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全球化交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球化,世界公民,雅斯贝尔斯,哈贝马斯,世界秩序,哲学思维,单边主义,康德,世界大同,保守主义
全球化交往论文文献综述
金寿铁[1](2019)在《全球化时代与总体交往》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单边主义、孤立主义、保守主义、民粹主义如何兴风作浪,都不能阻挡全球化的滚滚洪流。所谓“全球化”,一是指经济全球化;二是指全球政治乃至全球治理一体化。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中国引领世界潮流,高瞻远(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4-09)
张纯厚[2](2019)在《全球化时代的交往传播、国家安全与民族国家形态和体系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政治、交往传播和教育发展在民族政治文化共同体形成中起着交互作用。民族国家是复合民族的政治载体。适应全球化潮流,国家主权、国家安全与文化包容理念相结合,使现代民族更具文化复合性。在早期全球化时代,中国率先形成臣民民族国家,西欧、北美则形成臣民民族国家体系。在有限全球化时代,西欧、北美的臣民民族国家演变为公民民族国家,即现代国家。在全方位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更趋文化复合,多民族国家趋向文化交融和政治统一,战胜恐怖主义和分离主义将意味着全球性文化复合的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逐步确立。(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周亚婷[3](2018)在《世界全球化初始条件下中国体育对外交往的主动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生在民国初年的中国武术、足球出访东南亚活动,是世界全球化初始阶段中国体育对外交往的主动尝试。研究主要借助相关历史文献,首先将中国武术的东南亚传播和中国足球的南洋之行进行了事件回顾,其次就选择的时机、内容安排和主要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发现民国初年以东南亚为出访目的地的中国体育主动对外交往行为是民间交往的自主行为,是经过精心组织和安排的对外交往行为,交往的对象以华人为主、且由东南亚为开端,进而希望把这种体育对外交往推进到世界其他地区。其带给我们的历史启示与思考,一是体育对外交往历来是改善和加强国际关系的有效手段;二是在体育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体育人要始终有大国意识和文化担当。(本文来源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刘鹤[4](2018)在《全球化视阈下文化交往战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全球化无疑是我们观照文化交往问题的重要视阈或语境。如何认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如何在这种文化交往中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世界性,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文化交往作为表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与资本在全球的扩张,人类社会进入了世界性的普遍交往阶段,这为世界各个地区、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实践活动提供了新的基础和搭建了崭新的平台。而这种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碰撞与冲突、同化与融合,则使全球文化交往问题凸显成为了当今世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全球化视阈下文化交往的本质是什么?以西方为主导的文化交往中,西方文化交往战略是什么?中国在全球文化交往中应葆有怎样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醒?文化交往战略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具有怎样的意义?中国该如何对待、参与这种全球文化交往成为一种问题。有鉴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角下,运用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国际与国内相关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吸收和汲取以往思想家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球化视阈下文化交往战略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篇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主要探讨了文化交往战略的相关概念。着力解决什么是文化?何为交往?文化交往战略的构成包括哪些?对这些问题的探析为系统和科学地研究文化交往战略问题奠定了前提和基础。本章在对文化概念的词源学考究和一般性界定的基础上,从生成性意义上揭示了文化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其是各民族在实践地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生存和发展的智慧。在唯物史观范畴内对交往概念的解析,重点指出了交往的实践本性、人的主体性和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明确了文化交往战略,是指一个民族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在对国内国际形势分析研判的基础上,为了在文化交往中传播、发展自身的文化,以文化交往战略指导思想为指引,科学确立文化交往战略目标,制定有效文化交往战略措施的宏观与整体规划。从文化交往战略的整体构成来看,文化交往战略目的是整个战略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一个民族国家制定和实施文化交往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文化交往战略原则作为达到一定的文化交往战略目的而实施的行动纲领,是文化交往战略目的的体现和表征;文化交往战略措施作为战略实施方式和手段,是文化交往战略目的得以实现的路径和保障。第二章主要是对全球化与文化交往历程的概说。着重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包括哪些?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文化交往的历程包括哪些?马克思恩格斯全球化思想下文化交往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既是深化对全球化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现象认识的必然要求,亦是研究文化交往战略问题的实践使然。本章明确指出生产力、社会分工和交往的发展为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资本和资本主义的推动使全球化变为现实,共产主义是全球化的最终归宿。截至目前,全球化的发展经历了形成、拓展和当代发展叁个阶段,与此相对应,世界文化交往顺次经历了商业资本主义时代的“重商主义”主导下的文化交往、产业资本主义时代的“自由贸易”主导下的文化交往、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的“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文化交往。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增值和扩张为文化交往的生成奠定了基础;人的世界历史性生成加速了文化交往进程;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运用为文化交往的实现提供了条件;经济、政治交往的需要构成了文化交往的发展动力。第叁章主要是对全球化视阈下文化交往战略的理论探析。力图从学理层面阐释和剖析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交往战略理论这一涉及整个研究的理论基础的核心问题。本章揭示了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以文化普遍主义为指导原则谋求西方文化普世化;以文化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鼓吹西方文化优越论;以文化同质化为目标定位妄图实现文化扩张目的的战略理论思想。广大发展中国家受制于全球化中的被动地位,以文化相对主义为指导原则固守民族文化独特性;以文化保守主义为价值取向倡导民族文化本土性;以文化异质化为目标定位意图实现文化自保目的的战略理论思想。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交往扩张战略,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交往自保战略,都是以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处理文化交往问题,这不仅背离了文化交往的原初之意,而且阻碍和破坏了世界文化交往的正常发展。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时代潮流的背景下,民族国家文化交往走向共赢应成为我们的理论自觉。这就要做到:以“和而不同”为指导原则追寻文化的和谐;以文化进步主义为价值取向达致文化的共生;以文化整合化为目标定位力图实现文化共赢目的。第四章主要是对全球化视阈下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交往战略的现实审视。本章立足于全球化进入了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着重探析了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交往战略及其实施策略,揭示了其主要文化交往目的是什么、对我国文化发展有何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既是认清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交往战略本质的需要,也为探寻构建当代中国文化交往战略提供镜鉴与启示。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交往战略作为国际垄断资本维护与扩张霸权利益的战略,其战略策略以“普世价值”为思想基础、以征服世界为终极目标、以文化输出为重要手段。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世界文化交往中的支配地位和主导权,在文化交往中奉行冷战思维、遵循丛林法则、倡导零和博弈,从而导致了文化霸权主义的盛行,文化民族主义的迷失,文化多样性的破坏、弱势民族国家文化安全受到冲击。全球化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主要包括“逆全球化”的挑战,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叁大赤字”的挑战,这些挑战亦使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交往战略遭遇难题陷入困境。第五章主要是对当代中国文化交往战略抉择的研究。重点探究当代中国文化交往战略的长远目标、基本原则及其推进措施。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既是对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交往扩张战略、发展中国家文化交往自保战略的积极扬弃,又是对新型全球文化交往战略的理论回应与实践建构。当代中国文化交往战略要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资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借鉴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作为长远目标。当代中国文化交往战略要遵循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原则,彰显文化交往战略的民族性与主体性;坚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原则,确保文化交往战略的科学性;坚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原则,掌握文化交往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坚持“和而不同”原则,积极构建全球文化交往新生态。当代中国文化交往战略要体现时代性,契合时代发展的诉求;要蕴含世界性,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保文化交往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依托,确保文化交往不仅要符合全球化的大趋势,更要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载体,确保文化交往真正落到实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11-01)
张姗,孙一文[5](2018)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要学会与社会交往——基于对“学会共存”和“社会参与”的对比与综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会与社会交往是对"学会共存"和"社会参与"的深入解读,与社会交往不单单要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还要学会如何正确且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大学生与社会交往不管是基于个人成长需要而言,还是基于国家社会发展需要而言,都是必要的。培养大学生形成与社会交往的自觉意识,对国际间的交流理解、国家的发展壮大以及个体的成人成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东方藏品》期刊2018年04期)
闵捷[6](2017)在《浅析全球化时代文化交往的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交往是人类独有的社会历史现象,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是人类文化交往的当代形态,是建立在生产的全球化和世界的普遍交往的基础上的。但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在实现过程中会遇到难以解决和克服的困境。本文从文化的民族差异所造成的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抵触、冲突和误解,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观念认同造成强烈的冲击,作为民族文化的主体对外来文化不同程度地加以拒绝、排斥和抵制,其将阻滞文化交往的顺利展开和深入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7年04期)
唐常春[7](2016)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交往的信息传播——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国家(地区)间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密切,国际交流往来的信息传播速度明显加快,使国家间超越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差异的交流合作日益深化,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此形势下,对包括留学生在内的国际型人才进行本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乃至传输已经成为竞争的重点。增进外国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认知和认同,是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推动海外工作、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和提升中国软实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来源于《今日财富》期刊2016年13期)
韩芳[8](2016)在《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交往”理论与全球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全球范围内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越来越短,整个地球日益变成我们所说的"地球村"。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相互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同时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问题。因此,人们对于全球化有不同的看法,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着作里面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和使用"全球化"的术语,但是马克思关于分工与世界交往的理论中其实已经包含了丰富的全球化思想。回到经典着作,认真分析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中的全球化思想,对于我们看待今天的全球化问题会有很大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6年14期)
关晓晨[9](2016)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整合与文化交往》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由于全球化的大力发展,人类文化交往的时空阻隔被打破,各国的文化得到了新的组合和重塑,故而文化的交流空间和交流视野增大,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们有理由断言,文化的整合与发展,不仅是全球化过程中的必然过程,对于民族文化的总体而言,也将形成根本的出路。(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6年03期)
来丰[10](2015)在《全球化时代的城市交往规律——公共外交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主宰未来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重要行为体,国际社会不断呼吁新的国际交往秩序以适应"城市世纪"。公共外交为城市交往提供了理论依据,被认为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塑造国际合法性和认同度的一项重要战略。全球化时代以国家为主体的传统公共外交过渡到由城市、媒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等多个主体参与的新公共外交,并认为软实力正逐渐取代军事、经济硬实力的作用。因此,全球化时代的城市交往的主体、对象、途径、内涵、功能等有着全新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全球化交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家政治、交往传播和教育发展在民族政治文化共同体形成中起着交互作用。民族国家是复合民族的政治载体。适应全球化潮流,国家主权、国家安全与文化包容理念相结合,使现代民族更具文化复合性。在早期全球化时代,中国率先形成臣民民族国家,西欧、北美则形成臣民民族国家体系。在有限全球化时代,西欧、北美的臣民民族国家演变为公民民族国家,即现代国家。在全方位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更趋文化复合,多民族国家趋向文化交融和政治统一,战胜恐怖主义和分离主义将意味着全球性文化复合的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逐步确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球化交往论文参考文献
[1].金寿铁.全球化时代与总体交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2].张纯厚.全球化时代的交往传播、国家安全与民族国家形态和体系演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周亚婷.世界全球化初始条件下中国体育对外交往的主动尝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
[4].刘鹤.全球化视阈下文化交往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5].张姗,孙一文.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要学会与社会交往——基于对“学会共存”和“社会参与”的对比与综合[J].东方藏品.2018
[6].闵捷.浅析全球化时代文化交往的困境[J].智富时代.2017
[7].唐常春.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交往的信息传播——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研究[J].今日财富.2016
[8].韩芳.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交往”理论与全球化[J].商.2016
[9].关晓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整合与文化交往[J].现代交际.2016
[10].来丰.全球化时代的城市交往规律——公共外交的视角[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标签:全球化; 世界公民; 雅斯贝尔斯; 哈贝马斯; 世界秩序; 哲学思维; 单边主义; 康德; 世界大同; 保守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