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再障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膏方,动物模型,Treg和Th17
再障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儒[1](2019)在《再障膏方在再障动物模型中对Treg/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增生低下及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现AA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免疫异常在病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Treg和Th17细胞失调所造成的免疫紊乱被认为是AA发病的关键。现代医学对AA的治疗,如移植、免疫抑制疗法、支持疗法,均有局限和不足。中医学在长期探讨中,对AA有独特的认识,再障膏方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血液科苏伟主任的经验方,在临床运用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疗效,前期研究发现该方能有效改善AA的免疫异常状态,但其是否改善AA中Treg/Th17失衡状态,从而达到免疫调节作用,仍需进一步探索。探索AA的发病机制是寻求该病良好治疗方法的基础,对再障膏方作用机制的探索能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持,为日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思路。研究目的:通过建立良好稳定的AA动物模型,对比AA小鼠予以药物治疗后一般状况及外周血象情况,探索再障膏方对AA疗效,并通过观察各治疗小组外周血中Treg和Th17表达水平及脾脏形态结构,探索再障膏方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叁组后,一组予以白消安18mg/kg灌胃和IFN-γ 7500U腹腔注射(连续10天),一组以白消安36mg/kg灌胃(连续5天),一组以白消安36mg/kg灌胃(连续7天),比较给药期间及给药后10天内各组生活质量和外周血象变化,并联合骨髓形态学判断造模成功与否,对比选择较为良好的造模方法。2.将成功的AA小鼠模型予以再障膏方、CsA及两药合用叁种不同治疗方式,连续给药10天后,通过对比AA小鼠治疗后一般状态、外周血细胞等方面的变化,探索叁种治疗方式对AA的疗效,并比较叁种之间的差异。观察模型组及各治疗小组小鼠外周血中Treg和Th17细胞表达水平及脾脏指数、脾脏形态结构,分析AA免疫功能及Treg和Th17细胞的变化,探索再障膏方是否通过改善Treg和Th17细胞失衡状态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研究结果:1.叁种造模方式中(1)白消安18mg/kg灌胃和IFN-γ7500U腹腔注射(连续10天)方法在造模给药10天后并不能形成有效的AA模型;(2)白消安36mg/kg灌胃(连续5天)方法在造模给药后第5天即可形成较为稳定的AA模型,并能一直维持在到造模给药后第10天;(3)白消安36mg/kg灌胃(连续7天)方法在造模给药后第5天可形成AA模型,但成模后小鼠死亡率较高,模型稳定性不足。2.再障膏方、CsA及两药合用叁种不同治疗AA方式中(1)叁种疗法均能有效恢复小鼠机体的一般状况,且叁者之间均无明显差别;(2)叁种疗法对AA小鼠外周血细胞有不同影响,两药合用后外周血象中WBC、RBC、HGB、PLT均有较好恢复,单用CsA仅在RBC、PLT指标上较为突出,单用再障膏方仅对PLT恢复较明显;(3)中西医联合治疗AA小鼠相较单用中药在WBC、PLT疗效更好,同时相较单用西药PLT提升更明显;(4)改善AA小鼠外周血象WBC、RBC、HGB、PLT指标方面,单用再障膏方与单用CsA效果无区别;(5)白消安36mg/kg灌胃(连续5天)的造模方式所形成的AA模型中Treg细胞比例降低,Th17细胞升高,两种细胞变化情况与文献报道相符合;(6)再障膏方联合CsA对Treg细胞及Treg/Th17比值的调节作用明显,但两种方法单独使用效果并不显着;(7)叁种治疗方法对AA模型小鼠脾脏形态学均有所改善,但两药合用最为明显,单用CsA次之,再障膏方功能最弱。研究结论:用白消安36mg/kg/天(连续给药5天)形成的BALB/c小鼠AA模型,行药物干预10天后,在改善模型的一般情况和外周血象方面,再障膏方与CsA联合使用比两者单独应用疗效更佳,且两者单独应用之间差别不大;此外再障膏方联合CsA还能有效提升AA小鼠中Treg细胞比例和Treg/Th17比值,提示两药合用能通过改善Treg和Th17失衡状态对AA小鼠产生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陈蓓蕾[2](2016)在《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对再障模型大鼠T-bet、IFN-γ、GATA-3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干预AA大鼠脾脏中转录因子T-bet、GATA-3蛋白和造血负调控因子IFN-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三者之间的联系,探讨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对于AA模型大鼠免疫系统的影响,为AA临床治疗的理论研究提供实验依据,为AA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及方法。方法:采用苯与环磷酰胺联合诱导建立AA大鼠模型。72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组为:空白组12只,造模组60只。造模组按照1.5mL/kg体重皮下注射苯,隔日一次,共注射7周;在第36、37、38、39、40天按照25mg/kg体重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每日一次。造模完成2周后,将造模组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司坦唑醇组、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小、中、大剂量组,每组各12只。按司坦唑醇组2.8mg/kg、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小剂量组0.35g/kg、中剂量组0.7g/kg和大剂量组1.4g/kg灌胃给药,灌胃体积为1ml/l00g体重,每日一次;模型组和空白组的大鼠均给予等量的去离子水灌胃,用药4周。在无菌条件下,摘取大鼠的脾脏,Western-blot检测各组大鼠脾脏中IFN-γ、T-bet、GATA-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对AA大鼠脾脏中转录因子T-bet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空白组与模型组的大鼠脾脏中均存在T-bet蛋白的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T-bet蛋白表达水平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司坦唑醇组及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大、中、小剂量组T-bet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司坦唑醇组相比,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大剂量组的T-bet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左归补髓生血颗粒中、小剂量组的T-bet蛋白表达水平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大剂量组相比,左归补髓生血颗粒中、小剂量组的T-bet蛋白表达水平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左归补髓生血颗粒中剂量组相比,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小剂量组的T-bet蛋白表达呈升高趋势,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01)。2.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对AA大鼠脾脏中转录因子GATA-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空白组与模型组的大鼠脾脏中均存在GATA-3蛋白的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大鼠脾脏中GATA-3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司坦唑醇组及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大、中、小剂量组GATA-3蛋白表达均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司坦唑醇组比较,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大、中、小剂量组的GATA-3蛋白有降低趋势,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01);与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大剂量组相比,左归补髓生血颗粒中、小剂量组的GATA-3蛋白表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左归补髓生血颗粒中剂量组相比,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小剂量组的GATA-3蛋白表达有下降趋势,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01)。3.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对AA大鼠脾脏中细胞因子IFN-γ表达的影响:空白组与模型组的大鼠脾脏中均存在IFN-γ的表达,相比于空白组,模型组IFN-γ表达水平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相比于模型组,司坦唑醇组及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大、中、小剂量组IFN-γ表达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司坦唑醇组比,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大剂量组的IFN-γ蛋白表达呈增高趋势,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01),左归补髓生血颗粒中、小剂量组的IFN-γ蛋白表达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大剂量组相比,左归补髓生血颗粒中、小剂量组的IFN-γ表达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左归补髓生血颗粒中剂量组相比,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小剂量组的IFN-γ表达有增高趋势,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可以改善AA大鼠的造血功能,调节AA大鼠的免疫紊乱,延缓大鼠AA病情的进展,可能是通过调控IFN-γ、T-bet、GATA-3的表达水平来实现的。(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5-01)
李敬东[3](2015)在《肝细胞生长因子修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再障模型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常见的骨髓衰竭症,其病因多样、发病机理复杂。造血微环境缺陷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的机制之一。尤其是骨髓基质细胞之一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缺陷很可能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的重要环节之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除雄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外,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但供体细胞来源的不足和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阻碍这种技术开展的重要障碍。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的特点为该类细胞共有的自我更新、复制能力以及多向分化潜能,可进一步分化为造血细胞,并且可以支持造血、调节免疫功能,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低的免疫原性和可移植性,正在逐步成为细胞治疗的重要种子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共移植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植入、减少GVHD的发生。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作为一种细胞因子具有促进细胞生长作用,同时对血管生成、细胞分裂等均有影响,还可以对造血干、祖细胞向造血部位(骨髓)迁移起着促进和诱导的作用。表达HGF的相关基因可以通过腺病毒等载体转染入间充质干细胞内,使间充质干细胞表达HGF增多,多数的研究表明HGF基因的修饰对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细胞修复、调节免疫等方面功能有增强的作用。但HGF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对造血功能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却比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我院前期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UMSC)对再障模型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HGF和间充质干细胞在对再障模型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上是否有协同作用,HGF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系的构建和其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治疗中的潜在的价值。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接受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外周血干细胞共移植病例6例,其中SAAⅠ型2例,SAAⅡ型4例,移植前均接受环孢菌素(CSA)及雄性激素治疗并不同数量输血,供者均为HLA配型6/6全相合同胞,其中男性供者4例,女性供者2例,血型不合1例。预处理方案为经典“环磷酰胺+ATG”的基础上加氟达拉滨;短疗程氨甲蝶呤(MTX)加环孢菌素预防GVHD;患者住无菌的移植病房;注意加强支持治疗。0天输注外周血干细胞CD34+细胞4.18(2.75-6.46)×106/kg(患者)输注造血干细胞前4小时输注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2.71(2.4-3.0)×1010个。观察预处理方案不良反应,输注造血干细胞过及间充质干细胞过程是否是顺利;造血功能恢复时间的观察;GVHD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以及供者干细胞植入情况。第二部分:我们通过贴壁培养法,获得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UMSC),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抗原标志、通过诱导成神经细胞分化和成脂肪分化来鉴定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应用携带HGF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HGF)转染间充质干细胞,MOI为150 pfu/细胞,转染时间48小时。应用免疫标记法(Western blot)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转染后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GF的表达。同时通过流式细胞仪对表面标志进行相应的检测,应用成神经细胞和成脂肪分化过程来检测Ad-HGF转染对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第叁部分:我们将24只BABL/C小鼠分为实验对照组、h UMSC组、Ad-HGF修饰MSC组,应用6MV的X线均匀照射各组小鼠,照射后第2、4、6天,给每只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50mg/kg、氯霉素62.5mg/kg。造模后第8天MSC组经小鼠尾静脉给h UMSC悬液注射含细胞数5×107个、Ad-HGF修饰MSC组经小鼠尾静脉注射Ad-HGF修饰的MSC悬液0.2ml含细胞数5×107个,并于注射后第2天应用ELISA法检测模型小鼠外周血中HGF的含量。实验对照组等量注射生理盐水。造模后每天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同时测量体重等指标。造模后第8天取血观察叁组血常规变化、同时取骨髓行骨髓涂片、骨髓活检的检查;濒死小鼠及死亡小鼠解剖观察;观察造模后第21天血常规,评价小鼠再障模型的稳定性及3组小鼠造血功能变化及恢复的程度。叁组数据对比采用统计学T检验方法。结果第一部分:6例患者均顺利植入,3个月时评价均为100%供者型,白细胞中位恢复时间12d,血小板中位恢复时间16d。移植过程顺利,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输注过程中患者无不良反应,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第二部分:我们通过贴壁培养法获得的获得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呈贴壁生长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表型特征分析显示细胞为非造血细胞群,转化试验证明细胞具有体外成神经细胞和成脂肪能力,说明获得的细胞符合MSC的特性。我们应用携带HGF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HGF)转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检测其表面标志及分化能力均不受影响。通免疫印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的转染后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的较未转染组HGF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第叁部分:3组试验小鼠应用X线及化学药物造模,在造模后发现小鼠活动减少,摄食减少、体重下降,试验对照组1例死亡。造模后第8天,血常规检测发现,注射间充质干细胞2组小鼠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下降均较实验对照组轻,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d-HGF转染MSC组较MSC组上述指标高,但无统计学差别。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检均见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细胞增多现象。但Ad-HGF转染MSC组及MSC组病理变化较实验组轻。观察至21天各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量均处于低水平,但MSC组和Ad-HGF修饰MSC组恢复较好。结论第一部分: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外周血干细胞共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安全无相关不良反应,造血恢复良好,急性GVHD发生率低。第二部分:贴壁培养方法获得的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经检验符合MSC的各项特征;携带HGF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HGF)转染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的各种标志的表达、转化成其他细胞的功能等特征不受影响。第叁部分:X线及环磷酰胺、氯霉素联合构建小鼠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符合临床再障特点,血常规及骨髓变化符合典型再障表现。实验动物死亡率低。模型稳定持久。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及Ad-HGF修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再障模型小鼠的造血功能均有保护作用,修饰后的间充质干细胞此保护作用略强,提示HGF与间充质干细胞对再障模型小鼠造血功能可能有协同作用,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5-09-01)
张健[4](2015)在《瘦素及其受体在再障小鼠模型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表面瘦素及其受体在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建立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分别于建模第0,3,6,9,12,15,18天检测血常规,CD4+T、CD8+T细胞亚群比例,IL-2、IFN-γ、IL-4、IL-5等指标变化,行骨髓活检病理学检查,判断模型成功与否。造模后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瘦素及其可溶性瘦素受体、免疫组化法检测骨髓瘦素受体、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骨髓MSC表面瘦素、瘦素受体和骨髓成脂成骨基因变化。对血清瘦素和瘦素受体与免疫指标、血象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骨髓MSC表面瘦素及其受体与成脂成骨基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小鼠造模后外周血叁系迅速降低;IL-2、IFN-γ水平逐渐升高,IL-4、IL-5、CD4+T/CD8+T比值逐渐下降。骨髓活组织检查示造血组织逐渐被脂肪组织取代。造模成功。(2)血清瘦素逐渐上升、瘦素受体逐渐下降。血清瘦素与Th1相关细胞因子IL-2、IFN-γ呈显著正相关,与Th2相关细胞因子、CD4+T/CD8+T比值及血象呈显着负相关。而瘦素受体与之相反。(3)在微环境中,骨髓MSC表面瘦素逐渐上升、瘦素受体逐渐下降。骨髓脂肪化程度逐渐加重,成脂基因C/EBPα、C/EBPβ、PPARγ表达逐渐升高,成骨基因RUNx2逐渐表达下降。瘦素基因表达与成脂基因表达呈正相关,与成骨基因表达呈负相关。瘦素受体亦与之相反。结论1.再障小鼠模型可模拟人体再障的发病过程;2.瘦素可能加重再障免疫紊乱过程;3.在微环境中存在瘦素受体减少、瘦素失利用现象。(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5-05-29)
米健国,黄凯旋,赵俊权,黄华聪,程文海[5](2012)在《淫羊藿对慢性再障模型大鼠造血调控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淫羊藿对再障模型大鼠造血调控因子TNF-α及IL-2、IL-3、IL-6的影响。方法:将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康力龙组,淫羊藿低、中、高剂量组6组。建立白消安诱发造血功能障碍大鼠模型,分别胃饲康力龙和淫羊藿,观察细胞因子TNF-α及IL-2、IL-3、IL-6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对比,模型对照组TNF-α、IL-2、IL-6含量增高,IL-3含量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对比,各药物组的TNF-α、IL-2、IL-6下降,IL-3含量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康力龙组对比,淫羊藿低剂量组TNF-α、IL-2、IL-6含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高剂量组较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淫羊藿中、高剂量组的TNF-α、IL-2、IL-6及IL-3含量与低剂量组对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淫羊藿可通过改善造血调控因子分泌的异常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同时其作用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即中、高剂量淫羊藿的作用较低剂量强。(本文来源于《中医研究》期刊2012年05期)
郭春花[6](2011)在《补肾填精方对再障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CFU-E、CFU-GM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补肾填精方药对再障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增殖、骨髓病理及外周血细胞的影响,探讨补肾填精方药治疗再障的作用机理。方法:昆明种雄性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及皮下注射苯油造模后,经灌胃给予补肾填精方悬液35天后眶动/静脉采血法检测外周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的量,并处死小鼠取股骨骨髓制备有核细胞悬液进行有核细胞(BMNC)计数,甲基纤维素半固体法培养红系祖细胞集落(CFU-E)及粒-巨噬细胞集落(CFU-GM)并计数,观察补肾填精方对再障模型小鼠造血祖细胞影响;取小鼠胸骨用石蜡包埋法镜下观察骨髓造血组织情况。结果:补肾填精方中、高剂量组小鼠RBC、Hb、WBC、PLT较模型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肾填精方低、中、高剂量组BMNC、CFU-E及CFU-GM数目较模型组增多,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间上述指标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间上述指标无差异(P>0.05);骨髓病理显示:模型组小鼠骨髓腔充满脂肪组织,造血结构破坏,补肾填精方组脂肪细胞明显减少,叁系细胞增生,且以高剂量组较为显着。结论:补肾填精方可使骨髓造血干/祖细胞CFU-GM、CFU-E增殖,修复造血组织结构,提升外周血细胞作用,通过对造血干/祖细胞的影响而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1-04-01)
郭春花,单丽娟,张冬红[7](2011)在《补肾填精方对再障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CFU-GM、CFU-E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补肾填精方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小鼠在接受给予环磷酰胺及苯油1周后每天经灌胃分别给予补肾填精方悬液3个剂量(20 mg.kg-1.d-1、30 mg.kg-1.d-1、40 mg.kg-1.d-1)35天后眶动/静脉采血法检测外周血细胞数,取小鼠左侧股骨骨髓制备骨髓有核细胞悬液并进行有核细胞(BMNC)计数,甲基纤维素半固体法测定红系祖细胞集落(CFU-E)及粒单系祖细胞集落(CFU-GM)。结果:模型组小鼠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BMNC、CFU-E及CFU-GM数目较空白组明显减少(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升高(P<0.05)。结论:补肾填精方具有促进骨髓造血干/祖细胞造血,提升外周血细胞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中医》期刊2011年01期)
于敬达,李得春,李丽娜,董弘[8](2010)在《苯、X射线、环磷酰胺联合复制小鼠再障模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以苯、X射线、环磷酰胺联合应用的方法建立小鼠再生障碍性贫血动物模型。方法:BALB/c小鼠,采用皮下注射苯油混合液,苯剂量为1 mL/kg,注射总剂量以玉米油补足至4 mL/kg,隔日注射,共8次。第2天X射线2.0 Gy照射后,于试验第6天环磷酰胺80 mg/kg腹腔注射。观察试验小鼠的血象、骨髓象、造血细胞内的线粒体、造血干细胞集落形成及肝脏、脾脏的病理变化;TUNEL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造血细胞凋亡以及相关调控蛋白Fas与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再障模型组小鼠外周血象叁系细胞均有显着降低;骨髓有核细胞数显着降低;造血干细胞集落的形成减低;同类造血细胞内线粒体数目明显减少;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含量升高;骨髓造血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肝脾出现再障的病理改变。结论:采用苯、X射线、环磷酰胺联合应用的方法建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外周血和骨髓的病理变化持续、稳定,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方法简单易行,发生率高,适合于实验血液学研究。(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孙巍巍,孙强,孙丹,孙伟正[9](2009)在《不同剂量补髓生血颗粒对再障模型大鼠造血祖细胞增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补髓生血颗粒对再障模型大鼠骨髓造血祖细胞增殖的影响是否有差异。方法:Wistar大鼠用60Co-γ射线8.0Gy照射造成再障模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补髓生血颗粒灌胃治疗,连续给药叁周后,取股骨中的骨髓有核细胞,采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集落培养方法培养骨髓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Erythroid,CFU-E)、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Granulocyte Macrophage,CFU-GM),观察补髓生血颗粒对再障模型大鼠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结果:体外甲基纤维素半固体集落培养,低、中、高剂量补髓生血颗粒使CFU-E集落产量分别提高至106.37±6.50、108.20±9.88、110.63±6.52,与模型对照组73.17±8.91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低、中、高剂量补髓生血颗粒使CFU-GM集落产量分别提高至42.43±5.41、43.77±5.83、43.87±6.80,与模型对照组32.50±4.48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各剂量补髓生血颗粒对CFU-E、CFU-GM集落形成的提升和促进作用基本相似,无明显差异。结论:补髓生血颗粒能够促进再障大鼠骨髓CFU-E、CFU-GM集落的形成,从而改变再障大鼠骨髓抑制状态,各剂量补髓生血颗粒对骨髓造血的促进作用基本相似,因此,建议临床采用低剂量补髓生血颗粒用于慢性再障的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孙汉英,黄丽芳,刘文励,戴敏[10](2007)在《重型再障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再生障碍性贫血是血液科的常见疾病,以外周全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衰竭为特征,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再障作为一种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细胞免疫亢进为主,但迄今仍未找到引发免疫亢进的特异性抗原。再障中骨髓造血细胞数量极度减少,常常难以取到足够供研究的细胞,严重限制了对再障发病机制的研究。获得性骨髓衰竭的动物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引起骨髓衰竭的机制,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对再障动物模型作了实验研究,但目前模型多样,尚未统一,提出一个相对完善的再障动物模型,建立一个再障的研究平台极为重要。(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7-11-01)
再障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干预AA大鼠脾脏中转录因子T-bet、GATA-3蛋白和造血负调控因子IFN-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三者之间的联系,探讨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对于AA模型大鼠免疫系统的影响,为AA临床治疗的理论研究提供实验依据,为AA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及方法。方法:采用苯与环磷酰胺联合诱导建立AA大鼠模型。72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组为:空白组12只,造模组60只。造模组按照1.5mL/kg体重皮下注射苯,隔日一次,共注射7周;在第36、37、38、39、40天按照25mg/kg体重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每日一次。造模完成2周后,将造模组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司坦唑醇组、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小、中、大剂量组,每组各12只。按司坦唑醇组2.8mg/kg、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小剂量组0.35g/kg、中剂量组0.7g/kg和大剂量组1.4g/kg灌胃给药,灌胃体积为1ml/l00g体重,每日一次;模型组和空白组的大鼠均给予等量的去离子水灌胃,用药4周。在无菌条件下,摘取大鼠的脾脏,Western-blot检测各组大鼠脾脏中IFN-γ、T-bet、GATA-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对AA大鼠脾脏中转录因子T-bet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空白组与模型组的大鼠脾脏中均存在T-bet蛋白的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T-bet蛋白表达水平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司坦唑醇组及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大、中、小剂量组T-bet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司坦唑醇组相比,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大剂量组的T-bet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左归补髓生血颗粒中、小剂量组的T-bet蛋白表达水平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大剂量组相比,左归补髓生血颗粒中、小剂量组的T-bet蛋白表达水平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左归补髓生血颗粒中剂量组相比,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小剂量组的T-bet蛋白表达呈升高趋势,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01)。2.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对AA大鼠脾脏中转录因子GATA-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空白组与模型组的大鼠脾脏中均存在GATA-3蛋白的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大鼠脾脏中GATA-3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司坦唑醇组及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大、中、小剂量组GATA-3蛋白表达均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司坦唑醇组比较,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大、中、小剂量组的GATA-3蛋白有降低趋势,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01);与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大剂量组相比,左归补髓生血颗粒中、小剂量组的GATA-3蛋白表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左归补髓生血颗粒中剂量组相比,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小剂量组的GATA-3蛋白表达有下降趋势,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01)。3.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对AA大鼠脾脏中细胞因子IFN-γ表达的影响:空白组与模型组的大鼠脾脏中均存在IFN-γ的表达,相比于空白组,模型组IFN-γ表达水平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相比于模型组,司坦唑醇组及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大、中、小剂量组IFN-γ表达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司坦唑醇组比,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大剂量组的IFN-γ蛋白表达呈增高趋势,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01),左归补髓生血颗粒中、小剂量组的IFN-γ蛋白表达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大剂量组相比,左归补髓生血颗粒中、小剂量组的IFN-γ表达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左归补髓生血颗粒中剂量组相比,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小剂量组的IFN-γ表达有增高趋势,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可以改善AA大鼠的造血功能,调节AA大鼠的免疫紊乱,延缓大鼠AA病情的进展,可能是通过调控IFN-γ、T-bet、GATA-3的表达水平来实现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再障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文儒.再障膏方在再障动物模型中对Treg/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2].陈蓓蕾.左归补髓生血颗粒对再障模型大鼠T-bet、IFN-γ、GATA-3的影响[D].陕西中医药大学.2016
[3].李敬东.肝细胞生长因子修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再障模型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5
[4].张健.瘦素及其受体在再障小鼠模型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5
[5].米健国,黄凯旋,赵俊权,黄华聪,程文海.淫羊藿对慢性再障模型大鼠造血调控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研究.2012
[6].郭春花.补肾填精方对再障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CFU-E、CFU-GM影响的实验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
[7].郭春花,单丽娟,张冬红.补肾填精方对再障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CFU-GM、CFU-E的影响[J].山西中医.2011
[8].于敬达,李得春,李丽娜,董弘.苯、X射线、环磷酰胺联合复制小鼠再障模型实验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0
[9].孙巍巍,孙强,孙丹,孙伟正.不同剂量补髓生血颗粒对再障模型大鼠造血祖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09
[10].孙汉英,黄丽芳,刘文励,戴敏.重型再障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C].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