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粘膜病变论文-刘佳

胃食管粘膜病变论文-刘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胃食管粘膜病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代谢组学,食管癌,癌前病变,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

胃食管粘膜病变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1](2015)在《食管粘膜病变筛检的代谢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食管癌是食管鳞状上皮或腺上皮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恶性病变,位居世界癌症致死疾病的第六位,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已引起广泛重视。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是食管癌重要的癌前病变,而从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发展到癌变一般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该阶段是食管癌早诊早治的最宝贵时机。如果早期发现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并对该部分群体进行干预促使其逆转,那么将大幅降低其癌变的几率。因此,食管癌癌前病变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对降低其癌变率、促进食管癌的防治均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自2008年起在山东省肥城市针对该地区40~69岁的人群,借助内镜下碘染色指示性活检技术,筛查处于不典型增生的癌前病变状态或早期食管癌的病例。但即使是在食管癌高发区,其食管粘膜病变筛检阳性率也较低。高达90%的人筛查结果为阴性,承受着不必要的有创内镜检查痛苦。因此,急需开发一种新方法,用于探寻在食管癌发生发展阶段机体内环境的变化,为食管癌的金标准筛检方法(内镜下碘染色指示性活检技术)提供初筛的科学依据和转化医学支持,以区分内镜下食管粘膜病变筛检阳性者和食管粘膜病变筛检阴性者,缩小内镜筛查的范围,提高内镜筛查的阳性率,从而避免食管完全健康的人群承受有创内镜的痛苦,使得食管癌的早诊早治更具针对性。虽然以往的食管癌代谢组学研究发现了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以及脂质代谢等多条代谢通路的扰动和异常,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传统的基于医院的病例对照设计,仅能发现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代谢轮廓差异,不能用于早期筛检。本项目依托“国家食管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收集初次发现的内镜下食管粘膜病变筛检阳性者(包括食管炎、食管癌癌前病变和早期患者、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和食管粘膜病变筛检阴性者(无上消化道病变的健康对象)的血清样品,建立基于人群的食管粘膜病变筛检代谢轮廓研究,克服了基于医院的病例对照研究缺乏食管癌癌前病变和早期病例的缺憾。本研究旨在建立基于人群的代谢组学病例对照研究,借助超高效液相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色谱质谱联用仪(UPLC/QTOF/MS)检测平台,应用统计模式识别和其他统计方法,筛选出用于食管癌高发区初筛的代谢组学指标,并建立食管粘膜病变筛检阳性者与阴性者的判别模型,从而缩小内镜筛查的范围,仅对高危个体进行内镜检查,对于食管癌筛检的实施和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方法:本研究使用UPLC/QTOF/MS检测平台对所收集的血清样品进行代谢轮廓分析。所获得的代谢组学数据经过预处理和数据质量评价后,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探索食管粘膜病变筛检阳性者和阴性者间的代谢轮廓差异和分类趋势。通过PLS-DA模型的变量重要性评分(VIP),单变量的非参数检验以及代谢物对内镜下食管粘膜病变筛检阳性/阴性诊断的AUC值等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进一步查看原始色谱质谱数据,去除明显的噪声,根据R软件的CAMERA包识别同一代谢物的同位素离子、加合离子及碎片,从而有效地筛选潜在的代谢标志物。根据代谢物的保留时间、一级质谱或二级质谱实验获得的碎片离子裂解规律,用数据库检索、标准品鉴定等方法,对潜在代谢标志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将样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来构建区分内镜下食管粘膜病变筛检阳性者与阴性者的初筛模型,另一部分用于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共收集内镜下食管粘膜病变筛检阳性者和阴性者血清样品641例。其中内镜下食管粘膜病变筛检阴性者187例,内镜下食管粘膜病变筛检阳性者共454例,包括食管炎症95例(占20.93%),轻度不典型增生184例(占40.53%),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133例(占29.30%),原位癌和筛查出来的食管鳞癌42例(占9.29%)。使用UPLC/QTOF/MS检测平台对所采集的血清样品打乱分组顺序进行代谢轮廓分析。所获得的代谢组学数据经过预处理后,在正离子检测模式的UPLC-MS谱生成的数据矩阵中发现了 522个变量,而在负离子检测模式下发现了 212个变量。从而获得可用于统计分析的2维标准数据格式,并使用R语言CAMERA软件包给出代谢物碎片、加合物、同位素等化学物质的标识信息。采用相对标准偏差和主成分分析评价实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各代谢物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布图和质控样本的主成分得分图显示实验过程中质量控制良好,实验数据真实可信。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食管粘膜病变筛检阳性者和阴性者间具有初步的组间分类趋势,但不同组之间有一定程度的重合。因此使用PLS-DA分析进行有监督模式识别。其建模的R2X=0.231,R2Y=0.749,Q2cum=0.638,说明食管粘膜病变筛检阳性者和阴性者间具有代谢模式差异和明显的组间分类趋势,响应排序检验验证图显示PLS-DA模型无过拟合风险。根据变量重要性评分、单变量的非参数检验以及代谢物对内镜下食管粘膜病变筛检阳性/阴性诊断的AUC值等方法共筛选潜在代谢标志物22个。结合代谢物的保留时间、一级质谱或二级质谱实验获得的碎片离子裂解规律,数据库检索,标准品鉴定等方法,对潜在代谢标志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目前共确定了3个主要代谢标志物的结构,分别为L-色氨酸、苦豆碱和鞘氨醇-1-磷酸。根据潜在代谢标志物的鉴定结果及在代谢通路中起的作用,本研究发现内镜下食管粘膜病变筛检阳性者中氨基酸和膜磷脂代谢途径发生紊乱。将样本按比例随机分配2/3作为训练集,另外1/3作为测试集。使用训练集数据的734个变量构建PLS-DA和随机森林模型以区分内镜下食管粘膜病变筛检阳性者和阴性者。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测试集分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4,测试集获得的PLS-DA叁维得分图在食管粘膜病变筛检阳性组和阴性组间存在着明显的组间分类趋势,说明应用血清代谢标志物构建的模型可有效区分内镜下食管粘膜病变筛检阳性者和阴性者。利用已经鉴定出结构的代谢标志物L-色氨酸、苦豆碱和鞘氨醇-1-磷酸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根据测试集数据在logistic回归模型所获得的预测值和真实值画出ROC曲线,AUC为0.835,其95%置信区间为(0.776,0.894),说明建模效果良好。结论:使用已经鉴定出结构的代谢标志物L-色氨酸、苦豆碱和鞘氨醇-1-磷酸构建食管癌初筛模型,测试集结果表明建模效果良好。食管粘膜病变筛检阳性者的血清中发生了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和相应代谢通路变化,氨基酸和膜磷脂代谢通路发生了明显的代谢扰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5-30)

卢忠生,令狐恩强,杨云生,王淑芳,袁静[2](2011)在《胃食管连接部粘膜病变ESD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胃不同部位内镜粘膜下剥离(ESD)中胃食管连接部手术技术难度最大。Siewert将胃食管连接部腺癌依据起源分为叁种类型(食管下段、贲门、贲门下)。目前仅有日本学者报道了胃食管连接部Siewert's二型病变ESD研究。尚未见将叁种类型病变ESD治疗效果统一分析的报道。本文前瞻性分析评价应用ESD切除叁种类型胃食管连接部上皮内瘤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1年5月期间,选择内镜下符合浅表上皮内瘤变形态,活检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分化(本文来源于《2011全国消化内镜学术大会暨第七届中日消化内镜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期刊2011-09-01)

陈建民,任建林,司丽娟,叶震世,唐海灵[3](2011)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食管粘膜病变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黏膜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8例常规胃镜检查发现的食管粘膜病变,经过Lugol's碘染色有明确不着色区,病理检查有不典型增生者。碘染色确定病灶边界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剥离病灶并送病理检查。28例共23处食管黏膜病变范围大于2.0cm接受ESD切除,8处食管粘膜病变范围小于2.0cm接受EMR(本文来源于《2011全国消化内镜学术大会暨第七届中日消化内镜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期刊2011-09-01)

陈幼祥,李国华,吕农华,郭贵海,刘志坚[4](2011)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胃食管病变262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治疗胃食管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胃食管病变者。患者术前均经胃镜+病理和(或)超声胃镜诊断,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术后切除组织均送病理,并内镜随访。对所有病例手术成功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处理情况及病变组织病理等结果分析。结果 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行ESD治疗胃食管病变者共262例,其中男104例,女158例(男:女=0.66:1);年(本文来源于《2011全国消化内镜学术大会暨第七届中日消化内镜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期刊2011-09-01)

杜萍,马丽黎,陈世耀,练晶晶,姚礼庆[5](2011)在《应用ESD技术处理食管粘膜病变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ESD技术处理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分别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内镜检查及病理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并接受内镜下治疗的患者,观察术中出血、穿孔及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情况,统计病灶完整大块切除率与组织学完全切除率,通过随访评价复发或转移情况,对内镜治疗短期效果进行(本文来源于《2011全国消化内镜学术大会暨第七届中日消化内镜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期刊2011-09-01)

王瑞玲,胡文炜,夏鹏,胡兆深,郭玉梅[6](2011)在《小探头超声内镜在食管粘膜下病变患者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小探头超声通过内镜活检孔道进行食管粘膜下病变超声扫描应用价值及其优缺点。方法应用胃镜和微型探头,常规内镜检查,发现病灶后,从内镜活检孔处注入脱气水50~100mL,观察病灶浸在脱气水中,停止注水后从活检孔将微探头送至病灶处,并对病灶进行扫描,观察到超声图像满意时固定图像。结果 MPS诊断平滑肌瘤151例(66.7),高频电切除术治疗127例中病理证实122例,符(本文来源于《2011全国消化内镜学术大会暨第七届中日消化内镜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期刊2011-09-01)

李雄,吴锦昌,卢浩青,徐丹[7](2009)在《食管粘膜扁平隆起型病变的治疗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手术与药物治疗食管粘膜扁平隆起型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胃镜诊断为食管粘膜扁平隆起型病变病例100例。分A、B两组,每组50例。A组受检后用复方雷尼替丁+阿莫西林+思密达治疗4周,观察病灶逆转情况;B组即时采用高频电切除增生病灶,术后复方雷尼替丁+阿莫西林+思密达治疗2周。结果:A组增生病灶不消失,部分病灶增大。B组治疗后1~3年复查病灶消除无复发。两组在治疗时间、病灶清除、心理负担叁方面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食管粘膜扁平隆起型病变病理诊断依次为炎症、鳞状上皮增生、乳头状增生、息肉、不典型增生。内镜手术结合药物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期刊2009年21期)

周贤斌[8](2009)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食管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扁平隆起的胃食管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我院2005年11月-2009年1月经胃镜检查发现胃食管扁平隆起性病变48例,其中食管5例,胃43例,均经病理活检证实为上皮内瘤变、早期癌、异位胰腺或经超声内镜检查证实为来源于粘膜肌层的间质瘤、粘膜下层脂肪瘤以及病灶大于1cm的扁平息肉。对于病理证实为早期癌的患者,均行上腹部CT或(和)超声内镜检查以除外淋巴结转移。其中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龄23-82岁,平均56-5±16.7岁。应用改良的针状钩刀、IT刀及电凝电切技术,大块剥离病灶,应用冰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氩气刀、金属铗等处理创面。术后禁食、抑酸、保护粘膜等治疗。所有病人都进行ESD术后的胃镜随访。术后1月、6月复查胃镜评价创面愈合及病灶残留情况。结果:48例患者中,粘膜病变41例,病灶直径为0.7-3cm,平均1.2±0.5cm,ESD手术时间为25分钟~75分钟,平均43.0±16.8分钟,ESD完整切除病灶35例(85.4%),非整块切除6例(14.6%),借助圈套器切除6例(14.6%)。粘膜下病变7例,病灶直径为0.6-2cm,平均1.1±0.5cm,ESD手术时间为30分钟~50分钟,平均40.0±17.2分钟,ESD完整切除病灶6例(85.7%),非整块切除1例(14.3%),7例中借助圈套器切除1例(14.3%)。应用改良的针状钩刀剥离10例(20.8%),平均手术时间约65分钟,配合应用IT刀剥离38例(79.2%),平均手术时间为35分钟。48例均有病理结果,与术前诊断相符,2例组织切缘阳性,其余均阴性。41例粘膜病变中,8例早期胃癌中,4例为粘膜内癌;4例为累及粘膜层及部分粘膜下层的早期胃癌;2例食管早期癌中1例为粘膜内癌,另1例累及粘膜层、部分粘膜下层尚未累及固有肌层。术中发生出血1例(2.4%),为直径3cm的隆起病变,术后病理为管状绒毛状腺瘤伴癌变,ESD术切除粘膜内癌后创面较大,术中有活动性出血,经内镜下金属铗和(或)APC治疗后出血停止。术中穿孔2例(4.8%),其中1例为胃窦部直径1cm的累及粘膜层、部分粘膜下层的早期胃癌,另1例为胃底间质瘤,直径为1.5cm,超声内镜提示病变起源于粘膜肌层,均经金属铗闭合及置胃管、禁食、抑酸及抗感染5-7天后恢复。1例食管癌患者ESD术后出现食管狭窄,经内镜下扩张探条扩张1次后食管狭窄消失。本组病例无因出现并发症而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胃癌患者ESD手术1月后担心内镜下治疗不完全而转外科手术行胃癌根治术。7例粘膜下病变患者中出现术后出血1例,为胃体脂肪瘤患者(直径为0.8cm),内镜下1:10000肾上腺素盐水注射以及金属铗止血成功。ESD创面<2.0cm的病例6例,无1例出现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ESD创≥2cm的42例,共发生并发症4例(9.5%),其中2例为出血,另外2例为穿孔,但均经内镜下成功治疗。病变起源于粘膜肌层的病例有4例,有1例发生穿孔;而粘膜病变累及粘膜下层的5例中,有1例穿孔和2例出血,当病变累及粘膜下层时,ESD并发症发生率高。所有病人均完成了术后1月的胃镜随访,创面完全愈合21例(43.8%);部分愈合27例(56.2%),2例患者见少许病灶残留。有31例完成了6个月的胃镜随访,创面均完全愈合(100%),未见肿瘤复发。结论:ESD对早期胃癌、食管癌等病变能一次性大块切除,能提供完整病理诊断资料,整块切除时病灶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是治疗胃食管粘膜早期肿瘤和部分粘膜下肿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3-01)

叶丽萍,陈霞,毛鑫礼,陈姬雅[9](2008)在《老年人胃食管粘膜病变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安全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60岁以上胃食管粘膜病变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SD)治疗的安全性。方法:研究我院2007年7月—2008年5月大于60岁以上经胃镜检查发现胃食管(本文来源于《第一届全国老年消化内镜和消化道疾病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08-09-01)

欧希龙,孙为豪,曹大中,俞谦,俞婷[10](2008)在《胃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胃、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胃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胃、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应用日本OLYMPUS 160型、240型对20例胃、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结果20例25处病变内镜分型为隆起型(Ⅰ型)6个,其中亚蒂型(Isp)1个,无蒂型(Is)5个;平坦型(Ⅱ型)19个,其中平坦隆起型(Ⅱa)14个,平坦隆起+平坦凹陷型(Ⅱa+Ⅱc)3个,表面平坦型(Ⅱb)2个。切除病灶25个,病灶大小0.6×0.6 cm~3.0×3.5 cm,直接圈套器切除19个,用透明帽切除6个病灶。2个病灶分2次分割切除、1个病灶3次分割切除。未发生大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有2次切除后出现少量渗血,均通过喷洒去甲肾上腺素盐水,局部注射肾上腺素盐水血止。组织学检查:癌2个,重度不典型增生4个,中度不典型增生9个,单纯腺瘤6个,非腺瘤性息肉4个。全部病例内镜随访1~42月(平均9个月),病例均未见复发。结论胃镜下粘膜切除术简单、完全,并发症少,疗效满意,宜在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国际治疗内镜和消化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8-04-01)

胃食管粘膜病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在胃不同部位内镜粘膜下剥离(ESD)中胃食管连接部手术技术难度最大。Siewert将胃食管连接部腺癌依据起源分为叁种类型(食管下段、贲门、贲门下)。目前仅有日本学者报道了胃食管连接部Siewert's二型病变ESD研究。尚未见将叁种类型病变ESD治疗效果统一分析的报道。本文前瞻性分析评价应用ESD切除叁种类型胃食管连接部上皮内瘤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1年5月期间,选择内镜下符合浅表上皮内瘤变形态,活检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分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胃食管粘膜病变论文参考文献

[1].刘佳.食管粘膜病变筛检的代谢组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5

[2].卢忠生,令狐恩强,杨云生,王淑芳,袁静.胃食管连接部粘膜病变ESD治疗[C].2011全国消化内镜学术大会暨第七届中日消化内镜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2011

[3].陈建民,任建林,司丽娟,叶震世,唐海灵.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食管粘膜病变的临床应用[C].2011全国消化内镜学术大会暨第七届中日消化内镜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2011

[4].陈幼祥,李国华,吕农华,郭贵海,刘志坚.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胃食管病变262例报道[C].2011全国消化内镜学术大会暨第七届中日消化内镜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2011

[5].杜萍,马丽黎,陈世耀,练晶晶,姚礼庆.应用ESD技术处理食管粘膜病变疗效评价[C].2011全国消化内镜学术大会暨第七届中日消化内镜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2011

[6].王瑞玲,胡文炜,夏鹏,胡兆深,郭玉梅.小探头超声内镜在食管粘膜下病变患者应用价值[C].2011全国消化内镜学术大会暨第七届中日消化内镜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2011

[7].李雄,吴锦昌,卢浩青,徐丹.食管粘膜扁平隆起型病变的治疗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

[8].周贤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食管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D].浙江大学.2009

[9].叶丽萍,陈霞,毛鑫礼,陈姬雅.老年人胃食管粘膜病变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安全性探讨[C].第一届全国老年消化内镜和消化道疾病研讨会论文汇编.2008

[10].欧希龙,孙为豪,曹大中,俞谦,俞婷.胃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胃、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C].第九届国际治疗内镜和消化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8

标签:;  ;  ;  ;  

胃食管粘膜病变论文-刘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