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追寻论文-王诚

流浪追寻论文-王诚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浪追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流浪地球》,科幻电影,科幻文学

流浪追寻论文文献综述

王诚[1](2019)在《追寻与超越——从电影《流浪地球》看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图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影片《流浪地球》以实时票房44亿元在2019年春节档独占鳌头。该片以精良的制作水准打破了大众对国产科幻电影的刻板印象,令众多媒体惊呼该片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长期以来在国内电影市场销声匿迹,《流浪地球》的出现让国产科幻电影回归大众的视野。本文围绕桎梏国产科幻电影发展的因素,总结《流浪地球》成功突围的原因,并提出对未来国产科幻电影创作的思考。(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19期)

孙芮乔[2](2018)在《流浪与追寻:石黑一雄的人文关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他的作品表现出超越族裔性的国际主义创作理念,石黑提倡正确认识历史,抵制遗忘。本文以石黑一雄的《浮世画家》为例,解读作者如何通过描写笔下小人物的精神状态,探讨战争施暴者的创伤及责任,揭示了日本对于战争的历史认识问题,从而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人文关怀。(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15期)

刘岩[3](2017)在《流浪与追寻:鲍勃·迪伦的诗意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歌手和诗人的鲍勃·迪伦是美国1960年代的文化符号,其音乐作品中彰显出鲜明的美国神话的精髓,这与他本人的经历和探索方式密不可分。他的漂泊和流浪铭刻着美国历史和文化的核心精神,他在歌词中大量运用典故、改写、戏拟等手段承继并发展了文学传统,形成了文学的另类想象,以此改变了文学经典的内涵,同时也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和力度。(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期刊2017年06期)

王咪咪[4](2017)在《逃亡,流浪与对根的追寻——解读《金鱼》》一文中研究指出勒克莱齐奥是法国文坛一颗闪耀的新星,同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多国的生活体验使得他在作品中更多地去关注社会上的边缘人物。《金鱼》中女主角拉伊拉在生活中颠沛流离,辗转于不同的地区。但是她没有屈服于悲惨的命运,为了拜托这一切,她流浪,逃亡,反抗。她的行为貌似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作者通过挖掘她的内心,向世人展示这些"金鱼"们的共同遭遇,他们勇敢,放荡不羁,即使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也未曾停止对自由,对根的追寻。(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30期)

翟春阳[5](2017)在《治理流浪狗要追寻源头》一文中研究指出先是西安,32岁的龙女士被流浪狗咬伤,还没打完最后一次疫苗即不幸离世;然后是上海,38岁的姚先生被流浪狗咬伤后未注射狂犬疫苗,两个月病发身亡。而针对这两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西安与上海有关部门也都随即启动了“应急响应”,组织力量对相关区域的流浪狗、无证(本文来源于《杭州日报》期刊2017-07-24)

沈晶[6](2016)在《台湾新一代流浪文学代表作品《伤心咖啡店之歌》人物性格命运的追寻》一文中研究指出《伤心咖啡店之歌》以自由为主题,铺排情节,通过人物性格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件展开一场又一场的哲学思辨,追寻生命自由的奥义。书中描绘六个青春人物形象:狼狈面对生活且迷茫的马蒂、拥有富裕的金钱和时间的颓废的海安、自以为独善其身并且务实的吉儿、对生活厌倦却又无可奈何而认命的素圆、为金钱挂帅的社会潮流而走上追求财富的藤条、最最年轻坦率纯真并为梦幻爱情痛苦的小叶……(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6年16期)

盛菲菲[7](2016)在《多维视角下《流浪者之歌》的追寻主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4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诗人、小说家赫尔曼·黑塞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优秀作家,在世界文坛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黑塞创作的文学作品中,追寻主题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主题之一,出版于1922年的《流浪者之歌》(又译为《悉达多》)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主题。《流浪者之歌》讲述了主人公悉达多试图不断追寻与完善自我的决心与勇气,在经历了出发——成长——回归的追寻模式后,最终在追寻自我中实现了自我成长的价值。黑塞自幼受到东方文化的熏陶,他所标榜的“几乎完全的非民族主义精神”受到了外祖父和父母的影响。经历了一战的精神危机后,黑塞在面临着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下对个体精神世界进行着不断地追寻,并开始把追寻的视角转向了东方文化。《流浪者之歌》的追寻主题体现了黑塞的诗化生存哲学思想,具有哲学思辨意义,他不仅用来发现他自己,同时给人以启迪。小说从对悉达多探求理性与感性、有限与无限的个体追寻,最终上升到对东方文化的追寻。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叁大部分,分别为绪论、正文与结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理论依据、国内外文献综述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分为叁章:第一章主要借助文本细读的方法,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即:自我、本我与超我理论来研究苦行僧时的悉达多“自我”与迷茫状态下追求物欲享受的“本我”之争,同时通过悉达多在精神引路人瓦苏代瓦的指引下逐渐顿悟到“物我统一”的澄明之境与“超我”之路来分析悉达多的存在意识与人生抉择。第二章主要对小说中的意象意蕴与哲学内涵进行分析,分别是对水的意象分析、对梦的解析以及对代表“佛部心”的唵之真言的思考,以象征性研究的角度来探讨黑塞通过小说所要表达的追寻主题思想。第叁章则主要根据小说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通过联系黑塞的个人经历与思想来研究身份认同困境下的流散写作。面对西方的精神危机,黑塞开始学习和借鉴与西方价值观不同的东方文化,从东方文化中寻求智慧之源,试图走出自我困境,通过对黑塞的东方文化追寻之路来分析黑塞的文化主张。第叁部分是结语部分,概括性地阐释了悉达多对个体的人的问题探索与黑塞对东方文化的追寻,主要是对全文的总结和深化。(本文来源于《伊犁师范学院》期刊2016-06-01)

万梦婕[8](2016)在《论勒克莱齐奥《流浪的星星》中“逃离、追寻与构建”的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已出版40余部作品,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大的声誉。出生于一个多元文化的家庭,勒克莱齐奥从童年时期起就得以接触到多种语言及风俗习惯。他一生行踪飘忽、浪迹四方,尤其关注游离于西方主流世界外的人性及文化。受他自身经历的影响,勒克莱齐奥的作品也或多或少与流浪主题相关。《流浪的星星》讲述的就是二战中一个犹太女孩和一个巴勒斯坦女孩流浪的故事。本论文主要从叁个方面分析小说中的流浪主题:逃离、寻找以及逃离-寻找旅程中积极意义的构建。论文正文部分是按照流浪的原因、目的和意义的顺序来安排的。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研究逃离,即流浪的原因。我们从作者的生平以及他与流浪主题的密切关系入手分析,然后我们详细地描述了小说中两位主人公,艾斯苔尔和奈玛的边缘化处境,正是这些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迫使她们开始流浪之旅。最后我们将谈论身份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根系以及身份的缺失造成了艾斯苔尔内心的空虚,同时也促使她不断地进行自我追寻。论文的第二部分阐述的是流浪的目的,主要表现为叁个方面的追寻。首先是追寻自我。在流浪过程中,我们渴望成为一个真实自由的个体,并且总努力重塑自己的身份。其次是对根的追寻,流浪的目的常常是回归,而家乡就是我们能找到心灵静谧的归宿所在。最后我们追寻的是别处,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法在此处和当前实现的话,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去往别处,追寻一个诗意的世界。完美的地方也许并不存在,但重要的是从未放弃希望。在论文的第叁部分中,我们将通过揭示流浪途中的积极意义来深入研究这一逃离一追寻之旅。在《流浪的星星》中,流浪是一场从不缺乏希望的旅行。爱情、亲情、新生命的诞生和音乐等都给人们提供勇气和力量,鼓励他们走得更远。然后我们将谈论乌托邦思想在这部小说中的体现,尽管乌托邦的理想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但它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和谐平等的社会图景。最后我们将分析小说中自然空间的构建,土、火、水、风都分别具有各自的象征内涵,这些意义有助于人们重返一种原始简单的状态,并且在今天的物质社会中重新找寻到生活的真谛。(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宋于花[9](2015)在《精神家园的追寻与建构—张炜小说的流浪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山东籍作家张炜及其作品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四十多年来,张炜一直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默默耕耘,以文学的方式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创作个性,坚守着知识分子内心的良知和责任。“流浪”是张炜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张炜小说的重要情节支撑和叙事动力。“流浪”不仅表现为流浪者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身体上的外在流浪,还表现为意识层面的精神上的内在流浪。通过对流浪者形象的刻画以及对流浪者流浪之途的展现,叙述者在小说中以人物外在和内在流浪的方式追寻和建构着理想的精神家园。因此,对其小说流浪书写的研究和探讨,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更加全面地理解张炜及其作品,同时也可以认识到张炜的小说在当下文化语境中所具有的深层的文化意蕴和强烈的现实指向意义。本文主要由引言、主体、结语叁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张炜的创作情况、有关张炜小说流浪书写的研究现状,指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研究意义。主体部分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从两个层面分析张炜小说“流浪”的表现形态以及张炜“流浪书写”形成的原因。首先分析张炜小说中流浪的表现形态,分为外在流浪和内在流浪;其次探讨流浪书写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作家特殊的出身和经历,另一方面是新时期以来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第二章主要分析流浪者的流浪之途。在张炜的小说中人物的流浪是一种普遍存在,无论是他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对爱情的渴求亦或是对家族血脉的追寻,作者都给我们展示了流浪途中人的情绪的起伏和他们命运的千回百转,并试图探索他们的精神世界,真切的观照隐藏在流浪背后的东西。第叁章主要分析流浪者的精神意蕴。张炜笔下的流浪者不仅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人文气息,更具有独特的意蕴和特质。这些人物或自由洒脱,体现着生命意志的激情张扬;或经由作者通过对动物、环境以及美好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赋予人物神性的光辉,以此来体现作者对美好人性的渴求;或通过对不同类型知识分子的描写来呈现出真正知识分子对责任和良知的坚守。第四章探讨张炜小说流浪书写的意义指向。张炜小说的流浪书写体现出他对现实的疏离和超越,对苦难的观照和救赎,以及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对现代人精神的建构。结语部分总结论述张炜小说的流浪书写在当代文坛的独特意义,张炜对真、善、美的追求,使他的小说散发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同时也体现出作家重建精神家园的道德理想,这对人们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生活中摆脱精神的困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12-04)

朱殿勇[10](2014)在《身份荒野中的流浪与追寻——论菲利普·罗斯小说前后主题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小说主题不断嬗变。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各种主题元素反复交叉出现,前后期创作主题形成延续与突破关系。通过对其前后期作品的主题对比分析,本文指出,菲利普·罗斯通过各种主题元素的协奏处理,再现了犹太人在身份荒野不停流浪与追寻的生存状态,异化、冲突、死亡和反抗等主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人类生存状态的隐喻,具有了普世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强调,其后期小说的社会主题为作品注入了鲜明的时代元素。这些多重文化并行的要素,形成了作家文本世界的内在逻辑统一,构成小说悲剧性根源的互动,强化了作品的批判性和悲剧性。(本文来源于《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2014年06期)

流浪追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他的作品表现出超越族裔性的国际主义创作理念,石黑提倡正确认识历史,抵制遗忘。本文以石黑一雄的《浮世画家》为例,解读作者如何通过描写笔下小人物的精神状态,探讨战争施暴者的创伤及责任,揭示了日本对于战争的历史认识问题,从而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人文关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浪追寻论文参考文献

[1].王诚.追寻与超越——从电影《流浪地球》看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图景[J].新闻研究导刊.2019

[2].孙芮乔.流浪与追寻:石黑一雄的人文关怀[J].北方文学.2018

[3].刘岩.流浪与追寻:鲍勃·迪伦的诗意想象[J].外国文学.2017

[4].王咪咪.逃亡,流浪与对根的追寻——解读《金鱼》[J].青年文学家.2017

[5].翟春阳.治理流浪狗要追寻源头[N].杭州日报.2017

[6].沈晶.台湾新一代流浪文学代表作品《伤心咖啡店之歌》人物性格命运的追寻[J].北方文学.2016

[7].盛菲菲.多维视角下《流浪者之歌》的追寻主题研究[D].伊犁师范学院.2016

[8].万梦婕.论勒克莱齐奥《流浪的星星》中“逃离、追寻与构建”的主题[D].华中师范大学.2016

[9].宋于花.精神家园的追寻与建构—张炜小说的流浪书写[D].山东师范大学.2015

[10].朱殿勇.身份荒野中的流浪与追寻——论菲利普·罗斯小说前后主题的嬗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

标签:;  ;  ;  

流浪追寻论文-王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