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贫效应论文-白婧

减贫效应论文-白婧

导读:本文包含了减贫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一路,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贸易渠道,国际贸易争端,市场潜力,经济增长,贸易成本,全球金融危机,贸易影响

减贫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白婧[1](2020)在《一带一路的经济影响和减贫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过去几十年,我国减贫工作取得了显着进展,极端贫困率从1990年的近36%下降到2015年的10%,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速缓慢,受国际贸易争端加剧,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倾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20-01-07)

孙博文,谢贤君,程志强[2](2019)在《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可持续减贫效应——基于OECD绿色增长框架下的绿色减贫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长江经济带1998—201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农村贫困率和可持续减贫效率的影响。结果证实:(1)基于单一工资率计算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指数不断下降,这意味着长江经济带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在波动中不断提升,与此对应的是农村贫困率不断下降与OECD绿色发展框架下可持续减贫效率不断提升;(2)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在显着降低农村贫困水平的同时,还有助于提高OECD绿色发展框架下可持续减贫效率,具有制度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3)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通过降低城乡收入差距这一中间路径减少了农村贫困发生率,提高了可持续减贫效率,但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农村劳动力生产率这一中间路径的作用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9年12期)

陶爱萍,常丹砚,蒯鹏[3](2019)在《包容性创新减贫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包容性创新因其对BOP群体的包容性而具有减贫效益。文章基于社会排斥理论和包容性理论分析包容性创新减贫效应的产生机理,运用中国30个省2006—2016年的数据,采用一步系统GMM估计方法和工具变量法,对包容性创新减贫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包容性创新有显着的直接减贫效应,并可以通过促进经济增长、缩小收入差距间接减贫;相较于城镇地区,包容性创新对农村地区的减贫效果更明显。(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9年22期)

邓雨婷[4](2019)在《区块链背景下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扶贫开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建立度量贫困减缓、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的指标变量,研究金融经济等变化对减贫的影响,构建2010—2016年广东省15个贫困县的面板数据模型。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实证检验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规模、经济增长对贫困减缓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是贫困减缓的重要影响因素,收入分配对贫困减缓存在显着影响,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对贫困减缓存在更加显着的负向作用。并结合广东省金融扶贫实际提出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市场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柳思维,向宇腾,唐红涛[5](2019)在《金融发展对电商减贫的非线性调节效应研究——基于我国285个地级市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7-2016年我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金融发展水平为调节变量构建调节效应模型,采用层次回归法实证检验电子商务与减贫效应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金融发展水平的非线性调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电子商务与减贫正相关,金融发展水平对该关系具有非线性调节效应。当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时,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会抑制电子商务对减贫效应的正向作用;当金融发展水平突破调节效应临界点后,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反过来提高电子商务对减贫效应的正向作用。(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期刊2019年12期)

董玉峰[6](2019)在《民族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及其减贫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普惠金融已成为促进民族地区减贫、振兴乡村产业、发展地区经济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与非民族地区差距显着,基本呈现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区域性特征,且民族地区内部各省区亦呈现显着的非均衡状态。民族地区普惠金融减贫存在门槛特征,民族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在跨越门槛前后均具有显着的减贫效应,但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特征。建议按照动态发展的原则,根据民族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阶段,采取相适应的措施并合理配置资源。(本文来源于《武汉金融》期刊2019年11期)

黄倩,李政,熊德平[7](2019)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及其传导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1~2015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并从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双重视角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减缓贫困的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总体上有利于贫困减缓,其中,账户覆盖率、个人支付和小微信贷的作用较为显着;相较于富裕群体,贫困群体能够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获益更多,这意味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改善了居民内部的收入不均等。进一步研究发现,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的改善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减贫的重要机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以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包容性增长。(本文来源于《改革》期刊2019年11期)

佟大建,应瑞瑶[8](2019)在《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及其可持续性——基于贫困县名单调整的准自然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扶贫政策的实施能否减贫及其减贫效应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利用2005~2016年县级面板数据,基于2012年贫困县名单调整的准自然试验,通过实证分析退出贫困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率的影响,分析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及其可持续性,研究发现:退出贫困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具有负向影响,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下降8.2%;随着退出贫困县时间的延长,退出贫困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负向影响逐渐增大;政府支出降低和工业化进程减缓是退出贫困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产生负向影响的重要原因;退出贫困县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下降1.6%。扶贫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减贫,但应注重其减贫效应的可持续性,在进入后脱贫攻坚时代扶贫政策的实施仍有其必要性。(本文来源于《改革》期刊2019年11期)

周扬,童春阳[9](2019)在《中国经济增长与公共投资的减贫效应测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85—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在分析过去30多年我国农村贫困化演变基础上,构建了经济增长、公共投资和扶贫政策等因素影响减贫成效的计量经济模型,测度了经济增长、公共投资和政策演变的减贫效应。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曾在减轻农村贫困中发挥重大作用,其中农业生产总值增长显着降低了贫困发生率,但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边际递减;在扶贫开发的新阶段,农村地区公共投资更能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同时精准扶贫和社会保障政策也有助于降低贫困发生率,因而未来一段时期内应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贫困发生本质的科学认知,为我国2020年后新一轮减贫政策的制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提供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经济经纬》期刊2019年06期)

何春,刘荣增[10](2019)在《城市更新的减贫效应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5—2016年我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使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我国城市更新对城镇贫困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更新通过就业创造、提升人力资本和增加生活成本影响城市贫困;不同地区的城市更新水平呈现出差异性特征,东部地区的城市更新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中国省区之间的城市贫困呈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特征;城市更新有利于城市贫困的减少,主要是通过就业创造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实现的,产业结构升级、失业保险水平、医疗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城市贫困的减少。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机制,丰富住房救助制度,加强对城市贫困居民就业培训的政策启示。(本文来源于《经济经纬》期刊2019年06期)

减贫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长江经济带1998—201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农村贫困率和可持续减贫效率的影响。结果证实:(1)基于单一工资率计算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指数不断下降,这意味着长江经济带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在波动中不断提升,与此对应的是农村贫困率不断下降与OECD绿色发展框架下可持续减贫效率不断提升;(2)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在显着降低农村贫困水平的同时,还有助于提高OECD绿色发展框架下可持续减贫效率,具有制度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3)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通过降低城乡收入差距这一中间路径减少了农村贫困发生率,提高了可持续减贫效率,但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农村劳动力生产率这一中间路径的作用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减贫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白婧.一带一路的经济影响和减贫效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

[2].孙博文,谢贤君,程志强.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可持续减贫效应——基于OECD绿色增长框架下的绿色减贫效率[J].生态经济.2019

[3].陶爱萍,常丹砚,蒯鹏.包容性创新减贫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9

[4].邓雨婷.区块链背景下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J].市场研究.2019

[5].柳思维,向宇腾,唐红涛.金融发展对电商减贫的非线性调节效应研究——基于我国285个地级市的证据[J].经济问题.2019

[6].董玉峰.民族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及其减贫效应[J].武汉金融.2019

[7].黄倩,李政,熊德平.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及其传导机制[J].改革.2019

[8].佟大建,应瑞瑶.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及其可持续性——基于贫困县名单调整的准自然试验[J].改革.2019

[9].周扬,童春阳.中国经济增长与公共投资的减贫效应测度研究[J].经济经纬.2019

[10].何春,刘荣增.城市更新的减贫效应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检验[J].经济经纬.2019

标签:;  ;  ;  ;  ;  ;  ;  ;  ;  ;  

减贫效应论文-白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