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制造性论文-王金龙

可再制造性论文-王金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再制造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再制造,可再制造性判断,FV520B-I,剩余疲劳寿命

可再制造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金龙[1](2019)在《叶片材料FV520B-1超高周疲劳寿命预测及基于疲劳损伤的可再制造性判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心压缩机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其核心部件是高强度钢FV520B-I叶片。开展废旧FV520B-I叶片的再制造能够有效的节约资源、减少能耗、避免环境污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废旧叶片的损伤程度及其剩余寿命等因素,探索新的可再制造性判断方法是废旧叶片再制造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目前国内外对废旧叶片可再制造性评价体系尚不完善,本文在国家973计划项目(机械装备再制造的基础科学问题,编号:2011CB013400)的支持下,基于经典的疲劳理论,揭示超高周疲劳失效竞争机理,建立FV520B-I叶片基于不同疲劳损伤的剩余寿命预测模型,提出基于疲劳损伤的可再制造性判断方法,实现压缩机叶片可再制造性评价的定量表征。本文主要开展以下工作:1.表面与内部疲劳失效竞争分析。基于断裂力学,在不同表面粗糙度条件下,结合不同疲劳损伤的疲劳强度模型,揭示了高强度钢表面和内部疲劳失效竞争机理。分析叶片在不同损伤情况下疲劳失效的主要因素,提出表面与内部疲劳失效竞争模型。2.FV520B-I基于内部夹杂物的疲劳寿命预测研究。分析叶片材料FV520B-I超高周内部疲劳失效机理,基于Murakami模型,融入叶片实际工况参数,提出适用于FV520B-I的疲劳强度计算模型;基于Paris公式及能量耗散理论,结合超高周疲劳试验,得到与材料FV520B-I相关的材料性能参数,建立了基于内部夹杂物的FV520B-I超高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3.FV520B-I基于表面微观缺陷的疲劳寿命预测研究。开展FV520B-I基于不同粗糙度的超高周疲劳试验,分析表面微观缺陷对材料FV520B-1超高周疲劳寿命的影响,以表面粗糙度Ra定量表征表面微观缺陷。结合超声疲劳试验,参考经典Paris公式,建立了基于表面微观缺陷的FV520B-I疲劳寿命预测模型。4.超声加载频率对FV520B-I疲劳寿命的影响研究。开展材料FV520B-I超声疲劳试验与常规疲劳试验比较研究,以Basquin公式为基础,提出了超声疲劳试验数据与常规疲劳试验数据之间的转换模型,并对FV520B-I超高周疲劳寿命模型进行修正。5.FV520B-I叶片基于疲劳损伤的可再制造性判断。基于FV520B-I超高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与现有的可再制造性评价体系,根据剩余疲劳寿命与可再制造性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到了基于疲劳损伤的可再制造临界阈值与可再制造性判断指标,提出了基于疲劳损伤的可再制造性判断方法。本文将疲劳失效机理、疲劳寿命预测及可再制造性判断叁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FV520B-I叶片疲劳寿命预测及可再制造性判断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3-15)

任仲贺,武美萍,龚玉玲,张学东[2](2019)在《机械零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模型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再制造评价作为绿色再制造工程的设计基础,是开展再制造的前提。为了评价机械零部件的可再制造性,判断其是否适合进行再制造,基于层次分析法,提出一种以再制造相对加工指数为目标层的可再制造性评价模型;建立了涵盖技术、经济和环境叁个方面的再制造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方法,并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出再制造相对加工指数。以柴油机曲轴为案例,得到再制造相对加工指数为0.70,表明该曲轴可再制造性较好。(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时君丽[3](2017)在《基于LCSA的机械装备多维度可再制造性分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废旧机械装备实施再制造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是一种优秀的生产模式,目前我国已进入机械装备报废的高峰期,再制造势在必行。废旧机械装备的可再制造性是决定其能否进行再制造的前提,提出系统的可再制造性分析方法,建立科学的可再制造性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是实施再制造生产的基础性问题。目前国内外对废旧产品可再制造性的分析方法和评价体系尚不成熟,本文在国家973计划项目(机械装备再制造的基础科学问题,课题编号:2011CB013400)的支持下,以机械装备可再制造性分析与评价为研究主线,以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评价(Life Cycle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LCSA)理论为指导,克服叁种 LCA(Life Cycle Assessment)技术方法在功能单位、系统边界、清单方法及影响评价指标方面的差异,从再制造的技术效率、资源消耗、环境排放、经济成本以及企业的社会表现出发,探索机械装备可再制造性分析与评价的基本要素,提出了基于LCSA的再制造技术可行性以及环境、经济和社会维度可再制造性分析方法,对可再制造性评价指标进行了系统的量化设计,建立了机械装备多维度可再制造性评价模型;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方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确定了技术、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维度可再制造性指标的权重,实现了机械装备可再制造性的综合评价。研究成果可为企业提供可再制造性评价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基于再制造工艺过程,提出机械装备再制造技术可行性分析方法,设计构建了拆解、清洗、修复等七个再制造技术可行性指标,并将每一再制造技术可行性指标划分为时间、技术和比率叁种因子类型,实现了废旧机械装备再制造技术可行性的系统评价;提出基于熵的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方法,建立了顾客需求与技术特性的相关关系,确定了七个再制造技术可行性指标的重要度。基于环境生命周期评价(Environmental Life Cycle Assessment,E-LCA)技术理论,采用过程清单分析、中点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对机械装备原始制造与再制造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指标进行计算与比较,分析再制造相对于原始制造的环境价值与优势,从节约资源、节省能源、减少环境排放等角度来分析机械装备环境维度可再制造性。基于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方法,运用资金时间价值和社会支付意愿理论,研究机械装备生命周期常规成本、可能成本与环境成本,提出基于LCC-LCA的环境成本计算方法,对机械装备原始制造与再制造的生命周期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再制造的成本优势,实现了机械装备经济维度可再制造性的评价。将社会生命周期评价(Social Life Cycle Assessment,S-LCA)理论应用于再制造社会表现的分析中,对企业社会表现清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合理选择再制造生产利益相关者与社会影响类别,设计与构建社会影响评价指标,通过产品社会风险分数定量表达机械装备社会可再制造性,引发人们对机械装备再制造生产的社会关注,提高再制造生产的社会表现。论文全篇以WD615.87型斯太尔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对再制造的技术可行性以及环境、经济和社会维度的可再制造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验证了机械装备多维度可再制造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潘尚峰,卢超,彭一波[4](2016)在《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机床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利用样本数据准确完成机床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提高机床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预测精度,提出一种采用模拟退火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机床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以机床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经典评价模型评价结果为样本数据,建立机床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采用模拟退火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寻找更优初始网络权值、阈值,以提高收敛速度和避免局部收敛。以一台机床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为例,验证了基于模拟退火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6年20期)

冷建成,吴泽民,张辉,徐明秀[5](2016)在《抽油杆可再制造性检测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抽油杆毛坯进行可再制造性检测和评价是从源头上保证再制造产品质量的第一步。阐述了可再制造性的内涵,分别综述了抽油杆再制造毛坯的无损检测技术和疲劳寿命评估方法在近几年的发展现状,其中重点探讨了适于早期损伤检测、损伤定量检测、损伤动态监测的金属磁记忆法、交流电磁场法和声发射法等新技术,并进行了对比分析;详细介绍了基于疲劳试验手段进行寿命预测、利用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模拟计算寿命、采用无损检测技术预测疲劳寿命的评估方法。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当前抽油杆可再制造性检测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6年15期)

刘明生[6](2016)在《汽车曲轴可再制造性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曲轴是汽车发动机的重要零件之一。实施再制造前,对曲轴的可再制造性进行分析与评价是关系旧曲轴能否进行再制造的关键。概要介绍了可再造性的相关概念及其主要的评价参数,归纳总结了可再制造性评价的基本方法,并对曲轴的剩余寿命评估技术进行了必要的探讨。(本文来源于《装备制造技术》期刊2016年07期)

刘延川,于静[7](2016)在《电梯可再制造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全国电梯保有量约347.97万台,相比2013年增长幅度约23%,电梯产量、电梯保有量、电梯增长率3项为世界第一。伴随电梯数量的增长,电梯老龄化问题已逐步显现(应用10年以上)。由于电梯的老龄化,增加了电梯的故障率,也给电梯安全带来隐患。电梯再制造既能够大大降低制造的成本,又能够保证所制造的电梯质量和性能达到甚至超过原有新梯。本文将电梯的各个系统中所有零部件细分化,总结出各零部件的失效形式,借鉴汽车行业零部件的再制造方法,对电梯可再制造性进行评估,最后得出结论。(本文来源于《海峡科技与产业》期刊2016年06期)

石博文[8](2016)在《基于超高周疲劳的离心压缩机叶轮可再制造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匮乏的现象日趋严重,实施再制造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最优途径之一。再制造可以达到节省资金、节能、节材和保护环境的效果。离心压缩机叶轮在工业领域被广泛使用,因其制造成本高、附加值比较高,成为良好的再制造对象。但是压缩机叶轮由于复杂的工作环境和超长的工作时间,导致其再制造难度很大。研究叶轮材料FV520B-I的超高周疲劳性能,为离心压缩机叶轮的疲劳寿命设计与疲劳失效预防提供指导,从而为叶轮的可再制造性评价奠定了基础。本文利用Fluent模拟分析了离心压缩机叶轮在的正常工况、失速和喘振叁种工作状态的载荷与应力分布,发现叶片前端与盖盘及底盘的接触位置应力较大,容易发生疲劳破坏。利用断裂损伤力学,得到边缘及内部裂纹尖端场强分布,发现内部裂纹尖端场的分布与边缘裂纹相似,只是数值较小。结合超声疲劳试验,研究FV520B-I材料的超高周疲劳性能,并且通过与常规频率的实验结果相对比,利用Basquin方程对超声疲劳试验数据进行修正,修正后的疲劳强度σa=410MPa,更符合实际。由于压缩机叶轮疲劳强度测试困难,因此结合多种因素的影响规律,提出基于改进灰色关联度的叶轮疲劳强度数据转换模型,利用已有数据预测未知叶轮的疲劳强度。基于微观位错理论、能量理论和Paris公式,综合裂纹萌生寿命和扩展寿命,本文提出了FV520B-I材料在超高周情况下的疲劳寿命模型,综合利用确定性损伤容限和概率损伤容限的方法对叶轮的剩余寿命、裂纹扩展、初始裂纹尺寸和分布进行分析,对叶轮的可再制造性进行评价。通过讨论技术性、经济性、环境性和时效性评价模型,建立了叶轮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方法和模型。本文的研究不仅获得了材料在超高周疲劳性能,而且对压缩机叶轮可再制造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8)

刘慎水[9](2016)在《基于声/光传感的曲轴可再制造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再制造工程成为当今科学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为目前我国严重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一大解决办法,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再制造主要包括能否再制造、如何再制造、再制造后如何叁大流程。而对废旧零部件进行剩余寿命评估是明确可再制造性的关键环节。由于实际废旧零部件损伤的多样性、随机性和复杂性,使得再制造寿命评估环节成为极具挑战性的难题。曲轴的失效形式主要包括疲劳和磨损,对于磨损失效带来的划伤、擦伤等破坏,可以经过刷镀、喷涂、激光融覆等工艺修复。而对因疲劳失效导致的曲轴破坏,尤其是出现疲劳裂纹的失效曲轴的再制造性评价非常困难,这必须解决的就是曲轴的裂纹究竟如何扩展,扩展到什么程度可进行再制造,因此对曲轴疲劳裂纹的动态扩展特性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论文以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曲轴为研究对象,在失效分析基础上,采用弯曲疲劳试验研究和声发射/机器视觉传感信号融合方法来预测再制造曲轴毛坯剩余疲劳寿命:用声发射传感器来动态获得曲轴过渡圆角处疲劳裂纹萌生、扩展信息;以机器视觉的光传感器为辅助,采集疲劳裂纹扩展的表面尺度信息;最后,结合端口失效分析,对裂纹扩展各阶段信号进行验证。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建立以声/光传感信息的曲轴再制造毛坯疲劳寿命评估系统。揭示曲轴疲劳裂纹萌生扩展过程中多传感信息的演化规律。总结得出曲轴的疲劳失效过程主要包括早期疲劳损伤阶段、微裂纹萌生扩展阶段、宏观裂纹扩展和失稳扩展阶段,以及各疲劳失效阶段的声发射信号特征:早期疲劳损伤阶段声发射频率多以低频的连续型信号为主,随着裂纹的萌生与扩展,其突发型的声发射信号比例逐渐增加,且频率范围逐渐向高频区域扩大。2.应用声发射与机器视觉传感器动态监测裂纹表面扩展情况,对曲轴表面裂纹扩展规律进行初步探究,分析得出表面裂纹扩展长度与能量及声发射累积计数拟合曲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为后期应用声发射与机器视觉定量监测裂纹扩展情况提供重要依据。3.声发射累积计数、能量累积计数与曲轴疲劳裂纹扩展速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类似于Paris公式的方程如公式进行描述。且声发射信号累积参数在各阶段的转变点都早于疲劳裂纹稳定扩展与失稳扩展的转变点,这为我们提早发现曲轴疲劳损伤提供条件。(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6-05-01)

向红[10](2016)在《废旧机电产品可再制造性评价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再制造是逆向供应链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退役产品再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已陆续进入家电、汽车、工程机械、机床等机电产品报废的高峰期,对再制造的需求更加迫切。废旧机电产品的可再制造性大小是决定其再制造价值的关键,是再制造生产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探索废旧机电产品的可再制造性评价方法,成为再制造技术研究的重点。论文从废旧机电产品零部件性能冗余、技术性、经济性、绿色性等四个方面对废旧机电产品可再制造性评价方法展开研究:(1)在梳理再制造及其评价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再制造的定义、再制造流程、再制造技术基础、再制造性的定义及其评价内涵进行阐述,并构建废旧机电产品可再制造性评价流程框架。(2)现有的再制造技术主要集中在对废旧零部件的表面修复,缺乏考虑其内部疲劳损伤,故提出基于性能冗余的废旧机电产品可再制造性评价方法,并分析基于性能冗余的可再制造性评价的意义。(3)从技术性、经济性、绿色性等叁个方面对单台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过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根据产品原始信息、再制造过程信息及专家经验知识对再制造技术性涉及的拆卸难易指数、清洗难易指数、检测可行性指数、再制造加工可行性指数和再装配可行性指数,以及绿色性涉及的节材、节能和污染排放指数等二级指标进行量化,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由于再制造成本是决定再制造经济性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再制造成本来描述再制造经济性,并提出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再制造成本预测方法,建立以技术性指数、可再制造率、替换率为输入,再制造成本为输出的支持向量机再制造成本预测模型。(4)针对废旧机电产品批量化再制造生产的实际需求,提出基于物元模型的多台废旧机电产品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废旧机电产品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的物元矩阵,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技术性、经济性、绿色性评价结果进行加权组合,实现不同废旧机电产品综合再制造性大小的排序,为制定再制造生产计划提供参考。(5)以QR523型汽车变速箱为案例,对上述可再制造性评价方法进行验证分析。(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可再制造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再制造评价作为绿色再制造工程的设计基础,是开展再制造的前提。为了评价机械零部件的可再制造性,判断其是否适合进行再制造,基于层次分析法,提出一种以再制造相对加工指数为目标层的可再制造性评价模型;建立了涵盖技术、经济和环境叁个方面的再制造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方法,并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出再制造相对加工指数。以柴油机曲轴为案例,得到再制造相对加工指数为0.70,表明该曲轴可再制造性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再制造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金龙.叶片材料FV520B-1超高周疲劳寿命预测及基于疲劳损伤的可再制造性判断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2].任仲贺,武美萍,龚玉玲,张学东.机械零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模型研究与应用[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9

[3].时君丽.基于LCSA的机械装备多维度可再制造性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4].潘尚峰,卢超,彭一波.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机床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模型[J].中国机械工程.2016

[5].冷建成,吴泽民,张辉,徐明秀.抽油杆可再制造性检测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6

[6].刘明生.汽车曲轴可再制造性评价方法[J].装备制造技术.2016

[7].刘延川,于静.电梯可再制造性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

[8].石博文.基于超高周疲劳的离心压缩机叶轮可再制造性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9].刘慎水.基于声/光传感的曲轴可再制造性评价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

[10].向红.废旧机电产品可再制造性评价研究及应用[D].武汉科技大学.2016

标签:;  ;  ;  ;  

可再制造性论文-王金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