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男性气质论文-朱燕

美国男性气质论文-朱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国男性气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支配性男性气质,《黑鹰坠落》,建构

美国男性气质论文文献综述

朱燕[1](2018)在《支配性男性气质在美国战争电影中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R.W.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详细分析21世纪初期上映的美国战争电影《黑鹰坠落》中对支配性男性气质的建构,探讨男性暴力、示范性男性气质和组织管理在美国战争电影中的具体体现,从而进一步解读美国政府与军队通过以电影为代表的文化媒介宣传其价值观的方式。(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8年28期)

孙乐[2](2018)在《华裔美国文学语境中的“亚裔美国感性”与“男性气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亚裔美国感性"和"男性气质"是长期以来用来度量华裔美国文学的两大核心概念。二者曾被华裔美国文学作家用来颠覆并重塑美国华裔的刻板印象,但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又呈现出多样的目标和策略。本文试图从历史语境、主题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探究二者在雷庭招、赵健秀、黄哲伦叁位华裔美国男作家作品中的流变,及其在华裔美国文学语境中的存在意义和文学价值。(本文来源于《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期刊2018年01期)

邵娟萍[3](2018)在《华裔美国小说中的男性气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华裔在美国的奋斗史是一部被主流社会歧视、边缘化的血泪史,华裔男性更是被主流社会女性化和"阉割"的"他者"。为了解构这种被白人强权文化错误再现的刻板印象,以赵健秀为代表的华裔作家通过借用中国古典名着中的英雄形象、讲述华人移民对美国发展的历史贡献、重建华裔男性的性特征等多种途径,重构了富有阳刚之气的华裔男性气质。(本文来源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于丽,朱荣华[4](2018)在《重构亚裔男性气质——裘帕·拉希莉对亚裔美国文学性别之战的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亚裔美国文学的性别大战导致亚裔男性总是难逃阉割或暴力的刻板印象,然而美国当红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对亚裔男性气质的书写是别具一格的。一方面拉希莉通过塑造技术知识型男性气质彰显了亚裔男性的经济权力,使其从边缘走向中心;另一方面她刻画了亚裔男性极具人格魅力的双性同体男性气质,消除了两性之间严格的性别等级。拉希莉凭借真实立体的人性书写打破了亚裔美国男性的刻板印象,超越了亚裔美国文学性别之战,体现了对男性卓越的人文情怀和对性别发展趋势的期许。(本文来源于《江苏外语教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于丽[5](2018)在《裘帕·拉希莉小说中的美国印度裔男性气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历史上的种族歧视,美国印度裔男性在英语文学中总是难逃或阉割或暴力的刻板印象,然而美国着名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对美国印度裔男性气质的书写别具一格。她所创作的两部短篇小说集《疾病解说者》和《不适之地》和两部长篇小说《同名人》和《低地》对男性气质进行了多维度建构。以男性气质作为主线,这些作品从阶级,文化身份和性格叁个维度诠释了拉希莉眼中的理想男性应具有的特征。首先,美国印度裔男性形象塑造与气质异化存在双向互动关系。由于印度被殖民统治和美国劳工移民的历史真实,低下的社会地位低下和白人种族歧视使印度裔男性被阉割并失去话语权。然而1965年印度技术移民浪潮的出现改写了这一现状,拉希莉重塑了凭借教育系统的支持和传承建构而成的技术知识型男性气质,拥有经济和学术上的话语权的新形象打破了他们长期失语的状态,颠覆了美国印度裔男性阉割的刻板形象。其次,美国印度裔男性气质的建构与其文化身份的建构是相辅相成的。印度裔美国男性的杂糅文化身份从命名、婚恋和风俗习惯叁方面来体现和建构。首先,拉希莉通过命名规则的混乱来揭示美国印度裔男性的身份困境和杂糅文化身份的必然性。其次,婚恋关系是拉希莉建构美国印度裔男性杂糅文化身份和提升男性气质的另一有效手段。最后,杂糅文化身份的建构还明显地体现在他们的语言、节日与仪式、饮食和价值观上。杂糅文化身份的建立帮助印度裔美国男性缓解文化撕裂感,使主体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最后,拉希莉通过双性同体与性别解放的平行推进,摒弃了早期移民女作家对印裔男性的刻板书写,将他们描述为照顾体贴他人的温和男性,在家务领域勇于颠覆传统的角色定位,同时他们的感伤折射出内心世界的丰富敏感。双性同体的男性气质塑造不仅将男性从性别刻板中解放出来,展现了男性丰富细腻的内心和至真至善的性情,同时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新的方向,反映了拉希莉对男性的人文关怀和两性平等的美好期许。总之,拉希莉在美国印裔男性气质建构方面所做的贡献无疑是十分卓越的,她不仅站在族裔的角度为美国印裔男性发声,打破了历史上长期以来的边缘化失语状态,她的创作对于当今移民身份问题,男权文化,建构和谐的两性伦理方面等普遍问题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周立栋[6](2018)在《《夜色温柔》中的失败者:菲茨杰拉德对美国男性气质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菲茨杰拉德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反映出美国二十世纪初年轻男女的婚恋观、职业观和成长历程。解读《夜色温柔》中最具代表性的“失败者”男性气质能深化对小说人物选择和命运的理解,可探讨作家解决男性危机的策略。文章借康纳尔、曼斯菲尔德为等人的男性气质研究的理论成果,在美国男性气质变迁史基础上,借助《夜色温柔》消费主义与女性主义研究成果,围绕男主人公迪克的失败者男性气质展开论述。罗丝玛丽从一个依附者成为一个独立者,尼科尔从受害者到反抗者,都是被认为是消解迪克男性气质的重要手段。消费和女性使迪克从一个生产者沦为一个消费者甚至成为消费品。和平主义则进一步剥夺了男性在战争中建构男性气质的契机。女性、消费、和平让男性陷入男性气质危机,这暗示着国家身份定位的困境。迪克的焦虑是作家精神世界的外化,塑造迪克是在反思男性气质。作家通过文学创作实践为自己和迪克为代表的美国男性群像提供了不同于支配性男性气质的身份选择,情感化写作方式与独特叙事视角成为作家重塑自我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男性身份对边缘男性与女性的压迫。文章认为菲茨杰拉德对男性气质的反思与修正和理论家的理想男性气质相比更符合实际。反思男性气质是对迪克这一温柔、富有同情心形象的拯救,迪克并不是真正的失败者。他以自我放逐反抗支配性男性气质对边缘男性的损害,并以悲剧英雄姿态成为一个新男性。而新男性传达了作家对美国国家身份在二十世纪初世界风云变幻之际定位的质疑与思考。(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3-31)

李晗[7](2017)在《当代美国电影中男性气质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迈克·S·凯默尔(Michael S.Kimrnel)在《男性史:美国和英国男性气质文集》中认为,寻找男子气概是美国历史文化的一个主导性主题。男性气质的英文表达是Masculinty。近些年,部分社会学者认为不同文化、种族、阶层的男性气质并不相同,因此更准确的男性气质用Masculinities来表达。随着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性别考量开始进入社会学研究范畴之中。由于自身权威受到女性主义的侵蚀,男性气质议题才逐(本文来源于《影博·影响(2017年第06期 总第114期)》期刊2017-12-10)

程功[8](2017)在《从白马到种马之“完美先生”诞生——当代美国浪漫喜剧片中的男性气质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银幕中男性也开始面临女性过去所经历的遭遇。"完美男性"渐渐不再需要用坚毅、勇敢等关乎品质和思想的"虚词"来形容,颜值、肉体、器官等和身体直接相关的"实词"正在定义男性性感。而随着全球资本主义的蔓延,对身体和面容的崇拜愈演愈烈。男性不再是一个"恋爱"的对象,他更可以是一个"性爱"的对象,他和银幕中的女性一样,被置于"被看"和"物化"的位置之上。(本文来源于《上海艺术评论》期刊2017年03期)

杨佩珍[9](2017)在《《美国悲剧》中克莱德的男性气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赛把细腻入情的笔触伸向物欲横流、信仰迷失的美国社会,直接暴露消费主义狂潮中美国上层社会的虚伪矫饰和腐化堕落,下层民众迂腐无知的怠惰之气更是随处可见。主人公克莱德走在繁华锦绣的欲望迷宫中,步步迷失、一路困顿,在虚设的炫耀、奢靡中将灵魂架空,并在徘徊困顿之间完成了人性的转变,他短暂的人生之路可叹又可怜、可悲更可思。本文中,笔者将从欲望化的身体、身份游移与角色焦虑以及权力网络中的同谋者这叁个方面来探求《美国悲剧》中克莱德独特男性气质的成因以及他辗转困顿的悲剧人生。(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7年03期)

隋红升,陈海容[10](2016)在《“自造男人”之梦的叁重误导——基伦斯《随后我们听到了雷声》对美国男性气质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约翰·基伦斯的长篇巨着《随后我们听到了雷声》中,主人公所罗门·桑德斯无论在人生理想还是婚姻方面都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其人格也经常处于分裂状态。本文发现,桑德斯所经历的现实与心理困境与他对男性身份的认知误区有着密切相关。种种迹象表明,桑德斯所认同的是美国主流社会长期以来所崇尚的一种"自造男人"式的男性气质,这种男性气质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其评判标准与价值取向方面过度看重男性的外在表现而放逐了内在精神品质与道德诉求。通过对桑德斯这一男性人物形象心理与现实困境的多重展示,该作对这种男性气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美国男性气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亚裔美国感性"和"男性气质"是长期以来用来度量华裔美国文学的两大核心概念。二者曾被华裔美国文学作家用来颠覆并重塑美国华裔的刻板印象,但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又呈现出多样的目标和策略。本文试图从历史语境、主题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探究二者在雷庭招、赵健秀、黄哲伦叁位华裔美国男作家作品中的流变,及其在华裔美国文学语境中的存在意义和文学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国男性气质论文参考文献

[1].朱燕.支配性男性气质在美国战争电影中的建构[J].传播力研究.2018

[2].孙乐.华裔美国文学语境中的“亚裔美国感性”与“男性气质”[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8

[3].邵娟萍.华裔美国小说中的男性气质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于丽,朱荣华.重构亚裔男性气质——裘帕·拉希莉对亚裔美国文学性别之战的超越[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8

[5].于丽.裘帕·拉希莉小说中的美国印度裔男性气质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8

[6].周立栋.《夜色温柔》中的失败者:菲茨杰拉德对美国男性气质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18

[7].李晗.当代美国电影中男性气质构建[C].影博·影响(2017年第06期总第114期).2017

[8].程功.从白马到种马之“完美先生”诞生——当代美国浪漫喜剧片中的男性气质建构[J].上海艺术评论.2017

[9].杨佩珍.《美国悲剧》中克莱德的男性气质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

[10].隋红升,陈海容.“自造男人”之梦的叁重误导——基伦斯《随后我们听到了雷声》对美国男性气质的反思[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6

标签:;  ;  ;  

美国男性气质论文-朱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