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实践伦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伦理困境,临床实践,护理学生,高职教育
实践伦理论文文献综述
郑硕,马帅,刘迎[1](2019)在《高职护生临床实践伦理困境的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并描述高职护生在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伦理困境,为有效提升高职护生伦理决策能力、预防伦理困境发生提供实证依据。方法:运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和叙事研究法,对潍坊某护理高职院校的14名高职护生进行深入访谈。结果:高职护生伦理困境主要包括12个次范畴,通过对次范畴建立逻辑关联,建立4个主范畴:护生内心体验脆弱同实践学习提高之间的矛盾;护生语言沟通能力欠佳同患方知情同意之间的矛盾;护生尊重患方自主权同患方支持医学教育的义务之间的矛盾;胆识同审慎之间的矛盾。最终形成4个核心类属,分别是护生个人原因所致困境、带教教师原因所致困境、患方原因所致困境以及其他原因所致困境。结论:高职护生不仅应学会恰当运用护理伦理学理论、原则、规范与范畴作出正确的伦理决策,同时也要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文素养。(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9年20期)
钱寅[2](2019)在《由心性伦理到实践伦理:清代礼学的进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之初,礼学逐渐复兴,出现了"以礼代理"的思潮。对清代礼学发展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在与欧洲实践伦理取代心性伦理几乎同时,古老的东方也在掀起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如果说清代考据学是这场思想革命的风暴旋涡,那么礼学为核心的经学研究可以视为旋涡的中心。清儒要夺席于宋明心性之学,最根本的立场在于对礼学的重新探讨。清代学者通过典章制度的研究,从而重新建立基于实践的道德伦理,为后来的维新和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整个清代礼学的发展史,正是一段实践伦理取代心性伦理的学术思想史。(本文来源于《学习与实践》期刊2019年05期)
万欣荣,叶启绩[3](2018)在《实践伦理与社会主义精神——兼论中国文明的发展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实践伦理是社会主义精神的根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了中国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于人类文明的创造,对于全球治理的制度创新,无疑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探索,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社会主义在21世纪表现出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它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成为处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国与国之间关系和行为的秩序与规则。中国文明无疑为推进全球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保障。(本文来源于《思想理论教育》期刊2018年01期)
敬狄,王伯鲁[4](2017)在《追求美好生活的技术——奥特加·加塞特的技术实践伦理价值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人文主义技术哲学家的典型代表,奥特加技术哲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基于人、技术与"活得好"的渴望相一致的观点,通过对人与技术实践关系的哲学人类学分析,指出实现人之为人的善的技术实践是通达美好生活的德性实践。奥特加的技术实践伦理价值论超越了对现代技术与人类生活"是什么"关系的追问,转而探讨两者"应该是什么"关系,由此将传统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重心从关于现代技术的乌托邦或敌托邦讨论,转移到如何促使现代技术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生活。同时,奥特加基于"精英-大众"互动的历史理论,对技术时代实现美好生活的可能途径的探索,也为当下反思该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王晓敏[5](2017)在《国际AAHRPP认证在中国背景下的实践——伦理委员会质量持续改进计划》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南大学湘雅叁医院于2015年9月获得了美国AAHRPP认证协会的"完全认证",按照AAHRPP要求,我院人体研究保护体系(Human Research Protection Program)办公室制定了质量持续改进计划。质量持续改进计划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评估和促进人体研究保护体系的效率,提高人类研究的质量、效率和有效性,以及对法规和相关政策的依从性。评估的范围主要包括HRPP的各组成部门和个人进行评估,特别是伦理委员会、临床专业科室、相关职能管理部门。HRPP办公室负责具体操作,步骤一:拟定评估计划,一般每年对HRPP体系定期评估1~2次,IRB、临床专业科室、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计划递交自我评估质控表,HRPP负责人组织召开质量持续改进委员会会议。步骤二:评估HRPP的一致性。确保至少一个目标达到或保持一致性;确保至少有一个措施来满足一致性;采取措施评估一致性并作出改进。评估HRPP的质量、效益和有效性。步骤叁,阐明质量改进计划的目标以达到HRPP的质量、效益和有效性的目标水平。确定至少一个质量、效益和有效性的目的;确定至少一个质量、效益和有效性的措施;描述评估质量、效益和有效性的方法并作出改进。(本文来源于《科研伦理培训与伦理审查能力建设专题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10-10)
李颖异[6](2017)在《求真、务实、为善——新媒体环境下组织公共关系实践伦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环境一直在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皮尔森(Pearson R,1990)认为,公共关系理论建构有两种方法:策略方法和伦理方法。策略方法强调功利型伦理观,遵循功利主义,侧重对公众的说服,民意的操纵。伦理方法强调义务型伦理观,强调对责任和义务的承担,强调关系的质量,社会整体的和谐。这两种方法会引导公共关系进入两个不同的方向,并影响公(本文来源于《国际公关》期刊2017年01期)
郭佳楠[7](2016)在《国际伦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第25届实践伦理与职业伦理学会(APPE)国际会议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2月18-21日,由国际实践伦理与职业伦理学会(Association for Practical and Professional Ethics,简称APPE)举办的第25届国际实践伦理与职业伦理年会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雷斯顿(Reston)市举行。包括APPE执行主席德尼·艾略特(Deni Elliott)、执行董事会主席莎拉·K.A.法泰格尔(Sarah K.A.Pfatteicher)、新墨西哥大学医学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安妮·R.辛普森(Anne R.Simpson)、商业伦(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6年06期)
吴亚南[8](2016)在《实践、伦理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开放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形态显示出自身知识系统的开放性,马克思的实践观则是其体系开放的理论前提。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逐步形成了现代革命伦理型批评,这一批评既有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身的理论原因,也有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批评的影响因素。面对经济全球化、消费文化崛起的现实情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有必要进行理论模式上的调整,我们认为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构建蕴含个体价值关怀的人民本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批评,以丰富和充实当代中国伦理生活的现代内涵。(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易森林[9](2016)在《教育实践伦理性品格的历史遭遇》一文中研究指出实践由于亚里士多德赋予其以伦理性,而得以与理论相提并论。近代以后,实践的伦理性品格因为科学技术而被消解,完全等同于制作。教育实践也沦为了实现外在目的的手段。现代人们因为看到了科学技术并不是自足的,所以实践不再只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同时还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教育实践的伦理性品格得以回归。(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管理》期刊2016年04期)
任东升,张玉凌[10](2016)在《国家翻译实践伦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国家行为之一的国家翻译实践具有独特的伦理表现,既有对当下热议的忠实、差异、合作等翻译伦理关系的遵循,又有突破和发展。在国家翻译实践各主体的伦理关系中,爱国的伦理诉求是根本的,具有导向性,在爱国的伦理诉求下才会衍生出对他国"双重标准"的差异伦理及其内部事实上的合作关系。纵向来看,国家翻译实践的名义主体国家、组织主体国家级翻译机构、行为主体制度化翻译群落之间的伦理关系有其自身层次性和不同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实践伦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代之初,礼学逐渐复兴,出现了"以礼代理"的思潮。对清代礼学发展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在与欧洲实践伦理取代心性伦理几乎同时,古老的东方也在掀起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如果说清代考据学是这场思想革命的风暴旋涡,那么礼学为核心的经学研究可以视为旋涡的中心。清儒要夺席于宋明心性之学,最根本的立场在于对礼学的重新探讨。清代学者通过典章制度的研究,从而重新建立基于实践的道德伦理,为后来的维新和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整个清代礼学的发展史,正是一段实践伦理取代心性伦理的学术思想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实践伦理论文参考文献
[1].郑硕,马帅,刘迎.高职护生临床实践伦理困境的质性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
[2].钱寅.由心性伦理到实践伦理:清代礼学的进路[J].学习与实践.2019
[3].万欣荣,叶启绩.实践伦理与社会主义精神——兼论中国文明的发展及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2018
[4].敬狄,王伯鲁.追求美好生活的技术——奥特加·加塞特的技术实践伦理价值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5].王晓敏.国际AAHRPP认证在中国背景下的实践——伦理委员会质量持续改进计划[C].科研伦理培训与伦理审查能力建设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17
[6].李颖异.求真、务实、为善——新媒体环境下组织公共关系实践伦理[J].国际公关.2017
[7].郭佳楠.国际伦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第25届实践伦理与职业伦理学会(APPE)国际会议述评[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
[8].吴亚南.实践、伦理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开放性[J].中国文学研究.2016
[9].易森林.教育实践伦理性品格的历史遭遇[J].现代教育管理.2016
[10].任东升,张玉凌.国家翻译实践伦理探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