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镓的市场、生产、价格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武秋杰,吕振福,曹进成,刘红召[1](2021)在《国内外镓资源分布供需及镓产业链发展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镓主要伴生于氧化铝、闪锌矿、煤等,具有低熔点、高沸点等特性,广泛应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诸多新兴领域。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均将镓作为战略性或关键性矿产资源,我国也将镓列为战略储量金属之一。本文系统研究了国内外镓资源的分布、国内外金属镓的供需、金属镓产业链的现状、镓的消费应用领域和未来国内外对镓的需求。结果显示作为战略性矿产镓受主矿产的影响较大;目前我国镓资源在全球占据优势地位,但是产业链高端产品占比不高;随着镓应用领域的拓宽,加上新冠疫情对全球社会经济的影响,镓资源的需求有强劲的增长空间;未来镓的产能富有弹性,拥有继续释放的空间。最后针对镓的战略性特征和我国高端产能较低等问题,提出了合理进行镓资源储备、加强高纯镓及再生镓的技术研发、延伸下游产业链发展的政策建议。
冯晨,曾开文,孙浩,严瑾,刘强[2](2021)在《氮化镓半导体材料通信电源应用》文中提出随着通信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不同场景和不同类型的新型通信设备不断涌现,特别是目前5G通信技术的进一步推广,部署于各种场景的新型通信设备对其配套设备,尤其是通信电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氮化镓的特性与技术发展应用进行介绍,同时探讨氮化镓技术应用在通信电源领域的可能性与发展前景、氮化镓半导体材料如何应用在通信电源领域并满足新型通信设备的供电需求、以及通信电源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使用氮化镓半导体材料。
苏春,周中林,李春江[3](2021)在《化合物半导体企业HWHX的蓝海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HWHX是一家布局砷化镓、氮化镓的化合半导体制造企业,一直耕耘在国内化合物半导体芯片制造业空缺市场。本文概括描述了HWHX在中美贸易战后利用蓝海战略找到新的增长点,坚定实践蓝海战略后实现公司价值创新突破,并获得良好市场反应的全过程,旨在为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战略决策及发展提供借鉴案例。值得注意的是,本案例将蓝海战略应用于具有增长性的化合物半导体产业,是非"红海"领域的企业战略转型,或许能为蓝海战略拓展新的应用前沿。
崔保河[4](2020)在《氧化铝生产过程中金属镓回收现状及展望》文中指出金属镓是战略性金属,氧化铝企业副产品,氧化铝行业提供了全球90%产量。作为氧化铝生产大国,我国粗镓产量非常大,约占世界80%以上。最近十年,国际上金属镓的供应和价格变动剧烈,为我国氧化铝企业科学决策造成了极大困扰。本文对金属镓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对金属镓后期市场进行了初步预测。
刘麦,李伊兰,张睿,裴立双[5](2020)在《全球镓资源现状及供需形势》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战略性资源镓的特征及其各项新应用,以全球镓资源储量及开发利用现状为基础,从生产、消费、进出口贸易和价格等几个方面就镓供需形势以及镓产业链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反映出了其他国家对中国镓资源的高依赖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收储、开发新工艺、延伸产业链等3个发展,我国镓工业与保护宝贵镓资源的建议。
黄健柏,孙芳,宋益[6](2020)在《清洁能源技术关键金属供应风险评估》文中认为全球能源结构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多种关键金属材料。本文选取15种清洁能源技术关键金属,从供应减少、需求增加、地缘政治和社会监管4个维度,构建10个评估指标,对清洁能源技术关键金属的供应风险进行定量评估,保障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和能源结构转型。研究结果表明:①清洁能源技术关键金属的供应风险均处于中风险以上等级,其中铟、镓、锗3种关键金属处于中高风险水平,锂、钴、镉、硒、钼、钯、铂、铜、铝、锌、铁、钛12种关键金属处于中风险等级。②供应减少风险维度中铟、铁、钼、锌、锗、镉6种关键金属属于中高风险,其中铟的风险最高;需求增加风险维度中铟、镓、锗3种关键金属的风险属于中高风险;地缘政治风险维度中有9种关键金属属于中高风险,其中钴的风险最高;社会监管风险维度中有11种关键金属属于中高风险,其中铟的风险最高。因此,需尽快建立关键金属供应安全常态化风险分类管理机制和二次资源回收管理体系,增进与关键金属供应国间的合作,以缓解清洁能源技术发展的关键金属约束。
陈瑞强,何青,刘麦[7](2020)在《我国金属镓产业发展态势及应用前景》文中研究指明镓是我国具备资源优势的金属品种之一。金属镓是制备砷化镓、氮化镓单晶半导体材料的主要原料。随着国内外传统射频通信和LED的平稳发展,以及5G基站建设和VCSEL光电芯片等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将持续增加对砷化镓、氮化镓等核心材料需求,并进一步带动金属镓消费增长,改善金属镓供需平衡,有望推动镓价格平稳回升。
叶启开[8](2020)在《基于镓改性聚合物复合纤维膜的摩擦电纳米发电机》文中指出随着可穿戴/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快速涌现,传统的大规模能源收集技术已不再满足小型/微型电子设备的发展需求。如何实现小规模的自供电体系成为电子信息发展的一大迫切需要。2012年摩擦电纳米发电机(TENG)的出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曙光。通过对摩擦起电这一现象的利用,消除了人们一直以来对该效应的负面印象,并使之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绿色能源。TENG主要通过摩擦起电与静电感应的耦合,来实现能量的转换与收集。目前关于TENG的研究多集中于性能提升以及应用转化两个方向。已经证明掺杂纳米颗粒对于TENG的输出改善普遍有着较好的效果。然而,所使用的纳米颗粒往往价格比较高昂且在较高掺杂量下才能起到明显的提升作用,这对于TENG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是不利的。对此,本文提出了利用镓金属作为纳米颗粒物掺杂以改善TENG性能的方法,获得了具有一倍提升效果的高性能低成本TENG,并探究了镓颗粒的作用机理。论文主要成果和工作如下:1. 给出了可行的低成本镓金属掺杂工艺。镓金属有低熔点及过冷的特性,结合液相易分散的特点,通过简单的超声工艺实现了纳米级镓颗粒在多种聚合物纳米纤维中的嵌入。该过程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大规模生产,且镓金属相比于其他掺杂颗粒有着更低的价格、更低的掺杂量,总体成本可以得到进一步控制和缩减。2. 得到了高性能的聚丙烯腈(PAN)改性TENG。研究通过不同掺杂量的选择,使得基于PAN纤维膜的TENG能量输出提高近一倍。其中,采用薄层PAN/镓颗粒复合纤维膜结构的TENG,在3 Hz、30 N的工作低频及接触低压下,可实现高达50 m A/m2的电流密度、260μC/m2的电荷密度以及600 V的输出电压,显着高于其他基于PAN的TENG输出性能。3. 探究了运动条件对于复合纤维膜结构TENG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TENG电流密度与输出电压随工作频率以及接触压力的提升均表现出先增大后趋向于饱和的变化趋势。在对转移电荷密度的分析下,了解到两种运动条件的不同影响作用,因而使TENG表现出差异性的性能变化幅度。4. 分析了镓金属在PAN复合纤维膜中的作用。掺杂的镓颗粒主要通过电荷捕获来实现TENG性能的提升,却又由于相应的掺杂会引起纺丝纤维的团聚化,而导致TENG输出受到抑制。两种作用共同影响着TENG的摩擦电性能,并导致了能量输出随掺杂浓度提升而先增后减的现象的发生。
卢思名[9](2020)在《树脂吸附法从拜耳溶液中分离回收镓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属镓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半导体、生物、化工、合金等领域,它在世界半导体的应用中占到了80-85%,全世界的高纯镓年产量只有200余吨,仅占开发潜能的8-21%。镓没有独立的矿床,铝土矿是提取镓最大的来源,95%的原生镓来源于铝土矿,广西作为全中国铝土矿资源量第二多的省份,从氧化铝拜耳溶液中提取回收镓具有重要的意义。镓在铝土矿中的含量低(约为0.002-0.1%),提取难度较大。目前在工业上主要通过树脂吸附法进行提取。然而,树脂法也存在吸附容量低、传质速率慢、难再生等问题,因此需要对树脂材料和提镓技术进行改进。通过对商业树脂的筛选,本研究选择偕胺肟树脂LSC-600,对真实的拜耳母液中镓的吸附分离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偕胺肟树脂吸附容量为2.3 mg g-1,吸附平衡时间为100-120 min,钒离子会发生共吸附,他们的趋势线表明存在着竞争吸附。吸附后用盐酸解吸,1mol L-1的盐酸浓度下镓可实现与钒和铝离子的分离。温度对镓和铝的解吸影响较小,对钒的解吸影响较大。当反应温度由30℃上升80℃时,钒的解吸率由20%上升到95%。为了解决商用偕胺肟树脂吸附镓时吸附容量低,吸附平衡时间长以及钒的共吸附等问题,自主合成了新型偕胺肟硅基树脂。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热重、红外光谱等手段对树脂进行了精细表征,并利用该树脂进行了水溶液中Ga(III)的回收研究。通过研究p H效应、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和在p H4-5.5和p H13.7的吸附动力学,研究了树脂对拜耳液中的镓的吸附性能。树脂在p Heq5.5时达到最佳吸附,最大吸附量达到2.1-2.6mmol g-1。吸附动力学相对较快,在60-90分钟内达到平衡。吸附过程为吸热反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使用1.5 M HCl进行金属解吸和树脂回收,45min足以完全洗脱Ga(III)。吸附和解吸性能在5个循环内保持稳定。在存在多种金属阳离子的情况下,树脂对镓回收具有选择性。而且该树脂成功地用于高p H值(约14)的真实拜耳溶液中镓回收。与LSC-600偕胺肟树脂相比,该树脂对复杂溶液中镓具有较高的效率和选择性。XPS结果表明,吸附Ga(III)后PAO/Si O2主要以Ga-O和Ga-N键相结合,表明氨基肟基的O基和N基反应基团在金属结合后均与Ga(III)共享电子。为了给后续电解制备高纯镓提供纯度更高的富集镓的溶液,树脂经过酸解吸后,工业生产中通常要通过多步除杂法对溶液进行提纯,过程较为复杂,而且添加多量的化学试剂提高了回收镓的成本。针对这个问题,本研究尝试用商用阴离子树脂IRA900对解吸液进行二次提纯,并利用去离子水对负载镓的商用树脂IRA900进行洗脱。结果表明:在6mol L-1盐酸溶液中,商用树脂IRA900对镓的吸附能力较强。但速率较慢,吸附平衡需要30h,吸附量为220mg g-1。在五个连续的吸附/解吸循环中测试回收,吸附和解吸性能保持稳定。利用柱实验,采用离子色层法,树脂IRA-900在盐酸浓度为6mol L-1时可以有效的实现真实工业进液中的镓与钒、铝、镁、钨等的分离和回收;微量铁发生吸附,总体铁吸附量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利用IRA900树脂的洗脱柱实验发现,镓极易解吸,解吸后浓度可达6522 mg L-1,其他元素几乎检测不到,因此IRA900树脂可以在盐酸体系下对镓进行提纯富集。
黄超凯[10](2020)在《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我国新能源企业并购行为研究 ——以汉能为例》文中提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不仅对我国能源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国家发布一系列扶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大批企业涌入新能源行业推动产量迅速增长,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忽视了生产和利用效率的提升,新能源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盈利能力较低,再加上中小企业居多且聚集在生产环节,缺少核心竞争力,新能源市场一度处于无序发展的阶段。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新能源企业采取并购策略,更有一些企业通过并购对产业链进行了延伸,意在降低交易费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产业链并购是解决我国新能源行业“两头冷,中间热”问题的重要措施,是促进新能源行业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对新能源企业的产业链并购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研究新能源企业的并购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然后梳理国内外对产业链、并购动因、并购绩效等方面的研究,发现并购有利于新能源企业的规模扩张,也有助于产业链的发展。接着,本文对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并购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论证并购对新能源产业链整合和升级的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汉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研究法和财务分析法对其产业链并购的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进行评价,采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估并购给汉能带来的整体影响,并以业务转型、市场竞争力为角度分析非财务绩效。总的来说,汉能产业链并购的市场绩效较好,赢得了投资者的信赖;财务绩效上,其偿债能力受到一定影响,但其成长性提高,并购总体支持了企业的发展。最后得出结论,认为产业链并购有利于新能源企业获得先进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也有助于产业上下游各环节的贯通。
二、镓的市场、生产、价格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镓的市场、生产、价格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镓资源分布供需及镓产业链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镓矿资源分布 |
1.1 国外镓矿资源分布 |
2 镓供需分析 |
2.1 全球镓供需分析 |
2.2 全球镓价格分析 |
2.3 中国镓供需分析 |
3 镓产业链分析 |
3.1 镓生产链条分析 |
3.2 镓消费结构分析 |
3.3 镓产业未来趋势分析 |
4 结论 |
5 建议 |
(2)氮化镓半导体材料通信电源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氮化镓半导体技术现状 |
1.1 氮化镓(GaN)材料特性 |
1.2 氮化镓半导体的发展及应用 |
1.2.1 通信领域 |
1.2.2 电动汽车、光伏和智能电网等功率半导体领域 |
1.2.3 军用领域 |
1.2.4 电子领域 |
2 通信电源发展趋势 |
2.1 通信电源发展需求 |
2.2 氮化镓技术半导体材料通信电源的应用 |
3 需要解决的问题 |
4 结束语 |
(3)化合物半导体企业HWHX的蓝海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HWHX实施蓝海战略前的背景分析 |
(一)HWHX简介 |
(二)军用市场,还是民用市场? |
(三)拥抱变化,进军民用 |
(四)成立专案组,考虑转型 |
三、HWHX的蓝海战略分析 |
(一)蓝海战略 |
(二)HWHX的蓝海战略要素布局图分析 |
1. 国内化合物半导体企业民用市场战略要素确定 |
2. 国内化合物半导体企业民用市场战略要素分析 |
3. 国内化合物半导体企业民用市场战略要素布局图 |
(三)HWHX蓝海战略的价值取向分析——重建市场边界 |
(四)HWHX蓝海战略的能力分析——四步框架分析 |
1. 基于蓝海战略的剔除分析 |
2. 基于蓝海战略的减少分析 |
3. 基于蓝海战略的增加分析 |
4. 基于蓝海战略的创造分析 |
(五)HWHX蓝海战略的确定 |
四、HWHX蓝海战略的实践 |
结语 |
(4)氧化铝生产过程中金属镓回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综 述 |
2 金属镓回收主要工艺方法 |
2.1 石灰乳法 |
2.2 树脂交换吸附法 |
3 原生镓产能分析 |
4 镓行业目前面临的问题 |
5 镓行业前景展望 |
(5)全球镓资源现状及供需形势(论文提纲范文)
1 镓的特征及主要用途 |
2 资源分布及其开发利用 |
3 国内外市场供需形势 |
3.1 生产 |
3.1.1 全球镓生产 |
3.1.2 中国镓生产 |
3.2 消费 |
3.3 进出口贸易 |
3.4 价格 |
4 供需形势分析 |
5 建议 |
(6)清洁能源技术关键金属供应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评估对象的界定 |
2.2 供应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
2.3 供应风险评估指标测算与数据来源 |
2.3.1 供应减少风险 |
2.3.2 需求增加风险 |
2.3.3 地缘政治风险 |
2.3.4 社会监管风险 |
2.4 风险等级划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清洁能源技术关键金属供应风险评估结果 |
3.2 清洁能源技术关键金属供应风险分项评估结果(1)供应减少风险 |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
4.1 结论 |
4.2 政策建议 |
(7)我国金属镓产业发展态势及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金属镓产业现状 |
1.中国金属镓供需态势 |
2.金属镓价格走势 |
我国金属镓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分析 |
1.金属镓应用领域 |
2.砷化镓材料应用前景 |
3.氮化镓材料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
金属镓市场趋势判断 |
(8)基于镓改性聚合物复合纤维膜的摩擦电纳米发电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能源危机 |
1.1.2 新能源发展 |
1.2 摩擦电纳米发电机 |
1.2.1 工作机理与工作模式 |
1.2.2 发展方向与发展现状 |
1.3 研究出发点及研究内容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摩擦电纳米发电机的制备与表征 |
2.1 摩擦电纳米发电机制备工艺 |
2.1.1 摩擦层材料制备 |
2.1.2 工作器件制备 |
2.2 摩擦层材料特性表征 |
2.2.1 摩擦层厚度表征 |
2.2.2 摩擦层形貌表征 |
2.2.3 摩擦层TEM表征 |
2.3 摩擦电纳米发电机输出性能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摩擦电纳米发电机的性能研究 |
3.1 摩擦电纳米发电机输出参数 |
3.2 掺杂LM颗粒对TENG性能影响的探究 |
3.2.1 掺杂LM颗粒对PVP纤维膜的影响 |
3.2.2 掺杂LM颗粒对PVDF-HFP纤维膜的影响 |
3.2.3 掺杂LM颗粒对PEO纤维膜的影响 |
3.2.4 掺杂LM颗粒对PAN纤维膜的影响 |
3.2.5 不同LM颗粒掺杂浓度下的PAN纤维膜摩擦电性能 |
3.3 运动条件对TENG器件输出的影响 |
3.3.1 接触频率对TENG的影响 |
3.3.2 接触压力对TENG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器件中LM颗粒的作用机理探讨 |
4.1 掺杂LM颗粒在输出提升方面的机理 |
4.1.1 基于极化作用的探究 |
4.1.2 基于介电作用的探究 |
4.1.3 基于电荷捕获作用的探究 |
4.2 掺杂LM颗粒在输出衰减方面的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树脂吸附法从拜耳溶液中分离回收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镓的性质、资源情况和应用 |
1.2 镓的分离回收方法 |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吸附材料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3 溶液的配制和样品的测定 |
2.4 吸附材料的表征分析 |
2.5 实验内容 |
第三章 LSC-600商用树脂对拜耳溶液中镓的分离特性的研究 |
引言 |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3.4 吸附机理研究 |
3.5 LSC-600商用树脂的洗脱实验 |
3.6 LSC-600树脂的表征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AO/SIO_2树脂对拜耳溶液中镓的吸附性能研究 |
引言 |
4.1 聚偕胺肟/二氧化硅树脂的合成 |
4.2 实验方法 |
4.3 PAO/SIO_2 树脂的吸附实验 |
4.4 PAO/SIO_2 树脂的吸附机理研究 |
4.5 PAO/SIO_2 树脂其他性能的测试 |
4.6 PAO/SIO_2 树脂的表征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IRA900商用树脂对镓二次提纯过程的研究 |
引言 |
5.1 实验部分 |
5.2 IRA900商用树脂的吸附性能研究 |
5.3 吸附机理的研究 |
5.4 吸附材料的表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6.3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我国新能源企业并购行为研究 ——以汉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4 研究创新 |
1.4.1 研究角度的创新 |
1.4.2 研究内容的创新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产业链 |
2.1.2 并购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2 市场势力理论 |
2.2.3 交易费用理论 |
2.2.4 协同效应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产业链的研究 |
2.3.2 产业链并购动因的研究 |
2.3.3 产业链并购绩效的研究 |
2.3.4 新能源产业链的研究 |
2.3.5 新能源企业并购的研究 |
2.3.6 文献评述 |
3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并购行为分析 |
3.1 新能源产业链结构和行业发展特征 |
3.1.1 新能源产业链结构 |
3.1.2 新能源行业发展特征 |
3.2 我国新能源企业并购行为研究 |
3.2.1 新能源企业的并购方式 |
3.2.2 新能源企业的并购动因 |
3.2.3 新能源企业的并购风险 |
3.3 并购对我国新能源企业绩效的影响 |
3.3.1 资源配置与利用 |
3.3.2 业务融合与拓展 |
3.3.3 并购整合与损耗 |
3.3.4 市场能力和产业地位 |
3.4 并购对我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影响 |
3.4.1 横向并购集聚中间环节,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失衡 |
3.4.2 产业链并购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链升级 |
4 基于产业链视角对汉能并购行为的分析 |
4.1 汉能公司概况 |
4.1.1 汉能企业基本情况 |
4.1.2 汉能业务发展 |
4.2 汉能并购进程与产业链延伸 |
4.3 汉能实施产业链并购的动因 |
4.3.1 遵从发展规律,利用政策优势 |
4.3.2 经营协同效应,扩大企业规模 |
4.3.3 追求技术转型,提升企业竞争力 |
4.4 汉能实施产业链并购的风险 |
4.4.1 估值风险高,资金压力大 |
4.4.2 文化差异明显,管理协同困难 |
4.4.3 薄膜发展挑战大,业务整合难度高 |
4.5 汉能并购后的整合 |
4.5.1 留用关键人才,实现技术共享 |
4.5.2 文化资源整合,融合双方优秀企业文化 |
4.5.3 打造全产业链商业模式,研发生产与商业化协同 |
4.5.4 供应链整合,提升成本控制 |
5 汉能产业链并购的绩效分析 |
5.1 市场绩效分析 |
5.1.1 计算超额收益率 |
5.1.2 结果与分析 |
5.2 财务绩效分析 |
5.2.1 盈利能力分析 |
5.2.2 营运能力分析 |
5.2.3 偿债能力分析 |
5.2.4 成长能力分析 |
5.2.5 综合财务能力——因子分析 |
5.3 非财务绩效分析 |
5.3.1 技术升级,业务转型 |
5.3.2 加强品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 |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2.1 顺应政策环境变化,贯通上下游环节 |
6.2.2 避免盲目并购,合理应对并购风险 |
6.2.3 注重并购整合,提高融合效率 |
6.3 本文的贡献 |
6.4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镓的市场、生产、价格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外镓资源分布供需及镓产业链发展现状研究[J]. 武秋杰,吕振福,曹进成,刘红召. 矿产综合利用, 2021(05)
- [2]氮化镓半导体材料通信电源应用[J]. 冯晨,曾开文,孙浩,严瑾,刘强.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21(07)
- [3]化合物半导体企业HWHX的蓝海战略研究[J]. 苏春,周中林,李春江.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1)
- [4]氧化铝生产过程中金属镓回收现状及展望[J]. 崔保河. 轻金属, 2020(12)
- [5]全球镓资源现状及供需形势[J]. 刘麦,李伊兰,张睿,裴立双. 国土资源情报, 2020(10)
- [6]清洁能源技术关键金属供应风险评估[J]. 黄健柏,孙芳,宋益. 资源科学, 2020(08)
- [7]我国金属镓产业发展态势及应用前景[J]. 陈瑞强,何青,刘麦. 中国有色金属, 2020(13)
- [8]基于镓改性聚合物复合纤维膜的摩擦电纳米发电机[D]. 叶启开. 浙江大学, 2020(02)
- [9]树脂吸附法从拜耳溶液中分离回收镓的研究[D]. 卢思名. 广西大学, 2020(04)
- [10]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我国新能源企业并购行为研究 ——以汉能为例[D]. 黄超凯. 苏州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