氮磷污染、保护环境也有重要的作用。3.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消化酶活性、氮磷利用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为了研究在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植酸酶能否消除高比例植物蛋白饲料对中华绒螯蟹产生的负面影响,设计3个大豆浓缩蛋白水平(45%、40%、35%)的饲料,添加两个剂量植酸酶(0、2000 U/kg),分别记为45、45+、40、40+、35、35+,不含大豆浓缩蛋白的组作为对照组(C)。幼蟹初重为(0.22±0.00)g,养殖8周后的结果显示:饲料中不同含量大豆浓缩蛋白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存活率、摄食量的影响不显着(P>0.05),C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达到最高,显着高于45、40组(P<0.05);植酸酶添加组35+组与40+组之间增重率差异不显着(P>0.05),但均显着地高于45+组(P<0.05)。40+组幼蟹在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方面及体成分含量与C组差异均不明显(P>0.05);饲料中大豆浓缩蛋白含量降低,消化酶活性有升高趋势,C组幼蟹肝胰腺胰蛋白酶活性达到显着最高(P<0.05),添加植酸酶可提高消化酶活性,40%大豆浓缩蛋白含量下添加植酸酶,肝胰腺及肠道中消化酶活性与C组无显着差异(P>0.05);随着饲料中大豆浓缩蛋白含量降低,鱼粉含量升高,幼蟹磷摄入量逐渐升高,C组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添加植酸酶后,氮、磷保留率也逐渐升高,35+组显着高于45+组(P<0.05)。40+组幼蟹在氮、磷摄入、排泄及保留率方面与C组均无差异(P>0.05)。随着饲料中大豆浓缩蛋白含量降低,幼蟹肝胰腺MDA含量降低,C组显着低于45组(P<0.05),C组SOD活性达到显着性最高(P<0.05);添加植酸酶后,GSH-Px、T-AOC活性有升高趋势(P>0.05),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SOD活性及GSH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C组相比,40+组幼蟹肝胰腺SOD活性显着降低(P<0.05),在GSH-Px、T-AOC以及GSH、MDA含量中与C组都无显着性差异(P>0.05)。另一方面,在同一大豆浓缩蛋白水平下添加植酸酶,45+组在存活率、总磷含量、肝胰腺和肠道的胰蛋白酶活性,以及肠道淀粉酶活性都显着高于45组(P<0.05)。40+组肝胰腺的胰蛋白酶活性极显着地高于40组(P<0.01)。35+组饲料系数、肝胰腺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35组(P<0.05),SOD活性显着高于35组(P<0.05)。综合以上结果,当饲料中含40%以下大豆浓缩蛋白时,添加植酸酶能够提高幼蟹消化道的消化酶活力,提高对植物性原料的利用,从而促进了幼蟹的生长率和对饲料中氮、磷物质的利用率,取得与对照组相当的水平。所以,当饲料中大豆浓缩蛋白含量为40%时,合理添加植酸酶2000U/kg可以取得良好的饲养效果,不仅能够提高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消化酶活力以及抗氧化性能,而且对中华绒螯蟹合理利用植物蛋白源,促进对矿物质元素的利用率,保护水体环境也是有益的。
胡敏春[4](2018)在《五种外源酶制剂在花鲈饲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了在饲料中分别添加蛋白酶(protease)、脂肪酶(lipase)、木聚糖酶(xylanase)、复合非淀粉多糖酶(mixed non-starch polysaccharide enzymes)和植酸酶(phytase)五种外源酶制剂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免疫和抗氧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前肠组织结构及养殖水体氮磷含量的影响。详细试验内容以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饲料中添加五种外源酶制剂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挑选初始均重7.47±0.33 g的花鲈幼鱼576尾,随机划分为6组,每组含4个重复,每个重复含24尾鱼,在56 d饲养期中,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和分别添加175 mg/kg蛋白酶、65 mg/kg脂肪酶、80 mg/kg木聚糖酶、6 mg/kg复合非淀粉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各2 mg/kg)和300 mg/kg植酸酶的5种添加饲料,6个组分别标记为Con、Pro、Lip、Xly、NSPe和Phy。结果显示,除Phy组肝体比(HSI)显着提高外,Pro、NSPe和Phy组花鲈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无显着改变(P>0.05)。与Con组相比,Xyl组花鲈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显着升高(P<0.05),Lip组花鲈末均重、WGR、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着降低(P<0.05),饲料系数(FC)显着升高(P<0.05)。各组间全鱼干物质(DR)、粗蛋白(CP)、粗脂肪(EE)及粗灰分(Ash)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添加组血清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尿素(UN)、球蛋白(GLB)和总蛋白(TP)含量及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均无显着变化(P>0.05),但Lip组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着升高(P<0.05)。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在Pro组显着降低,在Lip、Xyl及Phy组显着升高(P<0.05)。Lip组血糖(GLU)含量显着降低(P<0.05),其他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能提高花鲈幼鱼生长性能,添加脂肪酶呈现相反的作用效果,但却显着提升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并降低血糖含量。2饲料中添加五种外源酶制剂对花鲈幼鱼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在上述饲养试验结束后,每个重复随机选取11尾试验鱼,通过尾部静脉采血制备血清,分析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Xyl组血清溶菌酶(LZM)活性显着升高(P<0.05),而在Lip以及NSPe组却显着降低(P<0.05)。除木聚糖酶外,外源酶制剂添加均显着提高了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P<0.05)。蛋白酶、木聚糖酶、复合非淀粉多糖酶和植酸酶显着提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其最高值出现在NSPe组(升高46.1%),Phy组次之(升高42.5%)。五种外源酶制剂的添加均显着提高了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五组升高幅度大小顺序为NSPe>Phy>Pro>Lip>Xyl。Lip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其他添加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能显着提高花鲈幼鱼血清溶菌酶活性,五种外源酶制剂的添加均能显着提升血清总抗氧化能力。3饲料中添加五种外源酶制剂对花鲈幼鱼消化酶活性和前肠组织结构的影响待上述饲养试验结束后,从每缸随机选取3尾花鲈分别解剖分离并取胃、肠道和肝脏,用于测定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每缸随机选取3尾花鲈,取前肠制作石蜡切片,PAS染色光镜观察。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NSPe组胃蛋白酶活性和Xyl、NSPe、Phy组胃淀粉酶活性及Pro、Phy组胃脂肪酶活性分别显着升高(P<0.05)。各添加组肠道蛋白酶和Xyl、Phy组肠道淀粉酶及Pro组肠道脂肪酶活性均显着升高(P<0.05),NSPe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各添加组肝脏蛋白酶和Xyl、Phy组肝脏淀粉酶及Xyl组肝脏脂肪酶活性均显着升高(P<0.05),但Pro、Lip及NSPe组肝脏脂肪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与Con组相比,添加组肠道肌层厚度、褶皱高度和宽度无显着差异(P>0.05),其中Lip组肌层厚度最低(降低14.2%),Pro、Lip和Phy组褶皱高度分别上升14.6%、17.0%和24.9%。结果表明,饲料中分别添加五种外源酶能提高花鲈幼鱼胃肠道、肝脏蛋白酶及淀粉酶活性,蛋白酶、脂肪酶和植酸酶能升高前肠皱褶高度。4饲料中添加五种外源酶制剂对花鲈幼鱼养殖水体氮磷含量的影响上述饲养试验结束后,从每个重复随机选取10尾健康花鲈,进行24 h水质试验,测定养殖水体氨氮、总氮和总磷含量。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Xyl组水体氨氮含量降低,且在12 h和24h达到显着水平(P<0.05),而其他酶制剂的添加未对氨氮含量产生显着影响(P>0.05)。各组间水体总氮含量在24 h内无显着变化,且各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五种外源酶制剂的添加均降低了水体中总磷含量(P<0.05),在24 h时Pro、Lip、Xyl、NSPe和Phy组分别降低16.7%、16.7%、13.9%、19.4%和19.4%。结果表明,饲料中分别添加五种外源酶制剂能减少花鲈幼鱼养殖水体中氮磷含量,对养殖水体环境起到改善作用。
张晓清[5](2017)在《植酸酶、蛋白酶对异育银鲫、建鲤和罗非鱼生长、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试验一:植酸酶对异育银鲫生长以及营养物质消化率、沉积率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在不同磷酸二氢钙含量饲料中添加中性植酸酶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生长、营养物质消化率、沉积率和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配制磷酸二氢钙含量为1.5%的正对照饲料和磷酸二氢钙含量分别为1.0%、0.5%的负对照饲料,在1.0%磷酸二氢钙饲料中添加400、800 IU/kg中性植酸酶,在0.5%磷酸二氢钙饲料中添加400 IU/kg中性植酸酶,共6个处理组,饲喂初始体重为(39.0±3.0)g的异育银鲫10周。结果表明:在不添加中性植酸酶的情况下,随磷酸二氢钙添加量增加,鱼体增重率和干物质消化率、磷消化率、蛋白质和灰分沉积率,全鱼磷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血浆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着降低(P<0.05);在1.0%磷酸二氢钙饲料中添加800 IU/kg中性植酸酶,提高了增重率11.8%(P<0.05),同时显着提高了蛋白质、灰分和磷沉积率、干物质和磷消化率,全鱼磷含量、椎骨钙含量及血浆甘油三酯(TG)含量显着增加,血浆ALP活性显着降低(P<0.05);在0.5%、1.0%磷酸二氢钙饲料中添加400 IU/kg中性植酸酶,均显着提高磷消化率和磷沉积率(P<0.05);在不同磷酸二氢钙饲料中添加中性植酸酶对血浆总蛋白(TP)、白蛋白(ALB)、钙、磷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磷酸二氢钙含量1.0%饲料中添加800 IU/kg中性植酸酶可促进异育银鲫生长,提高干物质和磷消化率,800 IU/kg中性植酸酶在底物充足条件下,可代替0.5%磷酸二氢钙的添加。试验二:无鱼粉低磷饲料中添加蛋白酶和植酸酶对建鲤生长及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在无鱼粉低磷饲料中添加蛋白酶、植酸酶对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生长、营养物质消化率和沉积率、血浆生化指标及肠道组织学的影响。配制含鱼粉5%和磷酸二氢钙1.5%的正对照饲料、无鱼粉饲料、无鱼粉低磷饲料(磷酸二氢钙1.0%)和在无鱼粉饲料中添加175 mg/kg蛋白酶,在无鱼粉低磷饲料中添加175 mg/kg蛋白酶+300 mg/kg植酸酶的5组等蛋白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52.5±2.0)g的建鲤10周。结果表明:对照组具有最高增重率和最低饲料系数(P<0.05),无鱼粉饲料和无鱼粉低磷饲料组的增重率、蛋白质和磷沉积率、蛋白质和钙消化率均显着下降(P<0.05);在无鱼粉饲料中添加蛋白酶后,提高了建鲤增重率13.1%(P<0.05),达到和对照组基本一致的水平;显着提高了蛋白质、钙消化率和肠绒毛高度,降低了饲料系数(P<0.05);在无鱼粉低磷饲料中添加蛋白酶和植酸酶后,显着提高了脂肪、蛋白质、磷沉积率和蛋白质、钙、磷消化率(P<0.05),增加了前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P<0.05),提高了血浆磷浓度(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全植物性蛋白饲料中添加蛋白酶,在全植物蛋白的低磷饲料中同时添加蛋白酶和植酸酶可以促进建鲤生长,提高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沉积率,促进肠道生长发育。试验三:无鱼粉低磷饲料中添加蛋白酶、植酸酶对罗非鱼生长及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在无鱼粉低磷饲料中添加中性蛋白酶、中性植酸酶对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营养物质消化率和沉积率、肠道组织学及肠道消化酶的影响。配制7组等蛋白饲料:正对照饲料(鱼粉6%,磷酸二氢钙1.8%),低磷饲料(鱼粉6%,磷酸二氢钙1.2%),无鱼粉饲料(鱼粉0%,磷酸二氢钙1.8%)、无鱼粉低磷饲料(鱼粉0%,磷酸二氢钙1.2%),以及无鱼粉饲料中+175mg/kg蛋白酶,低磷饲料+400mg/kg植酸酶,无鱼粉低磷饲料+175mg/kg蛋白酶+400mg/kg植酸酶,饲喂初始体重为(7.7±0.5g)的罗非鱼10周。结果表明:正对照组具有最高增重率(1264.4%)和最低饲料系数(1.16);与正对照组相比,低磷饲料组、无鱼粉饲料组和无鱼粉低磷饲料组的增重率,蛋白质和钙、磷沉积率,干物质、蛋白质和钙磷消化率均显着下降(P<0.05);在低磷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后,提高了罗非鱼增重率13.2%(P<0.05),达到和正对照组基本一致的水平,显着提高了干物质、蛋白质和钙磷消化率、肠绒毛高度,食后2h肠道蛋白酶活性;在无鱼粉饲料中添加蛋白酶后,提高了罗非鱼增重率11.1%(P<0.05),但仍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显着提高了干物质、蛋白质和磷消化率和肠绒毛高度,0h,2h的肠道蛋白酶活性以及0h肠道淀粉酶活性;在无鱼粉低磷饲料中添加蛋白酶和植酸酶后,提高了罗非鱼增重率13.0%(P<0.05),但显着低于正对照组(P<0.05),显着提高了灰分、蛋白质、钙沉积率,干物质、蛋白质和钙磷消化率(P<0.05),增加了前肠绒毛长度和0h,2h的肠道蛋白酶活性。以上结果表明,在无鱼粉、低磷饲料中添加蛋白酶、植酸酶可以提高罗非鱼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沉积率,促进肠道发育,促进鱼体生长;添加400mg/kg植酸酶可以节约0.6%磷酸二氢钙。
曾晓霭[6](2016)在《中性植酸酶在异育银鲫饲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鱼粉资源的不断减少和价格的不断升高,植物性蛋白原料在水产饲料中的使用量将越来越大。植物性蛋白原料中含有大量的植酸磷,由于水产动物消化道中缺乏植酸酶,植酸磷几乎不能被利用,通常在配合饲料中添加较多的磷酸二氢钙来满足水产动物对磷的需求。然而,磷酸二氢钙为矿物磷源,不可再生,且过去几年价格急剧增长。植酸酶能分解植酸,释放出无机磷和与植酸结合的营养物质,从而有效地提高植酸磷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因此,水产饲料中添加外源植酸酶可以减少磷酸二氢钙的使用量,不仅可以降低饲料的成本,而且可以减少磷排放,降低磷污染。以往植酸酶在水产上的研究报道主要为酸性植酸酶,酸性植酸酶适用于胃pH呈酸性的有胃鱼类,但不适用于消化道为中性的无胃鱼类。本研究选用适合水产动物肠道环境的中性植酸酶,主要从鱼体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和磷的利用率等方面探讨其在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饲料中替代磷酸二氢钙的应用可行性,为中性植酸酶在水产养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本研究试验分为7组,分别为D1组(正对照组、1.5%磷酸二氢钙)、D2组(负对照一组、1.0%磷酸二氢钙)、D3组(1.0%磷酸二氢钙、400U/kg植酸酶)、D4组(1.0%磷酸二氢钙、800U/kg植酸酶)、D5组(负对照二组、0.5%磷酸二氢钙)、D6组(0.5%磷酸二氢钙、400U/kg植酸酶)和D7组(0.5%磷酸二氢钙、800U/kg植酸酶),每组分为三个平行缸,每缸25尾鱼(初均重23.39±0.10 g),开展为期8周的生长试验。异育银鲫摄食实验饲料8周后,D5组的鱼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最差,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0.05)。D2和D6组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低于对照组D1组,而饲料系数则显着高于D1组。D3、D4和D7组鱼的各项生长指标与D1组都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间异育银鲫的全鱼水分、粗蛋白、粗灰分和磷含量以及血清胆固醇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着差异(P>0.05)。除D5组外,其余各组间血清中磷和甘油三酯含量无显着差异。在相同的磷酸二氢钙添加水平下,添加植酸酶组磷沉积率和磷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未添加植酸酶组,而磷排放量则相反。由此可见,本研究饲料中添加400和800U/kg植酸酶可以分别减少0.5%和1.0%的磷酸二氢钙添加量,而不影响异育银鲫的生长性能、鱼体组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等。400和800U/kg中性植酸酶分别与0.5%和1.0%的磷酸二氢钙提供的有效磷含量相当。在异育银鲫饲料中,中性植酸酶部分替代磷酸二氢钙可以提高饲料磷利用率、降低磷排放量,从而带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李萌[7](2015)在《植酸酶对黄金鲫生长和钙磷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通过两个试验探讨在黄金鲫(Carassius auratus)全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植酸酶对其钙磷离体消化率和对其生长、饲料利用和钙磷代谢与调控等影响进行综合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试验一:研究了五个水平(0U/kg、300U/kg、600U/kg、900U/kg、1200U/kg)植酸酶替代磷酸二氢钙,配成六组试验饲料,对黄金鲫(体重34.40±3.14g)肠道和肝胰脏对试验饲料的钙磷离体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植酸酶水平的增加,各试验组黄金鲫钙磷离体消化率显着升高(P<0.05),当饲料植酸酶水平增加到900 U/kg(4组)时,黄金鲫钙磷离体消化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表明添加植酸酶的最佳水平是900 U/kg。试验二:研究了五个水平(0U/kg、300U/kg、600U/kg、900U/kg、1200U/kg)植酸酶替代磷酸二氢钙,配成六组试验饲料,对黄金鲫幼鱼(初重10.71±0.14g)生长、饲料利用和钙磷代谢的影响。试验在循环水系统中进行,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试验共进行60d。结果表明,各试验组黄金鲫特定生长率随着饲料植酸酶水平的增加而显着增加(P<0.05),当饲料植酸酶水平增加到900 U/kg(4组)时,黄金鲫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显着升高(P<0.05),且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表明促进生长和饲料利用的植酸酶的最佳添加水平是900U/kg。各试验组钙表观消化率、血钙、骨磷随着饲料植酸酶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当饲料植酸酶增加到600U/kg(3组)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各试验组肠道蛋白酶比活力、磷表观消化率、骨钙和血磷随着饲料植酸酶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当饲料植酸酶水平增加到900U/kg(4组)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钙磷离体消化率与体内钙磷表观消化率显着正相关。各试验组氨氮和磷酸盐排泄随着饲料植酸酶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当饲料植酸酶增加到900U/kg(4组)时,氨氮和磷酸盐排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表明植酸酶促进钙磷代谢的最佳添加范围是600U/kg900U/kg。各试验组甲状旁腺激素随着饲料植酸酶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当饲料植酸酶增加到600U/kg(3组)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各试验组降钙素和1,25-二羟维生素D3随着饲料植酸酶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当饲料植酸酶增加到900U/kg(4组)时,降钙素和1,25-二羟维生素D3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表明调控钙磷代谢的植酸酶的最佳添加范围是600U/kg900U/kg。在本试验条件下,从体内和体外,从生长、饲料利用和钙磷代谢与调控的角度,结合经济性和适用性等进行考虑,在黄金鲫全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植酸酶的适宜含量为600U/kg900U/kg。
高滨,赵聚萍,戚传利,王福强[8](2015)在《植酸酶在甲壳动物饲料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生长、营养物质消化率、酶活性等方面阐述了植酸酶应用于水产饲料中对甲壳类动物的影响,为饲料行业植酸酶制剂的添加提供参考。
李萌,王桂芹[9](2015)在《植酸酶对黄金鲫生长、饲料利用和体成分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试验旨在研究植物性饲料中添加不同梯度的中性植酸酶对黄金鲫(Carassius auratus)生长、饲料利用和体成分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10.71±0.16)g的黄金鲫幼鱼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添加磷酸二氢钙,试验组添加中性植酸酶,梯度依次为:0、300、600、900、1 200 U/kg,每组有3个平行组,饲养期60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植酸酶水平的增加,各试验组黄金鲫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肌肉蛋白质含量不断增加、饲料系数降低。当饲料植酸酶水平增加到900 U/kg(4组)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当饲料植酸酶水平增加到600 U/kg(3组)时,黄金鲫蛋白质生产率升高、肌肉脂肪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为评定指标,植物性黄金鲫饲料中植酸酶的适宜添加量为600900 U/kg。
尚卫敏[10](2011)在《酸化剂、植酸酶对草鱼的营养生理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对水产饲料添加剂和草鱼饲料添加剂的研究概况,着重叙述了国内外关于酸化剂、植酸酶对水产动物营养生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并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的酸化剂和植酸酶,研究酸化剂和植酸酶对草鱼营养生理效应的影响,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酸化剂和植酸酶对草鱼的作用机制,并比较了不同处理组的添加效果,旨在为研发草鱼无抗全价配合饲料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两大方面:(1)不同类型酸化剂对草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2)酸化剂、植酸酶对草鱼生长和磷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以鱼粉、豆粕、菜粕、棉粕等为主要原料配制成蛋白含量28%的基础日粮作为对照组,并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21%磷酸、0.21%柠檬酸、0.21%乳酸和0.21%复合酸,研究了不同类型酸化剂对草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饲养初始体重为(10.33±0.03)g草鱼8周,养殖试验在重庆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室内水族箱(1m×0.5m×0.5m)中进行。在正式试验前,草鱼鱼种在暂养池经过消毒、驯化一周以适应试验饲料及环境,其后选择健康草鱼450尾,随机分入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每箱投放30尾鱼。研究结果表明:①饲料中添加柠檬酸、乳酸和复合酸与对照组相比显着提高了草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降低了饲料系数(P<0.05),其中复合酸组效果最好(P<0.05),但磷酸组差异不显着(P>0.05);②饲料中添加酸化剂对草鱼体营养组成和P、K、Na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磷酸组Mg和Cu,柠檬酸组Mg、Mn、Fe和Cu,乳酸组Mg、Fe和Cu,复合酸组Ca、Mg、Fe、Mn、Cu和Zn含量显着提高(P<0.05);③饲料中添加酸化剂均显着提高草鱼肠道和肝胰脏蛋白酶活性,添加复合酸显着提高肠道和肝胰脏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添加乳酸和柠檬酸显着提高肝胰脏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P<0.05);④饲料中添加酸化剂显着提高草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溶菌酶(LSZ)活性,添加乳酸和复合酸显着提高了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添加复合酸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结论认为,饲料中添加酸化剂能够促进草鱼生长,增强其消化、抗氧化和免疫能力,其中柠檬酸和乳酸效果优于磷酸,复合酸效果最好。(2)以鱼粉、豆粕、菜粕、棉粕等为主要原料配制成蛋白含量28%的基础日粮作为对照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21%复合酸作为酸化剂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21%复合酸和1000U/Kg植酸酶作为植酸酶组,研究了酸化剂和植酸酶联合配伍对草鱼生长和磷利用率的影响。饲养初始体重为(10.33±0.03)g草鱼8周,养殖试验在重庆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室内水族箱(1m×0.5m×0.5m)中进行。在正式试验前,草鱼鱼种在暂养池经过消毒、驯化一周以适应试验饲料及环境,其后选择健康草鱼450尾,随机分入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每箱投放30尾鱼。结果表明:①酸化剂组和植酸酶组均能显着提高草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P<0.05),同时植酸酶组可使4项指标达到最大值;②酸化剂组和植酸酶组对草鱼形体指标影响均显着,而对草鱼常规营养成分影响不显着,显着提高了矿物元素P、Ca、Mg、Zn、Cu、Mn和Fe含量(P<0.05),其中植酸酶组P、Ca含量显着高于酸化剂组(P<0.05);③酸化剂组和植酸酶组均显着增强了草鱼的抗氧化能力和血清溶菌酶LSZ含量(P<0.05),植酸酶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和酸化剂组(P<0.05);④酸化剂组和植酸酶组显着提高了草鱼鱼体总磷贮积量(P<0.05),从而提高了饲料磷利用率。由此可知,酸化剂和植酸酶的联合配伍对草鱼生长和磷利用率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
二、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及磷利用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及磷利用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酶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和免疫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饲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复合酶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复合酶制剂凡纳滨对虾体成分的影响 |
2.3 复合酶制剂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
2.4 复合酶制剂对凡纳滨对虾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复合酶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及体成分的影响 |
3.2 复合酶制剂对凡纳滨对虾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复合酶制剂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免疫指标及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4 结论 |
(2)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植酸酶对鲤鱼生长的影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鱼种 |
1.1.2 植酸酶 |
1.1.3 鱼池 |
1.1.4 试验桶 |
1.1.5 水源 |
1.1.6 饲料 |
1.2 方法 |
1.2.1 鱼池准备 |
1.2.2 鱼种投放与分组 |
1.2.3 添加植酸酶 |
1.2.4饲料投喂 |
1.2.5 日常管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长速度 |
2.2 成活率与饵料系数 |
3 结论 |
4 讨论 |
(3)添加植酸酶提高中华绒螯蟹幼蟹对植物蛋白利用率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蛋白源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相关研究 |
1.1 利用植物蛋白源的必要性 |
1.2 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存在的问题 |
1.3 抗营养因子的消除方法 |
2 植酸酶在饲料中应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
2.1 植酸酶的来源 |
2.2 植酸酶的作用机理 |
2.3 影响植酸酶效用的因素 |
2.4 植酸酶在饲料中的应用研究及展望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设计思路 |
第二章 四种抗营养因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方法 |
2.1 饲料制作 |
2.2 实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2.3 样品处理 |
2.4 生化分析 |
2.5 生长性能计算 |
2.6 实验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四种抗营养因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四种抗营养因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全蟹体成分的影响 |
3.3 四种抗营养因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 四种抗营养因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剂量的植酸酶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消化性能及物质利用率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方法 |
2.1 饲料制作 |
2.2 实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2.3 样品处理 |
2.4 消化率实验 |
2.5 生化分析 |
2.6 生长性能的计算及消化性能测定 |
2.7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植酸酶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植酸酶对中华绒螯蟹幼蟹全蟹体成分的影响 |
3.3 植酸酶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
3.4 植酸酶对中华绒螯蟹幼蟹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
3.5 植酸酶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氮磷保留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消化酶活性、氮磷利用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方法 |
2.1 饲料制作 |
2.2 实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2.3 样品处理 |
2.4 生化分析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中华绒螯蟹幼蟹全蟹体成分的影响 |
3.3 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 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氮磷保留、排泄率的影响 |
3.5 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阶段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4)五种外源酶制剂在花鲈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酶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 |
1.1.1 酶制剂的分类和作用机理 |
1.1.2 酶制剂的最佳作用条件和影响因素 |
1.1.3 酶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饲料 |
2.2 试验鱼与饲养管理 |
2.3 样品采集 |
2.4 水质试验 |
2.5 指标测定 |
2.5.1 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计算 |
2.5.2 饲料及全鱼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测定 |
2.5.3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2.5.4 血清免疫、抗氧化指标测定 |
2.5.5 消化酶活性测定 |
2.5.6 肠道形态结构分析 |
2.5.7 水质指标测定 |
2.6 数据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饲料中添加五种外源酶制剂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1 饲料中添加五种外源酶制剂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的影响 |
3.1.2 饲料中添加五种外源酶制剂对花鲈幼鱼体成分的影响 |
3.1.3 饲料中添加五种外源酶制剂对花鲈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 饲料中添加五种外源酶制剂对花鲈幼鱼血清免疫、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2.1 饲料中添加五种外源酶制剂对花鲈幼鱼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3.2.2 饲料中添加五种外源酶制剂对花鲈幼鱼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3 饲料中添加五种酶制剂对花鲈幼鱼消化酶活性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
3.3.1 饲料中添加五种外源酶制剂对花鲈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2 饲料中添加五种外源酶制剂对花鲈幼鱼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
3.4 饲料中添加五种外源酶制剂对花鲈幼鱼养殖水体氮磷含量的影响 |
3.4.1 饲料中添加五种外源酶制剂对花鲈幼鱼养殖水体氨氮含量的影响 |
3.4.2 饲料中添加五种外源酶制剂对花鲈幼鱼养殖水体总氮含量的影响 |
3.4.3 饲料中添加五种外源酶制剂对花鲈幼鱼养殖水体总磷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饲料中不同酶制剂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
4.2 饲料中不同酶制剂对花鲈幼鱼免疫、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机制分析 |
4.3 饲料中不同酶制剂对花鲈幼鱼消化酶活性及肠道结构的影响原因分析 |
4.4 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影响鱼体氮磷排放的原因探讨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会议情况 |
(5)植酸酶、蛋白酶对异育银鲫、建鲤和罗非鱼生长、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植酸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
1.2 蛋白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
1.3 非淀粉性多糖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
1.4 复合酶制剂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
1.5 鱼类的消化生理特性 |
1.5.1 鱼类的消化器官 |
1.5.2 鱼类的消化腺及其消化酶 |
1.6 酶制剂的作用及作用机理 |
1.7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植酸酶对异育银鲫生长以及营养物质消化率、沉积率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试验用鱼及饲养管理 |
2.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2.2.3.1 生长指标和形体指标 |
2.2.3.2 饲料、全鱼、椎骨组成分析 |
2.2.3.3 消化率 |
2.2.3.4 血浆生化指标 |
2.2.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 |
2.3.1 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 |
2.3.2 全鱼组成和营养物质沉积率 |
2.3.3 干物质、蛋白质磷的表观消化率以及椎骨钙、磷含量 |
2.3.4 血浆生化指标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无鱼粉低磷饲料中添加中性蛋白酶和植酸酶对建鲤生长及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用酶制剂 |
3.2.2 试验设计 |
3.2.3 试验用鱼及饲养管理 |
3.2.4 测定指标和方法 |
3.2.4.1 生长指标和形体指标 |
3.2.4.2 饲料、全鱼组成分析 |
3.2.4.3 消化率 |
3.2.4.5 肠道组织切片 |
3.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 |
3.3.1 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 |
3.3.2 全鱼组成和营养物质沉积率 |
3.3.3 营养物质消化率 |
3.3.4 血浆生化指标 |
3.3.5 前场组织血指标 |
3.4.讨论 |
3.4.1 蛋白酶和植酸酶对建鲤生长和消化率的影响 |
3.4.2 蛋白酶和植酸酶对建鲤体成分和沉积率的影响 |
3.4.3 蛋白酶和植酸酶对建鲤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4 蛋白酶和植酸酶对建鲤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肠道组织切片 |
3.5 结论 |
第四章 无鱼粉低磷饲料中添加蛋白酶、植酸酶对罗非鱼生长及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用酶制剂 |
4.2.2 试验设计 |
4.2.3 试验用鱼及饲养管理 |
4.2.4 测定指标和方法 |
4.2.4.1 生长指标和形体指标 |
4.2.4.2 饲料、全鱼组成分析 |
4.2.4.3 消化率 |
4.2.4.4 肠道消化酶 |
4.2.4.5 肠道组织切片 |
4.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结果 |
4.3.1 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 |
4.3.2 全鱼组成和营养物质沉积率 |
4.3.3 营养物质消化率 |
4.3.4 前肠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 |
4.3.5 前肠组织形态 |
4.4 讨论 |
4.4.1 无鱼粉饲料中添加蛋白酶的作用效果 |
4.4.2 低磷饲料中添加植酸酶的作用效果 |
4.4.3 蛋白酶和植酸酶的结合对罗非鱼的作用效果 |
4.5 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 |
致谢 |
(6)中性植酸酶在异育银鲫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植酸酶的作用底物:植酸 |
1.2 植酸酶 |
1.2.1 植酸酶的来源 |
1.2.2 植酸酶的分类 |
1.2.3 植酸酶的生物学作用 |
1.2.4 影响植酸酶作用效果的因素 |
1.2.5 植酸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2.6 植酸酶在水产饲料中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
1.3 异育银鲫的生物学特性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饲料 |
2.2 实验鱼和饲养实验 |
2.3 样品采集和指标测定 |
2.4 计算方法 |
2.5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鱼体生长性能及饲料效率 |
3.2 鱼体组分 |
3.3 血清生化指标 |
3.4 饲料中磷的利用率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中性植酸酶替代磷酸二氢钙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 中性植酸酶替代磷酸二氢钙对异育银鲫鱼体组成的影响 |
4.3 中性植酸酶替代磷酸二氢钙对异育银鲫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4 中性植酸酶替代磷酸二氢钙对磷利用率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植酸酶对黄金鲫生长和钙磷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植酸酶的营养研究进展 |
1.1 植酸、植酸盐和植酸酶 |
1.2 鱼类植酸酶适宜添加量 |
1.3 水产动物植酸酶的研究 |
1.4 影响植酸酶活性的因素 |
第二章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1 植酸酶在动物生产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
2.2 植酸酶在动物研究中的发展前景 |
2.3 本试验的目的与意义 |
2.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黄金鲫肠道和肝胰脏对添加不同水平植酸酶的全植物蛋白饲料的钙磷离体消化率的影响 |
第二章 植酸酶对黄金鲫生长、饲料利用和体成分的影响 |
第三章 植酸酶对黄金鲫钙磷代谢的影响 |
第四章 植酸酶对黄金鲫钙磷代谢相关激素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植酸酶在甲壳动物饲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植酸酶在甲壳动物中的作用机理 |
2 植酸酶在甲壳动物中的应用效果 |
2.1 对磷的利用率的影响 |
2.2 对生长的影响 |
2.3 对蛋白质利用率的影响 |
2.4 对其他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 |
2.5 对酶活性的影响 |
3 植酸酶在水产甲壳动物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
3.1 植酸酶活性受作用环境影响 |
3.2 最适添加量 |
4植酸酶在水产甲壳动物中的应用展望 |
(9)植酸酶对黄金鲫生长、饲料利用和体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饲养管理和样品收集 |
1.2.1 饲养管理 |
1.2.2 样品的收集 |
1.3 测定指标 |
1.3.1生长指标 |
1.3.2 饲料利用指标 |
1.3.3 体成分指标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植酸酶对黄金鲫幼鱼生产性能的影响(见表3) |
2.2 植酸酶对黄金鲫幼鱼饲料利用的影响(见表4) |
2.3 植酸酶对黄金鲫幼鱼体成分的影响(见表5) |
3 讨论 |
3.1 植酸酶对黄金鲫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植酸酶对黄金鲫幼鱼饲料利用的影响 |
3.3 植酸酶对黄金鲫幼鱼体成分的影响 |
4 结论 |
(10)酸化剂、植酸酶对草鱼的营养生理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 水产饲料添加剂研究概况 |
1.1 营养性添加剂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
1.2 非营养性添加剂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
1.3 水产饲料添加剂研究前景展望 |
2 草鱼饲料添加剂研究进展 |
2.1 中草药制剂在草鱼饲料中的应用 |
2.2 酶制剂在草鱼饲料中的应用 |
2.3 微生态制剂和维生素添加剂在草鱼饲料中的应用 |
2.4 氨基酸在草鱼饲料中的应用 |
3 酸化剂在水产饲料中的研究进展 |
3.1 酸化剂的类型 |
3.2 酸化剂的营养作用机理 |
3.3 酸化剂在水产饲料上的应用现状 |
3.4 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
4 植酸酶在水产饲料中的研究进展 |
4.1 植酸酶 |
4.2 植酸酶的作用机制 |
4.3 植酸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现状 |
4.4 前景展望 |
引言 |
第2章 不同类型酸化剂对草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日粮与试验设计 |
1.2 试验鱼与饲养管理 |
1.3 测定指标 |
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 结果 |
2.1 酸化剂对草鱼生长指标的影响 |
2.2 酸化剂对草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
2.3 酸化剂对草鱼常规营养成分和矿物元素组成的影响 |
2.4 酸化剂对草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2.5 酸化剂对草鱼抗氧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酸化剂对草鱼促生长作用 |
3.2 酸化剂对草鱼鱼体成分的影响 |
3.3 酸化剂对草鱼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4 结论 |
第3章 复合酸、植酸酶对草鱼生长性能及磷利用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日粮与试验设计 |
1.2 试验鱼与饲料管理 |
1.3 测定指标 |
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 结果 |
2.1 复合酸、植酸酶对草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复合酸、植酸酶对草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
2.3 复合酸、植酸酶对草鱼鱼体成分的影响 |
2.4 复合酸、植酸酶对草鱼鱼体总磷贮积率的影响 |
2.5 复合酸、植酸酶对草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复合酸、植酸酶对草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复合酸、植酸酶对草鱼形体指标和体成分的影响 |
3.3 复合酸、植酸酶对草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 复合酸、植酸酶对磷利用率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课题、会议一览表 |
四、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及磷利用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酶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和免疫性能的影响[J]. 申亮,于志文,韩佳乐,何立彬,郭冉. 河北渔业, 2022(02)
- [2]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植酸酶对鲤鱼生长的影响试验[J]. 胡世然,李建光,谌金吾,麻智芳,胡幸,赵华彪. 贵州畜牧兽医, 2020(04)
- [3]添加植酸酶提高中华绒螯蟹幼蟹对植物蛋白利用率的初步研究[D]. 杨璐.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4]五种外源酶制剂在花鲈饲料中的应用研究[D]. 胡敏春.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植酸酶、蛋白酶对异育银鲫、建鲤和罗非鱼生长、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D]. 张晓清. 上海海洋大学, 2017(03)
- [6]中性植酸酶在异育银鲫饲料中的应用研究[D]. 曾晓霭.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7]植酸酶对黄金鲫生长和钙磷代谢的影响[D]. 李萌. 吉林农业大学, 2015(03)
- [8]植酸酶在甲壳动物饲料中的应用[J]. 高滨,赵聚萍,戚传利,王福强. 河北渔业, 2015(04)
- [9]植酸酶对黄金鲫生长、饲料利用和体成分的影响[J]. 李萌,王桂芹. 饲料工业, 2015(06)
- [10]酸化剂、植酸酶对草鱼的营养生理效应研究[D]. 尚卫敏. 西南大学,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