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茶园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芳香植物,罗勒,紫苏,间作
茶园生态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正群,田月月,高树文,许永玉,黄晓琴[1](2016)在《茶园间作芳香植物罗勒和紫苏对茶园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茶园间作芳香植物研究其对茶园害虫和天敌种群数量、土壤养分状况、茶树生长及茶叶生化成分等的影响,分析间作芳香植物对幼龄茶园的生态综合调控效果。幼龄茶园间种芳香植物能减少小贯小绿叶蝉和绿盲蝽的数量,增加茶园中瓢虫、草蛉、寄生蜂和蜘蛛等天敌的数量;芳香植物间作区土壤中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高于绿肥间作区和对照;茶园间作芳香植物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茶树生长、培养幼龄茶园的树势和树冠、增加茶叶产量。茶园间作芳香植物能减少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和儿茶素含量,改善茶叶品质。可见茶园间作芳香植物是一种具有较好生态效益的茶园栽培管理模式,能促进生态茶园的发展。(本文来源于《茶叶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韦云东,姚志生,罗献宝,张丽,郑循华[2](2015)在《茶园生态系统的一氧化氮年排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静态暗箱-化学发光法,对亚热带典型茶园不同施肥处理(常规施尿素、施有机肥和不施肥对照)条件下的一氧化氮(NO)排放通量进行了原位周年观测。结果显示:施肥茶园的NO排放量主要集中在3—9月(春夏季)的茶树生长期,占全年排放量的58%~73%;土壤铵态氮含量是茶园在春夏季NO排放通量变化的主要环境控制因素;对照、尿素、有机肥处理的NO年排放量分别为2.85、19.42、17.04 kg N·hm-2,施肥显然大幅度增加了NO排放;与茶农常规施尿素处理相比,施有机肥处理显着降低了约12%的NO年排放量;在整个观测期内,常规施尿素和施有机肥处理的NO年直接排放系数分别为3.68%和3.15%。这些结果表明,我国亚热带茶园可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NO强排放源,对此尚需多地点多年的长期研究进一步证实。(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朱兴奇[3](2015)在《潜山县茶园生态系统及应用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潜山地区不同生态系茶园主要害虫、天敌进行系统调查研究,摸清不同海拔高度茶园主要害虫与天敌的数量、结构群落差异和空间关系;重点研究了4种半翅目害虫、鞘翅目害虫与其捕食性天敌的关系;茶园叁种主要害虫与蜘蛛天敌种群动态关系、茶园黄蓟马与捕食性天敌的关系。针对主要害虫进行生物农药防治研究。(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5年06期)
韦云东[4](2015)在《茶园生态系统的一氧化氮排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生物地球化学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施肥农田是大气NO的重要排放源。茶园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且面积居世界首位且氮肥用量高,而有关中国茶园的NO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却未见报道。本文以不同施肥处理茶园(常规施尿素、施有机肥和不施肥对照)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暗箱法对NO排放年周期变化的田间原位测定及相关因素的研究,以期了解亚热带典型茶园的NO排放特征、揭示其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并估算茶园年度NO累积排放量。通过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茶园施肥处理的NO排放主要集中在3-9月(春夏季)的茶树生长季,其排放量占全年总累积排放量的58%-73%;2.对照、尿素、有机肥处理的NO年排放量分别为2.85、19.42和17.04kg N·ha-1,施肥显然大幅度增加了NO排放;3.在整个观测期内,常规施尿素和施有机肥处理的NO年直接排放系数分别为3.68%和3.15%;4.与茶农常规施尿素处理相比,施有机肥处理显着降低了约12%的NO年排放量;5.土壤铵态氮含量是茶园在春夏季NO排放通量变化的主要环境控制因素。基于田间周年连续田间观测表明,相对于其他农田生态系统,我国亚热带茶园可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NO强排放源,但需多地点多年的长期研究进一步证实。(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5-06-01)
李光涛,梁涛,吕永康,杨显红[5](2014)在《云南普洱市现代茶园生态系统资源价值的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是将人类对自然与生态系统的认识成果应用于管理决策的桥梁,是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生态系统的人工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规范和优化区域人类活动使得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能力达到最优状态。人类干扰下的人工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是未来人工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评估研究的重点工作之一。生态系统功能是指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的过程。生态系统提供给人们商品(如食物)和服务(如废弃物的同化),意味着(本文来源于《茶业通报》期刊2014年03期)
汪旭明,曾冬萍,张礼宏,严锦华,王维奇[6](2014)在《福州鼓山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3、8、25 a常规茶园和30 a有机茶园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统计调查数据和试验地样品实测数据,从物质生产功能、固碳释氧功能、营养物质贮存功能、涵养水源功能、水土保持功能5项指标对福州鼓山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4种茶园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表现为:30 a有机茶园(112551.49元·hm-2·a-1)>25 a常规茶园(85670.05元·hm-2·a-1)>8 a常规茶园(75431.86元·hm-2·a-1)>3 a常规茶园(74050.83元·hm-2·a-1),其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接经济价值表现为:25 a常规茶园(17199.74元·hm-2·a-1)>30 a有机茶园(9846.02元·hm-2·a-1)>8 a常规茶园(6961.55元·hm-2·a-1)>3 a常规茶园(5580.52元·hm-2·a-1),且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随植茶年龄增加而增大,有机栽培有利于提高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本文来源于《亚热带农业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孙小祥,杨桂山,徐昔保[7](2014)在《太湖流域西部丘陵区茶园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静态箱/红外气体分析法,分析太湖流域西部丘陵区不同植茶年龄(3、9和20 a)茶园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结果表明:茶园生态系统碳通量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均呈单峰型,最大碳通量达-1.10 mg·m-2·s-1,晴天为碳吸收,阴天以碳排放为主;采茶使3—4月茶园生态系统碳通量降低,对9、20 a茶园影响较大,修剪使5—9月3、9 a茶园碳通量趋于一致,固碳能力大幅下降;茶园生态系统是显着的大气碳汇,年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为-304.04 g C·m-2,固碳能力与林地相当,其开发利用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碳汇减少。(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4年08期)
宁睿婷[8](2014)在《名山区茶园生态系统施肥管理对氮循环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2.29%,茶叶出口量达32.18万吨占全球总量的18.48%。名山区目前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03万hm2,98%的村产茶,90%的农户以茶叶为主,茶叶已经成为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名山区的主要经济支柱。然而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名山区茶叶生产主要呈现出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方式,农户对茶叶的化肥氮投入越来越高。氮肥的过量投入不仅打破了生态系统的氮循环,还对区域环境有潜在的污染威胁。本文以农户访谈及实地土样采集为形式,以评估研究区域茶园生态系统的氮平衡为目标,从自然和人文两个维度分析了施肥管理对氮平衡的影响。在整体分析茶园生态系统经营管理差异化的基础上,微观构建了氮平衡模型分析研究区域氮盈余的情况及其主要成因,最后通过宏观分析研究施氮量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农户管理规模差异主要体现在农户以茶园为主的耕地利用类型,但土地全氮含量为中等水平,磷钾含量较低。研究区域茶园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7%以上,户均茶园耕地面积鞍山村最大达0.32 hm2,红光村最小达0.26 hm2。对比优质茶园土壤肥力指标,研究区域抽取的样本中达到该标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分别占总样本数的78%、98%、61%,而达到该标准的土壤速效钾仅占总样本数的3%。(2)农户结构特征差异化包括农户施肥结构的差异化和农户种植模式的差异化。农户施肥主要以无机肥为主,其中尿素和复合肥的施用均值分别达到了1.25t/hm2和1.12t/hm2,施用农户数分别占百户农户数的96%和94%,折纯后施氮总量为946.74kg/hm2,无机肥施氮量和有机肥施氮量的比值达到6.10,且无机肥施氮量占总肥施氮量的86%。在茶园套作模式中茶叶与经济林套作占67.22%,其中以茶与桂花的套作所占比例最大。(3)氮施用量和茶叶产量是一个非线性关系,说明茶叶产量不会随着氮施用量的增加而无止境的增加,其中最佳氮施用量在800kg/hm2~1200kg/hm2的范围。研究区域各村均验证了该结论,相关系数R2分别为鞍山村0.107、肖扁村0.291、云台村0.081、红星村0.1、上马村0.015。(4)根据氮平衡模型计算出鞍山村、肖扁村、云台村、红星村、上马村的氮平衡指数K分别为7.65、4.32、6.76、17.46、8.28,各村户均盈余量分别为88.80kg、67.17kg、117.12kg、201.53kg、185.98kg,占氮素总输入量的44.64%、31.87%、39.50%、55.77%、48.41%。五个村的氮平衡率V分别为79.20%、50.57%、67.56%、127.52%、94.28%。分析表明氮素盈余和化肥氮施呈线性相关,统计检验相关性达到了极显着水平。(5)分析得出农户施氮量行为的影响因素为:茶园面积、户主受教育程度、茶园毛收入,其中茶园面积是影响农户施肥量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户主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农户施肥量的积极因素,茶园毛收入是农户施肥量限制性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何小娟[9](2013)在《名山县茶园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茶园生态系统是区别于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有管理的半人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碳汇能力,对于单位GDP碳排放具有重要贡献。本文以茶园种植面积辽阔的雅安市名山县为研究区域,以评估该县茶园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为目标。首先,相关数据收集与分析,并利用ENVI遥感软件、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名山县2010年3月18日的遥感图像进行茶园信息提取,统计出名山县茶园面积并作出茶园分布图;其次,野外实地观测与实验室分析,采用生物量法计算样地范围内的茶树、杂草与枯枝落叶及土壤的碳汇量,并与周围农田生态系统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名山县茶园碳汇能力综合评价。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通过遥感图像增强,最佳波段选择,得出其最佳波段组合为TM1、TM6、TM8。名山县遥感图像监督分类结果精度较高,总体分类精度为94.42%,Kappa系数为0.93,茶园的错分误差为5.77%。统计得出名山县茶园面积为17646.3 hm2万亩。(2)茶树各器官含碳率不同,但是相差不大,波动范围在43.52%~47.89%之间。得到茶树各器官含碳率分别为茶树枝(47.7%)>茶树叶(45.83%)>茶树根(45.38%),生物量法计算出每株茶树碳汇量为144.12g,单位面积茶树碳汇量为7.6t/hm2。(3)茶园土壤有机碳浓度在0.66%~2.84%范围之内,其变异系数在0.44%~10.44%范围内,土壤有机质在1.93%~4.90%之间。土壤各土层有机碳浓度依次为0~10cm土层>10~20cm土层>2~40cm土层,随着土层增加,各土层的土壤有机碳浓度逐渐减小,且土层之间变化极显着。茶+桂模式单位面积土壤碳储量为109.1t/hm2,茶园净作模式单位面积土壤碳储量77.6t/hm2,名山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加权平均为81.2t/hm2。(4)杂草含碳率在33.15%~38.93%范围之内,均值为34.07%,枯枝落叶含碳率在40.90%~45.82%范围之内,均值为43.75%,单位面积枯枝杂草碳储量为1.56t/hm2。(5)各茶园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碳储量在75.7t/hm2-135.5t/hm2范围内波动。茶+桂模式系统单位面积碳储量为118.8t/hm2,茶园净作模式系统单位面积碳储量86.7t/hm2,名山县茶园生态系统单位面积加权平均碳储量为90.4t/hm2,大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85.1t/hm2。2010年3月18日遥感图像提取茶园生态系统的碳汇量为159.52万吨,2000年名山县茶园生态系统碳汇量为30.13万吨,10年间,名山县茶园生态系统碳汇量增加了约129.39万吨,平均每年增加约12.94万吨。茶园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较强,大于很多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发展区域碳交易、提高茶农经济效益以及雅安生态城市建设有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杨如兴,江福英,吴志丹,尤志明[10](2012)在《提高福建茶园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的技术构建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福建省纯茶园地表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衰老和幼龄茶园光能利用率低、肥料过量偏施导致碳排放增加等茶叶生产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福建茶园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和茶园营养物质循环与贮存的减排潜力,提出适合福建茶叶优质稳产的立体生态茶园、复合生物循环茶园和因需施肥免耕茶园等增汇减排的低碳茶业经济技术构建模式。估算在福建20万hm2茶园的80%纯茶园中建立人工立体复合生态茶园,每年可增加生物固碳3.88×105t以上,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7.30×105t以上;优化施肥,有机碳储量可提高4.70×105t。通过技术构建,相当于固定CO2量5.82×106t以上,增强了山地茶园碳汇功能。(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茶园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静态暗箱-化学发光法,对亚热带典型茶园不同施肥处理(常规施尿素、施有机肥和不施肥对照)条件下的一氧化氮(NO)排放通量进行了原位周年观测。结果显示:施肥茶园的NO排放量主要集中在3—9月(春夏季)的茶树生长期,占全年排放量的58%~73%;土壤铵态氮含量是茶园在春夏季NO排放通量变化的主要环境控制因素;对照、尿素、有机肥处理的NO年排放量分别为2.85、19.42、17.04 kg N·hm-2,施肥显然大幅度增加了NO排放;与茶农常规施尿素处理相比,施有机肥处理显着降低了约12%的NO年排放量;在整个观测期内,常规施尿素和施有机肥处理的NO年直接排放系数分别为3.68%和3.15%。这些结果表明,我国亚热带茶园可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NO强排放源,对此尚需多地点多年的长期研究进一步证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茶园生态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张正群,田月月,高树文,许永玉,黄晓琴.茶园间作芳香植物罗勒和紫苏对茶园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J].茶叶科学.2016
[2].韦云东,姚志生,罗献宝,张丽,郑循华.茶园生态系统的一氧化氮年排放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
[3].朱兴奇.潜山县茶园生态系统及应用调查[J].农业科技通讯.2015
[4].韦云东.茶园生态系统的一氧化氮排放研究[D].广西大学.2015
[5].李光涛,梁涛,吕永康,杨显红.云南普洱市现代茶园生态系统资源价值的估算[J].茶业通报.2014
[6].汪旭明,曾冬萍,张礼宏,严锦华,王维奇.福州鼓山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4
[7].孙小祥,杨桂山,徐昔保.太湖流域西部丘陵区茶园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4
[8].宁睿婷.名山区茶园生态系统施肥管理对氮循环平衡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
[9].何小娟.名山县茶园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3
[10].杨如兴,江福英,吴志丹,尤志明.提高福建茶园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的技术构建模式[J].福建农业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