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医患门诊会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精神科医患会话,回述,会话分析
医患门诊会话论文文献综述
姚雪丽[1](2019)在《精神科门诊医患会话回述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回述是由民族学方法论学派的社会学家Garfinkel和Sacks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种会话常规,是机构性会话中一个比较普遍的会话现象。它对解决交际障碍、促进交际互动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然而,回述在精神科医患会话这一特殊机构性场景中的应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它在病史采集、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等医疗活动中的使用规律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和深入的挖掘。本研究在互动语言学视域下,采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发生在精神科门诊中真实的医患会话为语料,对回述在中国精神科医患会话中的使用规律进行了探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回述的类别及其在病史采集、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制定等医疗活动中的分布;回述在采集病史、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中的作用和功能表征以及为了实现这些作用和功能,回述是如何建构的。本研究的语料来自55例精神科门诊中医生和患者的会话录音。研究的焦点为55例会话中的461个回述序列。研究所用的语料系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在会话参与者同意的情况下,由现场录音的方式获得。语料的转写、编码和分析均依据会话分析的转写体系和原则进行。语料分析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以基础性的定量统计。定量研究对回述在病史采集、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等医疗活动中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意在为定性分析提供基础和依据。定性研究主要是对回述所执行的社会行为、功能和序列特征的详尽的会话分析,旨在剖析回述是如何有助于实现医患会话交际目标的。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涉及回述的类别、序列特征及其在医疗活动中的分布、回述在病史采集、疾病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等活动中所执行的社会行为和功能、各功能和行为得以实现的序列语境和语言手段及回述对医患关系的建构等。在回述的类别方面,本研究发现在精神科门诊医患会话中,回述的执行人既可以是医生,也可以是患者,他们既可以回述对方的话语,也可以对自己先前的话语进行回述。因此,.根据回述的执行方式,本研究把回述分为以下四类:医生回述患者、医生回述自我、患者回述医生和患者回述自我。就回述的分布而言,本研究发现,回述现象明显存在于病史采集、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等叁个主要的医疗活动中。总体而言,四种类型的回述在叁个主要医疗活动中的分布频率不同,医生回述患者频率最高,医生回述自我位居第二,患者回述医生位居第叁,而患者回述自我则频率最低。具体而言,在病史采集中,医生回述患者频率最高,远远高于其他叁种类型的回述;在诊断中,医生回述患者的频率仍居首位,而在治疗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患者回述医生位居第一,医生回述自我位居第二,医生回述患者位居第叁,没有发现患者回述自我的现象。在回述序列的总体特征方面,本研究发现,一个回述序列涉及叁个要素:回述的对象、回述的执行以及对回述的应答,此为回述的基本序列结构。回述具有序列暗示性,回述他人是指回述执行人作为信息接受者,以听话人先前的话语为对象做出回述,并预设这一回述会得到先前说话人的认可或者否定,其中认可为优先结构。回述自我是指回述执行人作为信息发布者,对自己先前的话语做出回述,并根据回述本身所表述的行为,预设该回述会得到听话人相应的回应。本研究认为,精神科门诊医患会话作为机构性会话权势不对等的本质,精神科就诊不同于普通门诊的特质,包括患者所患疾病对他们表达方式的影响,就诊方式的特殊性(通常是家属陪同,大多患者并非出自个人意愿)以及由精神疾病的病耻感体验而导致的阻抗,是造成精神科门诊医患会话中回述特征的主要原因,体现了回述作为一种会话常规的语境敏感性。就回述的具体功能而言,在病史采集中,回述表征为核查理解、获取信息以及阐释主诉等行为,是了解患者发病原因、获取具体的临床征象、了解患者心理和精神状态以及明确症状性质的必要手段;是做出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前提。在疾病诊断中,回述是医生做出诊断的重要途径,是医生权威和患者知情权的平衡点,使医生在做出诊断的同时对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做出贡献;另外,在疾病诊断中,患者对医生话语的回述是他们对自我精神状况的一种尝试性诊断,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些患者积极参与和合作的态度。在治疗方案的制定中,医生对治疗方案的反复性回述,在阐释治疗方案的同时能够起到强调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医嘱的遵从性;而患者对治疗建议和方案的回述不仅具有核查理解的作用,还体现了他们对自己未来行为的承诺,即对医嘱的遵守。另外,医生对患者不合理的认知、扭曲的观点等的回述,通过改变患者对人、对已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能够起到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作用。通过对回述在采集病史、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等活动中功能和行为的剖析,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回述具有强大的话语组织功能。在话轮层面,回述主要发挥了核查理解、澄清表达、寻求信息及挑战质疑等功能。在话题层面,回述具有转换话题或者转换会话活动的功能。在精神科门诊医患会话中,回述的话题转换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删减或者拓展对方的话语,实现话题间的顺利转换和过渡;而诊断性回述则会使医患会话从信息采集阶段过渡到诊断阶段,有助于医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诊任务;在整个会话层面,对治疗建议和方案的回述预示着整个会话即将结束,而当该回述得到认可,整个会话活动便真正终结。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回述还具有人际功能,是塑造医生和患者社会角色和建构医患社会关系的手段。医生和患者在回述的同时建构和调整不同的会话身份,包括医生的权威身份、专家身份、教育者以及聆听者等多重身份;另外,在回述的过程中,患者作为责任人和积极参与者的身份也得以建构。在互动语言学视角下,回述作为一种会话常规,它不是既定的而是在交际和互动的过程中浮现出来的。本研究表明,它既体现了医生的权威,又反应了对患者权利的尊重,本质上是权威与责任的平衡,揭示了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就回述对精神科医患会话的影响而言,本研究发现,回述是精神科门诊医患会话中一个比较普遍的会话现象,在采集病史、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医患交际目标顺利实现的必要保证。作为一种复杂的会话互动源泉,回述能够促进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互动,有助于消除交际障碍,加强相互理解,是病史采集,精神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桥梁和必由之路,不仅能控制会话的组织和走向,而且也是建构医生和患者社会角色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回述使用规律的关注和剖析为我们打开了展现精神科门诊医患会话活动的窗口,能够有助于从微观层面更好地探究医患会话的本质,更好地理解其互动过程。(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3-05)
牛利[2](2019)在《门诊医患话语权的会话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所有权力都通过话语来实现。对门诊中医患会话的考察,能从语言层面真实体现医生和患者对话语权的持有和博弈情况。文章以医患会话真实语料为研究基础,以医患话语权为研究对象,以会话分析为理论框架,尝试分析医院门诊中医生话语权的实现方式,以及医患话语权的平衡策略。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发现,门诊中的话语权仍由医生主导,医生通过打断、无话语的沉默、非特指问句的高频使用等手段实现对话语权的控制。(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03期)
牛利[3](2018)在《医患门诊交际中治疗建议的会话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治疗建议是医生对诊断出的疾病给出建议性措施,是医患会话整体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患双方对治疗建议一致意见的达成是其机构性任务完成的重要标志。以真实医患语料为基础,以会话分析为理论框架,考察医生给出治疗建议的方式、患者的回应方式、以及此阶段医患互动的特征等重要问题。尝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分析,清晰展现该阶段的互动过程和细节特征,并提出相应措施以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本文来源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慧,孔新芳,李晓敏,卢星辰,于汘汘[4](2018)在《基于语料库的公立医院医患门诊会话打断模式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医患会话打断现象的类型、原因及对策方法:本研究运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诊断过程中医患互动之间的打断模式结果:研究得出成功型会话打断和不成功型会话打断等打断类型结论:对促进医患沟通交流、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8年33期)
张帅[5](2018)在《医患门诊会话中回声问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回声问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中,近年来研究者日益意识到回声问在日常交际和机构会话交际中的重要性,但是对回声问的研究不够充分、系统,更鲜有研究关注医患门诊会话中回声问的特征。基于医患门诊自然会话,考察了医患门诊会话互动中的回声问,重点分析了回声问的特征。经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在医患门诊会话中,医患双方使用的回声问具有问句和重复的双重特征:以平升调或高升调表征疑问,以全部重复或部分重复对方前一话语为重复特征,重复的先前话语可以是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从而深化了对回声问特征的认识,并为医学实践提供了一些启示。(本文来源于《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李萌[6](2018)在《基于交际意图的门诊医患会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医患交流是一个综合了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机构学、医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研究领域。上世纪七十年代,医患交流被正式确立为一个大的研究领域。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医患关系不单单是医学领域需要研究的课题,它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对医患会话加强理论及实践的研究,可以有效缓和医患张力,改善医患关系,增加医患沟通效果,提高医疗效率。本文将研究视角定位于医院门诊诊室内的医患会话,分析医患会话的交际意图。不同于以往对于现有文本已生成之后的研究,本文拟从医患会话交际的最初动机入手,分析由动机激活的话语交际意图。当患者到医院就医,他便产生了如何解决自身疾病的需要,在这种需要的刺激下,才会产生患者与医生进行交际的意图,以得到满足。这是对医患会话缘起的最根本的分析。进而从源头入手,将医患会话的交际意图进行分类。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引言。总结了既往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医患会话做出的分析,找出研究的空白之处,即从交际意图角度会医患会话的分析还很缺乏,也正是文本的研究视角。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问题和思路以及语料来源。在研究意义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向总结医患会话交际活动研究的意义。研究问题上,明确本文研究的主要交际意图时请求类交际意图和告知类交际意图。思路上,在机构性话语的框架下分析医患言语交际行为中请求和告知的交际意图。再此基础上,分析特殊话语形式下请求和告知类交际意图的实现。语料上,本文的语料来自笔者在实际门诊医疗环境下的录音,并进行了语料的整理与转写。本语料库目前收集了某市两家叁甲医院22位老中青、高中低职称的男女医生与100位老中青男女病人(及其家属)进行门诊交谈的完整录音材料。第一章,研究综述。本章梳理了以往学者们关于医患会话的研究,根据研究角度对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共叁个方面研究,即语言学相关理论视角下的研究、语言学理论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人文社会角度研究,并分析了每个角度研究的优缺点,从中找出研究空白,并确立了本文的交际对象为医患交际活动的交际意图研究。其次,简单总结了交际意图的相关研究。第二章,医患言语交际的特征和结构。首先,从机构性话语特征和垂直性话语特征两方面分析医患言语交际的特征。医患言语交际活动是一类特殊的交际活动,它既有一般言语交际的特征,如社会性、互动性、目的性、行为性,同时,医患会话属于机构性会话的一类。因而,在总结了机构性话语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医患会话的机构性。医患会话受到机构“不对等”性的限制,交际双方在地位、信息资源、医疗资源等多方面呈现出“不对等”性,所以医患言语交际还具有垂直性话语特征。在此基础上,本章从交际主体、交际意图、交际形式、交际环境四方面分析了医患言语交际的结构。第叁章和第四章从宏观方面对门诊医患会话的请求类交际行为和告知类交际行为两类进行分析。第叁章,医患请求类言语交际行为。首先,本章分析了医患请求类交际意图的实现条件和实现结构,然后结合语料数据分别从医生和患者两个方面分析了请求类交际意图的类型和特点。其次,在请求类交际意图中,医生和患者都实施了请求实现类及请求告知类交际意图。第四章,医患告知类言语交际行为。首先,本章同样先分析了医患告知类交际意图的实现条件和实现结构,然后结合语料数据分别从医生和患者两个方面分析了告知类交际意图的类型和特点。将医生告知类交际意图分为病情性、检查性、治疗性、抚慰性告知。由于患者告知类交际意图集中在病情性部分,因而从主动性和被动性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五章和第六章从微观方面分析了医患会话中比较特殊的话语形式激活的交际意图,为别为重复性话语和使用“我/你说(看)”激活的交际意图。第五章,门诊医患会话中重复性话语激活的交际意图。交际意图由话语形式激活,重复类的话语形式也可以激活不同的交际意图。在对语料分类整理后,将激活交际意图的类型分为寻求确认、索取信息、信息修正叁类,其中信息修正包括修正自我和修正他人。同时,结合语料数据分析医生与患者在使用重复性话语时的特点。第六章,医患门诊会话中使用“我/你说(看)”激活的交际意图。本章首先定义了在医患会话中使用的主观性词语“我/你说(看)”的范围。其次,利用spss分析方法,结合数据分别对医生使用话语形式“我看、我说、你看/说”和患者使用话语形式“我看/我说、你看/说”激活的交际意图进行统计分析,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的关系。第七章,结语。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前景和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张帅,龚卫东[7](2018)在《医患门诊会话中回声问的语用修辞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回声问是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其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但是,对回声问的研究不够充分、系统,医患门诊会话中回声问的语用修辞功能更鲜有关注。本文以自然发生的医患门诊会话为语料,重点考察回声问在医患门诊互动中的语用修辞功能,即要求证实、要求解释、语篇构建、语境制约和人际情感5种功能,进一步分析回声问的语用修辞效果,以求深化对回声问的认识,并为医患交际实践提供一些启示。(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张帅,石华卫[8](2017)在《中国医患门诊会话中回声问的序列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回声问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中,研究者日益意识到回声问在日常交际和机构会话交际中的重要性。但是,对回声问的研究不够充分、系统,更鲜有研究关注医患门诊会话中回声问的序列特征。本文使用会话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医患门诊会话中回声问的序列特征,以求深化对回声问的认识,并为医学实践提供启示。(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中旬刊)》期刊2017年08期)
杨辰枝子,傅榕赓[9](2017)在《中医门诊医患会话的序列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序列结构是会话的基本结构与重要特征,研究中医门诊医患会话的序列结构有利于找到中医医患沟通的基本特征与沟通阻碍点。通过对语料的分析,从以下五个方面归纳中医门诊医患会话序列结构的基本特征:理想序列结构模式、医生问诊的序列位置上常呈现插入序列、医生给出治疗方案的序列位置上常呈现非最简后扩展序列、关于中医诊疗信息阐述的补救序列普遍存在于整个医患会话过程、中医门诊医患会话中各种扩展序列发挥最优功能有叁个关键要素,并发掘到中医门诊医患会话在序列结构上的沟通阻碍点,提出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沟通策略。(本文来源于《医学与哲学(B)》期刊2017年05期)
牛利[10](2016)在《医患门诊交际中诊断的会话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诊断是医疗互动实践的重心,是医患会话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患者期待的决定性时刻。本阶段中患者参与程度低,医生权威性体现明显。准确的诊断能很好地解释患者疾病的原因,对诊断一致性意见的达成又是合理治疗建议给出的前提。文章基于真实医患语料,以会话分析为理论框架,考察诊断阶段的位置特征、互动方式以及医生不同诊断类型对患者回应的影响等。文章发现,诊断任务不是由医生单独完成,其需要患者的互动回应与配合。医生对简单告知式的高频使用会导致患者对非扩展型回应的高频使用。本研究可为促进医患互动实践提供语言学实证支持。(本文来源于《华中学术》期刊2016年04期)
医患门诊会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所有权力都通过话语来实现。对门诊中医患会话的考察,能从语言层面真实体现医生和患者对话语权的持有和博弈情况。文章以医患会话真实语料为研究基础,以医患话语权为研究对象,以会话分析为理论框架,尝试分析医院门诊中医生话语权的实现方式,以及医患话语权的平衡策略。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发现,门诊中的话语权仍由医生主导,医生通过打断、无话语的沉默、非特指问句的高频使用等手段实现对话语权的控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医患门诊会话论文参考文献
[1].姚雪丽.精神科门诊医患会话回述现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9
[2].牛利.门诊医患话语权的会话分析研究[J].长江丛刊.2019
[3].牛利.医患门诊交际中治疗建议的会话分析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4].李慧,孔新芳,李晓敏,卢星辰,于汘汘.基于语料库的公立医院医患门诊会话打断模式及功能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
[5].张帅.医患门诊会话中回声问的特征分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李萌.基于交际意图的门诊医患会话研究[D].吉林大学.2018
[7].张帅,龚卫东.医患门诊会话中回声问的语用修辞功能研究[J].外语学刊.2018
[8].张帅,石华卫.中国医患门诊会话中回声问的序列结构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
[9].杨辰枝子,傅榕赓.中医门诊医患会话的序列结构研究[J].医学与哲学(B).2017
[10].牛利.医患门诊交际中诊断的会话分析研究[J].华中学术.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