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组分信号系统论文-李国强,朱丽萍,朱丽臻,陈蕾蕾,颜世敢

两组分信号系统论文-李国强,朱丽萍,朱丽臻,陈蕾蕾,颜世敢

导读:本文包含了两组分信号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Kgu,S,KguR,c5032—c5037基因,Red重组系统

两组分信号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强,朱丽萍,朱丽臻,陈蕾蕾,颜世敢[1](2018)在《UPEC双组分信号系统KguS/KguR调控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长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UPEC) CFT073株的双组分信号系统Kgu S/KguR调控的c5032—c5037基因的缺失株,并研究基因缺失株在有氧和厌氧条件下的生长特性。[方法]运用Red重组系统将带有c5032—c5037基因同源臂的氯霉素抗性基因取代c5032—c5037基因,在温度敏感型质粒p CP20作用下消除氯霉素抗性基因,构建基因缺失株CFT073Δc5032—c5037,用PCR和基因测序验证基因敲除是否成功,测定有氧和厌氧条件下CFT073Δc5032—c5037在以α-酮戊二酸为唯一碳源的M9培养基中培养不同时间的菌液D600值。[结果]构建了CFT073Δc5032—c5037,PCR验证及基因测序结果均表明已成功敲除c5032—c5037基因;厌氧条件下CFT073Δc5032—c5037在以α-酮戊二酸为唯一碳源的M9培养基中生长比野生型菌株CFT073缓慢,且差异极显着(P<0.01),但在有氧条件下二者的生长无显着差异。[结论]成功构建了基因缺失株CFT073Δc5032—c5037,并试验证实Kgu S/KguR调控的c5032—c5037基因在厌氧条件下参与α-酮戊二酸的利用,为进一步研究Kgu S/KguR在UPEC中的代谢适应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荣波,陈姝樽,刘裴清,李本金,翁启勇[2](2018)在《荔枝霜疫霉中双组分信号系统的鉴定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荔枝霜疫霉病是目前荔枝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该病严重影响荔枝品质、产量以及鲜果的贮运和外销。其病原菌为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i Chen et al.),属于卵菌,是一类进化上独特的真核病原微生物。虽然近年卵菌致病机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对调控卵菌致病及生长发育的信号转导机制还知之甚少。双组分信号系统是一类主要由组氨酸蛋白激酶催化进行的信号转导系统,包括感受器和反应调节蛋白两个组分。其普遍存在于细菌、真菌、黏菌及高等植物中,并广泛参与细胞生理生化过程,包括渗透应答反应、细胞能动性、生长发育、细胞周期的控制、抗生素抗药性以及病原细菌和真菌的致病过程,但在卵菌中尚未有相关报道。本研究以荔枝霜疫霉为研究材料,运用生物信息学鉴定了其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的相关基因,并对其蛋白结构、保守序列位点及转录表达模式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荔枝霜疫霉中分别具有杂合型组氨酸激酶2个和响应调节蛋白1个,但是没有鉴定到真菌和植物中独立存在的磷酸转移蛋白的同源基因,且与真菌在进化上相对独立;在荔枝霜疫霉2个组氨酸激酶的N端具有数十个连续重复的PAS和PAC基序,同时C端融合了一个磷酸转移功能域(Hpt),这显着区别于植物和真菌的结构特征,提示卵菌的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可能有别与其他真核生物。进一步发现,荔枝霜疫霉中的3个双组分系统相关基因在其侵染阶段上调表达,尤其是在侵染后期最为显着;与此同时,这3个基因都受到不同胁迫处理的诱导表达,表明疫霉的双组分系统参与了调控适应环境胁迫。同时发现,PlHHK2显着响应渗透胁迫,而PlHHK1更倾向于响应氧化胁迫,表明荔枝霜疫霉通过不同的组氨酸激酶来感应不同的环境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刘振宁[3](2016)在《植物双组分信号系统调控雌配子体发育的研究及其相关基因家族在白菜中的鉴定、进化和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被子植物具有雌、雄两种配子体,其生活周期是二倍体孢子体和单倍体配子体世代交替的过程,其中,雌配子体(胚囊)在植物花粉管引导、受精和受精后的种子发育等生殖过程扮演着关键角色。雌配子体的发育是非常重要的发育事件之一,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农业育种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一直是植物生殖发育生物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双组分信号系统(Two-component system, TCS)介导的磷酸化传递是植物调节细胞内信号转导的主要机制之一。被子植物具有包括组氨酸激酶(Histidine kinase, HK)、组氨酸磷酸转移蛋白(Histidine phosphotransferprotein,HP)和反应调节因子(Response regulator, RR)的多步磷酸化传递的双组分信号系统。目前对植物双组分信号系统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逆境胁迫和营养生长方面,对生殖发育尤其是TCS对雌配子体发育和细胞命运分化的作用还知之甚少。为进一步揭示植物双组分信号系统与雌配子体发育和细胞命运决定的关系,本研究对模式植物拟南芥胚囊发育过程中的双组分信号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参与双组分信号转导的组氨酸激酶基因在胚囊中的表达模式,重点研究了细胞分裂素受体对功能大孢子形成的调控以及CKI1 (cytokinin-indepenndent 1)基因与雌配子体细胞命运决定的关系。同时,为深入研究白菜中的双组分信号系统,基于白菜全基因组对白菜IPTs (isopentenyl transferases)和(CKXs (cytokinin oxidase/dehydrogenases)基因家族、TCS基因以及CRFs (cytokinin response factors)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并对上述基因家族的基因组信息、蛋白特征、进化和表达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今后开展其功能的分析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TCSnpro::NLS-3XeGFP marker对拟南芥胚囊发育过程中双组分信号的动态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双组分信号从胚囊发育的功能大孢子时期到成熟期在雌配子细胞中均存在,暗示双组分信号系统在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对所有能够参与双组分信号转导的7个组氨酸激酶基因在胚囊发育过程中启动子活性的分析结果表明,除AHK2外,在胚囊中AHK1、 AHK3、AHK4、AHK5、CKI1和ETRl均检测到表达信号,且CKI1表达相对较高。对ahk2 ahk3 ahk4叁突变体的观察结果表明,AHK2,AHK3和AHK4在调控功能大孢子发育时存在功能冗余。(2)拟南芥ckil-9/+突变体表现出雌配子体的败育表型。对胚珠DIC观察表明,突变体胚囊中两个极核往往不能正常融合,还伴随着未发生降解退化的叁个反足细胞核从胚囊合点端向珠孔端的迁移。构建了雌配子体细胞特异表达的单1narker和双marker,并将上述marker通过拟南芥浸花转化法转入ckil-9,/+突变体中,结果表明,突变体胚囊中反足细胞和中央细胞的细胞命运彻底丢失,叁个反足细胞和两个未融合的极核表现为卵细胞或者助细胞的细胞命运。对CKI1蛋白在胚囊发育过程中的定位分析表明,CKIl从胚囊发育的FG4时期开始表现出合点端的极性定位,这种极性定位可能是通过基因转录后的调节机制实现的。利用ES1启动子在胚囊中过表达CKIl基因,结果显示,CKI1在卵细胞和助细胞中的异位表达能够将卵细胞和助细胞的细胞命运转变成中央细胞的细胞命运。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了雌配子体细胞命运决定的两种模型。(3)对,IHPI~AHP5在成熟胚囊中启动子活性的分析结果表明,AHP1基因在中央细胞和助细胞中表达,AHP3基因在中央细胞中特异表达,AHP2和AHP5基因在中央细胞、卵细胞、助细胞和反足细胞中均有表达,而AHP4基因在胚囊中不表达。随后构建了ahp多突变体并对多突变体的种子发育和胚囊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ahp2-2 ahp3 ahp5-2/+叁突变体表现出与ckil-9/+相似的表型,AHP2、AHP3和AHP5共同作用于CKIl基因的下游调控雌配子体的发育。(4)对植物HK家族蛋白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发现,CKI1在HK结构域和HATPase结构域中分别存在着氨基酸序列为SHD和GLGLG的特异motif,可以作为判定CKI1的重要依据。通过overlap extension PCR技术对CKI1结构域的替换研究了CKI1的结构域与CKI1基因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CKI1的HK结构域和HATPase结构域而非Rec结构域影响CKI1基因的功能。另外,CKI1蛋白亚细胞定位的研究结果显示,CKI1的N-端区域决定着CKI1蛋白在内质网上的定位。(5)对不同长度的CKI1启动子的研究表明,CKIl的核心启动子元件位于第一个内含子中。利用酵母单杂技术对CKI1上游转录调控因子进行了筛选和鉴定,最终筛选获得了7个在中央细胞中表达的转录因子基因。(6)在白菜基因组中分别鉴定到了13个IPTs基因和12个CKXs基因,并对其基因组信息和蛋白特征做了分析。多序列比对、保守结构域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白菜IPTs和CKXs都可以分为Ⅰ、Ⅱ、Ⅲ和IV四个亚组。选取白菜、拟南芥和琴叶拟南芥叁个十字花科植物中的IPTs和CKXs做了基因组层面的比较分析,发现其基因存在片段重复和串联重复现象,并通过计算直系同源基因和旁系同源基因的Ks和Ka值对基因的进化模式做了分析。结果显示,白菜中旁系同源基因的Ks值明显比白菜、拟南芥和琴叶拟南芥中直系同源基因的Ks值要小,同时,白菜在大约26~33MYA与拟南芥分离开。另外,通过qRT-PCR技术对白菜IPTs和CKXs在不同器官中表达模式的分析,筛选出了一些器官特异表达的基因。对白菜IPTs和CKXs在干旱胁迫和盐胁迫条件下以及对外源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响应模式开展研究,获得了一些参与非生物胁迫和激素调控网络的候选基因。(7)对白菜中的双组分信号元件进行了鉴定,共找到了85个TCS基因成员,包括20个HK基因、8个HPs和57个RRs,并对其基因组信息和蛋白特征做了分析。多序列比对、保守结构域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HKs可以分为细胞分裂素受体亚家族、AHKl亚家族、AHK5亚家族、CKI1亚家族、乙烯受体亚家族和光敏色素亚家族。RRs可以分为Type-A RR、Type-B RR、Type-C RR和pseudo-RR四大类。我们分析和比较了白菜和拟南芥中TCS基因的片段重复和串联重复现象,并通过计算直系同源基因和旁系同源基因的Ks和Ka值对基因的进化模式做了分析。另外,通过qRT-PCR技术对白菜TCSs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模式做了分析,筛选获得了一些器官特异表达的基因。此外,还研究了白菜TCSs对干旱胁迫和盐胁迫的响应特征,以及对外源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和脱落酸的响应特征。(8)在白菜基因组中鉴定出了281个AP2/ERF超级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保守结构域和进化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菜AP2/ERF超级家族可以分为AP2家族、RAV家族和ERF家族,其中ERF家族又可以进一步分为IREB亚家族和ERF亚家族,包括Ⅰ~Ⅺ 13个小组。对小组Ⅵ和VI-L中的21个CRFs做了重点研究。白菜CRFs可以分为Ⅰ~Ⅴ5个分支,编码A、B和C叁种类型的蛋白。利用qRT-PCR技术对白菜CRFs在不同器官中表达模式开展研究,结果表明,CRFs在不同器官中是遍在表达的,但不同部位的表达量存在一定差异。通过研究CRFs对干旱胁迫和盐胁迫的响应模式以及对外源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的响应模式,筛选获得了一批参与非生物胁迫和激素调控网络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能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植物的雌配子体的发育过程,同时也为充分理解经济作物有性生殖的分子机制,完善芸薹属蔬菜作物的生殖生物学研究基础,有效调控作物育性,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繁殖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3-01)

单世平,郭照辉,张德元,刘清术,程伟[4](2014)在《贪铜菌6-5双组分信号系统czcR2-czcS2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贪铜菌6-5的耐镉机理,更有效的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本研究利用同源序列克隆技术从本研究室筛选的高耐镉菌株贪铜菌6-5中成功克隆出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czc R2-czc S2,通过DNA测序及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扩增产物的DNA序列与耐金属贪铜菌CH34中megaplasmid质粒的czc R2和czc S2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9%和98%。czc R2-czc S2彼此相邻,并且转录方向一致,很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操纵子控制其他功能基因的表达。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对该调控基因的一般特性、跨膜区和信号肽进行了预测,该研究为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以及制定有针对性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对策建立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潜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4年36期)

徐西光,张子平,程波,蒋晓虹[5](2012)在《双组分信号系统抑制剂对白念珠菌生长及黏附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双组分信号系统抑制剂对白念珠菌生长及黏附力的影响。方法测定双组分信号系统抑制剂乳酸依沙吖啶和氯氰碘柳胺在不同作用时间下的白念珠菌生长浓度;检测在不同浓度2种药物作用下,白念珠菌对口腔颊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率。结果乳酸依沙吖啶和氯氰碘柳胺可以明显抑制白念珠菌的生长(P<0.05);2种药物都不同程度的抑制了白念珠菌对口腔黏膜上皮的黏附(P<0.01)。结论双组分信号系统抑制剂可以明显抑制白念珠菌的生长及黏附力。(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戴雅芳[6](2008)在《拟南芥中的双组分信号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组分系统是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的信号转导系统,主要由组氨酸激酶和响应调节因子组成。随着拟南芥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功能基因组的深入研究,发现在拟南芥基因组中有54种蛋白质参与了双组分信号系统的磷酸传递过程。综述近年来拟南芥植物中双组分系统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硅谷》期刊2008年20期)

朱娟娟[7](2008)在《阿维链霉菌孢子色素生物合成及PhoR-PhoP双组分信号系统对阿维菌素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阿维菌素(avermectins)是由阿维链霉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NRRL8165产生的一组具有相似结构的十六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该抗生素驱虫活性极强,且抗寄生虫机制独特,与其它抗寄生虫药无交叉耐药性,在农业和畜牧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阿维链霉菌除了产阿维菌素,还可产生多种其他的次级代谢产物,如孢子色素、黑色素和寡霉素等。其中孢子色素属于芳香族聚酮类化合物,从聚酮途径分析来看,阿维菌素和孢子色素聚酮化合物的合成过程都需要乙酰辅酶A的参与。推测孢子色素与阿维菌素生物合成之间可能有竞争底物的现象。本文以野生型阿维链霉菌NRRL8165为出发菌株,用PCR方法克隆孢子色素基因簇直系同源基因(whiE_α)侧翼片段,并构建基因置换载体pHL643。将pHL643跨属接合转移进入阿维链霉菌NRRL8165,通过同源重组,对染色体上的whiE_α基因簇进行置换,得到3株阿泊拉霉素抗性、硫链丝菌素敏感的重组菌株(ZJ1-1,ZJ1-2和ZJ1-3),均表现为孢子色素合成缺陷。经摇瓶发酵和HPLC检测,发现whiE_α基因簇置换菌株所产阿维菌素产量明显提高,表明孢子色素与阿维菌素生物合成之间是有一定的相互影响。许多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及其它次级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都受磷酸盐调节。只有在磷酸盐限制性培养条件下,一些有价值的组分才能产生。近年研究证明,在变铅青链霉菌(Streptomyces lividans)中对环境中磷酸盐代谢的调节是由PhoR-PhoP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介导的,将其中断后,放线紫红素和十一烷灵菌红素超量表达。本文通过分析阿维链霉菌的基因序列,发现同样也存在着与phoR-phoP高度同源的基因。为了研究其功能,本文构建基因置换载体pHL645,将其跨属接合转移进入阿维链霉菌NRRL8165,筛选得到phoR-phoP基因置换菌株ZJ2。ZJ2在不加磷酸盐的YMS培养基上,菌体生长状态不良,但在加入一定量磷酸盐的YMS培养基上,菌体生长良好且菌落颜色加深。经摇瓶发酵和HPLC分析,发现ZJ2菌株只有在加入一定量的磷酸盐条件下发酵,才能合成阿维菌素,但产量相比野生型很低。(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程钢,喻子牛[8](2006)在《阿维链霉菌双组分信号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如序列比对、多序列比对、系统进化树分析、二级结构预测等,对阿维链霉菌中双组分信号系统蛋白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阿维链霉菌中存在61个组氨酸蛋白激酶,其中30个组氨酸蛋白激酶包含了全部的保守传递器结构域。阿维链霉菌中也存在69个应答调控蛋白,主要分布在3种主要的应答调控蛋白家族中。与天蓝色链霉菌和其他微生物中双组分信号系统进行比较和对功能结构域进行分析,表明:在这些蛋白所组成48个双组分信号系统中,多个双信号调控系统与阿维链霉菌中环境刺激反应和调控相关。(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韩仲吉[9](2006)在《野油菜黄单胞菌双组分信号系统基因的敲除及一个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型(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 Xcc)是一种化能异养、单鞭毛,能产生胞外多糖的革兰氏阴性细菌。该细菌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十字花科植物的黑腐病(black rot disease),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目前,对其防治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因此,了解该细菌致病过程当中的信号转导过程将有利于发展新型的抗病或防病策略与手段。在原核生物中,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two-component signal transduction system)是调控生理代谢的主要调控系统,对病原菌的致病性也有重要作用。该系统由组氨酸激酶和效应调节蛋白两部分组成。为了系统地研究Xcc的双组分信号系统,我们利用基于同源重组的单交换方法来构建双组分信号系统基因的突变体,从遗传学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根据双组分信号系统效应调节蛋白(response regulator,RR)的保守序列(D1, D2和K-boxes)预测出了Xcc ATCC 33913的全部RR基因。本研究从中挑选rr01-rr10共10个基因,根据基因内部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基因片断。回收的基因片断与不能在Xcc中复制的pKnockout-?或pK18mob自杀质粒载体相连,重组质粒经测序验证后电转化Xcc ATCC 33913。质粒上的基因片断与细菌染色体上的相应基因发生一次同源交换,产生被质粒序列打断的两个不完整基因拷贝,从而获得基因插入突变体。每个基因随机挑选6个克隆通过Southern blotting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以上10个基因都不是细菌的必须基因,均可被本研究所采用的突变方法失活。这些突变体被用于植物抗病、渗透性、温敏性等表型筛选实验,为从生物化学和生理学角度分析这些信号转导基因的功能提供遗传学研究基础。在以前的Xcc致病比较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工作中,通过EZ::TN<KAN-2> Tnp转座子诱变Xcc 8004获得一个插入位点在XC3814 CDS (protein coding sequence)内的突变体。该基因在Xcc 8004的基因组研究中被认为具有脂多糖核心合成的相关功能,蛋白结构中包含一个糖基转移酶功能域。Southern blotting证明转座子为单拷贝插入。为了进一步探索该基因与致病性的关系,本研究对该突变体进行致病性检测、过量表达和互补分析、细菌多糖分析等研究。实验表明与Xcc 8004相比,突变体致病性明显下降,在NYGB琼脂平板上生长时,菌落形态变小而且干燥,其胞外多糖的产量仅为Xcc 8004的26%,而过量表达和互补菌株均能使以上表型恢复到Xcc 8004的水平,这些结果表明XC3814基因的功能可能是通过影响胞外多糖的合成,最终影响该细菌的致病过程。在寄主植物体上的生长与繁殖实验表明该突变体和Xcc 8004相差不大,推测XC3814基因有可能是在致病早期的侵染过程中起(本文来源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期刊2006-05-01)

刘亚娟,于荣,黄丛林,吴忠义[10](2004)在《拟南芥植物中的双组分信号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组分信号系统是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在进化上较保守的信号转导系统,主要由组氨酸蛋白激酶和应答调控器组成。双组分信号系统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拟南芥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功能基因组的深入研究发现,在拟南芥基因组中有55种参与双组分信号系统磷酸传递的蛋白。本文应用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手段,如序列比较、多个序列比对、系统进化树分析、跨膜区分析、二级结构预测等,对这些蛋白进行系统分类,结构分析,并对在信号转导中已知功能的蛋白进行归类总结,便于人们了解双组分信号系统的作用机制及其在植物中的功能。(本文来源于《生物信息学》期刊2004年02期)

两组分信号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荔枝霜疫霉病是目前荔枝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该病严重影响荔枝品质、产量以及鲜果的贮运和外销。其病原菌为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i Chen et al.),属于卵菌,是一类进化上独特的真核病原微生物。虽然近年卵菌致病机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对调控卵菌致病及生长发育的信号转导机制还知之甚少。双组分信号系统是一类主要由组氨酸蛋白激酶催化进行的信号转导系统,包括感受器和反应调节蛋白两个组分。其普遍存在于细菌、真菌、黏菌及高等植物中,并广泛参与细胞生理生化过程,包括渗透应答反应、细胞能动性、生长发育、细胞周期的控制、抗生素抗药性以及病原细菌和真菌的致病过程,但在卵菌中尚未有相关报道。本研究以荔枝霜疫霉为研究材料,运用生物信息学鉴定了其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的相关基因,并对其蛋白结构、保守序列位点及转录表达模式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荔枝霜疫霉中分别具有杂合型组氨酸激酶2个和响应调节蛋白1个,但是没有鉴定到真菌和植物中独立存在的磷酸转移蛋白的同源基因,且与真菌在进化上相对独立;在荔枝霜疫霉2个组氨酸激酶的N端具有数十个连续重复的PAS和PAC基序,同时C端融合了一个磷酸转移功能域(Hpt),这显着区别于植物和真菌的结构特征,提示卵菌的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可能有别与其他真核生物。进一步发现,荔枝霜疫霉中的3个双组分系统相关基因在其侵染阶段上调表达,尤其是在侵染后期最为显着;与此同时,这3个基因都受到不同胁迫处理的诱导表达,表明疫霉的双组分系统参与了调控适应环境胁迫。同时发现,PlHHK2显着响应渗透胁迫,而PlHHK1更倾向于响应氧化胁迫,表明荔枝霜疫霉通过不同的组氨酸激酶来感应不同的环境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组分信号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李国强,朱丽萍,朱丽臻,陈蕾蕾,颜世敢.UPEC双组分信号系统KguS/KguR调控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长特性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8

[2].王荣波,陈姝樽,刘裴清,李本金,翁启勇.荔枝霜疫霉中双组分信号系统的鉴定与表达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3].刘振宁.植物双组分信号系统调控雌配子体发育的研究及其相关基因家族在白菜中的鉴定、进化和表达分析[D].浙江大学.2016

[4].单世平,郭照辉,张德元,刘清术,程伟.贪铜菌6-5双组分信号系统czcR2-czcS2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

[5].徐西光,张子平,程波,蒋晓虹.双组分信号系统抑制剂对白念珠菌生长及黏附力的影响[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2

[6].戴雅芳.拟南芥中的双组分信号系统[J].硅谷.2008

[7].朱娟娟.阿维链霉菌孢子色素生物合成及PhoR-PhoP双组分信号系统对阿维菌素产量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8

[8].程钢,喻子牛.阿维链霉菌双组分信号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

[9].韩仲吉.野油菜黄单胞菌双组分信号系统基因的敲除及一个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分析[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6

[10].刘亚娟,于荣,黄丛林,吴忠义.拟南芥植物中的双组分信号系统[J].生物信息学.2004

标签:;  ;  ;  ;  ;  ;  

两组分信号系统论文-李国强,朱丽萍,朱丽臻,陈蕾蕾,颜世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