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转换论文-佟盟,田文杰,陈福彬,冯洁

电极转换论文-佟盟,田文杰,陈福彬,冯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极转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石英晶体,有限元分析,应力分布,姿态检测

电极转换论文文献综述

佟盟,田文杰,陈福彬,冯洁[1](2019)在《基于六电极石英晶体谐振器的姿态检测转换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石英晶体压电效应及各向异性的特点,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到径向力作用时AT切石英晶体薄圆片内各点的应力分布特点。通过应力分布特点设计制作了在同一晶片上的集成式六电极石英谐振器,并基于此谐振器设计制作了水平姿态传感器的转换结构初样。根据共模抑制原理,通过差频处理来抑制温度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干扰。室温下,样品放置在倾斜台并连接至谐振电路,旋转倾斜台并测量样品在不同倾斜角度时谐振器的谐振频率。实验结果表明:样品在-90°~90°之间谐振频率变化稳定,输入—输出关系线性良好,可用于姿态检测的敏感元件。(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9年10期)

赵坤,赵永福,李功权,王郑封,黄帅[2](2019)在《转换控制多电极射频消融治疗肝肿瘤的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转换控制多电极射频消融(RFA)在肝肿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转换控制多电极RFA治疗的21例肝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31~85岁,中位年龄56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在超声引导下根据术前模拟将多电极射频针穿刺至肿瘤边界,确认肿瘤边界均在射频针消融范围内后进行肿瘤消融。术后1个月复查超声、增强CT/MRI评价消融效果。观察术后并发症及肿瘤进展情况。结果本组21例患者共计26个病灶,术后1个月复查共有4个肿瘤边缘残留,完全消融率达85%。其中直径<3 cm病灶完全消融率100%(5/5),直径≥3 cm病灶为81%(17/21)。术后轻度皮肤灼伤2例,一过性肌红蛋白尿及术后急性肾损伤1例,梗阻性黄疸1例,均对症治愈。随访时间14(4~22)个月,随访期间肿瘤复发4例。结论转换控制多电极RFA系统通过提前布针构建针阵可将肿瘤完全含括在消融范围内,有效避免再次穿刺布针时的信号干扰及可能的穿刺针道转移,消融效果好,对于直径较大且不宜手术切除肝肿瘤时更具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王海,杨彩虹[3](2019)在《钼基转换型电极负极材料提升储锂性能的结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MoO_3层状结构及钼元素丰富的化合价优势,本课题组合成了几种新型钼基材料及复合材料,如MoO_(3-x)@G[1],MoO_(3-x)纳米带[2],二维Cr掺杂MoO_(2.5)(OH)_(0.5)纳米带和H_(4.5)Mo_(5.25)O_(18)·(H_2O)1.36微米棒等[3],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均显示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例如,MoO_3-x@G在1 Ag~(-1)的电流密度下,获得576 mAhg~(-1)高可逆比容量,明显高于MoO_3纳米带。氧空位和葡萄糖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锂离子的扩散动力学和电极材料的导电性。更重要的是,MoO_(3-x)纳米颗粒嵌入葡萄糖基质中,这种独特的电极结构,提高了电极的循环稳定性和可逆性。研究结果将为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电极材料结构的构筑和调控提供实验支撑和新的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2019年第四届全国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学术会议暨全国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04-20)

李华昌,朱国,任黎明[4](2018)在《电极周期转换电絮凝预处理油气田产出水蒸发浓缩母液》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际的油气田产出水蒸发浓缩母液水量小,但是色度高,含有高浓度有机物和氯离子,且可生化性差。实验中采用周期转换电絮凝对油气田产出水蒸发浓缩母液进行预处理,优化了电絮凝反应中的电极材料,反应的电压,板间距和时间。结果表明最佳处理条件为Al-Al电极材料,电压为6 V,板间距为3.5 cm,反应时间为30 min,最佳COD去除率为52.9%, COD能耗为0.42 (kW·h)/kg,母液的可生化性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实验结果表明电絮凝是适合预处理油气田产出水蒸发浓缩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环境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秦建新,林峰,刘文平,陈超,任孟德[5](2017)在《酸性溶液中Fe~(2+)/Fe~(3+)相互转换对电极还原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含有Cl~-、SO_4~(2-)的酸性溶液中Fe~(2+)/Fe~(3+)相互转换对电极反应和Fe~(3+)还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Fe]T=1 mol·L~(-1)条件下,溶液中Fe~(3+)/Fe~(2+)的还原析出过程经过两个阶段:1)E=0.35 V左右Fe~(3+)还原成Fe~(2+)过程;2)E=-0.3 V之后H+的还原,同时Fe~(2+)离子与OH-相结合生产Fe(OH)_2;Fe~(3+)/Fe~(2+)的相互转化主要影响Fe~(3+)的第一还原阶段的还原峰电流和峰电位.|ipa/ipc|值随c(Fe~(3+))/c(Fe~(2+))的增大而增大,且扫描速率慢时影响大,扫描速率快时影响小;0.50 mol·L-1Fe~(2+)+0.50 mol·L-1Fe~(3+)时,随扫描速率的变化|ipa/ipc|值变化最小(|ipa/ipc|≈1.20).同时,c(Fe~(3+))/c(Fe~(2+))也影响着平衡电位,平衡电位随c(Fe~(3+))/c(Fe~(2+))增大而正移,电位从E1=0.501 V升至E5=0.565 V.(本文来源于《电化学》期刊2017年06期)

黄婷[6](2017)在《基于激光技术的能量存储与转换器件新型电极结构增减材制造》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非再生能源对环境、大气、健康等方面造成的严重影响,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的利用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锂离子电池等储能器件对于新能源的发展至关重要。锂离子电池具备高容量、无记忆效应、快速可逆充放电和高库伦效率等优点,在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很多领域广泛应用。目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为石墨,其理论比容量为372 mAh g~(-1),难以满足高能量密度、小型化、轻量化的发展需求。硅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作为电池负极材料理论放电比容量达到4200 mAh g~,远高于商业化石墨电极,并且硅的嵌锂电位合适,成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新的热点选择。然而,硅作为负极材料存在很多问题。硅在充放电过程中,通过与锂离子的化合与脱嵌发生300%的体积改变,导致硅电极的粉化而从集流体脱落,同时在硅的表面重复形成新的不稳定的固态电解质薄膜,导致循环效率低、以及造成大量不可逆容量。此外,目前主要通过将硅与导电剂、粘结剂混合涂敷在集流体表面的方式制造硅电极,导电剂、粘结剂的加入降低了硅的含量,限制了电极性能。本团队聚焦于能源器件电极的制造,针对目前电极制造中分别实现功能化和结构化制造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本报告将介绍基于激光技术,直接在集流体表面采用增减材方法制造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不添加导电剂和粘结剂的锂离子电池新型硅电极的研究进展。通过激光重熔-扩散连接-脱合金方法制造硅/铜复合电极,通过激光微熔覆-脱合金方法制造多孔硅电极。通过调控激光参数可以优化电极结构,改善硅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效应,获得优异的电极循环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激光技术的增减材制造实现了能源器件电极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制造,在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特种加工技术智能化与精密化——第17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期刊2017-11-17)

张佼,王艳辉,王德真[7](2017)在《大气压针板电极脉冲放电模式转换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压等离子体放电技术不需要昂贵的真空腔室、放电温和不会损伤人体、可以产生大量活性粒子,这些优势使得等离子体放电技术在逐渐兴起的生物医学等方面展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大气压等离子放电采用的电极结构种类多,如平板电极、针电极、环电极、筒电极等以及它们的组合。由于针电极结构中针尖处的曲率半径小,因而击穿电压低、放电强,在处理不平整表面或微小区域材料表面具有独特优势。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放电参数下,针电极放电具有不同的放电模式。实验上已经发现电晕放电、辉光放电、火花放电以及它们的过渡状态。不同的放电模式下,放电具有不同的行为和特征,针对的应用也不同。其中辉光放电弥散均匀,气体温度低,因而应用最为广泛,但辉光放电极易过渡到火花放电,限制了一些应用的发展。因此有大量关于脉冲大气压放电模式及均匀性的研究,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实验及其现象,关于放电过程、放电机制、等离子体参数以及模式转换的参数范围的深入研究还很有限。本文针对针电极下存在的放电模式转换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给出了两种放电模式(电晕和辉光)的放电特点以及放电参数对模式转换的影响。模拟采用二维流体模型,联立求解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以Poisson方程。其中反应系数及电子温度通过求解Boltzmann方程获得,气体温度(近似离子温度)通过求解重粒子能量守恒方程获得。另外,利用Ghost Fluid Method处理复杂的针电极位形。模拟研究发现:电晕放电模式的特点是在针尖附近有一层薄薄的电晕层,如果注入放电系统的能量足够大,那么电晕层会继续扩展形成流注放电。如果形成的流注头部距离板电极(阴极)较远,那放电就始终处于电晕放电模式下。如果流注头部接近板电极,流柱速度会下降,在流柱头部会在形成一个电子团继续向阴极传播,这个过程会导致电流再次升高出现第二个正向电流峰值,第二次正放电强度受到二次电子发射过程(离子撞击阴极产生二次电子发射)的影响。通过分析放电空间结构,可以发现第二次正放电具有辉光放电的特征。研究结果为下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并且对于深入理解两种放电结构特点来满足相应的应用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7-07-26)

彭路梅[8](2017)在《量子点敏化纳晶薄膜电极的制备及光电转换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QDSSCs)因其低成本和高的理论转化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研究。光阳极作为电池的核心部分,其性能对QDSSCs的性能起决定性作用。本论文基于CdSe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了 CdSe量子点敏化纳晶薄膜电极的制备及表面处理对QDSSCs性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离子转换法制备了 CdSe敏化ZnO薄膜太阳能电极,进一步组装成太阳能电池。通过SEM、TEM、XPS、XRD、紫外可见吸收等对光阳极的结构及光学吸收性能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光电流-电压曲线测定了电池的光伏性能,并采用电化学阻抗等研究了电池的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光阳极能有效地提高电池的光吸收性能及量子点的光生电子注入效率、降低载流子的复合,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CdSe敏化ZnO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3.95%。2、对CdSe/ZnO光阳极进行ZnSe处理,研究了 ZnSe处理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光电转换效率为5.08%的CdSe敏化ZnO QDSSCs。在此基础上,通过电化学阻抗等技术对电池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ZnSe处理能有效地降低电子复合,提高电子在膜内的传输速率,有利于电池效率的提高。3、利用高温注入法并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合成不同颗粒尺寸的单分散CdSe量子点,通过直接吸附(DA)及连接分子辅助法(LA)制备了CdSe/TiO2光阳极并组装成太阳能电池。通过紫外可见吸收、SEM、TEM、J-V曲线及阻抗等对光阳极及电池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直接吸附法相比较,通过连接分子辅助法能获得QD覆盖率更高的光阳极及电子复合更低的QDSSCs,电池光电效率达到4.25%。4、通过在CdSe/ZnS界面引入CdS缓冲层,优化了光阳极的界面性质,将电池的效率进一步提高到4.77%。(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5-22)

谭运华[9](2017)在《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系统治疗肝细胞癌临床和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CC)是世界是第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第叁最致命的癌症,全球每年新发HCC病例为50万至100万。85%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高发地区是东亚和东南亚、中非和西非。特别是在中国,肝细胞癌的发生率占全世界55%,HBV感染是东亚地区的主要危险因素。多年来,部分肝切除术和肝移植被认为是HCC主要的治疗方法。然而,大多数患者因为肿瘤解剖位置、肿瘤大小、肿瘤数目、肝脏残留量不足或肝外转移不能手术治疗。肝移植被认为是HCC最好的治疗选择,因为它移除了肿瘤病灶和潜在患病的肝脏,但是缺乏肝源限制了肝移植的发展。只有10%?20%的肝细胞癌是可手术治疗的。各种局部消融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替代性HCC传统治疗方案。射频消融(RFA)近年来已经成为最广泛使用的局部热消融方法。射频消融(RFA)是物理热消融技术,通过其有源电极将能量直接导入肿瘤组织。电流在闭环回路中转化为热量,并且由电极针尖处的交流电在细胞内震动引起的分子和离子相互摩擦产生高热,大约60℃以上的温度可以导致肿瘤及肿瘤周围组织凝固坏死。影响RFA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肿瘤组织完全消融和产生足够消融边界的能力。理论上需要在肿瘤周围产生0.5cm至1cm的消融安全边界。安全边界能够确保肿瘤的周边部分以及位于其附近的微小病灶完全毁损。在过去十年,射频消融已经成为治疗小肝癌的最具潜力的方法之一,是目前针对小肝癌(<3cm)非手术的根治性治疗的主要方法。大量数据表示RFA有很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死亡率为0%至1.2%,并发症发生率为3%至7%。在肝脏肿瘤治疗领域,RFA具有其技术易用性、安全性、令人满意的局部肿瘤控制和可重复性质,热消融封闭效应使肿瘤周围血管凝固,减少肿瘤细胞转移途径,也可避免部分肝切除手术过程中对肝脏肿瘤的挤压,导致肝癌细胞的扩散;RFA作为肝脏肿瘤一线治愈性技术已经得到了推广。尽管对于小肝癌是成功的,但是对于直径3cm到5cm的肝细胞癌,完全消融率报告范围从61.3%-82.5%,这些结果可能过时。由于射频消融技术和器械的发展,如使用集群电极和改进的电机,可以获得更高的功率,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MESS-RFA)利用各种方法来创造一个更大的消融区,包括使用多个电极增加消融体积;内部冷凝电极能够提高电离子利用效率;多个电极同时启动产生协同作用提供更高能量。针对直径3cm到5cm的肝细胞癌可以有更好的消融结果。因此,射频消融相关治疗策略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更新。然而,射频消融后的肝细胞癌复发仍然是一个显着的问题。我们将经射频消融后的肝内复发模式分为局部肿瘤进展(LTP)和肝内远处复发(IDR),每种类型的复发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并且被认为独立发生。通常,LTP被认为与在显微镜下超出消融边缘扩散的残余肿瘤细胞相关;IDR的发病机制被认为是原发性肝癌肝内转移的结果,或者是由于HCC的多中心来源。理解复发的机制、模式和风险因素对于射频消融的发展、临床应用以及肝细胞癌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一)我们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了早期HCC射频消融后早期复发的相关风险因素以及疗效分析;通过研究(二)验证了多电极转换RFA系统治疗米兰标准HCC的长期生存疗效;在研究(叁)扩大了RFA的治疗范围,进行了多电极转换RFA在中型HCC中的疗效分析;并在研究(四)建立RFA后过渡区的体外热休克细胞模型,验证HCC射频消融后复发的相关生物细胞学机制。研究一经皮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治疗早期肝癌早期复发风险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目的探讨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治疗早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并评估射频消融后肝细胞癌的肝内复发的模式和风险因素材料和方法按入组标准多中心前瞻性纳入139例早期肝细胞癌患者接受射频消融作为一线治疗方案,我们评估了局部肿瘤进展(LTP)和肝内远端复发(IDR)的进展率和累积无复发生存、无IDR生存和整体生存发生率。以及相关风险因素分析。结果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139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54岁,范围,19-79岁),平均随访时间为29个月(范围,7-36个月)。肿瘤完全消融率为98.9%,总复发率,LTP和IDR的发生率分别为35.9%、5.0%和31.6%。累计无病生存率分别1年为26.6%、4.0%、24.1%,2年为34.6%、4.9%、31.7%。在多因素分析中,肿瘤大小是LTP的唯一重要的危险因素;ALP和肿瘤数量是IDR的独立危险因素;AFP和复发间隔时间为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结论MESS-RFA是早期肝细胞癌局部控制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高ALP水平的多个肿瘤的早期肝细胞癌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主要是肝内远处复发模式;具有高AFP水平和较短的首次复发间隔时间的早期肝细胞癌具有较差的预后,应该更积极地治疗。研究二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治疗米兰标准肝细胞癌的大样本回顾性研究目的评估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治疗516例符合米兰标准肝细胞癌连续患者的长期结果。方法我们对2006年12月至2011年6月的516例患者进行了522次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程序。总共956个符合米兰标准肝细胞肿瘤,平均直径2.64cm(范围,0.9-4.6cm)。在术后第一年每2个月和以后每4个月测量超声造影和血清甲胎蛋白。每6个月进行增强CT扫描。使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生存率。随访截止时间为60个月。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对于956个肝细胞癌肿瘤,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系统的完全消融率为98.83%(510/516)。在34个月(IQR,23-52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171例患者死亡,4例失访(15,30,38和42个月)。在1、3和5年,局部肿瘤进展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0.39%、4.96%和6.66%,1年、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9.42%、83.97%和68.42%。肿瘤大小>30mm是预测局部肿瘤进展的唯一参数(P<0.0001)。与整体生存相关的风险因素包括凝血酶原时间>14s,血清AFP水平>200ng/m L,肿瘤邻接血管直径<5mm。并发症发生率为1.74%。结论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肝细胞癌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为符合米兰标准HCC提供较高的无局部肿瘤进展生存期。研究叁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治疗中型肝细胞癌的回顾性研究目的回顾性研究评估使用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治疗中型肝细胞癌(3.0-5.0 c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我们使用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系统对166名患者进行了总共168次射频消融。通过经皮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系统的多通道RF发生器和两个或叁个内部冷却电极在超声引导下对患者进行治疗。确定MESS-RFA的技术有效性。结果治疗166例肝细胞癌患者,MESS-RFA的完全消融率为98.79%(164/166)。每次手术的平均消融时间为12.33±3.01分钟,平均消融直径为5.79±0.61厘米。并发症发生率为2.41%。在随访期间(平均16.54个月),166名患者中有15名(9.03%)发生局部肿瘤进展,而在166名患者中有40名(24.09%)检测到新的HCC。多变量分析显示局部肿瘤进展的风险仅与血清AFP水平高于100ng/ml相关。结论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系统能够实现足够的消融体积,是安全有效的。这种方法在短期随访治疗中型肝细胞(3.0-5.0 cm)癌显示相对成效的治疗效果。研究四Mi R-103靶向调控PTEN在射频消融后过渡区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特别是肝细胞癌(HCC),是世界是第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第叁最致命的恶性癌症,而且发病率还在上升趋势。虽然手术切除是早期肝癌的治疗原则,而肝功能失代偿和门静脉高压限制了这个过程,肝移植可被认为最好的选择,但是捐献者的短缺限制了其发展。全球范围内,只有10-20%的患者有资格接受移植或手术切除。非手术治疗是目前可用于大多数HCC患者的唯一选择,各种局部消融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替代性HCC传统治疗方案,射频消融(RFA)近年来已经成为最广泛使用的局部热消融方法。射频消融(RFA)是一种局部热消融技术,使用高频交流电流通过放置在组织内的电极诱导温度变化使肿瘤以及肿瘤周围组织产生凝固性坏死达到治疗目的。大量数据积累了RF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近年来已经成为最广泛使用的局部热消融方法,在技术上具有方便性,安全性,微创性以及可重复性的优势。然而,射频消融后的复发仍然是一个显着的问题,肝细胞癌RFA后复发以肝内复发为主,本研究中心一项前瞻性研究中,2年内RFA后复发率为35.9%,已有研究表明,RFA后肿瘤复发与RFA后过渡区残癌细胞相关,而残癌细胞经历了热休克过程,了解RFA后过渡区的残癌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对解释RFA后高的复发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PTEN,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一个抑癌基因,广泛分布在各种肿瘤细胞中,具有蛋白和脂质双重磷酸酶活性,它帮助监测疾病复发和(或)进展,逐渐被接受为一个独立预后危险因子,它在细胞的生长、迁移、信号传递、凋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PTEN在癌细胞中表达缺失突变或者下调,可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引起肿瘤的发展和侵袭。mi RNA源自DNA转录而来,属于非编码RNA。mi RNA一般通过与目标m RNA结合,来抑制转录后的基因表达,在细胞周期、基因表达、发育时序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而且一种mi RNA往往可以调控很多类基因。已有研究表明非编码RNAs,比如mi RNAs在各种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Yu等人发现mi R-103可以通过下调TIPM3来调节子宫内膜癌的侵袭和转移。以及Chen等人发现mi R-103的表达受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调控,靶向(AGO1)来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所以mi R-103在RFA后过渡区低氧状态下经历了热休克过程的残癌细胞的机制需要深入的研究。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mi R-103对肝细胞癌射频消融后过渡区肝癌细胞的影响,探索mi R-103在肝癌射频消融后过渡区残癌细胞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转染筛选出的mi R-103过表达质粒至RFA后过渡区细胞中,通过MTT、细胞侵移实验检测RFA后过渡区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QPCR检测细胞或组织中mi R-103、Cyclin D1、p21、Bim、FASL、PTEN基因的表达水平,WB法进一步验证检测细胞中Cyclin D1、p21、Bim、FASL、MMP9、AKT、p-AKT、p Rb、p-p Rb蛋白表达水平。荧光素酶检测mi R-103与PTEN相互调控关系,同时检测PTEN-3’端突变体荧光值的变化水平。结果1、mi R-103在复发的肝细胞癌组织和肝细胞癌射频消融后过渡区热休克细胞肝癌细胞是上调的;2、mi R-103促进肝细胞癌射频消融后过渡区热休克残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3、mi R-103靶向调控作用于PTEN基因;抑制PTEN表达并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来影响细胞功能的改变。结论mi R-103上调抑制PTEN基因的表达并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来促进RFA后过渡区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这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RFA治疗后HCC复发的发病机理和为HCC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7-05-01)

贾玲普[10](2017)在《石墨烯功能化聚酰亚胺柔性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传感器和光电转换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酰亚胺基薄膜修饰电极由于其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可加工性在光电器件的研发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博士论文制备了具有导电性的还原氧化石墨烯/聚酰亚胺(rGO/PI)柔性复合薄膜,并以此柔性薄膜电极为基底,在其表面修饰不同类型的纳米半导体材料;使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等物理化学测试技术以及循环伏安法(CV)、线性扫描伏安法(LSV)、脉冲伏安法(DPV)以及开路电位-时间法(OCP-t)等电化学方法对复合薄膜修饰电极的形貌、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系统表征;研究了修饰薄膜电极在传感器和光电转换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1. Mo修饰的rGO/PI薄膜电极的制备及多巴胺的灵敏性检测通过一步合成法制备了 Mo掺杂的rGO/PI多巴胺(DA)传感器,结合XRD和XPS技术证明Mo以MoO2的形式存在于rGO/PI薄膜中。在最优条件下,由LSV法测得Mo-rGO/PI电极上的电化学信号强度与 DA浓度有可信的正相关关系,其线性范围为0.1- 2000 uM,检测限为0.021 uM(S/N=3);对尿酸和抗坏血酸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用该传感器测定了人血清和医用针剂实际样品中DA的含量,所得测定结果、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等数据令人满意。2.乙酰胆碱酯酶修饰的Au-MoS2-rGO/PI柔性薄膜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对氧磷的测定采用光还原法在MoS2-rGO/PI柔性薄膜电极表面制备了金纳米颗粒(AuNPs),TEM表征结果显示AuNPs的平均直径约为10nm。DPV结果显示乙酰胆碱酯酶修饰的AuNPs-MoS2-rGO/PI柔性薄膜电极催化水解氯化乙酰胆碱产生明显的电化学信号;该电化学信号强度与对氧磷浓度间存在较宽的线性范围(0.005-0.15 ug/mL),较低的检测限(0.0014 ug/mL)和较高的灵敏度(4.44 uA/ug mL-1);所表现的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该柔性薄膜传感器能够用于实际样品中对氧磷的测定。3. MoSe_2在柔性薄膜rGO/PI表面的生长及其电催化和光电催化析氢性能的研究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在rGO/ PI柔性基底电极表面制备了 MoSe_2。通过SEM、TEM、XRD、XPS、电化学等技术对MoSe_2的形貌、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证明MoSe_2-rGO/PI复合薄膜电极具有优良的的光电转换效应,其光开关实验产生的电位差值能够达到0.45 V,光电流响应时间在0.6 s以内;此外MoSe_2-rGO/PI复合薄膜电极对氢离子还原有显着的催化作用,在-0.3 V时的析氢电流达到7.9 mAcm-2;在光照的条件下,光能有效地促进MoSe_2-rGO/PI复合薄膜电极催化析氢。4.基于rGO/PI基底表面稀磁半导体ZnMnSe_2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质的研究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在rGO/PI薄膜电极表面制备了稀磁半导体ZnMnSe_2。通过SEM、XRD、TEM等分析方法对rGO/PI表面的ZnMnSe_2进行了形貌与结构的研究,发现rGO/PI表面的ZnMnSe_2具有独特的纳米片网孔结构。通过OCP-t实验得出ZnMnSe_2-rGO/PI电极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质,其电位差值能够达到270 mV,相对于二元化合物ZnSe和MnSe而言其光电性能明显提高。该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磁性,是典型的铁磁性半导体材料。5. ZnSe在新型基底CNTs/PVA电极表面的原位生长及其光电性质的研究用i-t交替沉积的方法在新的柔性薄膜电极碳纳米管/聚乙烯醇(CNTs/PVA)表面制备了 ZnSe,从而得到ZnSe-CNTs/PVA复合薄膜电极。实验中通过改变Zn与Se的浓度,研究了原子比例Zn: Se对化合物(ZnxSe1-x)形貌的影响,发现ZnSe的形貌是最均匀单一的,由纳米棒组成。通过OCP-t实验研究了相似类型叁种化合物的光电性质,发现均为p型半导体,且均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质,其中ZnSe的光电效应是最好的。(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4-01)

电极转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转换控制多电极射频消融(RFA)在肝肿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转换控制多电极RFA治疗的21例肝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31~85岁,中位年龄56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在超声引导下根据术前模拟将多电极射频针穿刺至肿瘤边界,确认肿瘤边界均在射频针消融范围内后进行肿瘤消融。术后1个月复查超声、增强CT/MRI评价消融效果。观察术后并发症及肿瘤进展情况。结果本组21例患者共计26个病灶,术后1个月复查共有4个肿瘤边缘残留,完全消融率达85%。其中直径<3 cm病灶完全消融率100%(5/5),直径≥3 cm病灶为81%(17/21)。术后轻度皮肤灼伤2例,一过性肌红蛋白尿及术后急性肾损伤1例,梗阻性黄疸1例,均对症治愈。随访时间14(4~22)个月,随访期间肿瘤复发4例。结论转换控制多电极RFA系统通过提前布针构建针阵可将肿瘤完全含括在消融范围内,有效避免再次穿刺布针时的信号干扰及可能的穿刺针道转移,消融效果好,对于直径较大且不宜手术切除肝肿瘤时更具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极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1].佟盟,田文杰,陈福彬,冯洁.基于六电极石英晶体谐振器的姿态检测转换结构设计[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9

[2].赵坤,赵永福,李功权,王郑封,黄帅.转换控制多电极射频消融治疗肝肿瘤的疗效评价[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9

[3].王海,杨彩虹.钼基转换型电极负极材料提升储锂性能的结构思考[C].2019年第四届全国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学术会议暨全国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4].李华昌,朱国,任黎明.电极周期转换电絮凝预处理油气田产出水蒸发浓缩母液[J].环境科技.2018

[5].秦建新,林峰,刘文平,陈超,任孟德.酸性溶液中Fe~(2+)/Fe~(3+)相互转换对电极还原行为的影响[J].电化学.2017

[6].黄婷.基于激光技术的能量存储与转换器件新型电极结构增减材制造[C].特种加工技术智能化与精密化——第17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2017

[7].张佼,王艳辉,王德真.大气压针板电极脉冲放电模式转换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C].第十八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摘要集.2017

[8].彭路梅.量子点敏化纳晶薄膜电极的制备及光电转换性能[D].北京化工大学.2017

[9].谭运华.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系统治疗肝细胞癌临床和基础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7

[10].贾玲普.石墨烯功能化聚酰亚胺柔性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传感器和光电转换方面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7

标签:;  ;  ;  ;  

电极转换论文-佟盟,田文杰,陈福彬,冯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