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文艺论文-张晓满

文革文艺论文-张晓满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革文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化大革命,《解放军文艺》,宣传,娱乐

文革文艺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满[1](2017)在《“文革”时期《解放军文艺》杂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革”时期的中国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状态,社会经济发展迟缓,教育文化事业备受摧残。在这个无比狂热的特殊时期里,四处都在夺权、批判,新闻出版界也是如此。“文革”前出版的大批图书大多被指斥为“封、资、修毒草”,加以封存、停售、停止借阅,许多出版机构被撤销,大量期刊被迫停刊。在广大读者需要的各类知识读物、文艺作品等鲜见踪影的时期,《解放军文艺》是“文革”十年期间里唯一的主流文化期刊,可谓文化沙漠里的一片绿洲。对于满足当时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娱乐以及对意识形态的宣传起到重要作用。《解放军文艺》作为综合类刊物,以刊登军事题材的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革命斗争回忆录、诗歌等文学作品为主,兼及戏剧、曲艺等其它文艺形式的作品和文艺评论,同时,该杂志会以一定的篇幅发表地方题材的作品。众所周知“文革”十年中,1968年6月《解放军文艺》停刊后,全国再无一份公开发行的文化类期刊。1972年复刊的《解放军文艺》是文革十年期间内停刊时间最短的文艺类期刊,也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发行时间最长的文艺类期刊。本文将从新闻学、传播学的角度对“文革”时期的《解放军文艺》杂志进行分析。通过纵览《解放军文艺》杂志1966—1976年的原件文本,在阅读丰富史料的基础上分析其内容特色,并对该刊宣传、寓教于乐的理念进行分析。本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文革”时期《解放军文艺》杂志所处的历史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思路;第一部分介绍了《解放军文艺》杂志的整体面貌;第二部分对其宣传内容进行了分析;第叁部分从塑造认同感的角度对该杂志的宣传方法进行阐述;第四部分是从娱乐的角度探讨在这一文化生活相当匮乏的特殊历史时期下,该杂志所承担的娱乐功能;结束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阐释了研究特殊时期的文化类期刊所具有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7-05-01)

杨有楠[2](2016)在《“文革”主流文艺创作的生产机制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不同的主导方式,即对红卫兵文艺创作的规约,对革命样板戏的"定制",以及透过革命样板戏对其他文艺创作的示范,主流意识形态基本将"文革"期间的文学创作圈定在合乎自身目的的范畴之内。可以说,在此种生产机制下完成生产的革命样板戏等"文革"文艺创作,一方面借助对权力的依附而于"文革"期间成为主流,甚至一度登上"经典"的高地;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被权力吞噬掉应有的文艺品格,而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声筒。(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论丛》期刊2016年01期)

王冬梅[3](2013)在《“文革”后期文艺刊物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文革"开始后,全国文艺组织及各类出版机构几近瘫痪,大量人员被下放到干校参加劳动改造。"到1966年底,全国出版的期刊种数,从‘文革’前1965年的790种,骤降到191种,1967年底又猛降到27种。到1969年,只剩下《红旗》、《新华月报》、《人民画报》和外文版的《人民中国》、《北京周报》、《中国文学》等20种。……这仅存的20种期刊,不仅比建国初期的1950年(出版期(本文来源于《扬子江评论》期刊2013年04期)

邢李[4](2013)在《以《沙家浜》为案例解读“文革”文艺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沙家浜》为案例,对"文革"文艺思潮进行解读。主要侧重点为:江青与"文革"文艺思潮的关系、"叁突出"创作方法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样板戏"为何在今日仍在演出舞台占有一席之地的复杂原因,从而找到可供现代京剧创作借鉴之处。(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3年08期)

彭厚文[5](2012)在《“文革”时期“叁突出”文艺创作理论的出笼及危害》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叁突出",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形成的一种极左的文艺创作理论。"文革"时期,由于江青的插手,文艺领域成为"左"倾思想泛滥的重灾区。1966年2月,江青在《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左"倾文艺理论。这套文艺理论成为"文革"时期开展"文艺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随着"革命样板戏"的出笼,这套文艺理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叁突出"的文艺创作理论。"叁突出"的文艺创作理论影响和支配了几乎整个"文革"时期的文艺创作,成为这一特定时期具有标志性的"左"倾文艺理论。(本文来源于《党史博览》期刊2012年11期)

彭厚文[6](2012)在《“文革”时期“叁突出”的文艺创作理论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突出"是"文革"时期在总结样板戏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极"左"的文艺创作理论。它的提出和形成与江青密切相关。其主要内容是:文艺作品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是阶级斗争的需要;文艺作品要塑造高大完美的工农兵英雄形象;文艺作品不仅要描写工农兵英雄人物,而且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关于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理论强调:应围绕阶级斗争的主线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其他人物的描写和刻画,都要为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服务;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理论完全把文艺创作当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实际上宣传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对"文革"时期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本文来源于《襄樊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刘江[7](2012)在《创作实践的理论奉献——谈“文革”前17年我国文学创作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关于文革前的作家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我国占有独特的地位。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的1942年开始,直至上一世纪的80年代上半期,可以说它一直在主导着我国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研究。尔后,即从上一世纪80年代下半期开始(本文来源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期刊2012-03-01)

刘江[8](2010)在《文革前文学:沿着两条主轴线的发展——从宏观角度重新认识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十七年文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七年的文学,以往学术界往往认为有一部分执行了毛泽东文艺思想路线,而另一部分则是违反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其实不然,无论是当时受到热烈赞誉的作品,还是受到严厉批判的作品,都没有违反毛泽东文艺思想。因此,十七年的文学,并不是朝着实践或者违反毛泽东文艺思想两个方向发展的,而是朝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同一方向行进。当然,这两种作品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那是因为它们沿着两条不同的主轴线前进:一条是不折不扣地按着毛泽东文艺思想原有的规范进行创作;另一条是沿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思路但又并不完全按照规范而是有所拓展地进行创作。这两种作品都对我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而独特的贡献。(本文来源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9](2008)在《纪念“文革”、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周年 中国知青文学巨擘叶辛倾情奉献 上海文艺出版社隆重出品》一文中研究指出《孽债Ⅰ》十七年前的原着精益求精再修改,生动,深刻《孽债Ⅱ》十七年同步追踪叁百天精心写就,精彩,震撼(本文来源于《东方剑》期刊2008年11期)

姜芳[10](2005)在《中国当代文艺与政治的同构——浅议“文革”时期的文学和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文艺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除具配合政治基础的因素之外,应当具有其主体独立性。然而在“文革”这一特殊环境中,文艺却走上极端,成为了纯粹的政治符号。本文试从文艺理论思潮及文艺创作角度,浅析在文革时期文学艺术与政治的同构关系及其带给我们的思考和经验教训。(本文来源于《党史博采(理论)》期刊2005年11期)

文革文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不同的主导方式,即对红卫兵文艺创作的规约,对革命样板戏的"定制",以及透过革命样板戏对其他文艺创作的示范,主流意识形态基本将"文革"期间的文学创作圈定在合乎自身目的的范畴之内。可以说,在此种生产机制下完成生产的革命样板戏等"文革"文艺创作,一方面借助对权力的依附而于"文革"期间成为主流,甚至一度登上"经典"的高地;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被权力吞噬掉应有的文艺品格,而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革文艺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满.“文革”时期《解放军文艺》杂志研究[D].辽宁大学.2017

[2].杨有楠.“文革”主流文艺创作的生产机制考察[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6

[3].王冬梅.“文革”后期文艺刊物的历史考察[J].扬子江评论.2013

[4].邢李.以《沙家浜》为案例解读“文革”文艺思潮[J].青年文学家.2013

[5].彭厚文.“文革”时期“叁突出”文艺创作理论的出笼及危害[J].党史博览.2012

[6].彭厚文.“文革”时期“叁突出”的文艺创作理论述论[J].襄樊学院学报.2012

[7].刘江.创作实践的理论奉献——谈“文革”前17年我国文学创作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发展[C].《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2012

[8].刘江.文革前文学:沿着两条主轴线的发展——从宏观角度重新认识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十七年文学的关系[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

[9]..纪念“文革”、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周年中国知青文学巨擘叶辛倾情奉献上海文艺出版社隆重出品[J].东方剑.2008

[10].姜芳.中国当代文艺与政治的同构——浅议“文革”时期的文学和艺术[J].党史博采(理论).2005

标签:;  ;  ;  ;  

文革文艺论文-张晓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