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疆汉族移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莎车,文化适应,文化融合,汉族移民
新疆汉族移民论文文献综述
卫霞[1](2017)在《新疆莎车汉族移民文化适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莎车是新疆第一人口大县,有20多个民族,维吾尔民族占总人口的96.3%,汉族人口大约占3.5%。汉族与维族人口比例悬殊较大。莎车镇商业较为发达,人口流动大;莎车汉族生活的历史悠久,为汉族移民文化适应与变迁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样本。此外,历史上的南疆六城乃至整个南疆地区的历史文化、汉族和维吾尔族人口比例和宗教情况都与莎车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莎车文化现象在南疆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有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样本价值。通过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梳理了自汉代莎车国开始汉族迁徙生活的历史;莎车县汉族人口分布情况;汉族职业结构;籍贯分类。反映汉族移民在该地的社会文化适应与变迁,既依附于国家与时代变化,又受局部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本文在莎车县选取了四个非常典型的社区做了比较研究,通过描述莎车汉人(包括世代居住和近几十年汉族移民)的生存状况和文化适应,分析作为异文化的汉文化与当地维吾尔文化排斥、冲突、相融的缓慢而复杂的演变。研究的目:并不局限于变迁文化结果的说明,更想要捕捉和把握文化符号和具体变化过程,预测文化变迁方向。汉族移民在迁入地的文化适应是一个过程,有层次的差别。本文论述以内、外两类文化适应模式的分类方法展开。汉族移民外在文化适应(居住及生计的环境适应、语言、饮食及服饰的适应)和内在的文化适应(社会交往、婚丧嫁娶家庭伦理、节庆娱乐、宗教信仰)。语言服饰、行为方式等非本质文化较容易改变而且适应相对较快。外在文化特征的表征可以用来表示任何一个民族群体的特征。内在的文化特征较难撼动,移民文化的内在适应往往滞后于外在适应。汉维两个民族深层次心理和情感等内在的深层次的文化特质适应上较慢,汉族移民和当地维吾尔族的文化融合将会是渐进的和非直线的过程。本文以长期大量的田野调查为写作基础。灵活务实的设计调查程序。田野调查方法主要包括结构化访谈法和深度访谈法的充分运用,以及他者的近距离观察和生活融入的体验。并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结合图表、量化分析研究资料。深入细致的了解汉族移民的丰富生活和文化适应情况。在历史文献、地方志、档案资料和田野研究中寻找文化传承的线索,田野到书斋关联贯通研究。以个人为文化适应的最小单位,开展了相对完整、系统的剖析研究。在导致变迁的原因问题上,强调文化内部的发展,同时也强调引起文化适应的外部作用。莎车在历史上曾建回汉双城,形成今天各自聚居的特点,民族文化隔阂和融合并存。在一个维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研究汉族移民的文化适应与变迁,两种文化的激烈碰撞有着更深刻和不同寻常的意义。改革开放后,南疆各个城市的汉族人口增长较快。随着移民群体的不断扩大,移民之间的社会支持网络也变得愈趋庞大,移民社会网络呈现日趋封闭的状态。居住隔离使不同民族之间语言交流的场所及民间社会交往减少,而只有民族混居才能为充分的交流和交往提供场所。语言交流的障碍,容易造成民族间的“排他性”,引发居住隔离;而语言交流的畅通会加强民族间的沟通,充分的社会交往则会改善居住隔离状态。也就是说本文所描述的外在文化适应与内在文化适应互为因果。莎车汉族移民文化适应的积极、消极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政策导向、族际婚姻、偶发事件等综合作用于移民文化融合。本文描述和分析了生产、居住、语言、交往、习俗、信仰等个体和微观层面因素,也考虑到制度与环境的宏观因素对移民文化适应的影响,但仍未形成系统的因果机制研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高速传播的现代文明冲击下,文化的更新超过了文化的传承,引起传统文化的危机和失落。文化的失落感,激起了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强烈的保护意识,进而表现为民族认同的增强和国家认同的弱化。实践证明仅仅是基于民族、性别、城乡、地域的政策促进和差别对待变得越来越敏感,能够提供社会成员所认可的基本共识只能是社会制度的法治化,公平正义要求把各个民族公民纳入国家的普遍主义模式,并关注少数民族的文化赞同。20世纪后半叶以莎车为代表的南疆地区,高水平移民和继而引发的多元文化整合,少数文化群体成员面临选择时被边缘化的危险,这些可能都需要制度的重新安排。本文认为公民身份的强化也许终将成为一种趋势。生活在莎车的各族人民,在交往融合中共同开发经营着西北疆域,社会文化在不断地交流融合中实际上发生了整体性重塑和整合,多元文化已成为莎车生活的普通经验。(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10-01)
陈芳娟[2](2017)在《新疆库尔勒市汉族移民和当地维吾尔族人的社会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自古以来是多民族的聚居区,在社会交往中各族文化相互交织与碰撞,认同问题也随之显现。维吾尔族和汉族作为新疆人口比重最多的两个民族,其认同问题以及影响力不可忽视。本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入手,结合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认同的相关理论,试图对新疆库尔勒市汉族移民和维吾尔族人的社会认同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本研究在库尔勒市先后抽取被试830名,其中预测对象200名,有效被试174名,正式施测640名,有效被试603名。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不同学历的汉族移民在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和群体认同维度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职位的汉族移民在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和职业认同维度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汉族移民的学历与其文化认同、群体认同和职业认同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2.不同年龄段和学历的维吾尔族人在文化认同维度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维吾尔族人的年龄、学历均与其文化认同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在文化认同维度上,新疆库尔勒市维吾尔族人显着高于当地汉族移民。在群体认同纬度上,新疆库尔勒市维吾尔族人显着高于当地汉族移民。研究结论:1.库尔勒市汉族移民的地域认同和职业认同程度较高,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程度相对较低。随着学历程度的提高,汉族移民的文化认同、群体认同和职业认同程度也不断升高。2.维吾尔族人的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程度较高。随着年龄、学历程度的升高,维吾尔族人的文化认同程度也不断升高。3.库尔勒市维吾尔族人相对于当地汉族移民具有更高的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水平。(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3-20)
李海群,崔世平[3](2014)在《论建国后新疆汉族移民的历史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国后汉族移民大规模涌入新疆,移民职业种类较全,包括农民、工人、技术人员、知识分子等各类人员,这为新疆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技术人才,有力推动了新疆经济文化建设,使新疆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教育的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族文化和多元文化。汉族移民对开发新疆,建设新疆、维护新疆稳定、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做了巨大的贡献。(本文来源于《黑河学刊》期刊2014年06期)
许建英[4](2014)在《坛庙与神祇:清代新疆汉族移民的社会文化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内地坛庙和神祇进入新疆及其在新疆传播为视角,综述清代新疆内地坛庙的建设及其种类,梳理进入新疆的各种内地神祇,分析内地移民对坛庙和神祇的现实与精神生活的双重需求,展示清代新疆汉族移民社会文化生活的断面。文章认为,内地各种坛庙和诸类神祇入疆及其广泛传播,构建了新疆内地移民社会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了新疆宗教及民族文化,也体现出文化意义上的新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刘向权[5](2013)在《晚清民国时期新疆汉族移民及宗教信仰地理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民国时期,内地大量汉族移民来到新疆,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将原籍的民间信仰移植到了新疆。新疆建省之后,地方政府为了加强对汉族移民的社会控制,一方面积极重建官方祀典,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引导民间社会的宗教信仰复兴。于是在清末民初的新疆汉族移民社区便出现了寺庙林立的奇观,依附于民间信仰的各种庙会游艺、戏剧表演、物资交流等活动异常频繁,这为我们从宗教信仰入手考察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新疆汉族移民社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文在翻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晚清民国时期汉族移民概况、分布及宗教信仰的空间地理分布进行了搜集梳理,以期为今后研究新疆汉族移民社会及民间信仰奠定一定的史料基础。(本文来源于《昌吉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刘向权,李景[6](2013)在《清末民初新疆汉族移民民间信仰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新疆汉族移民的民间信仰源始于清朝定鼎西域。清朝乾隆时期新疆地区重新统一,随着清政府解禁政策的出台和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大量的汉族以封疆官吏、驻屯士兵、农民商客和流犯遣员的身份涌入新疆,再次出现西向移民的高潮。伴随着内地大量的汉族移民涌入新疆,他们在参与新疆经济建设的同时把自身的多元信仰也带到了新疆,并在新疆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汉族移民生活习俗和信仰。(本文来源于《丝绸之路》期刊2013年14期)
龙开义[7](2011)在《清末民初新疆汉族移民宗教信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新疆地方政府采取对汉族移民民间宗教祠庙、神灵加封、赐额政策来强化汉族移民民间信仰的教化功能;移民会馆的乡神崇拜则加强了新疆汉族移民的祖籍认同与移民社会的控制。(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刘向权[8](2011)在《晚清至民国时期新疆汉族移民民间信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至民国时期新疆汉族移民的民间信仰源始于清朝定鼎西域,清朝时期清政府开疆拓土完成了对新疆的重新统一,随着清政府解禁政策的出台和政治统治的需要,大量的汉族以封疆官吏、驻屯士兵、农民商客和流犯遣员的身份涌入新疆,中断百年的移民西向的高潮再次出现。伴随着移民的脚步,内地大量的汉族涌入新疆。汉族移民在支援新疆经济建设的同时把自身的多元信仰带到了新疆,在新疆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中,汉族不断吸收和融合着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改变着自身原有的民风民俗,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汉族移民生活习俗和信仰,在这个自古就是多元文化和多民族交杂融合的中国西部边陲,汉族民间信仰的到来,无疑为这个多民族多信仰的地方,画上了浓浓的一笔,丰富了新疆的多元信仰生活。本论文选取晚清至民国时期新疆汉族移民的民间信仰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史和历史文献资料搜集的研究方法,以晚清至民国时期新疆汉族移民的民间信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晚清至民国时期新疆汉族移民的民间神灵及庙宇的地理分布、民间信仰生活、历史变迁,以期通过对这些对象的研究能够梳理出晚清至民国时期新疆汉族移民民间信仰的整体概况,包括移民分布、民间信仰庙宇的地理分布和汉族移民民间信仰生活等,最后深入研究汉族民间信仰的变迁历程和历史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1-06-01)
李洁[9](2011)在《浅谈移民的文化适应——以新疆南疆汉族移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新疆南疆园艺村和阔纳协海尔村作为田野调查个案,通过对村落中汉族移民在生计方式、语言、风俗习惯、房屋建筑风格等文化要素变迁及其特点的考察,探讨了移民区域在移民文化适应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类型——多元文化格局,及移民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内外层次差别。最终认为,移民的外在文化特质的适应相对较快,但内在的深层次的文化特质的适应肯定要滞后于外在适应,甚至停滞不前。但是,深层次的文化调适是移民与迁入社会和谐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本文来源于《教育文化论坛》期刊2011年02期)
刘向权[10](2010)在《清代新疆汉族移民民间信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朝统一新疆以后,内地大量汉族移民进入新疆地区,有的是为了生计的自发性移民,有的是为了稳定边疆政府的倡导性移民,类型多样。随着大量汉族移民的流入,他们自身的多元信仰也随之来到新疆,开辟了新疆多元信仰的新局面,对新疆的发展和汉族移民产生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丝绸之路》期刊2010年10期)
新疆汉族移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疆自古以来是多民族的聚居区,在社会交往中各族文化相互交织与碰撞,认同问题也随之显现。维吾尔族和汉族作为新疆人口比重最多的两个民族,其认同问题以及影响力不可忽视。本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入手,结合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认同的相关理论,试图对新疆库尔勒市汉族移民和维吾尔族人的社会认同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本研究在库尔勒市先后抽取被试830名,其中预测对象200名,有效被试174名,正式施测640名,有效被试603名。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不同学历的汉族移民在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和群体认同维度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职位的汉族移民在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和职业认同维度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汉族移民的学历与其文化认同、群体认同和职业认同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2.不同年龄段和学历的维吾尔族人在文化认同维度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维吾尔族人的年龄、学历均与其文化认同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在文化认同维度上,新疆库尔勒市维吾尔族人显着高于当地汉族移民。在群体认同纬度上,新疆库尔勒市维吾尔族人显着高于当地汉族移民。研究结论:1.库尔勒市汉族移民的地域认同和职业认同程度较高,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程度相对较低。随着学历程度的提高,汉族移民的文化认同、群体认同和职业认同程度也不断升高。2.维吾尔族人的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程度较高。随着年龄、学历程度的升高,维吾尔族人的文化认同程度也不断升高。3.库尔勒市维吾尔族人相对于当地汉族移民具有更高的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疆汉族移民论文参考文献
[1].卫霞.新疆莎车汉族移民文化适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7
[2].陈芳娟.新疆库尔勒市汉族移民和当地维吾尔族人的社会认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3].李海群,崔世平.论建国后新疆汉族移民的历史作用[J].黑河学刊.2014
[4].许建英.坛庙与神祇:清代新疆汉族移民的社会文化构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5].刘向权.晚清民国时期新疆汉族移民及宗教信仰地理分布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3
[6].刘向权,李景.清末民初新疆汉族移民民间信仰研究综述[J].丝绸之路.2013
[7].龙开义.清末民初新疆汉族移民宗教信仰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8].刘向权.晚清至民国时期新疆汉族移民民间信仰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
[9].李洁.浅谈移民的文化适应——以新疆南疆汉族移民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1
[10].刘向权.清代新疆汉族移民民间信仰研究[J].丝绸之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