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即气论文-张峻峰

太虚即气论文-张峻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太虚即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太虚即气,气论哲学,生生,变化气质

太虚即气论文文献综述

张峻峰[1](2019)在《张载的“太虚即气”观及其对气论哲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载哲学思想的目的就是立天人之大本。对张载虚气思想的理解,关键还在于对张载本然思想的理解。这种本体思想周而复始,流行不殆,推行变化,生生不息。张载的本体思想中也具有这种流动性,无论是“气”还是“太虚”,都具有“生生不息”的特点,同时兼具超越性。随着西方哲学思想传入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冲击。学者多以本体论和宇宙论来解释张载的太虚即气命题,与此同时,对太虚即气中即字的解释为是还是不即不离,各持一端自然纷争不断。争论的同时也不难看出,张载思想是本体论和宇宙论并重,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儒学历来的文化传统与气论的发展完善共同促成的。本文首先简述了张载的生平以及“太虚即气”思想诞生的理论背景,并从其基本特性与价值意蕴两个方面入手,考察了“太虚即气”的思想内涵,分析和总结了“太虚即气”在近代之前和近代之后的研究与发展向度,最后尝试以一种“生生”的气学观来回应近代以来“张载哲学以何为本?”这一激辩问题。汉唐时期,随着佛老二学的兴起,其出世的理论追求使得世人脱离现世的世俗牵绊,使得世人们追求超脱,隐世、避世的态度,靡然成风。天下靡然同风。此时的儒学地位受到挑战,使得其从“罢戳百家”最后沦为“学绝道丧”,在本体层面上重新建构儒学便显得尤为重要。张载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继承了《周易》与阴阳、天地之“生生”的思想,建立起一个本体论与宇宙论相互关联的、变化不止、大化流行的气论哲学。他提出了重要的哲学命题——“太虚即气”以回应佛、老。在张载哲学中,“太虚”存在着叁个特性:空间实在性、完备的价值性、本体论与宇宙论合一性。而“气”与运动与时空,是一体不分的存在,“气兼有无”“气则有异”“气有阴阳”,其基本特性中也蕴含了价值品性与成圣的修养工夫,“太虚之气”不仅是人性价值的源泉,也是人们“至诚”“至善”“至圣”的价值蓝本。在近代前,“太虚”与“气”的关系一直受到关注,“气”的发展本身先后经历了本体化向度、实有化向度以及科学化向度的转化,使“气”逐渐成为中国哲学中最基本、含摄最广的哲学范畴。近代以后,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涌入,各学者们开始结合西学来审视张载哲学中的“太虚”与“气”,这使得在追问张载哲学何者为“本”时,按照对“太虚即气”中“即”字的理解分为叁个学术阵营:(一)“是”系学派;(二)“即”系学派;(叁)“即是”系学派。对其不同的理解也暗含着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的不同态度与界定。对张载的哲学思想做整体性的思考把握,从而发现学者们争论张载何者为本的根源在哪。如何把握太虚之气也无所谓过时不过时,仅是世界观(时空观或宇宙观)不同而已,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以一种具有中国特性的气论哲学来面向世界哲学,所以亟需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和哲学视野来审视气论哲学研究。中国哲学讲求世界本就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整体、和谐一体的存在。由此,我们呼唤一种以“生生”为核心的气学观,太虚与气的关系本身也是一个生生变化的过程。把张载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并重的思想,放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进行讨论,所突出的并不是“太虚”或“气”作为本体的重要性和独立性,而是本体独立性与本体创生性相合的气学观。(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9-05-30)

赵馥洁[2](2019)在《关学智慧:从“太虚即气”的本体思想到“民胞物与”的终极关怀》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载创立的关学不但培育了“立心立命”的使命意识、“勇于造道”的创新精神、“崇礼贵德”的学术主旨、“经世致用”的求实作风、“崇尚节操”的人格追求和“博取兼容”的治学态度等优秀的人文精神,而且创建了深湛的哲学智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宝库,至今仍值得我们汲取(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5-13)

陈赟[3](2019)在《从“太虚即气”到“乾坤父母”:张载本体论思想的结构——以船山《张子正蒙注》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学者往往以"太虚即气"作为最能体现张载《正蒙》形上学性格的典范论述,而张载哲学中的本体被固化为太虚,气本论与太虚神体论等等都是对太虚本体的解释。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正蒙》确立的并非静态的实体化本体,而是动态的从太虚到乾坤(天地)的本体论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太虚之天乃是"清虚一大"之天,作为理气浑沦未分者,它意味着张载本体论结构上的"一";乾元之天才是生物之天,而且,它与坤元之地共同构成本体论结构中的"两",天地交合而后气化得以可能。"太虚—乾坤"的本体论结构根植于《周易》的"太极—两仪"思想模式。明白了这个结构,才能理解《正蒙》以太虚始,而最终归于"乾坤父母";人之应该礼敬的并不是气,也不是太虚,而是天地之德,即乾坤。而人对太虚的礼敬只能通过礼敬天地之德(乾坤)的方式来间接达成,而礼敬乾坤具体落实到对气化世界的承担。(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张岩[4](2018)在《浅析张载“太虚即气”的气本论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载的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思想界具有较大的影响。他指出"虚能生气"是割裂体用关系,这是老氏"有生于无"思想的认识论根源。"有"和"无"只不过是"气"的聚与散。"太虚即气"哲学命题的问世,宣告中国古典气论达到了它的高峰阶段。(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8年09期)

陈力祥,王志华[5](2016)在《王船山对张载“太虚即气”本体论议题的承续与开新》一文中研究指出王船山以张载为宗师,"希横渠之正学",其哲学思想是张载哲学思想的延续与价值开新。以"太虚即气"为议题,由张载之"太虚即气"到船山之"太虚一实",由张载之"气化"到船山"气之化也",彰显出船山哲学本体论对张载哲学本体论的承续。由船山气之化的差异性导致宇宙万物的层级性,彰显出船山对张载之超越。(本文来源于《唐都学刊》期刊2016年04期)

刘俐伶[6](2016)在《张载“太虚即气”命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时期的张载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山者之一,同时也是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其哲学主要以“气学”为特色,“太虚即气”的命题是反映其“气学”特色的核心命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此命题是理解张载整个哲学思想的关键所在;其次,此命题解决了当时宋儒抗击佛老的难题;再次,此命题为完善儒家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思路。本文从“象”与“神”两个范畴入手,讨论了“象”与“气”、“神”与“太虚”两对范畴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气”的结构与“象”类似,为朝向“外”的结构;“太虚”的结构与“神”类似,为朝向“内”的结构。由此可得:一、“太虚即气”属于“表里结构”;二、“太虚”与“气”为一物,“太虚即气”的“即”取“是”的意思。关于这一命题背后的意义,牟宗叁先生在研究张载哲学时首次提出了“体用圆融”之义,认为“太虚”为“体”、“气”为“用”。本文与牟先生的观点稍有不同,区别在于:牟先生把“太虚”与“气”理解为“前后相即”的关系,并且“太虚”的地位高于“气”,因此二者不相等同;本文则认为二者应为一物,否则有“体用”分离之疑。本文在吸取牟先生“体用观”的前提下,结合“太虚”与“气”的“表里结构”关系,提出表里结构下的“体用不二”,以此来弥补牟先生观点中的不足。最后,本文还进一步指出“体用不二”之义在张载哲学中的意义,即性理、教化礼仪、振兴儒学这叁方面。(本文来源于《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期刊2016-05-01)

米文科[7](2010)在《王船山对张载“太虚即气”的诠释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王船山在《张子正蒙注》中明确指出,"太虚即气"即是指太虚就是气,而非气之外的另一个存在。但太虚之气并非只是一实然的物质之气,而是理气充凝、理气浑然为一的,故可以为道德实践活动的形上本体。船山的这种诠释即不同于牟宗叁讲的"太虚神体",也不同于现在一般意义上的"气本论"。船山并以"太虚即气"来驳斥佛老之虚无以及修正朱子理气二分的观点,以贞定和保存孔孟以来的儒家传统历史文化。(本文来源于《船山学刊》期刊2010年02期)

邸利平[8](2009)在《牟宗叁对张载“太虚即气”的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理解张载"太虚即气"命题的涵义,自北宋以来就聚讼不已。当代学者牟宗叁相当独特地提出"太虚神体"一说,认为"太虚"不是指气,而是内在于气的超越性本体;由此而言的宇宙论不能定性为"唯气论"的自然哲学,而是在"道德的形上学"观照之下的"本体宇宙论"。牟宗叁对"太虚即气"的诠释不仅提出了重新理解张载哲学性质的必要,同时也启发我们寻找解读传统智慧的别种可能。(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刘宗贤[9](2007)在《张载:从太虚即气到万物一体》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刻苦励学志道精思的儒者周敦颐、张载都属北宋五子。周敦颐被推为理学开山,张载也被朱熹及其以后的理学家们尊为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张载对理学的贡献,主要在于根据《周易》及其中国古代传统的唯物论思想,推演出一个以气为本的宇宙论。他使得哲学上关于世界本原的有无、天人, 以及体用等问题,都从实实在在的存有"一气"的描述上得到了解答,从而有力地抵制和批(本文来源于《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7-10-01)

管春花[10](2006)在《张载“太虚即气”哲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载“太虚即气”哲学思想的提出弥补了古典元气说形而上学不发达的缺陷,确立了他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动非自外”的内因观;“一物两体”的矛盾观等内含朴素辩证法光辉思想的提出更是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本文来源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太虚即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张载创立的关学不但培育了“立心立命”的使命意识、“勇于造道”的创新精神、“崇礼贵德”的学术主旨、“经世致用”的求实作风、“崇尚节操”的人格追求和“博取兼容”的治学态度等优秀的人文精神,而且创建了深湛的哲学智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宝库,至今仍值得我们汲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太虚即气论文参考文献

[1].张峻峰.张载的“太虚即气”观及其对气论哲学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9

[2].赵馥洁.关学智慧:从“太虚即气”的本体思想到“民胞物与”的终极关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3].陈赟.从“太虚即气”到“乾坤父母”:张载本体论思想的结构——以船山《张子正蒙注》为中心[J].南京社会科学.2019

[4].张岩.浅析张载“太虚即气”的气本论思想[J].农家参谋.2018

[5].陈力祥,王志华.王船山对张载“太虚即气”本体论议题的承续与开新[J].唐都学刊.2016

[6].刘俐伶.张载“太虚即气”命题探析[D].中共北京市委党校.2016

[7].米文科.王船山对张载“太虚即气”的诠释及其意义[J].船山学刊.2010

[8].邸利平.牟宗叁对张载“太虚即气”的诠释[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9].刘宗贤.张载:从太虚即气到万物一体[C].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10].管春花.张载“太虚即气”哲学思想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标签:;  ;  ;  ;  

太虚即气论文-张峻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