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凸角论文-宋基伟,胡学昱,梁卓文,沈尚尚,马海鑫

前凸角论文-宋基伟,胡学昱,梁卓文,沈尚尚,马海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前凸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腰椎前凸角,腰椎间盘退变,腰椎间盘突出,下腰痛

前凸角论文文献综述

宋基伟,胡学昱,梁卓文,沈尚尚,马海鑫[1](2019)在《下腰痛青年官兵腰椎间盘退变与腰椎前凸角的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下腰痛青年官兵腰椎间盘退变与腰椎前凸角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月某部120例下腰痛官兵影像学及病历资料,在PACS系统中获取腰椎正侧位X线片、腰椎MRI完整影像学资料,应用Pfirrmann腰椎间盘退变分级量表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应用Surgimap软件测量腰椎前凸角,分析腰椎前凸角在椎间盘退变不同分级各组、腰椎间盘突出组与非突出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120例下腰痛青年官兵腰椎前凸角平均值为42.99°±10.48°,腰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Ⅰ~Ⅳ级各组的腰椎前凸角分别为46.00°±8.44°、45.36°±11.45°、41.43°±8.94°、40.88°±12.16°,四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76),但Ⅰ~Ⅱ级组与Ⅲ~Ⅳ组之间相比,腰椎前凸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53°±10.66°vs41.24°±10.06°,P=0.026)。腰椎间盘突出71例(59.17%),其中L4-5/L5-S1节段突出65例(91.54%),单一节段突出48例(67.6%),多节段突出23例(32.4%)。腰椎间盘突出组和非腰椎间盘突出组相比,腰椎前凸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38°±10.96°vs 45.33°±9.36°,P=0.042)。结论本组下腰痛青年官兵腰椎间盘临床退变及椎间盘突出可能与腰椎前凸角的减小有关。(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何伟平,何值芬,宁康生,钟克宣[2](2019)在《PLIF与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效果及对腰椎前凸角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探究单节段后路椎间融合术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效果,以及对腰椎前凸角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TLIF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则采用PLIF进行治疗,手术前后测量两组患者腰椎前凸角(1umbar lordosis,LL)和融合阶段腰椎前凸角(segmental lumbar lordosis,SLL),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如治疗前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腿疼痛VAS评分,测量腰椎正侧位和伸过去屈侧位X线片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椎间隙高度等。随访期间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发生率。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的LL和SLL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项指标均有显着提高(P<0. 05),且研究组患者LL和SL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此外,术后两组患者的腰3~4节段活动度比手术前有显着增加(P<0. 05),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而两组腰3~4和腰5骶1椎间隙高度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 05);此外,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腰痛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有明显下降(P<0. 05),且研究组显着更低(P<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随访期间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 PLIF和TLIF手术均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PLIF效果更佳,术后对患者中期效果更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能显着恢复腰椎前凸角的畸变程度,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薛荣,季祝永,陈余庆,杨鸿锋,张文祥[3](2018)在《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不匹配对手术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骨盆入射角(PI)与腰椎前凸角(LL)不匹配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73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匹配情况,将患者分为匹配组与非匹配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LL、下腰椎前凸角(lower LL)和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DI);同时记录术后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r ASD)发生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部和腿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末次随访时共20例患者被诊断为r ASD,其中匹配组9例、非匹配组11例,2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前影像学指标无显着差异,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非匹配组患者SS、LL、Lower LL及LDI均显着低于匹配组,而PT显着高于匹配组(P <0. 05)。2组患者术后ODI、VAS评分均较术前显着改善,但末次随访时非匹配组ODI、VAS评分均显着高于匹配组(P <0. 05)。结论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PI与LL不匹配是导致邻近节段退变的重要因素,会显着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24期)

龚克[4](2018)在《正常人群腰椎椎间高度指数、椎间角度、腰椎前凸角的研究分析及椎间高度指数与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到来,腰椎退行性疾病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中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由椎间盘退变引起的相关疾病成为了关注重点。越来越多学者对腰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相关的病理生理学变化进行了研究,但对于腰椎间盘退变以及退变程度的判定标准仍存在争议。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多数学者采用的影像学评价标准是Pfirrmann于2001推出的分级方法。该方法主要根据椎间隙高度、椎间盘信号以及椎间盘的形态将椎间盘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椎间隙高度是最重要的影像学判断标准。在腰椎融合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时,恢复正常椎间隙高度以便于更好的恢复正常的脊柱生理曲度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的疗效,同时也可以降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发生。但在临床中,由于缺乏正常人群大样本数据,无法做到依据正常的数据来指导临床治疗。在LL的预测公式:LL=PI+9°推出后,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针对于我国正常人群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研究发现,国人的正常数值与西方人群存在显着差异,此公式并不适用于国人。同时有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PI与LL的关系也同样发生着改变,由于缺乏正常人群不同年龄节段LL大样本数据,无法做到个体化治疗。在研究正常人群腰椎椎间高度指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对患者椎间盘进行分级时,由于椎间隙高度判定缺乏定量标准,不能准确的进行评判,存在一定的误差。为此我们对退行性腰椎疾病病人的腰椎椎间高度指数及其Pfirrmann分级进行了相关研究,初步建立的相关性回归公式,有助于临床工作中对椎间盘退变进行更准确的定量评估。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便利。本文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影像学正常人群腰椎椎间高度指数、椎间角度及腰椎前凸角度的研究分析目的:测量影像学正常人群腰椎各个节段椎间高度指数(Intervertebral height index,IHI)、椎间角度(Intervertebral angle,IVA)及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分析其特点。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就诊于西京医院骨科门诊患者。患者全部具备标准腰椎MRI及腰椎X线检查,检查结果提示腰椎无明显异常且各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P-c,参照2001版)为I级和II的病例1178例,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共303人入组:其中男性144人,女性159人。将其按年龄分为五组:青年组(20-29岁,56人),青中年组(30-39岁,59人),中年组(40-49岁,83人),中老年组(50-59岁,57人),和老年组(60岁以上,48人),2位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在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各个节段椎间高度指数(IHI)、椎间角度(IVA)及腰椎前凸角(LL),分析影像学正常人群腰椎各个椎间高度指数(IHI)、椎间角度(IVA)及腰椎前凸角(LL)在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人群中的变化规律。结果:本次研究共测量303例共1515节段腰椎椎间高度指数(IHI)、腰椎椎间角度(IVA)及相对应腰椎前凸角(LL)。IHI在腰椎各节段大小分别为:L1-2:22.98±3.2;L2-3:26.32±3.3;L3-4:29.09±3.2;L4-5:32.26±3.4;L5-1:34.02±4.7。IHI在L1-2节段向下依次递增,并在L5-S1节段达到最高。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及P-c分级I级和II级之间,在相同节段I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节段腰椎IVA及LL分别为:L1-2:4.08±2.4;L2-3:5.98±2.9;L3-4:7.49±3.1;L4-5:9.55±3.8;L5-1:13.72.±4.8;LL:39.42±14.5。IVA在L1-2节段向下依次递增,并在L5-S1节段达到最大。不同年龄组之间IVA在L2-3、L3-4、L4-5节段及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1-2、L5-S1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获得了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影像学正常人群腰椎各个节段IHI、IVA及LL的正常值范围。在椎间盘尚未发生退变的情况下,腰椎椎间高度指数保持相对稳定,不随年龄、性别的不同发生变化,其可以作为一个稳定的参数来指导临床工作。同时,腰椎各节段IVA及LL随年龄改变发生改变,自进入青中年组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角度逐渐增大。在临床工作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之间存在的差异,为精准设计治疗方案提供保证。第二部分椎间高度指数与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分析椎间高度指数(Intervertebral height index,IHI)与椎间盘Pfirrmann分级(Pfirrmann-classification,P-c)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回归公式,完善该分级方法中缺乏对椎间高度降低的定量评估标准。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12月于西京医院骨科行腰椎手术的患者共600例。参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共有213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0人,女性103人,年龄分布为21岁~81岁。所有患者均具有标准的腰椎侧位X线片及MRI。3位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分别在侧位X线和MRI上测量腰4-5节段的椎间高度指数(IHI_(4-5))和腰4-5节段Pfirrmann分级(P-c,参照2001版),分析测量者组内与组间一致性并明确测量的准确性与可重复性,探索椎间高度指数与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的联系,分析并建立其相关性公式。结果:213例患者的IHI_(4-5)和P-c分级经3位脊柱外科医师分别测量后组内及组间ICC均大于0.9。Pfirrmann分级分布情况:I级:15例,II级:68例,III级:72例,IV级:37例,V级:21例。不同P-c的IHI_(4-5)分别为:I级:34.04±4.3,II级:32.40±3.0,III级:28.89±2.9,IV:24.04±2.6,V:21.68±4.0。其中男性和女性IHI_(4-5)在不同Pfirrmann分级下分别为:男性:I级:33.07±5.0;II级:32.22±3.3;III级:28.90±3.0;IV级:23.78±2.3,V级:22.03±3.9;女性:I级:35.14±3.4;II级:32.58±2.6;III级:28.88±2.9;IV级:24.28±2.9,V级:21.29±5.0。不同性别之间IHI_(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4-5节段椎间高度指数(IHI_(4-5))在P-c I级和II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irrmann分级II-V级中,椎间盘的退变级别越高,其IHI_(4-5)越低,且各等级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I级到V级之间,IHI_(4-5)与P-c显着相关(r=-0.77,p<0.01)。初步建立椎间高度指数与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回归公式:P-c=10.54-0.263×IHI_(4-5)。(调整的R~2=0.603,P<0.01)。结论:腰椎椎间高度指数与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常规的Pfirrmann分级评估椎间盘高度缺乏定量标准,依据初步建立的相关性回归公式,有助于临床工作中对椎间盘退变进行更准确的定量评估。(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05-01)

马清伟,李危石,孙卓然,费晗[5](2017)在《退变性腰椎侧凸矫形术后腰椎前凸角变化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评估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行长节段固定矫形术后腰椎前凸角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匹配与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行腰椎长节段矫形固定术(至少4个椎体)的DLS患者,参照理想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0.6PI+0.4TK+10°,根据出院时LL分为两组,A组(匹配组,术后LL在理想LL±10°范围内)和B组(非匹配组,术后LL在理想LL±10°范围外),利用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侧凸Cobb角、冠状位平衡(coronal vertical axis,C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e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随访至少12个月。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影像参数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共纳入患者100例(A组53例,B组47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57例,平均侧凸Cobb角为17.5°±7.8°。两组患者随访时间、手术节段、术前侧凸Cobb角、术前的CVA、LL、SS、SVA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LL、SS、SVA、PT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A组患者LL(42.2°±10.2°)较术前(31.6°±15.5°)明显改善,TK、SS增大,PT减小,术后SVA(17.9±28.5mm)较术前(46.0±37.9mm)明显改善。B组患者术后相关矢状位参数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经3~6个月的短期随访两组患者术后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性;经12个月以上随访,A组患者较B组患者腰腿痛VAS评分明显改善(P<0.05),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8)。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根据公式0.6PI+0.4TK+10°重建腰椎前凸,可以获得满意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有助于提高DLS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冯强,周誉[6](2017)在《脊柱测量尺和Spinal Mouse脊柱测量仪测量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的信度和效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脊柱测量尺和Spinal Mouse脊柱测量仪在测量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两个指标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随机筛选29名高中生作为受试对象,其中14名男生,15名女生。使用侧位全脊柱X线片作为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测试的金标准,分别使用Spinal Mouse脊柱测量仪、脊柱测量尺(Flexible ruler)对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进行测量。检验Spinal Mouse脊柱测量仪和脊柱测量尺测量脊柱矢状面角度的效度与信度,并检验两种仪器的重测信度。结果:Spinal Mouse脊柱测量仪测量的胸椎后凸角与X线片一致性最高,ICC为0.803(0.622,0.902),脊柱测量尺测量的胸椎后凸角ICC值为0.753(0.538,0.876);脊柱测量尺和Spinal Mouse脊柱测量仪测量的腰椎前凸角与X线片的测量结果相比,ICC值均低于0.4,一致性不高。在重复测量分析方面,使用Spinal Mouse脊柱测量仪和脊柱测量尺测量胸椎后凸角的ICC均高于0.8,使用Spinal Mouse测量腰椎前凸角的ICC为0.809(0.633,0.906),而使用脊柱测量尺测量腰椎前凸角的ICC为0.704(0.459,0.849)。结论:Spinal Mouse脊柱测量仪和脊柱测量尺在测试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中均具备良好的重测信度。与X线片对比,Spinal Mouse脊柱测量仪和脊柱测量尺测量胸椎后凸角具备一定的效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X线片作为测量方法,且Spinal Mouse脊柱测量仪优于脊柱测量尺。但两种测试方法测量腰椎前凸角效度不佳。(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孙祥耀,张希诺,海涌[7](2017)在《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匹配程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术后即刻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匹配程度(the mismatch between pelvic incidence and lumbar lordosis,PI-LL)矫正至不同范围与术后脊柱侧凸矫正度、生活质量及内固定失败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行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的69例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其中男21例,女48例,平均年龄(63.7±4.7)岁,随访时间均>2年,平均(3.2±0.7)年。将患者进一步分为A组(PI-LL≤10°)、B组(PI-LL>10°~≤20°)、C组(PI-LL>20°)。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并计算PI-LL,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生活质量[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僵硬功能障碍指数(lumbar stiffness disability index,LSDI)],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曲线分析比较术后PI-LL与临床疗效以及影像学参数的相互关系。结果 A组术前脊柱侧凸Cobb’s角(19.4±2.9)°、PI-LL(35.8±5.2)°、ODI评分(63.5±2.7)分、JOA评分(5.4±1.2)分、VAS评分(7.1±1.3)分,术后即刻PI-LL(5.1±3.0)°,末次随访脊柱侧凸Cobb’s角(4.4±2.7)°、ODI评分(26.7±4.1)分、JOA评分(2.7±1.3)分、VAS评分(3.0±1.2)分、LSDI评分(3.2±1.0)分。B组术前脊柱侧凸Cobb’s角(20.1±2.6)°、PI-LL(36.6±4.0)°、ODI评分(62.9±3.0)分、JOA评分(5.6±1.2)分、VAS评分(6.8±1.4)分,术后即刻PI-LL(17.6±2.0)°,末次随访脊柱侧凸Cobb’s角(3.7±1.3)°、ODI评分(17.5±3.9)分、JOA评分(3.2±1.2)分、VAS评分(3.1±0.9)分、LSDI评分(1.5±1.2)分。C组术前脊柱侧凸Cobb’s角(21.3±2.8)°、PI-LL(35.3±4.1)°、ODI评分(62.4±2.8)分、JOA评分(5.8±1.3)分、VAS评分(6.7±1.3)分,术后即刻PI-LL(25.9±2.9)°,末次随访脊柱侧凸Cobb’s角(4.5±0.8)°、ODI评分(32.7±5.2)分、JOA评分(3.1±1.6)分、VAS评分(3.1±0.8)分、LSDI评分(0.8±0.8)分。术后与术前相比,脊柱侧凸Cobb’s角、PI-LL、JOA、ODI、VAS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间术后即刻PI-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它影像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患者生活质量比较方面,除末次随访ODI和LS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外(P<0.001),其它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内固定失败发生率较A组和C组低(P=0.005),翻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0)。S方程符合PI-LL与术后Cobb’s角的相关性(R2=0.416,P<0.001),叁次方程符合PI-LL与末次随访ODI(R2=0.370,P<0.001)、末次随访LSDI的相关性(R2=0.720,P<0.001),而PI-LL与其它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路长节段内固定融合术治疗ADS后,将术后PI-LL矫正到10°~20°之间,临床疗效最好,并且能够明显降低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过多矫正LL使PI-LL过低,可能会增加术后腰椎僵硬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解先宽,徐侃,吴琼华,李方财,陈维善[8](2016)在《多节段腰椎融合术中腰椎前凸角的测调与术后PI/LL匹配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腰椎融合术后PI/LL相匹配影响脊柱整体平衡及术后疗效,本研究探讨在多节段腰椎融合术中测量、调节腰椎前凸角与术后PI/LL匹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脊柱病区收治的46例腰椎退行性病变行3个节段以上腰椎融合患者的资料,男,24例,女,22例,年龄54-72岁,平均年龄(62.4±8.7)岁,其中未进行术中测量和调节腰椎前凸角的患者26例,进行术中测量和调节腰椎前凸角的患者20例。分别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叁月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颈7铅垂线(C7VL)与骶骨后上缘距离(CVSD),并计算PI-LL值。术中测调组根据患者术前测量,设定患者腰椎融合后应满足PI-LL<10,测量患者麻醉后俯卧位LL,计算体位对腰椎前凸的影响差值△LL1,按百分比计算腰椎非融合节段在△LL1中的数值△LL2,术中测量腰椎前凸角,并通过术中松解,调节融合器的大小、位置,弯棒等调节腰椎前凸大小。结果两组△LL1值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6±1.6),(5.2±1.5),P>0.05],两组△LL2值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2±0.1),(1.3±0.1),P>0.05],未测调组术后叁月腰椎前凸角明显增大[(53.3±7.6)°比(36.6±6.8)°,P<0.05],术前PILL<10共有7例,术后PI-LL<10共有15例,占62.5%。测调组术后叁月腰椎前凸角明显增大[(54.3±8.8)°比34.6±5.9)°,P<0.05],术前PI-LL<10共有5例,术后PI-LL<10共有19例,占95%。术后两组PI-LL<10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7铅垂线(C7VL)与骶骨后上缘距离(△CVSD)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节段腰椎融合术中测量、调节腰椎前凸角能够较好的恢复腰椎的生理前凸,提高PI/LL匹配度,改善脊柱骨盆参数。(本文来源于《2016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9-08)

万超[9](2016)在《腰椎管狭窄症经PLIF或TLIF治疗后腰椎前凸角变化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L4/5单节段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或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后对患者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融合节段腰椎前凸角(segmental lumbar lordosis SLL)的影响,同时对两种手术方式术后获得的LL、SLL进行比较并分析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科接受L4/5单节段PLIF或TLIF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共49例,搜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的LL、 SLL,并进行比较。结果:PLIF组共25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平均年龄为56.3y,平均随访时间为12.16mom。TLIF组24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平均年龄为57.3y,平均随访时间为12.79mon。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术前LL平均为25.28°,术前SLL平均为11.28°,TLIF组术前LL平均为23.08°,术前SLL平均为11.2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LL和SLL与术前相比都有显着提高,PLIF组末次随访时LL平均为35.64°,SLL在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9.04°,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IF组末次随访时LL平均为27.67°;SLL在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5.17°,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比较,末次随访时PLIF 组 LL 和SLL均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PLIF和TLIF术式均能有效增加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LL和SLL。且PLIF治疗组末次随访时患者的LL、SLL均高于TLIF治疗组。我们认为,由于PLIF术式能够实现更加彻底的减压,能够将椎间融合器放置的更靠近椎间隙前方,利于把融合器当作一个支点进行后方加压,且能够获得更大的后方加压力,使得PLIF在增加术后LL和SLL方面优于TLIF。(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5-01)

陈金水,林松庆,徐皓,王本海,张慧浩[10](2016)在《腰椎前凸角和活动度与马尾神经根松弛症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腰椎前凸角度和腰椎活动度与马尾神经根松弛症(RNRs)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3-12行腰椎后路椎板全切减压手术的93例腰椎管狭窄症,依据磁共振T2序列腰椎椎管内迂曲团状的信号影,分成马尾神经根松弛组(RNRs组)和非马尾神经根松弛组(NRNRs组)。比较2组JOA评分和改善率,背伸位、屈曲位、中立位腰椎前凸角及腰椎活动度。结果 93例均获得平均17.4(12~26)个月随访。NRNRs组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均高于RN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屈曲位腰椎前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Rs组中立位和背伸位腰椎前凸角及腰椎活动度大于NRN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因为RNRs可能产生了一些不可逆损伤,所以合并RNRs的腰椎管狭窄患者手术疗效较差。腰椎前凸角度和腰椎活动度的改变是导致RNRs的2个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前凸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探究单节段后路椎间融合术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效果,以及对腰椎前凸角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TLIF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则采用PLIF进行治疗,手术前后测量两组患者腰椎前凸角(1umbar lordosis,LL)和融合阶段腰椎前凸角(segmental lumbar lordosis,SLL),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如治疗前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腿疼痛VAS评分,测量腰椎正侧位和伸过去屈侧位X线片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椎间隙高度等。随访期间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发生率。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的LL和SLL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项指标均有显着提高(P<0. 05),且研究组患者LL和SL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此外,术后两组患者的腰3~4节段活动度比手术前有显着增加(P<0. 05),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而两组腰3~4和腰5骶1椎间隙高度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 05);此外,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腰痛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有明显下降(P<0. 05),且研究组显着更低(P<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随访期间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 PLIF和TLIF手术均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PLIF效果更佳,术后对患者中期效果更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能显着恢复腰椎前凸角的畸变程度,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凸角论文参考文献

[1].宋基伟,胡学昱,梁卓文,沈尚尚,马海鑫.下腰痛青年官兵腰椎间盘退变与腰椎前凸角的关系探讨[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9

[2].何伟平,何值芬,宁康生,钟克宣.PLIF与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效果及对腰椎前凸角变化的影响[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

[3].薛荣,季祝永,陈余庆,杨鸿锋,张文祥.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不匹配对手术效果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

[4].龚克.正常人群腰椎椎间高度指数、椎间角度、腰椎前凸角的研究分析及椎间高度指数与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2018

[5].马清伟,李危石,孙卓然,费晗.退变性腰椎侧凸矫形术后腰椎前凸角变化对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7

[6].冯强,周誉.脊柱测量尺和SpinalMouse脊柱测量仪测量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7

[7].孙祥耀,张希诺,海涌.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匹配程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7

[8].解先宽,徐侃,吴琼华,李方财,陈维善.多节段腰椎融合术中腰椎前凸角的测调与术后PI/LL匹配的相关性研究[C].2016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9].万超.腰椎管狭窄症经PLIF或TLIF治疗后腰椎前凸角变化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10].陈金水,林松庆,徐皓,王本海,张慧浩.腰椎前凸角和活动度与马尾神经根松弛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

标签:;  ;  ;  ;  

前凸角论文-宋基伟,胡学昱,梁卓文,沈尚尚,马海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