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钙钛矿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向色性,准一维,拉曼光谱,硫系化合物
钙钛矿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吴江滨,谭平恒,汪涵[1](2019)在《解析准一维钙钛矿硫系化合物中的二向色性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的二向色性是指自然或人造晶体中沿着不同晶向对线偏光吸收的差异.通过设计优化人造晶体中的微/纳米结构可以获得很强的二向色性,可用在起偏器和半波片等光学组件中.在自然晶体中,二向色性通常来源于晶体中的低对称性,而这与晶体结构和元素组成有很大关系.这些各向异性晶体同样可以用于改善传统光学元件的性(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23期)
陈绍鹏[2](2019)在《金刚烷类、氟乙胺卤化钙钛矿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铁介电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分子铁电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与陶瓷铁电体相比,它们具有重量轻、环境友好(不含铅等)、柔韧性好、易于合成等优点,因此有望取代陶瓷铁电体,并成为目前功能材料研究的热点。本论文成功合成了四个金刚烷衍生物类化合物、九个钙钛矿型化合物和四个氮唑类化合物,通过单晶衍射、介电、DSC(差式扫描量热仪)、SHG(二阶非线性光学测试仪)、铁电等多种测试分析手段,对化合物的结构、光学性质及铁介电性质等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了晶体的对称性、介电性、热性质、SHG效应和铁电等性质及应用,阐述相变的定义和分类,举例说明分子基铁介电材料的研究现状,并阐述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所取得的研究进展。2、金刚烷的笼式结构中含有许多sp~3杂化轨道的C原子,这种柔性结构有利于产生分子的旋转运动,导致结构相变。利用金刚烷羧酸和金刚烷胺,设计并构筑了四种具有可逆结构转变的化合物。通过金刚烷甲酸与L-脯氨酰胺合成了一种具有超强非线性效应的新的铁电体化合物C_(11)H_(15)O_2·C_5H_(11)N_2O(1),化合物1在130 K附近发生可逆的结构相变,从胺基团到羧酸的偶极矩产生自发极化,自发极化率为0.15 uC/cm~2;其非线性效应是KDP(磷酸二氢钾)的叁倍。化合物2C_(11)H_(16)O_2·C_5H_8N_2(2)是由两个金刚烷羧酸分子和一个3,5-二甲基吡唑分子构成,在260 K附近发生可逆结构相变。通过金刚烷甲酸与六次甲基四胺合成的中性加合物C_(11)H_(16)O_2·C_6H_(12)N_4·CHCl_3(3)在265 K附近发生具有对称性破缺的可逆结构相变。胺类常用于分子铁介电体的构筑,通过高氯酸使金刚烷胺发生质子化而形成具有可逆结构转变的化合物C_(11)H_(19)N·ClO_4(4)。3、利用氯化镉、氯化锰、氯化铜为骨架,选择2-氟乙胺、2,2-二氟乙胺、2,2,2-叁氟乙胺作为有机胺阳离子,组装了九种具有可逆结构相变的新型卤化钙钛矿化合物。化合物(FC_2H_4NH_3)_2CdCl_4(5)、(FC_2H_4NH_3)_2MnCl_4(6)为常温相变,化合物(FC_2H_4NH_3)_2CuCl_4(7)、(F_2C_2H_3NH_3)_2CdCl_4(8)、(F_2C_2H_3NH_3)_2MnCl_4(9)、(F_3C_2H_2NH_3)_2CdCl_4(11)、(F_3C_2H_2NH_3)_2MnCl_4(12)、(F_3C_2H_2NH_3)_2CuCl_4(13)为高温相变,化合物(F_2C_2H_3NH_3)_2CuCl_4(10)为低温相变,研究对比了九种化合物的热异常和可切换介质行为以及相变机理,其结构相变机理主要由胺的有序无序变化、骨架分子结构的畸变导致的。九种钙钛矿化合物在相变温度附近台阶状介电变化表明它在介电开关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为设计分子基铁电材料或具有其他性能的固态相变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4、采用溶液法,利用1,2-二甲基咪唑、咪唑、叁氮唑和酸合成了叁种具有可逆结构相变的氮唑类化合物,化合物C_5H_9N_2·PF_6(14)和C_4H_4O_4·C_2H_3N_3(16)随温度变化伴有超大的介电弛豫行为。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配体5,5’-二氰基-3,3’-联吡啶和迭氮化钠在路易斯酸CuSO_4的作用下,得到了一种新型的金属有机铜四唑配合物C_(12)H_6N_7·CuSO_4(17)。配合物17的堆积图形状类似一个美丽的蝴蝶发卡,其高氮结构可作为潜在的含能材料。(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7)
黄渊[3](2019)在《具有类钙钛矿结构化合物的合成、磁性及介电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铁电及铁磁性的类钙钛矿化合物在信息存储、红外传感以及压电传感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而引起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兴趣。一些类钙钛矿化合物具有优良的铁电性、铁磁性或相变特性,在外部条件的激发下,相变点附近会出现介电异样及热学性质的异样。在设计合成具有铁电或者铁磁性质的相变材料时,由于配合物中的过渡金属往往可以提供良好的铁磁性,含氮的铵盐化合物具有独特的极性结构,往往伴随着氢键及其无序的可能性,为寻找铁电及铁磁相变化合物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通常会以无机过渡金属卤化物及含氮的有机铵盐为配体合成配合物单晶,或者以过渡金属为桥连中心,氰基、硫氰基、迭氮、二氰胺基等为桥连配体构建金属有机框架,含氮的有机铵盐为客体分子,进一步与有机框架配位,合成得到配合物单晶。一般我们通过介电异常伴随DSC可逆峰的测试结果来确定相变的发生。依据居里-外斯定律,物质介电常数随温度的变化遵循?=?_e+C/(T-T_0),样品在相变点附近的介电常数会有明显突变。为了寻找具有磁性及介电相变的类钙钛矿结构化合物,本文合成了一系列有机无机杂化配位化合物,研究了它们的结构、磁性及介电性质。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配合物单晶、磁性及介电相变相关的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对主要使用的实验仪器和试剂进行概括;第叁部分介绍N_3~-、CN~-、N(CN)_2~-、SCN~-作为桥连配体合成得到的系列化合物的磁性研究;第四部分介绍以(2-溴乙基)叁甲基溴化铵((2-BrEt)NMe_3Br)为原料,与金属卤化物反应,构建有机-无机类钙钛矿结构化合物并对其磁性和介电性质进行研究,介电性质和热力学性质研究表明所得到的五个化合物[(2-BrEt)NMe_3]_8[CoCl_4]_4、[(2-BrEt)NMe_3]_2CuCl_4、[(2-BrEt)NMe_3]_2CdCl_4、[(2-BrEt)N Me_3]PbBr_3、[(2-BrEt)NMe_3]_8[ZnCl_4]_4都具有相变行为;第五部分介绍了以四乙基溴化铵(Et_4NBr)、丁基叁甲基氯化铵(BuNMe_3Cl)为原料与金属卤素盐形成的叁个配合物[Et_4N]_2[PbBr_3]_2、[BuNMe_3]_2CdBr_4、[BuNMe_3]_3Sb_2Cl_9的结构及介电性质研究,介电性质和热力学性质研究表明[Et_4N]_2[PbBr_3]_2和[BuNMe_3]_2CdBr_4这两种物质具有相变行为;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分析,对后续的工作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江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扬[4](2019)在《叁元铜铁硫属化合物纳米材料、铯铋卤化钙钛矿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溶剂热合成法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温和的液体环境下大量制备结构新颖的纳米材料。近年来,由于在太阳能电池、光催化剂、光伏器件和热电等领域的应用,采用溶剂热合成铜基硫属化合物纳米材料、铯铋卤化钙钛矿纳米材料已展现出快速的发展趋势。众所周知,纳米材料性能的好坏与材料本身的物相、组分、带隙以及尺寸大小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发展新的合成方法构建具有特殊结构的纳米材料对提升材料性能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国内外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溶剂热合成法快速制备高质量、单分散、形貌尺寸均匀的多元铜基硫属化合物纳米材料、铯铋卤化钙钛矿纳米材料并探究了其生长机理和性质,取得的具体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通过溶剂热法以氯化铜、硫脲为前驱源,用二缩叁乙二醇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分别做溶剂与表面活性剂反应实现了高质量、单分散、形貌尺寸均一、花状的Cu_(7.2)S_4微纳米材料。X‐射线衍射、电镜和组分分析表明产物为立方相。研究探索了产物的紫外光吸收光谱并提出了相应的生长机理。此外,光催化测试表明获得的Cu_(7.2)S_4微纳米材料在光催化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2.基于“一步法”实现了高质量、单分散、形貌尺寸均一、立方结构的Cu-Fe-S微纳米材料,进一步丰富了这类窄带半导体的制备方法。X‐射线衍射、电镜和组分分析表明产物为立方相,其粒径分析表明,CuFeS_2微纳米材料的粒径大小~0.3μm;Cu_5FeS_4微米材料的粒径大小~1.8μm。研究探讨了不同的前驱源和反应温度对产物的影响。此外,光学性质研究表明实验合成的Cu-Fe-S化合物在可见光区具有高吸收系数,并推导出产物的禁带宽度分别为0.56(CuFeS_2)和1.8 eV(Cu_5FeS_4),较小的带隙值表明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可作为良好的吸光材料应用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光催化、光伏器件和热电等领域。另外,通过对产物的可见光催化测试表明,实验合成的Cu-Fe-S经多次循环实验后,任能确定其再现性和组成稳定性,说明起催化剂的作用所以可回收利用。3.采用简易的溶剂热法实现了单分散、形貌尺寸均一的四方结构CuFeSe_2微纳米材料。X‐射线衍射、电镜和组分分析表明产物为四方相。其粒径分析表明CuFeSe_2的粒径大小~0.3μm。探索了酸碱性、反应温度、反应前驱源之比对产物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生长机理,研究表明反应前驱源的比例和温度对产物的纯度有极大的影响。此外,光学性质研究表明实验合成的CuFeSe_2在可见-近红外光区均有吸收,这是由于p型CuFeSe_2微纳米材料中自由空穴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结果,较高的吸收系数使其可作为良好的光吸材料应用在光催化等领域。同时,其可见光催化测试也证明了CuFeSe_2微纳米材料是一种优良的催化剂且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4.通过溶剂热法以溴化铯、溴化铋为前驱源,用二甲基亚砜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分别做溶剂与表面活性剂反应实现了高质量、单分散、形貌尺寸均一的Cs_3Bi_2Br_9纳米材料。X‐射线衍射、电镜和组分分析表明Cs_3Bi_2Br_9纳米结构为叁角晶相。同时,考察了活性剂(PVP)、溶剂和温度对形貌的影响。此外,光学性质研究表明实验合成的Cs_3Bi_2Br_9纳米材料在可见光区具有较高吸收系数,表明该纳米晶具有优异的发光性能,可用于薄膜电池、热电材料、光催化等众多领域。此外,我们还采用了溶剂热法制备了较大表面积的Cs_3Bi_2I_9微米材料,电镜分析表明其尺寸高度不均。另外,我们采用Schlenk line技术实现了粒子状Cs_3Bi_2I_9纳米晶体的可控制备。研究发现,采用热注射法制备的纳米晶具有大小均一、尺寸集中的特点。X‐射线衍射、电镜和组分分析表明Cs_3Bi_2I_9纳米结构为六方晶相,同时还发现纳米晶的生长是各向异性的,优先沿c轴生长。此外,光学性质研究表明实验合成的Cs_3Bi_2I_9纳米晶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表明可用于光电转换、薄膜电池、热电材料等领域。(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10)
安宏宇[5](2018)在《钙钛矿催化剂的掺杂改性及其催化热解木质素制备含氧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然界中,资源浪费无处不在,木质素就是其中一种较为严重的情况,大量木质素以最简单低效的方式烧掉,不仅利用率过低,而且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如何将木质素有效地加以利用是研究的关键,由于木质素是生产制备芳香基化合物唯一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因此,通过化学方法从木质素中提取酚类化合物转换成芳香基化合物是实现木质素高质化和资源化利用的一种最有效方法。化学方法中催化剂是重中之重,一种高效的催化剂对化学反应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以木质素为原料,利用CaCO_3和SrCO_3对钙钛矿催化剂LaTi_(0.2)Fe_(0.8)O_3进行掺杂改性制备La_xCa_(1-x)Ti_(0.2)Fe_(0.8)O_3和La_xSr_(1-x)-x Ti_(0.2)Fe_(0.8)O_3系列催化剂,然后以掺杂改性后的MIEC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对木质素进行选择性催化氧化制备芳香基化合物,并通过SEM、XRD、FTIR等对木质素和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其分子结构、晶型结构和形貌,同时考察温度、比例和催化剂孔结构对反应的影响,最后利用GC-MS对液体产物进行表征、分析、测试。通过固定床反应器对木质素进行催化氧化,进而对催化剂性能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LaTi_(0.2)Fe_(0.8)O_3催化木质素中,在600℃下,添加理论量为0.0500 g的300目石墨,催化裂解效果最佳,出液速度快且产物多。(2)制备的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钙钛矿相,通过XRD可以得出La_(0.2)Sr_(0.8)Ti_(0.2)Fe_(0.8)O_3、La_(0.8)Ca_(0.2)Ti_(0.2)Fe_(0.8)O_3的峰形最好,证明La_(0.2)Sr_(0.8)Ti_(0.2)Fe_(0.8)O_3,La_(0.8)Ca_(0.2)Ti_(0.2)Fe_(0.8)O_3的晶型结构最为稳定,其催化效果将达到最好。(3)通过SEM显示出La_(0.2)Sr_(0.8)Ti_(0.2)Fe_(0.8)O_3,La_(0.8)Ca_(0.2)Ti_(0.2)Fe_(0.8)O_3复合氧化物颗粒完整,几乎无团聚现象,比表面积相对较大,适合催化反应的发生。(4)在催化剂对木质素催化氧化过程中,最佳的反应比例是3:1,反应温度是600℃,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气液固叁相反应产物分别为0.6613 g、0.9594 g、1.8651g,液体产物收率是27.94%,木质素催化氧化后的液体产物分为苯类,苯酚类,愈创木基类,紫丁香基类,苯基烷基醚,邻苯二酚类共6大类。(5)在La_xSr_(1-x)Ti_(0.2)Fe_(0.8)O_3、La_xCa_(1-x)-x Ti_(0.2)Fe_(0.8)O_3系列复合氧化物中添加石墨作为造孔剂,其中La_xSr_(1-x)Ti_(0.2)Fe_(0.8)O_3中X=0.4时,添加300目石墨,温度为311.7℃效果最佳,而La_xCa_(1-x)Ti_(0.2)Fe_(0.8)O_3中X=0.2时,添加500目石墨,温度为474.3℃效果最优。(6)反应后催化剂的形貌及晶型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活性、稳定性以及可再生性。(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06-11)
许腾[6](2018)在《反钙钛矿结构化合物薄膜的制备与物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反钙钛矿结构化合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反钙钛矿结构是相对于钙钛矿结构而言的,在钙钛矿结构化合物ABO_3(A为稀土金属或碱金属,B为过渡金属,O为氧原子)中,A原子占据在立方晶格结构的顶点位置,B原子和O原子分别占据在立方晶格的体心位置和面心位置;而在反钙钛矿结构化合物M_3AN(M为Cu,Mn,Fe,Co,Ni,Ti过渡金属、A为过渡金属,N为氮原子)中,A原子占据在立方晶格顶点位置,N原子和M原子分别占据在立方晶格的体心位置和面心位置。在反钙钛矿结构材料体系中,锰基反钙钛矿结构材料由于存在着晶格、电荷、自旋和轨道多自由度之间的关联作用,从而表现出丰富的物理性质,如负热膨胀效应,宽温域近零电阻率温度系数,自旋玻璃行为等。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是金属掺杂氮化铜和ε-氮化锰基反钙钛矿结构化合物。在不断探索最佳工艺参数的基础上,我们采用磁控溅射法成功制备了反钙钛矿结构化合物薄膜,并对薄膜材料的结构、电学、磁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我们研究了金属掺杂氮化铜Cu_3NM_x反钙钛矿结构化合物薄膜材料。利用磁控(共)溅射方式,我们成功制备了具有明显择优取向的Cu_3NM_x(M=Mg,Ta)反钙钛矿薄膜。本征氮化铜是一种间接窄带隙半导体材料,具有反ReO_3晶格结构。在反ReO_3立方晶格结构中,氮原子占据在顶点位置,铜原子占据在立方晶格棱边的中点位置,这是一种典型的敞形结构。在金属掺杂情况下,外来金属原子很容易占据在立方晶格体心的中心空位,这是一种开辟新格点的掺杂方式。该种掺杂方式会对框架材料的原有电子结构造成极大的扰动,甚至会引起电子结构的根本性转变。随着掺杂浓度提高,电子结构的带隙逐渐减小,甚至能带出现交迭,发生半导体-金属或半导体-半金属转变。虽然Cu_3NMg_x反钙钛矿薄膜的电输运行为在关注的掺杂浓度范围内仍为半导体特性,但是薄膜材料的电阻率显着降低四个数量级,而且其光学带隙由0.76eV减小至0.07eV。在金属钽掺杂氮化铜薄膜中,我们认为钽原子没有成功占据在框架材料氮化铜的立方晶格的中心空位,钽原子可能和氮原子形成化合物在晶粒间界处聚集,并在Cu_3NTa_x化合物薄膜的导电行为中扮演重要角色。Cu_3NTa_x化合物薄膜材料的光学带隙随着Ta含量提高而增大。第二部分我们主要研究了锰基反钙钛矿结构化合物薄膜材料。锰氮化合物是一种多相材料体系,ε相氮化锰的制备工艺参数窗口非常窄。在不断探索制备工艺参数的基础上,我们采用磁控溅射技术成功制备了锰基反钙钛矿结构化合物Mn_3Mn_(1-x)A_xN(A=Pd,Au,Ni)薄膜。此外,我们也尝试生长了近化学配比的Mn_3CuN反钙钛矿薄膜。框架材料Mn_3MnN反钙钛矿化合物在室温下是一种金属亚铁磁材料,在立方反钙钛矿晶格结构中,顶点Mn原子的磁矩方向和面心Mn原子的磁矩方向反向平行排列。在金属掺杂下,由于面心Mn原子和体心N原子形成化学稳固的Mn_6N八面体,这样外来金属原子很容易对顶点处的Mn原子进行替代随机占据,使原有的电子结构发生改变。在金属Pd原子对顶点Mn原子不断地替代掺杂下,Mn_3Mn_(1-x)Pd_xN反钙钛矿薄膜发生了金属-半导体转变,并且在此过程中薄膜材料的电阻率基本上维持在一个数量级。本征框架材料Mn_3MnN反钙钛矿薄膜在10K至300K测量温区内没有磁阻效应,然而,金属Pd掺杂的Mn_3Mn_(1-x)Pd_xN反钙钛矿薄膜却在高温区表现出磁阻效应,这里的磁阻效应可能是由外磁场诱导的磁相变导致的。另外,我们在低金属Au掺杂浓度的Mn_3Mn_(1-x)Au_xN反钙钛矿薄膜材料中发现了展宽的电阻率极大值现象,而且在电阻率极值温度点以下的低温区,出现了由掺杂浓度调制的金属-半导体转变。在Mn_3Mn_(1-x)Ni_xN反钙钛矿薄膜材料中同样出现了类似的现象。在硅衬底上生长的Mn_3Mn_(1-x)Ni_xN反钙钛矿薄膜在高温区内随着温度降低出现了金属-半导体转变,而且在半导体温区出现了电阻率陡增现象,这种电阻率陡增现象可能和Mn_3Mn_(1-x)Ni_xN反钙钛矿材料在该温区内发生的某种结构相变和磁相变有关。我们利用锰铜合金靶材(Mn_3Cu)尝试制备了近化学配比的Mn_3CuN反钙钛矿薄膜,由于选择溅射的问题,生长的Mn_3CuN反钙钛矿薄膜出现了富铜现象。我们发现富铜Mn_3CuN反钙钛矿薄膜材料表现出磁电耦合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黄海铭[7](2018)在《ABX_3型钙钛矿化合物的带隙调控及磁、光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传统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和大量消耗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及气候变暖等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可持续能源的迫切需求。2009年,基于甲胺碘铅MAPb I3(MA=CH3NH3+)制备出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引起了研究人员对ABX3型钙钛矿材料的研究热情。然而,甲胺碘铅中铅元素的毒性和其光响应范围不够宽是制约这类太阳能电池进一步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为了实现以上两个关键问题的解决。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在研究MAPb I3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替位掺杂来寻找无铅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并同时实现对MAPb I3带隙的调控。本文研究所获得的创造性成果主要有:第一,拉伸应变和压缩应变能够调控MAPb I3的带隙。对MAPb I3施加拉伸应变,能够增大MAPb I3的带隙,而施加压缩应变后,MAPb I3的带隙将减小。MAPb I3中有机阳离子的取向能够对MAPb I3的结构和带隙产生轻微影响。MAPb I3中不同原子出现的空位缺陷对MAPb I3的结构和物理性质产生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C原子出现空位缺陷时,MAPb I3依然为半导体,但I原子或Pb原子出现空位缺陷时,MAPb I3表现金属性。此外,N空位、与N相连的H原子出现空位时、与C相连的H原子出现空位时MAPb I3均产生自旋极化现象,此时MAPb I3具有磁性。第二,用第四周期的十种过渡金属原子取代MAPb I3中的Pb原子后,新的钙钛矿化合物在其基态呈现出多样的物理属性。其中,MAZn I3和MACo I3分别是首次发现的钙钛矿型无带隙半导体和自旋无带隙半导体。其它的化合物如:MASc I3、MATi I3、MACr I3、MAFe I3和MANi I3为铁磁性的半金属。MAVI3和MAMn I3为铁磁性的半导体。在压缩应变和拉伸应变作用下,八种铁磁性钙钛矿化合物的物理属性随着应变发生变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MACo I3和MANi I3在-10%~10%的应变范围内均经历了从金属性-半金属性-自旋无带隙半导体-半导体的相变。第叁,发现Ti掺杂MAPb I3的不同相,得到的混合钙钛矿化合物具有非常丰富的物理性质,其中立方相的MATi0.25Pb0.75I3、四方相的MATi0.25Pb0.75I3、正交相的MATi0.25Pb0.75I3以及立方相的MATi0.75Pb0.25I3为磁性半金属。四方相的MATi0.75Pb0.25I3为磁性金属,正交相的MATi0.75Pb0.25I3为磁性半导体。而Mn掺杂MAPb I3得到的混合钙钛矿化合物均为磁性半导体,并且随着Mn掺杂浓度的提高,这些立方相、四方相和正交相混合钙钛矿化合物的带隙均减小。第四,发现叁种新的无铅型钙钛矿化合物Cs2Sn Cl6、Cs2Sn Br6和Cs2Sn I6在平衡晶格常数时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它们都具有较高的熔解温度。采用HSE06杂化泛函能够得到与实验结果比较一致的半导体带隙。这叁种材料在紫外区表现出良好的光吸收特性,随着卤素原子序数的增加,它们的吸收光谱发生红移。(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魏胜辉,李重阳,谭永军,刘帅帅,王波[8](2018)在《反钙钛矿结构Mn_3Ga_(0.503)Ge_(0.497)N金属化合物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氮气保护气氛下固相烧结法制备出Mn_3Ga_(0.503)Ge_(0.497)N化合物,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过多晶粉末X射线衍射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热膨胀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具有立方反钙钛矿结构的Mn_3Ga_(0.503)Ge_(0.497)N化合物在420~470 K温度范围内表现出负热膨胀性能,其平均热膨胀系数为-13.3×10~(-6)K~(-1)。磁性测试结果表明:Mn_3Ga_(0.503)Ge_(0.497)N化合物在457 K左右发生了顺磁-铁磁的磁性转变。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其维氏硬度范围为450~480 HV,抗压强度和压缩弹性模量分别为350 MPa和2.48 GPa,是一种高硬度脆性陶瓷材料,可以用来制造具有轻质、刚性、低膨胀和高加工性的器件。(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8年02期)
黎秋航[9](2017)在《掺杂钙钛矿结构化合物的磁性和电输运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钙钛矿类化合物(例如双钙钛矿氧化物La2CoMnO6、有机钙钛矿CH3NH3PbI3等)具有丰富的物理特性。La2CoMn06具有较高的居里温度、较大的磁电阻效应和介电常数·等,在磁学与自旋电子学及器件领域有广泛研究与应用;CH3NH3PbI3具有优良的光伏性能,是新型太阳能电池研究的热点材料。离子掺杂是有效调控材料物理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本论文用不同离子对La2CoMnO6中La位和Co位以及CH3NH3PbI3中Pb位进行掺杂,探讨了离子掺杂对磁性与电性的影响机制。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PPMS等设备对样品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以及磁性和电输运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 La2CoMnO6镧位掺杂Ca的磁性和电输运性质的研究。用固相反应方法制备了多晶La2.xCaxCoMn06 (0≤x≤0.5)样品,系统研究了 Ca2+离子掺杂对La2CoMnO6晶体结构、表面形貌、磁性、电性和磁电阻效应的影响。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La位掺杂Ca2+离子保持了晶体单斜双钙钛矿结构(空间群PS1/n)。磁性测量结果表明,Ca2+离子掺杂引起Co离子和Mn离子化合价的变化,并改变了 Co离子和Mn离子的超交换作用的种类以及不同磁性相的比例,导致样品的居里温度Tc和矫顽力HC降低,并增强了交换偏置效应。电性测量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的导电机制均符合VRH模型,样品电阻率随Ca2+离子掺杂量的增加而减小。样品均表现出自旋相关的负磁电阻效应,这种效应可用电阻网络理论来解释。在低温下(T<200K),少量的Ca2+离子掺杂(x≤0.2)可优化多晶样品中铁磁相互作用和反铁磁相互作用的比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磁电阻效应。在105K、7T的条件下,样品x = 0.2可增强负磁电阻效应接近10%,达到58%。这为研究La2CoMnO6的小半径离子掺杂效应提供实验依据,也为增强镧系锰基双钙钛矿材料磁电阻效应的研究提供参考。2.La2CoMn06钴位掺杂B (B = Fe、Cu)的磁性和电输运性质的研究。用固相反应方法制备了多晶 La2Co1-xFexMnO6 (0≤x≤1.0)、La2Co1-xCuxMnO6 (0≤x≤0.5)。系统地研究了 Fe3+或Cu2+离子掺杂Co位对La2CoMnO6磁和电特性的影响。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Fe3+或Cu2+离子掺杂样品具有正交扭曲的双钙钛矿结构(空间群Pbnm)。La2Co1-xBxMnO6的磁性测量结果表明,Fe3+或Cu2+离子掺杂均导致La2CoMn06的居里温度Tc降低。Fe3+掺杂会降低La2CoMnO6的矫顽力Hc,当Co/Fe离子数比例达到1时,可获得最大的交换偏置效应。少量Cu2+离子掺杂可有效调控La2CoMnO6的磁性,适量的Cu2+离子掺杂(x = 0.3)可有效提高其矫顽力Hc。电性测量结果表明,Fe3+或Cu2+离子掺杂可使样品的导电机制由叁维VRH模型逐渐转变为TA模型。La2Co1-xBxMnO6(B = Fe、Cu)均表现出自旋相关的负磁电阻效应,Fe3+离子掺杂x≤0.1时,能增强低温下(T<150K)样品的磁电阻效应;Cu2+离子掺杂量较低时(x≤0.1),磁电阻效应在低场下(H < 5 T)得到增强。该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双钙钛矿材料B位掺杂效应和通过B位离子掺杂调控该类材料的磁、电特性提供实验依据。3.CH3NH3PbI3铅位掺杂B(B = Mn/ (Mn和Co))的磁性研究。用蒸发溶剂法制备了 CH3NH3PbI3多晶样品及掺杂样品CH3NH3Pb1-xBxI3-2xCl2x。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样品均具有正交结构。样品的磁性测量结果表明,磁性掺杂样品在5K下均具有极弱的铁磁性,Mn2+或Co2+离子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是该磁性产生的原因。在高掺杂量时,CH3NH3Pb0.34Mn0.33Co0.3311.68C11.32样品中存在部分反铁磁性并显示出交换偏置效应。在掺杂离子总量x 一定时,单一Mn2+离子掺杂样品的磁性强于Mn2+和Co2+离子共掺的磁性。该结果可为有机钙钛矿磁性掺杂方面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实验支持,也为探索新型磁性有机钙钛矿材料提供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6-01)
安琴[10](2017)在《Sr_(2-x)Ba_xFeMoO_(6-y)N_y与Ca_(2-x)La_xFeMoO_(6-y)N_y系列双钙钛矿型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和磁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制备了A位和O位同时掺杂的双钙钛矿型系列氧化物,O位的掺杂是通过氨化作用实现,并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振动样品磁电分析等分析手段对材料进行了表征。文章具体研究了掺杂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和磁电性能的影响。Fullprof精修结果显示Sr_(2-x)Ba_x Fe Mo O_(6-y) N_y(容忍因子t=1)系列样品的晶体结构是四方晶系,空间群为I4/mmm,晶胞参数随着氨化时间的增长而呈现递增的趋势。室温下,样品的磁滞回线(M-H)显示其自发磁化强度随着外场的增加而迅速增加,然后趋于一个特定的饱和磁化强度值MS。热磁实验显示样品的磁转变温度大于450 K,在1.0 T的外加磁场中,所制备的样品均显示出明显的负磁阻效应。对于氨化时间分别为0,1,3和5 h的样品,在外加磁场分别为零和1.0 T条件下,随着温度由450 K降低到80 K,样品的电阻率均逐渐降低,证明在测试温度范围内,样品具有金属导电行为。然而,在零场和80~250 K范围内,氨化7 h的样品表现出了半导体行为,室温下,该样品在1.0 T的外加磁场下的负磁阻效应可达-0.1053。Fullprof精修结果显示Ca_(2-x)La_x Fe Mo O_(6-y) N_y系列样品的晶体结构是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胞参数和键角β随着氨化时间的增长而呈现递增的趋势。室温下,样品的磁滞回线(M-H)显示其自发磁化强度随着外场的增加而迅速增加,但是并没有趋于一个特定的饱和磁化强度值MS。热磁实验显示样品的磁转变温度也大于450 K。对于氨化时间分别为1,3和5 h的样品,在外加磁场分别为零和1.0 T条件下,随着温度由450 K降低到80 K,样品的电阻率均逐渐降低,证明在测试温度范围内,样品具有金属导电行为。然而,在同样的条件下,氨化7 h的样品却表现出了半导体行为。(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7-06-01)
钙钛矿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分子铁电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与陶瓷铁电体相比,它们具有重量轻、环境友好(不含铅等)、柔韧性好、易于合成等优点,因此有望取代陶瓷铁电体,并成为目前功能材料研究的热点。本论文成功合成了四个金刚烷衍生物类化合物、九个钙钛矿型化合物和四个氮唑类化合物,通过单晶衍射、介电、DSC(差式扫描量热仪)、SHG(二阶非线性光学测试仪)、铁电等多种测试分析手段,对化合物的结构、光学性质及铁介电性质等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了晶体的对称性、介电性、热性质、SHG效应和铁电等性质及应用,阐述相变的定义和分类,举例说明分子基铁介电材料的研究现状,并阐述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所取得的研究进展。2、金刚烷的笼式结构中含有许多sp~3杂化轨道的C原子,这种柔性结构有利于产生分子的旋转运动,导致结构相变。利用金刚烷羧酸和金刚烷胺,设计并构筑了四种具有可逆结构转变的化合物。通过金刚烷甲酸与L-脯氨酰胺合成了一种具有超强非线性效应的新的铁电体化合物C_(11)H_(15)O_2·C_5H_(11)N_2O(1),化合物1在130 K附近发生可逆的结构相变,从胺基团到羧酸的偶极矩产生自发极化,自发极化率为0.15 uC/cm~2;其非线性效应是KDP(磷酸二氢钾)的叁倍。化合物2C_(11)H_(16)O_2·C_5H_8N_2(2)是由两个金刚烷羧酸分子和一个3,5-二甲基吡唑分子构成,在260 K附近发生可逆结构相变。通过金刚烷甲酸与六次甲基四胺合成的中性加合物C_(11)H_(16)O_2·C_6H_(12)N_4·CHCl_3(3)在265 K附近发生具有对称性破缺的可逆结构相变。胺类常用于分子铁介电体的构筑,通过高氯酸使金刚烷胺发生质子化而形成具有可逆结构转变的化合物C_(11)H_(19)N·ClO_4(4)。3、利用氯化镉、氯化锰、氯化铜为骨架,选择2-氟乙胺、2,2-二氟乙胺、2,2,2-叁氟乙胺作为有机胺阳离子,组装了九种具有可逆结构相变的新型卤化钙钛矿化合物。化合物(FC_2H_4NH_3)_2CdCl_4(5)、(FC_2H_4NH_3)_2MnCl_4(6)为常温相变,化合物(FC_2H_4NH_3)_2CuCl_4(7)、(F_2C_2H_3NH_3)_2CdCl_4(8)、(F_2C_2H_3NH_3)_2MnCl_4(9)、(F_3C_2H_2NH_3)_2CdCl_4(11)、(F_3C_2H_2NH_3)_2MnCl_4(12)、(F_3C_2H_2NH_3)_2CuCl_4(13)为高温相变,化合物(F_2C_2H_3NH_3)_2CuCl_4(10)为低温相变,研究对比了九种化合物的热异常和可切换介质行为以及相变机理,其结构相变机理主要由胺的有序无序变化、骨架分子结构的畸变导致的。九种钙钛矿化合物在相变温度附近台阶状介电变化表明它在介电开关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为设计分子基铁电材料或具有其他性能的固态相变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4、采用溶液法,利用1,2-二甲基咪唑、咪唑、叁氮唑和酸合成了叁种具有可逆结构相变的氮唑类化合物,化合物C_5H_9N_2·PF_6(14)和C_4H_4O_4·C_2H_3N_3(16)随温度变化伴有超大的介电弛豫行为。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配体5,5’-二氰基-3,3’-联吡啶和迭氮化钠在路易斯酸CuSO_4的作用下,得到了一种新型的金属有机铜四唑配合物C_(12)H_6N_7·CuSO_4(17)。配合物17的堆积图形状类似一个美丽的蝴蝶发卡,其高氮结构可作为潜在的含能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钙钛矿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吴江滨,谭平恒,汪涵.解析准一维钙钛矿硫系化合物中的二向色性转换[J].科学通报.2019
[2].陈绍鹏.金刚烷类、氟乙胺卤化钙钛矿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铁介电性质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9
[3].黄渊.具有类钙钛矿结构化合物的合成、磁性及介电性质研究[D].江西中医药大学.2019
[4].张扬.叁元铜铁硫属化合物纳米材料、铯铋卤化钙钛矿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9
[5].安宏宇.钙钛矿催化剂的掺杂改性及其催化热解木质素制备含氧化合物[D].东北石油大学.2018
[6].许腾.反钙钛矿结构化合物薄膜的制备与物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8
[7].黄海铭.ABX_3型钙钛矿化合物的带隙调控及磁、光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8
[8].魏胜辉,李重阳,谭永军,刘帅帅,王波.反钙钛矿结构Mn_3Ga_(0.503)Ge_(0.497)N金属化合物的性能[J].金属热处理.2018
[9].黎秋航.掺杂钙钛矿结构化合物的磁性和电输运性质[D].东南大学.2017
[10].安琴.Sr_(2-x)Ba_xFeMoO_(6-y)N_y与Ca_(2-x)La_xFeMoO_(6-y)N_y系列双钙钛矿型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和磁电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