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C-3彩色屋面防腐防水涂料在某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卞子铭[1](2020)在《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专利作为一种承载科研技术信息的文献形式,通过分析运用可以使其成为衡量领域内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指标。装配式建筑在国外起步较早,发展已日趋成熟。近年来,在政策的引领和建筑产业的导向下,我国装配式建筑开始发展,并逐渐成为行业内市场的热点领域,随之涌现出大量相关技术专利。配套的外围护系统作为装配式建筑技术发展的核心,大量难点问题亟需解决,专利技术含量有待提高,对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专利和技术的分析应运而生。本文以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相关专利为研究对象,采用专利分析与建筑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对我国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的相关专利信息进行搜集,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加工整理的基础上,从建筑技术的角度对技术专利进行梳理和总结。然后通过专利分析的方法研究得到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技术的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包含了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专利的申请趋势,技术构成和申请主体,以及当前研究的技术热点、难点、空白点和核心技术。最后结合专利信息对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汲取经验,针对专利空白点,提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对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专利及技术的分析,得到当前我国技术发展的难点、热点、空白点和核心技术,为未来我国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一种装配式建筑阻水结构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弥补了当前技术的空白点,为外墙连接处防水技术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对推进装配式建筑专利技术的研发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栗浩[2](2019)在《基于不同材质的建筑载体色彩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造型”、“色彩”、“材质”是影响人们对于建筑外观视觉感知的重要因素。目前,在建筑设计的环节中,“造型”往往成为设计师最为关注的因素,而对色彩的搭配规律以及材质运用的掌握程度却不够,从而导致部分创作的作品不够完美。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研究基于不同材质的建筑载体色彩设计方法,以建立基于不同材质的建筑配色软件为根本目的,旨在为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提供建筑配色及材质方面的参考依据。其软件的主要功能总结为: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将建筑外立面色彩归纳为主体色、辅助色、点缀色三部分,软件根据用户初选颜色,为用户提供主体色颜色及材质属性等各项匹配信息,并根据用户选择的主体色信息再次进行辅助色和点缀色的匹配,最终为用户提供主体色、辅助色和点缀色三方面的颜色、材质属性及应用等相关信息供用户选择。本文通过文献查阅的方式梳理国内外对于城市层面的配色方法、不同类型建筑的配色方法、建筑单体立面的配色方法、建筑色彩与材质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肯定其优点及不足之处,为本次建立基于不同材质的建筑配色软件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建立基于不同材质的建筑配色软件的核心内容包含建筑配色法则、建筑材质属性匹配法则、创建建筑材质色彩数据库三个方面。因此,本文通过三个章节分别对这三方面的内容进行说明。为创建建筑配色法则,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与编写本次软件相关的色彩表示体系及电子平台上的选色模式,然后详述建筑配色的基本原理,根据原理创建配色法则,并将法则转化为数学计算公式。为建立材质属性匹配法则,文章对建筑材质进行了分类梳理及概述,对每种建筑材质进行了色彩属性的概括并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其具体应用,最后将影响建筑外立面视觉感知的材质属性归纳为透明度、光泽度、粗糙度、杂色覆盖率、穿孔率及穿孔类型等五种属性,并对这五种属性限定取值区间,进而建立材质属性匹配法则,并将法则转化为数学计算公式。材质色彩数据库是软件进行匹配的基础,数据库的创建包括对材料样板的调研取样以及数据的分类整理。随后根据建筑配色法则的数学计算公式、建筑材质属性匹配法则的数学计算公式、建筑材质色彩数据库,基于Python软件开发平台编写基于不同材质的建筑配色软件,并对软件进行主观性评价和客观案例验证,通过主客观验证说明本次基于不同材质的建筑配色软件具有可行性,对建筑设计人员在建筑外立面颜色搭配及材质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书[3](2019)在《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的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文中认为装配式低层建筑作为一种结构简单、施工期短、成本低廉、轻巧灵活的居住空间,在新农村建设、高端住宅及游牧式商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西南山地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建设需求也不断增加。推广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因劳动力不足给建筑业带来的冲击,提升区域内建筑品质,改善居住环境,而且符合国家发展建筑产业化的相关政策,是装配式建筑细分市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市场具有典型的利基属性,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个性化的建设需求,离散型的项目分布,突发性的建设需求,与东部及沿海平原地区的市场有较大差异。由于区域内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还不完备、装配式建筑技术评价标准区域适用性不足、装配式建筑发展理念存在误区、缺乏完善的质量验收体系等因素,给推广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带来许多阻碍。本文关于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的研究,属于一个跨学科、综合性、交叉科学的范畴,涉及领域较多,需要根据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特性,构建一套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目标是促进区域性细分市场的标准化;为装配式建筑产业技术发展指明方向;为装配式低层建筑项目提供决策咨询;为评价决策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基于利基理论、技术评价理论,应用文献研究法、语义聚类法、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层次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对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展开了系统性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对装配式建筑的内涵进行了论述,包括装配式建筑与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之间的关系,介绍西南山地区域常见的四类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梳理与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引入利基理论和技术选择理论,论证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市场的利基属性,规划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技术选择方法。(2)对影响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应用语义聚类法构建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的指标体系,再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设计了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的基本流程。将企业战略、产业共性、区域特性纳入到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的多维量化指标,对指标要素进行构建,同步完成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3)在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了一套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对重庆市巴南区涂家坝项目开展了实证研究,通过多维度的技术评价,有效减小了决策风险,方便了专家工作,缩短了评价周期,提高了评价效率,弥补了现有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滞后性和灵活性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成果,有效平衡了技术评价各方面的利益述求,既能够在宏观层面引领产业技术的发展,又能够在微观层面帮助实际项目进行决策咨询。拓展了利基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了装配式建筑区域性细分市场的标准化,建立了一套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弥补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滞后性、适用性方面的不足,该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为装配式低层建筑在西南山地区域的推广发展起到技术支撑,还能够广泛应用在与装配式建筑咨询决策相关的领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严虹,弓晓芸[4](2019)在《浅谈工业建筑金属板围护结构的技术进展》文中认为本文通过近几年建成的一些工业厂房仓库屋面墙面围护结构工程实例,展示我国工业建筑金属板围护结构系统设计和施工技术的进展及水平的提高。
张爱莉[5](2016)在《基于价值评估的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室内装修对于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修复意义重大,但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却并不重视。既没有信息采集的共同体系与价值评估上的系统研究和基本共识,也缺乏合理有效的修复策略和适宜性的修复技术,由此而带来的是保护修复实践存在着众多问题。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技术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与工程界十分重视,论文基于价值评估理论,深入地研究了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适宜性修复模式、策略和技术,研究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主要内容简要概括如下:1、提出了适宜性修复目标和修复原则本文针对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保护修复这一状况,通过对国内外与国际宪章建筑遗产保护修复理论和观点的分析,提出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的目标和原则。(1)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的目标:旨在解决室内装修遗存保护修复的困境和实现室内装修遗存的价值。(2)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的四项原则:不改变原状原则、真实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和完整性原则。相关修复理论和四项修复原则将共同指导修复实践,并为修复模式的界定,修复策略和技术的选择奠定理论基础。2、建立了20世纪建筑室内装修价值评估体系价值评估体系是分析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保护修复模式的基础,是进行保护修复的关键环节,只有在客观、准确的价值评估结果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价值,也才能实现真正的合理有效的保护。本文结合建筑遗产价值理论和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价值的特性,从建筑遗产室内装修本体价值和残破性相关价值两个方面构建了20世纪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价值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估对象的室内装修综合价值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估结果将建筑遗产的室内装修分为四类保护级别,为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策略和技术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3、提出不同破坏程度的室内装修信息采集方法与对策针对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价值评估体系的各项指标,本文开展的具体工作如下:(1)回顾和整理了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文献资料,以中国传统和西方古典的装修思想这两条主线为轴,总结出室内装修风格的装饰规律和美学特征。(2)通过对室内特征要素的进一步研究,结合现场踏勘和三维信息采集等现代技术和手法,给出了针对不同破坏程度室内环境的信息采集对策和技术手段,并将采集后的数据信息以科学谨慎的态度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为室内装修修复策略和技术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4、提出了建筑遗产室内装修四种适宜性修复模式和策略修复模式和策略是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修复的两个重要方面,具体工作如下:(1)修复模式是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修复的大略,其基本类型有四种:零干预修复模式、低干预修复模式、中干预修复模式和高干预修复模式。这四种模式因客观、具体和针对性强,更适合室内装修遗存状况复杂、修复难度高、变动频繁等不同情况。(2)四种修复策略对应于四种修复模式,应根据建筑类型和室内装修遗存的价值评估结果和破损程度,从原貌保存、加固维修、存遗更新和完形修复等视角选择合适的修复策略。这四种修复策略对应着适用的执行标准,并结合修复实践案例进行阐述,理论结合实践,使修复策略更能适应复杂多样的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保护和修复实践。5、提出了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具体适宜性修复技术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修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各类修复技术需以价值为标准进行选择与评价,根据现状评估得出修复层级,制定具体修复方案和选择适宜性修复技术。本文以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价值评估、信息采集等基础数据为依据,结合室内装修遗存特性,研究和总结了室内装修各部位和典型装饰构件的修复特点,提出了实体装修(梁柱、门窗和楼梯)、界面装修(顶面、墙面和地面)、典型装修材料和装饰构件,以及管线设施的适宜性修复技术。通过大量的修复案例的分析和各类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和值得注意的方面。本文最后结合荷兰多明尼肯教堂书店和上海地区的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保护修复案例,对适宜性修复策略和技术的合理性和利弊得失进行了评析,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正在进行的和即将进行的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遗存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借鉴和指导。
李超[6](2015)在《高校基建项目造价指标案例研究 ——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文中指出基本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投资大、受益时间长的重要工作,对高校事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党的十五大关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到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近十多年来,高等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跨越大发展阶段,高校也拉开了大规模建设的序幕,高校的基本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目前关于造价管理的研究也是卓有成效,但是以高校基建项目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研究还是不多。本文以工程造价管理为理论基础,对高校基建项目的工程造价指标进行研究。拟利用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建设已完工程的造价资料、数据为基础,应用统计学、工程造价管理等相关理论,对高校基建项目的工程造价指标进行系统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对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综述,确定论文的切入点,构建合适的高校基建项目工程造价指标系统的理论框架;(2)编制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主要基建项目的工程造价指标实例并进行统计汇总;(3)统计分析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主要工程造价指标各项数据,通过灰—熵分析确定影响工程造价变化的主要因素,并对人工、主要材料等进行敏感性因素分析,找出敏感因素;(4)提出基于造价指标的高校基建项目成本预测的计算方法;(5)提出对高校基建项目造价管理的建议等。
范涛[7](2014)在《水固化聚氨酯防水涂料的研究》文中认为聚氨酯防水涂料具有弹性好,伸长率大,强度高,耐磨性突出,耐酸性、耐碱性、耐低温性、耐水性优异和韧性好等特点,这些优异的特点使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以MDI、聚醚二元醇和聚醚三元醇为原料,合成聚氨酯预聚体,然后加入填料、增塑剂、扩链剂、催化剂等助剂合成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探讨了合成预聚体的反应温度和时间,并讨论了聚醚二元醇和聚醚三元醇质量比,NC0%和催化剂用量对涂膜性能的影响,从而得到合成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的最佳条件:合成预聚体的温度为(80±2)℃,时间为4h, m(N-220):m(330)为8:1,NC0%为5.5%,用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作为催化剂,用量为0.3%。但是由于异氰酸酯基较活泼,所以所有的原料在反应前都要先经过干燥处理。以MDI、聚醚二元醇和聚醚三元醇为原料,采用预聚体法合成双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的A组分,将合成的预聚体(A组分)与由聚醚、扩链剂、催化剂、填料等组成的B组分混合,搅拌,即得到聚氨酯防水涂料。考察了NC0%、固体填料量、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用量和石油树脂的用量对涂膜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出了较为适宜的条件:合成A组分的温度为(80±2)℃,时间为4h,NCO%为4.5~5%较适宜:B组分中,石油树脂的加入量为8%,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加入量为8%左右,固体填料的加入量为30%左右较为适宜。在涂膜时,把A组分和B组分的质量比在1:2-1:2.5之间得到的涂膜性能较好。
马欣[8](2014)在《建筑使用说明书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具有产品属性,所有的工业产品,大到汽车,小到家用电器,在购买时都有本详尽的使用说明书和承诺的售后服务。建筑作为种类型的产品,具有复杂的内部构造、功能流线和各专业不同的技术应用。从建筑策划、到设计、到建成、到交付使用、到维护维修,整个生命周期同样需要专业的服务指导,从而及时避免问题和危险发生。另外,随着建筑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层出不穷的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也势必带来建筑使用说明书研究与应用的迫切性。本论文的工作目的是通过研究,编写部具有普适性的建筑使用说明书,服务于当今建筑行业,成为建筑设计交付图纸以外,附加的项重要的建筑使用说明文件。通过建筑使用说明书,搭建建筑设计企业、建造方、使用方等各建筑参与者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更好的沟通,使得建筑被更好的使用。同时通过调研研究进步了解国内外建筑行业的现状;确定建筑使用说明书的撰写方式及原则、编写依据及基础;并且通过研究撰写过程,反思本土建筑行业的经验和不足,从而反哺设计;最后总结建筑使用说明书的建筑学意义及社会意义。通过建筑使用说明书的研究与应用,有助于充分实现建筑作为人活动的容器这本质功能,使建筑更好的服务于人的同时,保障使用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延长建筑的服务年限,节约资源。本课题填补了当今建筑行业的个盲区,提出了种新的建筑行业服务模式,针对有此需求的建筑产品提供了更高品质的服务,通过建筑使用说明书,更好的服务于建筑使用、建筑修缮和建筑改造等全生命周期的建筑活动,具有很大的价值和影响,实用性强。
肖峰[9](2013)在《国家游泳中心室内装饰装修工程实践与总结》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中国第一次成功举办的奥运会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国家游泳中心工程作为奥运会标志性建筑,除赛时作为奥运会主要的跳水、游泳比赛场馆,同时还担负着奥运会形象工程的角色。由于工程极具挑战性的创新设计,该工程在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层面都具有非常高的难度,加之比赛时间确定,工期紧张等特点,如何合理、科学的采用项目管理理念顺利完成业主、国家的指派任务,合理组织施工,确保工程按时投入比赛是业内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国家游泳中心室内装饰装修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简要分析了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介绍了本工程项目管理的背景及项目的相关情况。随后本文分别从项目的组织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及安全生产、文明及绿色施工管理几方面详细的阐述了项目施工中的管理控制内容与方法,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效分析,并总结了大量相关的经验与教训。文中尤其重点介绍了工程中具有创新性的专项工程施工流程、技术措施与质量控制保障措施,这些技术部分为国内首次尝试,并申请获得国家专利。这为日后相关室内装饰装修工程项目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指导与经验。
刘畅[10](2013)在《当代中国金属包覆式表皮建筑发展探究》文中研究表明金属包覆式表皮作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表皮形式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有着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的实践,然而其在中国的实践仍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近十几年来,尤其是2008年之后,随着国外建筑师在中国本土的建筑实践,新的设计策略和技术被引进,金属包覆式表皮频频现身于国内各类建筑实践中,从机场、会展中心、体育馆等大型公共建筑,至会所、售楼处、茶室等小空间建筑都有所应用,其中不乏优秀的设计方案,也有失败的建筑实践,但是关于当代国内金属包覆式表皮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对日后金属包覆式表皮在国内的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当代中国金属包覆式表皮建筑的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及文献整理总结归纳出金属包覆式表皮的建构要素、表现策略、在实践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最后分析总结出金属包覆式表皮建筑在当代中国的设计策略和建筑审美等方面的发展倾向,为今后的实践提供参考依据。论文主要从以下四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即论文绪论部分,引出本文的研究对象——金属包覆式表皮,并叙述其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框架体系,为论文奠基部分。第二部分:(第二章)对研究对象的基本知识进行系统的介绍,主要包括金属材料的特征、种类、优缺点以及国内金属包覆式表皮的发展阶段。第三部分:(第三、四、五章)是论文研究的主体部分,以平行展开的方式对金属包覆式表皮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首先提取其在建构过程中的三种要素——材料、结构、构造,然后分别从透明性、光亮性、非线性、时间性等方面对这种特殊表皮形式的表现力进行探讨,肯定其实践成果的同时,对实践中材料自身缺陷、构造连接失效、环境条件影响等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策略。第四部分:(第六章)对金属包覆式表皮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及设计策略进行展望,得出材料多元化、参数化、媒介化、生态型、地域型、情感型等几种典型倾向及相应的设计策略。
二、MC-3彩色屋面防腐防水涂料在某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C-3彩色屋面防腐防水涂料在某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专利技术引领创新驱动 |
1.1.2 技术标准引领我国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 |
1.1.3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专利分析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装配式建筑的定义及构成 |
2.1.2 外围护系统的定义及构成 |
2.2 专利数据检索及信息处理 |
2.2.1 专利信息来源及检索方式 |
2.2.2 专利信息处理——装配式建筑技术分支 |
2.3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专利总体布局 |
2.3.1 专利申请趋势 |
2.3.2 专利技术构成 |
2.3.3 专利申请主体分析 |
2.3.4 专利权人及其布局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墙体专利技术研究 |
3.1 装配式建筑墙体系统技术概述 |
3.1.1 外围护系统集成设计内容与要求 |
3.1.2 不同结构体系的外围护墙体性能要求 |
3.1.3 装配式外围护墙体概览 |
3.1.4 装配式外围护墙体适用范围 |
3.2 墙体相关技术专利布局 |
3.2.1 专利申请趋势 |
3.2.2 专利技术构成 |
3.3 外墙保温系统专利技术分析 |
3.3.1 外墙外保温的问题及专利技术解决方案 |
3.3.2 “三明治”墙板技术专利分析 |
3.3.3 其他外墙保温系统专利技术 |
3.4 墙体构造及节点技术分析 |
3.4.1 混凝土结构墙体构造及节点设计技术分析 |
3.4.2 钢结构墙体构造设计及节点技术分析 |
3.4.3 木结构墙体的构造和连接设计技术分析 |
3.5 制作工艺及施工专利技术分析 |
3.5.1 预制构件的制作工艺分析 |
3.5.2 施工技术分析 |
3.5.3 相关专利技术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其他专利技术研究 |
4.1 屋面、门窗及其他相关专利技术布局 |
4.1.1 屋面相关专利技术构成 |
4.1.2 门窗及其他相关专利技术构成 |
4.2 屋面性能相关专利技术分析 |
4.2.1 屋面保温节能技术分析 |
4.2.2 屋面防水技术分析 |
4.3 门窗的性能和安装构造专利技术分析 |
4.3.1 外窗保温节能技术分析 |
4.3.2 门窗安装构造技术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技术空白点分析及专利申请 |
5.1 技术空白点及专利技术分析 |
5.1.1 技术空白点 |
5.1.2 专利技术分析 |
5.2 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申请 |
5.2.1 说明书摘要 |
5.2.2 权利要求书 |
5.2.3 专利说明书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专利汇总表 |
附录2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基于不同材质的建筑载体色彩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色彩基本理论研究 |
2.1 色彩的表示体系 |
2.2 数字平台上的选色模式 |
2.2.1 RGB(三原色)颜色模式 |
2.2.2 HSB(HSV)颜色模式 |
2.2.3 HEX颜色模式 |
2.3 建筑配色的基本原理 |
2.3.1 色彩的心理感知 |
2.3.2 材质色彩的混合效果 |
2.3.3 材质色彩的空间效果 |
2.3.4 单体建筑的主体色、辅助色、点缀色 |
2.4 建立建筑配色法则 |
2.4.1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
2.4.2 色相(H)、饱和度(S)、亮度(B)的数学表达方式 |
2.4.3 主体色色相确认公式 |
2.4.4 辅助色色相确认公式 |
2.4.5 点缀色色相确认公式 |
2.4.6 饱和度及亮度(彩度)确认公式 |
2.4.7 小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材质的理论研究 |
3.1 建筑材质的分类 |
3.1.1 木材 |
3.1.2 玻璃 |
3.1.3 金属 |
3.1.4 混凝土及水泥砂浆 |
3.1.5 陶瓷 |
3.1.6 石材 |
3.1.7 涂料 |
3.1.8 其它材料 |
3.2 建筑材质的色彩属性及应用 |
3.2.1 木材的色彩属性及应用 |
3.2.2 玻璃的色彩属性及应用 |
3.2.3 金属的色彩属性及应用 |
3.2.4 混凝土和水泥砂浆的色彩属性及应用 |
3.2.5 陶瓷的色彩属性及应用 |
3.2.6 石材的色彩属性及应用 |
3.2.7 涂料及其它材料的色彩属性及应用 |
3.3 建立材质属性匹配法则 |
3.3.1 透明度 |
3.3.2 光泽度 |
3.3.3 粗糙度 |
3.3.4 杂色覆盖率 |
3.3.5 穿孔率及穿孔类型 |
3.3.6 材质属性匹配法则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不同材质的建筑色彩数据库的构建 |
4.1 数据调研取样方法 |
4.1.1 调研对象 |
4.1.2 调研仪器及方法 |
4.1.3 调研工况 |
4.1.4 测点说明 |
4.2 数据的分类整理 |
4.2.1 数据记录方法 |
4.2.2 数据库表达方式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不同材质的建筑配色软件的编写 |
5.1 软件开发环境的选择 |
5.1.1 Python编程语言简介及优点 |
5.1.2 材质信息的存储——Excel电子表格 |
5.2 操作功能设定 |
5.2.1 材质色彩的功能设定 |
5.2.2 材质属性的功能设定 |
5.3 软件界面介绍 |
5.3.1 交互输入界面设计 |
5.3.2 交互输出界面设计 |
5.4 操作流程及程序设计(核心) |
5.4.1 颜色匹配算法 |
5.4.2 材质属性匹配算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不同材质的建筑配色软件可行性验证 |
6.1 主观评价分析 |
6.1.1 Sketch Up软件建模 |
6.1.2 运行软件赋予模型材质及颜色 |
6.1.3 调查问卷的编写与发放 |
6.1.4 调查数据的分析与评价 |
6.2 客观案例验证 |
6.2.1 点缀色优秀应用案例——马赛公寓 |
6.2.2 主体色、辅助色、点缀色优秀应用案例——宁波滕头案例馆 |
6.2.3 结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软件优点与创新 |
7.3 软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的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对象 |
1.4.1 装配式建筑与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的关系 |
1.4.2 我国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展历程 |
1.4.3 西南山地区域常见的四类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 |
1.5 研究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1.7 重难点与创新点 |
1.7.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
1.7.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基于利基理论的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市场研究 |
2.1 利基理论 |
2.1.1 利基理论基本概念 |
2.1.2 装配式建筑中的利基市场 |
2.2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影响因素 |
2.2.1 影响因素提取过程 |
2.2.2 政策因素 |
2.2.3 经济因素 |
2.2.4 技术因素 |
2.2.5 社会因素 |
2.3 西南山地区域利基市场技术选择分析 |
2.3.1 利基市场的选择依据 |
2.3.2 利基市场中的技术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3.1 技术指标建立原则 |
3.2 指标构建过程 |
3.3 指标分析 |
3.3.1 企业战略的评价指标g_1 |
3.3.2 产业共性评价指标g_2 |
3.3.3 区域特性评价指标g_3 |
3.4 赋权专家遴选及权重 |
3.5 层次分析法的指标赋权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及选择 |
4.1 技术评价要素 |
4.1.1 技术评价目标 |
4.1.2 技术评价中的博弈 |
4.1.3 技术评价流程 |
4.2 评价专家遴选及权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总体构架 |
5.2 表单及页框结构的创建 |
5.3 界面设计与功能开发 |
5.3.1 主界面 |
5.3.2 指标体系界面 |
5.3.3 技术方案界面 |
5.3.4 专家赋权界面 |
5.3.5 指标赋权计算界面 |
5.3.6 评价方法界面 |
5.3.7 结果分析界面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装配式低层建筑项目决策系统的实证分析及结果 |
6.1 重庆市巴南区南泉街道光国村涂家坝项目背景介绍 |
6.2.1 技术选型 |
6.2.2 运营模式 |
6.2.3 经济效益 |
6.2.4 社会效益 |
6.2.5 新技术应用 |
6.2 指标权重确定及分析 |
6.3 技术评价结果分析 |
6.3.1 企业战略的分析及评价 |
6.3.2 产业共性的分析及评价 |
6.3.3 区域特性的分析及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技术选择实施建议与研究结论 |
7.1 技术选择实施建议 |
7.1.1 完善装配式建筑利基创新战略 |
7.1.2 建立一套PDCA装配式建筑内部质量监管体系 |
7.1.3 建立与利基产品相适应的企业竞争策略 |
7.1.4 完善装配式建筑工程计价定额 |
7.2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7.2.1 主要研究结论 |
7.2.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 |
附录 B:与装配式低层建筑评价相关的主要规范和标准 |
附录 C:西南山地区域常见的四类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 |
附录 D:西南山地区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 |
附录 E:预制率构件权重和修正系数 |
附录 F:山地区域城镇建筑设计评价依据 |
附录 G: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附录 H:专家权重的确定过程 |
附录 I:基于VIKOR的装配式低层建筑评价流程 |
附录 J: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
附录 K: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基于价值评估的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保护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1.1.2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保护修复现状 |
1.1.3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技术研究的意义 |
1.2 概念界定与释义 |
1.2.1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释义 |
1.2.2 断代释义与研究的时间范围 |
1.3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保护修复研究进展 |
1.3.1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
1.3.2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保护与修复策略研究进展 |
1.3.3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保护和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与研究价值 |
1.6.1 主要创新点 |
1.6.2 研究价值 |
第2章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保护修复理论 |
2.1 理论范畴与中外思考 |
2.1.1 西方建筑遗产的修复矛盾 |
2.1.2 中国建筑遗产的修复传统 |
2.1.3 国际宪章及公约对修复理论的论述 |
2.2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适宜性修复目标 |
2.2.1 解决20世纪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保护困境 |
2.2.2 实现20世纪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价值 |
2.3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原则 |
2.3.1 以不改变原状为基础的保护原则 |
2.3.2 以真实性为核心的修复原则 |
2.3.3 以完整性为目的的修复原则 |
2.3.4 以适宜性为关键的修复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价值评估体系与应用 |
3.1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价值评估体系的基础研究 |
3.1.1 建筑遗产的价值理论 |
3.1.2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价值分析 |
3.2 构建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
3.2.1 价值评估的目的与原则 |
3.2.2 评估方法及步骤 |
3.2.3 构建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
3.2.4 选定待评价的建筑遗产名录 |
3.2.5 选定调查问卷对象 |
3.3 因子分析法 |
3.3.1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和相关概念 |
3.3.2 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 |
3.3.3 原有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3.3.4 因子提取和因子荷载矩阵的求解 |
3.3.5 因子的命名 |
3.3.6 计算因子得分 |
3.4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综合价值评估体系的应用 |
3.4.1 价值评估指标打分 |
3.4.2 基于因子分析的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综合价值评估——以北京教堂为例 |
3.4.3 评估结果及解释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特征要素与信息采集 |
4.1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演变与特征 |
4.1.1 室内装修演变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 |
4.1.2 室内装修演变的西方文化背景 |
4.1.3 室内装修演变的中西交汇文化背景 |
4.1.4 政治因素主导的室内装修风格 |
4.1.5 新时期的室内装修 |
4.2 建筑遗产室内特征要素的分析 |
4.2.1 空间形态与组织 |
4.2.2 室内装饰装修 |
4.2.3 结构体系 |
4.2.4 物理环境与设备 |
4.2.5 人文属性及其他 |
4.3 20世纪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特征要素调查与分析 |
4.3.1 基础资料的采集与汇编 |
4.3.2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三维信息采集的技术及应用 |
4.3.3 建筑遗产室内特征要素的调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模式与策略 |
5.1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模式的分类 |
5.2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模式 |
5.2.1 零干预修复模式 |
5.2.2 低干预修复模式 |
5.2.3 中干预修复模式 |
5.2.4 高干预修复模式 |
5.3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策略 |
5.3.1 基于不改变原状保护原则的原貌保存策略 |
5.3.2 基于真实性原则的加固维修策略 |
5.3.3 基于适宜性原则的存遗更新策略 |
5.3.4 基于完整性原则的完形修复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技术研究 |
6.1 实体装修保护修复技术适宜性探索 |
6.1.1 梁柱的装修构造与修复技术 |
6.1.2 门窗适宜性修复技术 |
6.1.3 楼梯装修适宜性修复技术 |
6.2 室内界面装修适宜性修复技术 |
6.2.1 室内界面装修的材料与技术选择 |
6.2.2 顶面装修的构造及适宜性修复技术 |
6.2.3 内墙装修适宜性修复技术 |
6.2.4 地面适宜性修复技术 |
6.3 典型装修材料与构件的保护与修复技术 |
6.3.1 木装修的保护与修复技术 |
6.3.2 石膏装饰的修复技术 |
6.3.3 彩色玻璃的修复技术 |
6.3.4 壁炉的保护与修复 |
6.4 管线设施适宜性修复技术 |
6.4.1 卫浴设施的维修与更新 |
6.4.2 灯具和其他设施的修复技术 |
6.4.3 管线设备保护更新技术和策略 |
6.5 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中的技术策略 |
6.5.1 保护修复和现行规范的冲突和应对 |
6.5.2 室内装修遗存与结构安全的两全之策 |
6.5.3 室内装修与现代设备设施的两全之策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修复实践案例研究与评析 |
7.1 存遗更新,涅盘重生——以荷兰多明尼肯教堂书店为例 |
7.1.1 存遗更新策略实践案例 |
7.1.2 案例评析 |
7.2 适宜修复,场景再现——以上海地区策略实践为例 |
7.2.1 原貌保存策略实践案例—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为例 |
7.2.2 完形修复策略实践案例——以上海外滩九号楼为例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高校基建项目造价指标案例研究 ——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校基建造价概论及造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1 高校基建的基本概念 |
2.2 高校基建投资项目及成本构成 |
2.3 高校基建项目造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校基建项目造价指标实例—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 |
3.1 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建设项目概况 |
3.2 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建设项目造价指标实例 |
3.3 指标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校基建项目造价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
4.1 工程造价指标的灰—熵关联分析 |
4.2 工程造价指标的敏感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造价指标的高校基建项目成本预测 |
5.1 基于造价指标的高校基建项目成本预测方法 |
5.2 计算实例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水固化聚氨酯防水涂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聚氨酯涂料的简介 |
1.1.1 聚氨酯涂料的基本反应 |
1.1.2 聚氨酯涂料的分类 |
1.1.3 聚氨酯涂料的特点 |
1.1.4 聚氨酯涂料的应用 |
1.2 聚氨酯防水涂料 |
1.2.1 聚氨酯防水涂料的分类 |
1.2.2 多异氰酸酯单体 |
1.2.3 聚醚多元醇 |
1.2.4 填料的简述 |
1.2.5 聚氨酯防水涂料助剂的简述 |
1.2.6 聚氨酯防水涂料施工过程中易出现的弊病 |
1.3 聚氨酯防水涂料的发展 |
1.3.1 我国聚氨酯防水涂料的发展状况 |
1.3.2 国外聚氨酯防水涂料的发展状况 |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2 单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的合成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主要原料及试剂 |
2.1.2 实验主要仪器 |
2.1.3 实验原理及固化成膜原理 |
2.1.4 预聚体的合成 |
2.1.5 预聚体合成过程中相关计算 |
2.1.6 预聚体中-NCO含量的测定 |
2.1.7 单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的配置 |
2.1.8 涂料及涂膜性能的测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聚醚N-220/330质量比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2.2.2 温度对合成预聚体的影响 |
2.2.3 反应时间对预聚反应程度的影响 |
2.2.4 预聚体中NCO质量份数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2.2.5 催化剂用量对表干时间的影响 |
2.3 本章结论 |
3 双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的合成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主要原料及试剂 |
3.1.2 实验主要仪器 |
3.1.3 双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的成膜原理 |
3.1.4 制备双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过程的相关计算 |
3.1.5 双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的合成 |
3.1.6 双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涂膜性能的测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异氰酸根含量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3.2.2 油树脂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3.2.3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3.2.4 固体填料用量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3.2.5 AB组分质量比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3.2.6 其他因素比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3.3 本章结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建筑使用说明书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现状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成果 |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基础 |
1.3.1 导师崔恺先生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 |
1.3.2 建筑使用后评价理论体系 |
1.3.3 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
1.3.4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立项支持 |
1.3.5 研究框架示意图 |
第二章 缺少使用说明造成的建筑使用不当 |
2.1 功能管理 |
2.2 结构系统 |
2.3 围护系统 |
2.4 设备系统 |
2.5 装修系统 |
2.6 消防系统 |
2.7 环保节能系统 |
第三章 建筑使用说明书概述 |
3.1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概念 |
3.2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作用 |
3.3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分类 |
3.3.1 按照建筑用途分类 |
3.3.2 按照使用者分类 |
第四章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表达形式和编写原则 |
4.1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表达形式 |
4.1.1 纸质使用说明文件 |
4.1.2 三维实体模型指导使用 |
4.1.3 计算机模拟软件指导建筑使用说明书 |
4.1.4 多媒体交互体验式表达 |
4.2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组织结构 |
4.2.1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文体结构 |
4.2.2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篇章组织 |
4.3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写作原则 |
4.3.1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写作要求 |
4.3.2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语言特点 |
4.3.3 编写建筑使用说明书的相关标准规范 |
第五章 编写建筑使用说明书的法规依据 |
第六章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使用 |
6.1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使用范围 |
6.2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使用方法 |
6.3 模拟用户使用网页版建筑使用说明书的过程 |
第七章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意义 |
7.1 社会意义 |
7.2 建筑学意义 |
第八章 编写建筑使用说明书的反思 |
8.1 建筑策划阶段 |
8.1.1 建设理念 |
8.2 建筑设计阶段 |
8.2.1 建筑结构设计 |
8.2.2 建筑装饰材料选择 |
8.2.3 建筑材料安全 |
8.2.4 建筑构造设计 |
8.2.5 建筑设备系统设计 |
8.2.6 建筑安全防范设计 |
8.2.7 建筑安全疏散设计 |
8.2.8 建筑节能环保设计 |
8.3 建筑运营阶段 |
8.3.1 建筑安全 |
8.3.2 维护管理计划 |
8.4 建筑改造阶段 |
8.4.1 建筑抗震加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国家游泳中心室内装饰装修工程实践与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项目管理发展综述 |
1.2.1 国外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 |
1.2.2 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 |
1.2.3 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向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项目背景 |
2.1 国家游泳中心工程项目总体概况 |
2.1.1 建筑概况 |
2.1.2 结构概况 |
2.1.3 室内装饰装修工程概况 |
2.1.4 机电设备概况 |
2.2 国家游泳中心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特点与管理难点 |
2.2.1 工程的重要影响力 |
2.2.2 项目组织管理特点 |
2.2.3 工程施工内容特点 |
2.2.4 工程进度特点 |
2.2.5 工程监督管理特点 |
2.2.6 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特点 |
2.3 项目范围 |
2.3.1 室内装饰装修工程 |
2.3.2 专项分包施工项目 |
2.4 施工准备 |
2.4.1 技术准备 |
2.4.2 原材料与机械设备准备 |
2.5 主要施工流程 |
2.6 新技术应用与创新 |
第三章 国家游泳中心室内装饰装修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 |
3.1 项目管理机构设置 |
3.2 人员分工及管理职责 |
3.3 项目总分包的协调管理 |
3.3.1 与总包、业主、监理单位的协调配合 |
3.3.2 同设计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 |
第四章 国家游泳中心室内装饰装修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 |
4.1 质量管理原则与质量管理目标 |
4.2 质量保证体系 |
4.3 质量控制措施 |
4.3.1 物资采购及材料检测措施 |
4.3.2 技术保障措施 |
4.3.3 成品保护措施 |
4.3.4 工程项目创优措施 |
4.4 专项分包项目质量控制实施 |
4.4.1 比赛大厅吸声板吊顶转换支撑系统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 |
4.4.2 单向单层悬索结构轻质吸声墙面安装工程质量控制 |
4.4.3 大板块酚醛树脂干挂装饰面板安装工程质量控制 |
4.4.4 铝合金蜂窝吸声装饰板安装工程质量控制 |
4.4.5 橡胶地板楼面铺设工程质量控制 |
4.4.6 脚手架工程质量控制 |
第五章 国家游泳中心室内装饰装修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 |
5.1 工程进度目标确定 |
5.2 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及相关资源的配置 |
5.2.1 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 |
5.2.2 影响进度的主要资源配制计划 |
5.3 施工项目进度计划的实施控制 |
第六章 国家游泳中心室内装饰装修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文明与绿色施工管理 |
6.1 国家游泳中心室内装饰装修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 |
6.1.1 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目标 |
6.1.2 项目安全生产组织保证体系 |
6.1.3 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实施 |
6.2 国家游泳中心室内装饰装修工程项目文明施工管理 |
6.2.1 项目文明施工管理目标 |
6.2.2 项目文明施工管理体系 |
6.2.3 项目文明施工管理的保障措施 |
6.3 国家游泳中心室内装饰装修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 |
6.3.1 项目绿色施工管理目标 |
6.3.2 绿色施工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
6.3.3 绿色施工管理实施 |
第七章 国家游泳中心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综合实施效果 |
7.1 质量效果 |
7.2 技术成果 |
7.3 工期效益 |
7.4 安全文明施工和 CI 成果 |
7.5 经济效益 |
7.6 社会效益 |
7.7 环境效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当代中国金属包覆式表皮建筑发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 问题的提出及界定 |
1.2.1 问题提出 |
1.2.2 对象界定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实地调研法 |
1.4.3 图示分析法 |
1.4.4 归纳总结法 |
1.5 论文结构体系框架 |
第二章 金属表皮材料及发展沿革 |
2.1 金属表皮材料的特征 |
2.1.1 自然属性 |
2.1.2 表面知觉属性 |
2.1.3 人文属性 |
2.2 金属表皮材料的基本分类 |
2.2.1 按材料的组成分类 |
2.2.2 按材料的形态分类 |
2.2.3 按材料的加工工艺分类 |
2.3 金属材料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
2.3.1 金属材料的优越性 |
2.3.2 金属材料的局限性 |
2.4 金属包覆式表皮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
2.4.1 古代金属包覆式表皮的发展 |
2.4.2 近代金属包覆式表皮的发展 |
2.4.3 现代金属包覆式表皮的发展 |
2.4.4 当代金属包覆式表皮的发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代金属包覆式表皮的建构要素 |
3.1 金属包覆式表皮的材料 |
3.1.1 金属材料的颜色呈现 |
3.1.2 金属材料的质感表达 |
3.1.3 金属材料的图案构成 |
3.1.4 金属材料的尺度彰显 |
3.2 金属包覆式表皮的结构 |
3.2.1 表皮造型反映结构逻辑 |
3.2.2 表皮形态消隐结构信息 |
3.2.3 结构性金属表皮 |
3.3 金属包覆式表皮的构造 |
3.3.1 骨骼系统的生成结构性金属表皮的构造连接 |
3.3.2 皮与骨的连接金属表皮与支撑结构的连接 |
3.3.3 表皮的完整性金属表皮单元之间的连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属包覆式表皮在当代中国的艺术表现力 |
4.1 表现原则 |
4.1.1 表皮材料的真实性 |
4.1.2 功能空间的合理性 |
4.1.3 环境气候的适应性 |
4.2 半透明的金属包覆式表皮 |
4.2.1 丰富视觉体验 |
4.2.2 改善室内光环境 |
4.2.3 过滤自然气候 |
4.2.4 激活旧建筑活力 |
4.3 光亮的金属包覆式表皮 |
4.3.1 丰富的视觉体验 |
4.3.2 独特的隐匿属性 |
4.4 非线性的金属包覆式表皮 |
4.4.1 定义建筑形式的金属表皮 |
4.4.2 抽象生物形态的金属表皮 |
4.4.3 重塑地貌特征的金属表皮 |
4.5 注入时间因素的金属表皮 |
4.5.1 建筑历程的时间记录 |
4.5.2 时间后缩的视觉膨胀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属包覆式表皮在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
5.1 材料自身的缺陷 |
5.1.1 热荷载和热运动 |
5.1.2 噪声 |
5.1.3 安全性 |
5.1.4 导电性 |
5.2 构造连接的失效 |
5.2.1 密封失效引起渗漏 |
5.2.2 机械碰撞导致破损 |
5.3 环境条件的影响 |
5.3.1 侵蚀 |
5.3.2 污染 |
5.3.3 结露 |
5.3.4 流变荷载 |
5.3.5 风荷载 |
5.4 与相邻材料的不亲和性 |
5.5 趋同化的滥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金属包覆式表皮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
6.1 金属包覆式表皮的演变及原因 |
6.1.1 金属包覆式表皮的演变 |
6.1.2 推动金属包覆式表皮演变的主要因素 |
6.2 当代中国金属表皮的应用前景 |
6.2.1 材料的多元化趋向 |
6.2.2 生态型趋向 |
6.2.3 地域型趋向 |
6.2.4 人文情感型趋向 |
6.2.5 数字技术影响下的参数化趋向 |
6.2.6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媒介化趋向 |
6.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MC-3彩色屋面防腐防水涂料在某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技术研究[D]. 卞子铭.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2)
- [2]基于不同材质的建筑载体色彩设计方法研究[D]. 栗浩. 天津大学, 2019(01)
- [3]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的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D]. 张书. 天津大学, 2019(06)
- [4]浅谈工业建筑金属板围护结构的技术进展[A]. 严虹,弓晓芸. 钢结构与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2019
- [5]基于价值评估的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技术研究[D]. 张爱莉. 北京工业大学, 2016(02)
- [6]高校基建项目造价指标案例研究 ——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D]. 李超.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5)
- [7]水固化聚氨酯防水涂料的研究[D]. 范涛.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8)
- [8]建筑使用说明书研究与应用[D]. 马欣. 天津大学, 2014(05)
- [9]国家游泳中心室内装饰装修工程实践与总结[D]. 肖峰. 长安大学, 2013(07)
- [10]当代中国金属包覆式表皮建筑发展探究[D]. 刘畅.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1)