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蛋白论文-周万友,马硕利,李昕昕,郭衍林,李雪芹

动植物蛋白论文-周万友,马硕利,李昕昕,郭衍林,李雪芹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植物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植物蛋白,皱纹盘鲍,高温,死亡情况

动植物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周万友,马硕利,李昕昕,郭衍林,李雪芹[1](2019)在《不同动植物蛋白比例饲料对鲍鱼抵抗高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开展30 d的皱纹盘鲍幼鲍工厂化养殖试验,进一步分析山东省威海金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3种鲍配合饲料(饲料Ⅰ、饲料Ⅱ、饲料Ⅲ)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长期投喂饲料I能够有效降低皱纹盘鲍在夏季高温时期的死亡率。因此,就本试验结果,笔者得出结论,相比于传统的鲍鱼饲料(高动物蛋白、低植物蛋白),高植物蛋白、低动物蛋白的饲料能够显着提高鲍鱼夏季高温的存活率。(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莫爱杰,孙俊宵,王银海,杨贺舒,袁勇超[2](2018)在《鳜鱼对九种不同动植物蛋白源的表观消化率》一文中研究指出评估水产养殖动物对饲料原料的表观消化率是获得养殖对象对饲料原料的消化利用和配制营养健全的人工配合饲料的关键一步。本实验以鳜鱼(31.27±1.64 g)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九不同动植物蛋白源营养成分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实验结果表明,鳜鱼对饲料原料最高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80.96%)出现在WFM30组,其它同种原料15%替代水平时干物质表观消化率较30%替代水平要高。这结果说明了不同动植物蛋白源的ADC与原料种类和替代水平有密切的关联性。最高蛋白质的ADC (88.90%)同样出现在WFM30组。鳜鱼对WFM、MBM、SBM、FSBM、CGM和CSM中的脂肪有较高的利用率。九种动植物蛋白源氨基酸的ADC与蛋白质的ADC表现出了相似的变化趋势,在所有动物性原料中,WFM和MGM中氨基酸的ADC明显高于MBM中氨基酸的ADC;在所有植物性蛋白源中,FSBM、SBM和CGM中氨基酸的ADC明显高于RSM和CSM氨基酸的ADC。建议可以考虑将FSBM,MGM,SBM和CGM作为鳜鱼饲料配方的蛋白源。(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5)

郝甜甜,王际英,李宝山,宋志东,黄炳山[3](2019)在《复合动植物蛋白部分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生长、体成分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设计5组等氮等能(粗蛋白为53%,能量为25KJ/g)的实验饲料,以60%的鱼粉饲料组作为对照(D1),豆粕∶花生粕∶鱼溶浆粉∶鸡肉粉(2∶1∶3∶2)的复合蛋白替代40%(D2)、50%(D3)、60%(D4)和70%(D5)的鱼粉,养殖大菱鲆幼鱼(Scophthalmus maximus L.)初始体重(53.0±0.2) g,养殖周期84 d,每天定时(08:00,16:30)投喂2次,投喂量为体重的1.5%~2%。实验结果显示,各处理组之间幼鱼存活率、饲料系数和摄食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D4和D5组增重率显着降低(P<0.05);肥满度在D2组达到最高值,显着高于D3、D4和D5组(P<0.05);脏体比(VSI)、肝体比(HSI)和肠体比(ISI)均在D2组达到最低值,均显着低于D5组(P<0.05);复合动植物蛋白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幼鱼全鱼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各替代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全鱼灰分含量在D5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背肌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复合动植物蛋白替代鱼粉对鱼体肌肉非必需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总量无显着影响(P>0.05);各替代组均显着提高了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P<0.05);总蛋白浓度在D2组显着高于D4和D5组(P<0.05);血糖浓度在D2和D3组显着低于其他3组(P<0.05);D3、D4和D5组甘油叁酯浓度和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和D2组(P<0.05);各替代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碱性磷酸酶浓度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动植物蛋白可有效替代50%鱼粉而不影响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包鹏云,丛玉婷,李晓宇,徐永平[4](2018)在《动植物蛋白比恒定的饲料中发酵豆粕对刺参生产性能、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鱼粉、发酵豆粕、豆粕、玉米蛋白粉为动植物蛋白源设计了6种动植物蛋白比为13的等氮等脂配合饲料,进行为期40 d的刺参养殖试验,研究饲料中发酵豆粕对刺参生产性能、体壁营养成分、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生产性能指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体壁重)和体壁粗蛋白质含量均影响显着(P<0.05)。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为16%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体壁重达到最大值。肠道中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总抗氧化能力均受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的显着性影响(P<0.05),而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体壁干物质、粗脂肪、粗灰分和体壁系数的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8年08期)

刘兴旺,麦康森,刘付志国,艾庆辉[5](2018)在《动植物蛋白源及牛磺酸对大菱鲆摄食、生长及体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初始体重(38.19±0.09)g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实验对象,分别以鱼粉和大豆浓缩蛋白(SPC)为主要蛋白源,添加0%、0.5%、1.0%和2.0%的牛磺酸,配制8种等氮等脂的配合饲料,进行8周的养殖实验。研究显示,SPC组大菱鲆终末体重、摄食率(FI)、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和蛋白质效率(PER)都极显着下降(P<0.001)。牛磺酸对大菱鲆的FI未造成显着影响(P>0.05),却显着影响了大菱鲆的SGR、FE和PER。随着牛磺酸含量升高,不同蛋白源饲料下大菱鲆的SGR、FE和PER均显着升高(P<0.05)。SPC导致鱼体水分升高、蛋白和脂肪降低(P<0.001),随着牛磺酸添加,鱼体水分有降低趋势,蛋白有升高趋势(P<0.05)。蛋白源及牛磺酸对大菱鲆肥满度和内脏指数无显着影响(P>0.05),但SPC组肝体比显着降低(P<0.05)。SPC显着降低了大菱鲆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叁酯含量(P<0.05),SPC组血清总胆固醇随牛磺酸添加而显着升高(P<0.05)。研究结果表明,植物蛋白替代鱼粉条件下补充牛磺酸能够促进大菱鲆生长,并对植物蛋白导致的脂肪代谢异常有一定缓解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任广旭,伊素芹,张鸿儒,王靖[6](2018)在《动植物蛋白源协同增强wistar大鼠抗疲劳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6周蛋白干预,探讨运动后摄入"大豆+牛乳"动植物蛋源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SPF级wistar系雄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大豆蛋白组(n=6)、乳清蛋白组(n=6)和双蛋白组(n=6)。采用大鼠尾部负重静水游泳方式,建立一次性力竭运动模型。每周5 d进行负重游泳训练,训练后各组补充相应蛋白质,第7周记录每只大鼠力竭时间,并在蛋白干预后每隔30 min采集尾静脉血,检测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表明,通过6周的蛋白饲喂,大鼠在运动后补充双蛋白可使一次性力竭平均时间达到135.8 s,显着高于乳清蛋白组(平均力竭时间88 s)和大豆分离蛋白组(平均力竭时间99.8 s)。双蛋白组在负重游泳后第30min乳酸脱氢酶活性显着高于乳清蛋白组和大豆分离蛋白组,第60 min就恢复到与其他2组一致水平。因此,运动后及时补充"大豆+乳清"双蛋白具有抗疲劳作用,提高大鼠运动能力。(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8年03期)

梁婷婷,佟立涛,蒲华寅,王丽丽,周闲容[7](2018)在《动植物源蛋白体外消化产物结构性质及ACE抑制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动植物源蛋白对于血压调节功能上的差异是否由蛋白肽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sion enzyme,ACE)抑制活性所引起,动植物蛋白经体外消化后,对蛋白肽的ACE活性抑制进行研究。采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两步消化法,水解植物蛋白(大米、燕麦、大豆、豌豆)、红肉蛋白(猪肉、牛肉)和白肉蛋白(鸡肉)。测定所获蛋白肽的水解度、分子质量分布、氨基酸组成及其ACE抑制率。结果表明,随着蛋白质水解度的增加和分子质量的减小,3类蛋白消化产物的ACE活性抑制率均相应增大。其中,植物蛋白消化产物ACE抑制率最高(60.41%),红肉蛋白最低(40.13%)。对蛋白质消化产物的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植物蛋白和白肉蛋白消化产物的疏水性氨基酸含量均显着高于红肉蛋白。3类蛋白中消化产物的疏水性氨基酸含量越高,则ACE抑制活性越高,说明疏水性氨基酸含量高可能是植物蛋白肽具有高的ACE抑制活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周建凤[8](2017)在《多种动植物蛋白/涤纶复合面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涤纶是我国聚酯纤维的商品名称,是指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组分大于85%的合成纤维。聚酯纤维虽然问世较晚,但其拥有一系列优良的力学性能,能够“洗可穿”,具有突出的服用性能。但作为服用纺织品,涤纶纤维亲水性、导湿性差,生物相容性低,与人体皮肤的亲和性差;而大豆蛋白、蚕丝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保健功能,亲肤性好,若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蛋白接枝到涤纶织物上预期能得到亲肤性和力学性能都较好的高功能涤纶面料。但由于涤纶纤维的大分子结构上缺少可反应基团,也使利用交联剂在涤纶表面接枝功能性化合物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本文研究了一种稀硝酸逐渐浓缩对涤纶进行硝化还原改性赋予涤纶纤维可反应氨基的工艺:首先用稀硝酸溶液浸渍涤纶织物,浸渍了稀硝酸的涤纶织物在加热过程中稀硝酸逐渐浓缩,将聚酯大分子硝化引入硝基,然后在硫化钠溶液中还原成氨基赋予涤纶纤维可反应基团。并利用自主合成的交联剂-蔗糖缩水甘油醚,将大豆蛋白接枝到涤纶表面;利用环氧氯丙烷改性蚕蛹蛋白和丝胶蛋白后,将蚕蛹蛋白及丝胶蛋白接枝到涤纶表面,制备出了既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又保持突出机械性能的蛋白/涤纶面料。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涤纶织物的硝化还原改性工艺;大豆蛋白、蚕蛹蛋白及丝胶蛋白的提取工艺和整理工艺;蔗糖缩水甘油醚交联剂的合成工艺;接枝大豆蛋白、蚕蛹蛋白及丝胶蛋白的接枝工艺以及对叁种蛋白/涤纶复合面料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涤纶织物硝化还原的最佳改性工艺:稀硝酸浓度20 g/L,浸泡时间10 min,浴比1:30,焙烘温度70℃,焙烘时间30 min;硫化钠25 g/L,碳酸钠20 g/L,还原温度98℃,还原时间30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硝化还原整理后的涤纶织物水接触角降为0°,且有足够的可反应基团。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处理后的涤纶纤维表面未受明显损伤;反射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均表明涤纶大分子链上被赋予了氨基;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硝化还原涤纶纤维的主体结构几乎没有受到影响;热重分析表明硝化还原涤纶纤维的热稳定性几乎没有变化,保持较好。且硝化还原涤纶织物的折皱弹性、断裂强力和伸长均保持良好。(2)使用自制交联剂-蔗糖缩水甘油醚,在110℃焙烘条件下将大豆蛋白接枝在硝化还原涤纶纤维上,制备出了既具有亲肤性又拥有亲水性的大豆蛋白/涤纶织物。在大豆蛋白接枝率低于3.48%以下时,水滴接触角在10 s内能降到40°以下;大豆蛋白/涤纶织物拥有良好的耐洗性能,洗涤30次后,仍有82.01%的蛋白保留;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接枝大豆蛋白后涤纶纤维表面有覆盖一层较均匀的蛋白物质;反射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大豆蛋白/涤纶纤维表面含有酰胺和氨基基团;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接枝大豆蛋白涤纶纤维结晶结构保持良好;热失重分析表明接枝大豆蛋白涤纶织物热稳定性保持良好;接枝大豆蛋白后的涤纶织物抗皱性保持较好,断裂强力有所提高,在大豆蛋白接枝率低于2.44%时,织物手感仍保持较好。(3)在弱碱性条件下,蚕蛹蛋白通过接枝环氧氯丙烷赋予其活性基团,然后将含环氧基的蚕蛹蛋白接枝到硝化还原涤纶织物表面,可制备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蚕蛹蛋白/涤纶织物。接枝蚕蛹蛋白的涤纶织物耐洗牢度高,经60次洗涤后,仍有79.2%的蚕蛹蛋白保留。蚕蛹蛋白/涤纶织物的亲水性、亲肤性都得到较大改善,同时,其挺括度、透气性都保持较好,断裂强力随着蚕蛹蛋白增重率的增加而增加。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接枝蚕蛹蛋白后,涤纶纤维表面有一层物质覆盖,纤维间隙也有部分物质交联;反射红外光谱显示接枝蚕蛹蛋白后的涤纶纤维上出现了酰胺基团,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显示蚕蛹蛋白/涤纶纤维表面氮元素有大幅度增加;热重分析表明接枝蚕蛹蛋白后的涤纶织物热稳定性保持良好,但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表明接枝蚕蛹蛋白后涤纶织物熔解过程更长,在熔解过程中吸热量减小,表明其结晶度有所降低。细胞增殖测试表明接枝蚕蛹蛋白后涤纶织物上细胞增殖量比纯涤纶的细胞增殖量高139%。(4)在弱碱性条件下,用环氧氯丙烷对丝胶蛋白进行接枝处理,然后在110℃高温焙烘条件下可将含环氧基的丝胶蛋白牢固地接枝到硝化还原涤纶纤维上,洗涤60次后,有77.65%丝胶蛋白保留。通过扫描电镜可以观察到接枝丝胶蛋白后涤纶纤维表面覆盖有一层蛋白物质,纤维部分间隙也有蛋白物质交联;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丝胶蛋白/涤纶纤维的结晶结构未发生变化;红外光谱曲线上出现了蛋白质的特征吸收峰表明丝胶蛋白已被接枝到了涤纶纤维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接枝丝胶蛋白后涤纶纤维上出现了新的氮元素;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热重分析表明涤纶纤维的热性能保持良好;丝胶蛋白/涤纶复合面料的断裂强度、折皱弹性、硬挺度等机械性能保持良好,且亲水性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5-17)

刘运正,何艮,麦康森,徐玮,周慧慧[9](2016)在《新型复合动植物蛋白源部分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肉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研究新型复合动植物蛋白源在大菱鲆饲料中替代部分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肌肉质地的影响。实验设计了4组等氮等能的饲料,以含鱼粉60%的处理组为对照饲料(FM),以小麦粉、豆粕等作为植物蛋白与酶解动物软骨蛋白粉复合分别替代其中40%、50%和60%鱼粉,设置了40I、50I和60I3个试验组。选用初始体质量(8.63±0.03)g的大菱鲆幼鱼(Scophthalmus maximus L.),分别用上述4种饲料饲养8周。试验表明:与鱼粉组相比,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大菱鲆幼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降低(P<0.05),50I和60I鱼粉替代处理组饲料效率显着低于FM组和40I处理组(P<0.05)。各处理组大菱鲆幼鱼水分、粗蛋白、脂肪和灰分无显着差异(P>0.05),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无显着差异(P>0.05)。饲料干物质和蛋白的消化率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以酶解动物软骨蛋白粉和植物蛋白复合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幼鱼肌肉硬度、咀嚼性和弹性没有显着影响(P>0.05)。结果表明,酶解动物软骨蛋白粉与植物蛋白复合后可替代大菱鲆幼鱼饲料中40%鱼粉而不影响其生长、摄食、存活和体组成,并能保持其肉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吴妙鸿,何庆燕,洪永祥,周红,陈明[10](2015)在《利用TGase交联动植物异源蛋白研制新型鸡肉丸》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新型鸡肉丸的最优工艺条件,利用TGase交联鸡肉蛋白与芸豆蛋白,以期获得最优鸡肉丸品质。方法:以硬度为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筛选、优化,获得最优工艺条件。结果:TGase添加量、酶联时间、酶联温度对鸡肉丸硬度的影响极度显着,芸豆蛋白的添加量以及芸豆蛋白的加热程度对鸡肉丸硬度影响显着。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最优工艺条件:TGase添加量0.24%,交联时间65.62 min,交联温度43.63℃,芸豆蛋白添加量1.5%,在此条件下鸡肉丸的硬度为681.062 g。结论:利用TGase研制的新型鸡肉丸品质明显改善,对于生产应用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动植物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评估水产养殖动物对饲料原料的表观消化率是获得养殖对象对饲料原料的消化利用和配制营养健全的人工配合饲料的关键一步。本实验以鳜鱼(31.27±1.64 g)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九不同动植物蛋白源营养成分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实验结果表明,鳜鱼对饲料原料最高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80.96%)出现在WFM30组,其它同种原料15%替代水平时干物质表观消化率较30%替代水平要高。这结果说明了不同动植物蛋白源的ADC与原料种类和替代水平有密切的关联性。最高蛋白质的ADC (88.90%)同样出现在WFM30组。鳜鱼对WFM、MBM、SBM、FSBM、CGM和CSM中的脂肪有较高的利用率。九种动植物蛋白源氨基酸的ADC与蛋白质的ADC表现出了相似的变化趋势,在所有动物性原料中,WFM和MGM中氨基酸的ADC明显高于MBM中氨基酸的ADC;在所有植物性蛋白源中,FSBM、SBM和CGM中氨基酸的ADC明显高于RSM和CSM氨基酸的ADC。建议可以考虑将FSBM,MGM,SBM和CGM作为鳜鱼饲料配方的蛋白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植物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周万友,马硕利,李昕昕,郭衍林,李雪芹.不同动植物蛋白比例饲料对鲍鱼抵抗高温的影响[J].现代农村科技.2019

[2].莫爱杰,孙俊宵,王银海,杨贺舒,袁勇超.鳜鱼对九种不同动植物蛋白源的表观消化率[C].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3].郝甜甜,王际英,李宝山,宋志东,黄炳山.复合动植物蛋白部分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生长、体成分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渔业科学进展.2019

[4].包鹏云,丛玉婷,李晓宇,徐永平.动植物蛋白比恒定的饲料中发酵豆粕对刺参生产性能、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8

[5].刘兴旺,麦康森,刘付志国,艾庆辉.动植物蛋白源及牛磺酸对大菱鲆摄食、生长及体组成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任广旭,伊素芹,张鸿儒,王靖.动植物蛋白源协同增强wistar大鼠抗疲劳能力[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8

[7].梁婷婷,佟立涛,蒲华寅,王丽丽,周闲容.动植物源蛋白体外消化产物结构性质及ACE抑制活性[J].食品科学.2018

[8].周建凤.多种动植物蛋白/涤纶复合面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7

[9].刘运正,何艮,麦康森,徐玮,周慧慧.新型复合动植物蛋白源部分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肉质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10].吴妙鸿,何庆燕,洪永祥,周红,陈明.利用TGase交联动植物异源蛋白研制新型鸡肉丸[J].中国食品学报.2015

标签:;  ;  ;  ;  

动植物蛋白论文-周万友,马硕利,李昕昕,郭衍林,李雪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