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温度畸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偏流板,温度畸变,舰载机,回流
温度畸变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浩,钟易成[1](2019)在《偏流板对舰载机进气道温度畸变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母的偏流板会使舰载机尾气向前回流,回流尾气会被舰载机进气道吸入造成温度畸变。文中利用嵌套网格技术将舰面环境网格和全机模拟器网格组合,研究了尾喷管距离偏流板4.0m、偏流板55°布局下的尾气回流的非定常过程。结果表明:双发布局舰载机两个喷管会发生“热流喷泉”现象,回流吸入比单发严重。尾气回流吸入的过程中,相关进气道出口参数如尾气含量、平均总温、不均匀度会先上升再下降。尾气含量峰值出现时间和平均总温出现时间接近,不均匀度峰值出现时间在尾气含量和平均总温出现时间之前。(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四十届技术交流会暨第四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S10发动机内外流一体化相关技术》期刊2019-08-14)
张宇浩[2](2018)在《舰面环境下舰载机发动机进口温度畸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喷气式战斗机成为舰载机以来,其就面临着比陆基战斗机更为恶劣的工作环境,对舰载机尤其是舰载机的发动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母挡流板造成的尾流回流以及蒸汽弹射泄露的高温蒸汽,都会对舰载机造成进气道的温度畸变,威胁舰载机的使用和航母的战斗力的发挥,研究复杂舰面环境下的舰载机进气道温度畸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第一部分的主要工作是通过资料收集和文献查找,对舰面环境下的舰载机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利用资料对航母前甲板模型及其挡流板进行了建模,同时为了节约计算资源和仿真时间,对原有舰载机模型进行了化简处理。确定了诸如舰面大气环境、舰面甲板风场、蒸汽弹射过程及其弹射时间和性能等后续仿真所需的边界条件。对舰面模型和舰载机简化模型进行了结构网格划分,明确了采用的CFD数值仿真方案。本文第二部分的主要工作是研究静止状态下的尾气回流对舰载机进气道温度畸变的影响,首先选取了挡流板角度55°、挡流板偏转角度0°、尾喷管距离4.0m的布局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尾气回流的形式与机理,然后利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了尾喷管距离、挡流板角度、挡流板偏转角度、温度、甲板风以及喷管工作状态对舰载机尾气回流的影响,最后本文对比了3种挡流板与喷管布局下的尾气回流过程。结果表明:挡流板造成的尾气回流类似于热流喷泉现象,挡流板角度的减小和挡流板偏转角度的增大都能减少尾气的回流及其造成的温度畸变。本文第叁部分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了静止状态下蒸汽泄露吸入对舰载机进气道温度畸变的影响,先研究了单纯的蒸汽吸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蒸汽泄露造成的面温升只有15K,最大周向不均匀度为0.7%,可见蒸汽泄露造成的温度畸变较小。然后分叁种耦合时间研究了尾气回流与蒸汽耦合对进气道的温度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尾气的吸入会使得进气道内的蒸汽减少,两者耦合造成周向不均匀度达到了15%,大于单纯尾气吸入时的7.8%。本文第四部分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了弹射运动状态下的尾气回流吸入、蒸汽泄露吸入及尾气蒸汽耦合吸入对舰载机进气道温度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尾气回流会在舰载机前造成高温区,弹射状态的舰载机穿过该区域时,舰载机进气道的温升、周向不均匀度以及尾气含量都会先升高再下降,最大周向不均匀度为5.15%;运动状态下的蒸汽泄露吸入也会出现水蒸气含量先升高再下降,其最大周向不均匀度为0.566%。(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8-12-01)
罗玛,李建中,向立军,刘博强,成本林[3](2017)在《小流量温度畸变发生器工作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涡轴发动机温度畸变发生器工作特性,以氢气为燃料、空气为氧化剂,依据V型槽稳焰和传焰原理,设计了小流量温度畸变发生器,建立了小流量温度畸变发生器试验平台,针对两种不同结构温度畸变发生器进行了大量试验,获得了温度畸变发生器的总压恢复系数、总压不均匀度、面平均温升和温度分布不均匀度等工作特性,绘制了温度畸变发生器出口温度畸变图谱。结果表明:温度畸变发生器主要性能参数和出口温度图谱能够满足涡轴发动机进口温度畸变的工作要求。(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7年12期)
刘博强[4](2016)在《小流量温度畸变发生器设计及温度畸变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畸变发生器是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评定发动机气动稳定性的重要设备之一,要求其能准确模拟各类温度畸变源的工作范围,研究温度畸变发生器畸变特性对航空发动机的设计及其稳定性评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小流量航空发动机温度畸变发生器的工程应用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及试验的方法,开展小流量航空发动机温度畸变发生器的设计及工作特性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以小流量航空发动机进口参数为设计参数,针对以氢气为燃料、空气为氧化剂的氢燃烧式温度畸变发生器,设计了火焰稳定器和喷氢杆,喷氢杆包括顺喷和逆喷两种方案,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两种方案均能稳定工作。(2)针对氢燃烧式温度畸变发生器的单个稳定器模型和周向90°范围模型进行了稳态点火试验研究,通过单个稳定器模型的试验表明火焰稳定器具有良好的稳焰能力,随着供氢压力的升高,温升值也逐渐增大,随着进口流量增加贫油点熄火极限逐渐增加;通过周向90°范围模型的试验研究表明,顺喷和逆喷结构总压恢复系数均大于0.98,总压不均匀度均小于2%,两种结构的温度分布不均匀度均在15%以下,且顺喷结构获得的温升值大于逆喷结构获得的温升值。(3)建立单个稳定器的计算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其稳态燃烧过程,其中燃烧化学反应模型采用总包反应和9组分20步的氢气基元反应进行对比研究,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元反应结果与试验结果相近,因而选取基元反应为化学反应模型。建立不同周向范围及加入压气机的氢燃烧式温度畸变发生器的计算模型,研究氢燃烧式温度畸变发生器稳态和非稳态燃烧过程。结果表明:温度畸变场的温升值和温度不均匀度变化在距离稳定器600mm的截面位置开始趋于稳定,经过压气机之后,畸变场畸变强度减小,温度周向不均匀度也略微减小,高温区范围变化不大,但位置发生了明显的偏移,同时发现较高的温度畸变会在压气机出口诱发产生漩涡,造成压气机内流动不稳定;相间位置的两个加热单元工作时获得的高温区范围略大于相邻位置获得高温区范围;供氢压力越大,温升率越大,而缓冲容积越大,温升率越小。(4)探索了热射流式温度畸变发生器初步方案设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设计模型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热流进口温度为1500K的条件下,热射流式温度畸变发生器能在出口获得300K的面平均温升,温度不均匀度在15%以内。(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6-03-01)
李丹[5](2009)在《进口流场温度畸变对航空发动机性能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良好的航空发动机,要求发动机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高稳定性要求发动机在整个飞行包线范围内有足够的可用稳定裕度,有较好的抗压力畸变和温度畸变的能力。影响发动机稳定裕度的降稳因子中,进气压力畸变、温度畸变对发动机稳定性的影响常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内对发动机进口温度畸变研究较少,国外在这一技术领域一直保密。本文主要针对温度畸变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在航空推进技术验证(APTD)计划中发动机稳定性项目的支持下,开展发动机进口流场温度畸变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深入研究了进口流场温度畸变对发动机稳定性影响的机理,发展了进口流场温度畸变对发动机稳定性影响的数学、物理模型,编制了进口流场温度畸变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软件,为发动机稳定性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合本人所在单位现有的科学研究条件与近期的工作情况,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文首先对发动机进口温度畸变进行了描述,并研究了温度畸变对压气机和发动机影响的机理。同时提出了定量研究发动机温度畸变的物理参数,并分析了温度畸变参数与发动机性能的相关性。其次,发展了发动机进口畸变传递模型,并重点解决发动机畸变传递和临界畸变指数的计算,内容包括发动机压气机部件控制方程、边界条件、计算方法以及分析方法。就某典型发动机的温度畸变进行了算例计算。最后,根据某典型发动机的温度畸变试验结果进行了试验数据和计算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和试验结果比较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温度畸变对发动机性能影响软件具有良好的工程实用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9-09-01)
叶巍,乔渭阳,侯敏杰[6](2008)在《发动机在进气温度畸变条件下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定量获得某发动机在温度畸变条件下的特性,采用有效的畸变传递模型,就进气温度畸变对某发动机稳定性和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较深入的数值研究。详细地计算了温度畸变对发动机稳定性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讨论了温度畸变作用下该发动机的多种重要特性。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叁组温升率均超过了临界温升率,临界高温区范围为180°;温度敏感系数均在统计范围之内,表明该发动机具有较好的抗温度畸变能力。而在上限温度畸变作用下,发动机必须使用防喘系统。(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08年06期)
王春利,乔渭阳,许开富[7](2007)在《压缩系统对动态温度畸变的非定常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多级轴流压气机的级特性,建立了用于分析轴流压缩系统对压力和温度畸变动态响应的一维,时间推进的数学模型。求解整个压缩系统包括进气道,压气机和出口管道的连续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都加入描述压气机动态响应的一阶时间滞后方程。并给出了基于特性线和MacCormack两步插分法的数值分析方法。模型对一台叁级实验压气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进口动态温度畸变与稳定裕度损失及与不稳定发生时间之间的定量关联关系。(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07年08期)
叶巍,唐世建,白磊[8](2006)在《进气温度畸变对某发动机稳定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有效的畸变传递模型,就进气温度畸变对某发动机稳定性和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较深入的数值研究,详细地分析了温度畸变对发动机稳定性和性能的影响,探讨了温度畸变在发动机系统中的传递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对于发动机进口空间温度畸变,发动机稳定裕度损失更多地取决于畸变强度而非周向范围;而对于与时间相关的温度畸变,发动机进口温升率比周向范围的影响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期刊2006年04期)
张绍基[9](2006)在《航空发动机进口温度畸变参数和防喘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研究了航空发动机防喘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研制,特别是研究了当战斗机发射导弹时温度畸变对发动机的影响。引入的温度畸变参数包括:进口相对平均温升δT;进口温升率dT/dt;当量热区角Φe;连续温度畸变时间tB。通过试验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得出发动机防喘控制系统的设计准则,发动机防喘控制系统的研制和飞行试验证明了该设计准则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06年01期)
侯敏杰,刘大响,王惠儒[10](2005)在《温度畸变发生器的设计与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航空发动机温度畸变试验装置设计技术与研制方法,主要设备及设计技术指标,以及用A型涡轮喷气发动机B型涡轮风扇发动机调试和对比试验结果。调试试验结果表明:温度畸变发生器主要技术指标满足发动机进口温度畸变的需求,该装置具有高的工作可靠性、可控性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温度畸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喷气式战斗机成为舰载机以来,其就面临着比陆基战斗机更为恶劣的工作环境,对舰载机尤其是舰载机的发动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母挡流板造成的尾流回流以及蒸汽弹射泄露的高温蒸汽,都会对舰载机造成进气道的温度畸变,威胁舰载机的使用和航母的战斗力的发挥,研究复杂舰面环境下的舰载机进气道温度畸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第一部分的主要工作是通过资料收集和文献查找,对舰面环境下的舰载机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利用资料对航母前甲板模型及其挡流板进行了建模,同时为了节约计算资源和仿真时间,对原有舰载机模型进行了化简处理。确定了诸如舰面大气环境、舰面甲板风场、蒸汽弹射过程及其弹射时间和性能等后续仿真所需的边界条件。对舰面模型和舰载机简化模型进行了结构网格划分,明确了采用的CFD数值仿真方案。本文第二部分的主要工作是研究静止状态下的尾气回流对舰载机进气道温度畸变的影响,首先选取了挡流板角度55°、挡流板偏转角度0°、尾喷管距离4.0m的布局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尾气回流的形式与机理,然后利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了尾喷管距离、挡流板角度、挡流板偏转角度、温度、甲板风以及喷管工作状态对舰载机尾气回流的影响,最后本文对比了3种挡流板与喷管布局下的尾气回流过程。结果表明:挡流板造成的尾气回流类似于热流喷泉现象,挡流板角度的减小和挡流板偏转角度的增大都能减少尾气的回流及其造成的温度畸变。本文第叁部分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了静止状态下蒸汽泄露吸入对舰载机进气道温度畸变的影响,先研究了单纯的蒸汽吸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蒸汽泄露造成的面温升只有15K,最大周向不均匀度为0.7%,可见蒸汽泄露造成的温度畸变较小。然后分叁种耦合时间研究了尾气回流与蒸汽耦合对进气道的温度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尾气的吸入会使得进气道内的蒸汽减少,两者耦合造成周向不均匀度达到了15%,大于单纯尾气吸入时的7.8%。本文第四部分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了弹射运动状态下的尾气回流吸入、蒸汽泄露吸入及尾气蒸汽耦合吸入对舰载机进气道温度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尾气回流会在舰载机前造成高温区,弹射状态的舰载机穿过该区域时,舰载机进气道的温升、周向不均匀度以及尾气含量都会先升高再下降,最大周向不均匀度为5.15%;运动状态下的蒸汽泄露吸入也会出现水蒸气含量先升高再下降,其最大周向不均匀度为0.56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度畸变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宇浩,钟易成.偏流板对舰载机进气道温度畸变影响研究[C].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四十届技术交流会暨第四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S10发动机内外流一体化相关技术.2019
[2].张宇浩.舰面环境下舰载机发动机进口温度畸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3].罗玛,李建中,向立军,刘博强,成本林.小流量温度畸变发生器工作特性试验研究[J].推进技术.2017
[4].刘博强.小流量温度畸变发生器设计及温度畸变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
[5].李丹.进口流场温度畸变对航空发动机性能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
[6].叶巍,乔渭阳,侯敏杰.发动机在进气温度畸变条件下的特性研究[J].推进技术.2008
[7].王春利,乔渭阳,许开富.压缩系统对动态温度畸变的非定常响应[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7
[8].叶巍,唐世建,白磊.进气温度畸变对某发动机稳定性影响的研究[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06
[9].张绍基.航空发动机进口温度畸变参数和防喘控制系统设计[J].推进技术.2006
[10].侯敏杰,刘大响,王惠儒.温度畸变发生器的设计与实验[J].航空动力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