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谷氨酸兴奋性毒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囊泡谷氨酸转运体,谷氨酸,突触后受体
谷氨酸兴奋性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程肖蕊,周文霞,张永祥[1](2018)在《快速老化模型小鼠海马囊泡谷氨酸转运体表达与兴奋性毒性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已有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机制与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有关,囊泡谷氨酸转运体(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s,VGLUTs)位于谷氨酸能突触前神经元的囊泡膜上,特异地将细胞质中的谷氨酸转运进突触囊泡,其在囊泡膜上的数量以及囊泡外胞质中的谷氨酸浓度,决定了其转运谷氨酸进入囊泡的速度和囊泡的填充程度。然而,在AD病人大脑皮层中VGLUT1与VGLUT2显着减少,但是却存在严重的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兴奋性毒性这一矛盾现象。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AD动物模型探讨VGLUTs减少但却存在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的可能原因。方法:采用微透析技术,采集快速老化模型小鼠SAMP8及其对照SAMR1海马部位组织间液,通过HPLC电化学方法检测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海马中VGLUT1和VGLUT2的表达,并检测降解VGLUTs的酶calpain、caspase3的表达及Glu作用的突触后受体NMDA、AMPA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高亲和力谷氨酸转运体EAAT1/2、谷氨酰胺酶、谷氨酰胺合酶,以及谷氨酰胺转运相关的SN1、SAT1的表达。结果:与SAMR1相比,SAMP8小鼠海马部位VGLUT1/2表达降低,海马组织间液Glu升高。一方面,位于星形胶质细胞上的Glu转运体EAAT1和EAAT2表达降低,另一方面,突触后膜上NMDAR1、NMDAR2A、NMDAR2B、NMDAR2C、NMDAR2D的表达降低,AMPA2表达升高,提示可能是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突触间隙Glu浓度过高,造成了兴奋性毒性。在SAMP8小鼠海马部位,谷氨酰胺合酶和谷氨酰胺酶降低,转运谷氨酰胺的转运体SN1降低、SAT1升高,提示这可能会导致胞质中Glu减少,从而反馈调节VGLUTs的表达降低,同时,降解VGLUT1/2的酶caspase3表达增加,两者最终导致了SAMP8小鼠海马中VGLUTs减少。结论:AD动物模型SAMP8海马中VGLUTs减少而Glu增多,其可能原因是降解VGLUT1/2的酶增多和胞质中Glu减少,同时突触后Glu受体和EAAT1/2表达降低。(本文来源于《神经药理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王琦[2](2018)在《GLT-1参与白藜芦醇防止谷氨酸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兴奋性毒性作用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谷氨酸(Glutamate,Glu)是脑内重要的兴奋性氨基酸,对维持正常脑功能至关重要。但过高浓度的Glu又具有很强的兴奋性毒性,Glu的兴奋性毒性是脑缺血时神经元损伤的重要机制,因此,降低脑缺血时细胞外液中Glu的浓度是减轻脑缺血时神经元损伤的重要策略。Glu的清除主要是依靠位于星型胶质细胞膜上的两个高亲和力Glu转运体:Glu转运体-1(Glutamate transporter-1,GLT-1)和Glu-天冬氨酸转运体(Glutamate-aspartate transporter,GLAST)。GLT-1和GLAST转运体功能依赖于能精细调节细胞内外Na~+、K~+浓度差的钠钾泵(Na~+-K~+-ATPase,NKA)。我室近年研究表明,GLT-1表达的上调能够增强对Glu的摄取能力,防止其兴奋性毒性作用,进而发挥脑保护作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是一种天然多酚类物质。我们前期研究初步阐明Res具有防止脑缺血损伤的作用,但GLT-1以及NKA是否参与其中尚不清楚。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GLT-1是否参与Res防止Glu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毒性作用以及NKA在其中的作用。第一部分谷氨酸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单纯培养和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神经元的兴奋性毒性作用目的:探讨Glu对大鼠大脑皮层单纯培养神经元和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神经元的兴奋性毒性。方法:取出生后24 h内的Wistar乳鼠大脑皮层行星型胶质细胞单纯培养、神经元单纯培养和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其中,星型胶质细胞单纯培养使用DMEM/F12完全培养基培养至6天左右时进行纯化、传代,待第二代细胞长满培养板底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培养成熟的星型胶质细胞后用于实验。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Glu负荷组。对照组将正常培养基换成DMEM/F12基础培养基,分别孵育6 h、12 h和24 h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后取材观察。Glu负荷组将正常培养基换成DMEM/F12基础培养基后,根据加入的Glu负荷,分为Glu 0.5 mM、1 mM和2 mM叁个亚组,各组均分别孵育6 h、12 h和24 h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后取材观察。神经元单纯培养使用Neurobasal+B27无血清培养基培养7-9天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培养成熟的神经元后用于实验。将细胞随机分对照组和Glu负荷组。对照组将正常培养基换成无Mg~(2+)Locke’s缓冲液,分别孵育15 min、30 min和60 min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后取材观察。Glu负荷组将正常培养基换成无Mg~(2+)Locke’s缓冲液,并加入10μM甘氨酸,在此基础上根据加入的Glu负荷,分为Glu 10μM、25μM、50μM、100μM、200μM、500μM和1000μM七个亚组,各组分别孵育15 min、30 min和60 min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后取材观察。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将星型胶质细胞传代至玻璃爬片长满后,将玻片移入培养至9-11天的神经元培养板中,使用Neurobasal+B27无血清培养基共培养1-2天后用于实验。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Glu负荷组。对照组将正常培养基换成无Mg~(2+)Locke’s缓冲液,分别孵育0.5 h、1 h和2 h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后取材观察。谷氨酸负荷组将正常培养基换成无Mg~(2+)Locke’s缓冲液,并加入10μM甘氨酸,在此基础上根据加入的Glu负荷,分为Glu 10μM、25μM、50μM、100μM、200μM、500μM、1000μM和2000μM八个亚组,各组分别孵育0.5 h、1 h和2 h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后取材观察。各组于预定时间点,使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分析Glu对各组细胞的兴奋性毒性作用。结果:1.原代神经元鉴定率在85%以上,星型胶质细胞鉴定率95%以上。2.在神经元单纯培养及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中,随着Glu浓度的增高以及孵育时间的延长,神经元死亡率越来越高(P<0.05)。在Glu负荷下孵育15 min、30 min和60 min后,神经元单纯培养的Glu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值分别为364.5μM、258.5μM和138.3μM。在Glu负荷下孵育0.5 h、1 h和2 h后,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的Glu IC_(50)值分别为932.8μM、789.3μM和402.7μM,明显高于神经元单纯培养的IC_(50)值。在星型胶质细胞单纯培养中,Glu负荷后24 h未见明显的星型胶质细胞死亡。结论:在神经元单纯培养及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中,Glu对神经元的兴奋性毒性有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相比神经元单纯培养,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中,神经元能够耐受更高浓度的Glu,提示星型胶质细胞能够防止Glu兴奋性毒性作用。第二部分GLT-1参与白藜芦醇防止谷氨酸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兴奋性毒性作用的机制研究目的:明确GLT-1参与Res防止Glu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兴奋性毒性作用,初步阐明Res防止Glu兴奋性毒性效应的机制。方法:按照第一部分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的方法,将细胞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Glu组、Res组、Glu+Res组、哇巴因(Ouabain,Oua)组和Glu+Oua组。各组细胞在上述第一部分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的基础上,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试剂(其中Glu的浓度为1 mM,Res的浓度为100μM,哇巴因的浓度为10 nM)孵育1 h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后应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方法观察GLT-1和NKA的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Glu组神经元死亡数目明显增加(P<0.05);与Glu组相比,Res+Glu组神经元死亡数目降低(P<0.05),Oua+Glu组神经元死亡数目也有所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Glu组GLT-1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Glu组相比,Res+Glu组GLT-1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5)。3.与对照组相比,Glu组NKA的两个亚型NKAα_1和NKAα_2的总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同时NKAα_2的膜蛋白表达也明显下调(P<0.05);与Glu组相比,Res+Glu组的NKAα_1和NKAα_2的总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但NKAα_2的膜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在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中,Res能够防止Glu诱导的兴奋性毒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GLT-1的表达而实现的,膜NKA的表达上调可能参与其中。(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陈慧丰[3](2017)在《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在syncytin-1诱导运动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一种致命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迄今病因不明。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W家族env基因编码的糖蛋白syncytin-1在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活检骨骼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实验研究发现小鼠后肢骨骼肌组织内syncytin-1的高表达可诱导脊髓腰膨大部位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但机制尚不清楚。目的:研究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在小鼠后肢骨骼肌高表达syncytin-1诱导脊髓和运动皮质运动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8周大的C57BL/6J雄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实验组2和对照组,实验组1、实验组2左侧胫前肌分别注射100μl、200μl重组质粒p CMV-tag2B-syncytin(0.8μg/μl),对照组注射200μl空载质粒p CMV-tag2B(0.8μg/μl)。予以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暴露左侧胫前肌,注射质粒后每月测量并记录小鼠体重,在注射质粒4个月后评估小鼠运动功能;进行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测;HE染色观察腓肠肌肌纤维的形态;尼氏染色观察运动皮层和脊髓腰膨大部位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和形态;通过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分别观察小鼠运动皮层和脊髓腰膨大部位星形胶质细胞骨架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通过Western blot方法、RT-PCR分别在蛋白水平及基因水平检测小鼠运动皮层及脊髓腰膨大部位syncytin-1、α-氨基-3-羧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α-amino-3-hydroxyl-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receptors,AMPA)受体Glu R2亚型、谷氨酸转运体1(Glutamate transporter 1,GLT-1)的表达量。结果:注射质粒4个月后,3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差别(F=0.51,P﹥0.05);爬铁丝网实验显示,实验组1、2均较对照组小鼠爬铁丝网时间延长,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3.37,P﹥0.05)。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测显示:实验组1、2小鼠肠肌静息时出现纤颤电位,轻收缩时动作电位波幅增高、时限延长,大力收缩时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呈现典型的失神经支配的单纯相;HE染色显示实验组1、2小鼠腓肠肌横断面部分肌纤维萎缩,肌群周径较对照组减小,部分肌纤维呈多角形萎缩等典型神经源性损害的表现;尼氏染色显示:实验组1、2小鼠腰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显着减少(F=23.37,P<0.05),实验组2比实验组1运动神经元减少更为明显(q=3.27,P=0.01)。实验组1、2小鼠运动皮层运动神经元数量显着减少(F=224.96;P<0.001),实验组2较实验组1减少更为明显(q=12.76,P﹤0.00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实验组1、实验组2运动皮层和脊髓腰膨大部位GFAP表达量增多且呈激活状态;PCR及western blot示:GLT-1、AMPA(Glu R2)在运动皮层和脊髓腰膨大部位的相对表达量在实验组1、2均较对照组显着减少(均P﹤0.05);Syncytin-1蛋白及m RNA相对表达量在实验组1、2均较对照组显着升高(均P﹤0.05)。结论:1.小鼠后肢骨骼肌syncytin-1高表达可以诱导小鼠运动皮层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且损伤程度与骨骼肌syncytin-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2.谷氨酸兴奋性毒性作用及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可能参与syncytin-1诱导运动神经元损伤病理过程,其中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的产生可能通过减少谷氨酸转运体GLT-1使突触间隙谷氨酸积聚和减少突触后膜AMPA受体Glu R2亚型增加钙离子通透性两条途径造成运动神经元损伤。(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刘康[4](2015)在《NOX2调控的Complexin Ⅱ在缺血性中风后谷氨酸兴奋性神经毒性中的作用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最高的兴奋性氨基酸,尽管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参与了这一损伤过程。作为一种神经递质,生理情况下谷氨酸通过SNARE复合体介导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至突触间隙,SNAREs (soluble N-ethylmaleimide-sensitive factor-attachment protein receptor,可溶性N-己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因子结合蛋白)是由突触囊泡膜蛋白(vesicl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VAMP)、突触膜蛋白(soluble N-ethylmaleimide sensitive factor attachment protein-25, SNAP25)口突触融合蛋白-1(Syntaxin-1)组成的多元复合体。现已明确,突触以钙依赖性胞裂外排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依赖于SNARE复合体的装配过程,而这种装配过程又受其结合蛋白的影响,其中Complexinsl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在Complexins调控下SNARE复合体介导的神经递质释放过程是否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作用,目前国内外文献尚未见报道。由于目前尚未发现针对Complexins的特异性阻断剂,我们通过研究Complexins及其介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机制与引起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其他病理生理机制之间的关系来寻找干预Complexins通路的有效治疗措施。众所周知,自由基介导的氧化应激途径也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另有证据表明,在创伤性脑损伤模型中,抗氧化剂会逆转Complexins的表达变化,据此我们推测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Comlexins-SNARE复合体介导的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释放的机制有可能受氧化应激机制调控。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模型,并通过细胞糖氧剥夺法建立脑皮层神经细胞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模型,体内外分别应用基因敲低和RNA干扰等方法来研究SNARE复合体调控蛋白Complexins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通过行为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高效液相荧光、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后Complexins的表达变化,并明确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SNARE复合体及谷氨酸兴奋性神经毒性的影响。为了寻求对Complexins在缺血性脑损伤后作用的有效干预途径,我们通过使用NOX2基因敲除动物以及体外RNA干扰等方法研究了缺血性脑损伤后Complexins介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机制受NADPH氧化酶NOX2催化亚基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的调控。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缺血脑组织皮层半暗带中Complexin Ⅰ和Complexin Ⅱ的表达均显着升高。由于Complexin Ⅱ主要定位于兴奋性神经突触,对于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的释放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继而使用携有靶向Complexin-Ⅱ shRNA的慢病毒进行体内外基因敲低,进一步明确了Complexin Ⅱ在缺血性脑损伤及SNARE复合体的装配和谷氨酸兴奋性神经毒性中的作用。体外实验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过程。进一步利用NOX2基因敲除动物以及体外RNA干扰等方法,我们发现NOX2基因缺失可以明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可以逆转谷氨酸兴奋性神经毒性及Complexin Ⅱ的表达。结论:本课题首次揭示了Complexins在缺血性脑损伤后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机制中的作用和分子生物学机制,有望为充实、完善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新的内容,并首次证明了该作用受NADPH氧化酶NOX2介导的氧化应激通路所调控,从而为临床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4-08)
白立曦,宋锦宁,黄廷钦,李丹东,翟海程[5](2015)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氧化应激对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的影响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后脑内氧化应激对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头部瞬间旋转损伤装置制备DAI模型,通过促氧化剂SIN-1及抗氧化剂GSH干预控制DAI大鼠脑内氧化应激水平,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检测脑干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谷氨酸(glutamate,Glu)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谷氨酸转运体-1(glutamate transporter-1,GLT-1)的表达水平。结果损伤组在6、24、72h的mNSS评分值均高于假损伤组(P<0.05)。与假损伤组相比,损伤组大鼠在各时间点脑干SOD活力均降低,MDA含量均升高(P<0.05);与DAI+NS组相比,DAI+SIN-1组24h及72hSOD活力均降低、MDA含量均升高(P<0.05),而DAI+GSH组变化相反(P<0.05)。与假损伤组相比,损伤组在各时间点脑干细胞内Glu含量均有所降低(P<0.05);与DAI+NS组相比,DAI+SIN-1组在各时间点细胞内Glu含量明显降低(P<0.05),DAI+GSH组在24h细胞内Glu含量有所升高(P<0.05)。DAI后24h及72h损伤组GLT-1表达水平较假损伤组均降低(P<0.05),同时DAI+SIN-1组GLT-1表达水平均低于DAI+NS组(P<0.05),而DAI+GSH组在72h时GLT-1表达高于DAI+NS组(P<0.05)。结论大鼠DAI后脑内氧化应激可降低神经细胞膜GLT-1的表达水平,抑制Glu的回摄取,从而加重细胞外Glu堆积,增强谷氨酸兴奋性毒性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张观坡[6](2014)在《谷氨酸兴奋毒性在糖尿病大鼠选择性nNOS神经元减少及胃轻瘫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胃轻瘫是指胃在无机械性梗阻时出现的一组延迟性胃排空症状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早饱、恶心、呕吐、胃肠胀气及腹部不适等。其中,糖尿病是胃轻瘫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且由于糖尿病发病人数的急剧增多,由糖尿病引起的胃轻瘫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胃轻瘫虽然不会直接增加死亡率,但是其可以引起营养不良、电解质失衡、血糖控制差、频繁住院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正常的胃排空需要肠神经、肠外自主神经、卡哈尔间质细胞(ICC,interstitial cellsof Cajal)以及平滑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许多研究者在糖尿病胃轻瘫的动物模型及患者上观察到了肠神经、迷走神经、ICC以及平滑肌细胞的病理改变。在这些病变中,肠神经中含神经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神经元表达的减少最引人注目,但是其确切的病变机制尚不清楚。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经典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既介导了兴奋性神经传递的生理作用,又在病理条件下介导了神经兴奋毒性作用,后者主要是通过过度激活表达在nNOS神经元上的NR2B受体继而导致钙离子过度内流,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产生过多最终诱发神经元凋亡。但如果给予NR2B受体拮抗剂,虽然可以保护神经元避免神经兴奋毒性反应,却阻断了正常的神经元细胞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副作用,增加了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因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寻找更特异的神经元兴奋毒性的阻断靶点。既往有报道谷氨酸及其受体亦可分布在肠神经系统,但未有报道其在糖尿病胃轻瘫及选择性nNOS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在本课题中,我们将证明:1、谷氨酸系统存在于胃肌间神经丛中;2、谷氨酸兴奋毒性可以导致糖尿病胃轻瘫及选择性nNOS神经元减少;3、特异性阻断NMDAR-PSD-95-nNOS蛋白相互作用可以保护nNOS神经元及改善糖尿病胃轻瘫。实验方法1、利用Sprague-Dawley大鼠建立糖尿病胃轻瘫动物模型。1)链脲霉素(streptozotocin,STZ)(55mg/kg)腹腔注射,48h后尾静脉采血监测血糖及体重变化。2)6周后测量4小时胃固体排空率评估大鼠是否出现胃排空延迟。3)利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技术确定nNOS、乙酰胆碱转移酶(Cholineacetyltransferase,ChAT)表达的变化。2、通过抑制谷氨酸重摄取来模拟谷氨酸兴奋毒性。谷氨酸被释放进入突触间隙后,依赖于再摄取作用来终止其神经递质作用,分布于胶质细胞的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2(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2,EAAT2)承担了90%以上的转运任务。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是一种小RNA分子,可与之互补的mRNA结合从而沉默后者的表达。1)利用免疫荧光技术确认谷氨酸系统的全部组成成分如vGLUT1、NR2B、PSD-95、GS、EAAT2等是否存在于胃肌间神经丛中。2)将针对EAAT2siRNA注射进入浆肌层,利用电穿孔技术将siRNA转入细胞内。3)利用qPCR以及Western blot技术确认siRNA是否有抑制目的基因EAAT2mRNA及蛋白的表达。4)5天后测量4小时胃固体排空率评估注射siRNA大鼠是否出现胃排空延迟。5)利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技术确定nNOS、ChAT的表达变化。3、合成特异性干扰NMDAR-PSD-95-nNOS蛋白相互作用的肽段Tat-NR2B9c(Tyr-Gly-Arg-Lys-Lys-Arg-Arg-Gln-Arg-Arg-Arg--Lys-Leu-Ser-Ser-Ile-Glu-Ser-Asp-Val),并通过离体与在体的方法验证其对nNOS神经元及胃轻瘫的作用。1)给予自带荧光基团5-FAM的100uM的Tat-NR2B9c,在胃全层(去除胃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保留固有肌层及其中的肠神经,whole mount)离体培养1小时后,利用免疫荧光评估其能否进入神经元细胞。2)在胃全层离体培养中,利用酶联免疫法测定cGMP的含量,评估预先1小时给予50nM Tat-NR2B9c能否抑制由100uM NMDA诱导产生的cGMP。3)在胃全层离体培养中,利用免疫荧光,评估预先1小时给予50nM Tat-NR2B9c能否抑制nNOS神经元的凋亡。4)siRNA注射及电穿孔后,在D0、2、4天给予大鼠Tat-NR2B9c(2.6mg/kg)腹腔注射,在D5天评估其EAAT2、nNOS、ChAT的表达以及胃固体排空率。5)STZ诱导大鼠糖尿病模型成功后,从第四周持续每天给予Tat-NR2B9c(2.6mg/kg)腹腔注射至第六周,在第六周评估其nNOS、ChAT的表达以及胃固体排空率。实验结果1、STZ可以成功诱导糖尿病胃轻瘫大鼠模型1)STZ(55mg/kg)腹腔注射后可以使STZ大鼠血糖上升(波动于300~450mg/dl之间),对照组则稳定在70~110mg/dl之间。2)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出现胃固体排空率下降,46.8+3.3%VS对照组71.7+4.4%。3)STZ诱导糖尿病大鼠nNOS表达量下降,为对照组的54.1±3.55%;但ChAT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2、注射针对EAAT2的siRNA可以使大鼠出现胃排空延迟及nNOS表达下降。1)免疫荧光显示vGLUT1、NR2B、PSD-95、GS、EAAT2存在于胃肌间神经丛中。2)给予胃浆肌层注射针对EAAT2的siRNA组大鼠,EAAT2mRNA的表达量下降至对照组的54.03±3.54%;EAAT2蛋白的表达量下降至对照组的67.47±2.92%。3)siRNA组大鼠nNOS表达量下降,为对照组的40.9±2.73%;但ChAT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4)siRNA组大鼠出现胃固体排空率下降,43.4±4.04%VS对照组72.6±2.93%。3、Tat-NR2B9c在离体及在体实验中可保护nNOS神经元及改善胃排空率。1)在胃全层体外培养中,免疫荧光显示Tat-NR2B9c可以进入神经元。2)NMDA可以引起胃全层cGMP的升高,50nM Tat-NR2B9c可以使100uMNMDA产生的cGMP下降26.8±3.12%。3)在胃全层体外培养中,100uM NMDA刺激可以使nNOS神经元的Caspase-3表达上升(59.17±3.43%VS对照组0);给予50nM Tat-NR2B9c可以减少nNOS神经元的Caspase-3的表达(24.58±3.14%VS59.17±3.43%)。4)在胃whole mount体外培养中,100uM NMDA刺激可以使每个神经节nNOS神经元数目下降(4.0±0.40个/神经节VS对照组7.0±0.40个/神经节);给予50nMTat-NR2B9c可以减少每个神经节nNOS神经元数目的下降(6.25±0.63个/神经节VS4.0±0.40个/神经节)。5)给予胃浆肌层注射针对EAAT2siRNA的大鼠,给予Tat-NR2B9c,nNOS的表达上升(78.4±4.36%VS40.9±2.73%),nNOS阳性神经元的数目也上升(14.8±1.15%VS24.4±2.25%);同时,大鼠胃固体排空率也上升(65.9±5.38%VS43.4±4.04%)。6)STZ诱发糖尿病大鼠,给予Tat-NR2B9c,nNOS的表达上升(77.8±3.38%VS54.1±3.55%),nNOS阳性神经元的数目也上升(26.3±0.95%VS16.8±0.85%);同时,大鼠胃固体排空率也上升(64.6±2.61%VS46.8+3.3%)。实验结论1、STZ腹腔注射可以模拟出糖尿病胃轻瘫大鼠模型,并出现选择性nNOS表达下降。2、谷氨酸系统存在于胃肌间神经丛中,针对EAAT2的siRNA于胃浆肌层中注射,可以诱发谷氨酸兴奋毒性,引起模型组大鼠选择性nNOS表达下降,并出现胃轻瘫。3、Tat-NR2B9c不仅可以进入神经元细胞,还可以通过抑制nNOS的活性来降低cGMP的产量。4、Tat-NR2B9c既可以在离体中保护nNOS神经元避免谷氨酸兴奋毒性,又可以在体在siRNA模型组及STZ诱导糖尿病组大鼠中保护nNOS神经元的凋亡和改善胃固体排空率。(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4-05-01)
于广委[7](2014)在《α-黑素细胞刺激素对谷氨酸诱导的视网膜兴奋性毒性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目前全球常见的叁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上述疾病在具有各自典型病理过程的同时又存在一种普遍病理状态----视网膜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浓度升高。高浓度谷氨酸会造成视网膜的兴奋性毒性,而文献报道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α-MSH)可拮抗谷氨酸兴奋性毒性而导致的脑部海马神经元凋亡和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目的建立体外鸡胚视网膜组织块培养体系,并利用该体系研究α-MSH对谷氨酸诱导视网膜兴奋性毒性的保护作用;利用出生不久的雏鸡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进一步在体内研究α-MSH对谷氨酸诱导视网膜兴奋性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实验:选取胚胎第9天(E9)的鸡胚视网膜建立组织块培养体系。分别用含10%和15%胎牛血清(FBS)的完全培养基培养组织块,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对比两种条件下视网膜发育情况确定培养条件。然后对此培养条件下的体外培养第3、5、7天(3DIV、5DIV、7DIV)的视网膜组织块及相应的第12、14、16天(E12、E14、E16)的鸡胚视网膜行HE染色,观察各标本的视网膜形态及组织结构。在谷氨酸诱导的兴奋性毒性实验中,将视网膜组织块分为单纯谷氨酸刺激组、α-MSH+谷氨酸刺激组以及正常培养组,谷氨酸处理视网膜组织块24h、48h,CCK-8法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块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TUNEL染色法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块中细胞凋亡情况并进行定量分析;RT-PCR法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块中各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nNOS、iNOS)、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基因表达。体内试验:选取出生后1天(P1)的雏鸡为研究对象,分成谷氨酸组、α-MSH+谷氨酸组以及正常组,其中α-MSH+谷氨酸组先经玻璃体腔注射α-MSH,谷氨酸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注射纯水。24h后单纯谷氨酸组以及α-MSH+谷氨酸组行玻璃体腔谷氨酸注射,谷氨酸处理48h后所有动物行ERG检测,然后处死动物取眼球石蜡切片行HE染色,观察视网膜形态及组织结构,TUNEL染色法检测各组视网膜中细胞凋亡情况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体外试验:1.15%FBS相比10%FBS培养条件下,在3DIV时视网膜全层厚度增加(P<0.05);5DIV时视网膜外核层(P<0.05)、内核层(P<0.001)、全层(P<0.001)厚度显着增加;7DIV时上述视网膜外核层、内核层、全层厚度在两种培养条件下无差异(P>0.05),视网膜组织块中3DIV、5DIV、7DIV各层组织结构与E12、E14和E16的视网膜组织结构相似。2.各组处理24h后,单纯谷氨酸组织块培养基中LDH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增加(P<0.001),而α-MSH可阻止这一酶活性增加(P=0.197,α-MSH+谷氨酸刺激组vs正常对照组);处理48h之后,各组LDH活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TUNEL染色显示单纯谷氨酸刺激鸡胚视网膜组织24h后视网膜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细胞出现凋亡;48h后,视网膜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细胞大量凋亡,外核层亦有少量凋亡细胞,DAPI染色结果表明视网膜各层排列紊乱。α-MSH+谷氨酸刺激组视网膜组织块较单纯谷氨酸刺激组结构明显规整,视网膜各层清晰可见,内核层和节细胞层有少许凋亡细胞。定量结果表明,谷氨酸刺激24h后,各组凋亡细胞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028,P=0.000)。48h后,各组凋亡细胞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2.890.P=0.000)。单纯谷氨酸刺激组48h凋亡数量为24h的18倍。两时点α-MSH+谷氨酸刺激组凋亡细胞数量均明显少于单纯谷氨酸刺激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α-MSH+谷氨酸刺激组视网膜凋亡细胞数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hP =0.205,48hP =0.640)。4.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在处理24h后,单纯谷氨酸处理可使eNOS和GFAP mRN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着上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α-MSH的加入使eNOS、GFAP和iNOSmRNA水平显着低于单纯谷氨酸处理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h后α-MSH+谷氨酸刺激组GFAP mRNA水平较单纯谷氨酸刺激组显着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OS、nNOS、iNOSmRNA水平在单纯谷氨酸处理和α-MSH+谷氨酸刺激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试验:1.谷氨酸注射处理48h后ERG结果显示:谷氨酸组、α-MSH+谷氨酸组明视ERG的a波潜伏期比正常组缩短(P<0.01),而谷氨酸组和α-MSH+谷氨酸组之间明视ERG a波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谷氨酸组明视ERG a波振幅与正常组相比明显下降(P=0.000),而α-MSH的加入能部分阻止明视ERG a波振幅的下降(P<0.01)。明视30Hz闪烁光a波振幅谷氨酸组低于正常组(P<0.05),而加入α-MSH后,α-MSH+谷氨酸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显示各组视网膜各层结构清晰,排列整齐,未见视网膜出血、水肿、萎缩及脱离。3.TUNEL染色显示各组凋亡细胞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028,P=0.000)。α-MSH+谷氨酸组凋亡细胞数量均明显少于谷氨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α-MSH+谷氨酸组视网膜凋亡细胞数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结论α-MSH可以在体外、体内减轻谷氨酸诱导的兴奋性毒性对视网膜引起的组织损伤、细胞凋亡和功能损害,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氮氧化物的产生和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而实现的。(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王铁鹏,张婷,陈畅[8](2013)在《小脑颗粒神经元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模型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急性、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炎症引发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兴奋性毒性可能是造成后期神经元死亡的共同途径.小脑颗粒神经元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模型是研究上述过程的重要实验手段,该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是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然而,文献报道的建模方法条件各异,说法不一,很难适从.本工作针对小脑颗粒神经元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模型建立的关键环节,包括小脑颗粒神经元的培养、兴奋性毒性刺激条件的确定,毒性标志性指标的表征,分别进行了比较和优化,从培养皿的包被、神经元消化、兴奋性刺激的溶液介质选择、神经元刺激的最佳时间及谷氨酸的最佳刺激浓度等方面分别给出了优化条件.通过特征性钙离子曲线、NMDA受体特异性抑制剂MK-801的干预作用以及c-fos基因转录水平的动力学变化等指标,确认了毒性模型的成功建立.本工作不仅对建立小脑颗粒神经元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模型的实验室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而且,其针对不同条件分析比较的结果及优化原则,对其他神经毒性模型的建立也具有普遍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13年08期)
刘冕[9](2013)在《α-黑素细胞刺激素对谷氨酸诱导的视网膜兴奋性毒性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当今世界的主要致盲性眼病包括青光眼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部疾病。青光眼所致的持续性高眼压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血管损伤,均可使视网膜处于缺血状态,进而使谷氨酸在视网膜中的浓度增高,而过多的谷氨酸可造成视网膜兴奋性毒性。由此可见,谷氨酸诱导的视网膜兴奋性毒性是青光眼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致盲性眼病的共同病理状态。文献报道,a-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可拮抗谷氨酸兴奋性毒性而导致的脑部海马神经元凋亡和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目的建立鸡胚视网膜组织块培养体系,并在国内首次利用该培养体系研究α-MSH对谷氨酸引起的视网膜兴奋性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用胚胎第9天(E9)的鸡视网膜建立组织块培养体系。分别收集体外培养第3、5、7天的视网膜组织块及第12、14、16天(E12、E14、E16)的鸡胚视网膜各3块进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标本的视网膜形态及组织结构,并用实时PCR法分别检测不同培养时间点视网膜组织块中α-MSH受体(MCRs)表达量的动态变化。然后将视网膜组织块分为谷氨酸刺激组、α-MSH+谷氨酸刺激组以及正常培养组,分别用谷氨酸及α-MSH+谷氨酸处理48h,用TUNEL染色法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块中细胞凋亡情况并进行定量分析;实时PCR法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块中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1.培养3、5、7d视网膜组织块中各层组织结构与E12、E14和E16的视网膜组织结构相同。2.MC1R mRNA在E9、E12、E14和E16鸡视网膜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出生后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MC5R mRNA在E9表达量明显低于E12及E14(均P=0.000),但此后从E14至P1则逐渐降低;而MC1R mRNA和MC5R mRNA在培养不同时间的视网膜组织块中的表达量呈现同样的规律。3.TUNEL染色显示谷氨酸刺激鸡胚视网膜组织48h后,视网膜内核层和节细胞层细胞大量凋亡,外核层亦有少量凋亡细胞,DAPI染色结果表明视网膜各层排列紊乱,但α-MSH+谷氨酸刺激组视网膜结构比较规则。定量结果表明,谷氨酸刺激组鸡胚视网膜每张切片的平均凋亡细胞数量为(600.80±24.19)个,α-MSH+谷氨酸刺激组为(61.80±15.77)个,正常对照组为(72.4±12.93)个,各组凋亡细胞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2.89, P=0.000); α-MSH+谷氨酸刺激组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少于谷氨酸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谷氨酸刺激组视网膜组织块中GFAP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2.23±0.06,a-MSH+谷氨酸刺激组为1.14±0.15,正常对照组为1.05±0.04,处理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216,P=0.000)。谷氨酸刺激组GFAP mRNA的表达量是正常对照组的2.1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α-MSH+谷氨酸刺激组的GFAP表达较谷氨酸刺激组显着下调(P=0.000),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3)。结论a-MSH在视网膜组织块中大幅度减轻谷氨酸诱导的兴奋性毒性,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谷氨酸诱导的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而引起的。本研究为进一步研发针对青光眼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两大致盲性眼病的神经保护制剂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和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3-05-01)
于继徐,王广英,贾亚琼,郭艳苏,李春岩[10](2013)在《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模型培养液各成分中谷氨酸的含量及模型培养前后培养液中谷氨酸的变化。方法应用脊髓器官型培养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苏-羟天冬氨酸(THA)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运动神经元数目,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培养基中谷氨酸的含量。结果最小基础培养基和马血清中均含有谷氨酸。经过4w培养后,THA组培养液中谷氨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神经元数目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 THA诱导的脊髓器官型培养模型可以模拟肌萎缩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变性,作为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模型,我们在应用它时一定要严格检测培养液中谷氨酸的含量,每一个处理因素都要考虑其对谷氨酸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脑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谷氨酸兴奋性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谷氨酸(Glutamate,Glu)是脑内重要的兴奋性氨基酸,对维持正常脑功能至关重要。但过高浓度的Glu又具有很强的兴奋性毒性,Glu的兴奋性毒性是脑缺血时神经元损伤的重要机制,因此,降低脑缺血时细胞外液中Glu的浓度是减轻脑缺血时神经元损伤的重要策略。Glu的清除主要是依靠位于星型胶质细胞膜上的两个高亲和力Glu转运体:Glu转运体-1(Glutamate transporter-1,GLT-1)和Glu-天冬氨酸转运体(Glutamate-aspartate transporter,GLAST)。GLT-1和GLAST转运体功能依赖于能精细调节细胞内外Na~+、K~+浓度差的钠钾泵(Na~+-K~+-ATPase,NKA)。我室近年研究表明,GLT-1表达的上调能够增强对Glu的摄取能力,防止其兴奋性毒性作用,进而发挥脑保护作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是一种天然多酚类物质。我们前期研究初步阐明Res具有防止脑缺血损伤的作用,但GLT-1以及NKA是否参与其中尚不清楚。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GLT-1是否参与Res防止Glu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毒性作用以及NKA在其中的作用。第一部分谷氨酸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单纯培养和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神经元的兴奋性毒性作用目的:探讨Glu对大鼠大脑皮层单纯培养神经元和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神经元的兴奋性毒性。方法:取出生后24 h内的Wistar乳鼠大脑皮层行星型胶质细胞单纯培养、神经元单纯培养和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其中,星型胶质细胞单纯培养使用DMEM/F12完全培养基培养至6天左右时进行纯化、传代,待第二代细胞长满培养板底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培养成熟的星型胶质细胞后用于实验。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Glu负荷组。对照组将正常培养基换成DMEM/F12基础培养基,分别孵育6 h、12 h和24 h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后取材观察。Glu负荷组将正常培养基换成DMEM/F12基础培养基后,根据加入的Glu负荷,分为Glu 0.5 mM、1 mM和2 mM叁个亚组,各组均分别孵育6 h、12 h和24 h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后取材观察。神经元单纯培养使用Neurobasal+B27无血清培养基培养7-9天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培养成熟的神经元后用于实验。将细胞随机分对照组和Glu负荷组。对照组将正常培养基换成无Mg~(2+)Locke’s缓冲液,分别孵育15 min、30 min和60 min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后取材观察。Glu负荷组将正常培养基换成无Mg~(2+)Locke’s缓冲液,并加入10μM甘氨酸,在此基础上根据加入的Glu负荷,分为Glu 10μM、25μM、50μM、100μM、200μM、500μM和1000μM七个亚组,各组分别孵育15 min、30 min和60 min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后取材观察。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将星型胶质细胞传代至玻璃爬片长满后,将玻片移入培养至9-11天的神经元培养板中,使用Neurobasal+B27无血清培养基共培养1-2天后用于实验。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Glu负荷组。对照组将正常培养基换成无Mg~(2+)Locke’s缓冲液,分别孵育0.5 h、1 h和2 h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后取材观察。谷氨酸负荷组将正常培养基换成无Mg~(2+)Locke’s缓冲液,并加入10μM甘氨酸,在此基础上根据加入的Glu负荷,分为Glu 10μM、25μM、50μM、100μM、200μM、500μM、1000μM和2000μM八个亚组,各组分别孵育0.5 h、1 h和2 h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后取材观察。各组于预定时间点,使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分析Glu对各组细胞的兴奋性毒性作用。结果:1.原代神经元鉴定率在85%以上,星型胶质细胞鉴定率95%以上。2.在神经元单纯培养及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中,随着Glu浓度的增高以及孵育时间的延长,神经元死亡率越来越高(P<0.05)。在Glu负荷下孵育15 min、30 min和60 min后,神经元单纯培养的Glu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值分别为364.5μM、258.5μM和138.3μM。在Glu负荷下孵育0.5 h、1 h和2 h后,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的Glu IC_(50)值分别为932.8μM、789.3μM和402.7μM,明显高于神经元单纯培养的IC_(50)值。在星型胶质细胞单纯培养中,Glu负荷后24 h未见明显的星型胶质细胞死亡。结论:在神经元单纯培养及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中,Glu对神经元的兴奋性毒性有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相比神经元单纯培养,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中,神经元能够耐受更高浓度的Glu,提示星型胶质细胞能够防止Glu兴奋性毒性作用。第二部分GLT-1参与白藜芦醇防止谷氨酸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兴奋性毒性作用的机制研究目的:明确GLT-1参与Res防止Glu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兴奋性毒性作用,初步阐明Res防止Glu兴奋性毒性效应的机制。方法:按照第一部分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的方法,将细胞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Glu组、Res组、Glu+Res组、哇巴因(Ouabain,Oua)组和Glu+Oua组。各组细胞在上述第一部分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的基础上,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试剂(其中Glu的浓度为1 mM,Res的浓度为100μM,哇巴因的浓度为10 nM)孵育1 h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后应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方法观察GLT-1和NKA的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Glu组神经元死亡数目明显增加(P<0.05);与Glu组相比,Res+Glu组神经元死亡数目降低(P<0.05),Oua+Glu组神经元死亡数目也有所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Glu组GLT-1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Glu组相比,Res+Glu组GLT-1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5)。3.与对照组相比,Glu组NKA的两个亚型NKAα_1和NKAα_2的总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同时NKAα_2的膜蛋白表达也明显下调(P<0.05);与Glu组相比,Res+Glu组的NKAα_1和NKAα_2的总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但NKAα_2的膜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在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中,Res能够防止Glu诱导的兴奋性毒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GLT-1的表达而实现的,膜NKA的表达上调可能参与其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谷氨酸兴奋性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静,程肖蕊,周文霞,张永祥.快速老化模型小鼠海马囊泡谷氨酸转运体表达与兴奋性毒性关系的研究[J].神经药理学报.2018
[2].王琦.GLT-1参与白藜芦醇防止谷氨酸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兴奋性毒性作用的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8
[3].陈慧丰.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在syncytin-1诱导运动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7
[4].刘康.NOX2调控的ComplexinⅡ在缺血性中风后谷氨酸兴奋性神经毒性中的作用及机制[D].山东大学.2015
[5].白立曦,宋锦宁,黄廷钦,李丹东,翟海程.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氧化应激对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的影响及其机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
[6].张观坡.谷氨酸兴奋毒性在糖尿病大鼠选择性nNOS神经元减少及胃轻瘫中的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4
[7].于广委.α-黑素细胞刺激素对谷氨酸诱导的视网膜兴奋性毒性的保护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4
[8].王铁鹏,张婷,陈畅.小脑颗粒神经元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模型的优化[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3
[9].刘冕.α-黑素细胞刺激素对谷氨酸诱导的视网膜兴奋性毒性的保护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3
[10].于继徐,王广英,贾亚琼,郭艳苏,李春岩.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模型的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