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学建模到数学实验

从数学建模到数学实验

一、从数学建模到数学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许亚桃[1](2021)在《基于Delphi-AHP法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数学建模活动作为课程内容主线之一,明确规定了数学建模活动的课时,对数学建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研究者们多聚焦于数学建模教学设计要素和数学建模特征,阐述实施数学建模教学的途径、方法或提出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策略,鲜有指向数学建模教学评价的研究。文章从教学评价角度构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诊断和指导数学建模教学提供研究工具。研究目的是构建科学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此,文章将研究问题确定为:(1)如何划分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层级?(2)如何确定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3)如何检验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研究在根据文献初步编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两次征询20位专家关于评价指标的意见,修订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接着,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征询18位专家关于指标权重的意见,确定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检验指标体系的信效度。研究主要结论有:(1)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建模选题、教学监控、建模过程、合作学习、成果展示5个一级指标和相应的19个二级指标。(2)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0.26、0.16、0.29、0.16、0.13。从权重来看,二级指标中选题的适切性最为重要(0.12),提出问题(0.10)次之,接着是选题的发展性(0.08)、建立模型(0.08)、选题的吸引力(0.06)和明确分工(0.06)。以上六项指标的权重均在0.05以上,占全部指标权重的50%。(3)评价指标体系一、二级指标和总体指标体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大于等于0.90。各指标的I-CVI在0.8~1之间,K(9)值均大于0.74,S-CVI/UA和S-CVI/Ave均在0.90以上,具有较好信效度。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建议为:选择适合学生的数学建模课题;发挥指导、监控和评价功能;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建模成果。

黄诗坤[2](2021)在《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以初一“图形的认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课程总目标由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转变为重视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出台,数学教育进入了信息化的新时代。许多中学数学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便捷性、高效性等特点,充分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行有趣的数学实验。数学实验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既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如何更好地在数学课堂中增加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是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图形的认识”隶属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四大版块中的“图形与几何”的重要的内容,也是初中平面几何的开端,如何开好平面几何的“龙头”是许多教师的“难点”。“图形与几何”内容是培养学生直观感知、直观想象、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但这部分内容由于画图的规范性、语言的抽象性、推理的逻辑性等特点,便成为学习的难点,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因此,本文试图基于5E学习环的理论指导下融入数学教学,解决几何学习的痛点,提升几何教学有效性。本研究的中心主要是根据理论研究及实践研究,探讨构造在5E学习环为理论指导下的数学实验模式与教学策略,并根据数学实验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结合问卷调查法、采访实践研究阐述研究成果。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方面进行探索: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以文献研究法为主,理论研究为主。首先研究者概述数学实验、5E学习环的综述;其次,探讨实验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归纳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与策略;最后研究者构建基于5E学习环尝试构建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实验导言—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实验拓展—实验反思。总结基于5E学习环尝试构建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实验主体性;以问题为导向,提升实验主动性;以探究为主线,增强实验活动性;以技术为帮手,增强几实验有效性;以激励为评价,促进实验反思性;以小组为单位,加强实验分享性。在实践研究方面,主要以教学实验研究为主,课例研究为辅,构建基于5E学习环数学实验模式进行实验教学,检验该实验模式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5E学习环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对学生学习过程(知识理解、情感态度等)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通过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5E学习环数学实验教学模式持较为赞同的态度。

刘俊含[3](2021)在《融合STEM教育的高中数学活动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STEM教育是在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下诞生和发展的。STEM教育作为一种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用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的教育,最终目标是实现创新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我国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是以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导向的教学实践。新版高中数学课标也明确,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梳理分析STEM教育、活动教学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在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探讨STEM教育的内涵、STEM教育与高中数学活动教学相融合的可行性。在“从做中学”理论、情境学习理论、赛耶模型和PBL学习模式的指导下,参考STEM教育在高中数学教材与教学中的现状分析结果,构建融合STEM教育的高中数学活动教学模型,讨论其对于转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发展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有效性,这也是文章的创新点。将本研究提出的融合STEM教育的高中数学活动教学模型与Ge Geobra计算机平台共同应用于具体教学实践,促进数学知识的应用广度,转变师生数学教与学的方式。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实验研究法、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利用设计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实验后,将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的后测成绩对比,综合师生访谈情况,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基于数学课堂构建的融合STEM教育的高中数学活动教学模型,有助于转变现有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师生的访谈发现,该教学模型对于提高学生活动参与度、增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运用水平等具有一定作用,并可为一线数学教师的STEM教学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该教学模型的教学实践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对于STEM教育与数学相融合的探索还将继续。

姜忠艳[4](2020)在《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A中等职业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数学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中职数学教育要兼顾升学与就业双重要求,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终生发展的需要,也要与专业联系,为专业课教学服务,促进就业。然而,目前中职学校数学教学与专业教学脱节,数学教学中没有涉及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学生认为数学课对专业学习没有帮助,对数学课缺乏学习动力;数学教学方式传统,学生缺乏兴趣,数学成绩不理想,对于专业课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学生没有掌握,虽然学过但不会应用。也就是说,数学作为基础课,没有起到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因此,本文研究如何在更好的服务专业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数学教学有重要意义。第一,利用文献分析法对中职数学为专业服务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掌握课题研究现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对A中职学校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掌握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的现状,根据现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教师素质滞后、数学与企业需求脱节、数学教材不合适和数学教学改革不到位。第三,根据A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现状提出改革实践方案,从掌握用人单位等相关主体的需求,到根据各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改革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中职数学专业评价的制度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实践。第四,根据改革思路,结合园林专业和农业机械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案例进行详细设计。每个专业给出两个教学案例,主要是从专业情境引入、让学生动手测量获取数据、教学生使用几何画板作图、用Excel计算、用数学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等。第五,以园林技术专业两个班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横向、纵向对比分析数学成绩和学习态度量表数据,发现该教学方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学习成绩。本文的创新点是:尝试构建了A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的改革实践基本方案,并系统的从园林专业、农业机械专业需求出发,设置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案例,开展实验教学,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徐玥[5](2020)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建模核心素养编码研究》文中提出当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如何正确认识我国课程标准中数学建模素养,并开展数学建模课程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是一个挑战。当前,我国中学数学建模教育研究还在起步阶段,关于数学建模课程与教材的研究研究更为稀少。基于已有研究,如何构建适合课程与教材研究的数学建模内容编码系统?基于编码系统,如何廓清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建模素养的内涵、厘清课程标准中建模内容分布的特点?我国新编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建模内容是如何组织呈现的?这些研究对我国高中数学建模课程的建设与建模核心素养的发展有何启示?为此,论文改进设计了国际课程标准比较编码系统与数学建模过程编码系统。基于国际课程标准比较编码系统的研究,论文指出我国课程标准中数学建模内容设置比美国与新加坡课程标准的编排更为完整,实施上有一定优势。我国课标中建模的内涵与目标清晰;建模有关知识覆盖面较广;建模评价内容详实,重视一般的“实际问题解决”。但我国课标对建模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所忽视;对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表达较为抽象;关于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较少。论文建议课标从目标角度丰富数学建模的内涵,促进建模知识系统化,深度融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建模内容,同时提高建模活动开展的可操作性,增加信息技术工具的实际应用。基于数学建模过程编码系统,论文对我国三版新编高中数学教材中建模内容进行分析与比较发现:教材均有效表达了课标对建模活动的要求。数学建模与函数内容显性结合,隐形渗透进入统计与概率、几何与图形内容。人教A版教材中建模内容数量最多,在组织和呈现时相对常规保守;人教B版教材力求创设开放性情境与问题,较为重视建模结果的审视。北师大版教材内容编排精细,最大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了真实、开放的建模现实情境,但是数量较少。新编教材还存在以下共性问题:1)数学建模的主线还不够明显,与其他内容之间联系较为松散;2)建模过程大多缺少完整性,学生数学建模机会较少;3)数学建模的呈现形式还是以例题为主,形式单一,难以弹性满足教师与学生的课程资源需要。综上,论文对高中建模课程与教学方面提出以下建议:关注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数学建模本质;让知识自然发生,突出建模的思维过程;增加信息技术的“出镜率”,整合信息技术与具体知识;开展建模教研教改等实证研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张萌萌[6](2020)在《GeoGebra支持下提升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建模强调数学的应用价值,是数学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桥梁。数学建模素养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研究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数学建模素养极为关键。我国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重视信息技术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这为高中数学课堂带来新的考验。目前,针对GeoGebra与数学建模素养相融合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论文以提升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为目标,从五个阶段展开研究:一是研究准备阶段,阅读数学建模素养和GeoGebra的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研究具备一定的价值和合理性;二是理论研究阶段,通过归纳整理文献,明确本研究数学建模素养的核心概念,将其划分为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情感四个维度,并确定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弗莱登塔尔数学教育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三是现状调查阶段,针对数学建模素养四个维度设计问卷以及测试卷,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得出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现状;四是教学实践阶段,先提出数学建模素养的初步教学设计流程,包括前端分析阶段、教学设计阶段、教学实践阶段、反思阶段,再根据该流程展开三轮行动研究,通过每一轮行动研究的计划、行动、观察、反思逐步完善教学设计流程;五是总结反思阶段,分析学生访谈内容和数学建模学习过程评价表,验证教学设计流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反思研究的局限,提出研究展望。本研究得出的结论表明:首先,GeoGebra在提升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GeoGebra不仅为现实情境的创设提供可能性,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软件的认识,提高对学生的优化意识、创造力和交流反思能力。其次,本研究提出教学设计流程包括四个阶段,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起到一定的效果。最后,GeoGebra支持下提升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关键策略包括:坚持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保障、教师应该充分认识GeoGebra软件,发掘其中的功能。

蔡文霞[7](2020)在《初三生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界对于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基于此数学学科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而在核心素养中,数学抽象能力在初三生数学能力培养中是非常重要的。笔者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同时结合不同学者对于数学抽象能力的理解,将初三生数学抽象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也将初三生数学抽象水平划分为:(1)感性认识阶段,即具体实物层面的抽象;(2)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即具体实物层面向符号化层面过渡的抽象;(3)理性认识阶段,即完全脱离于具体实物,上升于数学规律的抽象。之后笔者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对M校初三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发展的现状做了调查,发现初三生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主要存在的缺陷有:(1)抽象能力的培养上“两极分化”严重;(2)在复杂的综合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较弱;(3)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把握本质;(4)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能力欠缺;(5)缺乏总结归纳的习惯;(6)大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数学抽象能力的重要性,但认识程度不够;(7)对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情境斟酌不够。针对数学抽象能力培养中存在的这些缺陷,从教师的教方面提出了以下几条教学策略:(1)注重情境的生活化,从生活中收集典型案例;(2)注重直观素材的合理应用,以减小数学抽象的难度;(3)引导学生“做数学”,经历数学抽象的过程;(4)辅助数学建模,帮助提高数学抽象能力;(5)充分利用变式教学,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从学生的学方面提出了以下的学习策略:(1)在数学学习中实现多种感官参与;(2)在数学学习中做笔记,做好总结、归纳与反思;(3)了解背景知识,联系生活实际。针对以上的教与学的策略,笔者在对人教版九年级教材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分别设计了数学概念的教学和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具体的课例对其进行了具体说明,一方面为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方法,另一方面以供其他教育工作者参考。

陈静[8](2020)在《高中新旧数学教材“三角函数”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和湘教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改革是推动教育与时俱进发展的重要举措,201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标志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已全面开启.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以其为指导的各版本教材也相继面世.教材是实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步骤,故对新教材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选取使用最广泛的人教A版新旧教材与具有地方特色的湘教版新旧教材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旨在通过比较获得结论进而为教材的编写及教师的教学提供建议.函数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学习之中.三角函数作为一类特殊的函数,可以用来刻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周期现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特殊工具,同时在其他学科的应用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三角函数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函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用函数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选择三角函数内容进行教材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先对两个版本的新旧教材分别进行纵向比较,发现新教材的变化及特点,再对两个版本的新教材进行横向对比,揭示两个教材各自的特点,最后得出若干结论,并为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提出一些建议.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人教版新教材所选取的一些素材更符合现实生活;更注重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更注重学生动脑思考、探究.湘教版新教材更重视公式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更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素材配图的选取更丰富等.在此基础上,对两版教材提出以下总的编写建议:适当增加编写“变式”型习题;挖掘数学史实、渗透数学文化;既重内部联系、又重生活联系;更新教学内容、反映时代特色;优化素材选取、丰富阅读材料等.此外针对两个不同版本的教材,也分别给出了教材编写建议.对于人教版教材,给出“三角恒等变换”位置做适当调整;“三角恒等变换”公式完善、例题配置充足;合理选取素材,适当丰富配图的编写建议.对于湘教版教材,给出适当增加探究题,增设探究、思考栏目;重视信息技术的融合;为部分例题配上“分析”;用诗句作为章引言是特色,可以保留的建议.同时提出以下教学建议:充分利用“单位圆”及其性质;潜移默化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探究”、“思考”栏目;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理清函数本质、明确处理方法等.

冉宏炜[9](2020)在《中新初中数学教科书数学活动栏目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数学活动”栏目和NMC版“Enrichment maths”栏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设置了“综合与实践”领域,其目的是给学生一个通过实践与综合的过程去理解数学、做数学的机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而是通过自身的活动经验主动建构,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才能够真正理解数学的意义”。为了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设置了“数学活动”栏目,该栏目是“综合与实践”领域在教科书中的具体落实。新加坡NMC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依据新加坡数学大纲编写,注重数学活动设计,在每章末设置的“Enrichmentmaths”栏目,与我国人教版“数学活动”栏目有相似的形式与功能。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选取中国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6册)中“数学活动”栏目和新加坡NMC版初中数学教科书(5册)中“Enrichment maths”栏目为研究对象,结合已有研究构建教科书分析框架,从活动数量、活动篇幅、活动情境、活动主体、活动类型、问题表述、上下文本关系、认知需求、信息技术应用九个方面进行文本分析。本研究发现:(1)在数学活动数量安排上,人教版远高于NMC版;但在平均每个活动包含的问题数目上,NMC版高于人教版;(2)在数学活动篇幅设置上,人教版篇幅较短,多为0.25页到1页,NMC版多为1页以上的数学活动;(3)在数学活动情境设置上,人教版公共生活情境与科学文化情境的数学活动所占比例均低于NMC版;(4)在数学活动主体设置上,两版教科书数学活动均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5)在数学活动类型设置上,两版本均在低年级设置更多活动类型;(6)在问题表述上,人教版以疑问句为主,NMC版陈述句与疑问句所占比重相当;在问题类型设置上,人教版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所占比重相当,NMC版以封闭性问题为主;(7)在上下文本关系上,NMC版应用拓展类数学活动占比高于人教版,且NMC版侧重通过不同的数学活动理解同一知识点;(8)在认知需求层次上,两版教科书数学活动认知需求基本一致;(9)在信息技术应用上,NMC版和人教版应用信息技术工具的种类相同,NMC版应用信息技术的数学活动所占比例更高,且注重互联网资源使用。本研究发现新加坡NMC版初中数学教科书具有如下特色:数学活动中包含问题多且篇幅较大;注重在数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和国民意识;数学活动注重不同知识的综合使用;数学活动注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的使用。结合新加坡NMC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特色,对我国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活动”栏目的编写提出如下建议:(一)兼顾数学活动的数量均衡与活动设计的细节(二)增加公共生活和数学史情境的数学活动(三)增加应用拓展类数学活动(四)加强数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的使用

雷金萍[10](2020)在《数学实验对初中生合情推理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中数学以数学实验为载体的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对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是否有促进作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根据对初中数学实验和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研究综述,可以发现,从理论上来说,数学实验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实验数据和理论解释来分析数学实验的教育成效以及数学实验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产生的影响。根据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数学实验对于全体被试的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存在显着影响。(2)数学实验对于男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影响更大。(3)将合情推理能力进行维度划分后,可以看到数学实验在实验归纳、联想归纳以及联想类比三个维度的影响显着。(4)根据学生对于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运用情况,划分了四个水平,可以看到数学实验对于能力要求较高的两个水平的影响显着。(5)数学实验主要影响中等数学学业成绩水平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展。(6)性别、数学学业成绩水平与数学实验存在交互效应,但交互效应不显着。数学实验对于学习处于高水平的男生帮助最大;对于学习处于中等水平的女生帮助最大。最后根据分析结论得到相应的教学启示,并提出利用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相应策略如下:(1)提供实验素材,在实验操作中催生思考;(2)引导活动流程,在猜想验证中整合信息;(3)增加思维体验,在自主学习中提升理解;(4)营造自由氛围,在合作交流中发展能力。

二、从数学建模到数学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数学建模到数学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elphi-AHP法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数学模型
        1.2.2 数学建模
        1.2.3 数学建模能力与数学建模素养
        1.2.4 数学建模教学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德尔菲法
        1.5.3 层次分析法
        1.5.4 统计分析法
    1.6 研究重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7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数学建模的发展历程
        2.1.2 数学建模的基本涵义
        2.1.3 数学建模能力与素养
        2.1.4 数学建模教学研究
        2.1.5 数学建模评价研究
        2.1.6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七阶段建模循环
        2.2.2 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构建研究工具
        3.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3.2.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步骤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1 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3.3.2 修订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3.3.3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3.3.4 构建评价模型
        3.3.5 检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第四章 初步构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4.1 初构一级指标的依据及内涵解释
    4.2 初构二级指标的依据及内涵解释
        4.2.1 “建模课题”下二级指标的确定
        4.2.2 “教学监控”下二级指标的确定
        4.2.3 “建模过程”下二级指标的确定
        4.2.4 “合作学习”下二级指标的确定
        4.2.5 “成果展示”下二级指标的确定
        4.2.6 “学习效果”下二级指标的确定
    4.3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第五章 修订完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5.1 组建专家咨询小组
    5.2 第一轮专家意见征询结果分析
        5.2.1 专家评分数据分析
        5.2.2 专家修改意见分析
    5.3 第二轮专家意见征询结果分析
        5.3.1 专家评分数据分析
        5.3.2 专家修改意见分析
    5.4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5.4.1 组建专家小组
        5.4.2 权重数据分析
    5.5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6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模型的建立
第六章 检验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6.1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检验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检验
        6.2.1 专家效度检验
        6.2.2 内容效度检验
第七章 讨论、结论、建议与不足
    7.1 讨论——研究过程与研究价值的反思性讨论
        7.1.1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以往研究的比较讨论
        7.1.2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贡献的讨论
    7.2 结论——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要素权重及合理性的结论
    7.3 建议——从评价指标体系五个维度出发的教学建议
        7.3.1 建模选题维度——选择适合学生的数学建模课题
        7.3.2 教学监控维度——发挥指导、监控和评价功能
        7.3.3 建模过程维度——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
        7.3.4 合作学习维度——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7.3.5 成果展示维度——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建模成果
    7.4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创新点、局限与展望
        7.4.1 研究的创新点
        7.4.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附录2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附录3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附录4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5 13 位专家原始判断矩阵
    附录6 13 专家所有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附录7 12 位专家判断矩阵排序权重
    附录8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效度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2)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以初一“图形的认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1.研究背景
        2.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数学实验研究综述
        1.数学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
        2.数学实验研究内容
        3.相关研究综述简评
    (三)“5E”学习环研究综述
        1.“5E”学习环的研究现状
        2.“5E”学习环的研究内容
        3.相关研究综述简评
三、基于 5E 学习环的实验教学模式与策略探究
    (一)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模式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从做中学”思想
        3.“鱼渔欲”三位一体优化教学设计理念
    (二)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模式设计的策略
        1.以问题为导向,提升实验主动性
        2.以探究为主线,增强实验活动性
        3.以技术为帮手,增强实验有效性
        4.以激励为评价,促进实验反思性
        5.以小组为单位,加强实验分享性
    (三)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
        1.实验导言环节
        2.实验目的环节
        3.实验过程环节
        4.实验结论环节
        5.实验拓展环节
        6.实验反思环节
四、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模式的课例研究
    (一)《几何图形》教学案例设计
    (二) 《几何图形》教学实录与分析
    (三)《余角与补角》教学案例设计
    (四)《余角与补角》教学实录对比及分析
    (五)课堂教学反思
        1.听课教师评品
        2.授课教师反思
        3.学生反馈
五、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一)教学实验方案
        1.实验目的
        2.实验假设
        3.实验对象
        4.实验变量
        5.实验方式
        6.实验材料
        7.实验步骤
        8.实验反思
    (二)实验数据分析及结果
        1.前测学习成绩结果与分析
        3.后测学习成绩的结果与分析
    (三)实验班调查结果分析
    (四)个别访谈小结
    (五)数学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六、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关于《图形的认识》数学实验的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3 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测试卷
    附录4 “图形的认识”学习后测试卷
    附录5 关于《图形的认识》数学实验的老师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融合STEM教育的高中数学活动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1.1.2 数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1.1.3 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诠释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实验研究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访谈法
    1.5 研究思路
    1.6 本研究的创新性
2 研究综述
    2.1 关于STEM教育的研究综述
        2.1.1 STEM教育的国外研究现状
        2.1.2 STEM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
    2.2 关于活动教学的研究综述
        2.2.1 活动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2.2.2 活动教学的研究现状
    2.3 融合STEM教育与高中数学教学的研究现状
    2.4 小结
3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STEM教育
        3.1.2 数学活动教学
    3.2 理论基础
        3.2.1 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3.2.2 情境学习理论
        3.2.3 赛耶模型
        3.2.4 PBL学习模式
4 STEM教育在高中数学教材与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4.1 STEM教育在人教B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渗透情况
        4.1.1 教材总体分布分析
        4.1.2 专题内容分析
        4.1.3 结论与建议
    4.2 STEM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现状调查
        4.2.1 调查目的
        4.2.2 调查对象
        4.2.3 调查方法
        4.2.4 调查过程
        4.2.5 调查结果分析
        4.2.6 小结
5 融合STEM教育的高中数学活动教学模型
    5.1 STEM教育与高中数学活动教学相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5.2 融合STEM教育的高中数学活动教学模型的构建原则
        5.2.1 整合性原则
        5.2.2 情境性原则
        5.2.3 实践性原则
        5.2.4 创造性原则
    5.3 融合STEM教育的高中数学活动教学模型的构建
        5.3.1 融合STEM教育的高中数学活动教学模型的构想
        5.3.2 融合STEM教育的高中数学活动教学模型
6 融合STEM教育的高中数学活动教学的案例设计
    6.1 案例设计一:“身高增长的秘密”
        6.1.1 教材内容分析
        6.1.2 学情分析
        6.1.3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6.1.4 教学方法
        6.1.5 教学手段
        6.1.6 教学过程设计
        6.1.7 教学评价设计
    6.2 案例设计二:“测量我们学校的‘珠峰’”
        6.2.1 教材内容分析
        6.2.2 学情分析
        6.2.3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6.2.4 教学方法
        6.2.5 教学手段
        6.2.6 教学过程设计
        6.2.7 教学评价设计
7 融合STEM教育的高中数学活动教学的实验研究
    7.1 实验准备
        7.1.1 实验目的
        7.1.2 实验材料及工具
        7.1.3 实验对象
        7.1.4 实验变量
        7.1.5 实验假设
    7.2 实验过程
        7.2.1 实验流程
        7.2.2 教学过程
    7.3 实验结果与分析
        7.3.1 测试卷的设计与实施效果
        7.3.2 学生访谈问题的设计与实施效果
        7.3.3 教师访谈问题的设计与实施效果
        7.3.4 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STEM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开展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STEM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开展现状”的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C “身高增长的秘密”学生测试卷
附录D “身高增长的秘密”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E “身高增长的秘密”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F “测量我们学校的’珠峰’”测量课题报告表
附录G 案例一学生身高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A中等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中职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1.1.2 中职数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
        1.3.1 研究的计划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职业教育
        2.1.2 中等职业教育
        2.1.3 中职数学
        2.1.4 中职数学教学
        2.1.5 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的内涵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方式
        2.2.2 中职数学应用性研究
        2.2.3 国外研究对本课题的启示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中职数学教学研究现状
        2.3.2 中职数学教学方法研究现状
        2.3.3 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研究现状
        2.3.4 研究述评
    2.4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目的
    3.2 研究的方法
        3.2.1 .文献分析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验研究法
    3.3 研究的对象
        3.3.1 研究的学校
        3.3.2 问卷调查的对象
        3.3.3 访谈调查的对象
        3.3.4 实验研究的对象
    3.4 研究工具的说明
        3.4.1 调查问卷的目的及内容说明
        3.4.2 教师访谈目的及内容说明
        3.4.3 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3.5 研究伦理
第4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4.1 建构主义理论
        4.1.1 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
        4.1.2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
    4.2 情境认知理论
        4.2.1 情境教学法
        4.2.2 情境认知理论的数学学习观
    4.3 多元智能理论
        4.3.1 多元智能理论结构
        4.3.2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4.4 研究理论对研究的启示
第5章 A中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5.1 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基本现状
        5.1.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5.1.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5.1.3 访谈结果
    5.2 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2.1 教学内容不科学
        5.2.2 教学手段落后
        5.2.3 教学评价制度不完善
    5.3 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5.3.1 教师素质滞后
        5.3.2 数学与企业需求脱节
        5.3.3 数学教材没有针对性
        5.3.4 数学教学改革不到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A中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究
    6.1 A中数学教学改革现状及改革思路
        6.1.1 A中数学教学改革现状
        6.1.2 A中数学教学改革思路
    6.2 A中数学教学服务专业教学实践
        6.2.1 把握相关主体对于中职数学服务专业发展的需求
        6.2.2 根据各专业所需数学知识改革课程内容
        6.2.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6.2.4 优化中职数学专业化的评价制度
    6.3 园林技术专业数学教学改革设计案例
        6.3.1 专业学习对数学知识与能力的需求
        6.3.2 课程目标设计
        6.3.3 教学单元设计
        6.3.4 教学方法与手段
        6.3.5 教学案例设计——用Excel求标准差
        6.3.6 教学案例设计——花坛设计项目
    6.4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数学教学改革设计案例
        6.4.1 专业学习对数学知识与能力的需求
        6.4.2 教学案例设计——逻辑关系判断发动机故障
        6.4.3 教学案例设计——测算体积求六角螺帽的质量
    6.6 A中数学教学服务专业的实践成效
        6.6.0 对照班、实验班基本情况分析
        6.6.1 学习成绩前后测
        6.6.2 学习态度前后测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7.1 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B 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相关性调查(教师)
附录C 访谈提纲
附录D 中职数学学习态度量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建模核心素养编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零章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1.1 国际前沿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注
        0.1.2 国家政策层面对课程标准实行的推动
    0.2 研究问题
    0.3 研究对象
        0.3.1 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0.3.2 基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新编教材
    0.4 研究思路
    0.5 研究意义
        0.5.1 理论意义
        0.5.2 实践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数学建模概念界定
        1.1.1 模型与数学模型
        1.1.2 建模与数学建模
        1.1.3 数学建模过程
    1.2 数学建模课程
        1.2.1 数学建模课程发展概况
        1.2.2 数学建模教材
    1.3 数学建模教与学研究
    1.4 数学建模评价研究
    1.5 文献综述小结
第二章 研究工具的介绍与改进
    2.1 研究工具介绍
        2.1.1 课程与教材类型概述
        2.1.2 预期课程研究方法概述
        2.1.3 教材研究方法概述
    2.2 研究工具的再设计
        2.2.1 国际课程标准比较编码系统
        2.2.2 数学建模过程编码系统
    2.3 研究的信效度
        2.3.1 信度
        2.3.2 效度
第三章 国际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建模内容分析
    3.1 数学建模内涵
        3.1.1 数学建模内涵概述
        3.1.2 数学建模内涵国际比较
    3.2 数学建模过程
        3.2.1 数学建模过程概述
        3.2.2 数学建模过程在课程标准中的分布
    3.3 数学建模知识内容分布
    3.4 数学建模的目标与评价
        3.4.1 数学建模有关的课程目标与评价概述
        3.4.2 数学建模目标与评价编码统计分析
    3.5 国际课程标准比较启示
第四章 高中新编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分析
    4.1 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
        4.1.1 数学建模的介绍与组织概述
        4.1.2 数学建模内容主要分布与组织
    4.2 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特点
        4.2.1 三版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编码
        4.2.2 教材中数学建模特点分析
    4.3 教材比较研究结论与建议
        4.3.1 教材比较研究结论
        4.3.2 教材研究建议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课程标准中数学建模研究基本结论
        5.1.1 数学建模内容详实但缺少实施与评价操作指导
        5.1.2 应从目标表述上改进数学建模内容设计
    5.2 我国新编高中数学教材中建模内容研究结论
        5.2.1 新编高中数学教材基本特点
        5.2.2 新编高中数学教材存在的共性问题
    5.3 对我国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的建议
        5.3.1 从问题解决出发,关注数学建模本质
        5.3.2 让知识自然发生,重视数学建模的过程
        5.3.3 增加信息技术的“出镜率”,助力数学建模
        5.3.4 从教材到课堂,完善教学与评价的可操作性
    5.4 研究的局限性
    5.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基于国际课程标准比较编码系统的编码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GeoGebra支持下提升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变革
        2.新课程改革的趋势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和框架
        1.研究思路
        2.研究框架
    (五)国内外研究综述
        1.数学建模素养研究现状
        2.GeoGebra在数学教学中的研究综述
        3.小结
二、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数学素养
        2.数学建模素养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弗莱登塔尔教育理论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现状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发放测试卷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及信度、效度分析
        1.问卷设计
        2.问卷测试发放
        3.问卷正式发放
    (四)问卷数据分析
        1.情境与问题分析
        2.知识与技能分析
        3.思维与表达分析
        4.情感分析
    (五)测试卷的设计及发放
        1.测试卷的设计
        2.发放测试卷
    (六)测试卷结果分析
    (七)调查结论
        1.情境创设形式单一,教师参与度低
        2.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对数学软件认识不多
        3.应用意识强,但缺少优化和创造
        4.自我效能感强,但反思总结不到位
四、GeoGebra支持下提升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教学设计
    (一)高中数学课程分析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2.高中数学学科内容分析
        3.高中数学的特点
    (二)数学建模过程中所需技术分析
        1.可视化功能
        2.自动计算功能
        3.交互功能
    (三)GeoGebra用于数学建模素养培养的优势分析
        1.数形结合,自动计算
        2.操作简便,利于交互
        3.开源共享,资源丰富
    (四)基于GeoGebra的教学设计原则和教学策略分析
        1.基于GeoGebra的教学设计原则
        2.基于GeoGebra的教学策略分析
    (五)GeoGebra支持下提升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教学设计流程
        1.前端分析阶段
        2.教学设计阶段
        3.教学实践阶段
        4.反思完善阶段
五、GeoGebra支持下提升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概述
        1.教学内容的选择
        2.行动研究的开展和学生情况
    (二)行动研究方案设计
    (三)行动研究过程
        1.第一轮行动研究
        2.第二轮行动研究
        3.第三轮行动研究
六、GeoGebra支持下提升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效果分析
    (一)学生访谈内容分析
    (二)学生数学建模学习过程分析
七、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GeoGebra在提升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GeoGebra支持下提升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操作流程
        3.GeoGebra支持下提升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教学设计流程的关键策略
    (二)研究的不足与尚待解决的问题
    (三)前景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问卷调查
    附录2 数学建模测试题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4 学生数学建模学习过程评价表
致谢

(7)初三生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小结
    1.4 研究内容及过程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初三生数学抽象能力概念界定
    2.2 初三生数学抽象能力层次水平划分
    2.3 理论基础
        2.3.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3 Freudenthal的教育理论
第三章 M校初三生数学抽象能力培养现状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说明
        3.2.1 研究对象
        3.2.2 问卷说明
    3.3 研究结果
        3.3.1 学生版问卷结果分析
        3.3.2 教师版问卷结果分析
第四章 初三生数学抽象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数学抽象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4.1.1 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
        4.1.2 教师群体存在的问题
    4.2 影响数学抽象能力培养的因素
        4.2.1 “应试教育”的大环境的影响
        4.2.2 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的影响
        4.2.3 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的影响
        4.2.4 学生养成的学习习惯的影响
    4.3 数学抽象能力培养的现状小结
第五章 初三生数学抽象能力培养策略
    5.1 关于教的策略
        5.1.1 问题情境生活化,减少抽象的难度
        5.1.2 教学素材直观化,抽象事物可具体
        5.1.3 教学过程完整化,经历抽象的过程
        5.1.4 辅助数学建模,简化抽象的问题
        5.1.5 利用变式教学,把握知识的本质
    5.2 关于学的策略
        5.2.1 多种感官参与
        5.2.2 勤总结勤归纳
        5.2.3 了解背景知识
    5.3 教学设计
        5.3.1 数学概念的教学
        5.3.2 问题解决的教学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初三生数学抽象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B 初三生数学抽象能力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C 初三生数学抽象能力培养的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8)高中新旧数学教材“三角函数”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和湘教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高中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1.3.2 高中三角函数内容的研究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人教版高中新、旧教材“三角函数”内容的比较
    2.1 新旧教材简介
    2.2 教材详细比较
        2.2.1 教学目标
        2.2.2 教学内容
        2.2.3 栏目设置
        2.2.4 例题习题
        2.2.5 内容编排
3.湘教版高中新、旧教材“三角函数”内容的比较
    3.1 新旧教材简介
    3.2 教材详细比较
        3.2.1 教学目标
        3.2.2 教学内容
        3.2.3 栏目设置
        3.2.4 例题习题
        3.2.5 内容排版
4.人教版与湘教版高中新教材“三角函数”内容的比较
    4.1 教学内容的比较
    4.2 栏目设置的比较
        4.2.1 主要栏目和拓展栏目
        4.2.2 章头引言和章末总结
    4.3 素材选取的比较
    4.4 例题习题的比较
    4.5 数学文化的比较
    4.6 信息技术的比较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人教版新旧教材比较结果
        5.1.2 湘教版新旧教材比较结果
        5.1.3 两个版本新教材比较结果
    5.2 建议
        5.2.1 编写建议
        5.2.2 教学建议
6.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新初中数学教科书数学活动栏目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数学活动”栏目和NMC版“Enrichment maths”栏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教科书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二、数学活动的重要性
        三、新加坡的教育情况及优势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初中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现状
        一、国内不同版本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二、中外不同版本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三、国外不同版本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四、小结
    第二节 数学活动相关研究
        一、国外数学活动相关研究
        二、国内数学活动相关研究
        三、小结
    第三节 已有研究总结与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问题
    第三节 研究对象
        一、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数学教科书
        二、新加坡NMC版初中数学教科书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框架
        一、构建研究指标
        二、宏观研究指标分析的编码体系
        三、微观研究指标分析的编码体系
        四、编码一致性检验
第四章 中新教科书中数学活动的对比分析结果
    第一节 中新初中数学教科书宏观对比分析结果
        一、活动数量分布
        二、活动篇幅
    第二节 中新初中数学教科书微观对比分析结果
        一、活动情境
        二、活动主体
        三、活动类型
        四、问题表述
        五、上下文本关系
        六、认知需求
        七、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新加坡NMC版和中国人教版在数学活动编写上的相同点
        二、新加坡NMC版和中国人教版在数学活动编写上的不同点
    第二节 新加坡NMC版“Enrichment maths”栏目数学活动特色
        一、数学活动中包含问题多且篇幅较大
        二、注重在数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和公民意识
        三、数学活动注重不同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数学活动注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的运用
    第三节 研究建议
        一、数学活动兼顾数量均衡与内容细节呈现
        二、丰富数学活动情景的类型
        三、增加应用拓展类数学活动
        四、加强数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的使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10)数学实验对初中生合情推理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学学习和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1.1.2 发展初中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必要性
        1.1.3 数学实验在发展学生能力方面的探索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路线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初中数学实验概述
        2.1.1 初中数学实验的内涵
        2.1.2 初中数学实验的特征和类型
        2.1.3 初中数学实验的教学研究
        2.1.4 初中数学实验的教育价值
    2.2 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相关概述
        2.2.1 数学推理能力
        2.2.2 数学合情推理能力
        2.2.3 初中生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测评框架
        2.2.4 初中生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2.3 初中数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影响概述
        2.3.1 利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来发展学生能力
        2.3.2 利用初中数学实验解题来发展学生能力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初中数学实验介绍
        3.1.1 初中数学实验的文本呈现
        3.1.2 数学实验教学与常规数学教学的融合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4 研究时长与被试选择
        3.4.1 研究时长
        3.4.2 被试选择
    3.5 研究工具的编制
        3.5.1 初中生合情推理能力的维度及水平划分
        3.5.2 测试卷的编制
        3.5.3 评分标准的设计
        3.5.4 试测试卷的信度、效度、区分度
    3.6 测试的开展
        3.6.1 测试时间与对象
        3.6.2 测试目的
        3.6.3 测试过程
    3.7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第4章 数学实验对初中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影响调查分析
    4.1 初中生合情推理能力组别间对比分析
    4.2 初中生合情推理能力性别间对比分析
        4.2.1 不同组别下男女生成绩分析
        4.2.2 数学实验对不同性别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影响分析
    4.3 初中生合情推理能力维度间对比分析
        4.3.1 学生总体成绩在各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
        4.3.2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维度间的差异性分析
    4.4 初中生合情推理能力水平间对比分析
        4.4.1 学生总体成绩在各水平间的相关性分析
        4.4.2 学生总体成绩在各水平间的差异性分析
        4.4.3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水平间的差异性分析
    4.5 初中生合情推理能力不同学习层次学生间对比分析
        4.5.1 不同组别下各学习层次学生成绩分析
        4.5.2 数学实验对不同学习层次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影响分析
    4.6 学生性别、数学学习水平与数学实验在合情推理能力上的交互效应
    4.7 分析总结与启示
        4.7.1 分析总结
        4.7.2 启示
第5章 利用数学实验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
    5.1 提供实验素材,在实验操作中催生思考
    5.2 引导活动流程,在猜想验证中整合信息
    5.3 增加思维体验,在自主学习中提升理解
    5.4 营造自由氛围,在合作交流中发展能力
第6章 反思与展望
    6.1 研究的反思
    6.2 研究展望
附录1 初中生数学合情推理能力测试卷
附录2 初中生合情推理能力测试卷双向细目表
附录3 初中生数学合情推理能力测试卷评分标准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从数学建模到数学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elphi-AHP法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许亚桃.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2]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以初一“图形的认识”为例[D]. 黄诗坤.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融合STEM教育的高中数学活动教学研究[D]. 刘俊含.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4]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A中等职业学校为例[D]. 姜忠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建模核心素养编码研究[D]. 徐玥. 扬州大学, 2020(05)
  • [6]GeoGebra支持下提升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教学设计研究[D]. 张萌萌.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初三生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 蔡文霞.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8]高中新旧数学教材“三角函数”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和湘教版为例[D]. 陈静.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9]中新初中数学教科书数学活动栏目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数学活动”栏目和NMC版“Enrichment maths”栏目为例[D]. 冉宏炜.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10]数学实验对初中生合情推理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D]. 雷金萍.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从数学建模到数学实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