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钻井泵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压钻井泵,阀盖,密封失效,压紧装置
钻井泵阀论文文献综述
周小明,曾兴昌,廖刚,唐文,陈雪娟[1](2016)在《高压钻井泵阀盖密封及压紧装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高压钻井泵阀盖松动及阀盖密封频繁失效的问题,进行了阀盖密封失效的内因和外因分析,提出了减小阀盖螺纹螺距,使用组合螺母预紧、液压预紧和楔形预紧叁种新型阀盖压紧装置,有效地改善阀盖螺纹的预紧效果。提出了采用独立或增加径向圆柱密封结构,提高了阀盖密封的可靠性。经实践表明,对阀盖密封及压紧装置进行的研究改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高压钻井泵阀盖松动及密封频繁失效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师》期刊2016年10期)
王宗宝,陈来军,张旭,张杰[2](2014)在《钻井泵阀箱疲劳寿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钻井泵阀箱的失效问题是涉及钻井现场安全的问题。选择钻井泵阀箱材料,利用疲劳试验机进行试验,并对断口进行宏观和微观分析,从机理上探讨钻井泵阀箱疲劳失效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在材料钢中存在少量大尺寸的夹杂物,这些夹杂物在试样的表面和近表面会成为疲劳裂纹源。(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殷鑫[3](2010)在《钻井泵阀阀隙流场PIV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钻井泵阀是钻井泵的关键部件,同时也是最为脆弱的易损件之一,泵阀的失效常常导致钻井泵故障,影响到石油生产的正常运行。长期以来,人们对钻井泵阀失效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是针对泵阀阀隙流场的实验研究尚未得到成功开展。本论文从研究流场特性的角度探讨钻井泵阀失效的原因,设计并加工出钻井泵阀试验装置,利用粒子成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对钻井泵阀阀隙流场的特性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试验分别对锥角为30°、35°和45°的锥阀模型在不同升距时的阀隙流场进行了粒子图像的摄取,通过数据处理,得到了九种工况下的阀隙流场状态结果。论文从流场速度、流场涡量和流速折线图叁个方面对阀隙流场总体特征进行了解释和归纳。试验还利用荧光粒子进行了阀隙流场测量,得到了层次清晰的抛物线状阀隙流速分布和阀隙区域的速度脉动分布。阀隙流场的PIV测量结果较好地验证了项目前期的数值模拟的结果。论文从PIV系统测量精度、粒子跟随性,以及光线折射叁个方面讨论了PIV测量试验的误差情况。文章最后部分,根据阀隙流场最大流速的变化规律,通过拟合建立了阀隙流速的数学模型;根据阀隙流场的特性,结合实际工况钻井泥浆的特性和材料磨损的相关理论,综合分析了阀隙内湍流对泵阀磨粒磨损的影响以及阀隙流速特性对泵阀冲蚀磨损影响,并且对泵阀的改进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0-05-28)
杨国安,乔舰,宋征,戴静君[4](2010)在《钻井泵阀寿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钻井泵阀疲劳寿命的研究,进一步阐明泵阀失效的主要机理。利用ANSYS/LS-DYNA软件构建泵阀叁维实体模型,模拟阀盘冲击阀座的过程,得到阀盘受力分布图,据此分析脉动循环应力对泵阀疲劳破坏的影响。该分析着重考虑了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应力集中对加速泵阀失效所带来的危害性,完善了泵阀的无冲击理论。依据泵阀疲劳寿命曲线,对泵阀使用寿命进行估算,并提出一种泵阀结构改进的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缓了应力集中,对延长泵阀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0年01期)
张冬[5](2009)在《过程装备故障诊断系统与钻井泵阀无冲击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过程装备故障诊断系统。石化企业过程装备多系大型精密,结构复杂,类型繁多,且生产连续性强,自动化水平高,过程装备在应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出现故障,而且发生的故障具有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为了保证过程装备性能良好,维持正常的运转,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等,对过程装备进行故障诊断和预防是重要的和必需的。由于目前对于这些复杂系统和过程装备,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和故障过程模型是非常困难的,本文提出了基于案例诊断推理(CBR)技术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这一部分对基于案例推理技术的各个阶段进行了研究,包括故障诊断系统结构的建立、基于语义记忆单元的案例表示、案例的组织、案例的检索以及案例的重用。将CBR技术应用于过程装备故障诊断系统中,并用VC++6.0和SQL Server2000实现了对专家系统的开发。实践证明,基于案例推理技术进行故障诊断的优点是根据过去的实例来解决新问题,不需要依靠人从实例中提取规则,降低了知识获取的负担,接替速度快。在故障诊断方面,实际的经验实例非常重要,这种给予案例的方法提供了一个快速有效的诊断途径。论文的另一部分是钻井泵阀无冲击理论研究,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575017)。随着超深油气井的出现和日益增多,以及水力喷射式钻井工艺的应用和固井压裂工艺的日益强化,对钻井泥浆泵和固井压裂泵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即要求泵具有更大的功率、压力和排量,同时要求泵体积小,重量轻。为此需要提高泵的冲次。确定临界冲次的现有理论是在保证泵阀正常工作条件下,提出钻井泵无冲击工作条件,并以此来确定临界冲次。这一部分引用了德国的阿道尔夫提出的无冲击理论,即最高允许冲击次数应由阀关闭瞬间阀盘和阀座密封面上的接触应力来确定。运用有限元法的基本思路分析泵阀的结构,重点分析了用六结点叁角形单元进行泵阀模型的离散化,建立了该单元的刚度矩阵,进而建立了有限元分析的整体平衡方程。应用ANSYS软件对泵阀的冲击过程进行仿真模拟,计算出了变形结果,等效应力结果,接触应力结果,并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对实际泵阀有指导意义的结论,即在阀体与阀座的冲击接触面上,等效应力的最大值都出现在锥面下部,在阀体阀座接触面下部区域安装密封圈,能够增加对冲击的缓冲,延缓泵阀的失效,提高使用寿命;若要改善阀盘冲击阀座形成的冲击疲劳可以适当增大锥角,但是作用不大。(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09-05-30)
杨国安,黄聪,宋征[6](2009)在《基于应力集中影响的钻井泵阀无冲击工作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钻井泵阀的冲击疲劳破坏,重点研究了泵阀冲击时产生最大应力集中部位的受力特征及其影响程度,提出了基于应力集中影响的钻井泵阀无冲击工作条件。该条件完善了泵阀运动特性的描述,考虑了应力集中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对加速泵阀失效所带来的危害性,将无冲击条件应用于泵阀设计,对延长泵阀的使用寿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矿场机械》期刊2009年02期)
杨国安,张冬,黄聪[7](2008)在《钻井泵阀的冲击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钻井泵阀的实际工况,构造出泵阀冲击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泵阀的冲击特性,利用ANSYS软件仿真计算,得到的结果与阀座失效特征相吻合,并很好地解释了密封圈的失效机理。分析表明,在冲击接触面上,锥面下部出现总变形和等效应力的较大值,依此对泵阀密封圈的安装位置提出建设性意见;锥阀锥角的增加虽然使阀盘的关闭速度减少,但从应力特性的角度却不能显着改善泵阀的冲击疲劳。(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08年12期)
王泽栋[8](2008)在《钻井泵阀的故障特征提取与基于GSM的远程故障报警仪》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钻井泥浆泵阀工作状态综合评价及多参数无冲击理论研究”和中石化项目“海上采油平台安全保障系统开发”为依托,以泵阀和抽油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泵阀故障特征提取研究,以及抽油机的远程故障报警仪的研发和应用。因此,本论文也是分成了两大部分展开论述:典型设备的故障特征提取的研究和基于GSM远程故障报警仪开发与应用。在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中,最重要、最关键,同时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就是信号故障特征的提取。它直接关系到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早期故障预报的可靠性。本文针对钻井设备的核心构件泥浆泵的泵阀进行了研究,通过现场观察发现对于泵阀平均寿命只有几十个小时,需要经常拆换,但是对于6个泵阀那个损坏的识别大多还采用传统的方式,即靠有经验的工人用耳朵贴近阀座处听,这种方法不但可靠性低,而且对工人的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在研究和改进了新方法“希尔伯特—黄变换”的基础上,将改进的希尔伯特—黄运用到故障泵阀识别上,通过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希尔伯特—黄故障泵阀识别的简易新方法,很好的解决了现场存在的问题。理论与方法研究是关键,他可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但是将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的设备预防,维护和诊断中才是故障诊断的最终目的。基于GSM远程故障报警仪就是在充分考虑了海上平台卫星子平台分布“散”与GSM网络覆盖“广”的特点,对各种分布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实现集中监控,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并满足控制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对于该远程故障报警仪功能主要包括了叁大板块:数据采集功能,状态监测功能,以及监测报警功能。本论文还从系统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其中结合自己的心得谈了硬件电路板的布线需要注意的问题,程序设计的流程等等。该仪器在现场调试中获得了一次性的成功,根据传感器的不同,该报警仪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例如:汽车报警,家庭防盗报警和门禁系统等等。(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08-06-02)
杨国安,黄聪,冯德音[9](2008)在《基于MATLAB的钻井泵阀运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MATLAB软件对钻井泵阀阿道尔夫微分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并构造了描述阀盘关闭阶段的简化模型,准确地分析了阀盘的运动特性。通过对不同阀盘锥角的锥阀进行仿真计算得出,当阀盘下底面直径一定时,随着阀盘锥角的增加,阀盘的关闭速度及关闭冲击力都相应地减小,进而可以有效改善阀盘冲击阀座形成的冲击疲劳。该结论对泵阀的优化设计及延长泵阀使用寿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矿场机械》期刊2008年04期)
张卫军,杨向前,刘洪亮,曹晓东,白永宏[10](2008)在《钻井泵阀盖金属密封失效原因与维修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钻井泵在使用中经常出现高压泥浆冲蚀或刺坏阀盖喷射泄漏事故,造成钻井泵停机维修。分析了钻井泵阀盖的工作原理,找出其失效原因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以改善阀盖的工作状况,提高钻井泵的使用性能。(本文来源于《石油矿场机械》期刊2008年04期)
钻井泵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钻井泵阀箱的失效问题是涉及钻井现场安全的问题。选择钻井泵阀箱材料,利用疲劳试验机进行试验,并对断口进行宏观和微观分析,从机理上探讨钻井泵阀箱疲劳失效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在材料钢中存在少量大尺寸的夹杂物,这些夹杂物在试样的表面和近表面会成为疲劳裂纹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钻井泵阀论文参考文献
[1].周小明,曾兴昌,廖刚,唐文,陈雪娟.高压钻井泵阀盖密封及压紧装置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6
[2].王宗宝,陈来军,张旭,张杰.钻井泵阀箱疲劳寿命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3].殷鑫.钻井泵阀阀隙流场PIV实验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
[4].杨国安,乔舰,宋征,戴静君.钻井泵阀寿命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0
[5].张冬.过程装备故障诊断系统与钻井泵阀无冲击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
[6].杨国安,黄聪,宋征.基于应力集中影响的钻井泵阀无冲击工作条件[J].石油矿场机械.2009
[7].杨国安,张冬,黄聪.钻井泵阀的冲击特性分析[J].振动与冲击.2008
[8].王泽栋.钻井泵阀的故障特征提取与基于GSM的远程故障报警仪[D].北京化工大学.2008
[9].杨国安,黄聪,冯德音.基于MATLAB的钻井泵阀运动特性分析[J].石油矿场机械.2008
[10].张卫军,杨向前,刘洪亮,曹晓东,白永宏.钻井泵阀盖金属密封失效原因与维修方法[J].石油矿场机械.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