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妹妹在深圳长大了(论文文献综述)
邵丽[1](2021)在《金枝》文中研究表明上1整个葬礼,她自始至终如影随形地跟着我,吃饭坐主桌,夜晚守灵也是。我守,她就在不远处的地铺上斜欠着身子,用半个屁股着地,木愣愣地盯着我。我去宾馆休息,她立刻紧紧跟上,亦步亦趋。她根本不看我的脸色,也不听从管事人的安排,仿佛她不是来参加葬礼,而是要实现一种特殊的权力。这让我心中十分恼怒,不过也只是侧目而视,仅此而已。人来人往,没有人会多看她一眼,甚至没有人关心她是谁。一个笨拙的乡村妇女,臃肿、肥胖,衣着邋里邋遢。也没人想到她跟这场葬礼的关系。
邵丽[2](2021)在《黄河故事》文中提出一如果不是为了给父亲寻找墓地,我觉得在很长的时间内我也不会再回郑州。如果不回郑州的话,我们家庭发生的那段历史,我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讲出来的。但是话又说回来,试图忘掉历史的人,恰恰都是有故事的人。至于为什么要寻找墓地安葬我的父亲,说起来真让人难以启齿。他死去几十年了,骨灰却一直在殡仪馆的架子上放着,积满尘土。而那些尘土,大部分却是别人骨灰的扬尘。
梁晓声[3](2021)在《我和我的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二〇〇二年我大二了。我遭遇了爱情。某日去上课时,我被一名踏滑板的男生撞着了——通往教学楼的路上行人匆匆,有的同学边走边吃东西。一只尚不会飞的小麻雀不知何时从树上掉在了路上,在学生们的脚步间盲目蹦跳,却少有注意到它的人,谁注意到了,也只不过高抬脚跨过而已。它的妈妈在树上焦急地叫个不停,不时在学子们头顶盘旋,对于这异常的现象也根本没谁注意。我注意到它时,它恰被一只脚踢翻。那一踢使它不动了,居然趴在无数匆匆的脚步之间了。我赶紧快走两步,双手捧起了它,欲将它放到草坪上。
董晓宇[4](2020)在《新时期我国大学生语言态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言态度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话题。语言态度是语言使用者对不同语言情感、认知与行为的价值反应,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及内潜性特征,是语言使用和发展的预见性指标。2011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这标志着中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选择我国大学生语言态度作为研究课题是基于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中的语言接触和语言竞争现象。研究我国大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方言及外语的语言态度可以探析各语码的实际功能和地位,揭示语言接触下各种语言的活力,对于平衡多语并存、多元文化包容的语言生态以及构建和谐的语言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厦门大学、南昌大学以及华南理工大学的1214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并辅以访谈,研究我国不同语言背景和社会背景的大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方言和外语的语言态度以及影响其语言态度的主要因素,探讨语言态度的形成机制,为语言态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行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些本科生就读于我国不同地域的五所985大学,相较于省属地方院校学生,他们的社会背景和语言背景更为多样,是研究我国大学生语言态度的最佳对象。在本研究中,国家通用语言即为普通话,外语特指英语。其他语种,如日语、俄语、德语、朝鲜语等语言具有同样宝贵的研究价值,但英语目前是我国大学生外语学习的主要语言,考虑到研究对象“语库”里外语的同一性,其他外语种类暂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和方法,对国内外语言态度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并发现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章至第四章以定量研究为主,阐释语言态度调查问卷中社会变项及语言变项对语言态度的影响。其中,第二章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对汉语方言的语言态度。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在情感维度上对母方言语言态度较为积极,不同方言区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别。粤方言的大学生对母方言的语言态度最为积极,远远高于赣方言、湘方言和北方方言大学生。第三章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对普通话的语言态度。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在情感、认知、行为(倾向)三个维度上都呈现出积极的语言态度,对普通话的认同感及其地位、社会影响力和实用性评价较高,普通话使用已经成为大学生语言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我国大学生对于普通话在情感维度的评价已经超越方言。第四章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对外语(英语)的语言态度。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对英语的地位、社会影响力和实用性评价较高,在工具性学习动机驱使下,愿意学习并使用英语。第五章以定性研究为主,挖掘访谈对话文本,深入探讨影响语言态度的主要社会、认知和语言因素。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政策、城市化程度、家庭背景、语言社区紧密程度、教师和同伴影响等。认知因素包括身份认同、学习动机和语言意识。语言因素包括语言知识(语库)、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基于问卷和访谈研究结果,本章还探讨了语言态度的形成机制,提出“社会化认知”语言态度模型。该模型涵盖社会、认知和语言三因素的交互作用,将宏观社会文化语境和微观会话情境相结合,较为系统地阐释了语言态度具有动态建构的内潜性认知心理特征,强调语言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即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发展对语言态度产生的影响。语言态度的动态建构贯穿于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过程中。第六章聚焦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态度个案研究,验证我国大学生语言态度研究结果。第七章为结论,总结研究发现、启示,概述本研究结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和学术贡献及局限,并为今后相关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本研究的特色在于以实证研究为基础,以社会语言学言语适应理论等为研究理据,探析影响语言态度的社会、认知和语言因素,并且构建了语言态度的形成机制,即“社会化认知”语言态度模型,以此深化对语言态度的本质解读。其学术贡献在于,相较于对方言、普通话和外语的单一语言态度研究,本研究将“语库”概念引入语言态度研究中,将个体掌握的语言及其变体,即方言、普通话及外语(英语)纳入语言态度形成机制的研究框架,以多语者的语库多样性作为切入点,从社会、语言和认知三个层面探寻语言态度差异产生的动因,将宏观社会文化语境和微观会话情境相结合,揭示语言态度的形成机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第一,构建了“社会化认知”语言态度模型,阐释语言态度的形成机制。第二,借鉴了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微观研究方法,为语言态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第三,对我国的语言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预示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普通话的普及率会进一步提高;同时积极推动地域方言和普通话的融合,产生多种地方普通话变体,并逐步替代原地域方言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其社会价值将得到普遍认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我国的第一大外语语种。地域方言、普通话以及英语的使用和发展城乡差异显着。本研究对于理解我国现阶段主要语言关系、语言传承和外语教育政策制定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第一,本研究揭示方言、普通话和外语(英语)的实际功能和地位,厘清我国现阶段主要语言共存与竞争关系。第二,本研究真实地反应了新时期背景下不同语言/方言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及其发展趋势,验证了方言传承的必要性。第三,我国大学生外语学习仍以工具性动机为主,外语教育要秉持“语言资源观”,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刘建燃[5](2020)在《哦,五妹》文中研究指明1从山的这一边,到山的另一边,也就100米的距离,这边的五妹,对着山那边喊:松松垮垮,你在吗——松松垮垮,在——不——在?山里回荡着五妹声音的回音。没多久,山的那一边,传来一个女孩的回话:破破烂烂,什——么——事?五妹继续传话:我妈问你有没有存了三年的白酒?山对面又传来银仙的声音:那——我——问——问!
邵丽[6](2020)在《黄河故事》文中指出父亲在那个电闪雷鸣之夜消失,直到几十年后母亲才提出在黄河北邙山给父亲买块墓地,让他入土为安。这一家人曾经怎样"审判"了父亲,又是怎样慢慢为他翻案?这中间沉淀了多少恨意和隐忍?一如果不是为了给父亲寻找墓地,我觉得在很长的时间内我也不会再回郑州。如果不回郑州的话,我们家庭发生的那段历史,我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讲出来的。但是话又说回来,试图忘掉历史的人,恰恰都是有故事的人。
尹双红[7](2020)在《何以生育 ——全面二孩下的家庭抉择》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10月,“全面二孩”政策的开放,正式将“生与不生”的抉择摆在了我国居民家庭的面前。然而几年时间过去,“全面二孩”政策并没能起到预计中的效果。政策遇冷的背后,是每个家庭对于生育决策的慎重考虑。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生育观念的改变让新生代父母在生育问题上有了更多选择,制约生育决策的因素变得更加复杂。本设计从家庭内部出发,通过对不同家庭角色的采访来探知其对“二孩”的态度,考量其作为“个人”的身份与家庭身份之间的博弈。在不同家庭关系的冲突中,展现二胎家庭的真正生态,由此折射出家庭生育决策背后复杂的社会因素。
车志远[8](2020)在《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工人”是一个复数概念,其本身包含着中国经济社会构建与转型的特定指向:一类是东南沿海等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产生的“新工人”,一类是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老工业基地转型下的“老工人”。20世纪90年代,几千万的国企“老工人”下岗和数以亿计的“新工人”进城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他们始终都内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多年来,文学研究者们往往用“底层文学”“打工文学”“农民工文学”等词语来命名“新工人”题材的文学创作,但这种称谓却失去了与“老工人”对照中应有的历史意识,消解了为“新工人”争取劳工权益、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待遇等方面的文化政治意味。如何通过文学实践来表现“新工人”的真实诉求、建构新型的社会文化、想象一个更加平等与公平的未来是本文的切入点和主题。无论是老工人,还是新工人,他们都始终内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以一种历史意识来追溯梳理“新工人”的“前生今世”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有“方法论”意义。一方面要从“启蒙话语”“革命话语”“底层话语”三个视角来发现这一群体是如何纳入“政治规划”与“文学想象”的,另一方面,更要看到这些复杂的形象是如何被呈现的。如果我们要从整体上观察新世纪文学,那么,曹征路《那儿》的发表及其讨论所带来的知识界和整个社会关注对象的转变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标志性事件。从《那儿》到《问苍茫》勾连出“底层话语”与“左翼话语”,并以反思“纯文学”,恢复了“文学”与“现实”的关联,文学由“怎么写”转变为“写什么”与“为谁写”和“谁来写”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新世纪“新工人”书写逐渐成为一个重要写作趋向。在《那儿》之后,讲述“新工人”已经由“应不应该讲述”向“如何讲述新工人”转向。在讲述方式上,以人道主义情怀和社会批判为己任的现实主义重新介入转型期社会语境之中,现实主义成为讲述“新工人”的重要方式;在讲述主体上,一方面是从“代言者”以观看“他人”之痛方式聚焦“新工人”,另一方面文学创作主体不断下移,“新工人”也开始表达自身;在讲述空间上,讲述“新工人”离不开城乡关系书写,城与乡不仅是作为有关“新工人”空间想象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另外本论文选取了“新工人”诗歌、“新工人”非虚构写作以及“新工人”影像表达作为切入点,来进一步探求其艺术形式的意义、局限及可能性,以期为新世纪文学增添新的文化想象与表现形式,最后我们既要能看到其意义和价值,也要看到其限度和可能,以期“新工人”书写能够为新世纪文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的基点。“新工人”书写不只是特定群体的文学形态,而是一种更具代表性的、回应现代危机的文学表达。对“新工人”的建构与想象既是一个尖锐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有关“人的可能性问题”。在搜集整理分析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本文结合社会历史现状探索使用了文化研究等方法,并在行文中有所归纳。
陈丽伟[9](2019)在《天津爱情》文中指出楔子"张硕,要还认我这个姑,就赶紧去和梦津扯了结婚证。这都什么事儿?一起过了十来年,就不结婚,你让乡亲们知道了,不被骂死?""我的亲姑!哪是我不结?每当我要结婚,他那儿准出幺蛾子,让这婚结不成!""哪那么多幺蛾子?要不是看着他长大,心里有底数,我怎会撮合你们俩。跟人家睡了十来年不结婚,让别人知道谁还要你?""十来年怎么了?您别那么传统,有人一辈子谈恋爱不结婚呢,这都什么年代了!"
张运涛[10](2019)在《四十七个深圳》文中研究说明80年代出门枣花很白,衬得血管的青色格外耀眼。吃罢晚饭出来,她会换上一条皱巴巴的裙子,料子不好,上面还印着大朵大朵的牡丹。但她露出来的小腿,像藏了几千年的白瓷,让人不敢多看。姊妹五个,没有兄弟。也许就因为这个,枣花格外早熟,多大了还喜欢过家家的游戏。她当妈妈,经常摸男孩儿们的头或脸,莫名其妙地抱紧他们,亲他们……无论是责骂还是亲热,动作都很夸张,明显带着表演的成分。有一次,她还让一个男孩子趴在她身上。冬天是农村最无聊的季节,枣花偶尔会叫一
二、妹妹在深圳长大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妹妹在深圳长大了(论文提纲范文)
(1)金枝(论文提纲范文)
上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下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2)黄河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3)我和我的命(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4)新时期我国大学生语言态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与选题意义 |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5 语言态度研究综述 |
1.5.1 语言态度研究的核心概念 |
1.5.2 国外语言态度研究 |
1.5.3 国内语言态度研究 |
1.6 研究方法 |
1.6.1 研究对象 |
1.6.2 研究工具 |
1.6.3 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
1.7 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大学生的方言态度 |
2.1 方言态度研究结果 |
2.2 方言态度的三个维度相关性分析 |
2.3 方言态度与社会变项分析 |
2.3.1 个体 |
2.3.2 家庭 |
2.4 方言态度与语言变项分析 |
2.4.1 语言能力 |
2.4.2 语言使用频率 |
2.5 研究结果讨论 |
2.5.1 身份认同、语言意识与方言态度 |
2.5.2 社会变项与方言态度 |
2.5.3 语言变项与方言态度 |
2.6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大学生的普通话语言态度 |
3.1 普通话语言态度研究结果 |
3.2 普通话语言态度的三个维度相关性分析 |
3.3 普通话语言态度与社会变项分析 |
3.3.1 个体 |
3.3.2 家庭 |
3.4 普通话语言态度与语言变项分析 |
3.4.1 语言能力 |
3.4.2 语言使用频率 |
3.5 研究结果讨论 |
3.5.1 普通话与方言语言态度的差异及其动因 |
3.5.2 社会变项与普通话语言态度 |
3.5.3 语言变项与普通话语言态度 |
3.6 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大学生的英语语言态度 |
4.1 英语语言态度的研究结果 |
4.2 英语语言态度在三个维度相关性分析 |
4.3 英语语言态度与社会变项分析 |
4.3.1 个体 |
4.3.2 家庭 |
4.4 英语语言态度与语言变项分析 |
4.4.1 语言能力 |
4.4.2 语言使用频率 |
4.5 英语态度与方言态度、普通话态度相关性分析 |
4.6 研究结果讨论 |
4.6.1 英语、普通话与方言语言态度差异及其动因 |
4.6.2 社会变项与英语语言态度 |
4.6.3 语言变项与英语语言态度 |
4.6.4 方言、普通话及英语语言态度间的联系和影响 |
4.7 小结 |
第五章 语言态度的形成机制 |
5.1 影响语言态度的主要因素 |
5.1.1 社会因素 |
5.1.2 认知因素 |
5.1.3 语言因素 |
5.1.4 研究结果讨论 |
5.2 语言态度的形成机制 |
5.3 “社会化认知”模型对语言态度本质特征的阐释 |
5.3.1 语言态度的动态建构特征 |
5.3.2 语言态度的认知心理特征 |
5.3.3 语言态度的内潜性特征 |
5.4 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态度:个案研究 |
6.1 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态度研究综述 |
6.2 研究方法 |
6.2.1 研究对象 |
6.2.2 语料收集、整理和分析 |
6.3 研究结果 |
6.3.1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态度 |
6.3.2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态度影响因素 |
6.4 分析与讨论 |
6.5 结语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果 |
7.1.1 我国大学生方言、普通话、外语(英语)语言态度 |
7.1.2 影响我国大学生语言态度的主要因素 |
7.1.3 语言态度形成机制 |
7.2 研究启示 |
7.2.1 关注家庭语言传承,提高全民语言意识 |
7.2.2 发挥媒体宣传引导作用 |
7.2.3 正确认识英语“国际通用语”的语言价值 |
7.2.4 在公共领域推广多种语言服务,提升语言活力 |
7.3 研究结果的意义与贡献 |
7.3.1 理论意义 |
7.3.2 学术意义 |
7.3.3 现实意义 |
7.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7.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哦,五妹(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6)黄河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7)何以生育 ——全面二孩下的家庭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生育行为的转变:从约定俗成到自主选择 |
1.1 从前:生育只为传宗接代 |
1.2 现在:政策变化催生现代生育观念 |
二、何以生育:“全面二孩”下的家庭抉择 |
2.1 一胎家庭:不生,是规避风险的选择 |
2.1.1 生育目标转变:男孩迷信的弱化 |
2.1.2 生育话语权转移:生与不生,自己说了算 |
2.1.3 育儿方针改变:质量比数量重要 |
2.2 二胎家庭:美好的家庭理想与琐碎的育儿现实 |
2.2.1 政策开放成全“儿女双全”的家庭理想 |
2.2.2 双重教育压力冲击家庭经济 |
2.2.3 育儿观念的冲突:老人带娃矛盾重重 |
2.2.4 养老还是养儿:老一辈有新追求 |
2.2.5 新型家庭关系:两个孩子如何平衡 |
2.2.6 个人选择难:成为更好的自己或是更好的母亲 |
三、记者手记 |
3.1 主干家庭的消解与核心家庭的崛起 |
3.2 必须面对的经济问题 |
3.3 生或不生,选择与问题并存 |
3.4 总结与反思 |
四、参考文献 |
五、附录 |
(8)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新工人”:概念界定、建构与想象 |
(一)概念的界定:谁是“新工人”? |
(二)“新工人”文学的建构与想象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
(一)国内研究状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三、选题依据、写作路线与方法 |
(一)选题依据 |
(二)写作路线与方法 |
注释 |
第一章 历史与现实:“新工人”的“前生今世” |
一、有关“新工人”的“发现”与诸种“话语”构建 |
(一)启蒙话语:“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 |
(二)革命话语:“左翼文学”与“人民文学” |
(三)底层话语:“新左翼”文学与“新人民性”文学 |
二、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乡下人”进城 |
(一)现代性危机与“乡下人”进城叙事 |
(二)“生产性城市”与“招工进城” |
(三)“现代化想象”与“乡下人”进城叙事 |
三、当代文学史中“工人”的书写 |
(一)英雄的创业者与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叙事 |
(二)“改革者”遭遇“现实冲击”的工人书写 |
(三)“无名的底层”与“看不见的主体” |
注释 |
第二章 发现与转向:《那儿》的讨论与新世纪文学书写新变 |
一、现实背景:《那儿》与转型期中国社会 |
二、作为“事件”的文学——有关《那儿》讨论以及知识界转变 |
三、作为方法的《那儿》:社会转型期文学的位置 |
四、从《那儿》到《问苍茫》:阶级想象、新左翼话语实践与反思 |
注释 |
第三章 表述与再现:我们如何讲述“新工人”? |
一、“新工人”书写与作为方法的现实主义 |
(一)从“落地”到“生根”——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正反合” |
(二)“主义”之后“新工人”现实书写的“返场” |
(三)困境与可能:“新工人”书写如何现实主义? |
二、从代言到立言:我们如何讲述“新工人”? |
(一)观看“他者”之痛——代言者如何讲述“新工人” |
(二)反观自身之维——“新工人”如何表达自身? |
三、城乡书写与“新工人”空间想象 |
(一)城市“他者”的生存苦难 |
(二)身份认同危机与精神漂泊 |
(三)另类想象与返乡叙事的可能 |
注释 |
第四章 形式与类型:“新工人”诗歌、非虚构与影像表达 |
一、“新工人诗歌”与新世纪诗学的新趋向 |
(一)诗歌风景——作为问题与方法的“新工人诗歌” |
(二)美学原则——“新工人”何以“诗歌”? |
(三)文化反思——以“我的诗篇”为例 |
二、“新工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与局限 |
(一)何以“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 |
(二)何是“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出场与生成 |
(三)如何“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叙事策略 |
(四)反思“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局限及新的可能 |
三、影像如何表达转型期的“新工人”与“老工人”形象? |
(一)“静物”与“流动”——厂区“空间”叙事 |
(二)“间离”与“互文”——工厂经验的“时间”书写 |
(三)“断裂”与“融合”——如何看待“老工人”与“新工人”? |
注释 |
结语:反思与重构:“新工人”书写的意义、困境与可能 |
一、“新工人”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
(一)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 |
(二)理论意义与文学意义 |
二、“新工人”书写的困境与可能 |
(一)题材热与“类型化”写作困境 |
(二)苦难叙事与“现实感”缺乏 |
(三)理论建设不足与批评话语窘困 |
(四)重构一种新的文学——“新工人”文学建构的可能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天津爱情(论文提纲范文)
楔子 |
古董爷爷 |
英子姑姑 |
张硕 |
英子姑姑 |
苟财爹 |
苟财 |
霍疆 |
苟财 |
梦津 |
第一章 |
梦津 |
霍疆 |
梦津 |
白荷 |
李东 |
梦津 |
张硕 |
梦津 |
霍疆 |
苟财 |
张硕 |
李东 |
霍疆 |
苟财 |
白荷 |
李东 |
苟财 |
李东 |
梦津 |
白荷 |
霍疆 |
白荷 |
霍疆 |
苟财 |
梦津 |
霍疆 |
第二章 |
梦津 |
苟财 |
梦津 |
李东 |
张硕 |
李东 |
魏凌 |
霍疆 |
梦津 |
魏凌 |
苟财 |
英子姑姑 |
苟财 |
李东 |
苟财 |
李东 |
梦津 |
张硕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第三章 |
张硕 |
洪柳 |
梦津 |
张硕 |
梦津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苟财 |
李东 |
霍疆 |
苟财 |
李东 |
洪柳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苟财 |
张硕 |
霍疆 |
洪柳 |
霍疆 |
梦津 |
张硕 |
第四章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梦津 |
许湘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英子姑姑 |
苟财 |
霍疆 |
张硕 |
第五章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第六章 |
李东 |
霍疆 |
步春涛 |
苟财 |
梦津 |
张硕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苟财 |
霍疆 |
苟财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苟财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第七章 |
梦津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梦津 |
张硕 |
苟财 |
梦津 |
张硕 |
梦津 |
张硕 |
梦津 |
第八章 |
张硕 |
霍疆 |
苟财 |
张硕 |
梦津 |
张硕 |
苟财 |
梦津 |
梦津 |
张硕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梦津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第九章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梦津 |
英子姑姑 |
霍疆 |
苟财 |
霍疆 |
英子姑姑 |
王小花 |
霍疆 |
英子姑姑 |
王小花 |
苟财 |
王小花 |
苟财 |
尾声 |
霍疆 |
梦津 |
苟财 |
梦津 |
霍疆 |
苟财 |
梦津 |
(10)四十七个深圳(论文提纲范文)
80年代 |
出门 |
木棉花开 |
盼长金 |
橘子园 |
良家妇女 |
听烟花 |
年龄 |
那时候的我还不是我 |
90年代 |
都是钱闹的 |
未来的幻想 |
死得其所 |
扎根 |
小能人 |
一个崭新的世界 |
任务 |
罗锅腰 |
上门女婿 |
天命 |
吉他 |
大不了两百块钱不要了 |
看烟花 |
位置 |
人生就是一场赌局 |
习惯了委屈自己 |
差距 |
一路向南 |
深圳西站 |
女汉子 |
奖赏 |
身心灵 |
疯女孩儿 |
孺子牛 |
人生能有几次奥运会 |
唱不完的歌 |
有智吃智 |
创业 |
四、妹妹在深圳长大了(论文参考文献)
- [1]金枝[J]. 邵丽.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2)
- [2]黄河故事[J]. 邵丽. 莽原, 2021(02)
- [3]我和我的命[J]. 梁晓声. 当代, 2021(01)
- [4]新时期我国大学生语言态度研究[D]. 董晓宇. 吉林大学, 2020(01)
- [5]哦,五妹[J]. 刘建燃. 泉州文学, 2020(07)
- [6]黄河故事[J]. 邵丽.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20(07)
- [7]何以生育 ——全面二孩下的家庭抉择[D]. 尹双红. 浙江大学, 2020(02)
- [8]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D]. 车志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2)
- [9]天津爱情[J]. 陈丽伟. 时代报告(奔流), 2019(12)
- [10]四十七个深圳[J]. 张运涛. 啄木鸟,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