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病原浓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再生水,病原微生物,浓度限值,健康风险评价
病原浓度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国[1](2014)在《再生水中病原微生物浓度限值的确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使得再生水回用的前景极为广阔,然而我国再生水水质的相关标准中针对病原微生物浓度限值的规定还不完善。本文对国内现有再生水利用的相关标准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健康风险评价理论,提出了再生水中病原微生物浓度限值的确定方法,可为再生水水质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四章)》期刊2014-08-22)
操宏庆,章菲菲,李健,童子林,胡真虎[2](2014)在《高温厌氧消化中底物浓度对病原指示微生物杀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剩余污泥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土地利用之前必须进行适当的处理,降低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以降低环境风险.通过研究在不同的底物浓度条件下,剩余污泥高温厌氧消化(55℃)过程对病原指示微生物的杀灭效果,分析厌氧消化前后污泥中病原指示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VFAs浓度和累积产甲烷量增加.在底物浓度为28~84 g·L-1、温度为55℃、持续28 d的高温厌氧消化过程中,上清液中总大肠杆菌下降2.0~3.0个数量级、粪大肠杆菌下降1.8~3.3个数量级;消化后污泥中总大肠杆菌和粪大肠杆菌杀灭率均达到99%以上;且上清液中和消化污泥中均未检测到沙门氏菌的存在.在研究底物浓度范围内,当底物浓度大于45 g·L-1时,消化液和污泥中总大肠杆菌和粪大肠杆菌的杀灭效果下降.(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4年03期)
赵雅男,高洁,姜仁杰,陈东来,陈胤忠[3](2007)在《低浓度戊二醛对无菌性脑膜炎暴发病原Echo30毒株的杀灭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低浓度(<2%)戊二醛消毒剂对2003年苏北儿童无菌性脑膜炎暴发病原Echo30-FD JS03-102分离株病毒的灭活效果。方法:用悬液法测定Echo30-FD JS03-102接触0.05%,0.1%,0.2%戊二醛前后病毒滴度对数值的改变情况。观察不同pH环境下病毒灭活率的差别。结果:25℃pH 7.2条件下,戊二醛对Echo30-FD JS03-102的灭活速度随浓度增加而升高。pH8.3的弱碱性环境能够提高低浓度戊二醛的消毒效果。结论:Echo30-FD JS03-102对低浓度戊二醛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在合适的条件下戊二醛仍能达到满意的消毒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07年05期)
何星海,马世豪,李安定[4](2006)在《再生水利用的病原微生物浓度限值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价的方法,结合北京市某城市污水回用工程,对再生水用于园林绿化、道路冲洗与降尘等市政用途时的病原微生物浓度限值进行了探讨.提出的限值为:大肠埃希氏杆菌70个/L、沙门氏菌0.5 CFU/L、志贺氏菌0.1CFU/100L、甲肝病毒0.001 PFU/100L、轮状病毒1.2×10-3PFU/100L、脊髓灰质炎病毒0.07 PFU/100L、柯萨奇病毒0.04PFU/100L、埃可病毒0.05 PFU/100L、隐孢子虫卵囊0.1个/100L、贾弟鞭毛虫卵囊0.03个/100L.(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6年07期)
张薛,胡洪营,李梅[5](2006)在《再生水中病原指示微生物的浓度水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5个采用不同处理工艺的小区生活污水再生处理系统,检测了各小区生活污水和再生水中粪大肠菌、SC噬菌体及F-噬菌体的浓度水平。研究表明,各小区生活污水中病原指示微生物的浓度有较大差异,粪大肠菌、SC噬菌体和F-噬菌体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01~4)×105CFU/100 mL、67~4 333 PFU/100 mL和33~67 000 PFU/100 mL。污水经过不同工艺处理后,所得再生水仍有大部分不能满足我国的再生水水质要求。在所研究的小区中,有1/2小区的再生水达不到我国再生水城市杂用水水质中规定的粪大肠菌浓度要求;有2/3小区的再生水达不到美国EPA关于再生水处理设备对指示噬菌体的去除率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06年09期)
冯国民[6](2005)在《夏季高温季节鱼病的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调节好水质 1、加深池水水位。将池水提高到最高水位,随着蒸发,渗漏及时补注新水。一般情况下,每隔7-10天补注新水一次,每次10-15厘米。如果水量不足,应在保证水色和透明度的前提(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报》期刊2005-06-14)
卓国豪[7](2005)在《温度和病原接种浓度对番茄青枯病菌侵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不同浓度的Pseudomovassolanacearum悬浮液接种番茄品种湘引79-1号(抗)和粤农2号(感) ,置于不同温度的光照培养箱内,观察发病情况。当菌液浓度为3×1 0 8CFU/mL、3×1 0 6CFU/mL在温度2 5℃以上时9天或更短时间就表现青枯病症状,发病的最低温度是2 2℃,但潜育期较长,需2 0天,温度3 0℃与2 5℃的病情指数没有显着差别,但3 0℃潜育期短,只需5天。2 5℃潜育期稍长,则要9天。病情的发展随着菌液浓度的增高而严重,3×1 0 8CFU/mL浓度的病情指数最高达90 % ,3×1 0 2 CFU/mL浓度的病情指数最低为40 %。(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05年03期)
病原浓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剩余污泥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土地利用之前必须进行适当的处理,降低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以降低环境风险.通过研究在不同的底物浓度条件下,剩余污泥高温厌氧消化(55℃)过程对病原指示微生物的杀灭效果,分析厌氧消化前后污泥中病原指示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VFAs浓度和累积产甲烷量增加.在底物浓度为28~84 g·L-1、温度为55℃、持续28 d的高温厌氧消化过程中,上清液中总大肠杆菌下降2.0~3.0个数量级、粪大肠杆菌下降1.8~3.3个数量级;消化后污泥中总大肠杆菌和粪大肠杆菌杀灭率均达到99%以上;且上清液中和消化污泥中均未检测到沙门氏菌的存在.在研究底物浓度范围内,当底物浓度大于45 g·L-1时,消化液和污泥中总大肠杆菌和粪大肠杆菌的杀灭效果下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病原浓度论文参考文献
[1].张建国.再生水中病原微生物浓度限值的确定方法[C].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四章).2014
[2].操宏庆,章菲菲,李健,童子林,胡真虎.高温厌氧消化中底物浓度对病原指示微生物杀灭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4
[3].赵雅男,高洁,姜仁杰,陈东来,陈胤忠.低浓度戊二醛对无菌性脑膜炎暴发病原Echo30毒株的杀灭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
[4].何星海,马世豪,李安定.再生水利用的病原微生物浓度限值探讨[J].环境科学.2006
[5].张薛,胡洪营,李梅.再生水中病原指示微生物的浓度水平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6
[6].冯国民.夏季高温季节鱼病的防治[N].湖北科技报.2005
[7].卓国豪.温度和病原接种浓度对番茄青枯病菌侵染的影响[J].植物检疫.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