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生态立旗 建设秀美山川(论文文献综述)
李珊珊[1](2021)在《清代杭州驻防文人诗歌研究》文中认为杭州驻防地处江南地区,是清代直省驻防体系中规模较大、地位较高的驻防地点。它于顺治初年建立,随清朝结束而消亡。在二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一旗人群体与汉城人的关系经历了由冲突走向融洽的过程。随着杭州驻防旗人与汉城社会的深入交往,杭州所具有的悠久醇厚的汉文化底蕴也吸引了驻防旗人的揣摩与学习。杭州驻防旗人纷纷以汉语进行诗歌写作,留下了丰厚的汉语诗歌作品。这些诗歌既具有与汉族文人诗歌表达的相似之处,又具有鲜明的族群特征,是清代民族文学融合的典型。本文以杭州驻防文人诗歌为研究对象,在宏观的把握上加以微观的审视,力图全面把握这一群体诗歌创作的整体风貌。前四章在历史的流变中探讨杭州驻防文人诗歌演变的历史过程;后四章则以家族文学、地域文学、创伤叙事等视角切入,重点把握杭州驻防文人诗歌创作的独特性。前四章从历时性的角度出发,将杭州驻防文学置于清代的历史演进中,综合考量杭防文人诗歌创作的具体面貌及形成因素。顺康雍时期是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发轫期,此时旗人初入关,与汉族百姓因种族、习俗、观念等的不同而存在较深隔阂,留下的少量诗作也具有与汉族文人诗歌书写相对立的情感。乾嘉时期是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兴起期,乾隆南巡展示的文化盛景给杭防旗人带来垂范。同时,旗营将领倡导旗营子弟学习汉文化并在旗营内进行文化建设,使旗营子弟与汉文化有了更多接触,他们的诗歌写作也悄然兴起。在繁荣的经济文化图景下,杭州驻防文人的诗歌写作也多表现升平之象。道咸同时期是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繁荣期,此时四十余位文人有诗歌作品存世。这一繁荣局面的出现,主要源于驻防科举制度本地化的完成,使更多的驻防旗人介入科举,在文化层面正式拉开驻地旗民交流的序幕,使杭防文人与汉文化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这一方面带来诗歌写作人数及数量的增多,另一方面也使诗作内容更加多元化。咸丰十一年(1861)杭州驻防在太平天国军队的打击下遭到毁灭,其文学创作也陡然衰落。光绪年间杭州克复后,旗营文化也进行了重建。旗营文人的诗作因个人经历的不同或表现闲适安逸,也表现出对国家及政局的关切。而此时的杭州驻防文人与汉族文人共同介入时局,为国事而积极奔走。从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历史发展中,民族融合的路径也清晰可见。后四章从多种视角对杭州驻防诗歌创作进行探究,试图挖掘其诗歌创作的独特性。首先,将杭州驻防文人及诗作置于文学家族的视角下探讨其文学养成的环境及具有的特点。驻防八旗是一个有着鲜明等级和严格规范的社会,驻防文人大都属勋贵阶层。文人群体中的家族特征明显,且各个文学家族间多进行联姻。因而,杭州驻防文人群体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血缘亲情而建立的,具有强大的内聚力。其次,在“空间”的视角下聚焦杭州驻防文人的风景诗写作。杭州旗营地近西湖,影响了杭防文人诗歌创作中的审美特质和精神内核。而他们的归属感及地域认同也得到清晰展示。第三,以创伤叙事理论分析杭州驻防文人在辛酉之难后的创伤书写。辛酉难后,杭州驻防文人幸存者多进行战争书写,表达悲愤郁结的情绪。这类写作与杭州汉城文人诗歌书写达成合流,侧面可见彼时旗民共同体的形成。最后,从整体上把握旗营文学的演进以及嬗变,逐步寻绎旗营文学建构的内在理路以及在此过程中旗营文人与汉城文人的位置关系。旗营文学的发展与汉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它始终追随着汉城文化,成为清代杭州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多维视角下对杭州驻防诗歌创作进行探究,能够与历时性的考察互为补充,使杭州驻防诗歌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环保局[2](2016)在《蓝天碧野下的家园——内蒙古克什克腾国家级生态旗创建之路》文中研究表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美丽神奇的克什克腾,位于赤峰市西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大兴安岭山脉与阴山山脉、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交汇处。这里地域辽阔,文化悠久,有着350多年的建制史,自然生态条件优越,集森林、草原、湖泊、沙地、河流、湿地、火山、温泉、名胜古迹于一体,融红山诸文化、
钟其[3](2015)在《“两山论”:生态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思想——兼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普同性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简称为"两山论"。"两山论"作为一种思想,契合生态现代化精神,体现着生态现代化建设的中国追求和思考;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两山论"从浙江实践出发实现了普同性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绿色化发展的重要纲领。
李凌会[4](2014)在《浅谈巴林右旗牧区草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以北,科尔沁沙地西部边缘。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以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纯牧业旗。总人口18.3万人,总土地面积1,538万亩中,其中:沙漠化土地面积462万亩,占总面积的30%;水土流失面积1,171万亩,占总面积的74%。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低,自然灾害频繁是右旗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恶劣的生态环境成为制约巴林右旗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改变生产条件,右旗长期以来在生态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近年来,围绕生态立旗战略,结合沙源治理、西部大开发等有利契机,旗委、旗政府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坚持开展生态建设,努力实现山川秀美的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王海涛[5](2013)在《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通道》文中研究指明通道县作为有着良好生态优势的三省接边山区贫困县、侗族自治县、最佳休闲旅游县,将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文化强县"发展战略,借势而为,借力而行,努力建设地域文化极具特色、生态环境极为优越、县域发展极富活力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县城。一、坚持保护优先,建设秀美新通道建设秀美新通道,首先要保护好通道的生态产品,让通道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幸福。保护绿色山川,充分激活通
吴红军,王俊中,邢红,那春风,林群,张小刚[6](2012)在《举生态和民生大旗 走甘肃特色林业发展之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年来,甘肃省林业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坚持生态建设和改善民生并重的林业发展理念,努力探索形式多样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生态建设机制,构建科技支撑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林业发展道路,林业建设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受历史、自然、现实等多种因素影响,甘肃特色林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针对当前甘肃省特色林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矛盾与困难,建议进一步转变林业发展观念,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生态与民生兼顾,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刘忠友[7](2010)在《林改——再造秀美山川的不竭动力》文中提出在近日召开的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上,敖汉旗旗委书记吉玉龙以《林改是再造秀美山川的不竭动力》为题作了典型发言,同时他还作为全国林改试点县的典型代表之一,作客中国林业网《书记县长谈林改》栏目,针对当前集体林改工作的一些热点和核心问题,向全国的广大网友们推介了敖汉旗林改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吉玉龙[8](2010)在《敖汉旗 林改是再造秀美山川的不竭动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敖汉旗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南部,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总土地面积8300平方公里,地貌特征为南山中丘北沙,水源匮乏,十年九旱,年降水量不足350毫米。如何依法搞好林改,不断增强再造秀美山川的动力,不断
薛引娥,高锋,王彦军,潘怀平,纪昱[9](2010)在《以退耕还林引领和推动科学发展——吴起县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多来,吴起县委、县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典型示范、矢志不渝,致力开展退耕还林,在"红色圣地"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吴起退耕还林的伟大实践,是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典范,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是领导干部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典范,为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吉玉龙,黄彦峰[10](2010)在《建设敖汉秀美山川 打造塞外绿色明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史》记载,敖汉旗是"沙柳浩瀚,柠条遍野,鹿鸣呦呦,黑林生风"的繁茂之地。清朝末期,由于人口剧增,滥垦滥牧严重,全旗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破坏。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流动、半流动沙地以每
二、坚持生态立旗 建设秀美山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持生态立旗 建设秀美山川(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杭州驻防文人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中华多民族文学视域下的杭州驻防文学研究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研究价值及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顺康雍——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发轫期 |
第一节 满汉冲突背景下的汉族文人旗营书写 |
第二节 杭防文人诗歌创作的昂扬之态 |
第三节 杭防文学创作的先声——女性写作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乾嘉——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兴起期 |
第一节 杭防旗人视角下的乾隆南巡及其文化意蕴 |
第二节 旗营将领倡导下的杭防文学风貌 |
第三节 杭防文人诗歌写作的升平之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道咸同——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繁盛期 |
第一节 驻防八旗科举制度演进及对诗歌创作的推动 |
第二节 杭防文学圈的形成与多族文人的交融互动 |
第三节 杭防文人诗歌书写的多元化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宣——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衰落与重建期 |
第一节 辛酉之难影响下的杭防文学 |
第二节 “局外人”的闲适安逸书写 |
第三节 “局内人”的边疆书写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杭州驻防文学家族创作与姻娅网络 |
第一节 杭州驻防文学家族概况 |
第二节 杭州驻防家族文学传承与嬗变 |
第三节 姻娅网络与杭防文学共同体的形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杭防文人诗歌写作与西湖风景空间 |
第一节 杭州驻防旗营之空间布局 |
第二节 西湖与杭防文人诗作之“地方感” |
第三节 杭防文人的精神聚焦之所——孤山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辛酉之难与杭防文人的创伤叙事 |
第一节 杭州驻防营的毁灭 |
第二节 幸存旗营文人的创伤叙事 |
第三节 旗民共同体的形成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城东与城西:杭州驻防旗营的文学建构 |
第一节 杭防旗人文化意识的觉醒——廷玉与《城西古迹考》 |
第二节 杭防文学生态的繁荣——文人创作的涌现 |
第三节 杭防文化遗产的整理——诗歌选集与地方志的撰述 |
第四节 追步城东:杭防文人与杭城名士的关系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2)蓝天碧野下的家园——内蒙古克什克腾国家级生态旗创建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生态立旗 绿色创建实打实 |
描山绘水 满园春色关不住 |
福祉民生 驿路梨花处处开 |
严守底线 美丽发展谱新篇 |
(3)“两山论”:生态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思想——兼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普同性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两山论” |
二、“两山论”的区域性实践和探索 |
(一) 绿色浙江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浙江的萌芽 |
(二) 生态浙江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浙江的发展 |
(三) 美丽浙江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浙江的升华 |
三、“两山论”的普同性发展 |
结语 |
(5)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通道(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保护优先, 建设秀美新通道 |
二、坚持城乡共建, 建设宜居新通道 |
三、坚持人文教育, 建设和谐新通道 |
四、坚持内化驱动, 建设活力新通道 |
(6)举生态和民生大旗 走甘肃特色林业发展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甘肃省林业发展的显着成效 |
(一) 造林绿化步伐显着加快, 森林资源实现持续增长 |
(二) 土地沙化与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部分地区生态状况逐步好转 |
(三) 林业产业水平不断提升, 增收富民效益日益凸显 |
(四) 改革创新力度持续加大, 林业发展活力显着增强 |
(五) 生态文化建设扎实开展, 生态文明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
二、甘肃林业发展的特色之路 |
(一) 始终坚持生态建设和改善民生并重的林业发展理念。 |
(二) 始终坚持科学探索, 形成了形式多样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 |
(三) 始终坚持创新多元主体参与的林业生态建设机制 |
(四) 始终坚持构建保障有力的林业科技支撑体系 |
(五) 始终坚持树立宣传典型, 激发务林人艰苦创业、奋发向上的动力 |
三、甘肃特色林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一) 整体生态状况仍十分脆弱 |
(二) 资源管护压力仍十分巨大 |
(三) 林业产业发展仍十分缓慢 |
(四) 林业民生问题仍十分突出 |
四、对发展甘肃特色林业的意见建议 |
(一) 进一步转变林业发展观念 |
(二) 以生态立省为先导, 保护与治理并重, 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
(三) 以防沙治沙为重点, 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努力构建西部生态屏障 |
(四) 以科学技术为支撑, 创新与推广相结合, 切实提高林业建设中的科技含量 |
(五) 以改革为动力, 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并举,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
(六) 以产业增效益为目标, 生态与民生兼顾, 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
(9)以退耕还林引领和推动科学发展——吴起县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谋发展 |
1. 人与自然由掠夺相克向和谐共存转变。 |
2. 农业生产由粗放耕作向集约经营转变。 |
3. 经济结构由重农轻商向农工商协调发展转变。 |
4. 城乡格局由二元分割向一体化发展转变。 |
5. 生态建设由国家埋单向群众自发治理转变。 |
二、因地制宜, 科学决策绘蓝图 |
1. 封山禁牧, 一步到位。 |
2. 决定退耕, 一步到位。 |
3. 还林还草, 一步到位。 |
三、典型示范, 干部群众聚合力 |
四、承前启后, 巩固成果有保障 |
1. 加大林分结构调整力度。 |
2. 着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质量和品位。 |
3. 全力培育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产业。 |
4.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5. 加快生态资源开发和转化利用步伐。 |
(10)建设敖汉秀美山川 打造塞外绿色明珠(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态建设换来了敖汉旗对外交往的“绿色名片” |
◆二、坚持科技兴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
◆三、着眼长远, 多措并举, 在2010年完成“绿色敖汉”的点睛之笔 |
四、坚持生态立旗 建设秀美山川(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杭州驻防文人诗歌研究[D]. 李珊珊. 内蒙古大学, 2021(11)
- [2]蓝天碧野下的家园——内蒙古克什克腾国家级生态旗创建之路[J].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环保局. 中国生态文明, 2016(01)
- [3]“两山论”:生态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思想——兼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普同性发展[J]. 钟其. 观察与思考, 2015(12)
- [4]浅谈巴林右旗牧区草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J]. 李凌会.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4(02)
- [5]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通道[J]. 王海涛. 林业与生态, 2013(05)
- [6]举生态和民生大旗 走甘肃特色林业发展之路[J]. 吴红军,王俊中,邢红,那春风,林群,张小刚. 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03)
- [7]林改——再造秀美山川的不竭动力[J]. 刘忠友. 内蒙古林业, 2010(12)
- [8]敖汉旗 林改是再造秀美山川的不竭动力[J]. 吉玉龙. 绿色中国, 2010(Z1)
- [9]以退耕还林引领和推动科学发展——吴起县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调查与思考[J]. 薛引娥,高锋,王彦军,潘怀平,纪昱. 理论导刊, 2010(07)
- [10]建设敖汉秀美山川 打造塞外绿色明珠[J]. 吉玉龙,黄彦峰. 内蒙古林业,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