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剑叶角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理想株型,分蘖角度
剑叶角度论文文献综述
董海娇[1](2017)在《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水稻分蘖角度和剑叶夹角的遗传基础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需要不断提高产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株型是决定水稻群体产量的重要性状,提高水稻的种植密度是增加水稻产量的有效方法。水稻的分蘖角度和叶夹角作为塑造理想株型的两个重要农艺性状,在栽培稻群体中存在丰富的自然变异,了解其分子机制和挖掘优良的等位基因有助于培育优良品种。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种质群体为研究对象,可以快速有效地挖掘与表型变异紧密相关的位点,有助于全面了解复杂农艺性状的遗传机制。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团队对529份亚洲栽培稻包含295份籼稻和156份粳稻品种在内的种质群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建立了关联分析平台。本研究在海南和武汉分别调查了该种质群体开花时期的分蘖角度和剑叶夹角,利用线性回归和线性混合模型方法在总群体和籼粳亚群中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蘖角度和剑叶夹角虽然同为影响水稻株型和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而基于529份亚洲栽培稻的表型数据表明两者间并不存在显着相关性。水稻分蘖角度尽管受到环境影响,但主要还是由遗传因素决定,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在粳稻亚群中相对较大。籼稻亚群的分蘖角度比粳稻亚群有更大的表型变异,其平均值也较大。水稻剑叶夹角同样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但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在籼稻亚群中相对较大。栽培稻的剑叶夹角相对分蘖角度具有更大的表型变异,粳稻亚群的剑叶夹角变异及平均值均大于籼稻亚群。2.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30个控制栽培稻分蘖角度自然变异的关联位点,其中7个为海南和武汉两个环境均检测到的位点。TAC1位于q TA9c区间,与q TA8a在总群体和籼稻亚群中均关联到,且不受海南和武汉的环境影响,而在粳稻亚群中未检测到海南和武汉同时关联到的位点;其余的10和13个位点分别只在海南和武汉关联到。通过突变体表型与基因型的共分离鉴定,分离到了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上q TA3的候选基因TAC3,该基因编码保守的假定蛋白,并在水稻的分蘖基部具有较高的表达量。已报道的控制水稻叶夹角和株高的D2/CYP90D2位于q TA1b区间,通过对该突变体的分蘖角度调查分析表明D2为该位点的候选基因。3.TAC1、TAC3和D2的核酸多态性分析表明3个基因在粳稻的驯化和遗传改良过程中均受到了选择,它们在多数粳稻品种中具有固定的基因型,而在籼稻亚群中存在不同的基因型,且不同基因型间分蘖角度存在显着性差异。4.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62个与剑叶夹角相关的位点,其中8个关联位点在海南和武汉两个环境均检测到,4个位点与已知叶夹角相关的基因共定位。q FLA2f、q FLA3b和q FLA10c区间内均含有b HLH转录因子第16亚家族的HLHs,随后通过超量表达水稻该亚家族功能未知的基因证明Os153、Os173和Os174与前人报道的其它同源基因一样均具有调控叶夹角的功能。在水稻中超量表达同属于该亚家族的控制野生番茄柱头外露的Style2.1,转基因植株同样表现出叶片下垂的表型。结合前人研究,我们认为b HLH第16亚家族对于调控水稻叶夹角具有保守的功能。5.对本研究中检测到的剑叶夹角相关基因分别在籼粳2个亚群中进行单倍型分析并比较单倍型间的剑叶夹角,发现根据粳稻亚群构建的每个基因的单倍型间的剑叶夹角均存在显着性的差异,而根据籼稻亚群构建的每个基因(Os BRI1除外)的单倍型间的剑叶夹角都不存在显着性差异。6.在分蘖角和剑叶夹角所有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的位点中,只有剑叶夹角QTL q FLA8f置信区间与分蘖角度QTL q TA8a和q TA8b的置信区间部分重迭。因此,分蘖角度和叶夹角的遗传基础差异很大,没有紧密关联;分蘖角度和剑叶夹角在籼粳亚群间分别有不同的遗传调控机制。TAC1、TAC3、D2和其它新检测的基因是控制栽培稻分蘖角度自然变异的主要基因。b HLH第16亚家族成员在调控叶夹角方面具有保守的功能。本研究中鉴定的分蘖角度和叶夹角优良等位基因是培育水稻理想株型品种的优异基因资源。(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朱长丰,梁利君,曾思远,李天伟,董冠杉[2](2016)在《水稻剑叶角度qFla-8-2位点的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地理解水稻大剑叶角的分子遗传机制,对已初定位的控制剑叶角度的qFla-8进行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预测。利用以863B为受体亲本、A7444为供体亲本衍生的BC3F3群体中仅在目标基因区段杂合的172个单株自交构建的次级分离群体,对qFla-8所在的RM6215-RM8265区间9个SSR标记的基因型进行鉴定,结合表型数据进一步缩短qFla-8所在染色体区段。结果发现qFla-8位点所在染色体区段存在两个紧密连锁的位点qFla-8-1和qFla-8-2。其中,qFla-8-1位于RM6215和RM3153之间,可解释22.33%的表型变异;qFla-8-2位于RM1309和RM3491之间,可解释23.81%的表型变异。进一步对加性效应较大的qFla-8-2精细定位,通过开发插入缺失(InDel)分子标记,将qFla-8-2位点限定于InDel标记Z7和SSR标记RM23071之间,该区间的物理距离为67 kb。该区段包含3个预测基因Os08g0408200,Os08g0408300和Os08g0408500,分别编码功能类似GAMYB的WD40结构域蛋白、假定蛋白以及类APETALA2蛋白。(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朱长丰[3](2015)在《水稻剑叶角度qFla-8-2位点的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杂交稻的种植面积约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一半,每年大概需制种15万公顷。然而不育系异交结实率低、制种成本高成为制约杂交稻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杂交稻制种中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制种过程中必须对制种田喷施GA3并且人工割除部分剑叶。此环节不仅需要高强度的劳动,而且需要较高的操作技术以免割到正在抽出的幼穗,大量的人工操作还严重阻碍杂交稻制种的机械化发展。通过培育水稻大剑叶角度的保持系和不育系,改善水稻剑叶的生长姿态,使母本的柱头更加有利于接受父本传来的花粉,对解决杂交稻制种中的人工割叶、异交结实率低的问题以及加快实现杂交稻制种的机械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的理解水稻大剑叶角度的分子遗传机制,本研究对前期利用粳稻保持系863B和大剑叶角度种质A7444组合的BC1F1群体检测到的控制剑叶角度的QTL qFla-8进行了精细定位,并对精细定位的染色体区间内候选基因进行了预测。试验初始材料为863B/A7444//863B衍生的BC3F3群体。首先鉴定该BC3F3群体中仅qFla-8位点所在区段杂合的单株,在qFla-8位点所在染色体区域之间加密分子标记,利用172个单株进一步缩短目标位点。再鉴定缩短后的目标位点qFla-8-2所在区段杂合的单株,收获相应的自交种子,种成次级分离群体。其次,在qFla-8-2位点所在染色体区域之间加密分子标记,鉴定分子标记与基因位点之间的交换单株,将目标基因位点限定在100kb内染色体区段上。第叁,通过NCBI数据库预测目标区段内的候选基因。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初定位的QTLqFla-8所在染色体区段存在两个互斥连锁的剑叶角度QTL qFla-8-1和qFla-8-2 其中,qFla-8-1位于 SSR 标记 RM6215 和 RM3153 之间,LOD值为8.59,可以解释22.33%的表型变异,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863B;qFl-8-2位于SSR标记RM1309和RM3153之间,LOD值为8.83,可以解释23.81%的表型变异,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A7444.其中,qFla-a-1所在区间段的物理距离是76kb,qFla-8-2所在区间段的物理距离是460 kb。2.遗传分析表明,在qFla-8-2位点处,大剑叶角度对小剑叶角度为隐性。qFla-8-2位点位于第8染色体长臂上InDe1标记Z7和SSR标记RM23071之间约67 kb的区段内。从qFla-8-2单位点分离群体中选取438株具有极大剑叶角度的单株,利用qFla-8-2位点的两侧标记RM1309和RM3491鉴定这438个单株的标记基因型,在这两个标记处共筛选到21个重组体单株,其中RM1309和qFla-8-2之间有13重组体单株,RM3491和qFla-8-2之间有8个重组体单株。用这21个重组体单株为群体,对RM1309和RM3491之间新增的4个标记进行分析,RM23065和qFla-8-2之间有12个重组体单株,Z5和qFla-8-2之间有9个重组体单株,Z7和qFla-8-2之间有5个重组体单株,RM23071和qFla-8-2之间有4个重组体单株。最终将控制剑叶角度的基因位点qFla-8-2缩短到InDel标记Z7和SSR标记RM23071之间约67 kb的区段上。3.在qFla-8-2所在的67 kb染色体区段内存在3个候选基因,分别是Os08g0408200,Os08g0408300 和 Os08g0408500。其中,Os08g0408200 含有10个外显子,编码功能类似于GAMYB蛋白的WD40结构域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细胞信号转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Os08g0408300含有1个外显子,编码一种假定蛋白;Os08g0408500含有1个外显子,编码APETALA2-like protein,在植物的抗逆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初步推测Os08g0408200是目标基因,有待进一步转基因实验或群体遗传学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罗赣丰,马雪梅,程建峰[4](2014)在《水稻剑叶角度与氮营养效率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剑叶角度是构成水稻理想株型的重要指标和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水稻剑叶角度与氮营养效率的关系研究,为水稻塑造理想株型和提高氮营养效率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途径。试验采用盆栽土培法,以不同年代的9个典型稻种资源为材料,设置不施氮(0kg/hm2尿素)、正常施氮(240kg/hm2尿素)和高施氮(480 kg/hm2尿素)3个施氮水平,于水稻灌浆期测量剑叶角度、各器官含氮量和土壤含氮量,进行剑叶角度与氮营养效率间的相关分析与函数拟合。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的剑叶角度和氮营养效率存在显着的基因型差异,且随施氮水平而异。剑叶角度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加,不施氮下的基因型间差异明显小于正常施氮和高施氮。剑叶角度与氮利用效率、土壤氮生产力、植株氮生产力和氮收获指数呈显着负相关,不同氮营养效率间存在极显着正或负相关。氮利用效率、土壤氮生产力、植株氮生产力和氮收获指数随剑叶角度呈显着的对数递减,顺序为植株氮生产力>氮收获指数>氮利用效率>土壤氮生产力。因此,在生产上可根据水稻剑叶角度来预测氮营养效率,并以其为依据实时地调控氮肥运筹来实现氮营养的高效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4年18期)
蔡金洋,杨尧城[5](2013)在《水稻剑叶角度的遗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水稻剑叶角度在农业生产上主要的两种改良途径及利用方式,即构建理想株型、减小水稻剑叶角度,实现水稻剑叶光合效率的最大化,以及增大水稻剑叶角度实现杂交水稻杂种一代种子异交结实率的提高。还综述了控制水稻剑叶角度基因及控制剑叶角度对外源GA3敏感的QTLs的定位的研究进展、剑叶对于水稻理想株型构建的重要意义、剑叶同其邻叶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水稻剑叶角度的研究及应用做出展望,为未来选育符合不同需要的剑叶角度的高产品种和不育系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3年12期)
胡文德,张红,江建华,王盈盈,孙大运[6](2012)在《粳稻大剑叶角资源的发现及剑叶角度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粳稻保持系863B(P1)与A7444(P2)进行配组,构建了P1、P2、F1、B1(F1/P1)、B2(F2/P2)和F26个世代,并对剑叶角度进行遗传分析。调查了P1与P2及BC1F1世代141个单株SSR标记基因型和剑叶角度,构建该组合的SSR标记连锁图谱并定位剑叶角度的QTL。该连锁图谱由79个多态位点构成,全长441.6cM,相邻标记的平均图距为5.6cM。主基因加多基因的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剑叶角度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单标记分析显示有15个标记与剑叶角度呈极显着相关。利用两种分析软件WinQTLCart 2.5和QTL Network 2.0共同检测到2个控制剑叶角度的QTL(qFLA2、qFLA8)。qFLA2位于RM300-RM145区间,qFLA8位于RM6215-RM8265区间,这两个QTL增效等位基因都来自A7444。(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2年01期)
洪德林,江建华,胡文德,王盈盈[7](2010)在《粳稻剑叶斜下伸资源的发现与大剑叶角度的遗传和SSR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杂交水稻制种需对不育系割叶,此过程不但要求较高的操作技术和高强度的劳动,且对抽出的幼嫩稻穗也有伤害。本课题组在研究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资源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发现了剑叶斜下伸的粳香糯A7444。本研究利用粳稻保持系863B(P1)与A7444(P2)进行配组,构建了P1、P2、F1、B1、B2和F2 6个世代,对剑叶角度进行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剑叶角度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在分离分析的基础上,调查了P1与P2及其863B/A7444∥863B的B1世代141个单株SSR标记基因型和剑叶角度,构建该组合的SSR标记连锁图谱并分析剑叶角度QTL。利用WinQTLCart 2.5软件中的CIM方法检测到4个控制剑叶角度的QTL,其中位于第8染色体上的qFLA-8-1和qFLA-8-2为新的控制剑叶角度的主效QTL。qFLA-8-1位于SSR标记RM152-RM281之间,贡献率为55.24%,加性效应为65.33,增效等位基因来自863B,RM152在863B和A7444间扩增出的bp数分别为150 bp和145 bp,RM281在863B和A7444间扩增出的bp数分别为140 bp和145 bp。qFLA-8-2位于RM264-RM6215之间,贡献率为62.37%,加性效应为66.75,增效等位基因来自A7444,RM264在863B和A7444间扩增出的bp数分别为170 bp和167 bp,RM6215在863B和A7444间扩增出的bp数分别为185 bp和182 bp。(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10年S1期)
王晓帅[8](2010)在《粳稻直立穗型恢复系选育和大剑叶角度等位变异的SSR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粳稻育种以常规稻为主,杂交粳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条纹叶枯病发病在长江中下游逐年加重。水稻F,种子的生产需要人工辅助授粉以提高异交结实率,水稻剑叶角度过小会阻碍传粉受到,通常要把雄性不育系的剑叶割去上部叁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这个环节不仅耗费劳动力,而且需要较高的操作技术以免割到正在抽出的幼嫩稻穗。另外,割叶造成的伤口对水稻植株的正常生长亦有不利影响。鉴定出增大剑叶角度的等位基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工作。本研究拟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宁粳1号和武粳15转育成粳稻恢复系。并结合条纹叶枯病田间表现,聚合宁粳1号的抗条纹叶枯病基因和R254的恢复基因。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1.利用宁粳1号及武粳15和恢复系R254进行杂交和回交获得BC2F2,利用恢复基因Rf-1的标记RM5629对BC2F2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2.利用9311/A7466//9311 BC,群体对剑叶角度进行QTL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前人报道的可用于恢复基因Rf-1辅助选择的实用标记RM5629对R254/宁粳1号//宁粳1号BC2F2及,武粳15/R254//武粳15///武粳15 BC2F2进行分子鉴定,选择各标记基因型的植株与不育系9522A和6427A进行测交,从测交F1结实率表现来看,成功将恢复基因Rf-1导入宁粳1号和武粳15中。选育的R14-8农艺性状结果:株高95±1.0cm,结实率97.0±1.3%,病穴率为0,在已定位的抗条位点两侧的标记带型与宁粳1号相同。2.9311/A7466//9311 BC,群体的剑叶角度QTL定位用439对SSR引物扩增9311和A7466的总DNA,有106个标记在双亲间有多态,多态率为24.1%。用有多态的106个标记对311/A7466//9311 BC,F,群体的70个单株基因型进行鉴定,105个标记的杂合标记基因型数和9311纯合标记基因型数总体符合1:1分离比例,没有发生偏分离的标记。70个单株中轮回亲本遗传物质回复率60.38%-84.90%,平均为75.82%。用Mapmaker3.0软件构建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包含了95个标记位点。用Win QTL Cartographer2.5软件共检测到7个剑叶角度QTL,分别位于第4染色体标记RM518和RM5951之间,贡献率为56.09%;第5染色体的RM3068-RM459区间和RM459-RM26区间,贡献率分别为48.21%和47.99%;第7染色体RM336-RM5455区间及RM5720-RM214区间,贡献率分别为为21.68%、48.26%;第8染色体RM152-RM8423区间,贡献率为48.24%;第9染色体RM8206-RM5786区间,贡献率为48.29%。其中qFLA-4, qFLA-5a,qFLA-5b,和qFLA-9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亲本A7466;另外3个QTL qFLA-7a、qFLA-7b和qFLA-8增效等位基因来自9311。(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0-05-01)
胡文德[9](2009)在《粳稻62份资源对外源GA_3敏感性及863B/A7444组合剑叶角度遗传与SSR标记辅助回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60%以上,每年需制种15万hm2左右。为了提高杂交稻制种异交结实率,制种过程中必须对制种田喷施GA3和割除部分剑叶。而大量喷施GA3既增加制种成本,又污染环境,还加重稻粒黑粉病的发生。割除剑叶不仅需要人工,还需要高强度和高技术的操作。培育出对外源GA3高度敏感和剑叶角度足够大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挖掘GA3高敏感性种质资源和阐明剑叶角度遗传机制,是上述目标性状育种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就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展开,一个是调查了62份粳稻资源6个性状(株高、穗颈长、剑叶角度、倒一节间长、倒二节间长和倒叁节间长)的外源GA3敏感性,并分别以株高、穗颈长和剑叶角度的GA3敏感性指标(差值和敏感指数)为变量对62份资源进行了聚类分析,并以此筛选出了GA3高敏感性的资源。另一个是以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小剑叶角度的粳稻保持系863B和在太湖流域地方品种中发现的大剑叶角度的粳香糯品种A7444为亲本,对其衍生的2008年4个世代(P1、P2、F1和F2)和2009年6个世代(P1、P2、F1、B1、B2和F2),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的方法,对剑叶角度进行了遗传分析;以其中BC1F1群体(863B/A7444//863B)为作图群体,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剑叶角度QTL进行了定位;利用SSR标记带型数据,统计了BC1F1群体中141个单株轮回亲本背景回复率,并选择高回复率单株进行了标记辅助回交。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62份粳稻资源经外源GA3处理后,与喷水对照相比,所调查6个性状的平均值都增大了。GA3处理后绝大部分资源倒二节间长GA3敏感性高于倒一节间长和倒叁节间长的。HR-6被聚为株高对外源GA3敏感性高的一类;6427R-2-1被聚为穗颈长对外源GA3敏感性高的一类;黄糯有芒、南农粳4004和南农粳005被聚为剑叶角度对外源GA3敏感性高的一类。2.利用4个世代的资料(2008年)分析表明,剑叶角度性状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94.9%,多基因遗传率为0.46%。利用6个世代的资料(2009年)分析表明,剑叶角度性状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B1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1.05%,多基因遗传率为1.74%;B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22.74%,多基因遗传率为68.91%;F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0.95%,多基因遗传率为3.69%。综合两年结果,粳稻组合863B/A7444剑叶角度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共同控制,2对主基因存在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以主基因遗传为主。两年结果皆是|da|>|db|,加性×加性互作效应(i)为负值,显性×显性互作效应(l)为正值。3.共检测到4个控制剑叶角度的QTL,分别位于第2、3和8染色体上。其中位于第2染色体RM300和RM145之间的qFLA-2x,贡献率为13.64%,加性效应为-27.45,增效等位基因来自863B;位于第3染色体RM232和RM338之间的qFLA-3,贡献率为9.32%,加性效应为25.18,增效等位基因来自A7444;位于第8染色体RM152-RM281之间和RM264-RM6215之间的qFLA-8-1和qFLA-8-2,贡献率分别为55.24%和62.37%,加性效应分别为65.33和-66.75,增效等位基因分别来自A7444和863B。qFLA-8-1和qFLA-8-2为两个控制剑叶角度的主效QTL。4.在BC1F1群体141个单株中,轮回亲本(863B)背景回复率变幅为60.9%-86.3%,平均值为74.9%。选择了抽穗期与轮回亲本接近、剑叶角度大且轮回亲本背景回复率高的6个单株作母本,与863B再次回交,获得了6个BC2F1家系的种子,种子数量分别为35、76、31、47、40和68粒。(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12-01)
孙大运[10](2009)在《籼稻对外源GA_3敏感性高的资源筛选和剑叶角度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水稻杂交制种的产量需要割叶和人工辅助授粉以提高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不育系剑叶角度小会阻碍传粉,制种中通常要把雄性不育系的剑叶割去叁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这个环节不仅需要高强度的劳动,而且需要较高的操作技术避免割到抽出的幼嫩稻穗。另外,割叶造成的损伤对水稻植株的正常生长亦有不利影响。鉴定出使剑叶角度增大的等位基因,是聚合有利基因改良不育系异交性状的基础之一。使用GA3是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提高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一项关键措施,大剂量高浓度的施用GA3不仅会对杂交种产生不利影响,还会污染环境,增加成本。改良不育系的剑叶角度及其对GA3的敏感性,对于研发提高制种产量,降低制种成本的轻型高效制种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前景。本论文开展了2项研究:一是以38份籼稻为材料,在见穗5%时开始喷施GA3,连续叁天每天一次,15天后调查株高、穗颈长、倒一节间长、倒二节间长、倒叁节间长和剑叶角度等6个性状的外源GA3敏感性,并根据株高、穗颈长和剑叶角度的GA3敏感性对38份籼稻资源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确定这3个性状对GA3敏感性高的材料;并配制剑叶角度对GA3敏感性低的华粳6号和敏感性高的籼恢105杂交组合,获得了构建该组合BIL群体的中间材料。二是以籼稻保持系龙特浦B和剑叶斜下伸的粳香糯A7444及其杂交组合的BC1F1群体为材料,筛选双亲SSR多态性,鉴定BC1F1群体各单株SSR标记基因型,应用Mapmaker3.0b软件构建该组合的SSR标记连锁图谱,并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剑叶角度QTL定位;通过回交和自交获得了构建该组合BIL群体的中间材料和培育龙特浦B剑叶斜下伸近等基因系的中间材料。主要结果如下:1.38份籼稻资源6个性状对外源GA3均敏感,但不同性状间敏感性程度有差异。鉴定出了株高、穗颈长和剑叶角度对GA3敏感性高的材料。(1)与喷水对照相比,GA3处理后株高平均增高32.5±7.8cm,穗颈长平均增长3.5±3.3cm,剑叶角度平均增大12.8±10.8。,倒一节间平均增长3.5±3.1cm,倒二节间平均增长16.4±4.4cm,倒叁节间平均增长8.2±5.1cm。(2)绝大部分品种倒二节间长性状对GA3敏感性高于倒一节间长和倒叁节间长。(3)株高对外源GA3敏感性高的是扬稻6号、Rf838等8个品种;株高对外源GA3敏感性低的是川5籼、盐恢559、培矮64S等18个品种;轮改恢、中籼130、明恢63等12个品种株高对外源GA3敏感性为中间型。(4)穗颈长对外源GA3敏感性高的是中籼糯、中籼130和扬稻6号;穗颈长对外源GA3敏感性低的是明恢63、盐恢559等27个品种;轮改恢、培矮64S等8个品种穗颈长对外源GA3敏感性为中间型。(5)剑叶角度对外源GA3敏感性高的是滇屯502选早;剑叶角度对外源GA3敏感性低的是盐恢559、明恢63、培矮64S等34个品种;川籼、中籼糯和Rf838剑叶角度对GA3敏感性处于中间类型。(6)获得剑叶角度对GA3不敏感品种华粳6号和敏感品种籼恢105组合BC1F2代405个单穗种子,供进一步构建BIL群体用。2.龙特浦B和A7444之间SSR多态率为42.0%。构建的SSR遗传图谱全长1905.1cM。在龙特浦B/A7444//龙特浦B组合BC1F1群体中检测到3个控制剑叶角度的QTL。(1)在筛选的350对SSR引物中,龙特浦B与A7444之间表现多态的引物为147对,多态率为42.0%。其中多态率最高的是第3染色体,达62.5%;最低的是第9染色体,为31.0%。经x2测验,147对标记引物在BC1F1群体中发生偏分离的有14对(P<0.05),占总标记数的9.5%,分布于1、2、3、4、6、11和12染色体上。(2)在龙特浦B/A7444//龙特浦B组合的BC1F1群体中,轮回亲本背景回复率最高的单株为84.47%,最低的单株为60.23%,116株平均为75.10%。(3)应用Mapmaker3.0b软件构建的SSR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全长1905.1cM,包含18个连锁群130个标记信息位点,平均图距为14.7cM。第9染色体最短77.8cM,第2染色体最长265.4cM。第5、第9和第10染色体标记数分别仅为8对,第6染色体标记数最多,为15对。除了1、2、7、9、10和12染色体外,其它染色体均有一个空隙(gap)。在该图谱构建中有17个标记未能进入连锁群,它们分布于1、2、3、4、5、7、8、9、10、11染色体上。(4)在第1和4两条染色体上共检测到3个控制剑叶角度的QTL。qFLA-la位于标记RM1-RM259之间,与标记RM1的距离是0.01cM,解释表型变异12.62%,加性效应是23.83,增效等位基因来自A7444。qFLA-1b位于RM5-RM246之间,距离RM5最近标记10.01cM,解释表型变异为18.49%,加性效应是-25.02,增效等位基因来自龙特浦B。qFLA-4位于RM6250-RM252之间,距最近RM252标记1.49cM,解释表型变异为11.74%,加性效应是19.77,增效等位基因来自A7444。(5)获得了龙特浦B/A7444//龙特浦B组合105个BC1F3代单株种子和5个BC2F1家系自交所得的87个BC2F2家系种子。(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12-01)
剑叶角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更好地理解水稻大剑叶角的分子遗传机制,对已初定位的控制剑叶角度的qFla-8进行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预测。利用以863B为受体亲本、A7444为供体亲本衍生的BC3F3群体中仅在目标基因区段杂合的172个单株自交构建的次级分离群体,对qFla-8所在的RM6215-RM8265区间9个SSR标记的基因型进行鉴定,结合表型数据进一步缩短qFla-8所在染色体区段。结果发现qFla-8位点所在染色体区段存在两个紧密连锁的位点qFla-8-1和qFla-8-2。其中,qFla-8-1位于RM6215和RM3153之间,可解释22.33%的表型变异;qFla-8-2位于RM1309和RM3491之间,可解释23.81%的表型变异。进一步对加性效应较大的qFla-8-2精细定位,通过开发插入缺失(InDel)分子标记,将qFla-8-2位点限定于InDel标记Z7和SSR标记RM23071之间,该区间的物理距离为67 kb。该区段包含3个预测基因Os08g0408200,Os08g0408300和Os08g0408500,分别编码功能类似GAMYB的WD40结构域蛋白、假定蛋白以及类APETALA2蛋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剑叶角度论文参考文献
[1].董海娇.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水稻分蘖角度和剑叶夹角的遗传基础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7
[2].朱长丰,梁利君,曾思远,李天伟,董冠杉.水稻剑叶角度qFla-8-2位点的精细定位[J].中国水稻科学.2016
[3].朱长丰.水稻剑叶角度qFla-8-2位点的精细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5
[4].罗赣丰,马雪梅,程建峰.水稻剑叶角度与氮营养效率的关系[J].中国农学通报.2014
[5].蔡金洋,杨尧城.水稻剑叶角度的遗传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13
[6].胡文德,张红,江建华,王盈盈,孙大运.粳稻大剑叶角资源的发现及剑叶角度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J].中国水稻科学.2012
[7].洪德林,江建华,胡文德,王盈盈.粳稻剑叶斜下伸资源的发现与大剑叶角度的遗传和SSR标记[J].杂交水稻.2010
[8].王晓帅.粳稻直立穗型恢复系选育和大剑叶角度等位变异的SSR标记[D].南京农业大学.2010
[9].胡文德.粳稻62份资源对外源GA_3敏感性及863B/A7444组合剑叶角度遗传与SSR标记辅助回交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10].孙大运.籼稻对外源GA_3敏感性高的资源筛选和剑叶角度QTL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