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亲密恐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父母关怀,父母控制,述情障碍,自尊
亲密恐惧论文文献综述
平捷[1](2019)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述情障碍、自尊与亲密恐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亲密恐惧的影响,以及自尊和述情障碍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共选取黑龙江、天津、吉林、浙江等省市共350名自愿参与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亲密恐惧量表》、《Ronsenberg自尊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进行施测。研究表明:1.当代大学生感知到父母关怀教养方式的人数处在中等水平以上。以父亲文化程度和母亲文化程度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学生父母关怀教养方式的父亲文化程度的主效应差异显着,父亲的文化程度越高,父母采取关怀教养方式的频率越高;以年级和生源地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学生父母关怀教养方式年级的主效应差异显着,大一学生父母关怀教养方式得分显着低于其他年级;生源地的主效应显着,大城市父母关怀教养方式的得分显着高于中小城镇和农村。2.大学生的述情障碍得分在中等水平以下。以性别和专业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学生述情障碍的专业的主效应差异显着,理科专业大学生述情障碍得分显着高于工科和文科;以年级和生源地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学生述情障碍年级的主效应差异显着,大一学生述情障碍得分显着低于其他年级;生源地的主效应显着,大城市学生述情障碍的得分显着低于中小城镇和农村。3.大学生的自尊得分在中等水平以上。以性别和专业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学生自尊的专业的主效应差异显着,工科专业大学生自尊得分显着高于理科和文科;以年级和生源地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学生自尊得分的年级的主效应差异显着,大一学生自尊得分显着低于其他年级;生源地的主效应显着,大城市学生的自尊得分显着高于中小城镇和农村。4.大学生的亲密恐惧得分在中等水平以下。以独生子女和恋爱经历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学生亲密恐惧的有无恋爱经历的主效应差异显着,没有恋爱经历大学生的亲密恐惧得分显着高于有过恋爱经历的大学生;以年级和生源地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学生亲密恐惧得分的年级的主效应差异显着,大一学生亲密恐惧得分显着高于其他年级;生源地的主效应显着,大城市学生的亲密恐惧得分显着低于中小城镇和农村。5.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父母控制和父母关怀教养方式能显着预测大学生亲密恐惧。除此之外,述情障碍与自尊在父母控制和父母关怀教养方式及大学生亲密恐惧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杨斌[2](2019)在《走开,亲密关系恐惧症》一文中研究指出亲密关系恐惧症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刻意保持距离,拒绝过度亲密,很难融入某个圈子,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却又担心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应,以致焦虑,最终回避亲密关系的建立,与每个人都难以交心。李玲是位高二女生,聪明文静,学习认真,但她喜欢一个人待着,极少甚至排斥与同伴在一起。(本文来源于《家庭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杨秋萍[3](2019)在《早期虐待与忽视经历对大学生自尊和亲密恐惧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亲密关系是人际关系中较为重要的关系,大学生正处在成年早期阶段,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此阶段以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避免孤独感作为发展任务。而个体对亲密的恐惧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亲密恐惧是指个体在与重要他人沟通对自身有重大意义的想法和事件时受到的抑制性。同时个体儿童期的心理虐待与忽视经历也可能会造成个体成年后对亲密关系建立的恐惧。因此本研究从大学生早期心理虐待与忽视、自尊对亲密恐惧的影响入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自尊在心理虐待与忽视、亲密恐惧之间起是否起中介作用。研究一问卷调查:选取700名来自上海部分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自尊量表》和《亲密恐惧量表》进行施测。本研究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探究心理虐待与忽视、自尊和亲密恐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自尊对大学生亲密恐惧的预测作用,运用Bootstrap验证自尊在心理虐待与忽视和亲密恐惧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二团体心理辅导:在研究一的基础上,结合自我认识理论制定以自尊为主题的团体干预方案,以期通过对自尊的干预,进而缓解个体的亲密恐惧。筛选符合入组条件且自愿参加团体辅导的被试20人,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接受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的分数对比来考察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有效性。研究所得结果如下:(1)忽视总分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且男生高于女生;(2)亲密恐惧在有无恋爱经历上存在显着差异,且无恋爱经历的个体亲密恐惧得分高于有恋爱经历的个体;(3)心理虐待与忽视、自尊和亲密恐惧四者之间密切相关:忽视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亲密恐惧;自尊能负向预测大学生亲密恐惧;心理虐待能负向预测大学生自尊水平;忽视能负向预测大学生自尊水平。(4)自尊在心理虐待与亲密恐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尊在忽视与亲密恐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5)所设计的团辅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学生的自尊和亲密恐惧,但未达到显着水平。本研究对抚养者给予儿童成长的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能在大学生亲密关系问题上为学校心理咨询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马晓霞[4](2019)在《成人依恋对亲密恐惧的影响:消极完美主义、性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亲密关系是人类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亲密关系的建立对身心和谐发展、心理社会适应、主观幸福感的获得尤为重要。亲密关系有诸多积极的影响,同时不可避免地亲密关系中也存在痛苦和风险,正是由于其中的痛苦和风险,有些人会对亲密关系感到焦虑和恐惧。而亲密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对亲密关系本身的恐惧。本研究分析了社会人口学变量、与亲密关系相关的人口学变量和童年期经历对亲密恐惧的影响,并揭示了成人依恋、消极完美主义、性焦虑与亲密恐惧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发现成人依恋、亲密恐惧、消极完美主义、性焦虑四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联系。通过理论论证结合以往研究的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关于亲密恐惧影响机制的假设:(1)对自己在性行为相关的各方面能力的认知是造成性焦虑主要因素;(2)成人依恋、亲密恐惧、消极完美主义、性焦虑会受亲密关系相关的经历和童年期经历的影响;(3)成人依恋能显着预测亲密恐惧,且消极完美主义和性焦虑在成人依恋对亲密恐惧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一是性焦虑认知问卷的编制,研究一在对性焦虑及其认知因素的操作性定义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和量表内容,在2名心理学教授的指导下,结合15名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的意见,形成了包含53个条目的初测问卷。将初测问卷同其它问卷一起通过网络渠道发放给被试,最终收到833份数据。删除年龄小于18岁,大于30岁的被试,最终有效数据为803份,有效率为96.4%。将803个被试分为两部分,前405人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后398人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研究二是消极完美主义、性焦虑在成人依恋对亲密恐惧的影响中的链式中介作用,运用自编的性焦虑认知问卷以及成人依恋量表、亲密恐惧量表、消极完美主义量表通过bootstrap法验证消极完美主义、性焦虑在成人依恋对亲密恐惧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获得研究结论如下:(1)自编的性焦虑认知量表最终有5个维度,29个条目。采用五点计分方式,分数越高性焦虑程度越高,总的信度系数为0.905,各维度的信度系数分别是0.765、0.827、0.849、0.913、0.827。研究一的结果显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基本符号问卷编制的要求;(2)成人依恋、亲密恐惧、消极完美主义、性焦虑在性别、年龄、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等社会人口学变量,当前的恋爱状态、恋爱经验、性经验等亲密相关的变量,在童年期虐待、性侵、性骚扰、主观父母关系和谐程度等早期经历上存在部分差异;(3)成人依恋(依恋亲近、依恋依赖、依恋焦虑)能显着预测亲密恐惧,依恋亲近、依恋依赖、依恋焦虑对亲密恐惧的总间接效应量为24.4%、34.2%、51.9%;本研究结果显示,成人依恋能够显着预测亲密恐惧,并且消极完美主义—性焦虑在成人依恋对亲密恐惧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对探究亲密恐惧的产生机制及干预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拓展了亲密恐惧的研究深度。(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3-25)
马艳杰[5](2019)在《研究生婚姻态度与亲密恐惧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研究生群体的婚姻态度和亲密恐惧状况,探讨婚姻态度和亲密恐惧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某高校468名研究生,采用婚姻态度量表中文版(MAS)和亲密恐惧问卷(FIS)测量研究生群体的婚姻态度和亲密恐惧,并进行了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 50.2%的研究生对待婚姻的态度是积极的,66.5%的研究生对自我婚姻的评价是乐观的。不同性别、生源地的研究生一般婚姻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我婚姻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般婚姻态度、自我婚姻评价与亲密恐惧均呈负相关,亲密恐惧对一般婚姻态度和自我婚姻评价分别有22.7%和20.9%的解释度。结论亲密恐惧影响研究生的婚姻态度,需要积极帮助学生改善亲密恐惧,引领学生树立健康、理性的婚恋观。(本文来源于《校园心理》期刊2019年01期)
杨斌[6](2019)在《走开,亲密关系恐惧症》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他试图给你一个拥抱,你却觉得别扭;新朋友的热情邀约,你却觉得尴尬无比;你情愿选择与人群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如果你属于以上情况,那么亲密关系恐惧症很可能缠上了你!亲密关系恐惧症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刻意保持距离,拒绝过度亲密,很难融入某个圈子,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却又担心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应,以致焦虑,最终回避亲密关系的建(本文来源于《科学24小时》期刊2019年01期)
马艳杰[7](2018)在《亲密恐惧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亲密恐惧问卷和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测量在读硕士群体的亲密恐惧状况,并分析亲密恐惧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发现,在读硕士的亲密恐惧得分低于本科生(t=-7.79,P<0.05),处于恋爱关系中的研究生亲密恐惧得分比较低(t=-4.34,P<0.01),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亲密恐惧与母亲拒绝、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呈正相关(r=0.28,P<0.01;r=0.20,P<0.01),与情感温暖呈负相关(r=-0.31,P<0.01)。(本文来源于《校园心理》期刊2018年06期)
刘嘉[8](2018)在《大学生亲密关系恐惧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亲密恐惧影响到大学生与他们发展亲密关系,使其无法有正常的亲密交往,无法很好的避免孤独。目前已有对亲密恐惧的测量量表只有Decutner和Thelen(1991)建立的亲密恐惧量表,简称(FIS)。本研究在原始问卷的基础上加入了对亲密恐惧个体行为表现的测量,根据项目分析与因子分析的结果对问卷条目进行了筛选,最终问卷的一致性α系数达到0.875,有较好的信度,可以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测量。(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20期)
张彤[9](2018)在《高校生父母婚姻冲突知觉、人际信任、亲密恐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亲密恐惧是指个体回避与重要他人(父母、伴侣或亲密朋友)沟通内在秘密的想法、情感的行为。重要他人可能是朋友、亲人或密切伴侣。大学生和研究生处在逐渐建立、健全和完善自己与他人情感与关系的关键时期,但是一些学生感知到原生家庭的冲突和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创伤等原因,容易造成亲密关系恐惧。以往学者分别研讨了父母婚姻冲突知觉和人际信任对亲密恐惧的影响,却没有探讨这叁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本研究在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下,综合探讨父母婚姻冲突知觉、人际信任对亲密恐惧的影响,为高校在读生亲密恐惧的干预提供指导和依据,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及人际交往和谐。本研究使用池丽萍等人修订Gtych和Fincham编制的父母婚姻冲突子女感知量表、杨宜音等人翻译Rempel和Holms编制的信任量表、石小米修订Decutner和Thelen编制的亲密恐惧量表对太原市351名高校生进行施测,用SPSS20.0及Hayes的PROCESS程序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到研究结果如下:(1)非独生子女亲密恐惧显着高于独生子女(p<.01);城市学生亲密恐惧小于城镇学生(p<.05),城镇学生亲密恐惧小于农村学生(p<.05)。(2)感知父母婚姻冲突特征可以显着正向预测亲密恐惧(B=0.204,p<.05);父母婚姻冲突认知评价可以显着正向预测亲密恐惧(B=0.490,p<.001)。(3)人际信任能够显着负向预测亲密恐惧(B=-0.405,p<.001)。(4)感知父母婚姻冲突特征不能显着预测人际信任(B=-0.131,p>.05);父母婚姻冲突认知评价能够显着负向预测人际信任水平(B=-0.262,p<.001)。(5)高校生的人际信任在父母婚姻冲突认知评价与亲密恐惧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Z=2.908,p<.01)。(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李进伟,冀云[10](2018)在《老年人孤独感、婚姻满意度与亲密恐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人的孤独感、婚姻满意度和亲密恐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恐惧问卷、孤独感量表和婚姻满意度量表对250名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亲密恐惧男性低于女性,单独居住高于与子女一起居住的,随年龄增长亲密恐惧水平增加,但均无明显差异(P>0.05)。孤独感70~75岁的老年人显着高于60~64岁、65~69岁的(P<0.05)。亲密恐惧与孤独感呈正相关(P<0.01),与婚姻满意度量表呈负相关(P<0.01)。婚姻满意度对亲密恐惧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解释其41.9%的变异。结论降低孤独感,提高婚姻满意度,可以降低老年人的亲密恐惧水平,满意的婚姻对老年人的亲密恐惧具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亲密恐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亲密关系恐惧症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刻意保持距离,拒绝过度亲密,很难融入某个圈子,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却又担心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应,以致焦虑,最终回避亲密关系的建立,与每个人都难以交心。李玲是位高二女生,聪明文静,学习认真,但她喜欢一个人待着,极少甚至排斥与同伴在一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亲密恐惧论文参考文献
[1].平捷.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述情障碍、自尊与亲密恐惧的关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2].杨斌.走开,亲密关系恐惧症[J].家庭科技.2019
[3].杨秋萍.早期虐待与忽视经历对大学生自尊和亲密恐惧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4].马晓霞.成人依恋对亲密恐惧的影响:消极完美主义、性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D].西南大学.2019
[5].马艳杰.研究生婚姻态度与亲密恐惧的相关研究[J].校园心理.2019
[6].杨斌.走开,亲密关系恐惧症[J].科学24小时.2019
[7].马艳杰.亲密恐惧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校园心理.2018
[8].刘嘉.大学生亲密关系恐惧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长江丛刊.2018
[9].张彤.高校生父母婚姻冲突知觉、人际信任、亲密恐惧的关系[D].山西大学.2018
[10].李进伟,冀云.老年人孤独感、婚姻满意度与亲密恐惧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