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仿生骨基质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质材料,仿生骨,skl2001,颅骨缺损
仿生骨基质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马鹏飞,吴珺华,林淑贤[1](2019)在《负载skl2001的仿生骨基质材料可有效促进大鼠颅骨缺损的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由于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复杂,颌面部骨缺损的修复面临着诸多不便,修复材料的选择尤为关键。组织工程学的运用为颌骨骨缺损修复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可注射性的水凝胶骨基质材料在修复颌面部复杂骨缺损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前期研究发现,由壳聚糖-明胶-聚乙烯醇组合而成的复合水凝胶可有效模仿骨基质成分。小分子化合物SKL2001是一种优异的促成骨因子,可有效促进大鼠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我们利用SKL2001分子与复合水凝胶共同构(本文来源于《2019第九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1)
彭坤,孙姣霞,李玉筱,张兵兵,王远亮[2](2014)在《MGF-Ct24E功能化聚乳酸仿生骨基质材料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羟基磷灰石(HAP)表面羟基为引发基团,通过开环聚合法将丙交酯以共价化学键的方式接枝到HAP表面,得到PLA-g-HAP;再引入具有良好细胞相容性的马来酸酐和具有良好骨诱导性的力生长因子(MGF-Ct24E),得到MGF-Ct24E-MPLA-g-HAP。借助红外光谱分析、氨基酸分析、热性能分析、力学性能分析和电镜分析,对上述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最终产物中MGF-Ct24E的接枝率为22.63%,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8.62℃,力学性能有明显增强,并具备了叁维互通孔状结构和骨诱导生物活性。该材料有望作为新型仿生骨基质材料得到应用。(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4年14期)
滕宇,崔巍,郭晓东,曲延镇,陈康[3](2013)在《诱导异位成骨实验中亲骨性BMP2活性多肽/仿生骨基质材料复合物作用效果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经亲骨性修饰的BMP-2活性多肽P24及未经修饰的P20分别与TBC或nHAC/PLA构建的复合骨修复材料的异位成骨能力,探讨亲骨性对多肽骨诱导活性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P20组及P24组,每组下设煅烧骨和nHAC/PLA两个亚组。每只大鼠制备双侧股四头肌肌袋模型,按实验分组分别于左侧放入TBC材料,右侧放入(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3-09-11)
滕宇,郭晓东,崔巍,曲延镇,陈康[4](2013)在《亲骨性BMP2活性多肽/仿生骨基质材料复合物体内诱导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每年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骨缺损患者达数百万,其中骨质疏松症患者占有相当比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导致的骨缺损常难以自行修复,因此多需行骨移植术以缩短治疗周期,降低病残率。组合应用生物活性因子和支架材料可有效弥补目前骨修复材料的不足。本课题组自行研制的小分子多肽保留(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五次中青年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06-27)
李玉筱[5](2012)在《力生长因子24肽修饰的聚乳酸仿生骨基质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材料的应用范围及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我们步入21世纪,寻找和人体组织天然结构和性能相类似的生物材料,即可完全整合的、使受损组织可完全再生的生物材料成为当今社会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的热点。聚乳酸材料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被美国FDA批准可以作为手术缝合线、人造血管、药物载体和组织工程支架等材料,说明聚乳酸在体内是可以安全使用的。但是,聚乳酸缺乏人体细胞特异性识别的信号位点,不具有生物活性,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使用。因此,对聚乳酸进行仿生改性设计和研究,无疑会对这种全生物降解无残留的生物材料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本研究以马来酸酐改性聚乳酸(MPLA)为原料,按照材料整体仿生修饰的思路,以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为缩合剂,通过酰胺键将生物活性多肽力生长因子E结构域24肽(即羧基端24肽,MGF-Ct24E)共价结合到MPLA的侧链上,从而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聚乳酸基仿生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MGF-Ct24E-MPLA)。该材料具有适合于骨组织工程应用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本文以这种新型的聚乳酸基仿生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为研究对象,以促进骨损伤修复为研究目标,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氨基酸分析仪(AAA)、元素分析仪(EA)以及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对其基本结构和性能进行测试,并详细考察了它们的基本物理性能及力学性能、体外降解性能、降解产物对炎症反应的影响和生物相容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不改变MPLA主链结构的前提下,以EDC和NHS为缩合剂,通过酸酐基团与生物活性多肽MGF-Ct24E的氨基之间发生N-酰化反应,成功将MGF-Ct24E引入到MPLA的酸酐分子骨架中从而制备出一种新型仿生聚乳酸基质材料:①FTIR、XPS、AAA和EA分析结果表明:MGF-Ct24E成功接枝到MPLA中,并且MGF-Ct24E在MGF-Ct24E-MPLA材料中的平均含量是1.05μmol/g,接枝效率是29.91%;②DSC分析显示,MPL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42.73℃,而MGF-Ct24E改性MPL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则升高到55.85℃。2.通过材料的分子量、静态水接触角、吸水率以及材料拉伸和压缩性能的测试,考察了PDLLA、MPLA和MGF-Ct24E-MPLA叁种聚合物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①叁种聚合物的分子量大小依次为PDLLA> MPLA> MGF-Ct24E-MPLA。这是因为随着马来酸酐和MGF-Ct24E对PDLLA的相继改性,PDLLA在反应过程中也相继发生了热降解和氨解现象,使PDLLA的分子量不断降低;②叁种聚合物的亲水性依次为PDLLA<MPLA<MGF-Ct24E-MPLA,这是由于随着马来酸酐和MGF-Ct24E的依次引入使PDLLA上的亲水性基团(如-COOH,-OH,-NH2,-CONH-等)相继增多,从而提高了PDLLA的亲水性;③马来酸酐的引入使PDLLA拉伸和压缩性能增强,而MGF-Ct24E改性MPLA则降低了MPLA的拉伸和压缩强度。3.研究MGF-Ct24E-MPLA、PDLLA和MPLA叁种聚合物材料的降解性能以及降解产物的炎症反应。聚合物降解性能的评价是通过体外降解实验实现的,主要考察了降解过程中MGF-Ct24E-MPLA、PDLLA和MPLA叁种聚合物材料降解体系的pH值的变化以及它们的表面形貌、失重率和吸水率的变化。通过将巨噬细胞和MGF-Ct24E-MPLA、PDLLA、MPLA叁种聚合物材料的降解产物进行共培养,研究它们对巨噬细胞的形态和TNF-α、IL-1β和NO等炎症因子分泌情况的影响:①体外降解实验说明,与PDLLA和MGF-Ct24E-MPLA相比,MPLA在降解过程中降解体系的pH值增长最快,酸致自催化降解的程度最大,由此而引起的失重率最大,降解速率最快。而与MPLA和PDLLA相比,碱性多肽MGF-Ct24E的引入使MGF-Ct24E-MPLA降解体系的pH呈上升趋势,失重率减小,吸水率增大,酸致自催化降解引起的整体溶蚀降解的程度也降低。这说明MGF-Ct24E-MPLA具有良好的降解稳定性;(2)炎症反应的实验表明,MPLA的降解产物能够刺激巨噬细胞最大限度的铺展,伪足增多、增长,PDLLA的降解产物次之,MGF-Ct24E-MPLA降解产物的效果则没有那么明显。同时,和PDLLA相比,MPLA的降解产物能够提高巨噬细胞产生的TNF-α、IL-1β和NO,而MGF-Ct24E-MPLA的降解产物则显着降低了这叁种炎症因子的产生,说明多肽MGF-Ct24E的引入能够缓解PDLLA降解过程中引发的炎症反应。4.通过体外实验,利用SD大鼠乳鼠的颅骨成骨细胞和MPLA、MGF-Ct24E/MPLA混合物和MGF-Ct24E-MPLA叁组聚合物材料共培养的评估模型,对成骨细胞在上述叁组材料上的形态、黏附、增殖、分化和矿化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和描述:①与对照组MPLA材料相比,成骨细胞在MGF-Ct24E/MPLA混合物和MGF-Ct24E-MPLA材料上黏附的数目更多,细胞形态更好,且成骨细胞在这两种材料表面的黏附和铺展没有明显差异(P <0.05)。②与对照组MPLA材料相比,在细胞和生物材料相互作用的早期,MGF-Ct24E/MPLA混合物和MGF-Ct24E-MPLA两种材料更有利于成骨细胞的增殖,但随着细胞和生物材料相互作用时间的延长(大于3天),MGF-Ct24E/MPLA共混聚合物中的MGF-Ct24E大部分都已释放出来,使其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作用逐渐减弱,而MGF-Ct24E-MPLA材料中的MGF-Ct24E则随着MGF-Ct24E-MPLA的降解缓慢的释放出来,这使其在长时间内能更好的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③与对照组MPLA材料相比,MGF-Ct24E/MPLA混合物和MGF-Ct24E-MPLA两种材料抑制成骨细胞早期的分化,促进后期的分化,其中MGF-Ct24E-MPLA材料对成骨细胞的分化促进效果更明显。针对MGF-Ct24E-MPLA材料对成骨细胞分化的这种双重作用,我们得出MGF-Ct24E-MPLA材料并不是抑制成骨细胞的早期分化,而是延迟了其分化过程。④与对照组MPLA材料相比,MGF-Ct24E-MPLA具有显着的促进成骨细胞矿化的能力,而MGF-Ct24E/MPLA混合物和MPLA材料影响成骨细胞矿化的水平是相似的。(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2-10-01)
吴斌,郑启新,郭晓东,杨述华,邵增务[6](2012)在《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BMP-2相关多肽仿生骨基质材料促进大鼠颅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创伤、肿瘤、感染所造成的大范围骨缺损的治疗是一直是困扰骨科医生的难题。临床上常用的骨修复材料包括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但都存在明显缺陷,因此研制开发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骨诱导活性和适度降解性的人工骨修复材料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和清华大学合作研制制备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复合支架材料是基于仿生观念,采用有机分子调(本文来源于《全国骨关节与风湿病暨第叁届武汉国际骨科高峰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2-09-07)
吴斌,郑启新,郭晓东,杨述华,邵增务[7](2012)在《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BMP-2相关多肽仿生骨基质材料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创伤、肿瘤、感染所造成的大范围骨缺损的治疗是一直是困扰骨科医生的难题。本研究和清华大学合作研制的人工骨修复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nHAC/PLA)是基于仿生观念,以胶原为模板,在钙-磷盐溶液中调制矿化而获得的复合材料,其矿物相为纳米羟基磷灰石,并与胶原自组装为仿天然骨的分级结构,此材料是一种对天然骨进行成分仿生和结构仿生的骨修(本文来源于《全国骨关节与风湿病暨第叁届武汉国际骨科高峰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2-09-07)
洪继均[8](2010)在《载BMP2活性肽PLGA-NHAC仿生骨基质材料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BMP2活性多肽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仿生骨材料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效果,以及BMP2活性多肽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诱导成骨活性的初步比较。【方法】通过材料学生物自组装技术PLGA-NHAC复合材料,同时用固相合成法合成BMP2活性多肽P24。将P24和rhBMP2分别通过真空吸附到复合材料上。动物实验随机分为叁组,制备5mm颅骨缺损模型,分别接受空白PLGA-NHAC材料(A组),3ug rhBMP2/PLGA-NHAC(B组), 3mg P24/PLGA-NHAC(C组)。于6、12周每组各处死5只大鼠,取颅骨行X线、CT叁维扫描及组织学检查,并行放射计量学和灰度值测定。比较各组骨缺损区新骨形成、炎症及材料降解情况。【结果】①12周X线骨缺损修复面积测定,A组与B组、C组均有明显差异(α<0.05),而B组、C组成骨量则近似(α>0.05)。灰度值的结果也存在同样的差异。②CT扫描:6周时A组未见成骨,B组、C组见部分高密度钙化影。12周时A组周边有部分新骨形成,B组、C组骨缺损已大部修复。③组织学检查:6周时A组材料少量降解,无炎症反应,B组、C组可见新生骨组织和大量成骨细胞。12周时A组缺损区纤维结缔组织密集,有少量新生骨在材料周边发现,B组、C组材料基本降解,有骨重建过程,但C组成骨量少于B组。【结论】①P24多肽具备很强的诱导成骨活性和稳定性。②PLGA-NHAC是理想的生物支架和缓释载体。③P24/PLGA-NHAC系统是潜在的临床骨缺损修复基质材料。(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0-04-01)
徐峰[9](2009)在《电纺聚乳酸、Ⅰ型胶原和HA构建仿生骨基质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骨缺损仍然是骨科医生面对的临床难题之一,骨组织工程是解决临床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但目前的骨组织工程仍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其根本的原因是缺乏一种理想的骨组织支架材料。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材料应该具有部分天然骨基质的物理和化学特征,因此通过仿生天然骨基质的物理和化学条件成为目前骨组织工程材料学研究的重点。在众多构建天然骨基质的纳米、微米等多孔空间结构的方法中,静电纺丝以其简单、方便、适合多种聚合物,在构建多孔空间结构的同时能够将聚合物电纺成类似天然骨基质中纳米丝状胶原纤维的形态,因此成为体外构建仿生骨基质材料最有希望的方法。近10年来,生物材料学者已经将多种聚合物成功电纺,其中以天然骨基质中原始成份Ⅰ型胶原进行静电纺丝更是备受瞩目。2002年Jamil首次成功的进行了胶原的静电纺丝,近2年骨组织工程材料的研究开始摸索对Ⅰ型胶原和HA(结构和组成类似天然骨基质中的矿化物)进行共电纺来构建更理想的生物材料。本研究是通过对文献报道的PLA、胶原、胶原和HA电纺的条件进行总结和摸索,并成功的将胶原和HA混合电纺构建由纳米直径的胶原和纳米级颗粒的HA组成的多孔支架材料,并首次探讨静电纺丝对胶原、胶原和HA的表面能和降解率的影响;经过体外细胞毒性试验证明新型材料无毒性后,探讨由纳米丝构成的材料空间结构对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分析相同空间结构不同组成成份对成骨细胞功能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4-01)
徐峰,齐欣,王明礼,唐玥,臧俊亭[10](2009)在《聚乳酸电纺构建仿生骨基质结构生物降解材料的体外细胞毒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通过聚乳酸静电纺丝的方法构建仿生骨基质多孔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细胞毒性。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检测4种浓度电纺聚乳酸细胞培养液的浸提液对人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增殖率影响,评价其细胞毒性。结果4种浓度的浸提液和阴性对照组的细胞增殖率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通过聚乳酸静电纺丝构建的仿生骨基质超微结构的生物降解材料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09年01期)
仿生骨基质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羟基磷灰石(HAP)表面羟基为引发基团,通过开环聚合法将丙交酯以共价化学键的方式接枝到HAP表面,得到PLA-g-HAP;再引入具有良好细胞相容性的马来酸酐和具有良好骨诱导性的力生长因子(MGF-Ct24E),得到MGF-Ct24E-MPLA-g-HAP。借助红外光谱分析、氨基酸分析、热性能分析、力学性能分析和电镜分析,对上述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最终产物中MGF-Ct24E的接枝率为22.63%,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8.62℃,力学性能有明显增强,并具备了叁维互通孔状结构和骨诱导生物活性。该材料有望作为新型仿生骨基质材料得到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仿生骨基质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马鹏飞,吴珺华,林淑贤.负载skl2001的仿生骨基质材料可有效促进大鼠颅骨缺损的修复[C].2019第九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2].彭坤,孙姣霞,李玉筱,张兵兵,王远亮.MGF-Ct24E功能化聚乳酸仿生骨基质材料的制备与表征[J].功能材料.2014
[3].滕宇,崔巍,郭晓东,曲延镇,陈康.诱导异位成骨实验中亲骨性BMP2活性多肽/仿生骨基质材料复合物作用效果的实验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3
[4].滕宇,郭晓东,崔巍,曲延镇,陈康.亲骨性BMP2活性多肽/仿生骨基质材料复合物体内诱导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五次中青年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
[5].李玉筱.力生长因子24肽修饰的聚乳酸仿生骨基质材料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2
[6].吴斌,郑启新,郭晓东,杨述华,邵增务.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BMP-2相关多肽仿生骨基质材料促进大鼠颅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C].全国骨关节与风湿病暨第叁届武汉国际骨科高峰论坛论文汇编.2012
[7].吴斌,郑启新,郭晓东,杨述华,邵增务.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BMP-2相关多肽仿生骨基质材料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C].全国骨关节与风湿病暨第叁届武汉国际骨科高峰论坛论文汇编.2012
[8].洪继均.载BMP2活性肽PLGA-NHAC仿生骨基质材料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9].徐峰.电纺聚乳酸、Ⅰ型胶原和HA构建仿生骨基质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
[10].徐峰,齐欣,王明礼,唐玥,臧俊亭.聚乳酸电纺构建仿生骨基质结构生物降解材料的体外细胞毒理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