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色观念论文-张宝华

音色观念论文-张宝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音色观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秦文琛,作曲家,管弦乐队,管弦乐作品

音色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张宝华[1](2019)在《大地,灿烂地直立向天——秦文琛《大地音诗》的音色·音响观念及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大地音诗》最初的印象,是2018年7月12日采访秦文琛教授,确定课题研究范围时所寥寥几句的简单介绍,随后的7月17日,秦文琛教授将《大地音诗》的总谱发给我。在10月30日,我又一次采访秦文琛教授近2个小时,其中涉及作曲家2015-2018年创作的五部管弦乐作品《彼岸的回声》(为多弦制古筝与管弦乐队而作,2015)、《伶伦(本文来源于《音乐生活》期刊2019年04期)

刘清明,杨娇,卢美旭[2](2018)在《朱广庆民族管弦乐作品《九歌第一组曲》之《东皇太一》创作特征及音色观念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广庆先生于1981年以传统楚文化为题材,创作了交响乐作品《九歌第一组曲》。作品在1981年获得了全国第一届音乐作品评比一等奖,直至当今仍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民族化交响乐的创作。通过分析这首作品中音色的选择与配器的方法,探析民族化交响乐创作中所表现出的音色观念及创作特征。(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8年12期)

刘清明[3](2018)在《民族管弦乐作品《跑火池》的音色编配技术与创作观念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广庆先生于1981年以满族萨满祭祀活动——"跑火池"为题材,创作了东北风格民族管弦乐作品《跑火池》。作品在1983年获得了全国第叁届音乐作品评比叁等奖,直至当今仍深深的影响着东北风格民族管弦乐的创作。通过分析这一作品中音色的选择与配器的方法,探析东北民族管弦乐中的音色观念及创作特征。(本文来源于《音乐创作》期刊2018年02期)

王颖[4](2018)在《亨利·迪蒂耶音高体系构建及“调式音阶”观念研究——从《音色、空间、运动——星夜》手稿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作曲家亨利·迪蒂耶,出生于20世纪初,在求学过程中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并未像饱受残酷战争影响的诸多作曲家一样,以激进的方式表达自我,从未涉及任何先锋派音乐——(整体)序列主义、电子音乐、偶然音乐等,却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继承了德彪西与拉威尔的传统,同时又在音乐观念、创作技术与音响特征上体现出更进一步的发展。从作品数量上讲,他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曲家,却力图在有限作品中追求尽善尽美,无论是(本文来源于《音乐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左延芳[5](2017)在《“音色-音响”观念下的“微音高”——利盖蒂成熟时期对于“有限偶然性微分音”的探索与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治·利盖蒂(Gy?rgy Ligeti,1923—2006)作为20世纪后半叶先锋派作曲家之一,在成熟时期首创了微复调技法,为色彩斑斓的"音色-音响"音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曲家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半音体系的基础上对音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挖掘和探索,以弦乐、管乐和声乐特殊的演奏演唱法创造了"有限偶然性微分音",体现了对微复调技法的进一步创新。文章以音高作为切入点,结合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思维,以《第二弦乐四重奏》《双协奏曲》和《钟与云》为例,阐释"有限偶然性微分音"这一新因素的具体实现方式,并对更具色彩的横向旋律写作、构建更为复杂的微复调织体、创造更为新颖奇特的"音色-音响"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论述。(本文来源于《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姜海超[6](2015)在《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民族管弦乐曲经历着不停地变化与发展,民间传统性的东西深受着外来文化、哲学美学等方面的冲击,再此过程中正在磨合与完善。各大作曲中的音色观念也随着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乐器搭配方面更加独特,本文分析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在东西方文化共同作用下的音色观念的变化及其原因。(本文来源于《通俗歌曲》期刊2015年10期)

李闽[7](2015)在《评匡君《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匡君博士的着作《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是目前我国少有的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民族管弦乐配器技法方面的理论着作。该书从"音色观念"这一独特视角对我国二十世纪民族管弦乐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立足于文化视野下的音乐本体研究,体现出了严谨的学术态度。该书的面世,对我国民族管弦乐配器实践、教学及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期刊2015年04期)

崔晓君[8](2012)在《从中国琵琶传统音乐中的“非乐音”元素看音色的多元审美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当今世界正大放异彩,它所包含的悠久历史、丰富理论及多元文化,吸引着人们一探究竟。传统琵琶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的艺术理念与特色也一直被人们关注,从传统到现代,琵琶音乐艺术的发展不曾停滞,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二十一世纪的琵琶音乐艺术止扎扎实实的发展着。本文通过对琵琶传统音乐中的“非乐音”元素的挖掘,阐明在现代琵琶音乐艺术中大行其道的“非乐音”元素是基于传统琵琶音乐基础之上发展的,提出了“非乐音”是一种独特的音响元素,它不同于噪音,并从“乐音”的审美角度出发,探究“非乐音”的艺术价值及美学内涵。(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2-04-01)

王晓鹏[9](2011)在《埃德加·瓦雷兹“新音色”观念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处于20世纪新音乐环境下的埃德加.瓦雷兹,更加注重和追求其音乐作品的创新性。他不满足于当时的音乐表现手法,主张用全新的构思和方法来进行音乐创作。瓦雷兹倡导音响解放运动,主张开发和使用新的音源。为了寻求新的音色,他使用了许多不同于传统的技法。(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1年21期)

匡君[10](2009)在《20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民族管弦乐①艺术从民间走向专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到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对20世纪民族管弦乐艺术进行较全面的回顾,总结经验,对21世纪民族管弦乐艺术(本文来源于《人民音乐》期刊2009年05期)

音色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朱广庆先生于1981年以传统楚文化为题材,创作了交响乐作品《九歌第一组曲》。作品在1981年获得了全国第一届音乐作品评比一等奖,直至当今仍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民族化交响乐的创作。通过分析这首作品中音色的选择与配器的方法,探析民族化交响乐创作中所表现出的音色观念及创作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音色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宝华.大地,灿烂地直立向天——秦文琛《大地音诗》的音色·音响观念及特征[J].音乐生活.2019

[2].刘清明,杨娇,卢美旭.朱广庆民族管弦乐作品《九歌第一组曲》之《东皇太一》创作特征及音色观念探析[J].黄河之声.2018

[3].刘清明.民族管弦乐作品《跑火池》的音色编配技术与创作观念探析[J].音乐创作.2018

[4].王颖.亨利·迪蒂耶音高体系构建及“调式音阶”观念研究——从《音色、空间、运动——星夜》手稿谈起[J].音乐研究.2018

[5].左延芳.“音色-音响”观念下的“微音高”——利盖蒂成熟时期对于“有限偶然性微分音”的探索与运用[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

[6].姜海超.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J].通俗歌曲.2015

[7].李闽.评匡君《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J].中国音乐.2015

[8].崔晓君.从中国琵琶传统音乐中的“非乐音”元素看音色的多元审美观念[D].中央音乐学院.2012

[9].王晓鹏.埃德加·瓦雷兹“新音色”观念之价值[J].青年文学家.2011

[10].匡君.20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J].人民音乐.2009

标签:;  ;  ;  ;  

音色观念论文-张宝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