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独立悬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横臂悬架,静力学特性,硬点位置
独立悬架论文文献综述
聂维,徐梦岩,万义强[1](2019)在《基于MATLAB双横臂独立悬架静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空间机构运动学和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利用解析方法得到双横臂悬架主要硬点受力情况,因此利用该方法可以快速为双横臂独立悬架硬点优化提供边界条件。(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3)》期刊2019-10-22)
罗晓龙,熊武,李海宁,张德安[2](2019)在《双叉臂式独立悬架四轮定位的效率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双叉臂式独立悬架的四轮定位提出了一种高效的调整方案,该方案采取偏心螺栓初始值设定→人工微调→助力臂定扭的方式进行调整,极大的提升了四轮定位的节拍,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14期)
郑希江,纪少波,李淑廷,张宏伟[3](2019)在《独立悬架前轮定位参数对操纵稳定性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轮定位参数的改变对整车操纵稳定性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应用ADAMS与Solidworks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单纵臂悬架整车参数化仿真模型,得到前后悬架的刚度和速度特性曲线。根据所选参数变量进行参数化仿真,得到外倾角、前束角以及轮距随轮跳的变化曲线,从而验证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利用AMESim和ADAMS进行联合仿真,通过更改前桥初始定位参数,分别进行整车的稳态回转仿真试验、双移线仿真试验和方向盘角阶跃输入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当主销后倾角增大时,车辆的横摆角速度和侧向加速度均减小,侧倾角响应时间变长,明显的提高了整车的操纵稳定性;单纵臂悬架在运动过程中,主销后倾角呈现动态的变化过程,通过优化使后倾角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内,起到很好的作用。为同类单纵臂悬架选型及改进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7期)
刘庆,杨保海[4](2019)在《新型复合连杆式独立悬架动力学特性建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矿用自卸车前悬架应具备结构简单、受力条件较好、运动性能优秀等特点,针对此及现有悬架形式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独立前悬架机构—复合连杆式悬架。基于R-W图论法建立了复合连杆式悬架的运动学模型,并进行运动学特性分析。分析结构参数和位置参数对悬架性能的影响。采用多体动力学方法运用MapleSim软件建立单纵臂式、双叉臂式、烛式、复合连杆式等四种前悬架的刚体模型和刚柔耦合模型,分别施加位移载荷和力载荷获取K特性和C特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可知:该形式悬架的主销内倾角、后倾角变化非常小,前束值、前轮侧向位移和纵向位移的变化合理,唯一的缺点是外倾角相对变化稍大;通过与其他形式前悬架K&C特性的对比可知,其运动学性能比烛式悬架和单纵臂式悬架要好;总体而言,这种型式悬架的受力情况明显改善,结构简单,运动学特性较好;为实际应用及设计优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6期)
刘凯华,王庆,李强[5](2019)在《装有互联双横臂独立悬架的方程式赛车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横臂独立悬架有着出色的侧向支撑和精确的车轮定位,加装第叁弹簧可构成悬架互联模式,从而实现悬架垂直线刚度和侧倾角刚度的结构解耦,以调和操纵稳定性与行驶平顺性之间的矛盾,进而达到使第叁弹簧与横向稳定杆有效分类管理垂直线刚度与侧倾角刚度的目的。通过ADAMS/CAR模块对方程式赛车进行运动学以及动力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第叁弹簧在同向轮跳时能增加垂直线刚度并且对侧倾角刚度影响甚小;而在加速和制动过程中,可忽略对车身侧倾产生影响,但能有效抑制加速抬头和制动点头。通过第叁弹簧与横向稳定杆的联合使用,赛车的悬架得到较大的垂直线刚度与侧倾角刚度的调节区间。经过各类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对比,表明第叁弹簧能有效提高车辆纵向性能,以及可为底盘调校提供启示和方法。(本文来源于《浙江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朱光耀,张宝,邹亮[6](2019)在《扭杆弹簧独立悬架刚度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ADAMS/CAR软件,建立了扭杆弹簧独立悬架动力学仿真模型,分析了车轮在同向跳动的情况下悬架垂向线刚度的变化情况;并详细分析了衬套和扭杆上载荷对刚度的影响;通过仿真表明:悬架中的衬套对悬架系统刚度的影响度为3%;扭杆预载荷对悬架系统刚度的影响度为-12.5%~3%。(本文来源于《轻型汽车技术》期刊2019年Z2期)
屈福康,肖金,程伟[7](2019)在《基于参数特性前桥单纵臂独立悬架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悬架系统的运动学特性最直接的是在车轮定位参数的变化趋势上反映出来。采用虚拟样机技术,在ADAMS中搭建汽车前桥单纵臂悬架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对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获得所研究悬架的定位参数随车轮上下跳动的变化规律。在分析的过程中要考虑纵臂悬架的变形对整车性能的影响,将纵臂做成可变形的柔性体并进行动力学分析,从而模仿纵臂实际工作中的变形,使研究得出的结果更加接近实际。结果表明前桥悬架的主销内倾角、车轮外倾角、车轮侧滑及前束变化很小,几乎对整车性能没有影响;但主销后倾角变化较大。通过对主销后倾角的优化分析,减小主销后倾角的变化,同时又不影响悬架的其它性能参数及不改变悬架尺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加装横向稳定杆来解决车轮过程中发生的主销后倾变化相对过大的问题。对悬架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的分析及优化设计,为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4期)
黄详,董泽伟,胡小生[8](2019)在《一种低地板集成式独立悬架前桥总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传统的独立悬架车桥总成,本文应用叁维软件设计一种低地板集成模块式独立悬架前桥总成,更适合匹配全承载式车身,下A型臂总成和左、右摇臂总成安装在副车架总成上,进行集成模块化,减少整个系统和车身连接点数,提高系统安装精度,又能保证悬架系统和转向系统的相对位置尺寸,进一步提高前轮定位参数的准确性。达到汽车能够在路面上良好行驶,不易出现转向不回正、轮胎磨损和跑偏等问题。(本文来源于《时代汽车》期刊2019年05期)
丁正龙,李标,马然[9](2019)在《基于ADAMS的液压升降车双横臂独立悬架设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液压升降车车身窄、重心高,行驶过程中存在易侧翻等平稳性问题,为某型号液压升降车前桥设计了双横臂独立悬架.先建立空间拓扑图,采用空间解析几何方法得出车轮关键定位参数表达式,根据设计参数计算出关键定位参数;然后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建立悬架的虚拟样机模型,进行运动学仿真优化,找出合理的车轮定位参数;根据仿真结果建立悬架实物分析模型,进行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各指标均满足了设计要求,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和仿真优化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冯栋梁,蔡文斌,王永丽,赵韬硕,梁经芝[10](2018)在《双横臂独立悬架传递比解析计算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横臂独立悬架的传递比,不能简单归结为杠杆比,而是包括行程传递比、载荷传递比和刚度传递比。文中推导了各传递比的解析求解公式,并利用多体动力学模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从结果曲线可知:随着车轮从相对车体最低位置到最高位置运动,行程传递比呈单调递增趋势,载荷传递比和刚度传递比呈单调递减趋势。(本文来源于《机电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独立悬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双叉臂式独立悬架的四轮定位提出了一种高效的调整方案,该方案采取偏心螺栓初始值设定→人工微调→助力臂定扭的方式进行调整,极大的提升了四轮定位的节拍,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独立悬架论文参考文献
[1].聂维,徐梦岩,万义强.基于MATLAB双横臂独立悬架静力学分析[C].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3).2019
[2].罗晓龙,熊武,李海宁,张德安.双叉臂式独立悬架四轮定位的效率提升[J].汽车实用技术.2019
[3].郑希江,纪少波,李淑廷,张宏伟.独立悬架前轮定位参数对操纵稳定性影响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4].刘庆,杨保海.新型复合连杆式独立悬架动力学特性建模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5].刘凯华,王庆,李强.装有互联双横臂独立悬架的方程式赛车仿真分析[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9
[6].朱光耀,张宝,邹亮.扭杆弹簧独立悬架刚度仿真分析[J].轻型汽车技术.2019
[7].屈福康,肖金,程伟.基于参数特性前桥单纵臂独立悬架优化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8].黄详,董泽伟,胡小生.一种低地板集成式独立悬架前桥总成的研究[J].时代汽车.2019
[9].丁正龙,李标,马然.基于ADAMS的液压升降车双横臂独立悬架设计与分析[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9
[10].冯栋梁,蔡文斌,王永丽,赵韬硕,梁经芝.双横臂独立悬架传递比解析计算与分析[J].机电技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