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松重庆市彭水县龙射镇中学409604
摘要:平时教学中有些学生基础不扎实,成绩不稳定,对待知识也是模棱两可、一知半解,这就是班级中的中等生。五个手指头伸出来不一般齐,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中,学生也同样是有差别的。如果说优等生和后进生是班级中的特殊群体,那么,中等生可谓是最普通的群体。在某种环境下他们可以转化,可以转化为优等生,也可以转化为学困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差生),因此作为教师,尤其要注重中等生的转化问题。
关键词:初中中等生转化
“我们不能放弃每一个孩子。”苏霍姆林斯基告诉老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而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却主要针对差生和优秀学生,中等生常常成为被忽视的群体。在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中等生现象的研究与教育,迫在眉睫。如何尽可能地将中等生转化成优秀生呢?我认为在教育中等生的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因材施教,树立中等生的信心。中等生由于长期处于中等地位,容易被忽视,缺乏应有的关心、爱护、教育和培养,使他们感觉受到了冷落,感到自己在班级里无足轻重,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面对学习成绩平平的中等生,教师应先不谈成绩,从平时的作业、练习入手,严格要求他们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练习。要激励他们力争上游,帮助他们制订目标并督促他们实施目标,教给他们正确的思维方法,让他们肯做、肯想。教师要首先明白,分数不是衡量一个学生潜能的唯一标准,我们要多准备几把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尺子,让中等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树立信心。对待中等生教师要多关心、爱护、教育和培养,上课时多提问,课后多交谈,生活上多关心,遇到困难多鼓励,取得成绩多表扬,使他们感觉到教师时刻都在关注着他们,使他们的精神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
二、正视差异,改变中等生的“配角”意识。在教育教学中关注中等生的发展,前提是了解每一位学生,正视班级学生间的差异。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必然存在着差异,教师也要充分地认识到,学习中诸多因素造成了这些学生的差异。班级里存在着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并非要求我们把它拉齐扯平,他们都是课堂中平等的主体,我们追求的是让中等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更好的发展。无视差异势必会造成“一刀切”、“齐步走”,挫伤中等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引导中等生正确认识自己与其他群体的差异,特别是要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以此悦纳自己,不再活在优等生光环的阴影下,消除“配角”意识。
三、激励赏识,唤醒成功意识。教师的激励赏识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学生思维的激活剂。课堂中,可以用微笑、点头、眼神等方式与中等生进行交流,向中等生传达“我在关注你”的信息。教师对中等生尤其需要及时准确地激励、表扬,如“你的回答太精彩了”、“你的解题思路十分有创意”、“你的补充很不错”等;对中等生课堂中思路有错误的,也不要“一棍子打死”,可说“你对课堂的贡献是一样的,你可以启发大家朝另一个方向走”;作业评语,不要用简单的“对”或“错”,可写上充满激励性的话语等等。当然,教师还应该努力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能让每个中等生获得尽量多的表扬与肯定,激发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四、营造氛围,培养中等生的竞争意识。在班级中很多时候要让孩子学会竞争,让学生自己学会争取机会,可是面对勤奋努力却有些自卑的中等生来说,积极为中等生创造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各种竞争的体验,是促使中等生向先进生转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中等生也爱“表现”的天性,教师应该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在“表现”中增强兴趣、优化个性。同时,中等生通过“表现”,就会在同伴中实现良好的自我价值,并受到关注,心理就会得到满足,并在自豪荣耀的基础上树立自尊心,增强自豪感,不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逐步跻身于优秀生的行列。
五、加强联系,营造和谐的家校氛围。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很好地和家长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渠道。特别是面对班级里的中等生,平时坏事他不做,好事也轮不到他,在家校联系中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所以及时的反馈、及时的利用家校互动平台发一些孩子的小变化、小进步,会增强家长积极教育孩子的信心。随着网络的发展,家校的沟通也越来越频繁,就让我们多多借助这一平台,让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下健康成长、早日成材。
事实证明,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照顾到中等生也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办学效益、改善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乃至最终形成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新型教育体制,全面贯切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平中等生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J].安徽教育,2005(05)。
[2]王霞不能忽视中等生群体[J].甘肃教育,2004(Z2)。
[3]李淑清中等生的心理特征及引导策略[J].教育艺术,2004(08)。
[4]黄好额张世钦请关注中等生[J].教学与管理,2003(16)。
[5]张正军关注班级的中等生[J].黄山学院学报,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