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青铜器锈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郑州,战国青铜器,成分,锈蚀
青铜器锈蚀论文文献综述
李曼,吴金涛,刘青彬[1](2019)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战国青铜器锈蚀产物分析及锈蚀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郑州地区出土一批战国青铜器,其主要病害为点腐蚀、空洞、残缺、层状堆积等,为了编制科学有效的文物保护修复方案,运用多种无损科技分析方法进行了X探伤、合金成分分析及锈蚀产物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此批青铜器主要为铜、锡、铅合金,部分采用错金银和玉石镶嵌工艺,锈蚀产物主要为孔雀石、白铅矿、氯铜矿。(本文来源于《洛阳考古》期刊2019年01期)
樊豪成[2](2019)在《青铜器锈蚀机理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铜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我国出土了大量的商,周青铜器。由于长埋地下的原因,大部分青铜器在出土时表面都会产生一些铜锈(铜绿),而研究这些铜绿的产生过程对于我们了解青铜器在地下的反应速率以及制定出土后的保护方案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的方法,来模拟青铜器表面铜绿的产生过程并讨论铜绿的产生和环境中空气,湿度的关系。我们通过两个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将其认为是基元反应,并由此建立了青铜器的化学反应模型,并且将温度,湿度都纳入了考虑范围,我们模拟了青铜器在不同环境下的腐蚀速率,并且研究了合适的保护方案。(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9年08期)
栗荣贺,何建斌[3](2017)在《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原位分析青铜器的锈蚀产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对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古代辽宁”基本陈列外借展品中两件青铜刀的锈蚀产物进行了原位测试。结果表明两件青铜刀上的主要锈蚀物为副氯铜矿、蓝铜矿和孔雀石。以此为基础,阐述了两件器物的锈蚀物处理原则。(本文来源于《辽宁省博物馆馆刊》期刊2017年00期)
尚玉平,李建西[4](2018)在《新疆莫呼查汗墓地出土青铜器埋藏环境与锈蚀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化学分析方法对新疆莫呼查汗墓地出土青铜器的埋藏土壤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对土壤的形态、粒度分布、含水率、酸碱度、有机质测定、土壤中侵蚀性阴阳离子以及矿物元素、微生物、有机质挥发等实验分析,结合XRD仪器对青铜器的锈蚀物成分检测,从而进一步探讨这批青铜器的保存状况与其埋藏环境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文物世界》期刊2018年05期)
钟博超,龚德才[5](2017)在《山西博物院馆藏青铜器的锈蚀产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山西博物院馆藏大量珍贵青铜器的锈蚀情况进行分析,为后续的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选用21件山西省出土的馆藏青铜器,通过超景深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拉曼光谱分析等手段,对青铜器物表面锈蚀物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有害锈蚀物。结果这批青铜器表面锈层结构有5类,绿色锈蚀物主要为孔雀石、氯铜矿,其中氯铜矿为青铜器有害锈蚀的主要成分,少量绿色锈蚀物为斜氯铜矿、水胆矾,红色锈蚀物为赤铜矿,蓝色锈蚀物为蓝铜矿。结论青铜器表面的孔雀石锈蚀物大多结构致密,对青铜器本体无害,还可阻隔铜与空气、水分等物质的直接接触,对器物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保留。氯铜矿对青铜器的保存具有隐患,在修复中应对其彻底清除。(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7年08期)
陈晓琳,陈家昌[6](2016)在《林州市博物馆藏出土战国青铜器锈蚀物检测及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了解出土青铜器的表面锈蚀状况,正确认识其腐蚀状况,探讨其病害机理,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激光显微拉曼和离子色谱仪等对铜器表面锈蚀产物物相组成、附着物可溶盐含量、铜器合金成分、制作工艺等多方面信息进行了相关分析,以便为该批青铜器保护修复技术路线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11-22)
刘瑜[7](2015)在《从锈蚀看青铜器真伪》一文中研究指出青铜器是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物中的一种,其研究价值不言自喻。但是由于青铜器的伪器极多,因此对于青铜器研究的第一步就是真伪的辨别。本文主要从青铜器的锈蚀着手,通过锈蚀机理分析锈蚀特点,再参照常见的作伪方法、辨伪手段,来讨论青铜器的真伪。(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5年12期)
王岳[8](2015)在《山西博物院藏部分青铜器锈蚀的拉曼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器物在同一埋藏环境中受到的腐蚀程度有不同,同类器物在不同埋藏环境中所受的腐蚀程度也不同。本文采用便携式荧光分析仪、激光拉曼来研究太原春秋赵卿墓和战国长治分水岭墓的部分馆藏青铜器的元素构成及锈蚀成分的差异,以便能对不同地区出土青铜的腐蚀情况提供信息和指导方向。(本文来源于《文物世界》期刊2015年02期)
贾腊江,金普军[9](2015)在《拉曼光谱分析青铜器本体中锈蚀产物》一文中研究指出青铜器锈蚀研究能够揭示出青铜器腐蚀机理,为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目前,青铜器锈蚀研究主要从其外部锈蚀产物入手,通过锈蚀组成结构分析,探讨其腐蚀机理。本文选择了保存较好青铜器本体样品进行了内部锈蚀情况研究。首先采用金相制备技术,通过打磨、抛光和超声清洗处理后,制备了断面相组织形态清晰的24件秦早期青铜器青铜本体样品。然后利用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对样品夹杂物进行了光谱学研究,发现其物相为PbCO3和PbO及Cu2O,都属于常见的青铜合金腐蚀产物。样品金相组织中圆形或者大面积无规则亮灰色区域为Cu2O,反映出青铜器表面不仅易于形成一定厚度Cu2O锈蚀层,在相界之间也容易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u2O,存在合金内部和外部同时发生腐蚀生成赤铜矿锈蚀的情况。此外,拉曼光谱分析显示黑灰色物质主要为铅腐蚀产物——PbCO3和PbO,反映出铅元素的腐蚀过程:Pb→PbO→PbCO3。在铸造态青铜合金组织中,铅一般呈近圆形颗粒状态分布在相界之间。青铜器内部分布的铅颗粒在土壤埋藏环境中会发生氧化反应生成PbO,再与地下水中溶解的CO2-3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比较稳定的PbCO3。结果表明:外界腐蚀因素(水、溶解氧和碳酸根等)能够通过合金中相界间通道进入青铜器内部,在相界表面逐步发生反应形成以金属氧化物为主的腐蚀产物。(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5年01期)
刘亮[10](2014)在《湖南省博物馆馆藏青铜器锈蚀物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联用、X射线衍射、便携式X荧光光谱分析手段,对20件湖南出土青铜器的锈蚀物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湖南出土青铜器的锈蚀物分层明显,大都铜含量较低、高锡,铁含量偏高,部分器物铅含量较高。结合湖南青铜器保存状况,由此推断湖南青铜器的腐蚀属于吸氧型电化学腐蚀。(本文来源于《北方文物》期刊2014年04期)
青铜器锈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铜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我国出土了大量的商,周青铜器。由于长埋地下的原因,大部分青铜器在出土时表面都会产生一些铜锈(铜绿),而研究这些铜绿的产生过程对于我们了解青铜器在地下的反应速率以及制定出土后的保护方案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的方法,来模拟青铜器表面铜绿的产生过程并讨论铜绿的产生和环境中空气,湿度的关系。我们通过两个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将其认为是基元反应,并由此建立了青铜器的化学反应模型,并且将温度,湿度都纳入了考虑范围,我们模拟了青铜器在不同环境下的腐蚀速率,并且研究了合适的保护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铜器锈蚀论文参考文献
[1].李曼,吴金涛,刘青彬.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战国青铜器锈蚀产物分析及锈蚀机理研究[J].洛阳考古.2019
[2].樊豪成.青铜器锈蚀机理的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
[3].栗荣贺,何建斌.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原位分析青铜器的锈蚀产物[J].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17
[4].尚玉平,李建西.新疆莫呼查汗墓地出土青铜器埋藏环境与锈蚀机理分析[J].文物世界.2018
[5].钟博超,龚德才.山西博物院馆藏青铜器的锈蚀产物分析[J].表面技术.2017
[6].陈晓琳,陈家昌.林州市博物馆藏出土战国青铜器锈蚀物检测及机理分析[C].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7].刘瑜.从锈蚀看青铜器真伪[J].黑龙江史志.2015
[8].王岳.山西博物院藏部分青铜器锈蚀的拉曼检测[J].文物世界.2015
[9].贾腊江,金普军.拉曼光谱分析青铜器本体中锈蚀产物[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5
[10].刘亮.湖南省博物馆馆藏青铜器锈蚀物成分研究[J].北方文物.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