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H-TB钢水真空处理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于海岐,吕志勇,邢维义,刘博[1](2017)在《超低碳IF钢RH真空脱碳工艺优化》文中认为根据鞍钢股份有限公司鲅鱼圈钢铁分公司超低碳钢的生产实践,结合超低碳IF钢在RH-TB真空处理过程中的脱碳机理,分析了钢水温降、吹氧升温参数、钢包底吹氩流量和钢水取样器等工艺因素对RH精炼钢水脱碳效果的影响。实践表明,采取控制出钢温度、优化吹氧参数、RH处理过程钢包底吹氩和改进取样器措施后,RH-TB精炼时间缩短了5 min,精炼结束钢水碳含量0.002 0%以下的比例由71%提高至95%。
吕志勇[2](2015)在《改善低碳低硅钢洁净度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碳低硅钢指C<0.1%、Si<0.05%的铝镇静钢,此类钢种在连铸机浇注易发生絮流现象,随着浇注的进行,沉积物有可能突然被冲掉进入结晶器内的钢液中,造成结晶器液面剧烈波动,致使结晶器内钢液卷渣,恶化铸坯质量,使冷轧板出现表面缺陷。本文在鞍钢股份鲅鱼圈钢铁分公司炼钢部现有的工艺基础上,针对低碳低硅钢中的夹杂物控制进行相关工艺实验分析,进一步优化转炉、精炼和中间包等参数,确定一套提高鲅鱼圈炼钢部生产低碳低硅钢洁净度的工艺参数。本次实验工艺路线为:铁水预处理—260t顶底复吹转炉—RH精炼—连铸连轧。主要通过改变转炉工序、精炼及连铸工序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实现了对低碳低硅钢中的成分及夹杂物进行控制,提高了低碳低硅钢的洁净度,使钢卷的夹杂封锁率降低了60%。
孙群,林洋,李伟东[3](2011)在《RH精炼脱碳与夹杂物控制》文中认为为了提高RH精炼处理效率及钢水的洁净度,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钢总厂针对RH精炼装置脱碳、氧含量和夹杂物控制等相关工艺进行了研究和改进.通过控制转炉粗钢液中的碳氧含量、快速提高RH真空度、增加提升钢液的驱动气体氩气流量、吹氧强制脱碳、延长真空脱碳时间、增大插入管管径以及改善插入管形状维护等措施,保证了RH精炼的脱碳效果.通过控制钢包及浇注过程增碳,保证了成品碳稳定控制在20×10-6以下;同时优化了RH精炼升温工艺,并开发硅脱氧、镁脱氧及中间包改质工艺,显着降低了钢坯的全氧含量,降低了冷轧夹杂比率,从而确定了合理的RH冶炼超低碳钢工艺参数及RH精炼搬出后超低碳钢增碳的控制工艺.
于守巍[4](2012)在《IF钢碳、氮含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IF钢具有优异的深冲性能、高塑性应变比、高延伸率、高硬化指数,以及较低的屈强比,并具有优异的非时效性等优良性能,已逐渐成为继沸腾钢和铝镇静钢之后的新一代冲压用钢,是一个国家汽车用钢板生产水平的标志。普通的IF钢,钢中碳和氮控制在0.003%以下,就可以满足一般汽车用内板和外部面板的质量要求;而对于高档轿车及高品质汽车面板,其质量控制要求更加严格,必须将钢中碳和氮稳定控制在0.0025%以下;本论文通过试验方案制定与数据分析,在复吹转炉冶炼、RH-TB真空精炼及板坯连铸等工序全面研究IF钢中碳、氮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而对IF钢中碳、氮成分的过程控制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研究方向。经过理论研究和试验数据分析得知,鞍钢生产IF钢主要通过控制转炉终点的碳氧含量和温度、RH的真空度及处理时间、与钢水接触的耐材含碳量及密封保护浇铸等,可有效保证IF钢中的碳、氮成分。连铸坯中的碳、氮含量分别为19.9ppm、18.4ppm,在RH脱碳结束之后的增碳量可降低至4ppm以下,在转炉冶炼终点之后的增氮量可降低至5ppm以下。
李镇,林洋,孙群[5](2011)在《鞍钢炼钢生产IF钢的进步》文中认为由于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汽车制造厂对于汽车板的性能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炼钢厂生产的汽车板的质量标准和水平也必须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对于钢中成分和钢中内在洁净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从而获得更好的钢板性能和表面质量。鞍钢第二炼钢厂生产汽车板IF钢在降低碳、氮含量、减少钢中夹杂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实践,并且取得了一定效果,IF钢的控制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本篇论文主要围绕炼钢、精炼和连铸工艺改进后显着提高成分控制水平和降低钢板表面缺陷方面就以论述。
王荣,李伟东,孙群[6](2010)在《转炉炼钢脱氧工艺的优化》文中认为针对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第二炼钢厂脱氧工艺的不足,对不同钢种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包括采用廉价的焦炭、CaC2、SiC等脱氧剂;优化扩散脱氧剂的应用;组合使用沉淀脱氧、扩散脱氧、真空脱氧3种脱氧方法;RH-TB采用Si、Al、Ti三步脱氧工艺等技术措施,降低了脱氧合金的消耗,提高了连铸坯的质量。
李伟东,孙群,林洋[7](2010)在《IF钢氮含量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介绍了鞍钢第二炼钢厂几年来在生产IF钢过程中对于氮成分控制方面所做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出低氮钢的生产技术和防止增氮技术。低氮钢的生产工艺包括转炉冶炼工序提高铁水比、冶炼过程控制返干、冶炼终点减少补吹次数和时间,采用铁矿石造渣,可以显着地降低转炉冶炼终点的氮含量;RH-TB精炼工序处理前期提高脱碳速度,处理中期快速提高真空度、提高提升氩气流量和钢水循环量,处理后期控制钢水中的氧含量,同时必须保证钢水极低的硫含量。防止增氮技术包括转炉冶炼工序出钢采用两步脱氧法、加强出钢口的维护、控制好大包顶渣、加强氩站吹氩操作;RH-TB精炼工序加强真空室的密封、控制合金增氮量以及大包顶渣的二次改质;板坯连铸工序控制长水口吹氩量、在长水口和大包下水口间增加新型密封垫、加强中间包密封、加强开浇操作控制、中间包大渣量操作、大包连浇操作优化、加强中间包滑板密封、开发专用保护渣等。实践表明,通过这两项技术的开发和应用,IF钢成品氮成分控制水平显着提高并趋于稳定。
陈智勇,倪翀奕,张凤心[8](2009)在《RH精炼真空泵技术转化与故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第二炼钢厂RH-TB真空处理装置的核心设备——真空泵的原理进行了分析,根据测定的工作参数,结合理论计算的方法,对真空泵喷嘴设计进行了技术转化。分析了真空泵故障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满足了高级别钢种的生产需要。
孙群,林洋[9](2009)在《鞍钢RH精炼工艺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结合鞍钢二炼钢厂北区生产超低碳IF钢和冷轧硅钢现状,本文重点研究了RH精炼处理脱碳、氧含量和夹杂物控制等问题,为确定合理的RH冶炼超低碳钢工艺参数以及防止钢液增碳提供了方向,研究成果对于提高RH精炼效率以及提高钢水洁净度具有重要意义。经工艺改进后,目前,鞍钢大批量生产IF钢坯中[C]含量可稳定在小于0.003%,平均在0.0021%左右。
赵成林,王丽娟,黄玉平,李广帮,张维维[10](2009)在《RH-TB精炼温度与合金加入量预报模型》文中提出根据物质守恒和钢液热平衡原理,综合考虑吹氧情况、合金添加情况、真空室及钢包状况等多种因素,结合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参考炉次法以及实际生产数据,建立了钢水温度与合金加入量预报模型。针对120炉超低碳IF钢种的RH-TB处理过程,温度模型离线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在±5℃以内的比例达到了85%以上;利用30炉实际生产数据对合金加入量计算结果进行验证,模型预报[Al]s含量与实测值偏差小于0.01%的炉次占90%。利用Microsoft Visual.Basic.net程序设计软件以及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软件,开发了RH-TB精炼温度与合金加入量预报模型软件。
二、RH-TB钢水真空处理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H-TB钢水真空处理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超低碳IF钢RH真空脱碳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RH真空脱碳机理分析 |
1.1 冶金反应机理 |
1.2 冶金反应过程 |
2 RH脱碳影响因素分析 |
2.1 钢水温度对脱碳的影响 |
2.2 吹氧参数对脱碳的影响 |
2.2.1 强制吹氧脱碳参数对脱碳的影响 |
2.2.2 吹氧升温参数对脱碳的影响 |
2.3 钢包底吹氩对脱碳的影响 |
2.4 取样器对碳成分的影响 |
3 RH脱碳工艺优化措施 |
4 应用效果 |
5 结语 |
(2)改善低碳低硅钢洁净度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低碳低硅钢生产工艺的研究 |
1.2 低碳低硅钢成分控制及可浇性的研究 |
1.3 本实验工艺流程的介绍 |
1.4 本实验工艺流程选择的背景 |
1.5 钢水洁净度控制技术 |
1.6 钢水洁净度评价方法 |
1.7 夹杂物产物及去除 |
1.8 鞍钢钢水洁净度控制的发展现状 |
1.8.1 鞍钢洁净钢生产发展概况 |
1.8.2 鞍钢洁净钢生产能力 |
2.低碳低硅钢转炉工序的研究 |
2.1 实验研究的工艺路线 |
2.2 研究方法 |
2.2.1 实验取样方法 |
2.2.2 检测分析方法 |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低碳低硅钢RH精炼及连铸工序的研究 |
3.1 RH精炼过程 |
3.1.1 RH精炼过程中钢中成分的控制研究 |
3.1.2 RH精炼过程低碳低硅钢中夹杂物的控制研究 |
3.2 中间包内的控制 |
3.2.1 中间包内的成分变化 |
3.2.2 中间包内的夹杂物变化 |
3.3 连铸坯中的夹杂物控制 |
3.3.1 铸坯成分 |
3.3.2 铸坯夹杂 |
3.4 效益计算 |
4. 研究结论与成果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RH精炼脱碳与夹杂物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RH深脱碳工艺研究 |
1.1 复吹转炉冶炼 |
1.2 RH--TB真空吹氧深脱碳精炼过程 |
(1) 第一阶段. |
(2) 第二阶段. |
(3) 第三阶段. |
1.3 提高RH--TB真空吹氧深脱碳控制措施 |
2 防止RH精炼钢液增碳的措施 |
2.1 防止钢包衬砖增碳 |
2.2 防止浇注过程增碳 |
2.3 清除真空室壁上残留物 |
3 RH精炼钢中氧含量和夹杂物控制 |
3.1 影响RH精炼钢水中氧含量和夹杂物的主要因素 |
(1) 转炉碳含量. |
(2) RH搬入时氧含量. |
(3) 顶渣增氧. |
3.2 降低RH残余氧和夹杂物的工艺措施 |
(1) 控制氧值. |
(2) 调整升温吹氧时间. |
(3) 调整转炉出钢模型. |
(4) 硅 (预) 脱氧使用. |
(5) 镁脱氧方式的试验. |
(6) 中间包改质技术应用. |
4 结论 |
(4)IF钢碳、氮含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论文综述 |
1.1 IF 钢简介 |
1.2 IF 钢和深冲钢的分类 |
1.3 IF 钢的生产工艺 |
1.3.1 冶炼 |
1.3.2 IF 钢的温度一变形抗力规律特殊性 |
1.3.3 热轧生产工艺的作用 |
1.3.4 冷轧生产工艺的作用 |
1.3.5 退火工艺的作用 |
1.4 IF 钢的性能 |
1.4.1 塑性应变比r 值 |
1.4.2 平面各向异性系数 |
1.4.3 显微织构组分 |
1.5 高强度IF 钢的强化机制 |
1.6 高强度IF 钢合金化热镀锌钢板在汽车中应用 |
1.7 IF 钢的发展展望 |
1.7.1 IF 钢轧制技术的发展 |
1.7.2 IF 钢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
1.7.3 未来我国在IF 钢生产方面的发展 |
1.8 对钢中碳、氮含量控制的原因 |
1.8.1 控制钢中碳含量的原因 |
1.8.2 控制钢中氮含量的原因 |
2 脱碳理论的研究 |
2.1 IF 钢脱碳的热力学分析 |
2.2 IF 钢脱碳的动力学分析 |
2.3 强化脱碳的热、动力学条件 |
2.3.1 满足IF 钢脱碳的热力学条件 |
2.3.2 强化脱碳的动力学条件 |
2.4 RH-TB 真空吹氧深脱碳的反应机理 |
2.5 防止增碳的方法 |
2.5.1 防止真空槽内冷钢增碳 |
2.5.2 防止合金增碳 |
2.5.3 防止其它环节增碳 |
2.5.4 避免取样污染 |
3 脱氮理论的研究 |
3.1 氮的吸收机理 |
3.1.1 氮在铁水及钢水中的溶解热力学 |
3.1.2 氮在熔渣中的溶解热力学 |
3.1.3 氮的吸附速率 |
3.2 转炉冶炼过程钢中氮含量的变化 |
3.2.1 转炉脱氮和脱碳的关系 |
3.2.2 转炉出钢过程中钢中氮含量的变化 |
3.3 RH 精炼过程中氮含量的变化 |
3.4 连铸过程钢液氮含量变化 |
4 IF 钢碳、氮含量控制方案制定与实施 |
4.1 鞍钢IF 钢的生产现状 |
4.2 鞍钢IF 钢的生产工艺 |
4.2.1 复吹转炉设备情况 |
4.2.2 RH-TB 设备情况 |
4.2.3 铸机设备情况 |
4.3 鞍钢 IF 钢碳含量控制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
4.3.1 复吹转炉脱碳技术 |
4.3.2 RH-TB 精炼脱碳技术 |
4.3.2.1 提高真空度 |
4.3.2.2 提高脱碳反应速率 |
4.3.2.3 提高钢水循环速率 |
4.3.2.4 延长真空处理时间 |
4.3.3 生产实际数据分析 |
4.3.3.1 生产实际碳控制情况 |
4.3.3.2 生产中防止增碳的措施及效果 |
4.3.4 各工序碳成分控制水平 |
4.4 鞍钢IF 钢氮含量控制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
4.4.1 转炉氮含量控制技术 |
4.4.1.1 降低转炉钢水氮含量的措施 |
4.4.1.2 钢包顶渣改质与吹氩对钢水氮的影响 |
4.4.2 RH 精炼脱氮控制技术 |
4.4.3 连铸浇铸防止增氮技术 |
4.4.4 生产实际数据分析 |
4.4.4.1 生产实际氮控制情况 |
4.4.4.2 生产实际防止钢水增氮措施 |
4.4.5 各工序氮成分控制水平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转炉炼钢脱氧工艺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脱氧工艺现状 |
1.1 主体设备及工艺流程 |
1.2 脱氧工艺的现状及不足 |
1.2.1 普碳钢脱氧工艺的现状及不足 |
1.2.2 低碳钢脱氧工艺的现状及不足 |
1.2.3 RH轻处理钢脱氧工艺的现状及不足 |
1.2.4 超低碳钢脱氧工艺的现状及不足 |
2 脱氧工艺的优化实践 |
2.1 普碳钢脱氧工艺的优化 |
2.2 低碳钢脱氧工艺的优化 |
2.3 RH轻处理钢脱氧工艺的优化 |
2.4 超低碳钢脱氧工艺的优化 |
3 脱氧工艺优化前后的效果对比 |
3.1 连铸坯质量对比 |
3.2 技术指标对比 |
4 结论 |
(7)IF钢氮含量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设备状况 |
1.1 复吹转炉设备状况 |
1.2 RH-TB设备状况 |
2 低氮钢生产技术研究 |
2.1 转炉冶炼技术 |
2.1.1 提高铁水比 |
2.1.2 保证化好渣, 避免炉渣返干 |
2.1.3 减少补吹次数和时间 |
2.1.4 转炉冶炼采用铁矿石造渣 |
2.2 RH-TB真空精炼技术 |
2.2.1 RH-TB处理前期的控制 |
2.2.2 RH-TB处理中期的控制 |
2.2.3 RH-TB处理后期的控制 |
3 防止增氮技术研究 |
3.1 转炉工序增氮的控制技术 |
3.1.1 出钢口维护 |
3.1.2 吹氩操作优化 |
3.1.3 大包顶渣的控制 |
3.1.4 脱氧方式优化 |
3.2 RH-TB增氮的控制技术 |
3.2.1 真空室的密封 |
3.2.2 合金增氮量的控制 |
3.2.3 大包顶渣的二次改质 |
3.3 板坯连铸工序增氮的控制技术 |
3.3.1 控制大包长水口的吹氩量 |
3.3.2 在长水口和大包下水口间增加密封垫 |
3.3.3 加强中间包密封 |
3.3.4 加强开浇操作控制 |
3.3.5 中间包大渣量操作 |
3.3.6 大包连浇操作优化 |
3.3.7 加强中间包滑板密封 |
3.3.8 保护渣性能优化 |
4 各工序氮成分的控制水平 |
5 结论 |
(8)RH精炼真空泵技术转化与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蒸汽喷射泵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2 真空泵喷嘴的设计与转化 |
2.1 真空泵喷嘴的喉口尺寸计算 |
2.2 真空泵喷嘴的出口尺寸计算 |
2.3 蒸汽喷射泵喷嘴参数的分析与修正 |
3 真空泵系统的故障分析 |
3.1 蒸汽喷射泵的常见故障 |
3.2 影响真空度的因素 |
3.2.1 介质状况的影响 |
3.2.2 真空泵系统设备的影响 |
4 结论 |
四、RH-TB钢水真空处理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超低碳IF钢RH真空脱碳工艺优化[J]. 于海岐,吕志勇,邢维义,刘博. 鞍钢技术, 2017(05)
- [2]改善低碳低硅钢洁净度的工艺研究[D]. 吕志勇. 辽宁科技大学, 2015(05)
- [3]RH精炼脱碳与夹杂物控制[J]. 孙群,林洋,李伟东.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1(S1)
- [4]IF钢碳、氮含量控制研究[D]. 于守巍. 辽宁科技大学, 2012(06)
- [5]鞍钢炼钢生产IF钢的进步[A]. 李镇,林洋,孙群. 第八届(201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 2011
- [6]转炉炼钢脱氧工艺的优化[J]. 王荣,李伟东,孙群. 鞍钢技术, 2010(05)
- [7]IF钢氮含量控制技术研究[J]. 李伟东,孙群,林洋. 钢铁, 2010(07)
- [8]RH精炼真空泵技术转化与故障分析[J]. 陈智勇,倪翀奕,张凤心. 鞍钢技术, 2009(06)
- [9]鞍钢RH精炼工艺研究与实践[A]. 孙群,林洋. 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 2009
- [10]RH-TB精炼温度与合金加入量预报模型[A]. 赵成林,王丽娟,黄玉平,李广帮,张维维. 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